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楽園のカンヴァス

2012年山本周五郎賞受賞作,是以法國畫家亨利盧梭的畫作《The Dream》為中心的藝術推理故事。
故事一開始在日本大原美術館(確實存在岡山県的近現代西洋美術館)擔任監視員之女主角,其曾經是優秀之藝術史研究者的過往被揭開;紐約MoMA之首席策展人,也是本書的男主角,以要求女主角擔任交涉對口為前提條件,方考慮出借收藏於該館的畫作《The Dream》。隨後故事回溯至10多年前,揭開了兩名主角為何相識的過去。
傳說中神祕的藝品收藏家,發出邀請函請兩位主角進行一場畫作真偽鑑定的比賽,在七日內閱讀完密藏的歷史文件做出判斷,獲勝者可以取得被鑑定之亨利盧梭未曾公開畫作的處分權利。隨著故事一章章的開展,歷史文件中揭示了亨利盧梭與畢卡索的往來,以及亨利盧梭在《The Dream》中所描繪裸女之身分;在被鑑定畫作之下存在著畢卡索失蹤名作之可能性,讓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多方人馬紛紛出手想要影響比賽的結果並從中獲利。
最後神秘的藝品收藏家身分被揭露,而畫作的處分權利被移轉到藝品收藏家的獨生孫女手上;男主角為了對女主角所產生的愛意而意圖讓女主角獲勝,但最後兩人還是各自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故事結尾是兩人的重逢在《The Dream》前,未來是開放的可能,但是亨利盧梭對繪畫的熱情,男女主角對亨利盧梭、藝術與美學的熱情,男主角對於女主角的傾慕與深情,卻在故事的開展過程中,逐漸渲染開來。
基於史實而虛構出來的故事,藝術謎題的設計並不能說是相當深入或懸疑,人際關係與情感的描繪亦並不能說是深刻或者獨到,不過卻是相當有娛樂感、也會有些觸發的閱讀經驗。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正相反的星座運勢

總有著許多的來源可以讓人看到每天的12星座運勢,自己也都有在follow日本Yahoo網站與Oricon網站的每日更新。
但是或者是因為各派宗師功夫路數不同,日本Yahoo和Oricon往往會有相差甚遠的星座運勢預測;就像今天的天蠍座,在Yahoo是運勢第一名,在Oricon卻是倒數第一,以工作運來說,前者是「電子郵件或信件詳細閱讀,可能會有令人高興的事」,後者則是「趁機搶先同事會是失敗的原因」,兩者雖然說並不衝突(因為可以同時發生),但是對自己來說卻是都很難相信,因為想像不出會如何發生在自己如此平淡了無生機的職場生活中。
總是不斷接觸到用星座理論討論別人性格的談話,但是就算是增加其縝密複雜度而加入月亮上升與其他行星等,還是避免不了人類文字描述的侷限,以及人類解讀事物的自我主觀渲染。自己其實不是很相信星座的人性描繪,而星座運勢的百家爭鳴或者是支持自己想法的論據之一。
但是若是如此,自己為何還是每天檢視兩大網站的星座運勢?因為還是期待自己能有那麼一天,在自己的星座運勢被說是相當好的時候,可以僥倖成真,雖然這種事情好像在自己這個孤單大叔的身上還沒發生過。

座位搬遷

昨晚忙亂了四小時,加上今天上午一個多小時的收尾工作,完成了表定今天下班前必須完成的座位搬遷,從原本在22樓的辦公室,向下移動兩個樓層。
自己恐怖的文件書籍堆積,讓這樣的搬遷像是上演愚公移山的戲碼;而清空後的原座位顯出了被破壞的殘敗骯髒面貌,揭示了原來的使用人生活習慣不良的事實。
新座位區域就像是墾荒大西部般的百廢待舉;許多設備尚未就緒,未來這個樓層也不會有微波爐等家電。
感覺就像是被左遷與流放;事實上也似乎是如此,看著周遭部分同事「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感慨他們真是沒有憂患意識的醉生夢死。
自己呢?要隨著這艘已經進水的船向下沉沒而至滅頂嗎?難以下定決心或者也是自己的因循苟且,不耐與鬱憤的情緒讓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應有的填充感與節奏感。
該往哪去呢?隨著座位的移動,自己又被動地走上一條前景晦暗的路,何去何從仍是無解。
不過新座位還是有種新氣象的感覺,至少是件正面的好事。而可收納空間跟原座位沒有相去太多,讓自己對位法的搬遷方式可以順利進行,也讓自己可以迅速進入工作的慣習狀態,雖然說新座位的整體擺設是跟原座位剛好左右正相反就是了。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虚構推理 鋼人七瀬

