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文創與消費

昨天去了一趟誠品生活松菸店,對於周日的人潮感到驚奇與不耐;無法讓人依著自己節奏逛街而必須在擁擠中見縫插針的感覺,失去了悠閒也失去了可以觀察感受的耐性。
周圍的人裝扮都是時尚光鮮,而可以想像卻不想認同的是,被自己感覺是同志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高了一點;不是因為恐同,而是自己深切省思社會的刻板印象與個體的自我認同之間的互動性與相互制約性,必須耽美而物慾的,必須追求表象美感與自我展現的,必須在消費的框架中自以為建立了獨特的品味的,為何這必須是個同志?
同樣的問題脈絡,自己更深入地問,為何這樣的紙醉金迷,又或者說,這樣的奢華浮誇,必須是所謂的品味?必須是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對生活的意義多半都是裝飾性、錦上添花性的商品所群聚的叢林中,被宣揚的過度消費突顯出當代社會個人主義品味主張的弔詭,在失去底蘊價值與真實意義的浮華氛圍中,所謂的個體品味就是種社會集體祭祀般的偶像膜拜,因為通俗平凡而讓人不耐到、必須填充更多的通俗平凡來證明自己的空虛不是空虛,而這樣的填充又必須只能在社會可以認同的消費架構中去作為。
的確這是誠品生活而不是誠品書店,即使還有一層樓的書店空間,但裡面卻夾雜著許多非供閱讀用的消費商品。沒有吸收與反芻、而僅是拼貼與享樂的文化創意,如何支撐自己的新陳代謝與演化?就像只在意品味展現卻不再去挑戰社會性別意識型態的同志、就像只是以奢華價格販售細膩而無用形象卻不再生產具深層顛覆效果之文化概念的文創,閱讀成分被稀釋的文化生活,沒有養分又如何開花結果?

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三階に止まる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集結作者從2003年起所發表的短篇作品,其中第一篇《宙の鳥籠》是作者未曾發表的新作,而最後一篇同名作則是2012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後者是自己之前在閱讀〈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2 (推理小説年鑑)〉時便已讀過的作品,是帶有超現實風味、並體現作者著重論理邏輯風格的作品。
作者的風格是在其所設定的情境或時空中,透過故事中某個被挑選成為偵探的人物,以邏輯論理與可能選擇排除之方式,將故事中事件或現象的真相予以解明。所以本書中的短篇故事並不是人人都有嫌疑的謀殺詭計,也不是高智能兇手設下圈套、等待名偵探來加以破解的本格推理,不是密室殺人也不是懸疑離奇、看似不可能發生的奇案;本書中的故事是一個個被推論釋明的事件現象背後理由,重點不是放在找出殺人兇手的真實身分或者謎團背後的動機或陰謀,而是去補足某個事件真相完整拼圖的部分缺片,在人物的對話當中推論出一個疑問的解答。
《黒い方程式》是書中比較脫離作者主流風格的故事,是結尾出人意料的轉折、卻將故事中原本過於殘酷無情的理智轉變成帶著黑色幽默感的溫情,而理科老公與文科老婆的設定,似乎是讓前述轉折變成合理、把刻板玩出意義的設計。《転校》中像是廉價恐怖小說的發展原本讓自己有些失望,不過最後5頁的多年後,卻脫出之前的庸俗,轉出一種帶有後勁的真正恐怖感。
篇幅最短僅6頁的《ご自由にお使い下さい》是純粹以論理來推翻邏輯上的盲點,故事情節是單薄的,可以說只是作者所設計出的頭腦體操。篇幅最長的《院長室 EDS 緊急推理解決院》是作者為一本多位推理作家在同一企劃下共同創作的同人誌式作品所創作的故事,但坦白說卻是自己覺得最不精采的作品,最後一頁的轉折雖然有力道卻還是救不回情節本身的貧乏。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Mステ〉初登場的クリープハイプ

