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Too Much Happiness

因為Alice Munro得到了2009年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所以便找來她的最新作品好好拜讀一下。
之前讀過她短篇小說集的中譯本,應該是感情遊戲吧!依稀記得當時應該還蠻享受閱讀的過程,不過故事內容有些什麼卻已不復記憶。太多小說情節都無法留在自己的腦海裡。
這次的作品,故事情節的發展動線並不依循平鋪直述的節奏,雖然作者的筆法並沒有華麗的炫技,但其文字功力在輕描淡寫中卻有針針見血之感。作者之所以為人所稱頌,應該是因為這樣過人的藝術火侯吧!
這次的短篇小說集中,Dimensions、Fiction、Free Radicals、Face以及Child's Play是自己還算喜歡的幾個篇章。喜歡這些篇章的原因是因為故事讓自己有所觸動,或是殘酷的人性與人際關係被作者看似僅琢磨表面的文字功力烘托出來,或是故事的切入點有不同於慣常觀點的匠心獨具之處。
不過這些故事自己能記得多久呢?好看的小說不見得是雋永的故事,在闔上書頁的那刻自己不免有了這樣的想法。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孔子的話不能盡信

德不孤、必有鄰。最近常常想起這句子曰。
放在現代的情境之中,物以類聚或才更貼近事實;當道德早已經不是普世所接受的價值,誠實認真等性格只會被認為守舊、怪異或者不知變通,浮面而感官性的享樂成為主流的追求,自私被當成是個人人權的最適切展現,想著如何讓自己更善良、如何能俯仰不愧於天地的人,應該不是被排擠就是嘲笑吧!
另一種可能是,自以為有道德的一群人互相標榜,成為一個類似會員制俱樂部的結社組織;沒有開放包容的多元價值呈現空間,亦無法反思自己的侷限。
自己絕不是有德之人,不過自己的孤獨也絕不是因為自己沒有道德的關係。
不見容於當代的主流價值,無法從眾而隨波逐流;如果道德已經過時,則那些真正有德之人想來必是跟自己一樣的孤單,但是因為自己並不是有德之人,所以就也無法和真正有德之人當成鄰居。
總之孔子是錯的。

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Lark and Termite

2009年美國國家書卷獎的finalist。
得知第二個小孩的生父在韓戰中身故之消息後自殺的妹妹,遺留其無法完整言語且行動不便的小孩給姊姊扶養,連同之前託付給姊姊的第一個女兒(其生父是姊姊的第一任男友),在這樣複雜的人際關係下,作者以福克納式之多重人物視角的敘事手法來呈現、大洪水前後發生在這群人身上的意外與情感糾葛。
故事不能說是無趣,但是感覺上敘事有些平淡,人物之情緒描繪得不夠鋪陳,性格刻畫也不鮮明或深刻,情節發展的結構其實很線性,卻硬是包裝在一種其實亦不新鮮的敘事手法中,讀來僅覺得作者的技巧用得蠻無意義,僅是在打亂閱讀的節奏與崩解故事的戲劇張力。
讀完僅覺得這本小說說了個故事,但該有渲染力或可以引人深思的點都沒有被鋪陳出來。相較於之前所讀、2009年美國國家書卷獎的其他finalists,感覺這本小說有點是為了湊數才被選上,自己並沒有辦法看出其太多的價值。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自擾者應為庸人

因為以管窺豹,所以無限地放大對豹的恐懼想像;因為井底觀天,所以覺得天就像快要塌下來一般的沉重。
因為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所以浪費人生在旁人看來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感情曖昧大鬧劇中;如果有更重要的人生要過,就不會有閒情逸致在扮演感情世界的悲劇主角。
因為對於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充滿不切實際的想像,因為只是抗不了壓、受不了一點點的不如意,所以就眼高手低地說著自己多麼不滿目前的工作,其實是想要做些什麼事情,但是既沒有實際的動作,旁人看來也不覺得那樣的職場問題有多麼不堪忍受或特別。
說到底就是人需要自我提升,因為多看多聽就不會覺得自己的不順利有多麼嚴重、自己的生活有多麼悲慘,當許多人為了生存而奮力掙扎時,生活太過優渥的人,才需要製造自己生活充滿問題的假象,讓自己原本可以無憂無慮的優勢人生看來不是上天不公的安排,自己沒有這麼幸運,自己不是昔人因夢到青冥到應該好好自我反省。
人需要自我提升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這樣,生活就會被更有意義的事情所佔據,就不會只狹隘地看到自己,而會看到這世界上還有許多的別人,許多的悲慘與不幸,體認到就算救贖不了別人,至少也別拿自己的問題製造別人的困擾吧!

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一瞬悲歡離合的莫大遺憾

因為自己的害怕麻煩與不懂人情,演變成一個沒有挽回餘地的遺憾;突然的噩耗,讓自己連後悔反省都措手不及,對於離開的人來說是個傷害,而自己無法讀出細微的訊號,也讓自己扼腕。
無法預料這就是最後一面,當時的情況讓自己有種把人拋棄的罪惡感。自己是個差勁的人,太多時候自己自私或懦弱地無法擔負任何責任。
懊惱的情緒混雜在不捨裡;一位長輩就這樣離開,許多回憶與想像湧上心頭,令自己鼻酸,心情有種無法移除的沉重感。
人生是對是錯,過去是自私是不負責任,生活的困頓與境況的淒涼,到了生命的尾聲都可以用來讓人忘記過往的不愉快甚至過錯。
不僅僅是因為懷念而心有哀戚,還有發覺自己原來應該可以多做些什麼,可以更善良一點,卻還是這樣卑劣,而對自己感到失望與懊悔。