2012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共同受賞作,作者為漫畫原作者、同時亦創作小說的城平京。
一開始對於封面上貌似宅男漫畫的巨乳少女插畫感到遲疑,心想這本小說真的是值得一讀的推理小說嗎?開始閱讀之時,對於故事設定的天馬行空與荒誕不經感到詫異:被妖怪綁架奪走一眼一足的少女成為妖怪界的先知,因為遇見河童而與女友分手的男主角,其實是因為食用妖怪的肉而具備不死與受限之控制未來能力的超能力者,再加上寫真偶像意外身亡後變成都市怪談之挺著巨乳手持鋼骨的亡靈「鋼人七瀬」,更有甚者的是男主角前女友的警察上司之死亡竟可能是遭遇亡靈之毒手...這樣怪異的想像力氾濫,完全不可預期作者的真正意圖,也看不到情節鋪陳的架構或軌道,閱讀起來很是苦悶。
但是閱讀的中後期,隨著所有分歧的點逐漸被作者收攏成其故事的完整構面,這本書特別與有趣之處便變得相當突出而鮮明:在作者如同漫畫般誇張而幻想的虛構世界裡,其描述了一個被人類想像力與謠言所創造出來的「真實」怪物;透過網路的串連與散佈,謠言與真實不再可以分辨,謠言取得力量而壯大。主角們解決想像怪物的方法是,以毒攻毒,以虛構對抗虛構,只要新的虛構論理可以為人們所相信,想像怪物的虛構基礎便不復存在,這也是本書之所以名為虛構推理的原因。
在推理論述與修辭說服的過程中,作者的創意與巧思便相當程度地揮灑出來:不必是指向真相而僅須言之成理的虛構推理,只要部分論述被相信即可產生破壞力之層次分明的敘事推演,在本書中沒有任何犯罪的真相被究明,只有以虛構戰勝虛構的鬥智遊戲被完成。
雖然整本書還是很天馬行空,但是看完之後卻深覺其娛樂價值頗高,同時也不完全沒有激發感想的空間與觸發點。果然人不可貌相,書不能只看封面與推薦,閱讀的經驗往往還是個人自己的造業,只有自己可以承擔其結果。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開かせていただき光栄です

2012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共同受賞作。作者是已經高齡82歲的皆川博子,想到在日本amazon網站上看到的廣告用語「作家生活40年のキャリアを誇る著者の集大成にして新境地」,不免覺得即使這樣的修辭帶著部分的誇飾,對於作者如此高齡還有相當創作力與想像力的事實仍必須給予相當的崇敬與讚賞。
18世紀的倫敦(作者還做了資料收集與歷史背景典故之考據,真是認真的老人家),解剖學尚未被體制化的年代,司法程序亦有著相當多現代人無法想像之當時特異的文化情事。致力解剖學發展的先驅外科醫生與其五名弟子,解剖著非法購入之懷孕女子屍體,在執法人員之突入中隱藏起屍體,之後卻在藏匿處發現多了兩具屍體:一具是被截斷四肢的少年詩人、另一具則是面目全非、之後證實是涉入操作股價不當交易的新聞雜誌主編。
為了保護老師及其研究成果,兩名弟子策畫了一連串的計畫來遂行其除去問題人物的完全犯罪;在當時刑事告訴不是由國家進行之公訴而是被害人必須自費進行的自訴,所以即使最後司法官意圖就兩名弟子的犯行、依據少年詩人母親的提告來進行究責,但兩名弟子基於友情未能殘酷對少年詩人下手的最後真相,讓兩名弟子獲得了形式上的無罪。
就謎題設計來說,本書稱不上非常令人驚豔,甚至可以說有些流於平淡,而歷史背景的描繪雖不能說不夠立體,但是整體來說,其與事件發展的構連其實過於點狀而沒有面狀或線性的交織。得獎說是過譽或者說是給作家前輩之尊崇,可能也都是流於偏頗尖酸的批判,但是本書讀完,或者也沒有辦法完全感受到,那相應於得獎的應有水準。

