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價值問題

李安第二度獲得美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以及位於內湖的中華電信子公司是方電訊、其機房所在大樓發生火警而造成斷電,這兩件是以台灣時間來說是在同一天發生;第二天在上班前看某台的晨間新聞,頭條是台灣之光李安獲獎,連身在台灣之李安母親的反應都有報導時段可以曝光,而在新聞報了20多分鐘後,是方電訊機房意外導致將近一整天的全台網路不順暢、部分企業網路服務停擺的新聞才被報導,但是這個意外讓許多人每天都要使用的幾個國外網站服務無法被使用,如google、facebook等,卻也未被提及。
李安得獎固然是件好事,但是這種錦上添花的事情說再多也只是歌功頌德的口惠不實,想沾光的、想湊熱鬧的、想居功的人所在多有,所以這樣的新聞做來或許輕鬆容易,就是套入定模依慣例製作即可。
是方電訊意外是不被預期的事件,但是其影響甚或衝擊卻是相當重大,而且其背後所涉及的議題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深度與複雜度(正如一兩天後有人跳出來說電信公司應該為客戶超過12小時無法使用網路服務而提供資費減扣方案,雖然目前看來至少自己的電信公司是沒有動作,還有網路伺服器等重要設備所在機房由私營公司所營運管理的安全問題與責任釐清,也是沒有被觸及的重要問題),但是從報導內容的膚淺程度與不完整程度來看,台灣新聞媒體好像失去了應變或處理重大意外事件的能力。不是一定要有死人的火災或者有人被撞飛的車禍才叫做意外。
到底台灣新聞的新聞價值判斷出了什麼問題,那失落的專業能力又到了哪裡去了?

越來越差的性格

前幾天到工作地方附近的電信公司門市繳交手機費用,面對可能是工作人員中午休息吃飯的時段、所以櫃台服務人員只有兩位的情況,其中一位為了一個送修電話的顧客在尋找顧客要求提供之送修期間可使用的替代手機,另外一位則應付一位應該是要購買手機但是花很多時間不斷繞圈圈式地詢問資費方案內容的顧客。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應該是下一個被服務的自己,開始有些不耐;而隨著兩位顧客問題或要求看似有增無減的發展趨勢,自己的等待開始看不見終點,而下一位應該也是要繳費的顧客也已到來。只不過是繳款取得列印收據的簡單動作,卻要被迫如此等待,自己開始對於前面兩位顧客感到厭煩,對於收不了尾的問題跟一定要如自己意的要求感到嫌惡。
原本應該隨著年紀而更加溫厚寬容或更看得開的性格,卻反而是變得更不耐煩甚至是偏激極端:自己的臉部表情應該是清楚寫著不耐與怨懟的情緒,而更故意的是,自己開始嘆大口氣,展演著自己無奈與嫌惡。最後其中一位暫時連絡不到可提供替代手機之場所的服務人員,在跟該名顧客說讓他先服務一下後面繳費的顧客後,終於自己可以簡單被解決的繳費需求得到了回應。
自己的人生不算順遂,所以或者對於周遭事物越來越憤世嫉俗或不夠包容,而個性中偏激或急躁的部分也越來越被放大。坦白說這樣的自己並不討自己喜歡,但是就像是一個向下迴旋的漩渦,自己的情況是越發向下沉淪,性格的醜惡程度也越來越鮮明。

