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ミステリなふたり à la carte

日本推理小說家太田忠司「京堂夫妻シリーズ」的最新作,為集結8篇安樂椅偵探故事的短篇小說集(不過最後一篇《デザートの一品――男と女のキャラメリゼ》算是種變體,因為事件真相並非是由書中職業為插畫家、但也在家中操持家務、廚藝精湛的姊弟戀帥哥老公所推理出來,而是利用書中設定來誤導讀者的認知,藉以製造出誤解被導正的意外感)。
過去自己亦曾閱讀過相同系列的另一部短篇小說集〈もっとミステリなふたり─誰が疑問符を付けたか? 〉,而自己在重讀當時的讀後感時,發現自己好像並沒有記取當時的經驗,又好像是被自己衝動購書的偏差慾望所擊敗,本書中各篇故事給自己的觀感並沒有跳脫出同系列先前作品讓自己有所挑剔的侷限與不足。
綽號為「氷の女王」的鬼刑事女主角,在搜查現場總是讓男同僚不寒而慄的銳利眼神與冰冷語氣,回到家中轉換成另一個人,一邊品嘗弟弟老公的美味料理、一邊用著完全與職場不同的撒嬌語氣與柔媚面貌、述說著調查陷入瓶頸的犯罪案件案情,而此時弟弟老公便發揮其過人推理能力,扮演所謂「キッチンの安楽椅子探偵」,成功點出案件盲點並協助破案。
只是女主外男主內的姊弟戀夫妻檔,職場上強悍鐵女與家中被老公照顧疼愛之老婆的形象反差,這樣的角色情節設定,所預期要被激出的黑色幽默火花,感覺上仍是熱度亮度不足;而個別故事中犯罪事件謎團的設計與偵探推理的轉折,亦並非讓人拍案叫絕或至少讀來感覺新鮮,反而是有種可以料想到、讀來娛樂性不夠的平淡感。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Flight Behavio(u)r

2013年the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的shortlister(自己所閱讀的是美版《Flight Behavior》,而該獎shortlist所列的是英版《Flight Behaviour》),作者Barbara Kingsolver先前作品《The Lacuna》在20110年曾贏得該獎前身之the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
作者虛構出帝王斑蝶(monarch butterfly)偏離遷徙路線之事件,讓該昆蟲族群從其本應群聚過冬的墨西哥,因受到氣候變遷、天災造成環境驟變與生態系異變等因素所影響,而轉移遷徙到美國田納西州境內的阿帕拉契(Appalachia)地區南部山區森林中。
本書女主角在故事一開始因為想逃離當前的生活,而意外目睹了這場生態環境突然而異常的轉變;之後在公公打算出售山區森林之伐木權以用來因應家庭收支的資金缺口時,主角在被人誤解成是靈感或神啓的情況下揭露了這場自然生態的不思議現象,進而為自己的人生帶來其始料未及的衝擊、衝突、挑戰與變化。
父母雙亡的主角在高中時與現在老公因為意外懷孕而結婚,迫於現實而必須在公婆的庇護與掌控之下,以家庭主婦之身分,與收入不穩定、現職為砂石工人的老公以及一子一女(但高中時候所懷的孩子卻是意外死產),過著物質條件受限而封閉的農家生活。就像帝王斑蝶從其原本過冬之棲息地迷失一般,主角在其當前的生活中也像是被錯置位置般、充滿了欲求不滿的壓抑以及質疑現狀的負面情緒。因為帝王斑蝶事件的機緣,主角接觸到來自不同社會階級與生活圈的生態科學家,並也因為受到迎面而來之各種差異的衝擊,而逐漸放大了其對現狀的不滿以及其與目前家庭生活環境的衝突矛盾;最後主角選擇離開目前的生活而選擇追求不同的人生可能,就像是帝王斑蝶嘗試去適應生態環境的破壞與變遷,其迷途的結果不見得是美好,在現實中掙扎著活出自己的主角,前途又將會是如何呢?
本書內容相當豐富,所涉議題也相當廣泛;作者的敘事功力讓所有議題均融合在單一故事情節中,相互扣接且不失個別議題之深度與廣度。女性自覺與成長是個議題軸線、社會階級差異與貧富差距亦是個議題軸線,兩軸線交錯出來的是主角的自卑情結、嫉妒情緒與批判眼光,而在主角眼中象徵理性、權威、社經地位高的科學,映照出主角所身處環境的貧困、封閉與侷限,以及主角己身遭遇因錯誤意外所導致的迷途。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護是條議題軸線,虛構事件的衝突性與話題性也是條議題軸線,而兩軸線所交錯岀的是,對環保運動與科學在市民社會中定位等現實狀況的檢視甚至批判。
本書讓自己讀來有許多觸發與省思,雖然在某些議題的鋪陳上有些刻意斧鑿與簡化二元對立的問題,但瑕不掩瑜,仍有相當閱讀價值。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神南署安積班

