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悟浄出立

目前是平成26年(2014年)下半期第152回直木賞候補作。本書是1976年次的作者万城目学第五度入圍直木賞,然而自己過去卻不曾閱讀過他的作品。這次是因為被書的簡介所吸引(「中国の古典に現れる脇役たちに焦点を当て、人生の見方まで変えてしまう連作集」),加上是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說集,所以便抱著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購入閱讀。
然而讀完本書之後的驚豔感,讓自己產生跟作者相見恨晚之情緒。不論身為日本人的作者對於中國歷史或傳奇的認知或解讀是否足夠深厚或者正確(因為以自己的歷史或國學常識也無從判斷),作者在短篇小說的篇幅中,用為人所知悉的故事橋段與人物(西遊記、三國志、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司馬遷受宮刑等),從事件配角的觀點出發,在毫無減損敘事進展之高潮轉折與故事閱讀之娛樂感的同時,表達其體悟人生的獨特哲學與價值觀,這樣的寫作巧思與功力,在通俗中又不失深度與內涵的適當尺度拿捏下,實在為人帶來許多閱讀樂趣,也讓人折服於其才情洋溢。
書中每篇故事,事件的配角從自己的觀點出發,觀察描述那些被人所熟知的歷史或傳奇人物;但是這些配角的觀察不只是用其立場或價值重新詮釋事件而已,其往往也回答了一個作者透過配角之描述所想探究的謎團或問題,而故事中配角解開疑惑的過程,一方面就像一篇推理小說一樣,帶來閱讀敘事起伏轉折的樂趣,另一方面作者為問題所提供的解答或體悟,卻又帶給讀者重新檢視或省思人生的思考點。
例如,在《悟浄出立》中,沙悟淨對於自己的邊緣化與無聲化感到無力,但也不解於曾經是智謀出眾之天蓬元帥的豬八戒為何淪為總是讓唐三藏陷入妖怪詭計的始作俑者,而當他向豬八戒詢問箇中緣由時,其所得到的答案就像是在告訴讀者一個簡單卻受用的道理。
在《趙雲西航》中搭乘溯航長江至蜀地之軍船而暈船的趙雲,在與諸葛亮的一席話中重新體悟到「故鄉」這個詞彙的意涵,以及人們尋求歸屬感的各種方法(本篇也是自己在本書中最喜歡的一篇)。
《虞姫寂静》中的虞姬,在四面楚歌中向楚霸王項羽所要回的不只是項羽所給她的替身身分、命名與首飾,其是透過重新從屬的過程表達出自己的愛與自主性(矛盾、很不女性主義也很不政治正確的解讀)。
一個與荊軻姓名同音異字的秦國法家官吏,過去曾與荊軻有段淵源,讓荊軻失去任職官吏的機會,在這樣的情節設定下,《法家孤憤》透過存在於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時之無名凡夫的認識與想法,去說明震驚世人的失敗刺殺事件,如何雷聲大雨點小地無法撼動體現於法家思想治理的政治一統。
最後,《父司馬遷》中司馬遷的女兒探求父親為何接受屈辱之宮刑而不選擇有尊嚴死去的真相,並在面對出獄後靈魂已被掏空的父親時,動之以情也說之以理地讓司馬遷重拾史記的撰寫工作(本篇是全書中讓自己感覺較為平庸的一篇,希望這不是代表作者在這個題材的寫作上已經陷入瓶頸)。
總之,真心希望作者不要再槓龜第五次,因為這本書值得肯定。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さよならの手口

日本女性推理小說家若竹七海「葉村晶シリーズ」的最新長篇作品,並僅出版文庫版本。
根據書後的解說,本書是系列作品睽違13年的新作,之前三部作品的故事均是設定發生在女主角30歲左右以專業偵探為業的活躍期,而本書的故事則是設定發生在女主角從專業偵探退役後於推理小說專門店打工的40歲時期。由於自己未曾讀過先前的作品,所以無從比較作者是如何操作女主角兩個時期的對比或成長,但是至少作者在本書中所描繪的40歲女偵探,其所面對的現實問題以及思索現實問題的方法,對自己而言是有觸發一些共感。
不過本書畢竟是娛樂性質的推理小說,所以自己並不該太過執著於從書中找出世代共鳴,而還是應該著眼於事件謎團的布局以及女主角調查與抽絲剝繭的推理過程。
女主角在本書中被捲入大大小小的事件中,謎團不斷而女主角也是大難小難傷害不斷。一開始女主角被派去協助處理獨居老人的遺物,在尋找是否有可以販售的推理小說二手書時,女主角卻意外發現了被埋藏的白骨,進而協助警方破解白骨事件之謎團。女主角因為白骨事件而受傷住院,同病房癌症末期之退休知名女演員請求女主角協尋失蹤20年的親生女兒。女主角在無法推辭的情況下冒著違法風險重操偵探舊業,並在進行調查的過程中遭遇一連串的謎團,如女演員失蹤女兒的親生父親身分、女演員姪女的死亡以及兩任幫傭的失蹤、20年前調查女演員女兒行蹤之偵探亦行蹤不明等。另一方面女主角在推理小說專門店亦結識一名40多歲的女子,其逐步進入女主角的生活,並讓女主角必須與警方達成條件交換來協助警方監視該名女子是否涉及犯罪。
誠如書後解說所言,本書是「贅沢なミステリ」。複數謎團讓推理敘事的軸線多頭並進,軸線間或多或少有所牽連並在最後完整收束。存在事件背景中的家庭關係、人性惡意甚至是社會陰暗面,讓本書社會派或冷硬派推理小說的味道有被帶出來,只是作者獨特的嘲諷幽默,又讓最後渾身是傷的女主角在書中的際遇,總是帶有種苦中作樂、人生低潮總會反彈的樂觀與療癒感。
總之,本書讀來有種韻味,雖稱不上是如何啟發人心或發人深省,卻是相當飽滿的閱讀娛樂感。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Redeployment

2014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在fiction類的winner。根據書後的作者簡歷,作者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之退伍軍人,並曾在伊拉克服役過,退伍後在Hunter College取得MFA的學位。
之所以作者的前述經歷必須先被點明,是因為這本短篇小說集各篇故事的內容,或者只有基於這樣的經歷才能寫得出來。作者從不同角度層面與事件時點去切入,派駐在伊拉克之陸戰隊軍人的軍旅生活與內在心理,並透過深入爬疏同一主題的各種面向,表現出戰爭生活之極端性與荒謬性,平民日常生活之疏離感與虛無感,以及身為一個當代的軍人在當代的戰爭中如何面對前述兩種生活間的矛盾與複雜。
本以為作者太過單一的主題可能會讓書中各篇故事精彩但整體讀完卻會感覺單調,不過實際讀完後卻覺得,自己是小看了作者以及其退伍軍人身分與伊拉克派駐經歷的深度與內涵。作者文字敘事的風格是極簡的寫實主義,單刀直入甚至是平鋪直敘地書寫出故事情節,而沒有什麼對人物情緒與意識的細緻深入描述;就算是使用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作者的寫實主義仍然是要讀者自己去解讀其所描述經歷或事件的意義,去感同身受在故事中沒有詳盡說明的人物情緒與矛盾衝突,去為故事中的事件或人物做出道德判斷與價值選擇。
作者的敘事架構並不追求縝密與條理,這並不是說作者所講的故事是雜亂或鬆散,而是說作者好像並沒有打算讓其各篇故事的敘事軸線沿著起承轉合來發展,很多時候故事是由幾個軼事或橋段所組成,且往往結束在一個稱不上是結局的地方。作者這樣的敘事手法傳達給人一種現實無奈而生命只能自有出路的訊息,因為書中人物並不是什麼英雄,並不是採取了什麼行動而有了悲壯的結局或喜劇的收場,而是在面對或經歷過事件後,基於其自身對事件所賦予的意義繼續存在在當下的狀態,缺乏能動性或積極作為的動態。這本書是小說而非紀實文學,作者不是客觀紀錄而是主觀去撰寫其所想述說的故事,所以作者還是有透過故事來傳達其想法觀點,只是其想法觀點對自己來說是消極而旁觀、無為而淡漠的。
本書有其值得一度的特質與深度,雖然讀完之後自己不免想著,作者是否會有下一本書,有的話會是什麼樣的主題與面貌等問題。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大塚愛「AIO PIANO vol.2」台灣公演

繼前天參加了樂手近乎神經質地瘋狂演奏表演的搖滾演唱會,昨天則是參加了女歌手全場自彈自唱、伴奏樂器只有鋼琴的不同風格演唱會。
ATT SHOW BOX是自己第一次去的展演場地,而到了現場,在開演前發生了三件事讓自己想要在這裡記錄下來。
首先,明明是固定座位且對號入座的演唱會,入場時卻要求觀眾在場地所在百貨公司大樓樓梯間裡上上下下地排隊,雖然這樣或許可以讓進場後的場內秩序不致混亂,但是毫無效率的進場方式還是讓自己頗有微詞。
其次,不同於前天演唱會的日本樂團在台票房實力不足,大塚愛在台灣的歌迷明顯有一定數量(這場活動的門票很快就完售,自己買到的也是倒數第二排的座位),進場時環顧一下也發現來的觀眾,風格與年齡層相當多元。只是在還沒有進場時,門口一群「忠實」粉絲的興奮對談與自我標榜是歌迷的態度,讓自己驚覺自己可能忘記了自己是來參加一個知名日本藝人而非小眾團體的演唱會,而果不其然,大聲交談的粉絲們提供了一項重要訊息,即在還沒開放進場前週邊賞品中的衣服就已經賣完(剛好也讓自己省錢,雖然好奇這些人是怎麼買到的),所以自己進場後看到周邊商品攤位還有一些排隊人潮,就快速放棄了僥倖嘗試的念頭。
最後,自己入座後,看到原本座位應在自己左邊的男生向自己右邊的女生提出換座位要求,因為這個男友的女友無法買到相連的座位而是坐在自己右邊女生的右邊,所以希望換座位,但坐自己右邊的女生拒絕交換,雖然這是她的權益也不能多說什麼,但自己心裡卻覺得有點不近人情。自己提出讓女友跟自己換座位的建議,對方一開始因為自己原本座位較接近中間而覺得不好意思,但在自己說沒關係的情況下也就同意交換;其實坐在場地這麼後面的位子,差兩個座位也沒差多少,給人一個方便至少心裡會舒坦些。
說到演唱會本身,大塚愛的演唱有其厚實實力基礎,自彈自唱表現沒有偏差或失敗。只是自己並不是她的歌迷,如果硬要說,自己比較熟的是她出道11年來相當早期的作品,所以在自己對曲目內容並不熟悉的情況下,過於單一的表演形式就讓自己到後來感覺有點膩,不過即使如此仍然是讓人可以放鬆享受的演出。大塚愛有自彈自唱自己蠻喜歡、收錄在其第一張專輯的歌曲《しゃぼん玉》,這樣便讓自己覺得還蠻值回票價的。
這種自彈自唱演唱會,與觀眾互動也是重點,大塚愛拿著拼音的中文小抄,勉強地說著一些客套的演唱會固定台詞,雖然發音不標準引發一些笑點,但是自己覺得有趣的反而是,她用日文說話時好像觀眾也都能瞭解其意思,只能說日本文化的滲透在台灣還是不容小覷。
安可曲的時候多了貝斯跟鍵盤,風格轉向迷幻的電音house。大塚愛演唱還未正式發行的廣告新曲,據稱也是首度公開演出。最後一首歌回歸自彈自唱,是可以現場大合唱的歌曲,但自己卻只是有印象而連歌名都想不起來,只能說自己真不是歌迷。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アルカラ台灣演唱會