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The Yellow Birds

The 2012 National Book Awards的fiction類finalist,作者曾在2004至2005年間服役於美國陸軍而參與伊拉克戰爭,而本書則是其第一本小說。
本書的敘事結構是雙敘事軸線的交錯進展,每個章節的敘事時空有所跳接,並製造出一種正敘與倒敘交替進行所產生的懸宕效果:一開始讀者知道主角的年輕同袍死於伊拉克,而主角因為牽涉其中而對其行為有強烈的罪惡感,但是另一方面主角與其同袍在伊拉克所發生的經歷卻是隨著時序正向敘述,所以一方面讀者看著事件發生後主角在不同時點的心境與遭遇,另一方面又必須耐著性子等待作者說明主角同袍身亡的事實狀況。
書中文字風格是種獨白式的夢囈,主角的記憶一下子身在其中卻又一下子抽離跳脫,想像、感覺融合入事實的描述中,製造出一種生命虛妄、事實迷離、現實百般聊賴地空洞貧乏的印象。是個自我追憶過去錯誤或罪惡、自我反思對過去虛無生活之記憶的故事,作者透過主角的口說出許多抽象批判或者帶有哲理之省思的感觸或觀察,但是因為這些感觸或觀察是基於一場意義曖昧到無法界定、價值空虛到難以掌握的事件或經驗,所以主角的反省就像是透過懸浮在半空中的氣音所說出的話,表面上看來有氣無力或者虛無飄渺,但是細讀卻又有種可以被觸發出什麼感想的力道,以及更重要的是,那種導引人向著現實的悲觀與虛無看去的引力。
本書的故事說來簡單:主角及其同袍都在相當年輕的年紀投身伊拉克戰爭,同袍在經歷戰爭的狀況後逐漸出現想要抽離的心境;主角曾不知輕重地答應同袍母親會將同袍平安帶回美國,但是在目睹一場意外後同袍失去蹤影,被主角及其直屬長官發現時已是具裸屍;長官提議將同袍屍體毀屍滅跡,而後主角假冒同袍身分寫信給同袍母親,並在退役歸國後仍遭受良心譴責而無法適應日常生活,最後軍方調查該案件而將主角送入監獄服刑。
本書與其說是在讀前述故事,不如說是在讀主角對於虛無與荒謬的記憶與反思;只是或者是因為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書,有時候會覺得其敘事結構太過刻意,同時其獨白式的夢囈太過擴散而分歧,而讓閱讀者有些疲累而失焦,不過對自己來說這是瑕不掩瑜就是。

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退職刑事 5 (創元推理文庫)

日本推理小說家都筑道夫的「安樂椅偵探」類型系列作品,共收錄8篇短篇小說作品。偵探主角是一名已退休的刑警(退職刑事),其身體雖已進入退職狀態但是腦袋卻仍然保持現役之活動力,在與其排行第五的現任刑警兒子(現職刑事)討論兒子所正在偵辦的案件時,偵探主角總是能分析各種可能的推理論理與偵查方向,然後以精準的邏輯說明為何其中一個方向比較可能為案件的事實真相。
根據附於本書後的解說,一般偵探推理小說中的名偵探是採用所謂「解明の論理」之推理方法,其透過在小說敘事過程中所浮現的資訊與事證,找出案件的全貌與唯一的事實真相;但是在後期的退職刑事系列作品中,偵探主角多半是採用所謂「解釈の論理」之推理方法,其並非抽絲剝繭地找出最後真相,而是透過其過人的統整構思能力將案情與案件的全貌給拼湊出來,其並非找出最後的唯一真相,而是做出最具說服力的結論與判斷。
在讀完解說後,自己發覺自己閱讀本書時為何不太能進入狀況且感覺不太到閱讀樂趣的原因:本書太像是師傅與學生間、以對話型態進行道理辨明的哲學書籍,雖然其中有犯罪案件、有謎團需要推理也有真犯人需要被逮捕,但是那一來一往、企圖思辨所有可能性是否能有論理依據地成立的對話,感覺上不太像是個敘述故事的敘事體,而像是個課堂討論的理論辯證。沒有與當事人的心理攻防,沒有蒐證時會遇到的困境或狀況,只有現職刑事所帶入的現場蒐證結果以及退職刑事的論理推演,坦白說太像是推理的案例分析教科書,讀來有點乏味。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癸巳蛇年之過年假期二三事

