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折れた竜骨

2011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及び連作短編集部門的共同獲獎作、亦是同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的最終候補作。
時代背景設定在12世紀末的歐洲,作者米澤穂信所挑戰的是具備特殊設定的推理小說:在非常態或非現實的背景環境中,以特別設定的邏輯與理論為條件,設計仍然符合推論演進的推理謎題。在戰爭、貴族領主、騎士劍術以及魔法術士等半是歷史浪漫情調、半是想像冒險風格的因素揉合中,一個殺人案件的真相必須被釋明,而兇手是被魔術所操縱、喪失自主意識的「走狗」,則是本書魔幻非現實的特殊條件設定。
而本書除了殺人事件本身的謎題外,尚有其他帶著野史傳說風味的魔幻情節:被詛咒不死的種族、可以隱身的蠟燭、正義騎士與邪惡魔術師的兄弟鬩牆、應募的傭兵有著不同的過往經歷等等。而被詛咒的族人攻打主角家族所統御的小島,爭鬥場面的描繪鉅細靡遺,除了是增進閱讀的樂趣外,亦是鋪陳出用來解答最終殺人謎團的諸多線索。
本書雖然是浪漫幻想的背景設定,但是本格推理的要素仍然確實掌握:沒有多餘不必要的情節鋪陳(每個小事件都有在最後被收攏);即使因為魔術的設定而讓有些情節超越現實、但是謎題的解答在條件已經被說明的情況下仍然是合理而非硬拗。
娛樂性相當高的作品,閱讀本書正是表示自己的年假是放鬆虛度、而沒有精實以對,年假後該收拾的殘局就之後再說吧!

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

隻眼の少女

2011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得獎作以及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及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共同獲獎作,可說是去年相當受到大獎青睞的推理小說作品。
一個在孤絕村落中以宗教教祖形態存在的女系傳承家族,一個誤殺殺害母親之父親、想要了斷生命的大學生,一個傳承母親傳說偵探身分、由父親陪伴的獨眼少女,一樁連續殺人案件在1985年的冬天發生。而後自殺未遂喪失記憶的大學生,在2003年恢復記憶後回到舊地重遊,遇到當年發生一夜情之獨眼偵探少女的獨生女,其傳承已經身故之母親的偵探名號,迎向在同一女系傳承家族中所發生、與十八年前同一手法的連續殺人案件。
這部作品之所以獲得多項獎座肯定,或者是因為其在推理結構上的多層繁複設計、以及在能合理說明的條件下點出出人意表之兩場連續殺人案件真兇的敘事鋪陳。在故事開展的過程中,一個接著一個被兇手設計頂罪的代罪羔羊被指為犯人,而隨著犯罪動機的大轉折、以及第二代偵探未受前代偵探所設圈套所迷惑,讀者最後迎向的是,一場母女對決的場面,以及亟欲脫離血親控制的犯罪動機。
的確是很繁複且多層的推理架構,這或許因為本格推理小說如果僅設計一個單層的詭計,已無法跳脫窠臼或推陳出新;只是太深入設計複雜的推理情節,或者就無法顧及推理小說另外一個可以吸引人、發揮作者創意的場域,亦即是故事的社會背景以及人性的刻劃描繪。本書有個很艱難晦澀的謎樣犯罪,但是卻沒有很現實或者很能引發共鳴的human drama。
是讓人看不到結局的推理小說,但是也是讓人看不入心的小說。

