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便利商店所定義的時間感

便利商店不斷尋求更深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據點不斷增殖並填充進生活空間的每個角落,服務內容的繁複化與品牌形象的轉型與再界定,都讓其層出不窮的行銷手法與消費者生活更緊密的粘黏。
今晨在便利商店中瞄到新DM,是端午節粽子等相關商品的預購型錄;旁邊還放著母親節蛋糕的DM,還有幾天才到的五月,卻已經悄悄被六月的節日所追趕上。
因為跟生活的接近,方便或許正逐漸變成必須;便利商店在強調多元貼心的消費服務之同時,也逐漸影響到進去消費或利用服務者的生活意識;因為不經意注意到新上架的DM,端午節的到來便進入自己的意識,彷彿提醒自己生活常規的時間軸正在不斷運行,自己是無法脫軌的行進列車。
一個節慶過了又復一個節慶到來,本是人生之常態;搭配節慶從事行銷活動以販售商品的便利商店或者也沒有改變了什麼;只是因為在生活中便利商店的能見度逐漸放大,所以其所界定出的時間感也就醒目了許多。
也因為這樣,讓還沒準備好過母親節的自己,有了點惶恐,一瞬間想著端午節的到來而悵然有所失。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必要的知識量與認知基礎

今天又從旁觀察了所謂的公眾討論。
對自己這個自認的社會建構論者來說,所謂客觀知識或事實資訊都是會讓自己有所提防的標的,而且在自己試圖維持的平等論者形象下,總是想著要挑戰科技知識霸權或者主流論述威權,也總是期待看到不同面貌的所謂俗民聲音與日常理性。
但是無法聚焦的討論、建立在錯誤之事實前提或者未明確釐清之概念上所開展的價值判斷或意見立場、拼貼片面甚至是矛盾的主流論述部分內容與無法質疑挑戰之抽象上位的政治正確觀點,讓自己不免感覺公眾單向教育與欠缺模式的批判還是有其可取之處。
在社會中沒有存在足夠的知識量或者夠豐厚多樣的認知基礎時,把一群公眾集結起來討論審議科技政策議題,就只是像把娃娃兵推上戰場前線,如何戰勝那些科技菁英的批判甚至鄙夷?

是火山孝子就別抱怨

所有的親切笑容都只是服務業的基本,任何的說明與解釋都有避重就輕、遮掩了買賣的限制並推銷符合利益的選擇。
無法克制放縱慾望之驅力的自己,不符自己能力地短短幾天浪擲千金;無法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服務卻一再退而求其次地接受對方的安排。
妄想著對方會多為自己著想地、或者至少看在自己密集消費的情面上、會更加體察自己的想法或者給予一些方便;但是當自己的消費時間因為超過預訂而被催趕、下一位顧客已經顧不得應該錯開打不到照面的行規、在自己前腳都還沒有踏出去就被緊接著帶到服務的地點,自己就該知道自己不過就是可有可無的顧客一名,在別人的好生意中,是不必太過費心照顧的對象。
是啊!是自己在花錢如流水、購買不切實際的癡心妄想,能夠期待買賣的關係中能有多少的真心真意?不過就是一隻打腫臉充胖子的待宰肥羊,油水又不是源源不絕的多,肉質也不是最美味的鮮嫩,怎麼能期待對方能夠有職業化、公式化之客套對待外的貼心與盡心服務呢?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兩種專家

今天參加活動,吸收了一些蠻受用的資訊,也遇見了兩種態樣的專家,給了自己相當的知識啟發。
認真固守自己的工作崗位,是開疆闢土的先鋒也是在專業領域中必然被聯想到的響噹噹人物;經驗的積累有了許多言之有物的涵養,不卑不亢的務實中有著自我堅持的信念立場與價值判斷。這樣的專家讓自己有了見賢思齊的想法。
看似憤世嫉俗而對現實多有嘲諷批判,但是其背後卻是真誠地期待現實能更好的期許;同樣是多年第一線實務經驗的累積,面對從不同角度立場出發的其他意見聲音,或者只能用嘲弄的口吻來質疑挑戰,來堅持自己想守護的價值。在接近但不致變成語出不遜的邊界上,偶而讓自己像個丑角般帶著戲謔神態表達嚴肅的意見,這樣的專家也讓自己有了省思自己應如何面對人生多元意見的啟發。
還好自己當初有勉強自己不要偷懶地出席這場活動,讓自己在相關專業資訊外有了多一層的人生觀察。