原本應該以不同的文章來好好寫一下自己的心情或想法,但是年假末段的一場上呼吸道感染,打亂自己的年假規劃(其實自己的逃避現實與失去積極動力,也讓自己早已未能實踐先前為年假所設下的目標),甚至連帶影響了自己上班第一天的工作效率與積極度,所以就變成在年後開工的第一天、利用下班後留在辦公室的一小段時間,將一些年假期間的瑣事雜事做一彙集性的簡述:
年節期間消費所取得的發票,不知為何地號碼都是自己所認為的不會中獎的不佳號碼:4的數字不斷出現、二連號甚至三連號也一再發生。過去這樣的情況是偶一出現,但是這次年假卻是每天均會反覆發生數次,甚至是一天內所拿到的發票、其末三位號碼多數都帶有4(甚至單張不只一個4)。4的頻繁出現是否是某種啟示或者表徵當前運勢的不順?就算是迷信或穿鑿附會都好,但是在看不見自己運途走向好的方向的契機或可能時,自己會因為這樣的解讀而陷入感慨或不安也或有其推論依據。
年初七和已婚男性友人去唱KTV,這種兩個中年男子去唱歌的活動態樣,是半年來的第二次。沒有無謂在乎旁人眼光或者荒唐的關係聯想等問題,而是自己對於自己的社交態樣有所反省:像是別人生活圈星系的最邊陲小行星,偶一被動地被邀請參與活動,也只是點綴性質的陪伴。很稀薄的社交存在感,只是管線的末端而且是隨時會有斷線失聯的可能。
年初八晚上到基隆廟口夜市吃豬排火腿蛋三明治,之前已經因為其要拿號碼牌等半小時的生意熱絡程度而受到衝擊,想不到這次的情況是更上一層樓:自己填完單拿到號碼被告知要等一個小時,而之後要回去拿三明治時,發現店家已把單子收了起來,店家並告知客人目前暫時不收單、因為單太多做不出來、要等一個半到兩個小時等訊息。這樣的生意興旺、這樣的一家子生計都能安穩甚至富裕,自己為何只能靠著追求市場上無所需求與無用的知識,來混口已經快要斷糧斷炊的飯吃?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生霊の如き重るもの

三津田信三「刀城言耶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集結了主角在學生時代所遭遇的事件。這個系列作品以鄉野傳說、奇談軼事為推理故事背景,雖然最後帶點令人不寒而慄、帶點令人不舒服感覺的殺人犯罪案件都能有合理的解釋,但是總會有令人不解的疑團留在故事裡,彷彿是要讀者相信怪力亂神與傳奇故事的存在。
主角在學生時代就熱中於蒐集不可解的民俗怪談與靈異故事,而由於參與怪談讀書會、從事民俗研究等,有機會被邀請去遭遇一連串的怪異事件;這個時候的主角還在抗拒與掙扎於其父親的名氣陰影下(故事是設定主角的父親是貴族後裔的名偵探),但是主角推理與解謎的能力卻像是被遺傳的天賦般無法被隱藏。主角不情願成為名偵探,加上角色設定來插科打諢、軟化故事恐怖令人不快氛圍的學長不斷放話主角是其弟子等,讓本書中的五篇故事較不全然是在營造懸疑恐怖之氣氛,而有一種滑稽荒謬的幽默感。
前三篇故事《死霊の如き歩くもの》、《天魔の如き跳ぶもの》與《屍蝋の如き滴るもの》都是足跡相關的謎題,在看似不可解的表面現象之下的事實真相是有著相當程度的偶然與機運,所以要說是在讀作者精心設計的推理謎團,不如說有一部分是在讀作者所醞釀的詭譎異色的故事氛圍。
本書表題作《生霊の如き重るもの》以及第五篇《顔無の如き攫うもの》則可以說是有較多的時代風情與人文描寫在其中,前者所述及的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復員詐欺事件,後者所觸碰的是社會格差的問題,而在這兩則故事中描繪謎團與推理解謎的敘事篇幅,並沒有超出前述故事背景說明的篇幅太多,或者這是作者想要跳出僅是破解詭譎靈異之難解殺人事件的敘事風格,而帶入些懷舊歷史的情懷吧!