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Pigeon English

2011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是作者第一部小說。
主角是從Ghana移民英國倫敦的11歲男孩,姊姊與母親同在英國但是父親、祖母與年幼小妹仍留在家鄉;故事一開始是另一個男孩被刺殺事件,主角和同學扮演小偵探試圖尋找真兇,同時其也在學校與家庭中結交朋友、見證暴力、尋找樂趣、認識世界與談談純愛。透過一個尚未成年的目光來看移民生活與倫敦市內貧困社區的現實,如果說這是作者的企圖,那對自己來說這就是個結果再失敗不過的創作野心。
故事情節沒有結構與章法,就算是模仿小孩敘事口吻並且採取記生活流水帳式的書寫方式,作者仍然可以裁剪素材成為一個有景深層次、能突出主體並以背景襯托的故事;這是作品應該被要求的基本完成度,而不是要求讀者從主角片段而曖昧的描述中,自己像個偵探式地找出描述背後的深意,甚至是串接故事情節與解讀角色性格。太多部份讓自己覺得平淡且不知所以,如果這樣的敘事手法是要呈現一個11歲移民男孩的世界觀與經歷,那自己不免懷疑,這樣的世界觀與經歷的閱讀價值與意義何在?
耐著性子把本書讀完,所以閱讀進度是走走停停,有時候甚至很難進入情境。雖然是很主觀甚至偏頗的意見,但是自己真的必須說,這本書可以說是在自己讀過的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中,讓自己深切懷疑為何會入圍的作品之一。

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龍年初一的基隆慶安宮

不再是過往家人一起在大年初一到基隆市區的幾間廟宇進香走春,今年是自己一人帶著兩包巧克力到基隆慶安宮(媽祖廟)祈求龍年平安。
人潮擁擠讓自己體會何謂摩肩擦踵;彷彿是基隆市相當比例的人口都聚集在這裡期待獲得神靈庇佑。自己雖然相當不耐煩於人多的場面,但是這次卻可以耐著性子享受人群密集的溫暖與溫馨感。
主爐插香已經排隊排成一個蛇行,而雖然人群行進逐漸形成某種秩序,但是仍然有脫序或者不按牌理出牌的行徑出現。只是,看著人群中的男女老少,或時尚或樸素的各樣裝扮,想著這或許就是真實的生命活力與社會動能,自己也就沒有這麼多的負面情緒,反而享受被線香煙火薰眼、左右進退為難的窘境。
人氣旺希望福氣也因此旺起來;這樣跨越世代的人群聚集,或者比那些追星或者搶福袋的人潮來得踏實而有意義。想著自己也是這群追求幸福平安的人群中的一份子,突然自己也就樂觀了起來,或者這個龍年真的可以沾到點喜氣,不論如何都可以期待著平穩安康。

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

辛い飴 (永見緋太郎の事件簿)

以爵士樂為背景主題、具備過人洞察與推理能力之薩克斯風演奏者為主角的短篇推理小說集(是同系列的第二部),其中「渋い夢」為2009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受賞作。
這部短篇集中的作品,可以說是沒有什麼犯罪行為的推理故事(有涉及犯罪行為的,只有「甘い土」中到偏僻村落詐騙挖寶費用的詐欺行為,以及「淡白な毒」中沒有證據證明的毒殺事件,但兩者都不是故事事件的主要情節);其中有的是某些費解的行動或事件,最後由主角找出其中合理的解釋,例如:已完全無法完成美妙吹奏的過氣爵士樂手、為何能成就一段完美表演;「伝説のブルースマン」的真相究竟為何;曾經受到矚目卻因故無法繼續事業發展的美國爵士樂團、為何在復出時一度是完美的演出卻變得荒腔走板;以及在得獎作中所鋪陳的、鋼琴如何從密室中消失的謎題等等。
這些短篇故事或者重點都不在推理或者謎題的設計:以得獎作「渋い夢」來說,鋼琴被分解後藏起來的詭計其實不是很合格的推理小說詭計設計;但是該故事仍會讓人感覺作者巧思與才氣之處在於,作者敘事結構的鋪排,以及其所描述「犯案」動機的深意。本書中的各篇,與其說是讓人去破解犯罪背後的真相,不如是透過爵士樂讓人去思考所謂人性情感的良善與底蘊。
至於書中因為對爵士樂做出細膩描述而被讚賞的部分,或者作者所提供的豐富爵士樂知識,就可能不是自己那麼注意的部分了。

