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或者算是篇尋人啟事

想念著一段極其淺薄的緣分,證明自己只是馬齒徒長的情感幼稚兒。
其實也不是期待著什麼,更沒打算讓自己成為什麼追求者或甚至是跟蹤狂,只是覺得應該要有個比較好的結局,想要相信當時的對方是真誠地面對自己。不過最後好像還是自己太天真了些。
只有一個名字(蕭吉達,寧願相信這是真名),和這個名字是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同名城市的故事。其實自己也應該是很清楚知道,虛虛實實的客套才是當時相遇情境中的常態,然而自己卻還是選擇相信,對方說跟自己聊天很舒服、當要離開時會告知自己、會希望有機會和自己去看場電影等等的話。
自己真的並沒有想要有什麼發展,只是當時認為這些話有意義的自己,也認真地想著自己或許可以算是對方的朋友,也認真地替對方所提到的問題思考解答。
不過一切就像陣煙般的消散了。也沒有資格感嘆或埋怨什麼,因為自己並不是什麼,不過正因為如此才更唏噓吧!
自己傻傻地以為,至少可以得到對方一句「我要離開這裡,有緣再見」的話;就算之後無緣再見,這也才是個比較像樣的結局。
到頭來卻是無緣再見,更是船過水無痕。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Summertime

J. M. Coetzee的新作,2009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
必須說這是近期來看過自己最有感覺的小說,雖然其虛構自傳的風格,假想Coetzee死後有個研究者想為其作傳,而訪談五位與Coetzee有或深或淺關係的受訪者,這樣的構思顯得有點太過刻意而炫技,不過不得不說,作者對結構完整度的掌握(作者在書中有借其中一個受訪者的口來批判自己作品的這項特質),以及細節細膩度的處理,真不愧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例如,五位受訪者從其訪談內容所透露出的個性差異與特質,後兩位學者同僚與前三位友人所呈現的世界觀與論述抽象度不同,就是作者處理細節之功力所在。
不過讓自己最喜歡的是,作者所描繪與批判的「自己」,孤僻疏離,受困在自己過於想像與論辯的世界中,低社交性,現實適應力不足,對應對人際、親密與家庭關係有困難,低政治性,退避而龜縮,有相當多的元素都跟自己的處境有所對應。不是說自己是可以成為作家的料,而是自己好像也是有類似悲慘而孤單際遇的人。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也是篇遊記

國外出差的晚上最難熬,因為白天被研討會行程佔滿,到了晚上無法到處走走看看,又沒有夜生活尋歡作樂的習慣,只好被關在飯店裏,而如果電視又只有聽不懂的義大利文和CCTV國際台的話,配合台灣時間,「無時差」的早睡早起便是唯一選擇了。
不過還是有抽時間在羅馬成中走走看看一些景點,只是不諳歷史的自己,雖然有自己感覺不錯的建築與古蹟,但是多看了幾個景點後就有膩了的感覺,畢竟不太能分辨不同廢墟之間的差異,而壯觀的建築物少了細節觀察,也就只剩下照幾張照片的樂趣。
再加上羅馬市中心不是太大,第一天抵達後的空檔與接下來幾個傍晚,便幾乎走完了觀光地圖上所列的景點,這更讓自己對這座城市失去了興趣。
街上充斥著紀念品店,但又沒發現什麼有趣的店值得逛。一個表面上風光、瀰漫古意的城市,卻沒有太多創意與變化。
不過到處都可以買到的冰淇淋與披薩卻滿合自己口味的。
地鐵趣事一:FAO所在附近的地鐵站,兩個出入口分別通向兩個反向的月台,但兩個月台間並無法相通,也就是說選錯出入口就無法坐上對的方向的車,好像是可以體悟到人生哲理的設計。
地鐵趣事二:METRO A線要過河時,是先駛出地面並減速過完橋後,再進入地下繼續行駛,也就是說地鐵從河床底下穿越並不是必然的,自己從倫敦與台北經驗所得出的推論僅是以偏概全。