本書早在1998年便已出版了單行本版本,而自己所購入閱讀的文庫本版本則是在2001年便已發行了第一刷。本書可以說是上個世紀的大眾讀物,而自己為何會在這個時點翻出來閱讀,箇中原因除了自己得消耗一些過往無節制購買所產生的書籍庫存外(這本書應該是在某次日本旅行時所購入的,不過坦白說自己也無法確定,細節也是不復記憶,足見自己記憶力的老化與衰退),也包括對於日本推理小說家今野敏的這個「安積警部補シリーズ」系列作品所帶有的某種特別情感。
在將近兩年前自己讀完〈陽炎―東京湾臨海署安積班〉的時候,並沒有特別預期到自己會再度閱讀這個系列作品中另外一本短篇小說集;而當自己在整理書籍庫存時,看到本書也就勾起了自己過往對於這個系列作品被改編成電視劇的情感。集結9篇短篇故事的本書,安積班成員、交通課的速水係長自然仍是活躍其中,而在敘事時序上本書的故事是做為系列故事時空變化的橋樑,其發生在安積班從神南署被調動到臨海署的異動事件發生之前。讓讀者伴隨書中人物成長轉變以及書中時空變遷而累積閱讀經驗,使得這個系列作品的故事對於讀者而言或更具現實感,或亦讓讀者更能投射自己的情感於其中。
本書中的故事並沒有複雜的謎題設計或者巧妙的推理論理,安積警部補並非敏銳聰穎的神探型角色,而更多是個敦厚而正直、有著人性缺點與弱點的義理人情派英雄(不過英雄還是英雄,安積警部補並非是個有現實感的人物)。《部下》是自己在本書中比較喜歡的一篇,安積警部補心理上的陰暗面以及對於村雨的心結,在村雨展現其神經質與防衛心強之面具下人性與溫厚的一面時,逐漸轉變成對於村雨更深一層認識與信任;以一部人情劇來說,結構完整而不慍不火,人物刻劃對比度鮮明而有韻味,雖然不是說情節如何的高潮迭起,但平實的案件中有人情的底蘊在,或者是這篇故事的魅力吧!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天国の破片

