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言霊たちの夜

日本推理小說家深水黎一郎的短篇小說集,所收錄4篇故事雖然各自情節獨立,但由於被設定在同一天晚上發生,所以在各篇故事中仍有以點到其他事件發生的形式(例如新聞報導等)來交待這個時序上的關聯性。
誠如標題所提示的,貫穿本書各篇故事的主題是日本語的特質與語言的力量:從日本語同音異義之詞彙甚多的特質出發,《漢は黙って勘違い》中主角不斷誤解週遭人的言論而導引出相當荒謬的故事情節發展,而《鬼八先生のワープロ》則是把這樣的文字遊戲(或者說是語言惡作劇)發揮到極致,透過文書處理機漢字轉換功能異常之設定,讓帶有惡意的文學評論變成了充滿淫穢語句的情色描繪。另一篇《ビバ日本語!》則是透過自稱是教授外國人日本語專家的主角角度出發,半戲謔半炫技地以日本語特有文法為素材賣弄幽默;而〈情報過多涙腺刺激性言語免疫不全症候群〉則是對於濫情且帶著強烈刻板印象效果之資訊語言泛濫的現象發動猛烈批判攻勢,但是故事情節卻是荒謬而戲謔的發展。
當初會購入這本書是被出版社網站為本書所書寫的介紹文字所吸引,但是讀來有些辛苦的自己,在讀完後覺得自己日文閱讀的能力極限在此次越讀經驗中被徹底驗證,對於書中許多作者語言文字遊戲的巧思或幽默完全無法掌握或體會。如果這本書就是作者做為「言葉の魔術師」、透過展現其操弄戲耍日本語言之能力來表達語言力量的強大或深厚,那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己去挑戰這樣的一部作品,或者也是自己的認知錯誤,直到讀完全書後才體察到語言力量的強大或深厚。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Infidelities : Stories of War and Lust

本短篇小說集的作者Josip Novakovich被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 2013提名為10名finalist之一,其出生於現為科羅埃西亞的前南斯拉夫境內,後來移民自美國完成高等教育學業、現居住在蒙特婁並在近期入籍加拿度大成為公民。自己是因為他入圍了前述獎項後才得知其作品並產生閱讀興趣,而其背景成為本書中多數與前南斯拉夫內戰或種族戰爭有關故事的題材基礎。
在本書短篇小說中所展現出來的作者寫作風格,或可以說是比較近似散文隨筆的文體:著眼於主角一人的生活經驗與心情描述,並透過這樣的視角去描繪出特別的事件以及身在其中的人性扭曲與暴虐。本書中的故事並不是以結構精細或敘事條理縝密來展現其短篇小說的亮點,而是透過故事中平鋪直敘的文字描寫,來對比或烘托出故事內容的偏激、殘酷、暴戾與惡意等特質。
在〈A Purple Story〉中需要換心的老人住入醫院後,面對隔壁床就是心臟捐贈者以及之後該心臟被移植到一名將軍身上並致使其身亡,故事所傳達出來的驚悚不只在於那個政治社會情境的扭曲,還有其中人心惡意的操弄與命運無情的荒謬。〈Snow Powder〉中惡意助長了更多的惡意,當飽受週遭人事物醜惡之不公對待甚至欺凌後,小男孩走入了戰爭並找到做個士兵的「意義」與「價值」。〈Ribs〉中必須以肉體換取兒子免赴戰場的母親,意外得知自己一直很想知道的丈夫失蹤的真相,之後丈夫如真似幻地現身,對主角而言夢境真實難辨的情境,是個詭譎的結尾卻也彰顯出人心中存在的情感與溫度。
其他篇章,如〈Spleen〉、〈Neighbors〉、〈The Bridge Under the Danube〉等,也都是讀來會有餘味的作品,而作者在方向大致相同的選材走向上,將實際的故事敘事走出許多不同的層次與置重,或可見作者的功力以及其生活體驗的深度。在每篇故事不讀到最後不知道作者想要如何收尾的懸宕感中,看似平淡無奇的故事進展帶來了觸發或震動讀者的結尾,或亦顯示了作者說故事能力的獨到之處。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脫序