表叔公與高中同學

昨日參加家族長輩的80壽宴,席間見到幾個表哥家中都已有第三代,半開玩笑地說這些小孩千萬不要以「論輩不論歲」的稱謂來稱呼我。
日前完全沒聯絡的高中同學,因為工作關係與自己的同事有開會的機緣,同事看到我同學的中年大叔模樣,戲稱我的保養有方。
其實自己早已老大不小,但是這個年紀該有的社會地位、工作成就、動產不動產、家庭人際關係等,自己卻好像是完全沾不上邊。
這或許才是自己對年紀問題意識強烈的原因。對於被說自己看不出來有這麼大,自己往往是五味雜陳的心境;比自己小個幾歲的表姪、表姪女們,說不上功成名就,但也是腳踏實地地安居樂業著,自己卻總是必須迴避或閃爍其詞地回答著別人總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
這樣慘敗的人生,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不圓滿,沒有留下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就只是一望無際的空虛。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有鑑別力的作文題?

新聞說有知名作家出來批評今年學測的作文題目「漂流木的獨白」出得不好,讓考生很難以第一人稱將心比心,多數寫得大同小異,容易落入既定的框架或窠臼中;同時她也批評之前的作文題目,都是預視老人時代的來臨,但年輕學子較缺乏人生經歷及體會,未必能夠寫得深刻,命題是否適當,值得思考。
同則新聞中還有其他論者亦提出相類似的論點:「漂流木的獨白」不容易讓學生提出獨特見解及創意,去年學測的「逆境」也讓許多考生憑空掰出一些情節;過去曾出過「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許多考生都寫鄭豐喜的「汪洋中的一條船」,讓閱卷老師改到暈船,凸顯的其實是台灣學生的課外讀物閱讀量、創意不夠;過去曾以第一人稱要學生寫出老人日誌,如果改為十八歲少女少男的日誌,應會更貼近學生生活經驗,更能鑑別出作文能力等等。
缺乏人生經歷及體會,就不能有想像力與將心比心嗎?閱讀、透過媒體接收新知,不就是讓人去跳脫自己生活的狹隘與侷限?
小孩子不懂老人,但小孩子可以去寫他自己所看到與想像的老人;為賦新詞強說愁,也還是可以有展現創意與流暢表意能力之空間。
最重要的是,什麼才是有鑑別力的作文題目?我最愛的線上遊戲?我的初戀?如何打扮自己?
貼近現在小孩生活的題目就是好題目嗎?生活經驗如果是貧乏的,再怎麼貼近其生活也還是乏善可陳。
不去閱讀,不去思考,只累積片段的知識,只訓練應付考題的能力,過度保護下的沒有規劃人生與思辨意義的想法與空間,這樣會有什麼創意,什麼人生體悟?
別把自己教育失敗的責任推給錯誤的作文題目。沒有創意的下一代是社會教育的失敗,什麼樣的作文題目都只會考出千篇一律的內容,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所謂的體悟或創意,怎麼寫都還是別人餵食給他們的斷簡殘篇。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研究的難與易

與尚在英國奮戰博士論文的友人聚餐,聊到許多念博士的人的近況,有人過了口試,有人還在自欺欺人地不肯認清現實,有人的失聯應該是不想讓人追問其當初的自信滿滿是落得何種結局。
回想自己目前在職場上,覺得不就是拿計畫的經費購書影印文章、利用上班時間讀完這樣簡單的「研究」工作(還不需要做田野呢),為何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件難事這樣一個疑問,還必須常常聽人說自己是標準過高、是個博士等,好像這樣的說詞就是上述疑問的解答。
心中有個課題想要解決,平常有累積一定量的閱讀,可以從中理出脈絡並找出其他所需補充的資料,研究不也就如此?平常累積的閱讀就是自己的興趣,既不是為了虛名或學位,亦不是為了應付或拼貼成一篇文章、更不是為了賣弄而讀。
找不到論文的方向或自以為自己的作品已經完整而具有一定深度,或者都是因為自己對於自己目前處理的課題其實並沒有真正的興趣吧!就是一件任務、一個負擔,所以做來沒有自己在其中,沒有可以一直深入挖掘的動力與想法。
說穿了,人是為了求知而研究,還是因為在研究上附帶著世俗價值而研究,是因為自己有想要解答的問題而研究,還是為了研究而絞盡腦汁想問題,似乎才是影響是否「擅長」研究的關鍵因素。
連自己都不覺得有趣的東西,浪費生命做它幹嘛呢?就是一整個庸人自擾。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代為發聲

知名女星辦網站,要自力編寫同志地圖,對抗官方版同志刊物。
官方版刊物或許充滿意識形態之謬誤,但是找來一群同志所合力撰寫出來的東西不等於就沒有意識型態;當主題被定調成同志玩樂地圖,不也是把同志當成享樂與縱慾的表徵?
復出女歌手為聲援同志,推掉50萬尾牙改唱同志夜店。
不也就是因為趕場不及,所以在諸多表演中做出選擇?不選擇錢比較多的就是情義相挺或聲援?或者事情本就應有先來後到?最重要的是,這個所謂同志的族群,不等於該夜店的常客,而該夜店的客群也不盡然就這麼欣賞該女歌手的表演。
逸樂、邊陲的單一刻版形象不斷在媒體上被複製,讓同志這個詞彙從本應有的複數型變成單數型。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些媒體上的發聲都是別人的代言呢?一種以訛傳訛的傳聞新聞。
總是我同志朋友的經歷,我同志朋友如此這般。
或許真的,這些同志朋友從沒有希望妳們代為發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