日本推理作家太田忠司「阿南シリーズ」的第三部作品,其在1998年便已出版發行(所以有趣的事情是,書中提到一些主角並不認識之當時當紅的歌手,包括EVERY LIITLE THING、MY LITTLE LOVER、MAX、SPEED、ともちゃん(應該指的是華原朋美)等,雖然都是自己聽過且知悉的名號,但也可從中窺見相當的歲月痕跡,並引發時光荏苒的感慨),而自己所購入的版本是2011年6月初版之「創元推理文庫」的文庫本版本。而本書文庫本出版之當時,也是該系列第四部作品〈無伴奏〉單行本要出版的時間(2011年7月),系列作品前後作相隔13年,或者也是則出版軼事。
由於購入本書已經過了一段時間,所以對於當時自己為何會選擇本書的動機或原因已經難以考據,只是隱約地記得自己是被書封面所附字條上的宣傳行銷語所吸引,但到底是哪個點牽引自己做出決定卻已是不可考的事情。讀完之後再看那些宣傳行銷語,便也覺得並無太多特別或深刻觸發自己之處,所以對於自己當時購買衝動的來源究竟是什麼,或者也就變成了一個無解的謎團。
本書系列的主角是伴隨著系列故事之進展而年歲增長,並在人生起伏中轉換職業與住所:在本書中主角是37歲,在石川県小松市的便利商店做大夜班店員(由於自己在本系列作品中只讀過本書,所以對於書中所約略提及的主角過去事件並不知悉)。一場在深夜即將發生的搶劫案,在主角自己掏腰包支付犯人所需金錢後被阻止,但不久後相同手法與犯人像的搶案在另一家超商發生,在此因緣下,主角開始追查犯人的身分與所在,從而捲入了一場私慾與傷害、憎恨與復仇的human drama中,而主角也從自己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中被拉到必須與人發展親密關係的狀態。
本書的風格是所謂社會派推理小說或者「冷酷硬漢」(hard-boiled,ハードボイルド)小說,而說實話,其所描述的故事情節並非高潮迭起、事實真相也並不是需要太多推理轉折方能察覺,所以讀來是有種平淡的感覺。不過自己對於主角與一些配角之人物像描繪卻有些觸發,或者這才是本書之價值所在,也是自己說不出酷評的理由吧!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Anne Frank

2013年the Pulitzer Prizes在fiction類的finalist,集結了8篇短篇小說,而the Pulitzer Prizes網頁對本書的說明是「a diverse yet consistently masterful collection of stories that explore Jewish identity and questions of modern life in ways that can both delight and unsettle the reader」。
不過,或者是因為本書中的各篇故事都旨在探究猶太人身分認同與面對人性道德兩難困境的應用倫理議題,所以坦白說讀來有點乾澀而乏味,像是在讀政治歷史寓言或者用來論辯哲學或人生的例示,而缺乏閱讀短篇小說時會有、可以觸發想像或省思、但在故事中只是人物與情節所交織出之深度而幽微的人性觀察或生活體悟。簡而言之,本書中有的多半是抽象層次過高的論理與思辨,而沒有小說會有的人味或者敘事性,作者說故事是為了討論哲學與歷史,所以故事情節的鋪陳就變成其次,人物角色不過是用來說明論理議題的道具。
第一篇書名同名作或者可以是有關於多年不見的昔日好友、透過facebook等再度搭上線後、在當下聚會中揭露並省思彼此生活態度與價值觀之歧異、以及如何尋求異中求同可能的故事,但最後故事卻是結尾在書中人物反省、其是否會為了朋友而冒生命危險、藏匿在當時是政治不正確的他們來確保其安全。感覺上故事層次有被拉升,卻又覺得是被生硬地放置在一個思考論辨的價值衝突問題中,而失去了閱讀故事的韻味。
第二篇《Sister Hills》像是在討論墨守律法的詭辯:人可以被律法的基本教義所束縛、卻也可以運用這樣的束縛去約制他人。但是說實話,讀完之後僅覺得這個故事缺乏讓自己放入己身生活經驗的切入口,也不太能欣賞作者在敘事結構與文字風格上的經營。
《How We Avenged the Blums》與《Free Fruit for Young Widows》是探討有關面對暴力時復仇或自衛的正當性課題,不過讀來還是過於理性而沒有小說敘事的感性與幽微。
當然還是要說,作者是有其獨到之處,只是自己不懂欣賞而已;本書正是因為太特別,所以當其特質不是自己所欣賞時,它值得被細細品味之處就對自己而言變得沒有太多價值,而缺點就會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