昨天觀賞了日本搖滾樂團 アルカラ在台北THE WALL公館的演出,是其「ア•ル•カ•ラ 7枚目"CAO"発売記念TOUR『ガイコツアー2014』」巡迴公演的追加場次,還帶了「後輩」樂團cinema staff來偕同演出。場地是上次沖繩流行樂團HY舉辦演唱會的同樣場地,但比較起來票房就有明顯落差,號稱可以容納700人的場地,台下觀眾可以稀稀疏疏的站著,也還有相當大的閒置空間,這樣的景況有點讓人覺得淒涼。
cinema staff開場的50多分鐘演出,雖然台下觀眾還是嘗試投入著,而台上樂手更是極盡誇張瘋狂地演奏著貝斯與吉他(該說是敬業炒熱氣氛還是必須自high避免冷場),但是不熟悉的曲目以及觀眾對樂團本身的陌生與隔閡,還是讓整場氣氛顯得有點尷尬而無力。身為觀眾一員的自己,由於對cinema staff毫無所悉,自然也無法更投入在他們的表演之中,只能隨著節奏搖擺,盡可能讓節奏的感染力可以多發揮一點,希望這樣可以對表演者有最基本的尊重。或者只有主唱寫在手上的小抄因為流汗糊掉而無法說出中文、鼓手用翻譯發音軟體講出幾句中文、玩著今年日本流行語大賞得主的梗等互動橋段,可能還有帶起一些現場的氣氛。而最後吉他手跳下台來還跟一名大叔樣的觀眾互動,雖是有趣的驚喜,但對於表演無法賓主盡歡的窘況則是似乎已無力可回天。
以脖子上掛著鈴鼓、赤腳開唱為招牌特色的アルカラ主唱果然是很戲劇性的角色,表演時肢體動作有其帶有神經質的喜感。台下觀眾或者因為比較熟悉,而自己更是有諸如《アブノーマルが足りない 》、《嘘つきライアー》與《愚痴ばっかりのローレロレロ》等新專輯歌曲可以跟著哼唱,所以不論是現場熱度以及自己投入表演的程度,相較於cinema staff都有所提升。對自己來說,能夠聽到《キャッチーを科学する》的現場演唱已經是值回票價,但是可惜的是,其他觀眾似乎並不熟悉這首歌,或者因為語言隔閡而無法完全掌握主唱的帶動,所以無法完成主唱所要求的互動,而這樣的表演或者也會讓表演者備感無力吧!
安可的時候主唱換上了女裝,團員還安排了生日驚喜(據稱表演前日是主唱的生日)的橋段,把小蛋糕砸在主唱的臉上。主唱在唱安可曲時把台上鋁梯搬到台下,自己下台來站在梯子上,還跟大叔樣觀眾又再次互動,但是由於現場觀眾人數不足、激情不夠、語言又無法完全溝通等因素,讓所有的互動都顯得尷尬而無力。主唱的聲音狀況可能不是最佳,但是是在自己對現場演唱可以忍受的範圍內,只是過於讓人感覺淒涼的現場氛圍,到頭來還是折損了演唱會的精彩度。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静おばあちゃんにおまかせ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自己所購入閱讀的是2014年11月出版的文春文庫版本。
會購入閱讀的原因之一是,從書名與「元裁判官の祖母と孫娘が難事件を次々解決」之簡介來看,本書應該是「安樂椅偵探」(アームチェア・ディテクティブ)文體的短篇推理小說集,而「警視庁の新米刑事・葛城は女子大生・円に難事件解決のヒントをもらう。円のブレーンは元裁判官の静おばあちゃん」的設定亦看來似乎是相當有趣。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amazon.co.jp網站上雖然為數甚少的評價卻平均給予相當高的分數,這樣至少是買了一個本書不至於太過無聊的保險,即使期待落空的風險仍然存在。
然而,開始閱讀書中故事後,感覺或者本書不能僅是被簡單歸類成另一本「安樂椅偵探」小說,甚至可以說各篇故事的謎團與推理若被當成「安樂椅偵探」故事來評價反而對之不利,因為所謂的「難事件」其實並不複雜詭譎,被安樂椅偵探點破的盲點不夠混淆視聽,而推理解謎也不夠抽絲剝繭而讓人拍案叫絕。誠如書後解說所指陳,各篇故事的謎團是從過往推理小說前輩作家的傑作中抽取其原理,在反映出日本社會之實際「扭曲」的創作方式下,為所抽取的原理添加新的價值。
書中曾擔任法官職務的祖母,是嚴以律己與待人、堅守原則並論理明確的高度合理主義者。因此,當研讀法律的女大學生孫女把案件帶回家中或者與祖母討論社會現實時,祖母的說教就反映出對社會文化與人性價值的自省或批判。書中各篇故事觸及了法律正義、親子間的羈絆或控制、宗教詐欺、外籍勞工、獨裁政治等問題,而書中人物的論辯與說理,就可說是作者為其不夠「安樂椅偵探」風味之推理小說所增添的韻味,並成為作者在本書中所展現的獨有風格與功力。
像是日本現在主流的一集完結電視推理劇,其中除了每一集的獨立故事外,還會有一個貫穿全劇、與主角有關的大事件,留待電視劇最後一兩集來予以釋明,本書也有個女大學生孫女雙親車禍身亡的真相等著被揭開。在本書最後一篇故事中,前述大事件的真相被披露是個令人想像不到的展開,特別是其讓本書的設定無法再發展出後續的故事,而被終結在一個貨真價實的結局上。自己很難說喜不喜歡這個出人意表的結局,只能說作者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想想卻又有點轉折得不夠自然。

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自覚 隠蔽捜査5.5

日本推理小說家今野敏的警察小說系列「隠蔽捜査シリーズ」第七作,集結作者於2011年至2014年間發表在〈小説新潮〉月刊小説誌的同系列短篇小說。
對自己來說,雖然讀過的今野敏作品為數甚少而稱不上是他的書迷,但是自己閱讀他的警察小說所得到的第一印象是,他的小說漂浮著一股難以忽略或揮去的說教氣息,雖然他的說教總是被包裝在一個架構端正、敘事條理簡潔、有高潮但不繁雜的故事中。本書中的短篇故事自己讀來好像也是這樣,沒有故佈疑陣的智慧型犯罪者,沒有隱藏許多秘密、反映複雜社會現象或突顯人性糾葛的犯罪事件,有的是一群身處在警察組織中的幹部或中間管理職,在面對警察日常勤務所發生的各式問題時,掙扎著該如何判斷與行動。
故事的靈魂人物是被認為是「変人」、曾受到「降格人事」處分之「キャリア組」警察官僚、目前擔任大森署署長的竜崎伸也,其人物性格被塑造成堅定踩著合理主義路線,面對問題只求理性行動而不過度思慮,以道理優先而不看重人情、階級或組織等其他社會化因素。本書的故事採取一個類似而一再複製的敘事架構,亦即是事件發生出現問題,例如誤認逮捕、警員開槍打傷嫌犯、不同部門間的究責紛爭、提高「検挙率」之上級命令引發反彈、輕率移送檢方而差點造成冤罪等,在其他警察官僚對問題傷透腦筋時,竜崎署長登場揮出亞歷山大大帝之劍,一刀斬斷Gordian Knot,在竜崎署長絕對貫徹的理性下,所有困惑紛擾或疑難雜症均迎刃而解。
由於是短篇小說的關係,受限篇幅或者對於人物的描繪無法顧及深度與廣度,而且本書中的故事亦是較偏重其他警察官僚角色的人物心理側寫,並以這些心理側寫來對照出竜崎署長的人物特質與合理主義路線。這樣的敘事技法選擇,讓竜崎署長的人物形象紙板模型化,彷彿只是合理行動的代言者,其為應該採取的行動做出最後判斷,卻沒有任何內在論辯或者心理掙扎,像是個被神格化的聖人而少了人性與人味。
不過本書還是讀來有相當的娛樂價值,簡單甚至是平淡無奇的情節卻還是讓人有閱讀的樂趣,是主角人物的魅力也是作者的功力展現。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密室の神話

被稱為「密室の詩人」之日本推理小說家柄刀一、睽違三年的長篇小說新作。自己之所以購入本書閱讀,是因為受到「四重密室の謎を解け」這樣的宣傳詞所「誘惑」,好奇地想看看作者到底是如何完成四重密室的謎題,又是如何設計出合情合理的推理來自圓其說、前述不可能犯罪被完成之可能性。不過自己是早該知道,所謂「本格ミステリ」風格的作品,往往不會是自己閱讀起來很能投入的小說,而本書好像也不是個例外。
四重密室的謎題是,被害者屍體被發現的現場有三重被鎖上的門戶,而建物周圍雪地並無犯人所遺留下的足跡,但是卻又有一個與過往事件有所關連、讓當下謎團更不可解的鞋印存在。最後作者以真犯人自白的形式,說明殺人事件的發生原因、製作密室的動機與方法、以及鞋印的出現代表何種意義等。而以上行為並非出自同一人之手,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書事件的真相確實複雜且峰迴路轉。
然而,四重密室之做成多半是物理性或機械式的詭計,再加上如果不是長期使用屍體發現現場之建物的人便無法得知的建物特性,而犯人逃脫也是大費周章地做出近乎特技的動作。這樣的謎團設計對自己而言有太多作者的一廂情願,卻沒有太多合乎現實的氣味,所以讓自己無法投入。自己更不能頷首接受的部分是密室製作的動機,只能說作者想表達,學藝術的人可能都很偏執,而曾經無所依恃的人,會對提供自己歸屬的人有過於強烈的情感甚至執念,但是對自己來說,不太合情合理的動機導引出犯人莫名其妙地自找麻煩,讓自己不禁要問,讓真相公諸於世難道比自己報復、並讓事件進入無解的迷宮來得好?
書中沒有出現真正的偵探,事件相關人士,包括警察在內,除了真犯人外到最後都不能說是掌握了事件的真相,而且在敘事發展的過程中,作者還插入了網友的集體推理,藉以營造出推理大混戰、謎團複雜難解的狀況。只是,書中對主要的事件相關人士所進行的心理描繪或經歷書寫都讓人有種半途而廢的不到位感,對自己來說,敘事結構是凌亂而非複雜卻有序,敘事沒有完整收束在謎團被解開的結局上,讓自己有種故事說得龐雜零碎而收尾收不乾淨的感覺。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禮物