兩個世界

去年在Ireland參加ABIC的年會,講的是農業生技如何解決飢荒貧窮和糧食短缺的問題,有許多科技發展的美好願景,以及批判農業生技為何無法順利被推廣應用的議論。
今年到了Italy的FAO,聽著育種家討論育種的重要性卻日漸沒落的擔憂,也對種子管理規範、品質確保、認證與貿易流通之現況與複雜性有了粗淺的了解。
去年是許多憤世嫉俗的菁英科學家,今年是許多深入實務運作的研究人員、國際組織代表與科學家;前者認為世界必須有自己才會更好,後者則說世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讓現狀朝向一個較好的方向發展。
世界農業發展的根本在種子,研發出好的種子才是農業技術發展的本職,生物技術或傳統育種都應該立足現實、滿足需求、解決問題並因應挑戰。
想像著虛幻的產業,抱怨自己被誤解,不如想想現實中農業發展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吧!

Love and Summer

William Trevor的新作,2009 Man Booker Prize的longlister。
保持一貫的文字敘事風格,主人翁依然是被孤立、被遺棄或被疏離的人們,在平靜簡樸的慣常生活下,有著深沉細微的情緒,以及一些創傷或遺憾。
沒有波濤洶湧的情緒起伏(至少作者的筆調寫來是細膩多於激情),沒有張力十足的戲劇衝突(至少作者的筆調寫來是委婉多於渲染),故事中主角間的碰撞交流,生活常軌沒有被打亂,雖然多了罪惡感、多了悔恨、多了體悟、多了想像、多了遺憾,但一件本應是大事的事卻平淡落幕,只在各主角心中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與情懷。
只是故事情節本身的感染力不足,角色幽微的人性與情緒無法太有效地在作者的敘事功力中被揮發出來,也就是說或者是因為題材的緣故,讓這本小說無法在2009的Man Booker Prize中更上一層樓。

不準之預感

這次的Man Booker Prize是從longlister開始follow,在shortlister公佈前,看了四本(嚴格說是3.5本)進入longlist的作品,雖然從機率來說不應該全數沒有入圍shortlist,不過結果還是完全槓龜。
完全沒有看過作品的情況下,憑靈感選擇要先看的標的;標題、作者、amazon網站上的評等、甚至是厚度,都是考量標準。
不過自己這次完全沒有矇到任何一本shortlister的結果,證明自己沒有適合買獎劵的預感,猜獎的靈感並不發達。

00:05香港轉機

為了到羅馬出差,上週日到了香港機場等候轉機。
接近午夜的香港機場並不冷清,那個時候預計飛向世界各地的班機也還不少。
接下來還有13個小時要飛,自己疲累的身軀也不知是否還能負荷。雖然周圍氛圍並非景況冷清,但是本該準備休息的時間,卻有著一段漫長飛行在等著自己,這樣的感覺有些微妙。
不該是熱鬧忙碌的時間,卻有個遊子在目的地各有不同的人群中等待啟航。
年紀大了,不愛舟車勞頓的奔波,所以心情並不開朗;而周圍的其他旅客感覺上也都意興闌珊。
免稅店開始打烊(香港機場並不是24小時的),候機室接近座無虛席但是卻少有聲響,沒有聒噪的觀光團熱切地交換旅遊情報,只有搶時間補眠的人,心裡希望接下來的飛行不會太折騰人。
不是不夠繁忙,卻有種低調的沉寂感,不是空無一人,卻有種接近夜深的靜默。
也算是自己這個井底之蛙的特別體驗。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Not Untrue & Not Unkind

目前是2009 Man Booker Prize的longlister。趕在赴羅馬出差前把它讀完。
一個駐非洲新聞自由撰稿者的故事,有許多小插曲式的軼事還蠻值得品味的。而這些片段軼事或深或淺地帶出故事最後的高潮,一個在第一頁說自己被當成英雄凱旋返鄉的第一人稱主角,其因為忌妒而說出來的謊言,造就了多人死亡的意外,也造就了他自己的功績。真相被塵封多年後被揭開,主角原來只是沒有留下身後名的苟活者。
小說的情節鋪陳有其延宕性,作者不斷暗示讀者,主角有個秘密等著被揭開;然而當秘密被揭開的高潮來到時,戲劇張力卻反而沒有這麼強,讀完覺得有點落寞。
故事主軸沒有這麼吸引自己,反而是一些反映人性的插曲比較讓自己有所觸動。
很難簡單給予評價的小說,因為不能說毫無感覺,但也不夠精采,或許也是因為自己讀得比較趕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