今天早上偶然轉頻道到日本台,看到在日本是8月2日播出的音樂節目「ミュージックステーション」,其中有一組表演嘉賓是自己近來有在follow的四人樂團クリープハイプ,而當天也是他們首度在電視節目中現場表演。
自己買CD聽歌常常是聽歌不看人,對於CD的發行情報有在關注,但是對於特定歌手或樂團的動態、新聞或背景卻鮮少去挖掘,甚至可以說到了不太關心的程度。買了CD就只是把CD拿出來聽,連歌本都很少拿出來翻閱,所以就算是自己旋律已經聽到熟稔程度的歌,對於其歌詞也往往都是無法完全確知掌握。在收視節目的過程中透過主持人的訪談,自己才知道原來主唱的藝名叫做「尾崎世界観」,從而也才驚覺並反省、自己對於歌曲與歌手樂團的關心程度是落差如此之大。
看完節目隨意在網路上瀏覽到一則PO文,其中提到對於クリープハイプ上〈Mステ〉一事,歌迷是有正反兩面的意見,而主唱自己也表示,「メジャー進出したアーティストが変わっていく寂しさを、自分も感じたこともある」。因為獨立而有的樂團風格,會不會因為變成主流而被稀釋,不應被埋沒的音樂會不會因為不被埋沒而失去獨特性,是前述正反意見所討論的課題。
主唱是以音頻高而纖細的聲音而獨具特色,在現場演唱自己也相當喜歡的單曲《憂、燦々》時,其聲音表現雖然不可能如CD版本般的完美但也還恰如其分,只是感覺就沒有這麼地衝擊人心,甚至聽來有點令人失望。不過,這首歌開頭的那句「小さな約束も守れないから…」還是自己最近常哼起的旋律,也表示自己對於這首歌的喜歡應該還會持續一陣子。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ヨハネスブルグの天使たち

2013年上半期(第149回)直木賞的候補作品之一,而作者宮内悠介的第一本書〈盤上の夜〉,亦曾是第147回直木賞之候補作品。
作者刻意地透過人物角色意識與事物敘述之交疊、配合未來不明確時間的虛幻與現實存在地理區域之歷史社會真實間的混雜,以簡潔而精練的文句型塑出一種跳躍而緊湊的節奏,並曖昧化讀者掌握與區辨在各篇故事中敘事情節與批判反思、科幻與現實、歷史與想像等分別的企圖或嘗試。
這樣風格特立、匠心獨具的文字敘述氛圍,搭配作者野心恢弘的題材選擇,以一款背景不明、只知道是日本製被設計用來當成娛樂設備的歌唱機器人DX9做為貫穿全書個故事的軸線,串聯種族衝突、信仰戰爭、社會階級、空間記憶、愛與人性良善等課題,讓全書讀來是沉重但又輕浮。在作者觸及現實殘酷時,故事會像是蜻蜓點水般地馬上彈回到科幻世界的虛構中,卻又留白許多空間給讀者,讓其循著作者留下之意味深長的隻字片語,自己去思考那些並不適合娛樂小說的沉重問題。
本書有很多細節值得玩味。在《ジャララバードの兵士たち》中企圖透過細菌感染散佈幻覺劑來製造和品感覺消弭戰爭的想望、變質成為殺人效率高的生化武器。《ハドラマウトの道化たち》則是透過書中人物的口、說出了宗教單一教義與多元信仰間的弔詭對比,亦即是單一教義從來都是不能統一的派別林立、但是多元信仰卻是個無限上綱的單一最高指導原則。《北東京の子供たち》有著對於建築與都市空間規劃的社會經濟意義與文化意涵所進行的省思(亦可參見《ロワーサイドの幽霊たち》),而其中逃避現實的方法變成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現實一環。《ヨハネスブルグの天使たち》中移轉反對勢力者的記憶思想到機器人DX9上然後放逐到沙漠中,這是種人道處刑還是對種族融合的反諷,在作者想像力爆發的世界裡,讀者必須自行解讀釋義。
不過,加料太多反而稀釋味道,作者的想像力、博學多聞、文字敘事技巧以及實踐野心之能力均令人驚豔,也都讓本書特別而值得一讀,只是讀完後自己卻還是有種失落或空虛感,就像是看完色彩絢麗而構圖別出心裁的煙火秀後,發現一切都不過是場煙火,作者的歷史觀察、批判意識與人性側寫,其實並沒有多少新意或餘韻,小說美好的瓶身裝的其實是味道只比平淡好些的舊酒。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ホテルローヤル