兩三週前收到一封詢問自己郵件地址的email,寄件者是自己旅英時期的日本女性友人,已有多年疏於聯絡。對方表明想要寄份禮物給自己,雖然當時自己的生日在即,但是畢竟是個來自久疏聯絡之友人的突如其來動作,讓自己不免疑慮是否是被冒用身分的詐騙郵件,而且對於自己並無認真維繫友誼卻接受別人好意感到羞愧,所以自己一度遲疑著是否要回覆這封email。後來自己決定還是選擇相信,並避免失禮與見外地回覆了自己的住家地址,但是回完email的當下,自己便沒有太在意這件事情,而之後也沒有特別去留意這件事的進展。
昨天回到家中看見了日本友人寄來的包裹,裡面是一包咖啡豆、一包零食與一封手寫的中文信。對於日本友人的中文程度感到驚訝,雖然仍有些小錯字與表達錯誤,但是其表意的流暢度以及能夠透過書寫來傳達的內容深度,已有相當水準,甚至比國內部分中文程度低落的學生而言更具中文書寫表意之能力。
讀著書信的內容,自己有相當的觸動。雖然之前覺得這個友人是個怪人(當然自己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對於電影的執著有點瘋狂到讓自己匪夷所思的程度,但是有時候性格獨特怪異的人,反而比高度社會化的人有著更真摯的情感。對於不好相處也不擅交際的自己來說,還能有幸體會到收到一份情意真誠之禮物的感動,真的是一件值得好好感謝的事情。
友人在信中提及這些年來有些辛苦的經歷,而雖然自己從未對人言明,但是自己的境遇盡是淒涼、生活跌跌撞撞且錯誤百出,或者是自己讀著友人信中寥寥數語、卻有許多沉重感觸的原因吧!當然說不出口的事情自己還是會往自己的心裡藏,但是在無人知道的情況下,讀著信也虛妄地想像著自己有個人可以聊慰心情、彼此理解,即使現實並非如此且殘酷得讓人無可奈何,總還是可以成為自己短暫逃避的避風港吧!
於是,自己就放任自己的想像,在刻意曲解與加油添醋的情況下,想像著即使有著物理時空的阻隔,自己還是可以與人心意相通並相互給予溫暖。就算這是個虛構,就算這是不會再發生的瞬間現象,在完全的黑暗中點燃一根火柴,曾經一瞬釋放的微弱光與熱,還是會有其意義與價值。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純喫茶「一服堂」の四季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川篤哉的作品。
在古都鎌倉開業、招牌毫不起眼、外觀像是古樸民家的咖啡館(喫茶店)「一服堂」,名字寫成「安楽椅子」(念成アンラクヨリコ)的女店主,十足怕生且煮出來的咖啡味道普普,但是聽到詭異的殺人事件以及膚淺只看表象的推理時,便會激動起來,自虐地說這樣的推理就如同本店的咖啡般味道平庸淺薄,然後以安楽椅子偵探的姿態說出破解事件真相的推理。
本書以四篇故事所構成,其中分別描述「春」、「夏」、「秋」、「冬」四個事件;在最後一個冬天的事件《バラバラ死体と密室の冬》中,作者以一種時空更迭的巧思將全書故事做了一個總結,並點出四個事件其實並非依照順序且在同一年中發生,這個收尾的設計可以說是本書的一項亮點。
作者的各種系列作品都有著其獨特的「ユーモア・ミステリ」風格,而雖然本書中的幽默被amazon.co.jp網站上的讀者評論批評為「イマイチで面白くありませんでした」,但是自己讀完卻是認為,雖然作者這次的設定以及所鋪陳的幽默梗,是的確露骨而淺白(至於是不是到了低俗,就是見仁見智),但是卻並非真正如此無趣,某些嘲諷即使直接卻仍然有打中紅心,而讓自己會心一笑。例如書中虛構出版社「放談社」所出版的雜誌「週刊未来」,對比實際存在的大型出版社「講談社」所出版的雜誌「週刊現代」,對自己來說就是還算蠻有巧思的幽默設定;在《切り取られた死体の秋》中登場的人氣推理小說家「東山敦哉」,寫出暢銷的本格推理作品並住在豪宅之中,其名字和作者類似的設定,雖然是明白淺顯的把戲,卻仍然有其幽默詼諧之處。
不過,本書讀來最讓自己失望的地方是,就事件的謎團與推理來說,本書的粗糙與淺白的程度實在不是作者應有的水準;特別是《切り取られた死体の秋》中屍體無頭無手的詭計,甚至是有抄襲過去早已有人用過之構想的嫌疑。所以,雖然有些被其他讀者認為是不夠到位、粗俗趣味的幽默梗,對自己來說仍是相當有趣,但是就推理小說來說,本書的水準並不到位,精彩度大打折扣。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夜よ鼠たちのために

日本推理小說家連城三紀彦的短篇懸疑推理小說(サスペンス・ミステリー)集。自己所讀的版本是2014年所出版的「宝島社文庫」版本;根據其介紹,本書是〈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 2014年版〉的「復刊希望! 幻の名作ランキング」排行榜第1位。
本書首次出版是1983年的「実業之日本社ジョイノベルス」版本,而後在1986年與1998年又分別於「新潮文庫」與「ハルキ文庫」出版成文庫版本。「宝島社文庫」版本是就「ハルキ文庫」版本進行再編輯後出版,而「ハルキ文庫」版本則是以「新潮文庫」版本為底本,加上出自1985年於「講談社文庫」所出版之〈密やかな喪服〉一書中的另外三篇短篇小說。
本書中所收錄的9篇短篇小說,自己讀完後覺得,除了最後一篇《ひらかれた闇》在風格體例上有所變異外,其餘8篇都是依循相似的懸疑推理敘事風格,在讀者隨著敘事開展後逐漸進入事件核心,伴隨懸疑的謎團逐漸被揭開,一個令人意外的反轉讓最後的真相超出讀者的預料。
只是前述敘事架構或節奏,一開始讀來還覺得相當有趣,猜不透的情節發展,加上作者描繪人物心理與營造故事氛圍的文字有其功力火候,讓自己覺得閱讀本書有相當娛樂價值;但是閱讀到了中後期,開始覺得作者玩弄懸疑的手法變質成故弄玄虛的制式技巧,因為逐漸透露出匠氣而開始有點膩。不過即便如此,閱讀本書故事的娛樂感還是在水準之上。
自己比較喜歡的是《過去からの声》,其中雙重綁架的橋段設計,頗具巧思卻又論理自成邏輯。在《化石の鍵》中,身障少女的雙親展現出人性的懦弱與自私,並因而製造出一個謎團事件。在《二重生活》中,元配與情婦的身分反轉,讓謀殺的計畫變成自殺式的復仇。讀到《代役》時便已預想到做為替身者最後可能會取代本尊,但是作者的構思卻是更進一步地讓真相是本尊從一開始就是替身的替身。
連城三紀彦在2013年10月因胃癌而去世,享年65歲。自己會購入本書一讀的原因,除了復刊希望排行榜第1名是個誘因外,也是因為得知作者逝世的消息(雖然是後知後覺地隔了一年才知道),所以懷抱紀念之心情來閱讀本書。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41歲

中年轉職的決定,讓自己看清了自己困頓黯淡的未來。把自己的人生過到這步田地,在其中彷彿窮困潦倒、孑然一身、體多病痛是唯一可預見結局,這是自己所造成的現實,怨不得什麼。只是,感嘆還是有,對於悲傷情緒突然湧上心頭的時刻,自己也還是無可奈何。
今天,facebook上幾則祝福的post,一個line群組中幾個成員的訊息,即使只是零星的溫暖,但還是讓自己滿懷感謝。前個週日跟當兵友人碰面唱歌,一年中在自己的生日前後兩人碰面出遊,好像已經成為一種慣例,而一年中慣常只見這一兩次面的聯絡感情方式,對自己來說已經是極少數自己有在維持的朋友關係。被動消極、難以相處的自己,還能有這樣的社交圈(即使也不知還能保有多久),或者是顯示出,在自己41年虛耗的時間中,即使是一事無成,毫無建樹,也還是有那麼一點的聊以慰藉。
前個週六自己假借送自己生日禮物的理由,趁著家人外出過夜的機會,嘗試了一件虛擲千金(對阮囊羞澀的自己來說完全是不相稱的消費)的奢侈體驗,踏進了一個自己根本無緣也不該有緣的場所,雖然短暫地感受歡愉,但是之後的失落感與罪惡感、還有彷彿照妖鏡般地清楚照出自己的悲哀淒涼,卻讓自己唏噓不已。而罪惡感也讓自己覺得應該改變一下自己沉淪無底限的生活,於是便設定了力守每日開銷上限與咖啡減量的目標,雖然這對改變自己淒涼處境根本是杯水車薪的毫無幫助。
力守開銷上限的目標在設定後不到4天的今天就已破功而無法達成:又是打著過生日的名義,在中午午休時間奢侈地在百貨公司地下樓蛋糕專櫃購入華而不實的小蛋糕,並說服自己說,生日要吃小蛋糕是自己的傳統儀式。回程走出捷運站時,一邊走一邊想把篇短篇小說看完的自己,遇到一個先前英國認識的友人,對方因為facebook提醒而給了自己生日祝福,自己則是注意到對方有點近乎病態的明顯消瘦。
昨天晚上旅居英國的人妻友人透過line的免費通話,又再說著那個已經歹戲拖棚的事件,自己則是在過了凌晨零時的時候告知對方自己滿了41歲的事實,也因而討來了一句生日祝福。
之前單位的前同事們在今天晚上請自己吃飯當做慶生,對於別人的盛情自己只能懷抱感謝與羞慚地接受。在離開現在任職的辦公室要去赴晚上飯局之約時,現在的同事多是出於玩笑地要自己買蛋糕請他們吃,而自己在允諾的同時也不免對比已有多年交情的先前同事與交情淺薄的現在同事,也有了一些五味雜陳的複雜感觸。
透過line,分別有一個高中、大學跟研究所的同學傳送生日快樂的訊息;通訊軟體搭配上facebook的提醒功能,是拉近了人際關係還是讓人際關係流於形式而更加疏離,或許是個對孤僻到極點的自己而言無需去深究的問題。
41歲,瑣碎的紀錄,毫無條理的叨絮,都只是為了排解自己的落寞、恐慌與自慚形穢。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

2014年the Man Booker Prize for Fiction的winner。
主角出身澳洲唯一島省Tasmania,靠著學業優異而進入醫學院就讀,並結識了社經地位有所落差的未婚妻。與叔叔的年輕妻子產生感情並發生關係,成為主角一生如影隨形的愛戀與想念,也讓主角的婚姻只剩下外殼,而主角一再地對婚姻不忠,卻仍無法擺脫孤獨與空虛。更重要的是,主角在與叔叔妻子發生關係後,以軍醫的身分投入二次世界大戰,而後成為戰俘(prisoner of war,POW)並被日本軍逼迫去建造連接泰國與緬甸的死亡鐵路(the Burma Death Railway)。
在日本戰俘營中,嚴苛無人道且持續加重的工作負荷、日本軍毫無尊重與人道的奴役對待、混雜著體力透支與飢餓的嚴峻生活條件、以及傳染病肆虐所帶來的雪上加霜,考驗著包括主角在內的澳洲戰俘們,也產生出許多觸發人心與讓人省思的人性故事。主角身為澳洲戰俘中階級最高的軍官,其擔負起其所無法擔負之盡量讓其他戰俘存活的責任,並在許多時候其面對道德上的兩難,即使無法承擔後果也必須做出選擇。主角從戰場回到澳洲後,重拾醫生職業並以戰爭英雄的身分逐漸有了名氣地位,但其自我懷疑、對叔叔妻子的想念、失敗的婚姻關係以及戰爭記憶中偶爾隱隱作痛的片段,讓主角的內在心理有了可以反映出複雜人性與深邃情感的面向。
本書所敘述的故事,不論是主角際遇的主軸線或者其他登場人物的伴隨記事,仔細檢視並不能說是多麼讓人出乎意料或耳目一新的新奇故事,有些部分甚至可以說是讀者已了然於心的通俗故事。然而,作者令人折服的功力在於,透過其如詩又如散文的文字、鋪排跳接敘事架構與選擇敘事切入角度的獨到細膩觀點、以及對人性與人生特有的深度敏銳體悟,讓故事中每個環節,幾乎毫無敗筆的讓人動容、字字珠璣地讓讀者反思。
除了主角的故事外,後來被認定是戰犯而獲判死刑的韓國軍伕、以假身分逃避被判為戰犯命運而後逐漸修正其記憶與罪惡感的日本軍官、透過逐漸讓痛苦被遺忘之方式而從戰爭記憶存活下來的澳洲戰俘倖存者等人物的故事,亦是能引人進入人性幽微並觸發深刻感觸。
書封底內的作者簡介指出,作者父親亦為建造死亡鐵路之澳洲戰俘生還者,其在作者完成本書的同一天逝世。
自己曾經在去泰國曼谷觀光時參加過死亡鐵路一日遊之當地旅行團,當時自己的淺薄知識無法讓自己對該景點有太多的感觸,而讀完本書後,好像讓自己重新檢視了自己體驗死亡鐵路景點的旅遊經驗。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すべてがFになる