是早有心理準備的訊息,聽到的時候並不訝異,所以也應該不會影響心情才是;只是雖然訊息內容本身的揭露是時間早晚問題,但是與之產生共鳴、存在於其背後的龐大空洞,卻像是被這個訊息所牽動般地、暴衝出一股強大的氣壓。
從年初到現在,所有的混亂與失序就像是被地心引力所牽引的自由落體,也像是想要用魚網來阻擋的湍急水流,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遏止;總在自己感覺有些秩序感與安定感可以被重新建立起來的時候,像是突然捲起大浪般地、一陣突襲就讓沙灘上畫定的界線與框架都洗刷殆盡。
其實本來就不應期待會有什麼永遠堅固的秩序,雖然只是簡單地期待自己可以有個小小安穩的空間維繫自己的自我定位與價值,但就算是不強求名、不強求利、不強求任何強求不來的東西,到頭來自己還是得要承認,自己沒有福份可以過著平穩簡單的生活,那個可以舒展自己、以自己方式呼吸空氣的空間對自己來說就是個強求。
本來不想把一切看成是場人禍、而是想認命地看待一切都是人生唯一慣常的無常,但是之前許多刻意的動作、以及不知道是不是把自己當成不經事小孩來哄騙的許多似是而非說詞,卻讓自己不得不去正視,許多遮蔽真正心眼的面具,以及那不知腐鼠成滋味的荒謬鬥爭,而因為面對為何自己必須被牽連在其中並且因而失去秩序感與穩固空間的問題、自己無法給自己一個滿意的解答,所以看著困境或每下愈況的脫序發展,自己的無法施力感與無所著力感轉變成煩躁感與厭世感,失去了秩序也自暴自棄地無心找回秩序。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野人獻曝

有時候會突然察覺、自己當下所身處的情況可以被聯想或呼應到一句成語所指涉的意象上。
昨日會議又看到了,或者是力求表現、或者是意圖展現或證明自己不同於下屬的優越、或者是純粹不甘示弱地想要顯示自己有在汲取知識並努力精進、而在「分享」的旗幟下述說著自己所得新知並解釋著新措施意義與內涵的長官。不能說自己沒有帶著染有偏見的有色眼鏡,只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雖然稱不上多麼「內行」的自己,在心裡仍不免嘀咕著,這樣炫耀而輸人不輸陣的發言,除了花俏的賣弄外能有多少的實質?看似掌握國際組織或國外政府單位的最新資訊或動態,但是這除了讓人看起來像是很認真地觀測國際動向外,是有形成任何有深度或者有組織架構、經思辨或討論而有價值的論理嗎?是否這一切是證明了,只求皮相表面的華麗而不求實際研究內涵的深廣度,才是當前的主流價值?
不知前因後果或來龍去脈的片斷資訊、沒有參照論理框架的單一事件或事實(是否真的是事實有時候還需要考證),在沒有對話基礎或討論焦點的會議場域中,交流說穿了不過就是一種自言自語式的求取自我滿足。看似提出具體建議的結論,也不過就是另一種態樣的錦上添花,求的是說出言者知道多少的東西而不是協助聽者增進其先前論述的品質或擴展其關照面向。這樣的活動到底能有什麼價值呢?就是知道了一些其實可以轉身即忘的資訊,到頭來其實雜亂無章的斷簡殘篇即使堆疊到一定數量,也還是只是沒有相乘或倍增價值的物質性與數量積累的存在,而不是網絡式編織與組織式架構的、能產生價值創造效果之論理深化或內容轉化的過程。
就像是野人獻曝一樣,都是敝帚自珍地彷彿自己分享了什麼真知灼見、但其實不過是阿婆裹腳布般地冗長絮語而鮮少價值。當然自己在那樣的情境中也跳脫不了必須野人獻曝的命運,亦或者說自己就算不想成為野人,到頭來也還是清濁難辨而無法涇渭分明地宣稱自己有什麼不同於野人的意義與價值。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福家警部補の報告

接續〈福家警部補の挨拶〉與〈福家警部補の再訪〉,本書為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倉崇裕之倒敘形式本格推理短篇小說集第三集。
一開始看到目錄只有三篇故事時(其中一篇篇幅還超過100頁),覺得作者是不是已經耗盡題材、找不出可以寫的特定職業犯人、或設計不出好的謎團而越來越無法維持一定的故事產量;但實際讀完後,卻覺得作者是開始深化與拓展這個系列作品的立體感與寬度。從之前刻意著重犯人用來脫罪或混淆辦案方向的故佈疑陣、以及偵探之後如何慧眼獨具地找出蛛絲馬跡來識破兇手手法並舉證來讓其俯首認罪的推理小說本位,跳脫而出並移轉焦點到犯罪緣由的推理與犯人心理轉折的鋪陳,故事中犯人的凶惡感或機關算盡的機巧感,逐漸被人性或者對陣偵探的心理反應所替代。
感覺上作者之前較為匠氣地以推理小說謎團設計為核心、以致敬甚或挑戰倒敘形式推理小說為使命的自我定位,逐漸發展成較為成熟(個人觀點,或者有人會認為這是種退步)的通俗劇走向,人味增強了,而驅使犯人犯罪的背景或原因開始成為故事敘事之聚光燈所在。
三篇故事中篇幅最長的《少女の沈黙》,雖然故事仍是描述不少福家警部補如何花了相當氣力來找出可以讓犯人認罪的證據,但是該篇故事的許多篇幅卻是用來描述身為退出江湖之正統流氓的犯人,如何實踐其人情義理的堅持以及如何為他人的幸福奔走。而在另一篇《女神の微笑》中,真犯人老年人夫妻檔最後並沒有被繩之以法,感覺上是被埋下伏筆而將在之後成為福家警部補的「宿敵」,這樣的設定之後會如何發展也是令人期待。
在這次的故事中,人的形象越來越鮮明,不只是犯人,還有那些提供資訊或證詞給福家警部補的「客串演出」配角,感覺上讓人期待這是否是作者在本系列中即將脫出一番新意與新風格的預示。至於福家警部補在本書中也是形象更為複雜化或「異於常人化」,不過這部分對自己來就反而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密室蒐集家