2013年2月11日 星期一

藁にもすがる獣たち

日本小說家曽根圭介在2011年所出版的作品,自己因為之前讀過其〈熱帯夜〉、〈鼻〉等文庫本短篇小說集、對於其中部分帶有科幻寓言風格、想像力豐富且敘事結構縝密完整的短篇小說感到興趣,所以便購入這本長篇推理小說作品閱讀,並好奇於其後續作品是否有所進化、以及其處理長篇作品的功力何如等問題。
原繼承家業經營家庭理髮而後收攤不做、到公共浴場打零工的50多歲中年人,面對家有認知障礙老母以及經濟壓力等問題,意外取得失去蹤跡之神祕客人所遺留下來、內有鉅額現金的包包;因為被之前女性友人所連累而積欠黑道數千日圓債務的警察,密謀犯罪取得金錢來解決問題;從事賣春以維持生計的家庭主婦,在遭受丈夫暴力之同時結識一位年輕的客人,在對方提議殺害丈夫之後竟意外背負兩樁命案,此時出現出手搭救的人妻賣春俱樂部女老闆,是天使抑或惡魔…
本書的敘事結構或可說是曽根圭介慣用的風格手法,三條分開並被依序循環描述的故事軸線,讓讀者閱讀時產生懸宕、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軸線收攏並說明其間因果邏輯關聯。獲得2009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賞之作品《熱帯夜》,便是以這種敘事手法營造出強大故事娛樂性與敘事節奏感的傑作。
只是當這樣的敘事手法被放大而用於長篇篇幅的作品上,或者就因為重複敘述的次數過多而失去了懸宕的節奏感,其之後的收束反而讀來感覺是種過於匠氣的無謂拖延,讓這本小說的推理故事或犯罪謎團沒有作者短篇小說作品的結構精緻感與閱讀娛樂性。要說這本書是帶有社會問題意識的社會派犯罪小說,可能也是過分期待,雖然不是完全沒有啟發,但是人物背景故事或觸發犯罪的動機還是有些流於刻板與淺薄。

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超額的越洋電話

舊曆年除夕的守歲,過了子時進入蛇年的第一天凌晨,配合時差撥打電話給在英國的友人,要談的是自己閱讀其學位論文後所模擬提出的口試猜題;原本購入的國際電話節費卡根本就是個騙局,190元的額度沒多久就用罄,考慮了一下就決定直接用家中市內電話直撥,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的討論,讓這通越洋電話歷時2個多小時,而上網查到的費率是1分鐘約14元,所以這個月的電話費將暴漲2、3千元。
早上告知家人這件事,母親的反應是幫助朋友是好事,這件事情她知道就好沒關係,不過不論如何這通電話的費用還是自己要另掏腰包支付。當然錢不是這件事的重要考量,即使自己沒有什麼餘裕、但擠壓出一點錢出來應付這個突發狀況也應該還是可以運作;讓自己比較有感觸的是,花了兩三天還在上班時間「不務正業」地把友人論文從頭到尾讀過一遍,該論文實質表現卻讓自己有種應對上的棘手感以及不知為何而戰的迷茫感。
不論如何自己不可能對友人說出這篇論文有被fail的風險,但是自己對於自己所展現出來的信心,雖然並非善意謊言或者虛偽敷衍而有幾分真實,卻還是有些心虛與不踏實:也就是說,自己如果是口試委員或者不會fail這樣品質的論文,但是如果有比較嚴格標準的委員刁難這篇論文自己也不會驚訝。
當要給人建議時自己總會有種尷尬的感覺:不是自己的事情何必雞婆,多說了什麼也不見得會被人聽進去或對人有所幫助;更重要的是,自己沒有正確或厲害到這種程度可以影響別人的決定甚至是事情的結果,自己的能力有所侷限而無法擔負介入別人事務的責任。
因為友人已經到了不得不畢業的期限,所以看在自己眼裡,友人的緊張或自我懷疑,成為了自己想要做點什麼來出一份力(可能沒有實質效果就是)的驅力。但是自己心中那抽離情感的冷酷自我卻如此質疑:花了這麼長時間與這個題目糾纏,為何到頭來還是做出這樣未經琢磨的半成品?無法交代的事情是,如果這是一個自己想要認真反思與發展的研究課題(或者是想投身其中的political commitment),則為何可以接受自己沒有釐清或思慮清楚其中的正反論述?如果這是因為最後幾個月趕寫出數萬字的結果,那將自己淪於這步田地的人又是誰呢?而且就算自己只有幾個月寫作,之前的累積與醞釀應該也可以讓自己處理出更細緻的成品才是。
不論如何自己還是希望友人可以順利完成學業,只是自己這樣一通超額昂貴的越洋電話到底有什麼意義與價值,就是必須自己面對的課題。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面目可憎之一週