日本推理小說家森博嗣的作品,是「S & M シリーズ」第一部出版的作品(但根據書後的解說,本書並非第一部完成之初稿)。本書單行本在1996年便已出版,文庫本則是在1998年出版,自己所購入的則是在2014年10月所出版的文庫版第57刷。
之所以會購入這本已經出版超過18年的所謂「理系」推理小說來閱讀,是因為2014年10月在日本上檔的秋季檔日劇中,富士電視台推出改編這個系列作品的連續劇,而自己在逛書店時看到新版的文庫本(其實就是原本書的封面上加套上一層印有連續劇男女主角主視覺照片的新封面),覺得好奇便購入一讀。大學建築系的助教授犀川創平,以及其出身大富豪世家、不知世事卻擁有過人計算能力的女學生西之園萌絵,組成這個系列作品的偵探搭檔。讀完本書後,雖然還沒有機會看到連續劇,但已先入為主地認為其選角可能不太符合自己的想像,尤其是男主角,自己感覺可能與書中人物形象有所落差。
一個女性天才程式設計師,被控殺害自己的雙親但是因為擁有多重人格之理由而被判無罪;其之後在一個孤島上成立一座研究所,在其中工作的人彼此不用交際往來而都是獨立作業。天才程式設計師把自己封閉在研究所內一間嚴密被監控的房間中,而整棟研究所透過一個人工智慧系統在進行中央控制。男女主角因緣際會地得到跟著一群學生進入島上露營的機會,然而卻在抵達之時,發生了天才程式設計師在封閉房間內被殺害且手腳被切斷的慘劇,封閉房間變成牢不可破的密室。之後又出現第二與第三個被害者,兇手雖然應該是封閉的研究所中的一人,但是其如何犯下罪行、動機為何卻是謎團重重。
由於是部已經出版十多年的小說,其中部分應該是要有科技感的設定,讀來感覺雖說不上是落伍、但是就還是有點不對勁,特別是虛擬真實的系統,感覺就是個廉價的線上遊戲平台。對自己來說,作者花了太多篇幅在描述一些與推理謎團其實沒有太多關係的人物心理與感觸,所以讀來有點失去流暢感。
至於連續殺人詭計以及真犯人之身分,的確在真相揭開的那刻讓人感覺出乎意外卻又驚呼原來如此,所以就閱讀謎團與推理來說,本書是算是有趣的經驗。只是為了讓一切合乎邏輯,作者在最後一刻加入太多之前沒有言及的事實因素(當然這可以是一種風格),而偵探如何看穿這些事實也因此顯得有點交代不清,對自己來說這是有點一廂情願的敘事方式。此外,誠如amazon.co.jp網站上部分低評價的書評留言所指出,作者所設計之詭計的部分橋段其實有漏洞,例如真犯人如何混在一群彼此熟識的學生中逃離孤島而不被發現等。
但是本書最不能讓自己投入的部分是犯人的動機,不能因為是天才就完全在心理上異於常人。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最後のトリック

日本推理小說家深水黎一郎的作品,是單行本〈ウルチモ・トルッコ 犯人はあなただ!〉(2007年4月出版)改題後所出版的文庫本(2014年10月出版)。以「読者全員が犯人」為本書賣點,讓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設計出「読者が犯人」這樣一個「ミステリー界最後の不可能トリック」的呢?
在本書中,作者所書寫的小說是詭計的一環,是有意圖的媒介;作者設定其小說(更正確地說,被讀者所閱讀到的故事敘事)是報紙上的連載,而所有內容都是「現實」(更正確地說,書中所描述的現實)中真實發生的事,亦即是說作者在報紙上所連載的小說敘事,與書中所發生的現實是同步進行。
而到最後之所以讀者是「加害」被害者的犯人,是因為這一切都是被害者與作者聯手所設計,目的是藉由讀者之閱讀行為間接導致被害者的死亡,讓被害者可以不是因為自殺、亦不是因為涉入犯罪行為而身亡。而之所以讓讀者閱讀行為間接造成受害者死亡這樣的「詭計」在論理上是可能的(僅僅是在論理上),是因為被害者被設定有種特殊的對人恐慌症,其因為小時候的創傷而恐懼被人閱讀其所寫的文章,所以當其寄給作者的書信被公開給大眾所閱讀時,其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便讓其因心肌梗塞而身亡。
作者的敘事一開始就像是在寫他自己的生活經歷,所以故事的走向有點紛雜凌亂:一封「陌生人」的來信,索價兩億日圓要賣給作者「読者是犯人」這樣一個推理小說的點子,而後這個「陌生人」陸續來信並附上自己的自傳體小說;作者訪問一個研究「超心理學」的教授,並旁觀了實證所謂「超能力」是否存在的實驗;作者把「陌生人」的書信給其友人閱讀,並聽取這位友人的分析甚至批判;調查「陌生人」所涉入犯罪行為的警察(這兩名警察亦在作者另一部作品〈大癋見警部の事件簿〉中出現)登門拜訪,真相逐漸揭露,「陌生人」是作者的昔日同窗好友,「陌生人」拜託作者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合法取得保險金…
然而,雖然作者有意圖將前述龐雜敘事枝節收束,並釋明其在敘事過程中所留下的伏筆,但是本書仍有太多點是無需出現在作者所設計之「読者是犯人」的詭計構面中。詭計本身的論理邏輯是可以成立,但是其是立基在毫無現實意味的設定上。讀完除了覺得作者真是企圖心強烈,想要挑戰推理小說的極限外,並不能真心覺得作者的企圖是成功的,或者覺得這次的閱讀經驗是不會讓自己有點失望的。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萬能鑑定士Q 蒙娜麗莎之瞳

因為終於把費力又讓人沒長進的工作敷衍到個段落,氣力耗盡只想轉換心情的週六下午,選擇一部從小說改編、以蒙娜麗莎名畫藏著秘密為宣傳的日本電影,在座位不到四十個超小型電影院放映廳中,和超過二十人以上的觀眾一起觀看。
一開始,電影便鋪陳出女主角的天才行徑,以及男女主角的相識機緣。女主角博學強記,知識豐富又慧眼獨具地觀察入微,所以是什麼都能鑑定的「萬能鑑定士」,並且還阻止了藝廊遭盜竊的事件。女主角超乎常人的設定包括,幾乎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腦袋以及見微知著的眼力,更重要的是,女主角出身沖繩小島,中學成績奇差,連「水商売」是什麼都不知道,但後來遇到貴人,透過感覺記憶法變成具備除了人心之外都能鑑定之能力的天才。這種設定非常日本風格:不循著常軌出人頭地,破格又帶點反社會性的特異人士,打著什麼都能如何如何的名號,讓所有超越常識、幾近超能力與特異功能的超人表現都變成可以解釋或合理化。
故事中的女性反派角色(或者更精準地說是因為被騙被利用而誤入歧途)或者是個意圖性的對比:出身富裕之畫商家庭(雖然後來因為父親誤賣假畫而家道中落,這件事也成為其被利用的關鍵),受過正統藝術教育並且任職藝術教育工作(不像女主角的鑑定知識完全是自學),法語流利(而誇張的是女主角一天就學會法語,電影呈現這件事的畫面非常的日本電視劇,就是有一堆法文單字在女主角身邊轉圈飛舞),而瘦高的模特兒外表完全是高傲的人生勝利組形象。只是這樣的女生卻被壞心法國人所利用,因為愛且誤信羅浮宮所展出的是蒙娜麗莎贗品,所以在想要把真跡換回去之同時成為盜畫的共犯。女主角清楚地看穿這一切,最後還跟這個女生聯手找出藏在複數贗品中的真畫。
由於沒有看過原著小說,所以無從判斷電影的改編是否得宜,不過至少電影敘事是流暢而有高潮轉折。整部電影說的雖然不是什麼深刻或引人思考的故事,但是至少娛樂性不算讓人失望。飾演女主角的女演員一如過往的形象,只能說她的表演個人風格太強,演什麼角色看起來都是一個樣。
雖然宣傳說蒙娜麗莎藏著秘密,但是故事中的「秘密」不過是個虛構的謊言;那個讓女主角喪失神奇鑑定能力的騙局,其實深入一點檢視就覺得有點荒謬,不過既然是部娛樂電影就該把自己弄得單純一點,或許就可以比較輕鬆地享受觀影樂趣。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ギフテッド

日本推理小說家山田宗樹的最新長篇小說。之前讀過作者得到2013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的作品〈百年法〉,而這次作者又選擇了一個帶有濃厚科幻色彩、又有強烈社會與政治意識的題材。
在本書中作者虛構出一種名為「ギフテッド」的人類,其腎臟上方長出作用功能不明的腫瘍;一開始科學家對於這個「未知的臟器」有著相當期待,日本政府進行全面篩檢,並全額補助設立專門學校聚集被篩檢出的學生。身為「ギフテッド」的主角在普通小學因為一件意外被稱為怪物並被排擠而提早入學專門學校,並結識一群同窗好友,其中一人嘗試為自己的身分認同找出意義,從樓頂跳下想證明自己的超能力而受到輕傷。之後因為找出腫瘍功能的研究毫無所獲,對「ギフテッド」的投資與補助變成一種失去正當性的浪費,社會也開始批判「ギフテッド」;在專門學校關閉後,同窗好友回歸社會並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跳樓的其中一人集結一些「ギフテッド」成立開發「ギフテッド」超能力的團體。
然而,覺醒的「ギフテッド」確實有超能力,可以瞬間移動並能自由控制物質變化。社會的批判引發黑道圍攻前述「ギフテッド」團體,並進而造成「ギフテッド」用超能力進行大規模殺戮。社會的批判變成恐懼、仇視與憎惡,「ギフテッド」與一般人開始深刻對立,「ギフテッド」變成一種必須被醫治的疾病,而一場發生於集中治療「ギフテッド」之醫院的殘酷悲劇,讓事態變得更加嚴重。國家機制特別立法限制「ギフテッド」人權並強制「ギフテッド」進行去除超能力的所謂「無害化」治療。「ギフテッド」與一般人間的相互包容變得幾乎不可能,即使書中幾個主要人物均用自己方式嘗試改變現狀;主角那個曾跳樓的同窗好友變成激進的恐怖份子,為訴求修法而弄彎東京鐵塔,並在修法未過之時佔領國會,主角在千鈞一髮之際阻止了自己的好友,兩人一同失去蹤影。
本書的敘事流暢易讀,故事複雜卻能說得條理清楚,可見作者的敘事功力。故事不能說是多麼新奇或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有點落入俗套、進展可以預期的故事中,卻又有不少的細節可以引人反思,從此可以看出作者對人類社會觀察與批判的深度與火侯。
研究對「ギフテッド」進行「無害化」之方法以及研究將全人類「ギフテッド化」之方法,兩者背後所存在的不同價值觀;為了挑戰體制或爭取改變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暴力,如何可以被正當化與合理化的大哉問;當自己擁有不見容於世的與眾不同性質時,在自我懷疑與勇敢面對差異之間,在溫和訴求認同與積極反抗體制之間,個人的取捨與選擇;以上種種或者是在本書的設定下,作者所企圖點出的課題。即使因為受限娛樂小說之性質以及故事以深度換取敘事流暢節奏與高潮迭起,所以前述課題的探討本不可能太深入,但是作者的企圖仍然為讀者開了扇自行深入思辨的門。本書讀來輕鬆有趣,有娛樂效果卻又可以讓人想些事情,自然不能說是不值得正面評價的娛樂小說。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We Are All Completely Beside Ourselves

2014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The Man Booker Prize在2014年放寬參選作品之資格,只要是原始以英文寫作並在英國出版的小說,不論作者之國籍均有資格角逐該獎項。本書的作者是現居在美國加州、已為人祖母的美國女性作家,而由於The Man Booker Prize放寬參賽資格,才有機會獲選進入shortlist,雖然最後並未能獲得評審青睞而勝出。
本書一開始,主角一邊討論著述說個人回憶與經歷的曖昧、不確定與易受操弄性,一邊讓讀者看到主角不擅人際社交、孤僻以及與家庭雙親的疏離關係。一場被牽連而遭到拘留的意外,讓主角結識了一名外放自我的戲劇系學生,同時也帶出了主角研究心理學與生物發展的教授父親;訪鄉過節,與雙親和親戚的交流互動,主角逐漸透露出其並非獨生女,但是其兄長與姊妹均離開家庭,並成為家人間無法面對或迴避談論的禁忌話題。
然而,故事逐漸走到中盤,一個峰迴路轉的爆炸性資訊被揭露:在主角五歲前與主角一起被養大的姊妹是隻黑猩猩,而黑猩猩與人類小孩一起被扶養的觀察研究計畫,是當時研究靈長類生物發展與心智能力的一種研究方法。黑猩猩姊妹被送離家庭,主角兄長無法諒解而離家,主角雙親亦搬離可以扶養黑猩猩的農場式大房子。
隨著故事敘事的進展,越來越多的資訊被提供給讀者:黑猩猩姊妹被送到研究靈長類的實驗室,不再像人類小孩一樣被扶養而是被關在囚籠裡,兄長離家後追查黑猩猩姊妹的下落,並成為攻擊動物實驗室的動物權恐怖份子,最後被法辦但選擇以沉默的非人類動物身分接受訊問。主角畢業後成為幼稚園老師,選擇在黑猩猩姊妹被豢養的實驗室附近工作,並和母親合作將扶養黑猩猩姊妹的經驗創作成兒童文學作品出版。
本書是個題材特別也特別有趣與豐富的故事,敘事中所牽連的軼事與插曲複雜而無法一言以蔽之。人類應該如何與動物交流、應如何對待動物、是否真的能理解動物等或者是個大哉問,但是人類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為何會是當下的自己、理解自己的過去與回憶、是否能從過去與回憶之中找出當下自己的丈量,卻是人類不得不自我省思與追問的問題。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活路:妒忌私家偵探社