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春から夏、やがて冬

第146回直木三十五賞的候補作,是日本推理作家歌野晶午的最新作品。
在書帶上出版社的行銷語是「在最後五頁世界反轉」,於是受到影響的自己在閱讀進展的同時,一直想著作者會如何合理地在最後翻轉世界;到了最後五頁作者的確透過與事件無關的醫生角色,提出了顛覆前面故事的最新解釋,也給了書中主角為何如此行動的心理解釋,但是對自己來說這樣的「合理」翻轉反而是作者有些為製造戲劇化效果而突兀的炫技,削弱了故事的美感與細緻感。
不過無論如何,失去希望的中年男子,際遇多舛的年輕女子,在絕望中尋求存在意義,在逃避與救贖中尋求可能性,這樣的故事情節包裝在一個推理小說的框架中,在閱讀過程中等待謎團解開的同時,讀者所迎向的不只是解惑的高潮,也是作者體察人性與情感的細膩手法與工筆描繪。
最後成為殺人動機的意外真相仍無法得解,加害者誤信了被害者的謊言但是否因此得到救贖,卻因為其病危的狀態而未能得解,而被害者透過謊言加附在自己身上的罪過,想救贖對自己善良的加害者,卻成為另一樁犯罪的起因。
只是如果不要讓被害者的自白是個善意的謊言,故事是否會因此就變得不夠推理小說的曲折而不夠精彩?正如自己前面所言,這樣的鋪陳雖然有創意巧思,但是反而顯得刻意,曲折了人性也削減了讀者情緒的共感,至少自己是如此覺得。
但別誤會,本書讀來還是有趣的。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找不到投票所的投票者

今天是台灣的總統與立委選舉,公民的選擇是自己不意外卻失望的結果。
早上起來前去投票,並不是認為自己所投票的對象是多麼不同或者是多麼好的選擇,但是自己想要表達對於某種優勢或者主流意見的反抗,對於過於菁英或者霸權的既得利益者表達自己的批判。只是這一如自己所預想的虛妄而無謂,就像是向海中撒鹽一般的浪費氣力。
讓自己有所感觸的事是,早晨投完票去繞去便利商店買咖啡,歸途中遇到一對應該是母子的投票者,手中拿著投票通知單卻找不到設置在本里的投票所;即使有著投票通知單上的地址還是遍尋不著,走過了頭友也不知道。自己最後出了聲指引他們正確的方向,回答了那位母親表示為何沒有指標的質疑(有指標只是可能不夠明顯),也對於那位母親對孩子說的話「就跟你說台灣就是…」(後面的話因為距離聽不清楚)有了想像與感觸。
他們應該不是本里的常住居民,畢竟這個投票所是前幾次選舉就設置在同一場地,所以常住者應該不致於完全找不到地方。而本里應該也沒有什麼新搬入的居民,所以他們應該只是戶籍在此地的寄居者吧!
那句「台灣就是如何如何」的話,讓自己想像他們應該是旅居外國的人,有過度政治熱情而在選舉時回來、想左右其實與之並無關聯的台灣未來命運。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找不到投票所的插曲是否也比喻著台灣政治前途的迷失?連自己戶籍所在地的地理位置都不甚清楚的人,是用何種心情或價值來決定如何選擇自己的政治代表、如何行使自己的公民權利?
他們不見得是挹注了選票到這次的結果中,但是如果是這樣,那這個結果又能多讓人信服?