藉口是自己被外務所分心,晚上睡眠不足,隔日在客運上也無法閱讀;為了趕快出清外務免得心理壓力沉重,挪用上班時間處理也讓自己文獻閱讀的進度延宕。前述外務包括:很難賺的外快稿件3份、這次的內容因為其資料不足或複雜而讓自己寫來相當心虛、費心耗時卻只有微薄收入;友人文章摘要的英譯、再度觸碰自己的英文侷限、也考驗自己找尋資料的能力;另一友人論文口試的模擬提問、目前270多頁的內容看了100頁出頭、讀完全文後要將腦中有點龐雜的思緒進行整理可能還是需要花比自己預期更多的時間心力。
比較實際的理由是,工作上的變動把自己推向倦勤與逃避,不論是於公於私都想變成尸位素餐、不思長進與不事生產的無行動能力與毫無作為者。進入本週後就斷了小說的閱讀,而無用知識的文獻閱讀也停了五個工作天,雖說工作上有份短稿(2500字左右)產出,但其實是上週應完成的事項被拖延到本週,而且這樣的消耗只是支出既知而非獲得未知。更不濟的是,彷彿迷失般地找不到自己下一個文獻探索的走向,好像自己不再對什麼議題感到興趣。
外快稿件讓自己有些新知獲得,但是或者流於太過瑣細而且被系統化使用的可能不大;友人的請託好像也還是讓自己消耗大於成長,就算有所啟發也是相當淺薄,得到的是之後沒多久就會被遺忘的小冷門知識。
接下來蛇年的農曆新年年假,收了一些文獻帶回家希望能重拾閱讀並有所心得,最好是能找出下一個自主研究議題方向並形成稿件。這一週一晃眼就驚覺自己也可以這樣因為情緒而沉淪墮落,不隨時小心克制就會讓自己跌入渾噩度日的深淵;畢竟沒錢沒成就的自己,一團糟且等同於人生完敗的生活,如果再沒有了閱讀,就沒有了什麼存在感與意義,所以為了救贖自己,就必須振作、重拾自己閱讀的規律與節奏。
只是友人的論文閱讀得要趕快完成,希望不會壓縮到自己年假的可用時間。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検事の本懐