週六下午四點多的場次,一間座位總數不到60個的小廳戲院裡坐著不到20個的觀眾;自己相當不足的看電影經驗,讓自己無從判斷這樣的狀況對一部甫上映兩天的國片來說,票房表現算是如何。至於自己這個近年來進電影院看電影的次數屈指可數、對上次進電影院的印象因為時間有點久遠而模糊的人,為何會選擇購票進電影觀賞這部國片,原因不外乎是處自好奇,想看看以改編國產推理小說做為題材的電影,到底會續說出怎麼樣水準的故事。
一如自己所預期的,這部電影整體來說推理成分並不濃重。雖然有兩名死者,數名嫌疑人,以及一個峰迴路轉的真相與試圖讓人省思人性並呼應標題的動機,但是謎題的難度並不高,線索與推理的鋪陳亦不縝密懸宕,敘事架構也說不上是精心設計、故佈疑陣而懸疑吊人胃口。或者推理破案本來就只是這個故事的一部分重點,偵探女主角的性格特質側寫、與帥哥富二代男助理間沒有結果的姊弟戀、殺人事件所涉及之人際關係、人物描繪與人性心理等,反而是在故事中發揮將觀眾觀影焦點從推理出謎團背後真相轉移分散開來的作用。
故事中有些戲謔嘲諷引人發噱、也有一些會稍微觸動情緒或引人省思的細節,但是對自己來說都太過微量,讓故事雖然說得流暢卻也過於簡單。故事的簡單也讓演員沒有太多發揮演技深度的空間,當然或許這對一些演員來說反而是件好事,因為不需有深厚的演技基礎就可以把角色表現到還說得過去的水準。女主角的表演對自己來說有點牽強而做作,男主角進入角色的層次也顯得過於膚淺。
不過,這部電影並不能說是難看或無聊,輕鬆而不雞蛋裡挑骨頭地觀賞,或者還是有相當的娛樂價值。同時,這部電影也讓自己對於原著小說有了好奇,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其是系列作品,已出版了三、四本,或者自己之後會至少購入一本來閱讀。
此外,導演設定故事場景的意識形態讓自己覺得相當有趣,有些外省也有些眷村的元素,國旗、戰爭士兵銅像、雲南民族風舞蹈等,或者反映出了導演的背景。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大癋見警部の事件簿

日本推理小說家深水黎一郎的作品,集結其在2011年至2013年間,於推理小說期刊〈ジャーロ〉上所發表,以「大癋見警部」及其警察部下為主要人物的短篇小說。自己曾在閱讀〈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2(推理小説年鑑)〉時閱讀過其中一篇名為《現場の見取り図》的作品,當時自己的評價是「是個文字遊戲的惡趣味,但是作者太過想要幽默的企圖讓其敘事結構顯得潦草」。
大癋見警部是個總是在現場或搜查會議上打瞌睡並發出巨大鼾聲、對部下惡言甚至暴力相向、但卻擁有超高破案率的奇特警察,而其部下也是特色各異,例如做為推理小說迷的江草刑事,往往就是扮演說出之後會被打破或顛覆之推理小說法則的重要角色。
作者這系列的短篇小說是所謂黑色幽默的怪作,因為其所挑戰的是將本格推理小說的諸多法則,以嘲諷戲謔的方式一一顛覆,所以故事本身的謎團設計、推理進展或敘事結構均並非重點,讀者應該著眼的是作者如何嘲諷或翻弄本格推理小說被要求遵守的法則,例如沒有被賦予名字的角色不能是犯人、僕役不能是犯人、不能在結局使用必須以複雜科學說明的道具等。而作者也是明白表示其撰寫這個系列短篇小說所設定的意圖,因為其開宗明義便抄錄出「ノックスの十戒」、「ヴァン・ダインの二十則」等推理小說名家所設下的法則,做為其所欲顛覆的對象。
此外,作者除了顛覆推理小說法則外,也用反諷的方式、基於其對於推理小說文體發展的認知、說明其推理小說理論。例如,大癋見警部說,讓登場人物探訪名勝古蹟、吃喝美食,就能任意消化所想消化的篇幅,寫旅行推理小說(トラベルミステリー)真是輕鬆,而其部下便吐槽說,不要說一些無謂的發言來樹立更多的敵人。又例如,推理小說迷說,比擬(見立て)殺人是讓推理小說家可以從故事中段開始便無需持續說明殺人動機、並可以用重複場景大量產製屍體的便利手法。
然而,如果從個別故事的敘事內容來看,只能說品質是參差不齊。部分篇章的故事太過嘲諷與戲謔,反而沒有故事的韻味。《耶蘇聖誕節の夜の殺人》、《図像学と変形ダイイング・メッセージ》、《テトロドトキシン連続毒殺事件》、《薔薇は語る》、《青森キリストの墓殺人事件》等是自己覺得故事情節較為有趣的篇章。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御子を抱く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長篇小說作品。以自己的標準來說,作者寫作的速度可以稱得上是「量產」,而自己雖然稱不上是他的書迷,但是這些日子以來,自己卻也閱讀了幾本他的作品,自己為什麼會想關注他的出版動態、還會持續購入他的新書來閱讀,可能可以深究一下原因。
本書的設定對自己而言是種摻雜超現實與科幻的寫實。一名中型企業的營業部長,因為其人品與特質而成為一種有人望與感召力的存在,而尊敬其人並信奉其教誨的人,跟隨他的腳步搬進並群聚在一個新興住宅區內。這個被書中人物比喻為孔子的人,其妻子兒子發生意外,妻子身亡、年僅兩歲的兒子受到人工冬眠技術的緊急處置而被延命下來;在本人亦病故後,那些自認為是其「門下生」的人,開始分成三個派系,而在追思故人的「三回忌」當天,研究人工冬眠技術的教授因為意外身亡,這個意外成為之後引發連續殺人事件的契機。
之所以說本書設定是帶點科幻,當然指的是人工冬眠的橋段。而說有摻雜超現實的成分,是覺得書中有關類似新興宗教般集體信仰人師的案件背景,雖然不能說是在現實中不會發生(毋寧說是還有一些真實案例),但是書中所描述的情節還是有些過於不實際以及戲劇化。說是寫實,則是因為雖然是為了通俗與娛樂而讓故事簡化易懂,但是有些人性的描述還是可以引起一些反思或觸發。
而書中是由一個為探查連鎖家居用品店展店可能而到訪新興住宅區的局外人,搭配意外身亡教授之學生、主要負責人工冬眠研究的女性研究者,兩人因捲入命案而成為探知真相的搭檔,這種非專業的臨時偵探,似乎也是作者偏好的一種人物設定型態。
本書敘事讀來順暢輕鬆,故事的推理與轉折也並非是讓人可以一眼看穿的簡單真相;只是要說是高潮迭起、節奏緊湊、架構縝密、或敘事波折出人意表甚至是讓人拍案叫絕,本書好像都也還稱不上。或者應該說,這是個好讀也還算有趣的故事,但是簡化的理性與過於遷就特殊背景設定的人性與情緒,讓人不太容易投入其中,而讀完之後故事也就這樣結束,要說有多精彩或值得一說之處,好像也無從說起。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さよなら神様

日本推理小說家麻耶雄嵩的作品。書中設定一個自稱神明的小學生,其容貌端麗且十項全能,而做為主角、同樣是小學生的女孩(一開始因為其都是使用男性用語而讓人誤解其性別,不過這也是作者刻意的布局)在每篇故事的一開始,都會去詢問這位自己懷抱質疑的自稱神明,自己生活周遭所發生之殺人案件的犯人是誰,在得到出乎預料的犯人姓名(神明只會告知人名但不會就犯行做任何解釋)之後,主角跟其所屬的少年偵探團便會開始調查真相,試圖為本來無法構連的犯人與事件找出合乎邏輯的因果牽連。
開始的幾篇故事會讓人覺得本書是在前述設定下,以獨立的短篇故事形式來探索在既知犯人後透過推理論述來建立犯人犯行可能的各種敘事變形。但是故事到了中盤以後,卻又發現各篇故事開始有了連結,複數主要角色形象逐漸鮮明,且角色之間的關係開始有了發展與變化。在最後一篇故事中神明轉學,主角面對不能說出神明所告知真相卻被指摘為殺人惡魔的困境,後來主角搬離故事發生的小鎮並長成高中生,當時少年偵探團聰明卻容貌不佳的團長與主角發展成情侶關係,而主角心中對於過往事件的真相雖然有了新的認知與推論,其卻選擇了幸福而非追根究柢。
由於書中設定尋求真相的角色是小學生,所以真犯人不見得會被繩之以法,而部分故事被推理出來的真相只是停留在合理的推論,而終究無法被證據所證實。本書玩弄著關於全知全能的詭辯,善惡曖昧不明,神的中立其實只是種漠然與疏離。書中設定雖然是個小學生的世界,卻是充滿忌妒、偏執、惡意與愚昧等負面情緒。書中主軸敘事到最後的翻轉,以及各篇故事中的合理推論既是弔詭卻又合乎邏輯,都是作者身為推理小說家的功力火候展現。
書中各主要角色的塑造也是引人入勝的吸睛點之一:班花級美女卻有聰明而好管他人之事的大姊性格;聰穎有才情、性格外顯正直但內裡情緒激昂、外型並不討好的少年偵探團團長;自許團長未來戀人的靈能少女、性格冷靜而致冷酷、固執而致偏執;地方政治人物與家長會長之子、情報通但是特質平庸無奇等。
總之,本書設定的荒誕不經與超現實,對比各篇故事縝密邏輯的推理敘事所產生出來的落差感,讓本書讀來有趣且獨特。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マスカレード・イブ

日本推理小說家 東野圭吾的作品。是之前長篇小說〈マスカレード・ホテル〉系列化的第二部作品,為包含4篇中短篇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所講述的是〈マスカレード・ホテル〉中男性警察與女性飯店服務人員在認識並共同辦案前、各自遭遇並處理的事件。
書中各篇的共通主題可以說是「面具」:人的外顯表象是他/她期待被認知的形象,但面具底下的素顏才是其想隱藏的真實。男女主角都有過人的觀察力與洞悉真相的推理能力,而由於女主角是個飯店工作人員,所以剝掉顧客的面具是違反職業道德的禁忌。在部分故事之飯店背景的設定下,形形色色的人們戴著出自不同緣由的面具,在道德的邊緣遊走;真相有時值得道德非難,有時則是有點荒唐的無可奈何,但是剝開真相的殘酷有時是件太不成熟的事,在大人的世界裡,尊重意味著放任別人戴著其實已被看穿的面具但卻不用說破。
不知道作者是否有打算用這個系列化作品去探索前述主題的可能深度與廣度,不過本書中各篇故事的內容情節卻是有些流於淺薄。故事中涉及外遇的成分比重偏多,且往往是讓女性角色做出背叛、謊言、背德與操弄人心等行為。就推理小說來說,書中各篇故實為相當平淡,情節的轉折、推理過程之縝密度與拍案叫絕感、以及結果出人意表的意外感均為不足;而就通俗小說來說,即使不去期待人性剖析或者社會觀察的深度與敏銳度,但是就一般大眾小說的要求標準來看,書中各篇故事可以觸發思考或想像的元素也是略嫌不足。是否是因為太過多產或量產、而無法總是兼顧品質與小說故事的精彩度?知名作家要發展出多個系列並將之經營得風格各具、品質良善,或者仍會力有未逮。
一件有趣或者值得玩味的小事:出版社並未將本書出版單行本版本,而是直接出版文庫本版本,且是在〈マスカレード・ホテル〉文庫本出版後的一個月出版,並將兩書以系列出版的方式來行銷。當然這表示了系列化的意圖,只是這是否亦意味著本書被出版社認為若出版單行本並不恰當,而如果出版社是這樣考量則考量之基礎或理由為何等問題,或者是自己無法得到解答的讀者小小疑問。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The Son