龍飛鳳舞

難得地自己在一個月中進了兩次電影院,這已經不知道是多久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是自己服務單位的福委會活動,用100元就可以購買原價230元的全票;加上之前對於《父後七日》的觀影感想還算正面,所以對於這部號稱是原班人馬(導演與主要演員)、表現台灣歌仔戲文化底蘊的喜劇有所期待。
不過畢竟《父後七日》是獲散文獎的作家所編寫的劇本,故事所傳達的概念層次分明、敘事結構完整而緊實;這次雖然有台灣歌仔戲名小生郭春美一人分飾男女角色的橋段設計,但是由《父後七日》的另一位導演所編導、以台灣本土文化為背景的本片,敘事結構卻是相當鬆散,電影要傳達的意念或主題曖昧混雜得讓人感覺迷失。
偶有佳作的笑點卻無法拼合成一片完整的人情浮世繪,中間還來一段不明原因腿無法自由行動之歌仔戲小生赴印度尋找自我的情節,坦白說是突兀得不明所以。
讓自己有些失望、熱鬧有餘、眼花撩亂後只殘存隔靴搔癢之虛妄感的觀影經驗。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意外的懷舊


週六因為家人的過年前打掃整理,發現了一張自己在研究所時與同學去動物園、自己與長頸鹿的合照,是沖洗出來的照片,因為有些年歲而已經有點褪色;幾乎沒有什麼個人照片的自己,還在周一上班時用了公司的掃瞄機將之掃成電子檔,取代自己在facebook上的頭像,更在這裡書寫自己的感懷。
當然當時的身形真的是清瘦;現在勉強靠著少吃讓自己把前幾年暴肥的體重降下來,但是幾乎不運動的自己,也知道自己身體裡仍囤積著不少脂肪,只是表象上沒這麼臃腫而已。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自己沒有那麼沉重,好像還有點希望以及快樂的可能;現在的自己殘敗孤單,有著太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自虐與糾結,因為被孤單所侷限與扭曲的穴居世界,空洞冷冽,幽暗而飄著腐臭味。
踏錯了人生腳步,走到這個萬劫不復的田地,一張照片是想不起過往歡愉的記憶,也是苛責自己沉淪墮落的判決文。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乱反射

第63回(2010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及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受賞作。
沒有特定或者可以鎖定的犯罪者等著讀者去推想,書中有的是幾樁構不成犯罪的小惡所串接起來的連鎖犯罪,即使最後二歲幼兒的死亡可以究責是某個行為人的業務過失,但是其事件的成因在直接責任者的行動背後,有著許多人不可預見後果、道德上或可非難但法律上毫無問題的小過錯或者小意外,在「天時地利」的湊巧上被串聯。
所以與其說是推理小說,本書更是一部通俗娛樂價值不低的社會小說:讀者跟著事件發生前的幾條故事軸線,看著特定人物的小惡或怠忽行為為何生成,並且匯集成事件的發生,意外是諸多不道德的意外匯集,所以意外沒有必然性而不道德的可非難性也是見仁見智;在身為記者的受害者父親逐漸追查出意外所匯集的諸多不道德時,當事人並不願擔下責任同時也斷然言明自己行為的合理性,而在無法責難其中任何人的同時,受害者父親也驚覺包括自己在內,犯下小惡的人性或者是種社會慣習。
但除了上述情節設定外,讓自己更有感想的是作者掌握社會現象與人物原型的功力:在看似分線對稱的描述之中,有著不同世代與背景的人物所抱持的不同價值與想法,亦有著對家庭關係、社會問題等並不能說深入但卻有其切點的探討。
可以輕鬆讀且可以有觸發的小說,也開展了自己對於推理小說的想像。雖然自己還是剛開始接觸的推理小說門外漢,但是希望這樣的小說不會是特例而是常態,如此以後的閱讀經驗就有值得期待之處了。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Binocular Vision: New & Selected Stories

