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貧民看樂活

昨日去個朋友個人生活的自有住宅聚會,聽他將要整修並想要添購一台紅酒冰箱的計畫,看一張10多萬的原木長桌,法國設計品牌的餐具與北歐設計品牌的咖啡杯。
很有品味與主見的生活,朋友當然樂在其中;他是相當專業的人士,卡的位子是知名企業相當位階的職位,所以這樣的生活並非負擔不起,而是自給自足。
然而目前看來的收支平衡,往往讓人忽略過去許多投資是如何有人支持,而現在又是多麼沒有負擔與壓力。
從貧民的眼中來看,樂活不只是因為有錢、有能力、有品味,還必須要有命。富有的家人提供良好教育與許多資源的支持(例如首次購屋的頭期款)、沒有責任與負擔來瓜分一開始就業的微薄薪水、老家就在台北市內省了許多生活開銷等等。
別人是上輩子有做好事積陰德吧!自己這輩子是個貧民但還不燒好香做功德,該怎麼翻身呢?下輩子該不會還是個貧民,甚至墮落成畜牲吧!好像開始想偏了...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感情戲

想了很久,還是決定自己需要把心情寫下來,希望自己的波動情緒可以因此平息。
彷彿是有了一些暗示,挑逗著自己去想像這樣的關係既不功利也不現實;於是自己就在該天真正面解讀還是謹慎小心不受迷惑之間擺盪而煎熬。
離開的時候,迅速冷淡的熱情,是告訴自己不會有機會的暗示嗎?所謂人生所能遇到數一數二的事情又是什麼呢?自己好像也沒什麼資格去擔任填補對方空虛的替代品吧!
枝微末節的鑽牛角尖,無法確證的胡亂猜想,就是一場自導自演的爛感情戲,自己以為高潮迭起,其實只是作繭自縛。
希望這一切不要歹戲拖棚。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The Wilderness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的shortlister,目前也是Man Booker Prize的Longlister。
這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說,可以看出她的企圖心與野心,原創性很強,而這也是為什麼這部小說可以有不錯的評價。
主角因為罹患阿茲海默症而開始遺忘過去,所以從這樣的視角去回憶主角自己的過去個人歷史,去解讀自己過往的成長與親密的人際關係,混亂與矛盾在所難免,而整本小說的敘事結構也就充滿謎團與困惑,故事的張力也就在此展現。
回憶的不可靠與認知的偏頗,本來就是個人歷史敘述的有趣之處;加上生理性疾病所造成的記憶障礙,原本已是戲劇性而衝突感十足的故事,就更加因為無法確切掌握其實質而有了許多玩味空間。
不過對我來說,這本小說是成也阿茲海默、敗也阿茲海默,如果主角記憶混亂的敘事是其賣點的話,那這樣的賣點太過強烈就也成為其敗筆。
故事的條理已失,故事的意義與啟發也變得不清不楚;有論者說閱讀時可以感覺美感與人性的深度,然而我讀來卻僅是充滿自戀與自怨的夢囈與呢喃。主角的生命到底能啟發我們什麼?對我來說除了不可靠而困惑的記憶外,就沒有其他的了。
總之,我覺得這本小說是文學批評上會受注目並認為有創意的小說,但身為一個讀者卻無法說自己是喜歡這本小說。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理性,別躲太遠了

因為自欺欺人,因為想像力的恣意渲染,所以讓自己的心情如此沉重,覺得現實是如此殘忍而沉重。
不過是消費與提供勞務的關係,親切與善意都是期間限定,離開工作場域就是無所交集的陌生人。
許多蛛絲馬跡,口中的「朋友」、勢必受歡迎的外型、自己承認的「生活多采多姿」,都昭然若揭地告訴自己,能進入對方的世界就僅能靠著採購其勞務而已。
總有一天,對方也會離開這個職場,而所有虛妄的幻想就會連破碎都稱不上,因為本來就沒有實體,如何破碎?
自己很清楚的是,自己能給別人的是換不來什麼真感情的,自己越想接近,越是讓氣氛變得尷尬,讓自己必須被現實所傷。
自己的孤單是必然的,但是也是因為太過孤單而變得越發貪心,總想著能抓住些什麼就是什麼,然而,什麼都沒有的空洞與虛以委蛇,又能抓到什麼呢?
自己不可能在對方世界有任何立錐之地,請自己的理性明白地告訴自己這一點。
如果對方能銀貨兩訖就好了,為什麼要多事地以親切來證明自己的服務周到?他的親切是消費的附贈品,自己不也是清楚知道?
還是無法怪別人,只能怪自己一把年紀卻還是看不透自己必須寂寞的淒涼命運。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轉變的好與壞

雖然過去就已經看出這樣的特質,但這次所看到的卻是被放大後、已經開始有了負面效果的變化。
那種把自己加諸在對話之中,亟欲讓自己的事情被別人知悉,誤把自己的特異當作個性而忽略這樣的特異其實在別人看來有點荒謬,都可能是過去的不如意或挫敗所加總而出,讓人必須武裝自己、極力證明自己價值的特質。
只是或許自己也有所轉變,忍受這樣特質的能力變差,對於許多表象事物都看得很淡,甚至是心中多有鄙夷,所以就無法同理心地體諒,而卻是暗自批判這樣特質的膚淺與悲哀。
這就是所謂漸行漸遠吧!人都是不斷在轉變,把自己的一些特質放大,然後磨損掉另一些特質。因為我們都已經不是以前的自己,所以疏遠也是無法避免的吧!