為2014年the Pulitzer Prize在Fiction類的finalist。
本書故事是在描述一個美國德州家族歷經五代的發展史,從水牛還未絕種,印地安人還會綁架白人的時代開始,歷經南北戰爭、美國南方白人與墨西哥移民間爭奪土地與牲畜的血腥與仇恨、德州探勘石油潮、而直到現代。
故事聚焦在五代家族中的三個主要人物:曾被印地安人俘虜而與其之同化、後來再度回歸納白人社群的第一代;因為父親與其他白人以懲罰犯罪為名屠殺鄰居之墨西哥家庭而感到罪惡、後來又與墨西哥家庭之女兒發生關係並離家出走的第二代;以及在重男輕女且極度封閉的家族世界中、因緣際會接掌家業卻總是無法擺脫孤獨感的第四代。透過交錯進行之三個主要人物的個人敘事,故事開展出家族從第一代從零開始經營畜牧業、取得土地並度過數次危機而逐漸累積財富聲望,發展到探勘到油礦並透過石油開採權而成就豪門的過程。
三個主要人物的個人故事中有許多細節,而其中很多情節都有可堪省思或觸發想法的點。但是粗略地說,三個主要人物的共通生命基調或可說都是「錯置感」:第一代身為被俘虜的白人卻融入印地安生活、回到白人社會後反而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第二代面對父親的強勢作風以及當時的多數價值,只能情緒沮喪並忍受別人所表現出的失望;第四代在一直自覺不被理解與不被關愛的內在情緒中,勉強自己成為自己覺得必須成為的人,並接受自己其實了然於心的無奈現實,只能冷眼批判但仍還是找不到蹊徑可以讓自己從邊陲走向核心。
書中透過主要人物的內在省思所陳述出的生活觀察,有些還蠻發人深省,例如:
「They could not seem to grasp that what mattered was what you did. Not what you said or thought about」;
「The frontier was not yet settled when Buffalo Bill began his shows and the Colonel always complained about the moment his cowboys began to read novels about other cowboys; they had lost track of which was more ture, the books or their own lives」;
「"It's an old story," I say. "It's well known." "Of Course," she says. "There are many convincing detais. First, there is a dead Mexican who was a horse thief, as all dead Mexicans are. Second, there are two famous Texans, who decided, after killing a man, that they would decapitate him for fun. Third, they decide that merely decapitating this man is not funny enough. It will be hilarious if, instead of burying him, they tie his body to a wild horse."..."And the final convincing detail is that a group of Anglo cowboys, when faced with the task of capturing a legendary black stallion, instead of ropping him, or building a simple trap, decided to shoot him, because it required the least effort."」
總之本書還不錯看,有複雜細膩但敘事順暢的故事,也有從故事情節中所浮現出、可以觸發人心的人性觀照與批判。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中秋夜、漂浮月

中秋夜,國道客運內的燈光一如平常地被司機關掉,國道兩側的路燈斷續地照進車內,讓車內空間明明滅滅,也讓人的現實感迷濛,視野飄飄然恍惚不定。
因為懶得走而選擇坐在第一排位子的自己,對於後來上車坐在自己隔壁座位的福態男子,本來只是心裡犯了些嘀咕但也沒有太多介意。直到客運上了國道、行駛到了半路,坐在身旁的男子突然出聲,說了「今天中秋月圓,本人唱一首跟月亮有關的歌曲,祝大家佳節愉快,人好事圓」(大意如此,自己記憶力沒有好到可以一字不漏地記下完整內容),然後就放聲唱了出來、一首不確定是何國語言的歌曲。當男子開始發言的時候,司機的一聲「蛤?」實在是渾然天成的喜感十足;而當男子唱完之後,竟然還有非常稀稀落落的零星掌聲以及某位乘客不太大聲之「唱得好」的稱讚或鼓勵。在客運快要抵達終點站的時候,男子跟司機致意,而司機客套地回說「你很常唱歌喔」,結果男子又彷彿受到鼓勵似地,唱起另一首中文、應該是民謠的歌曲。
這樣的一段遭遇,讓搭乘國道客運通學通勤超過20年的自己,有種「別以為已經見過世面而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讓自己驚訝或招架不住,生活中出人意表之光怪陸離就是因為意想不到才會跌破眼鏡」的感覺。這樣的感覺不是自己對男子的行為有什麼負面評價或質疑批判,而是對於男子懷抱什麼樣的心情與出自什麼樣的勇氣、才做得出這樣出自善意溫情卻又唐突帶點荒謬的舉動,感到好奇又有些不知所措之尷尬與困窘。
三天連續假期的最後一天,正是中秋佳節,天氣有雲但還允許舉頭望見明月,只是皎潔的月色像是漂浮著、搖晃著、不確定著又徬徨著,讓夜晚有種可以有點神秘、可以有點幻想、可以有點放浪形骸、可以有點荒誕不經、可以有點情緒逾矩的遊走界線邊緣的感覺。自己在每天返家的同樣路途上,搭著自己熟悉不過的客運,卻遇見讓自己頓失冷靜且不知如何賦予意義是好的奇人奇事,而自己用手中小說所掩藏的笑意,是真誠地感受到幽默感、發自內心地感覺有趣、有些暖意感動卻又帶點難堪困惑的複雜情緒融合,這樣一件微不足道的生活小插曲,在自己所渲染誇大的中秋夜氛圍中,彷彿有了暗示的效果,讓自己有種說不清楚的奇妙感觸。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有趣的週六

中午,跟可以說是撐起台灣法界半邊天的同學們聚餐,感覺自己不只騙到一紙學士文憑,世俗成就偏差值也是越來越高,想來就是自己在某個環節因為任性而轉錯了彎吧!不過這樣的聚會總會給自己一種源自錯置感的刺激,也會因為有機會可以聽到一些話題而讓自己有種枯木逢春的短暫錯覺。簡而言之,就是一種有著隔閡、清楚旁觀的擬態,因為自己仍感受著群聚的美好與溫暖,所以也更清晰而心酸地看見自己的不合群與淒涼。
晚上,一時興起買了沖繩出身日本樂團HY來台演唱會門票,跟著一群平均年紀應該只有自己一半強的陌生人揮手搖擺,在確信自己絕對是現場最年長者的情況下,感受一種大叔不適合激烈運動但還是硬要裝high的釋放感。之前幾個日本團的台灣演唱會自己都失之交臂,這次有機會拉高整場聽眾平均年齡,自然不想錯過。現場聽原音原唱的「366日」真是不錯的體驗。
自己出門時的神來一筆,把HY的最新專輯帶在身上(本來是想如果聚餐完到晚上還有段時間,就要進辦公室加個小班趕稿,屆時就能同時複習一下新歌,不過到頭來班沒加到,還讓稿債留到週一拖累到後續的工作進度,只是反正事已至此就也無所謂了),結果意外地出示新專輯CD就可以在演唱會結束後跟成員擊掌,近距離看到HY成員本人,只能說是難得且微妙的經驗。
一天之內,中年而至偽裝得破綻百出的青春,知所進退的節制與穩定而至仍有些綁手綁腳放不開的瘋狂,這樣的落差讓混在成家立業者中間的落後者、搖身一變成為四肢律動有些僵硬不自然的大解放樂迷,讓其實都不屬於兩者的邊緣人、有了可以錯覺歸屬感的片刻須臾。
好久沒有在這裡寫除了閱讀雜感以外的東西,曾經是一年要超過百篇文章的雄心壯志或自我期許,也早就不斷下修目標。自己應該是還沒走出低潮或泥沼,其實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脫出這樣向下沈淪的困頓感(更殘酷地說,是自己束手無策而困坐愁城地面對自己每下愈況的狀態),所以雖然寫這樣一篇生活感想或許無法改變任何事,但是寫了還是讓自己有種迴光返照的假象,讓自己看清,自己還是要對生活有所感觸才是有著呼吸的活著,而有了感觸,就算是越活越糟的活著也還會是種活著。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私に似た人

2014年上半期直木賞之候補作。本書由10篇描述不同人物故事之短篇所構成的敘事結構,其中各篇短篇具備獨立情節、但在共通設定之概念情境中彼此間有環節牽連、且最後敘事伏線被收束在被披露之真相上等特點,讓自己不免對比過去曾讀過、作者貫井徳郎在2010年獲得第63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的長篇小說作品〈乱反射〉,而在眾生相的描繪中,批判或探究日本社會文化之結構問題,或者就是本書與〈乱反射〉所突顯出的作者個人獨特風格吧!
而本書所設定之概念情境或可說是個虛構的近未來社會,其中有屬於貧窮階級、在職場或生活中無立足之地的「レジスタント」頻繁發動「小口テロ」,在無組織的情況下、以個人身分發動小規模恐怖攻擊。在這些「レジスタント」背後有著透過社群網路誘發恐怖攻擊行為的複數「トベ」,其多半是對社會有所不滿且具批判意識的社會中堅。在複數「トベ」的背後又有個源頭的「トベ」,其透過網路以類似多層次傳銷老鼠會的途徑散播對社會怨懟的種子,並讓其長成「小口テロ」的有毒果實。而在這樣頻繁發生「小口テロ」的設定情境中,作者描繪出一幅眾生相,其中有恐怖攻擊的執行者、誘發恐怖攻擊的勸誘者、因為受害而憎恨恐怖攻擊者、因為受害而尋求超脫者、因為恐怖攻擊成為現實而採取回應行動者等。
只是雖然前述設定情境有其創意與想像空間,但是勉強將複雜社會議題融在通俗小說框架中的困難難以克服,致使本書只能停留在過於單調的社會結構想像,有種被縛手縛腳而無法開展深度與廣度的困窘。誠如amazon.co.jp上的一篇讀者書評所指陳:「なんでそんなことでテロにまで走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んだろうという疑問は最後まで晴れなかった」,勸誘者如何誘發執行者將其不幸境遇轉成發動恐怖攻擊的行動力、社會批判與省思的可能與變動是否可以如此簡化等問題,在本書中的確是未被交代清楚。
本書另一個缺陷是頭重腳輕,結局雖然有收斂其中一條敘事伏線,但是虎頭蛇尾的潦草感讓結局讀來毫無重量。誠如amazon.co.jp上的另一篇讀者書評所指陳:「題材やストーリーはいいのに、唐突にエンディングを迎える」。
不過個別短篇如果分開來讀、並接受其共通設定情境的某些一廂情願與不盡合情合理之處,則其人物角色描繪與心理側寫或有相當可讀之處,而故事情節亦能有所啟發。只是把瑕與瑜放在一個天平上衡量,要說本書是「瑕不掩瑜」就自己來說是有些困難。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銀翼のイカロス

