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謎解きはディナーのあとで 3

東川篤哉獲得相當人氣之短篇推理小說系列作品第3部。自己雖然沒有成為其書迷,但在閱讀本書之同時,卻驚覺自己竟也把全系列至目前為止的3本單行本全數看過。
在系列作品第2部的讀後感中,自己覺得作者的人物特質與設定已走向定模化,並認為其似乎是故事走向可預期且失去新意的開始,小說家即使再努力玩弄自己所設定的法則與框架,自己還是跳脫不出而必須受其限制。在本書中,自己覺得作者的確已受到其定模化的限制,雖然作者有嘗試在既有定模上加入新的幽默或嘲諷點,例如風祭警部的白西裝造型便在本書的各篇故事中開始被加強著墨並被反覆嘲弄,但是作者更多的努力,就自己看來,卻是放在既有幽默或嘲諷點的文字敘述精緻化上,只是再有創意的文字描述,如果還是重複同樣的笑點或喜感,效果終將會遞減或耗弱。不過有個有趣的點是,作者對於部分幽默或嘲諷點的運用,就自己感覺有種自嘲或自我放棄之放棄與定模掙扎的另類喜感,就好像是反正就是這樣、所以三言兩語讀者就應該心領神會地帶著敷衍的交差;這樣具有反差效果、立基於定模化之上的文字效果,或者反而是自己覺得有所驚喜之處。
這次六篇故事之謎團與推理的設計,坦白說相較於前兩部是有水準與品質下滑的趨勢(當然對很多人來說前兩部的水準與品質本就已經不高)。如果僅從閱讀短篇推理小說的角度來看,本書的閱讀經驗是有些平淡。
最後一篇故事中風祭警部即將調職,不過應該只是虛張聲勢而不會是系列作品的中止宣告吧!但若是人氣下滑或者作者在本系列上已江郎才盡,就是另當別論了。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動機、そして沈黙

「腕貫探偵シリーズ」作者西澤保彦的作品,為一本「ノンシリーズ短編集」,其並非集結連載或系列性短篇故事、而是收錄各自獨立之單發短篇小說。
共計六篇故事,營造出一個人性陰暗扭曲、慾念偏激而虛實模糊的世界;像是夢囈或叨絮般的意識描述,讓文字的流動有種不踏實而不落在現實生活中的感覺,即使故事中的登場人物都有其反射在現實生活的表象與特徵,諸如職業、家庭等,但是隨著故事情節的進展,這些人物逐漸轉化成野獸、妖魔或幽靈,在詭異迷茫的氛圍中,謎團或故事紛雜的軸線被邏輯有其自身連貫性的論理所釐清或收束,但是推理結論往往有著臆測或想像的成分,不是證據確鑿的真相大白,反而是讓人情緒不舒服的結局。
本書說是推理小說集,卻帶有恐怖小說與幻想小說的特質,作者並不企圖營造擬真或貼近現實的犯罪,也不是在精煉一個完美犯罪的詭計設計,而是在鋪陳一個偏離現實、宛若妄想的醜惡人性或慾望,偏執、膚淺、自我中心、自私醜陋行為、被情緒或慾望左右無法自制等。只是太過異常的人性,過多篇幅的妄想描繪與意識陳述,讓作者推理邏輯鋪陳的情節開展失去其力道與細緻感,也讓閱讀經驗變得不這麼有趣。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Swimming Home

2012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全書篇幅不超過160頁。
如果短小卻精簡、內容縝密緊實、不以情節結構之恢弘複雜來取勝、但以聚焦而深入地切入特定人物性格或人際關係來展現功力的話,篇幅簡短並不會是問題;只是本書的作者或者過分耽溺於超現實與現象學的文學理論實踐,而忽略了好故事的本質還是在於情節關係與人性描繪,至少對自己這個老派的讀者來說是這樣。
生於波蘭、但在5歲時因為猶太人悲劇的歷史環境而輾轉到了英國、最後成為知名詩人的主角,與戰地記者的妻子以及正值青春期的女兒到了法國旅遊,在泳池中救起一名宣稱無處可去、裸體的女性,在妻子的提議下這名女性住進了主角家庭的渡假別墅中。這名女性有精神不穩定的病史,憑其外表勾起了許多男性的慾望,並與詩人主角發生了不倫關係;其他周邊角色從其經驗與視角觀察著整個事件的發展,反思自己的故事並投射自己的批判與定義在自己的觀察之上。最後詩人奄奄一息的身體被發現浮在泳池中,作者暗示著是被與其發生不倫關係之女性所槍殺,但結局的交待卻是停留在多年之後詩人主角女兒對於與死者對話以及無法與人交流之夢境的獨白敘說。
故事想表達的,在自己看來是一種人際關係無從交流對話的個體孤獨感,故事中出現的對話其實都無從呈現出當下在敘事的角色、其內在的情緒、慾望、自我論理與觀察論斷;在故事中每個人的意識與心理就像浮在一團雲上,無所依附也無從彼此串接,到頭來沒有任何人被理解,也沒有人真正理解任何人。
雖然沒有花很多時間,但是閱讀完只能有這樣貧瘠的觸發與想法,只能說本書真的不符自己的風格或口味。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The Round House

