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Sea of Poppies

看到快接近結尾時,不小心看到書封底內面的作者簡介,才發現這本小說只是三部曲的第一部,這樣的話,作者選擇請看下回分解的段落處,也還算有良心,因為即使有些伏筆沒能獲得延展,但至少第一部的情節是有完整之結構。
我這樣幾乎不看簡介就埋首閱讀的人,想享受慢慢玩味與發掘小說內涵與背景的好玩之處,只是這次好險有碰巧瞄到三部曲的資訊,不然可就會對這本小說妄下不公允的判斷了!
這種放置在歷史背景中的虛構小說,通常都不會太偏離我的口味;結構恢弘,人物與情節伏線繁多龐雜,也好像是必要的特色。就這點來說,我應該是會偏愛此書更勝The White Tiger,不過就作者巧思與創意的角度來看,The White Tiger還是有其得獎的過人之處。
不過一個虛構的航海故事,一艘航行在作者虛擬之歷史時空中的船,在看過這麼多年後還是讓我無法讓我不說是我的最愛之一的The Sacred Hunger面前,Sea of Poppies是很難帶給我亮眼的感覺的。不過這樣的比較也不算公平,畢竟閱讀Sea of Poppies仍是相當有樂趣的一件事情。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秩序

我是需要在秩序中尋求變動的人,所有變化必須可以在秩序中被賦予意義並被框限。
厭煩於太多脫逸自己所設定軌道的事情,也厭煩太多在軌道中出現,會影響行進的絆腳石或障礙。
必須架設結構,必須建立論述邏輯,必須讓意義增生。
因此這幾個月的生活狀態,就像是逐漸崩壞的建築物,疲於維持秩序,疲於整理,疲於應付許多令自己情緒沮喪或失控的大小雜事,疲於從意外或己身無法控制的事情中將自己拉回所設定的軌道。
但是,事情只是每下愈況的發展,感覺自己的世界不斷地往混亂與頹圮中崩解。
我要提起勁來,除了自己好好整理,建構自己完整而需要保護的世界,又能如何脫出這樣治絲益棼的混亂生活呢?
持續的閱讀、穩定的產出、適可而止地應付工作、儲蓄並盡量開源節流、從自己厭煩的人群中抽身。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The White Tiger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這句話我的解讀是,看一本書是否能看到心領神會,是取決於人生閱歷與際遇的差別。
The White Tiger是作者的處女作,是部很憤世嫉俗地針砭印度社會的小說。犯罪的情節或只是增添故事的戲劇張力,主角對所處社會的批判與觀察,才是這本書的重點。
但是太明確的憤怒,太涇渭分明的批判,對一個其生命基調已漸從不滿現實轉為悲觀妥協的讀者來說,會是太過醒目甚至刺眼的閱讀經驗。
所以這本書是不是好作品呢?這裡不會有個簡單的答案,但是至少可以說的是,如果可以年輕一點的時候看這本書,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情緒共鳴吧!

應有的轉變

什麼時候才能從「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怨懟轉變成「衰遲自喜添詩學,更把前題改數聯」的豁然?
即使是「平生肺腑無言處,白髮吾唐一逸人」,也要謙虛或自我解嘲地說,「不是長卿終慢世,只緣多病又非才」。
因為「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却英雄似等閒」,還有「文章功用不經世,何異絲窠綴露珠」,所以無須怨嘆「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只須明白「阿堵元知不受呼,忍貧閉戶亦良圖」。
自己如果終將隱埋於茫茫人海中,沉默而形單影隻地掩門閉戶,構築自己的家徒四壁、惟幾疊書,那麼就應看得很開,別去濯足於自己絲毫不能適應的渾水之中。
就像是還在掙扎著破蛹而出的蝴蝶,現在的自己應該就是身處開始變態卻未能完全變態的尷尬過度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