日本小說家池井戸潤之「半沢直樹シリーズ」第4弾作品。
去年以先前同系列作品所改編成的電視劇創下亮眼收視成績,而根據新聞報導,本書在8月1日出版後,僅三天發行量便已突破55萬本(同系列作品之第3作雖然發行量也突破50萬本,但花了1年3個月的時間,且突破時點是在電視劇完結篇播出之不久前)。這個數字或者可以說是顯示出、去年電視劇所造成社會現象的餘溫尚在。自己基於搭花車的心態,便也購入本書並首度閱讀這個人氣系列之作品。
在本書中,主角被任命以債權銀行負責人之角色參與國家級航空公司的經營重建計畫。政壇新秀的年輕女性交通部長,在政黨輪替成功後甫上任便大張旗鼓地成立航空公司重建任務小組,而任務小組負責人則是用盡各種手段要求債權銀行團放棄70%的債權。主角面對強迫銀行吸收500億日圓損失的政治壓力,在一關接一關的難題接踵而至下,掌握到銀行在合併前進行違法放款給政治人物(女性交通部長之幕後大老)的利益輸送醜聞;任務小組負責人以前述醜聞要脅銀行負責人必須接受放棄債權,但最後銀行負責人還是讓主角上演一場義正詞嚴的討伐劇,在拒絕放棄債權的同時也讓醜聞被揭露。
自己絕對說不上是本書作者的書迷,因為自己先前僅看過其另一部作品。而比較兩部作品或可以看出,作者透過事件或難題堆疊式之敘事結構、讓故事高潮迭起且難以預料的技巧手法,雖然流俗但卻是具備相當娛樂效果。賞善罰惡的通俗小說本質自然不可或缺,主角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自然能突破難關並解決問題。由於是部大眾娛樂小說,所以只要現實感不要太誇張地欠缺,為了戲劇張力,自然可以讓主角總是絕處逢生、難題到頭來總是可以水到渠成地被解決。從此標準來看,本書讓人有讀完後大快人心的爽快感,所以並不能說是失敗之作,雖然相較於自己所讀過的另一部作品,本書情節顯得單薄且轉折也不夠複雜細緻,讓人擔憂作者是否受到量產作品之商業壓力而開始從通俗走向庸俗。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A Girl Is a Half-formed Thing

2014年the Baileys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的得獎作,亦是作者Eimear McBride的第一本小說作品。
本書採取捕捉或模擬敘事者意識流動的敘事手法,講述一個女孩從小到大的生活以及與其家族成員間關係。其兄長因為腦部病變而成為女孩人生中的一個情結或課題,而父親拋下母親與主角兄妹、讓三人在女孩幼時有些顛沛流離的不安定。女孩和其姨丈的關係是性、慾望、依賴與暴力的疊合,而女孩在成長過程中逃離家庭而投身城市的經歷,讓其轉變成性解放並與母親的虔誠信仰有所扞格。兄長無法醫治的病變讓兄長慢性走向必然的死亡,而這讓女孩必須去面對自己對這段親情關係的依賴,以及在兄長死亡後的茫然無依。
amazon.co.uk的讀者書評呈現兩極化評價,而這是完全預料中的結果。作者使用讀來會讓讀者產生負擔的文字技巧,如短促而情緒化的字句、不明確的人稱指涉等,意圖去擬態敘事者深層內在的意識與情感,而的確這樣的技巧會讓讀者更容易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情緒流變,特別是衝突與糾葛,會對讀者來說更有臨場感。只是對自己來說,這樣的敘事技巧很像是修習創意寫作課程的人、在創作第一部作品時所愛耍弄的匠氣花招,形式上以文藝腔尋求曲高和寡的認同,但實質上卻無助於讓故事能產生更有深度與廣度的啟發。
自己是如是看待這部作品:形式上的花俏或炫技,無法掩飾故事情節與人物角色描繪上的膚淺與空洞。在所有細節毫無交代的情況下,敘事者的情緒起伏雖然在失去文法結構與邏輯的字句堆疊中爆裂擴散開來,但是卻無法給自己任何的實在感、更遑論省思或啟發的空間。作者所想鋪陳的家庭關係、以及女孩的性格成長變化,在作者破碎片段的取材下,顯得漏洞百出且一廂情願。到頭來,貧瘠的故事用再技巧的敘事也無法填補,至少對自己這個重視故事多於文學的人來說是這樣。
作者得了幾個獎,而本書也得了不少、或至少是部分的好評。這樣的事實所顯示出的就是自己越來越不專業、或者文藝氣不夠的通俗品味。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破門

2014年(平成26年度)上半期第151回直木三十五賞授賞作。為作者「疫病神」シリーズ的第五作。
父親生前是黑道幹部、現以從事所謂「建設コンサルタント」業務(為建築業者、黑道組織等多方利益者進行斡旋牽線的角色)為生的主角,與被其稱為疫病神的黑道,兩人聯手追查以拍攝電影籌資名義詐騙資金後潛逃的電影製作人下落。從大阪到澳門到北海道,黑道拉著不情願被涉入案件的主角,多次囚禁身為詐欺師的電影製作人並試圖從其身上取回被騙走的投資金,亦捲入複數黑道組織之利益鬥爭中,黑道還曾經肺部被刺傷而手術了兩次。最後總是盤算著自己利弊得失的黑道雖然拿到了部分的金錢,但是在黑道組織的利益權衡下,其受到懲罰而被組織「破門」(即從組織流放而不再能使用組織的名號,但是與「絶縁」不同的是,其有「復縁」之可能)。
閱讀本書學到了一些黑道行話(?),例如「堅気」(不屬於黑道組織的外部人士)、「シノギ」(黑道營利謀生的手段)等。書中描述了黑道世界中組織弱肉強食的現狀,也透過書中人物的設定點出了,日本黑道謀生的現實與困境,例如日本地方政府所制定的「暴力団排除条例」等會衝擊到黑道組織營運,而主角的工作也首當其衝地陷入沒有生意上門的絕境。
本書敘事節奏明快緊湊,文字描述簡潔鮮明,讓人可以很容易一氣呵成地讀完,並且很容易地被其明快節奏所帶入,而享受其故事世界所帶來的緊張感與娛樂感。或者這是本書做為通俗娛樂小說的最大優點吧!
在amazon.co.jp網站上的書評可以說是幾近一面倒地給予好評:「直木賞受賞遅すぎ」、「飽きさせないテンポの良さ」、「すぐさま再読したいおもしろさ」。不過對自己來說,節奏明快而發展緊湊的故事,只是像是主角與黑道兩人四處奔走的廉價B級動作電影,雖然兩人之間的互動有其生動有趣之處,而對於做為故事背景之黑道世界實情的描述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但是總括來說,故事本身沒有太多可以讓人投射其中的深度或廣度,讀完只有就是這樣的空虛感,也沒有什麼高潮迭起或者情節轉折可以讓人拍案叫絕。只能說本書是部自己看不到熱鬧也看不懂門道的作品,得獎與好評讓自己有些意外。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The Goldfinch

2014年the Pulitzer Prizes for Fiction的得獎作,亦是2014年the Baileys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的shortlister。
即使不願意浪費篇幅說題外話,但是還是得交代一下自己目前不是很好的生活狀態:雖然這是一部700多頁的大部頭小說,但是自己花了將近3個月的時間才將之讀完,讓自己打破維持一個月至少能讀完一本英文小說的生活習慣。過著這樣讓自己都覺得厭惡的生活狀態,並不是因為這本書不夠精彩或好看所造成,亦不能說完全是因為日本推理小說的閱讀而瓜分掉自己的時間(雖然的確會有影響),而是因為自己受到生活紛擾所影響的情緒,放大自己的自怨自艾,並任由自己的惰性將自己拉著往下沉淪。
書中主角在本書故事即將結束的自我省思中是如此說著:「[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own hearts. We can't make ourselves want what's good for us or what's good for other people. We don't get to choose the people we are」;「Sometimes we want what we want even if we know it's going to kill us. We can't escape who we are」。這樣被動妥協的被決定論,似乎某種程度地呼應著自己用來說服自己無法脫出目前心神不寧與生活散漫狀態的藉口。
撇開投射自身處境的部分不談,本書的故事其實可以說是想像力豐富、情節有高潮轉折但卻沒有複雜交纏的多元敘事軸線、敘事結構是線性清晰卻又不流於單調的縝密連貫。
在父親離家出走音訊全無後,當時年僅13歲的主角與母親因緣際會地踏入了遭受恐怖攻擊的博物館,主角母親死亡而生還的主角頓時失去依靠。在博物館爆炸的現場,主角接受瀕死的長者委託,將戒指送還給他的親人,而在自行脫離博物館爆炸現場之同時,主角帶走了一幅名畫。在主角祖父不願意扶養主角之同時,主角寄宿在一個家境尚稱富裕的朋友家中,而後主角父親的突然出現,讓主角必須搬離紐約而隨著父親及其女友到拉斯維加斯生活。在拉斯維加斯主角結識了俄羅斯籍的友人,並在以賭博為業的父親發生意外身亡後,拿走父親女友的錢而逃回紐約。回到紐約後,主角開始跟著透過博物館瀕死長者之機緣而結識的古董家具商一起生活,並投入古董家具買賣的行業。與當年寄宿的家庭成員重逢後方得知自己的友人已經意外身亡的消息,主角無法得到瀕死長者之孫女愛情的回應,而轉向與當年寄宿家庭中友人之妹妹締結婚約。主角在古董家具買賣上從事詐欺的行為,並讓自己招惹上注意到自己當年曾帶走名畫的麻煩人物。在拉斯維加斯認識之俄羅斯籍友人的再度出現,揭露了令主角頓時無法接受的事實:友人當年已經將名畫掉包,而名畫已落入他人之手。俄羅斯籍友人因為從事非法藥物買賣而累積財富(主角也有藥物成癮之問題),為了彌補主角,友人帶著主角到了荷蘭追回被他人帶到歐洲的名畫,並在因緣際會下通報警方破獲竊取多項名畫的竊盜集團。最後主角回到紐約並開始四處旅行的生活,並透過書寫自己經歷的方式來省思人生。
與其說書中主角這樣高潮起伏的經歷是為讀者歸結出怎麼樣的人生體悟,還不如說主角在每一個階段中所遭遇的經歷細節、在不同經歷中被描繪出之有鮮活人物性格的複數角色、以及主角輾轉流離的生活逐漸向下陷落的發展趨勢,產生了讓讀者無法覺得故事冗長或複雜的閱讀吸引力與樂趣。與其說自己在看完本書後有多深或多廣的啟發或觸動,還不如說自己是在這個有趣的故事裡,對於主角無從選擇己身際遇的處境,以及往往是孤立無援而毫無掙扎地隨波逐流,有著層次不同、或深或淺的共鳴感受。最後主角的自我省思讓自己覺得有點畫蛇添足且過於匠氣,但是故事本身的有趣、以及可以讓讀者選擇從中找出自己意義與價值的敘事厚度與深度,已經讓其他的小瑕疵顯得無足輕重。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パリ症候群 愛と殺人のレシピ

日本女性推理小說家岸田るり子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了五篇作品,其中《青い絹の人形》為2013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當時在閱讀這篇候補作時,覺得其出人意表的敘事鋪陳勝過當年的受賞作、若竹七海的《暗い越流》,不過當自己有機會重讀這兩篇作品時,卻感受到受賞作在第一次閱讀時未能感受的底蘊,而候補作則是在早有預期情節會有翻轉的情況下感覺韻味淡了不少。
根據wikipedia,作者在13歲時因為父親工作之關係而舉家移居法國,並且在當地生活到大學畢業。或許因為這樣的經歷,讓本書中的各篇故事都與法國有著密切的關連性,連書名都取為「巴黎症候群」(パリ症候群,亦是書中首篇故事的標題,其為精神醫學用語,意指對法國文化有憧憬者,到現地受到文化衝擊而致生之類似憂鬱症的症狀)。而這樣的文化背景設定,並不全然只是錦上添花式地增添異國情調,雖然因為是通俗小說作品而未能細膩深刻地描繪在異文化矛盾中所顯現的人性與現象,但是作者還是將某些文化差異以及族群匯集的特質寫進了故事之中。
不過也是前述的文化背景設定,讓作者在推理小說情節或謎團解謎設計上的不足顯得越發明顯;書中各篇故事與其說是在設計鋪陳令人意想不到的解謎過程,還不如說是在講述襯托在日法文化交流與衝突之背景上的人性與犯罪,是更接近通俗劇而非本格推理。不過這樣的偏向並不會讓這些故事變得失去閱讀的價值,只是讀者或不應過度期待其推理情節所帶來的閱讀娛樂性,反而要多聚焦在其所書寫的現象與人性情感。
《すべては二人のために》的敘事轉折手法與《青い絹の人形》類似,都是在事件的一部分真相被揭露後,再轉折出一個更具惡意而令人意外的真相;不過前者的事件推理成分較嫌不足,一些情節之設計顯得有些一廂情願而不夠細緻與合情合理。《砂の住人2 ――依頼人――》把《パリ症候群》故事中登場的配角拉進在《砂の住人1 ――クロテロワ――》出現的殺人委託事件中,用這樣的結合去描述自我滿足的獻身迷思、以及出自誤解與自我否定所產生的偏狹與絕望,所以其雖不能說是一篇成功的推理故事,因為其推理成分過於平淡,但卻可以說是篇有趣的通俗短篇小說,雖沒有深刻的人性刻劃,卻還是有可以引人省思的啟發。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下戸は勘定に入れません