2012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的Fiction類得獎作。
一位美國印地安保留區的法官,其從事印第安族身分登記業務的妻子在一次外出中被人攻擊並性侵,而後妻子陷入創傷狀態,而法官及其青少年的獨子,即本書的主角,開始試圖找出真相並伸張正義,但背後或有更多的動機是在於希望結束令人難耐的、因為妻子母親之創傷所帶來之家庭氣氛低迷。
隨著情節的進展,犯人的身分被確立,是在被母親拋棄後被保留區內印第安養父母收養之白人女子的雙胞胎哥哥,在從未連絡之親生母親於首次見面時所提出的懇求下,女子捐贈器官救了哥哥一命,卻也導致女子必須在前述案件發生後背負自責與內疚感。
犯人犯案的動機在於,非印第安之官員佔有了一名印第安少女並使其懷孕,但是認為少女之自己所有物的犯人開始暴走,受害的法官妻子替少女所生女嬰進行身分登記,犯人因為要取得身分登記檔案資料而在綁架少女的同時也攻擊法官妻子。
為求確保少女安全以及自身記憶的模糊,法官妻子無法指認出犯行發生地,這讓犯行應適用何地法律來起訴的議題變得無解,也讓犯人得以逍遙法外,除非少女的下落可以被尋獲;犯人的逍遙法外形成新的安全威脅,最後身為故事主角的兒子與其友人行使私刑,卻陷入亡魂糾纏的噩夢中並發生最後友人身亡的悲劇。
這本小說的故事軸線相當繁複,除了前述自己已經花了相當篇幅來書寫的、自己認為是「主軸」的情節外,其他「支線」亦是與情節主軸在敘事結構上有所縫接,而形成一種人物不多卻故事複雜、情節多層次卻結構分明不紊亂、敘事非線性但卻節奏明快而有變化的特質,展現出作者值得獲獎的功力。
在書後的Afterword中,作者指出許多在印第安保留區所發生的非印第安男子性侵印第安女子事件,都未能透過法律來尋求正義救濟;本書中作者的社會意識與政治立場,在其描述保留區生活的片段中,自然而深入淺出地被點出,但是自己卻更是喜歡作者筆下的人性,特別是人如何應對意外以及如何處理罪惡感的課題,這或許就是一本小說能夠精進之所在,即是去書寫一個有現實觀照的human drama。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後悔と真実の色

2010年 山本周五郎賞之共同受賞作,自己因為過去閱讀過作者貫井徳郎的另一部得獎作品〈乱反射〉而對本書有某種程度的期待。
自己閱讀完本書後第一個浮現的感想是,本書的篇幅過長、而應該可以透過刪節過於細膩或瑣細的人物性格描繪來增加故事敘事節奏的流暢度與敘事結構的緊實感。誠如書後解說所提出論點之指摘,「人間ドラマや社会の矛盾などのリアリティを追求すれば、ミステリを支えるプロットに悪影響が出る。プロットを優先すれば、ドラマの部分に不満が出てくる」,作者企圖尋求角色人性側寫的深度與細緻度並同時維持推理小說謎題破解的懸疑度與轉折性,解說認為其有達到平衡,但自己則認為其是互相沖銷抵減。
坦白說自己對於書中警察世界的職場關係與男性嫉妒或相互憎惡的情結無法感同身受,也覺得作者對於書中主角與主要配角之背景故事與相應性格的描繪有點一廂情願。主角因為自身的錯誤以及性格上過度自我的缺陷,在書中案件之真犯人刻意的構陷下際遇產生重大轉變,並發生了之後後悔莫及的悲劇事件,這是本書情節的重要高潮,但是讀來卻還是有那麼一些不切實際而流於刻意的感覺。
真犯人的動機到了最後被解明時才發現之前給的線索並不能稱得上充分,而做案的手法與脫罪伎倆的設計也不能說是縝密精良。人性戲劇的深度與現實感不足,推理小說的娛樂性也不夠高,所以自己讀完並無法如同書後解說一般,認為本書是作者的代表作。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Mayan Apocalypse與New Age

