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森友嵐士「たきしめていたい」

因為懷舊情懷在今年3月時買的單曲,卻因為中間買得太過浮濫的CD無法消化,而拖到現在才拿出來拆封欣賞。
當森友嵐士的聲音一出來,自己著實被嚇了一跳:90年代初期團體男主唱風格、略帶沙啞、有厚度但是也有撕裂性的聲音依舊存在,但是鼻腔共鳴、抖音等日式演歌戲劇性的歌曲情緒表現,卻讓自己因為久未碰觸到這樣的詮釋方式而心頭一震。
想想自己對於T-BOLAN作品,有留下印象的幾乎是沒有(相較於Wands,自己還有許多首歌可以哼出一兩句),但是這樣的聲音卻是自己在90年代初期相當熟悉的聲線,只是自己已無從想像是否當時森友嵐士就是唱得如此有戲劇張力。
不過自己並不討厭或無法接受這次睽違已久的新作品。90年代的日本樂團、主流的主唱聲音以及音樂風格,真的與當前日本的年輕獨立樂團有天差地別;自己的喜好也能順應時代潮流的轉變,這是好是壞?
聽到森友嵐士的聲音,又勾起了懷舊與感慨時光流逝的感觸;這或許已經變成是自己8月的人生主題了。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In a Strange Room

Damon Galgut的新作,目前是2010年Man Booker Prize的longlister。
180頁的內容由三段故事組成,雖各自獨立卻有類似的情境設定與主題:在與外界疏離的異國旅行情境中,人際關係親密與疏遠、信任與衝突、誠實與偽裝,都在作者簡潔無所累贅的文字風格中被絲絲入扣地深刻描繪。
一開始閱讀時擔心本書會是自己較難投入之自戀而夢囈般叨絮的文藝風格,但是閱讀過程中卻很感動於作者文學功力的深厚,描繪主角之認同疏離與無所依恃的漂浮感,其人際關係之虛幻與人性情緒的變化,並有把觸角伸至外在社會經濟的環境與現象,在個人經歷的敘事中天衣無縫地融入其批判與關懷。
異國旅行的故事情境或者是反映出書中主角南非白人的某種認同疏離與曖昧;在自由無所依憑卻也危險充滿不確定的旅程中,作者像是夢遊般一度真實地附著在彷彿很有深度的人際關係中,卻又在面對人性自私、身分背景之隔閡、個體經驗不同所導致之距離等人生課題時,被抽離而後打回原形。
書中主角是作者自己但是卻是以客觀的筆觸加以描述,似乎也是作者試圖營造主角身分認同疏離與曖昧的一種技巧。
總之是相當符合自己口味的作品,甚至可以說是今年來到目前為止自己讀過最好的作品;如果這本書沒有進入2010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甚至得獎,那得獎的就應該要是相當優秀的作品才行。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時代在變

回國上班後第一次在基隆中元祭放水燈遊行當晚、沒有請假提早回家迴避交管與人潮,而選擇準時下班搭乘火車,雖路程迂迴而耗時,但進家門時間還是比平常在台北閒晃後返家來得早一些。
也因為如此,在從基隆火車站步行回家的途中,和放水燈的遊行隊伍在行進路線上有了重疊;在一邊不耐煩地穿梭人群尋求最快返家方法的同時,也有機會一瞥今年遊行隊伍的部份面貌。
上一次看基隆放水燈遊行應該是20幾年前的事情吧!小時候印象深刻的一個片段記憶是,某台花車上扮演的某個已經遺忘主題的神話故事,其中一個仙女手持寶劍、從劍尖噴出花露水沿路噴灑的情景。
印象中過往的遊行都是以各姓宗親會為主,花車的主題多半都是民俗傳說或宗教神話,許多花車的裝飾也都僅是簡單地掛滿燈籠,也較少有團體集結成隊伍、伴隨遊行之行進進行表演等。
事隔這許多年,路過並短暫觀賞了遊行,驚覺時代的轉變與節慶意義的轉化:基隆佛教團體極樂寺與法輪功均組成浩大隊伍出動參加遊行(很詭異地這種基於民間信仰的活動應該與部分正規宗教之教義有所衝突吧!不過這或許也是台灣民間信仰融合的展現),基隆社區大學的花車主題是海綿寶寶,還有許多廣告意義濃厚的花車,甚至連宣導民眾注意氣候變遷議題的正負2度C主題花車都出現了。
那民間信仰背後的普渡眾生、禮法先人、祈福消災等等意涵都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嘉年華般的節慶喧鬧歡樂,以及多元文化元素的拼貼。時代的轉變,自己在莞爾一笑之餘,也稍微想了一下自己或許已經有點跟不上這時代的事實。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Parrot and Olivier in America