三坑車站

上周六因為一時興起,從台北車站搭乘火車返家;在途中又因為一時的轉念,提前一站從三坑車站下車,想略為探索一下這個自己身為基隆人卻只知道地名之地方。
昨天又因為一時興起,也想試試可否開發出新的通勤路線(比較麻煩的轉乘但是總票價一致,希望能解決因為客運班次減少而產生之等車時間過長問題),所以搭乘公車到松山車站轉乘火車,然後也在三坑車站下車,但與上周六不同的是,自己沒有選擇走那條標示通往廟口夜市、出口在精一路、沿著鐵軌前行的風雨走廊,而是走向車站通向南榮路的出口,也發現其實相較於自己平常步行於自己家與基隆車站間,從三坑車站走回家的距離並不見得相差太多。
猶記前一陣子自己為了購買百草粉、從迪化街二段走到一段的經驗,深覺一段的商賈繁盛與二段的蕭條偏僻,是自己過去心智地圖中不曾感知的落差。從高中開始通勤的自己,就像是個生活在他方的人,對於台北都會的認知遠遠超出對自己出生地基隆的了解,但其實自己仍不曾踏進台北許多地方,而對於基隆,自己更只是熟悉著每天通勤路線經過的狹隘區域而已。
人隨著年紀增長,進步逐漸趨緩而人生經驗亦越發受限;就算是這種其實沒有太了不得的人生體驗,對自己而言似乎還是比收集搭乘長途飛機所購入的紀念品來得有意義;就算讀不了萬卷書但是多讀一本是一本,不想行萬里路而是想多看看自己生活所在的各種面貌,就算是破敗或者殘缺。

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ユリゴコロ

為2012年大藪春彦賞受賞作、同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之沼田まほかる作品。
模糊記憶中隱約認知到自己的母親在一次住院後似乎換了個人的主角,面對未婚妻突然失蹤、母親身亡而父親罹病等事故,在老家偶然發現四本手寫筆記,在好奇展開閱讀的同時,揭露了自己身世的驚人秘密。
筆記中一開始不知性別或身分的書寫者,某種扭曲的性格意識讓其變成連續殺人犯;或者是尋求愛與被愛,書寫者的女性身分逐漸明朗的同時,她與筆記中的「アナタ」相遇並且一同扶養起自己在賣淫時被不知何人之客人受孕所生下的孩子。只是連續殺人的罪行暴露後讓周遭的人必須正視問題,一個姊妹交換身分、製造真死亡假失蹤的行動於焉展開。
主角在知道身世真相時,失蹤的未婚妻所遭逢的不幸亦被獲知;覺得自己或者承繼殺人兇手血統而決定除去讓未婚妻不幸的來源,只是到了現場發現對方在不見屍體的情況下應該已經身亡,而這起凶案的真相聯繫著自己家庭故事真實面貌的最後一塊拼圖。
一同擁抱著罪惡感與秘密的羈絆,在難以言喻對錯或深淺的愛的形式下,殺人罪行被犯下,秘密與謊言被忍受並掩蓋。作者的敘事中有些人性動機並不容易產生共感,尤其是姊妹身分互換與真死亡假失蹤的行動為何是唯一選擇,雖然其是本書故事最基礎的情節,但也是讓自己最無法共感與認同的橋段。
不過最後應該已經身亡但是卻以另一身分出現在主角身旁的親生母親,出於母愛而採取的保護行動,以及與自己畢生最愛的男人(主角名義上但並非血緣上的父親)一起走向那不知方向卻知道終點的人生最後一程旅行,卻是個讓自己有些感懷的結局。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ジェノサイド

