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Narcopolis

2012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
小說的一開始是這樣書寫著:「Bombay, which obliterated its own history by changing its name and surgically altering its face, is the hero or heroin of this story, and since I'm the one who's telling it and you don't know who I am, let me say that we'll get to the who of it but not right now, because now there's time enough not to hurry, to light the lamp and open the window to the moon and take a moment to dream of a great and broken city」。
小說要說孟買的故事,於是故事的述說結構就像複雜而迷亂的都市街道,每個人物斷簡殘篇般地被傳記式描繪,是傳奇與回憶,也是吸食鴉片甚至嗑藥後的呢喃與夢囈;從鴉片館到合成毒品,從歷史到宗教種族,從都市邊緣的社會問題到個人生命的掙扎,故事的第一人稱敘事者像個漂浮的幽靈,登場的篇幅少,其他被較多筆墨描繪的人物,也不是被畫成一幅工筆畫,而是手法時重時輕地用幾筆鉛筆素描後、再用暈開的水彩上了色塊曖昧不明卻時而意味深長的顏色。
用這樣風格去描述自己閱讀的感想,是自己的確有說清楚自己感想的困難;人物斷簡殘篇的故事中偶有讓人省思的橋段,作者有其獨特美感的文字技巧中時而落下讓人觸動的佳句或警語。只是雖然如此,無法連貫的觸發與探索,讓閱讀也像是迷失在孟買的城市歷史、空間記憶與社會問題中,發現自己不知道會被帶到什麼地方或境界。該說這是本有趣的小說嗎?說不上;要說這是本有深度的小說嗎?到頭來這個迷亂的故事有著作者太多太雜的企圖心,卻沒有自己可以度量或置身其中的象限,讀完反而有種空虛的感覺。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再会

2010年江戸川乱歩賞受賞作。根據文庫本後所附的解說,作者歷經了三次入圍最終候補作卻落選後,終於拿下念願的長篇推理小說賞;前三次作品均被認為是故事結構過於單純而情節過於平淡簡單,只是作者透過失敗經驗不斷學習修正,寫出了這一步嘗試在結構與情節變化上有所突破的得獎作。
看了amazon.co.jp上平均只有三顆星的評價,許多讀後感都是對於本書情節沒有閱讀推理小說解謎所需的謎題鋪陳與縝密結構、了無新意的犯罪設定以及不夠複雜新奇的故事表達相當失望的觀感。的確,本書雖然有著23年前強盜弒警案件以及當前殺人案件之雙重謎題結構、透過重疊的三男一女主角以及被封在時空膠囊中並被埋在土裡的手槍而將兩個案件牽連在一起,但是四個主角加上一名神探的視點轉換敘事手法突顯出作者過於刻意隱蔽資訊(當事人內心陳述卻表達曖昧)的手法粗糙,許多與案件有關之資訊逐步揭露的方式過於匠氣而讓故事拖長而平淡化,或也指摘出前述讀後感並非過於苛刻或偏頗的批判。
不過自己之前僅讀過另兩部江戸川乱歩賞受賞作而覺得該兩部作品瑕疵相當明顯,這次自己卻覺得本書讀來相當流暢輕鬆,結構不縝密複雜卻是完整,角色設定有其立體與層次,故事亦有讓人發想與思考之處,其實不算是太差的得獎作。的確不是有相當巧思或令人耳目一新的傑作,但是卻還是個具可讀性而有趣的故事。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不牢靠的記憶

週日晚上的電視節目讓自己總是按著遙控器快速轉台,雖然抱持著應該去做點更有意義正事的罪惡感、卻還是屁股黏在沙發上般地盯著電視螢幕虛度數個小時的時間。不過今天晚上自己偶然轉台轉到了一個自己之前在周日晚上時段不會列入觀看選項之頻道、看了一小段自己往常應該不會太有耐心或興趣觀看的訪談節目。節目的設定是名人到主持人的廚房裡做菜而後邊品嘗食物邊聊天的進行流程。
這集節目受邀的女演員說著自己過去拍攝一檔紅極一時連續劇時遭逢母喪的經歷,也某個程度說開了自己家庭過往的衝突與創傷。自己並沒有完整地觀看女演員所說的全部故事,因為自己還是分心地處理一些瑣碎的雜事,但是女演員所說的事件中有一個訊息卻引發了自己想確認對錯的好奇心。
女演員說她當時在淡水三芝拍戲到收工時接到母親病危消息,搭乘捷運到醫院見母親最後一面卻哭不出來;自己聽到時覺得那齣連續劇第一次播出(當時是邊拍邊播)應該是相當久遠的過去,而捷運淡水線的通車應該是比較近期的事情。不是要確認女演員是否因為搞錯小細節而喪失其所講述故事的全部真實性,畢竟人的記憶與陳述總有著因應需求與情境而改作的可能,只是自己想要確定事情狀況的偏執症還是發作,讓自己上網查了一下連續劇播出與捷運通車的時序先後。
結果女演員說的是可能的,該連續劇是1998年到1999年播出,捷運淡水線從淡水通到台北車站則是1997年的事情。仔細想想自己的疑慮其實是自己的記憶錯置,台北捷運歷經了多任台北市長,而自己其實也已經離觀看該齣連續劇的學生時代有相當的時日,兩者會在自己記憶印象中有時間落差,應該是因為該齣連續劇已經是個過去、而台北捷運仍在擴充進化、也仍是自己當前生活經驗一部分的緣故吧!
自己的記憶並不牢靠、自己的印象與觀察也會有所偏頗,以後應該多加注意小心。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拼經濟,做就對了??