Peter Carey的新作,目前是2010年Man Booker Prize的longlister。
受到Tocqueville的著作與生平之啟發,書中經歷法國大革命而後重回巴黎的貴族,長大後當上律師卻因為某些政治因素而被家人運作送至美國,不情願隨行的僕人是跟著法國貴族間諜來到法國的英國孤兒,被迫帶著自己迷戀的法國女藝術家及其母親一同搭船赴美。
法國貴族無法忍受美國式民主中的品味淪喪、多數暴力與功利主義;但是為了愛其情願留在美國成為美國公民,雖然最後對方因為得知自己不可能跟著貴族回到法國結婚而選擇分手。法國貴族無法融入的世界,是個汲汲營營追求致富卻無暇培養文化的社會;貴族的視野雖然有許多死角,但是他所看到的民主卻不失有值得省思之處。
另一方面,在封建社會中被命運翻弄無法脫貧的僕人,只能懷著怨懟地屈服於別人的指令;在美國的民主中經歷迷失與內心交戰的一連串遭遇,僕人開創自己的事業來實踐自立與自主的可能。
何謂文化、何謂藝術、何謂品味,在本書中不斷論辯。流俗功利而後品味盡失,是貴族眼中的美國,藝術的商業化卻是僕人所掌握的商機,也是其融入美國民主的門道。
是本透過歷史背景的設置、討論社會文化變遷並省思人性變化的小說,可說是作者又一本佳作。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小熊維尼之八仙過海



隨著年紀增長,基隆中元祭對自己的意義亦越發複雜:做為一個自己覺得應該妥善經營與維持的民俗傳統,卻對其無法有所長進與蛻變、發展進退失據而有些憂心。
庚寅年的農曆七月,基隆文化中心前吳姓主普的花燈展示,八仙過海的造型花燈中夾雜著聖誕裝扮的小熊維尼,造型失真而粗糙(是花燈製作技術的侷限還是刻意避免著作權的問題?)。
對有些人來說這是不倫不類的並陳,也是這類民俗節慶的問題:庸俗浮濫的規劃,失去文化根源與省思能力的附庸風雅不成反媚俗,廉價的創意導致令人失望的趣味盡失。
然而這或許也是台灣文化的某種忠實呈現:不問其出處典故的文化元素,快速不多囉唆地大雜燴起來,模仿吸收時毫無政治立場的忠誠,品質粗糙卻是堅韌圓滑生命力的展現。
欣賞或批判都是種價值的準據;當下生活中的文化現象,自己該是選擇自許高尚或者從眾平庸,甚至是選擇對於小熊維尼與八仙相伴的景象不多探問、毫無想法,五味雜陳、諸多辯證的自己或者僅是庸人自擾。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點的記憶、面的陌生

昨天捷運上下車廂的擦身而過,一個在英國或有幾面之緣的人短暫地回到自己的思緒中。
想不起來對方的名字,而對方應該是完全沒有看到自己(更遑論認出來);因為之前在倫敦的幾次聚會中,身為在場幾位友人共同的朋友,言談中交換她的情報是在所難免。正因為如此自己才對她的一些事情有所印象與記憶,諸如想繼續念博士卻面臨經濟問題等等。
當然自己會對這些事情特別有印象,也有相當成分是因為她在自己的想法中,是那種死命想要留在英國而自討苦吃的人;把理想掛在嘴邊,卻不見得有把自己生活過得多好的人。
於是一瞥而過的臉孔,勾起了一些零碎卻鮮明的記憶;然而這張臉孔背後再深入一點的東西,自己是毫無所悉。簡而言之,自己僅是深深地記住了一個刻板印象罷了。
到底自己算不算認識這個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但是自己卻好像在曇花一現的記憶片段中,重溫了一段可能其實只是自己創作的故事,自以為自己看到了一個過去從其身上體悟到了什麼人生的人。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劣幣淹沒良幣