2011年National Book Award小說類的finalist,集結跨越30多年(其中一篇作品的首次出版年世1977)、共計34篇的Edith Pearlman短篇小說。
在Introduction中,Edith Pearlman被描寫成成就才華與其所受重視度不成正比的小說家,而寫序的人對於其作品的深度與感染力給了相當高的評價。
這本書中所集結的作品可以說環繞在幾個題材面向上:猶太族群的身分認同與生活經歷、婚姻與外遇的情感關係描繪、身殘子女的家庭關係等等;尤其在較近期的作品中,其所著眼的角色社群集中於新英格蘭社區中產或專業族群的人際關係上,或者是反映出作者自己生活經驗的框架。
這些短篇故事的風格基調是,簡約直白、不假裝飾的文字描述,平鋪直述的情節流動,有時會在結局時帶出高潮的爆點或者有些意想之外的破題。而自己覺得這些故事的精采之處在於,在看似直陳無波瀾的敘事中,許多人物情感掌握與事件細節都有其可以被讀者自行延展的部分,在作者描述所停留的表層下,讀者被導引去、以極大的自由度與想像空間、思考故事的意義與觸動。而作者的文字的魔力在於,簡約的描述與故事,卻有很強的感染力與形淡而質深的美感。
不過有些故事讀來還是會有進入的困難,因為太淡、太簡約,而掌握不到故事的走向與主軸,讓閱讀經驗變成一種迷航。
自己比較喜歡的篇章有Inbound、Day of Awe、Settlers、The Noncombatant、Allog、Tess、Mates、The Story、Granski、Capers、The Ministry of Restraint、Jan Term、Vallies等篇。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鬼壓床了沒(ステキな金縛り)

先前透過博客來售票系統買了預售優待票,本來打算在2011年最後一天進戲院觀影,但是跨年的節慶氛圍似乎讓群眾也擠進電影院,所以只好到了2012年的第一天再度前往戲院試試運氣,也終於有了機會可以讓自己到久違(上次進電影院絕對不是2011年的事情,雖然自己也已經記不太清楚上部電影是什麼又是多久以前的事了)的電影院裏面觀賞電影。
三谷幸喜自編自導的喜劇電影總是有著自成一格的幽默與天外飛來的想像力,因為之前的《魔幻時刻》讓自己相當期待他這次的作品。大牌雲集的演員表不會讓個別的表現有所減損,即使客串性質地出現鏡頭不多,實力派演員仍然到位稱職地展現功力;深津絵里、西田敏行、阿部寛、中井貴一等人都是硬底子,尤其是女主角本來就是三谷幸喜的愛將,掌握其劇本的節奏與內涵自然是經驗老到。
幽靈上法庭證明犯罪嫌疑人的清白,是這部戲的主要設定;看得見與看不見幽靈的區別,是戲中許多笑點的來源。何者是真實的證明、何者是不可信的荒誕不經,雖然不是輕鬆喜劇所主要關注的論辯,但是卻是可以在會心一笑的同時思考的問題。不過三谷幸喜的功力並不止於這樣的橋段,當幽靈成為證人後,一方面他的證詞被攻擊成為不具可信度(有關歷史證據的些微著墨也是可以思考的點),另一方面其在人間的行動被天界介入而被迫中止;最後戲中主人翁不成材的女律師只好回歸案件本身進行調查,在被害人幽靈的出庭指證下,身分調換的殺人詭計終於被揭穿,而三谷幸喜式的推理橋段也似曾相識地被重現(古畑任三郎2006年的《ラスト・ダンス》,松嶋菜々子所扮演的雙胞胎姊妹,殺人詭計有些許雷同)。
離開戲院時聽到身旁一對男女中的男方說,這次的劇本相較於《魔幻時刻》比較鬆散,雖然女方一直說因為要表達的情感不同;不過自己也是認同男方的意見,這次的故事比較線性,一節一節的情節發展比較斷裂,而不若《魔幻時刻》的內容豐富與結構工整嚴謹。不過這次的故事本身本來就沒有這麼充實,其看見與看不見幽靈的笑點橋段本來就是可以個別獨立而沒有一貫的意識或鋪排,所以就當做是輕鬆的喜劇小品或者就可以,無須苛責三谷幸喜的每部作品都會是結構恢弘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