一支行政院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廣告短片遭受排山倒海的批評,報載行政院副秘書長的回應是「兩支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宣傳短片階段性目標達到,即刻起不再播放」。
短片中充滿著愚民的行政菁英傲慢:強調政策很複雜無法幾句話說明,可以說是把台灣社會的智識水平想得太低。但是更深一層想,說不清楚明白的政策並不一定是因為很複雜,而是因為政策內涵的矛盾、邏輯錯亂與毫無論理立證。實際檢視方案內容,大堆頭政策口號的堆砌,就是像在一部賀歲片中把過往數年賀歲片的大牌卡司全部集結起來、但是沒有好的編導來架構故事與編派角色的主配互動關係、這樣勢必是部失敗的大爛片一樣,多頭馬車、各部會換湯不換藥(有的連湯都沒換)的盍各言爾志,沒有政策中心思維與推動策略佈局,所以當然講不清楚,因為沒有重點與架構,就像一篇只是抄襲諸多文獻資料的論文,沒有問題意識也無法摘要說明。
然後,「做就對了」也是令人不解的思考邏輯:那件事不是在做,只是做不做不是問題,而是做得對不對才是問題。不是做就對了,而是做得不對還在做就要改到做得對才行。人才很重要,但是攸關勞動人力的勞保卻是一再保障縮水甚至有可能成為一攤泡沫,而公務員保障卻是相較起來安穩優渥,所以人才都應該被這樣的待遇吸引去當公務員,那誰被剩下來拼產業經濟?勞動力如此被作賤的政經風氣,怎麼會產生培育人才的環境?還是說行政院心中的人才就是那些連工作都要政府幫忙找的博士(另一個可笑的政策,國內生技博士供過於求,所以政府要花3億,讓生技博士去法人或學校進階訓練成產業需要的人才,但是就是沒有產業需求,這些人就算訓練得再厲害,還不是供過於求,產業起不來不是沒有人而是技術不成熟或市場尚未發展,那些失業的博士就應該考慮轉行吧)?
「拼經濟做就對了」,錯得很離譜,不只因為其夜郎自大的無知與傲慢,更是因為其無能地令人心寒。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カラマーゾフの妹

2012年江戸川乱歩賞受賞作,作者懷抱雄心壯志地想為杜斯妥也夫斯基之曠世名作《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創作續篇,把時空設定在該書中事件發生後13年,並企圖就該書中事件(謀殺親父)的「真相」做出自己的解釋與推論。
沒有閱讀過原作的自己,無法像amazon.co.jp網站上的部分評價一般表達相同的失望意見:「一言でいえば、本編にあった思想性(といってよければ)が、あとかたもなく消えている」、「しかし、残念ながら、原典の世界観や雰囲気とは縁遠い仕上がりで、そもそも入り口で誤解していたな、というのが読後の第一印象です」。雖然自己無法判斷這樣的意見是否公允或者是否是合理的要求,但是自己讀完本書之後,深深覺得若以作者在本書中所表現的文字技巧與敘事功力來看,其並不是一個值得被期待的新銳作家,即使不從純文學或世界名著的高度來看,而是將之放入通俗娛樂小說或推理小說的範疇來評價。
不知目的為何之主角有多重人格的設定、突然出現但沒發揮什麼實際功能作用的貴族菁英角色、主角被封印之妹妹死亡的記憶(看了書名會以為這是很關鍵的情節,但卻只是莫名其妙的插入又淡出)、當時反對沙皇的社會革命伏流等,許多細節完全無法被有結構地構連組織起來,若把真正解謎的部分及與解答有關連的鋪陳部分保留,本書篇幅應該只剩下三分之一不到。自己不免覺得,作者只是在炫耀她對當時歷史與精神病學的知識,整本書讀完僅覺得是在堆疊並無條理邏輯的橋段,整體來說是個貧乏空洞又不合情理的故事。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現象觀察:僧職系男子