目前是2013年日本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候補作。讀後感,一言以蔽之,就是超出預期的驚喜。
當然這有可能是自己一開始看到本書主打「密室」兩字、再加上本書是集結短篇故事的小說集,就想像這本書會像是其他宣稱是「本格推理」的日本短篇推理小說集一樣,裡面充滿著機械式或機關式的殺人密室構築詭計;不過看完本書五篇故事後,發現作者是透過結合意外、偶然、犯人的靈機一動、甚至是當事人的錯誤認知等因素,讓一個又一個密室得以成立又得以被破解,因而感覺其設計密室詭計的切入角度與手法頗具巧思又有饒富趣味的新鮮感,在不強求故事背景或人物內在之深度的情況下,閱讀起來可說是相當輕鬆又有娛樂性。
出乎意料的真犯人也是作者說故事引人入勝之所在。有時候犯人並非精心策劃而是碰巧遇到個可以製造出密室進而脫罪(《死者はなぜ落ちる》)或嫁禍(《佳也子の屋根に雪ふりつむ》)的「機會」,有時候犯人為了掩蓋對自己不利的證據而有必須製造出密室的理由(《理由ありの密室》),而有時候則是因為犯人與辦案警察有著相同的認知錯誤、才讓密室得以成立而後犯人身分得以被確知(《少年と少女の密室》)。讓出人意料的真犯人與密室詭計搭上線,但是論理上橋接的方式卻又有所不同,作者設計犯罪謎團的功力便在此展現。
amazon.co.jp上呈現兩極化的讀者評價,而或許是自己看得本格推理不夠多,自己是比較站在好的評價這一邊(尤其是有個低評價的讀者寫到,其中某篇故事的密室詭計是其曾寫過的完全一樣的東西,真不知這樣陳述的意義何在,是在挑戰作者抄襲還是在說自己的作品跟作者一樣沒有水準)。至於密室蒐集家的設定,來無影去無蹤、在有密室案件時出現協助警方、成為警界宛如傳說般的存在、跨越年代永保三十多歲外貌等,反而自己讀來就沒有那麼有趣,雖然其增加了本書的虛構性與幻想性,讓密室詭計的現實感與真實性可以不用這麼被苛求。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トラップ・ハウス

為日本推理作家石持浅海出道十周年的系列紀念作品之一。
十名大學同學(其中九名即將畢業並已獲得企業內定之就職機會,另一名則因為家中事件而留級一年)相約畢業旅行,其中除主辦人自行前往、另九名同學則分乘兩部車到達旅行住宿之處:拖車旅館(トレーラーハウス)。在原應提早抵達的主辦人不見蹤影的情況下,九名同學被反鎖而困在無水、無食物、且充滿陷阱的拖車中,並且因為不知身分與面貌的敵人所設置的陷阱而發生一名友人意外身亡、兩名友人昏迷、另有人受傷的危機狀況。
隨著故事開展,敵人的訊息逐漸引導被困在拖車中的受困者去面對並試圖釐清兩年前所發生的意外事件背後真相(也是本書一開始所埋下的故事伏線),而當主辦人的失蹤變成被藏在冰箱中的屍體時,受困者中其中一名同學逐漸推理出當下遭遇事件的背後意義以及敵人如此大費周章的真正意圖,並進而指摘出身在受困者中之敵人的真實身分,以及兩年前事件的真相。
本書的故事設定其實有點荒謬而虛妄不實,敵人的偏執性格、為追尋兩年前事件之背後真相所採取的迂闊手法、以及兩年前事件真相本身,其實嚴格說來都有些在論理上說不過去的牽強感。感覺上受困的九個人除了較活躍、戲份較吃重的幾人外,其他角色顯得不太必要而只是充填人數而已,同時缺乏鮮明性格的偵探角色讓故事可以透過其精彩推理來推展,也讓故事進展之解謎節奏不同於慣常的推理小說。
不過或者就是因為這樣不太一般、不太完美或不太正統之自成一格的推理小說風味,反而讓自己讀來有種新鮮的趣味。一群人面對荒謬而不知所措的危機,在沒有英雄的情況下如何脫出受困的境遇並找出所有謎團的解答,本書的反英雄風味或者是吸引自己的一項特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