昨天內部會議中談到接下來預計出版、集結眾人作品的專書,長官語重心長地說大家的文章開頭結語都是差不多而且空泛,但是自己檢視了自己所提供的稿件,卻應該沒有這樣的問題。
自己貢獻了最多篇數的文章,卻好像還是無法避免地被其他文章的品質良莠不齊所拖累;不是說自己的文章品質多好,只是自己至少是認真地完成這些作品,被齊頭式地給予這樣的評價,感覺是五味雜陳。
當初就已經不看好這本書的出版,也知道這些稿件應該有些不應出土見光;但是上面政策決定要出版,自己也只能跳下去和稀泥拌餿水,無法全身而退還沾了一身腥似乎是必然的結果。
要曲高和寡或者自命清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旦世界必須有所有接觸,什麼樣的區別都很難維持而終必模糊;在價值判斷清濁難辨的世道中,再怎麼自我感覺良好的事物,都很難不被庸俗化或者污染。
自己無意往自己臉上貼金,只是覺得自己就算道不同還是不能不相為謀;一旦相為了謀,就算有不同道也是難以明哲保身。

會議中棄守

一群就自己其實不熟悉、也沒有多用心在涉入的事物進行討論規劃的人,是能夠談出什麼有用或有建設性的成果呢?
只是,如果大家也就混過去,讓適合主導的人辛苦點把任務完成,這樣至少成果還不至於變成災難;然而往往不幸的事情都是接二連三,不知現實、不曾實際操作的人卻還頻頻發言,意圖導引議事,其堅持的許多意見,只能說因為基於尊重人權不能忽略,但是真的聽了就又像是個燙手山芋,如何收拾便成了一個麻煩。
別鬧了,諸位與會先進,何不食肉糜的令人啼笑皆非,太誇張就會令人心寒了。
只能把會議時間撐完,反正事情就只要能交差,如果也沒有多少人是真正認真在做事的,那災難般的成果也其實沒有多大殺傷力。
顛鸞倒鳳的世界中,自己也好像不能堅持什麼;棄守或者也是個選項吧!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舊作

上週六半是排遣無聊、半是逃避生活慣習地找出之前購買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漫畫單行本翻閱,以很快瀏覽的速度看了塔羅山莊與蠟人形城兩個故事。
那個時候應可說是該系列漫畫的黃金時期吧!雖然還是在故事情節公式中整合各項必備元素,但是鋪陳殺人動機的過去、所使用的機關詭計、整體氛圍的營造等等,都有其相當的娛樂效果在,過了這些時日重讀也還是能感受到當時被激起的情緒。
該系列漫畫時至今日已經疲態盡現,詭計好像是智力測驗的習題,故事人物都流於刻板浮面,尤其是地獄的傀儡師這個角色的設定,已經亂到有點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地步。
不過當時購買的中文翻譯版,其對白翻譯的口語性讓自己現在讀來有點吃驚;最近幾個故事都是看日文版,反而對於中文翻譯有點不習慣。
這又是一篇將緬懷年少美好事物之感想落成文字的短文。自己好像也到了這樣的年紀,花在想著過去比花在開創未來的時間來得多了許多。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回憶與失落

最近聽moumoon的mini album,其中翻唱了Chara的名曲Swallowtail Butterfly ~あいのうた~。
moumoon的女主唱聲音音質有點像Chara,但是其少了Chara的神經質與尖銳度,多了一些甜美與厚度。在回憶中Swallowtail Butterfly有種快要撕裂的激情存在,Chara表現的方式有著很強的情緒起伏與戲劇張力。相較起來moumoon的詮釋就有點平淡。
當然節奏感較強的新編曲,也比原始版本來得較不貼近歌曲的意境,多了新味卻好像只是為了做新版本而重新編曲。
或許回憶中原始版本有著自己當時的情感投射,在多年後的現在,所有的改變都像是自己現實人生的失落,那一去不復返的過往,怎麼樣都是無法取代的美好。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God's Own Country

2010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的shortlister,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說。
在英國Yorkshire山區與父母同住、在家庭農場工作的主角,因為被控性侵未遂而退學,因為混雜孤獨與獨特邏輯想像而被週遭視為麻煩人物。
倫敦移居而來享受鄉間生活的新鄰居,其青少年女兒與主角一同蹺家,而後演變成主角的綁架與意圖性侵;已成年的主角被判刑入獄,最後故事結束在他離開監獄的時候。
作者描繪主角思維的筆觸時而尖銳、時而幽默;透過主角的特殊眼光看到的世界,有著可以發人省思的視野;鄉村的改變,外來者與在地者的歧異,活在自我想像的孤獨者與人群的疏離,都是還算有趣的點。
不過整體來說,故事情節有著肥皂劇的輕薄;有種跳不出書中主角個案的侷限感,犯罪的敘事顯得有些通俗平凡。
作者是Goldsmiths的畢業生,讓自己竟也有種反常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