一則日本Yahoo網站的新聞引發自己的好奇:《アラサー女子に「僧職系男子」が大ブレーク中》。
位在東京神谷町辦公區、一間名為光明寺(浄土真宗本願寺派)的佛寺,開設了一項名為「神谷町オープンテラス」的心理諮商(?)或心靈療癒(?)服務(或者說是張老師專線的佛教面談版),一週兩次提供免費茶點,採預約制、1日3組、1次50分的形式、傾聽來訪者的問題或煩惱。利用這項服務者多半是在鄰近工作的上班族,女性占了7成,以35歲左右者居多,但年齡層涵蓋相當廣,從20歲到70歲者都有。
這個服務的重點(或者是賣點)是,沒有否定、批判或分析,只是單純的傾聽;相較於心理諮商義工受訓練的理性與距離感、心理醫師的專業診斷與權威性格、夜店牛郎的別有所圖與所費不貲,免費跟一個或者有著高學歷、溫和而安靜的僧侶談著自己的心事,在對方只有聆聽而沒有意見或評論、只是陪伴而沒有顧慮或糾葛可能的情境中,或者人可以得到一種不一樣而特別的心靈洗滌與療癒救贖吧!
只是自己還是有些市儈而庸俗,從一個在商言商的角度,想像在這個說話談心都是需要付費之服務、各種性質的社團機構都需要獲取資源維持生存的年代裡,懂得提供創新(?)服務的宗教團體,或者也是傳產轉型(?)、跨界經營(?)的典範。在人情稀薄、人心漂浮無所定著的世道中,能撫慰人心的,不論是隻寵物、是個偶像、是個戲劇虛擬人物還是個和尚,或者都有其社會功能存在,即使這樣的功能發揮不是純然的無私、也不是沒有其他的附加價值。

新語訓詁:雰囲気イケメン

語言的表意真是有趣而玄妙,人類社會文化造語的同時,也在創造概念與意義;語言從來不只是符應外在世界的真實,而是更深一層地在其自我組裝變形的抽象語意世界裡延伸論述的可能。
只是一個概念透過造語而在一個社會文化中逐漸成形,其後的發展與轉化是好是壞,或者還是一個對其所在文化或批判或歌頌的價值判斷。
今天在日本Yahoo網站上看到這個詞彙「雰囲気イケメン」,硬要將之翻成中文,或者是「氣息帥哥」吧!不是所謂容姿秀麗的花美男、也不是當前審美觀所讚賞之五官精緻卻高大健美的大衛雕像男,但是卻有種知性、沉穩內斂或者溫暖安定的氣場,讓人不免動心而欣賞。或者說就是不帥但是仍然受歡迎,有靈性、清潔感與智慧感(說是智慧感,因為自己覺得這個概念重的是感覺而不是真正的智慧內涵)的男子。
給段從某個網站上節錄下來的日文說明(應該不會被告侵害著作權吧):
「雰囲気イケメンの特徴
雰囲気イケメンは人に好かれるためのスキルを後天的に学び、自分の見せ方を熟知している。髪型・服装・小物使いなどの外見はもとより、話術・立ち振る舞いなども努力し、磨いてきた人間である。また、よく言えば個性的で親しみやすい容姿であることから、女性に好かれることが多い。外見に対するプライドが無いため、おもしろキャラとして地位を確立している雰囲気イケメンも多い。芸人に多いのがこの雰囲気イケメンである。
ただし雰囲気イケメンが下手に外見に自信をつけ、ナルシスト化してしまうと厄介である。」(URL:d.hatena.ne.jp/keyword/雰囲気イケメン)
把某種吸引異性的想像形象用語言予以具象化,到底是這個現象先存在還是語言讓其得以被感知,或者還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只是當這個詞彙有了其自身在特定社會文化中的生命力(成為一個廣為認知的概念與用語)與發展潛質(不斷轉化充實其內涵並與其他概念產生網絡般的連結)時,其所指涉的概念與意涵或者就有被文化研究所批判的空間與可能。
說穿了,即使不是帥哥,「雰囲気イケメン」還是一種女性對理想型男性(即使非典型、即使是可以產生追求非主流的優越感與差異感)的描繪,在網路搜尋一下這個詞彙所指涉概念的定義解釋,仍有一系列的構成要件被羅列出來;這個用語所表徵的概念,或者還是一種條件論,即使不是偶像劇中的高富帥,但或仍然是種被簡化的想像形象,也或還是種會騙人或讓人身陷自欺欺人的表象。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The Garden of Evening Mists