2012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及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受賞作,2011年山田風太郎賞受賞作,2011年上半期直木賞候補作。
野心相當宏大的作品,處理科技發展、政治權力、國際局勢、人類進化與人性良窳等嚴肅課題卻又顧及娛樂性與通俗性;在滅種這樣一個聳動的標題下,作者討論人類滅亡之一種可能,其為人類這個物種被滅絕卻不見得是世界末日的一種可能,因為隨著物種進化而出現的高智能生物(更進化的超人類),或者會像人類滅絕原人一般地、在人類毫無招架之力的情況下、利用人類的弱點、以神之姿態消滅人類。
於是這樣的進化令人恐懼卻又隱藏著希望,醜惡的政客發動攻擊,希望消滅這個從被認為劣等之非洲少數種族中進化出來的高智能幼兒,而在逃出生天的過程中,高智能生物佈局了各種謀略來挫敗人類短淺的惡念,而雖然有聰明的人類看出其佈局,但是這樣高智能未來發展之開放性對人類來說是福是禍,誰也無法預期。
這本書篇幅不算小,因為涉及的課題或者太多太雜,所以故事情節的鋪排有些流於扁平而少了高低跌宕的起伏感;雖然有娛樂性但是讀來卻感覺不夠緊湊紮實。
不過自己並非不喜歡這部作品,反而自己是在其通俗呈現諸多課題、宛若織錦般的龐雜脈絡中,感覺到作者之用心;把科幻寫得還算有憑有據、在尚有現實感的情況下虛構緊張的冒險,都並非簡單的事情,在非洲內戰、權力之惡、不治之症與新創藥物研發、軍事民間化、人類進化等多重主題中,作者還是表達了他的觀察與立場,有些切入點雖然不深入但是卻有其洞見之處。
自己是還蠻喜歡作者對於權力之惡的描繪,雖然其筆下虛構的美國總統是否影射著那個真實人物,並不是個一定需要有答案的問題。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Pure

2011年Costa Book Awards(前身是Whitbread Literary Awards)小說類的得獎作。
18世紀後期,出身法國諾曼第鄉間的工程師,受到當時領主貴族之聘用來進行巴黎某個墓地的都更工程;工程師寄住於某戶人家,因為工作之關係結識了廢棄教堂中大風琴之風琴師、掘墓人、老牧師等;其招兵買馬數名礦工來進行挖掘與清理的工作,掘出了許多屍骨甚至有保存良好的乾屍。
當然這樣的工作不免引發在地的反彈與敵意;寄宿人家的女兒攻擊了工程師並因而被送到外地療養,協助工程師的工頭也在一場意外攻擊事件中選擇結束自己生命。工程師在被攻擊傷癒後選擇與其心儀的妓女同居,最後在教堂被焚毀後,故事到了盡頭,墓地將被改建成市場,工程師與妓女分道揚鑣,離開故鄉的工程師似乎有了回不去、也無所適從的某種茫然失落。
一方面這陣子私底下的閱讀時間被日文推理小說所瓜分,二方面工作上的不順心與壓力讓自己的閱讀也變得有氣無力,再加上自己野心過大的混亂生活、總想要盡可能完成多項事務卻常顧此失彼,種種因素讓本書的閱讀速度降到自己近期來的新低點。有陣子沒有讀到讓自己有所共感的英文小說,最近亦無法建立能激發自己動力的閱讀清單(今年Pulitzer Prize小說類獎項從缺,是否表示英語系小說創作的景氣低迷?),或者也是讓自己失去對本書積極翻頁之雄心壯志的情境因素之一。
但或者更重要的是,本書真的很不對自己的胃口,人物的描繪平面而膚淺,情節鋪陳鬆散且毫無主軸或深意;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不斷期待著會出現故事的起伏轉折,但是有的只是莫名其妙事件的拼湊與堆疊。那些正面讚賞的評論,真的是從這本書中看到了什麼深度或感動嗎?這個疑問讓自己覺得自己是否漏看了什麼、或者是閱讀神經被通俗日本小說所鈍化、或者開始對於英文小說閱讀產生疏離,不過至少在這書寫的當下,自己還是比較多地覺得這本書真的是乏善可陳的無聊故事,連帶給人一點歷史感的效果都無法產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