微弱的曖昧

因為要出席活動而一反常態地搭乘周末的晨間客運…
因為座位的狹窄,若有意似無意地鄰座乘客的大腿和自己有了輕淺地貼觸…
起身禮讓比自己早下車的鄰座乘客,在眼神的偶然交會中、自己不知是否為誤解地、感覺看到了意味深長的眼神…
在等待下車的時候,鄰座乘客若有似無地轉頭望向自己的方向,而自己也在閃躲的欲拒還迎中數次對應其目光;下車後鄰座乘客似乎有在搜尋留在車上的自己,其表情是困惑還是不捨…
如果這是有絲毫真實成分的曖昧想像,則不過只是稍縱即逝的煙花,薄得不能再薄的交會沒有任何後續發展的可能…
如果這一切都只是自己妄想的易醒曉夢,則希望不要讓那位可憐的鄰座乘客有種被侵擾的感覺…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The Ruby in Her Navel

Barry Unsworth的作品,是自己閱讀這個作家的第四本歷史小說。
宗教與種族的混雜、隔閡與衝突,各派系權力的競逐與利益的保衛,人性的缺陷在權謀交疊的詭異氛圍中被放大,面貌模糊的君王,其名義被不同陰謀者所借用、其偌大權力成為正當化殺人與行惡的理由。
不過自己比較喜歡的切入角度是,失去世襲騎士爵位的主角,為擁有相當權力之派閥領袖提供服務,自己的種族血統與過去、和現在所在位置的矛盾衝突形成主角一種失去歸屬感的根源;被過去戀情所惑、以及渴望透過尋回騎士身分來重新取得自己的立足點與定位,成為他淪為權力競逐下邪惡罪行的幫兇。最後主角從充滿魅惑力的女舞者身上尋求到愛情與慰藉,並且在女舞者的堅強與智慧中,發現自己的歸屬是不停地吟唱敘事與流浪,在沒有根的浮動中、和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以及無法純正分類的身分定位和平共處,並走向自己的未來人生。
不能說自己很喜歡這本小說,跟閱讀自己相當欣賞之同作者另一部作品Sacred Hunger時的經驗比起來少了許多觸動,過程中也有無法投入的尷尬時刻;只是這本小說還是有值得閱讀之處,有讓自己可以思考的觸發也就足夠。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一則索取打氣的提問

在日本Yahoo的知識家網頁上偶然看到一個日本震災受災者的提問,上面寫著:自己的公司因為震災失去市場、生產線也中斷,所以必須裁員半數員工,自己所從事的營業工作在此情況下也無法繼續,所以在老闆的低頭道歉中自己被解雇變成因為震災而失業的受害者,在自己週遭的朋友也有同樣遭遇的情況下,自己在此發問希望得到一些鼓勵打氣的話語或建議。這則留言其中這句話讓身為意外讀者的自己心揪了一下:「自分が何が出来るかと言うよりも、生き抜くために何をすべきかにまた戻りそうです」,而這位留言者也特別強調:「頑張ってはいるのでがんばれ以外でお願いします」。
這樣的留言提問讓自己有許多感觸:災難中不幸身亡的人變成了嗜血媒體灑狗血的數字喊價,但是生還者的人生故事卻是一道道必須憑藉己力撐過的難關與解決的問題;不只是創傷後症候群,那現實的殘酷與人生際遇的難測,讓許多受害者的故事不是用悲慘可以一言以蔽之,卻是日常生活中複雜難解的課題。因為沒有對與錯、沒有可以責難的標的,才讓壓力與負擔更難以承受;面對人生的無常與虛妄,心靈上那個被撬開的洞如何填補?也不是多麼殘酷或悽慘的遭遇,也不是最嚴重的受害或者最慘重的損失,但是卻是最貨真價實的自己的人生,最徬徨無助的不知該何去何從。
能夠生還真的就是一種幸運嗎?之後不知該如何賡續的人生,真的可以讓人說出能夠活著真是太好了這樣不太負責任的話嗎?