目前是2012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是始於二次大戰日軍佔領馬來西亞的虛構歷史書寫。
本書說的是記憶及其一體兩面的遺忘,人的情感就在自己片面掌握的現實中,透過從對過往經歷之記憶中所借來的意義,存在著並生活著;誠如書中有云:「Your memories are a form of shakkei(借景) too.You bring them in to make your life here feel less empty. Like the mountains and the clouds over your garden,you can see them, but they will always be out of reach」,而記憶中總是瀰漫著夕霧,其所刻印的歷史即使是切身經歷,但仍然有許多自我建築的虛構與無法確知的懷疑。
本書讀來有種隱身在雲霧中的感覺,故事的時間橫跨超過40年且敘事推展不斷跳接場景與時空,但是情節的進展卻讓人感到緩慢與沉澱,但不繁瑣枯燥也不雕琢匠氣;人物的描繪沒有太多的形象書寫,就像被霧氣繚繞一般,有的是個身分、是個故事、是種情感與記憶,但是又像是個漂浮在雲間、被借景借到小說中的景物一樣,有著無法被完全掌握,許多事情說而不明、點而不破的曖昧感。
書中主角是從馬來西亞最高法院退休的女法官,帶著她罹患而即將可能發作的認知障礙疾病回到她多年未曾踏入的日式庭園Yugiri,這是她在戰後所認識並交往、教授她日式庭園知識、自我放逐到馬來西亞高地區域的日本皇室庭園造景師所遺留給她的「遺產」;庭園造景師是個藝術家,留下一些木刻版畫作品以及在女主角背後的刺青,而其最後的行蹤是失蹤於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中,如同墜入夕霧般不知去向。
女主角是受到英國殖民的華裔,在二次大戰時與其姐姐一起被日軍送到無法確知位置的雨林勞動營,姐姐被當成慰安婦而妹妹則成為日軍的翻譯;女主角是日軍投降後唯一的倖存者,其投身戰犯究責的法律工作而希望能找出當時勞動營之所在,替其死去的姐姐尋找安葬的可能。在被迫離開工作後女主角來到父親世交、一個南非人所開設的茶園,在對日本人懷抱仇恨的同時接觸了住在茶園隔壁的庭園造景師,在請求庭園造景師為其熱愛日式庭園的姐姐建造紀念庭園之同時,女主角成為庭園造景師的弟子,並在當時共黨紛亂的馬來西亞政治社會情境中,兩人發展出情愫。許多事情的發生堆疊成女主角的歷史記憶,而在許多年後其退休後重回Yugiri,來訪表達希望研究庭園造景師作品的日本教授原是神風特攻隊一員、在同性愛人的犧牲下免於自殘性命而苟活下來,透過其研究女主角看到她記憶中不完整的某個部分,庭園造景師與戰爭及其個人經歷的關聯性、或者有著無法考證的更深入關聯。
本書在其曖昧懸浮的文字敘述中有著繁複的情節、人際關係與情感,而許多未完全說清、依憑想像填補的留白,或者就是本書引人入勝之所在。誠如書中有云:「Are all of us the same, I wonder, navigating our lives by interpreting the silences between words spoken, analysing the returning echoes of our memory in order to chart the terrain,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around us?」,透過歷史記憶書寫的弦外之音,本書或者說了比落成文字更多的東西,也或者讓人記憶了比記憶更多的人事物,其以一種未被言說之遺忘的形式存在著,讓人明白記著自己無法觸摸或留住的曖昧幽微。

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淡水夕照與破落手機

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意外。
前天刻意的全日休假,不斷地變動自己的規劃;是沒有什麼了不得的自由假象,要辦的事不多,去淡水買沐浴皂是其中一項。只是在未事先確認商家營業時間的疏失下,來回了兩趟淡水,午前的一趟來回只能說是把時間打發掉,近黃昏的一趟來回卻讓自己未在預期內地看到淡水夕照。
明明是上班日卻還是遊客不少,若是假日應該就是下人肉水餃般的摩肩擦踵。搭乘長程捷運是金錢與時間的消耗,但也讓自己稍稍追趕了一下小說閱讀的進度。
一日的大台北瞎遊,讓自己有機會用自己已經有點問題的舊手機把淡水夕照拍下來;只是怎麼也沒想到,這是這台手機最後一次發揮照相功能。在等待客運搭車回家的同時,已經有些脫落的手機外殼,在自己不注意的時候不知掉落何處,發現時即使自已錯過一班車來尋找,但仍然是徒勞無功。昨天雖然已經上網購置新手機(讓自己必須克服原先的猶豫不決而果斷決定,但不知是否是輕率無謀),但在完成新手機上手之前,勉強用橡皮筋綁著的舊手機,用起來讓自己有種奇妙的感覺。
自己的人生是個失敗,連意外書寫起來都顯得是自己無聊而無謂的興奮,好像只能小題大作來製造生活有意義或有趣味的自欺欺人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