在英國的yahoo網站上看到一則報導,其介紹一個在University of Derby從事Social Studies的研究者、對於Mayan Apocalypse的研究成果:這位名為Andrew Wilson的研究者指摘,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的這個說法並非出自馬雅文明或源自數千年前,而是來自70與80年代的New Age相關著作。
報導中點名兩個鼓吹New Age思想與嬉皮文化的自稱「先知」、在其著作中穿鑿附會、並透過相互引用來增加可信度而創出目前廣為流傳的馬雅啟示,同時報導描述這些自稱「先知」是在「魔菇之旅」(magic mushroom trip)中創造出這個其實不在馬雅曆法中存在的日期。報導中引用Wilson的論述來指陳,這些論述缺乏中心思想,但是對信者而言,其提供一種戲劇化驟變的可能,可以改變目前現狀的所有問題。
這則報導之所以引發自己興趣,是因為其勾起了自己對過往接觸boundary-work研究的記憶:正統研究如何批判偽科學、如何突顯提出論述者的不客觀與缺乏可信任性(吸食迷幻性菇蕈類的人怎麼做得出理性的論辯)、以及如何強調偽科學論述的不合邏輯與不符合嚴謹科學論證方法。
當然這不是說Andrew Wilson的批判不正確或只是捍衛正統的打壓動作,自己也是壓根不相信所謂的馬雅啟示(不過自己的理由很簡單,如果能預見並宣示數千年後會到來的世界末日,這個文明應該早也遇見自己的消失或「遷徙」,那既然如此又何必去預言自己並不會存在或者與自己毫無關聯的未來,其所需書寫、與地球有關的先知預言只要寫到文明終止在地球存在的那天為止即可,之後該文明的未來便不存在於地球之上,地球滅不滅亡都應該跟他們無關),但是認真研究而後批判穿鑿附會在神秘文明上的傳說,或者也忽略了這樣的傳說的娛樂效果與通俗文化意義,不用真心相信反而能輕鬆當成茶餘飯後話題的論述,不見得一定需要是個沉重的真偽辯論吧!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明知愚昧在務實與浪漫間

前幾天被告知一個「脫貧」並邁向穩健成功的可能途徑,雖然它其實並不能稱得上是一個明確的機會。在討論的過程中自己逐漸明確地看見自己最終還是會讓善意好心的對方失望,不只是因為自己終將沒有積極的企圖心而不會主動抓住可能,也不只是因為自己說著聽來就是推託詭辯的藉口來自欺欺人地對自己的故步自封欲蓋彌彰,而是還有因為自己在認真思考這個可能的同時、彷彿撥雲見日地重新看見現實、並看清自己在這個無需勉強掙扎的現實中必然淒涼而邊陲化的結局。
聽著善意的建議,問著自己所主張的過去累積能帶給自己什麼穩健發展或者創造具體物質資源的可能;也聽著善意的建議,分享那曾經懷抱理想的生涯規劃到頭來成為現實中收入的極大落差。看到其實現實中所謂成功的專業人士,再怎麼親切也是「降尊紆貴」地結交著自己這種只存在於過去時光中的友人,許多的天差地別都是被清楚認知也清楚迴避的,但是到頭來除了現實中被承認的地位或物質外,也沒有其他什麼抽象、自我宣稱或讚許的優勢是可以被接受或認可的。
如果自己有什麼能力或資質可以帶著自己穩健走向成功,那自己一路走來不斷與成功背道而馳或者捨棄著自己可以賣弄來換取現實中被認可物質資源的才能或資歷,說是愚昧也是有其原因的吧!現實中自己沒有走向成功或富有的可能,也堅持著愚昧的浪漫要過著辛苦而不安逸穩定的生活,但這並非是自己沒有看清楚現實,而是在看透現實中許多事情不會被等價看待而務實地選擇自己性格所趨向的愚昧浪漫。讀小說、喜歡敘事與解析意義、不斷擺盪在不同學科或領域間且追求通才而非專業,這些都不能在現實中被正面評價或帶來累積,卻還是自己只想、只能且只會的追求。
想著善意好心提供自己可能途徑的成功友人,之前說著其假期無法有所規劃,當然那有著部分對另一半撒嬌的成分以及部分其實意願不高的原因,只是自己並非酸葡萄心理也非自欺欺人地找尋託辭藉口,更沒有批判友人的意圖,卻還是看到了那成功生活中自己必然覺得無趣而無法融入的空洞。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農曆生日與Patrick鞋