本書為2013年大藪春彦賞受賞作以及2012年山本周五郎賞候補作,是透過五篇可以分別獨立的短篇故事來描繪檢察官主人翁所遭逢的案件及其所展現的人物特質。
要說這本書是推理小說,就不免讓人苛責其案件事實與情節開展的過於簡單與平庸:從故事開始就好像可以預測或想像出案件發展的結果,而情節敘事之發展並沒有太多的轉折或懸疑,反倒是比較接近紀實風格的平鋪直敘。要說這本書的主人翁有多麼出人意表、或者有多麼深刻到讓人心領神會而拍案叫絕的人物特質刻劃,就也不免讓人苛責本書主角性格設定的缺乏立體感與深度:第三話以及第五話讓讀者看到了檢察官主角的過去,知道其經歷並非一帆風順,但是就算是有這樣的背景說明與交待,主角的角色設定還是流於過於平面的英雄人物描寫,其能洞悉細微的真實、體察深層的人性並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正義,但是卻還是缺乏那麼一點人味與現實感。
不過雖然說前面這麼多,這本書卻非不值得一讀的作品。故事淺顯易讀也沒有構思繁複的謎團設計,透過旁觀者觀察主角行動與為人處事(除了第五話是主角父親的故事以及在第三話中有比較多主角切身描述之外),主角的事蹟就像是正義終被彰顯的電視連續劇般,直白而簡單地被書寫出來。但是這樣的故事反而直接並清楚地為其讀者做出了閱讀後的娛樂效果,一個不是有著太多矛盾、並非單純天真但其陰暗面又不致於帶給人過於沉重壓力的英雄,面對一個比較像是實際會發生、而推理小說家絞盡腦汁所設計出的社會案件,堅持其找出真相、忠於法理人情的意志與人性關懷,最後善盡社會所賦予的職責,簡單直接而有些通俗的故事,卻像部有趣的連續劇般,讓人閱讀完不會產生太多負評。
坦白說,作者給了檢察官主角因為其一些過往經歷而所創造出來的性格景深,卻還是讓其人物描繪顯得平板,而或許由於受限短篇故事的篇幅,個別故事中其他人物或者案件情節背景所展現的人性與社會性亦不深入或強烈;但是話說如此,在刻板故事與人物中還是可以讀到一些心意與感觸,就像老調重彈的推理劇也還是有些可以玩出新意的空間。

The Lighthouse

2012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為一本由兩個人物以回憶為主體之意識流動為平行故事軸線、篇幅僅180多頁的小說。
本書在amazon.co.uk網站上的評價是平均3顆星半,且評論是正反兩極意見並陳。部分不喜歡這本書的人,認為對於書中男性主要角色的性格塑造是在傳達一種無趣,在其當下與過去記憶的意識跳接之中,只是傳達一種寂寞與人際疏離的空虛感與無力感,但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彷彿他的故事隨時都可以中止(而事實上本書未說清楚的開放式結局,雖有巧思地將兩條故事軸線交集起來,但是卻像是把故事停在半空中,無法確知主角之後的發展,也讓人覺得故事真的可以隨時中止,任何記憶中的經歷片段或者感情感受,都是可以被剝下或者不必要放入的拼貼)。
不過自己在沒有對本書有太多期待的情況下,卻覺得自己還蠻能進入本書兩個主要角色過往經歷與當前處境交錯的意識流動之中,特別是共感於被孤立與被遺棄的那種氣氛與情緒。無法有任何與人的互動與共鳴,男性主要角色的過往是被被母親遺棄而致生的戀母情結、以及無法處理人際關係的被動無力所牽引;父親與鄰家阿姨的牽連、被其實不愛自己的老婆(如同其母親亦不愛其父親一樣)要求離婚、與鄰居阿姨的同年紀兒子友情無法持續等等,過往的經歷將主角帶到必須孤獨投入常常迷失方向之健走中的處境,而隨時隨著記憶回來的意識,將無處訴說的情懷與想法,描繪成到頭來自己也說不清楚的一種曖昧感覺,是虛無空洞卻又實存的曖昧觸動。
或者是因為有些自己可以投射的部分,或者是因為自己有可以想像的參照點去修補作者刻意保持不明或缺漏的心境描述或情緒刻劃,所以自己讀完本書雖然不能說自己得到什麼啟發,但是卻觸動於在主角其實模糊不清的面容下、其孤立地尋求被早已遺失之燈塔光明所指引的失落感與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