familiar stranger

今晨坐國道客運上班時,因為是最後一個上車而司機誤判乘坐的狀況,所以導致票已投入但沒有座位可坐的窘境;在尷尬地一直被司機道歉的情況下,自己拿著椅墊(還好不是報紙)坐在車門階梯上,無法補眠亦無法閱讀地到了台北。
在道歉的過程中,司機說了一句「我記得你,你就是常常在路口下車的那個」;自己靠這條路線的客運通勤已經將近五年,總是要求著司機「違規」地不在停靠站讓自己下車,所以或者自己對幾個較有資歷的司機來說應該是有印象的乘客。不過自己比較有印象的司機,其一是那個絕不違規讓自己提早下車的司機,另一則是那個話比較多的司機。
所謂familiar stranger就是因為一同從事一些日常慣習的活動而可以辨識出來、但毫無互動的人。今天的意外插曲,讓自己與司機有了一些交談,雖然familiar stranger的關係應該還是不會改變。
而今天的意外插曲也讓自己跟另一個familiar stranger有了交談:一個總是和自己差不多時間到站排隊、常常搭同一班車又是在同一個地點違規下車的另一個上班族乘客,今天在下車後也和自己交換了一下有關於意外插曲的意見與經驗。一個意外插曲,有了短暫非常態的交流,不過之後還是會船過水無痕,familiar stranger還是僅是familiar stranger。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一臂之遙

at arm’s length是保持一定距離,避免親密或熟識感;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則是指交易雙方彼此獨立且站在平等的立場。
自己在面對人際關係時,雖然有深切的慾望渴求親密的關係,但是到頭來自己還是無法與人有太深入的交際;總是想著迎合別人,總是因為害怕冷場而過頭地插科打諢,總是太在乎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而刻意忍受,總是在不適當的時候讓自己負面的情緒無法掩飾而爆發,最重要的是,自己總是會感覺到自己與別人的格格不入,有著許多無法說明的批判意識,以及容易感到無趣的意興闌珊。
最後自己還是要回到自己的斷垣殘壁中,就算是抱殘守缺也是自己的無用知識才能讓自己舒服自在;許多社會通念都是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到頭來自己還是無法打入別人的世界中。
於是,自己還是留在與世界上其他人都保持一臂之遙的自我放逐空間中,在別人偶爾釋出的善意中,勉強感受一點點別人的體溫溫暖。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研究這回事

自己所做研究之品質良窳如何?自問自答的答案是,自己只是喜歡廣泛累積無用知識,但是其實對於特定主題的鑽研或爬梳,往往著力不夠且沒有持續進行深度的辨證與慎思。
工作上多了優良研究獎競逐這樣一件事情,其實自己的心情甚是複雜;自己無意去競爭這樣的獎項,一方面自己不想讓自己與其他人被放在同一天秤檢視,另一方面自己所進行的文獻爬梳與無用知識的累積,也希望能不受挑戰地維持其獨立與自由性格。
結果是好的,但是卻有著許多干擾的變因在影響著這個結果的解讀;自己對於這樣一個其實有些爭議的結果,與其是去接受這樣不夠完全正當的利得,或者不想涉入這樣的比較才是比較符合自己的本意。
有空間把自己喜歡的東西、以自己習慣的方式弄到自己標準中的好,或者才是最重要的;行有餘力幫助一下他人,做個讓別人光采的幕後推手,也或者是自己可以追求的另一層境界。

回到原點與走不出原點

有些事情是努力了許多,但是因為外在因素或變故而被打回原形,所有都歸零,努力化為烏有而彷彿不曾存在。然而至少一切都因為曾經努力而有離開原點過,只是到頭來是場空而令人備感失望空虛罷了。
而有些事情是根本沒有努力,或者所有作為都是虛耗與浪費許多氣力在鬼打牆地互相拖累、非難或推卸責任,於是事情根本沒有離開過原點,就像一直向大海中撒鹽,只是徒勞無功,海水的鹹度並不會因而產生太明顯的變化。
或許是個機會地自己過去幾年參與了基因改造科技管理規範的相關研究,也或深或淺地可以觀察甚至涉入我國相關政策與法規的研議發展過程;只是計畫已結束超過一年,卻突然感覺到所有事情並非是回到原點,而是根本沒有走出原點過,因為那個應該被選擇的價值一直沒有被有擔當地明確選擇,紛紛擾擾的聲音也不曾被有效地溝通或互相認知理解。
回到原點與走不出原點到底何者比較好呢?即使結果是一樣的,但是前者或者讓參與者沮喪感慨卻還是會留下一些曾經走過的成就感,而後者除了埋怨責難他人外到底能帶給參與者什麼呢?基因改造科技管理規範之發展,讓自己有了思考這個其實也不是很重要問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