2013年上半期直木賞之受賞作,以一間從興建創業到廢棄歇業的賓館「ホテルローヤル」為主軸、貫穿全書7篇獨立但人物情節或有串連的短篇故事。
本書瀰漫著壓抑、無奈、認命、妥協的氛圍,在近似肥皂劇風格的灑狗血情節背景中,作者讓不同篇章的故事主角,以個人視角觀點反芻其面對其人生際遇的幽微情緒與複雜心態;所以雖然是外遇、一夜情、出賣肉體換取金援、欲求不滿的愛情、因經濟壓力而導致的生活辛酸等很連續劇重口味的故事情節,但是讀來卻有受到作者所營造出之低迷壓抑的氛圍所牽引,而更深入地感染到書中角色的情感與想望,並觸及其幽暗微妙的人性面向。
當然作者的結構編排也產生了相當的敘事結構牽引效果:從書中主軸的賓館已歇業成為廢墟開始,作者讓各篇章故事以倒敘的時間流來排序開展,雖各篇人物角色或有呼應與關聯,而故事情節也以各種可能牽連到「ホテルローヤル」,但故事內容卻是可以分別獨立閱讀,人物疊合度與情節相互呼應度均相當淺薄,各篇故事有其獨立的生命與所著眼的人性主題。或者可以這麼說,本書的敘事基底是「ホテルローヤル」的時間,因為讀者是從其沒落頹圮的那天、伴隨著一個受到自欺欺人的希望所傷害的女子踏入「ホテルローヤル」(《シャッターチャンス》),而後看到以肉體換取金主對寺廟金援的住持妻子收到「ホテルローヤル」創業者骨灰的一幕(《本日開店》),以及「ホテルローヤル」第二代經營人在歇業當日、與提供情趣商品之營業員、以帶有紀念意義與重新出發(是嘲諷性格,因為前途並不明朗)之心情發生一夜情的橋段(《えっち屋》),到最後見證創業者第一段婚姻失敗而與年紀相差甚遠的外遇對象共組家庭並開始「ホテルローヤル」營運的片刻(《ギフト》),所以讀者便隨著時間的回流,體驗到「ホテルローヤル」從來不是興盛或者明亮的場所,其中各式各樣的人都懷抱著自己的欲求不滿與現實面陰影(包括另外兩篇客人的故事以及另一篇打掃阿姨的故事),而人與地的互動牽引,讓故事的感染力被放大提升。
其中有段話的美感與體悟讓自己蠻受觸動的:「貴史の言う『夢と希望』は、廃墟できらきらと光る埃にそっくりだった。いっとき舞い上がり、また元の場所へと降り積もる。ここからでて行くこともなければ、ぬぐうような出来事も訪れない」。自己的人生中,又有多少這樣如同被風捲起之塵埃般的夢與希望呢?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Where’d You Go, Bernadette

2013年the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的shortlister,作者是具有15年經歷的電視劇作家。
本書由一連串email文本、書信、報告等內容,加上主角之14、5歲女兒的第一人稱敘述所構成,所以一開始讀來會感覺作者是透過敘事形式的變體來炫技,不過隨著閱讀進展,主角的性格刻劃與經歷故事逐漸深化,各主要配角的特質與性格也逐漸分化而鮮明後,作者的匠氣也就沒那麼干擾閱讀所帶來的啟發。到了接近尾聲之處,作者採取複數文本態樣拼貼敘事的理由在故事情節中被合理化,雖然匠氣成分仍未被消除,但作者在結構上進行完整收束的交代,或者也是對讀者的一種責任感吧!
主角是曾因為先驅之在地環保建築理念與實踐行動而獲得創意大獎的女性建築師,但因為遭遇挫折而與被Microsoft挖角的事業有成丈夫從加州搬遷到西雅圖。主角曾多次流產但之後生下有先天心臟問題的女兒,主角及其丈夫都是就讀美國東岸寄宿學校以及名門大學的菁英分子,但在其女兒就讀西雅圖在地中學時、主角與其他在當地成長的家長卻是格格不入。一連串的紛爭與意外,甚至是主角在無法融入人群後、透過印度虛擬秘書處理日常事務,都變成是遭逢俄羅斯網路罪犯竊取個資的犯罪行為;在主角一家人即將出發前往南極之旅前,主角丈夫企圖將主角強制送入療養設施,而主角卻像是變魔術般地從自家消失(當然之後故事有交代消失的真相)。
主角女兒赴東岸寄宿學校就讀卻不能適應,而主角丈夫外遇並讓其行政秘書(其曾經是主角無法相處的女兒同學家長)懷孕。主角丈夫與女兒在得知主角曾出現在南極郵輪上卻沒有下船後,兩人亦前往搭乘南極郵輪,而最後竟戲劇化地發現主角混進南極的科學營隊,主角丈夫的研發計畫被Microsoft中止,主角女兒回到西雅圖在地學校繼續就讀。
本書情節有其肥皂劇般的誇張部分,但是其對人性的觀察與嘲諷卻有讓人省思與啟發之處。作者寫活了一個無法處理自身情緒、特立獨行卻錯置位置而自我封閉的有才華女性,也清晰描繪了數個有趣而引人聯想的配角人物。提供觀察形形色色人物類型與省察社會不同背景族群的新鮮切入點,或者是本書讀來最大的樂趣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