Brooklyn

Colm Tóibín的新作,目前是2009 Man Booker Prize的longlister。
一個年輕愛爾蘭女子因為戰後的經濟蕭條,被長姐安排到紐約開始新生活。從未曾離家之單純無知所導致的迷惘無助,到後來逐漸安頓自己、克服困難達成目標的自信建立,再重回愛爾蘭小鎮的主角,已非昔日吳下阿蒙。面對長姐猝逝而留下的孤單母親,以及在紐約已經私定終身的義大利裔男友,無法兩全的責任與選擇,主角最後的選擇是出於道德責任還是私心,複雜的人性作者沒有明白說破,讀者自己自有論斷的空間。
自己喜歡作者對主角面對未知陌生的惶恐,以及如何適應而後轉變的描述。當主角問自己到底自己的室友與房東有誰是可以相信的時候,不也正是吾人在面對歧異說法時,總難驟下的判斷嗎?
不過整體來說,這個故事還是平淡了些,閱讀時很順暢但是餘韻卻少了些。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不求甚解的社會

惡水肆虐南台灣的悲慘佔據了所有新聞版面與時段,對災情深感無力的自己,覺得再多口惠式的檢討與批判都是無濟無事,因為責任感與認真任事處世的儒士精神早已不復見於這個社會。
舉個被水災新聞淹沒的荒謬事件為例,山寨版收視率說豬哥亮節目第二周收視率不如預期,引起網友激烈討論,甚至撻伐搭配的女主持人,而相關報導也出現在部分的媒體上;細究這些報導內容,沒有收視率數字,只有網友意見,直覺又是一則象徵現在記者墮落的新聞。而結果果不其然,真正收視率數字出來,第一週的8點多已經攀升到第二週的10點多,兩位數的佳績令人咋舌。
收視率數字的確有問題,也不代表什麼;但是可悲的是那種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氛圍,讓台灣媒體可以兩天報導完全相反的東西,卻毫無悔意或愧疚感。
不負責任的胡言亂語,可以像牆頭草般隨時見風轉舵,問題永遠不在自己身上而總是有藉口理由,從來不好好去了解問題並尋找解答,只是道聽塗說並以訛傳訛,佔到發言位置後大放厥詞,半瓶醋搖得震天價響,有事從不自省而只是不負責任地找替死鬼負責,問題就不斷被粉飾太平,真正認真做事想問題的人就像是個白痴一樣與時局格格不入。
這樣還能期待台灣的問題可以被解決嗎?身邊充斥著只重逸樂而沒有想法的年輕人,讓現實更令人寒心了。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All Aunt Hagar's Children

The Known World作者Edward P. Jones的短篇小說集,以Washington DC為串連線,來描述美國黑人的形形色色故事。
因為很喜歡The Known World,所以也很期待這位作者的新作品。他的文字風格猶在,看似平鋪直敘而冷靜客觀的筆調,卻有著許多匠心獨具的敘事角度,以及將戲劇張力與深層情緒、轉化並隱藏在簡單而平緩之描述中的綿長餘韻。從這點來說,閱讀他的作品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這次短篇小說所處理的題材,很多是殘酷的:感情淡去的無奈、必須傷害對方的離別、人性的自私、現實中的隔閡與偏見等,不過由於其文字風格的關係,必須很專心閱讀方能體會故事中幽微而細膩的人性課題。
A Rich Man、Bad Neighbors、Root Worker是自己讀來感覺較深的篇章。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社交的必要

昨天一場小型同學會,見到幾個很久不見的同學,覺得自己的同學都是走在人生的正軌上,功成名就或至少混得很不錯,過得也是令人稱羨或至少沒有太可以挑剔之處的生活。
當然自己的人生是一團失敗與不堪的糾結,羨慕或比較都只是自己找罪受;自己知道自己為何走到這步田地,在別人都很體貼地不去批判自己的現況時,自己其實也不用對自己太過苛刻,還是可以較為正面地看待自己生活中讓自己較為滿意的地方。
只是,自己跟這個世界,或者說這個世界的正常軌道,漸行漸遠的這個事實,實在是太昭然若揭了,自己與他人間的話題貧乏,比須勉強扮演熱情積極的交談者,總讓自己疲累而無力。
自己生活中的點滴無法與人分享,說書或者討論自己的研究,都只是把場子搞冷。
早知如此卻還是要出席這樣的社交場合,因為有這個必要,因為已經很離群索居的自己,總不能真的走到孤僻自閉的境地。
生活已經很沒有也很不需要與人交流了,就算辛苦的偶一為之,還是去呼吸一下有著別人氣息的空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