幾天前經老媽提醒而開始意識到今天是自己的農曆生日,在前往辦公室取物途中想著以此名義去買個小蛋糕來嘗鮮解饞,但是自己總是臨時改變心意或變更目的地與路線的性格,卻讓自己最後到了信義區的ABC Mart門市,買了一雙對自己來說是相當高價消費之Patrick品牌的真皮休閒鞋,雖然是自我寬慰地說算是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但是自己這陣子不斷超出自己消費限額的浪擲金錢行為,或者是反映出自己目前強烈感覺生活迷茫虛無的負面心境吧!
其實自己關注Patrick這個品牌已經有好一陣子了,連ABC Mart都不是每個門市都有陳列的品牌鞋款,自己過去幾次動心想買,卻都因為預算挪用他途、在自責浪費或懷疑其實用性的想法下臨陣退縮、或者所到門市並無陳列該品牌鞋款等原因,而與購買機會失之交臂。這次本無這樣的想法卻在半是衝動的情況下買了自己的第一雙Patrick鞋,而且還不是自己先前鎖定的樣式與設定的可容許價格,自己這樣不受自我意志或理性控制的脫軌行為,或者是種警訊,告訴自己敗給自己負面情緒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店員與網站資訊均告知,Patrick是個法國品牌,且是目前少見地在日本國內生產製造(自己是完全不想去追究法國怎牌為何在日本製造的內情);店員還說這個牌子的鞋子很少人買,來買的都是日本人。這些品牌特點可以正當化自己的衝動與虛妄消費嗎?還是說是生日難得的奢侈比較能說服自己吧!
除了買了一雙創自己買鞋價格新高紀錄(不過對別人來說應該是不算貴的價格)之品牌鞋外,自己還買了兩個2吋的Black As Chocolate小蛋糕,其價格當然也是高於市售蛋糕的均價,這也只能說成是自己生日的奢侈來安慰自己吧!自己如同不懂得存糧過冬、也不懂得努力累積資源的蟋蟀,一個農曆生日的藉口就讓自己亂花錢,而這個亂花錢的額度卻又是對自己同世代混得較好的人來說、其實是以管窺豹的小家子氣,這都反映出了自己當下悲慘淒涼的處境際遇。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七つの会議

直木賞受賞作家池井戸潤的最新作品,也是沒有讀過其受賞作〈下町ロケット〉之自己、首次閱讀這位作家的作品。
這次的閱讀經驗可以說是驚喜:雖然故事情節不脫自己的想像與預期,但是讀來卻是相當流暢而愉快,而作者不求深入但是卻能在幾筆勾勒中突顯出特質的人物描寫功力,亦是讓自己在看到典型甚或是刻板印象人物之同時,仍能有所觸發與思考。
簡單來說,本書就是在描繪日本企業內部組織與人事的陰暗或虛妄面,探討在為求達成業績指標而造假的不正當事件中,個人與企業利益(或者說是為求生存而掙扎)如何扭曲人性道德與社會意識,個人成長經歷所反映出的世代特質與個人獨特性格、如何型塑特定角色的行動模式與思考邏輯等課題。不是什麼有創意或是能刺激想像的新鮮故事,卻還是能讓人有輕鬆閱讀的愉悅感、同時又有一些觸發思考的深度與內涵。
本書的另一個顯現作者功力之處在於,其敘事結構分成8個章回,每個章回有個重點角色被描繪、而在其個人的故事中又牽連著本書主要情節的發展;個人事件與主要的故事情節發展相互牽動,同時是在個人的故事中又有每個角色的性格描繪與心理勾勒。除了情節進展節奏明快流暢外,企業組織的主情節與個人經歷的輔情節雙線交疊與重合的敘事,讓原本單純的故事有了景深與佈局,更增添了閱讀的空間與趣味。每個章回從一開始看似迂迴的繞路、到之後收束在主情節的發展以及不正當事件的真相追蹤上,敘事結構的收放拿捏適度,亦增加了閱讀的輕鬆感與順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