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的新作。自己當然稱不上是西澤保彦的書迷,畢竟自己並沒有讀過這位作家的多數作品。最多只能說,自己有在follow「腕貫探偵シリーズ」的出版動態,但這樣並不能算是窺見了這位作家的創作概貌,因為至少本書融合時空穿越之科幻老梗與推理解謎的題材風格,便不同於「腕貫探偵シリーズ」的異色安樂椅偵探設定。
作者為本書主角設定了一種、在各項條件完備下、可以穿越時空回到過去(タイムスリップ)的能力。而前述條件包括:必須有同行者,而這個同行者必須是在當下與所穿越回去之過去時空中、均與主角同樣處在一定範圍的空間裡;所回去的時間必須與當下時間是同樣的日期(月日以及星期幾都必須一樣);同行者與主角必須在當下與所回去的時空中均飲用著相同的酒類飲品等。不過,本書中的穿越並不能改變過去的任何事,因為穿越時空者在過去時空中並沒有實體性的存在,而只能如同旁觀者般觀察著在當時時空中的人事物。
而另外一項主角在本書故事發展過程中方才發現的前述能力附屬設定是,當主角能力發揮而穿越回過去時,若在所回去之過去時空中也正有人引發時空穿越現象(在本書中穿越時空的能力是會遺傳的)時,則所旁觀的景象會只是靜止的影像,而在該景象中正在穿越回到另一個過去的同行者,便會獲得穿越而來到景象中之擁有能力者的全部記憶;亦即是說,這個同行者就有了知悉一段時間後未來的知識。
在前述設定下,作者讓主角與其身邊的人,在條件完備下,便有了機會回到過去的特定事件場景中,旁觀當時所不曾注意到、或者已被遺忘的事件另外一面,並進而解釋或推論出事件的真相與所涉人物的行為動機。而隨著敘事的發展,在機緣巧合下,主角的記憶被故事的其他人物所獲得,而這些人物擁有了來自未來的記憶,在不更動未來的情況下,這些人物採取了能讓未來穿越時空發生條件完備的動作,並在知悉事件真相的情況下,選擇最不干擾現實的生存之道。此外,作者也不斷挑戰與玩弄其所設定的條件,例如同行者的條件如何能夠成立等。
看作者如何在自己的設定中將設定的可能性玩弄發揮到最大,或者就是本書閱讀趣味之所在。只是,在設定之外的故事內容,或者就顯得有些淺薄而鬆散。若本書的賣點就是作者設定的巧思以及其架構論理的創意,則或許比較重視故事情節面的自己,便不能說是書不好(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也蠻享受於發掘作者還能玩出什麼把戲),而只能說不是這麼符合自己對於閱讀這件事的期待。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硝子の葦

2013年以〈ホテルローヤル〉獲得直木賞的日本女性作家桜木紫乃、於2010年所出版的長篇推理小說,自己所購入閱讀的版本則是在2014年6月發行的文庫本版本。雖然本書也出現了名為「ホテルローヤル」之賓館,但登場人物與故事都與後來發表的直木賞受賞作並無連續或關聯;看了書後解說後方得知,「ホテルローヤル」是作者的父親所實際經營的旅館名稱,所以作者在其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集中使用了兩次這個名稱,雖然現實經驗與虛構世界之間有多少接續或斷裂就不得而知了。
一開始書中敘事的場景被設定在沒落漁業小鎮的繁華街上,一間小吃店突然的失火,火場中出現的焦屍被指認為本書故事的女主角。而後敘事回溯到、女主角的年長丈夫因為車禍意外而昏迷的時點;丈夫勉強維持著因為景氣而經營狀況不佳的「ホテルローヤル」,而這名丈夫曾是(或者也一直還是)女主角母親(其經營著後來失火的小吃店)的情人,後來卻是娶了女主角。在車禍意外後,女主角委託之前任職的會計師事務所老闆、亦是女主角情人的男主角幫忙尋找丈夫與前妻所生的女兒,同時女主角自己因為自費出版與書名同名之短歌集,而在自己所參加的短歌會聚會中,發現了另一個參加短歌會之女性的家庭秘辛,並被捲入該名女性的犯罪計畫中。最後調查火災案的警察(事件當時也在繁華街上另一家小吃店飲酒)聯絡男主角,提出一項屍體身分調包的假設,而已經遵照女主角「生前」指示、將女主角「骨灰」灑入大海的男主角,嘗試探詢真相卻也選擇背對真相...
說本書是推理小說或犯罪小說,反而不能夠掌握本書風格的細微之處;或許說本書是戀愛小說、社會觀察小說或文藝小說,反而可以讓人從書中找出更多的觸發與想像。本書中有謎團(火災的起因、焦屍的身分及其是自殺或他殺等)也有犯罪(主角自己的行動及其女性友人的行為),而敘事過程也不能說是沒有懸宕、結局也不能說是沒有出人意表之處,但是本書中大多的篇幅都是在描繪曲折糾纏的人際關係,以及在破敗沒落氣味的現實環境中、人性的妥協、掙扎與扭曲。
書中兩名女性的犯罪行為,或者都是為擺脫現實醜惡或沉重負荷,而男主角最後的祈禱或祝福,或者是夾雜著羨慕情緒的愛情。作者在懸浮著沉重感的故事情境中,所帶出的不是一種引人樂觀正面的希望,而是一種因為無奈所以承受自己行動更多後果與責任的決心與抵抗,只是抵抗是略顯無力、而所抵抗者是宛若不能改變的現實與命運...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二歩前を歩く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短篇小說集。
誠如封面所附書帶上所寫的宣傳語,本書是「六作品を収録した異色のミステリー短編集」、而故事則是描述「現代科学では説明のつかない不思議な出来事。幽霊のしわざか、はたまた超常現象か?そこに隠れた法則を見つけ出したとき、意外な真相が浮かび上がる」。
作者將其重視邏輯論理、挑戰在特殊設定情境中、為看似脫逸常理之現象找出合情合理解答的特色,賣弄到淋漓盡致,所以本書中各篇故事的「異色」感來自於,其都有縝密設計的邏輯推理,即便其所描述的謎團不是一般推理小說中的犯罪事件,而是有著靈異色彩的超自然現象。
本書中的謎團雖然都是超自然現象,但是登場的偵探角色並非是什麼靈異偵探、靈媒或者民俗學教授,而超自然現象背後的真相也不是有人裝神弄鬼、或者有人透過穿鑿附會靈異現象來掩飾犯行。
登場的偵探角色(書中透過論理來解釋現象意義的人物,但是嚴格來說並非一般認知的偵探)是個大企業研究開發部門的研究人員,其重視實驗檢證與邏輯論理,並不信奉科學至上論或對怪力亂神嗤之以鼻,而是因為深知科學有其侷限,所以虛心接受未知的各種可能。
書中所描述的謎團到頭來幾乎都是「真正」的靈異現象,而背後的真相則是遭逢該現象的主角(每個都是偵探角色在同一企業中不同部門的同事,對於自己所遭逢的奇怪現象找偵探角色進行討論)所不為人知的秘密甚或罪行,且偵探角色只是透過檢證與論理找出謎團現象背後的法則,而主角則是因為偵探所找出的法則、而認知到現象與自己過往事件或作為之間的關聯性。
《四方八方》是本書中唯一一篇現象背後的真相不是靈異作祟而是基於人性偏狹所說出的謊言,但是其結果的意外性、論理邏輯的縝密度、現象設定的創意、以及所涉及的人性內在面觀察,讓其成為相當突出的作品。《五か月前から》亦是真相讓人意外卻是論理合情合理的故事,讀來感覺順暢,令人佩服作者的巧思與敘事功力。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暗い越流

日本女性推理小說家若竹七海的短篇小說集,共集結五篇作品,而其中與書名同名之作為2013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受賞作。之前閱讀〈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3 (推理小説年鑑)〉時已讀過前述受賞作,當時覺得其精彩度不若預期,不過這次再一次閱讀,對於原本認為是有些鬆散的敘事結構有了不同的感想,而可以看出作者讓故事走向無法定性、最後故事中所有元素卻又收束在結局真相中的敘事功力,且存在罪行背後以及未在罪行中被揭露、卻殘存到故事結束後的惡意或陰暗人性,亦讓讀完這篇文章的自己,有種不愉快卻深刻的餘韻與懸念。
本書中的五篇作品或者有個共通點,就是在故事中被描述或揭發、做為促使事件發生的惡意,會讓人在讀完之後仍然感覺像是被籠罩在低氣壓中的苦悶或不愉快,沒有代表正義或者善良的人物,即使揭發事件真相者,其身上所帶有代表正義或公理的色彩或特質亦是相當薄弱。崩壞的家庭或人際關係或者是本書中某種伏流式的貫穿主題,高齡者成為一種會引發事件的負擔、繼承遺產時人性的貪婪與虛妄等,讓故事變得更沉重。廢棄宅邸或者隱藏的密室或幽閉空間,也是在本書中一再出現的背景元素,而這也加重了本書中各篇故事給人的陰沉感。
各篇短篇小說的敘事節奏都不是層疊推進式的線性節奏,而是宛如隨時變速與變線之變化球般的不穩定與無法預期。作者在鋪陳故事背景的同時,也刻意讓讀者無法很明確地掌握故事中所要揭露的真相到底為何,而同時最後的真相往往部分構築在故事中被點到、但是刻意誤導呈現成不重要資訊的元素上。
自己比較喜歡的是《幸せの家》與《狂酔》兩篇,因為其符合書封面所附書帶上的廣告語:「一癖あるキャラクター、驚きの結末、苦みのある読後感」。

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虚ろな十字架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最新長篇作品。自己並不能算是東野圭吾的書迷,而他創作的多產與迅速,自己的閱讀規劃與步調可能也是無法跟隨得上;但雖然話是這麼說,自己還是陸陸續續地讀了他的幾部作品。
本書的社會派風格比較接近作者的「加賀恭一郎シリーズ」,而其中所討論的主題是比較嚴肅的死刑與被害者家屬如何獲得救贖等議題。封面所附書帶上引述了書中的一句話:「死刑は無力だ」,而這讓本書給了讀者一種期待,想看看人氣暢銷作家如何透過通俗小說故事來討論死刑這個困難晦澀的道德課題。而自己對於書帶上另一句介紹語比較感興趣:「別れた妻が殺された。もし、あのとき離婚していなければ、私はまた遺族になるところだった」,這讓自己對於本書的故事情節與設定有了些許好奇。
故事主角的年幼女兒在家中因為盜賊入侵住宅竊取財物而被殺害,犯人被判處死刑的同時,主角與妻子卻因為跨越不了這場殘酷意外的沉重悲傷而離異;主角轉職而繼承親戚的寵物殯葬事業,多年不曾聯絡的前妻卻被人刺殺身亡。小兒科醫生娶了一個母親相當不滿意的老婆,奉子成婚所生下的兒子被母親懷疑應該不是醫生的親生小孩;醫生的岳父成為醫生的扶養負擔,但其過去的惡行卻讓其女兒對於必須對其盡扶養義務感到嫌惡,而這樣的父親竟然成為為了奪取財物而刺殺主角前妻的兇手。故事的一開始,醫生在其中學時期有段與學妹的戀情,而這個學妹之後的際遇卻是坎坷不幸,並且在主角前妻為雜誌所寫的順手牽羊強迫症專題中被寫成一個個案案例。
而作者的說故事功力便由此展現,主角前妻被殺害事件與醫生夫妻兩條故事軸線牽連並收束在一個過去的犯罪、或者更正確地說、一個過去因無知與惶恐所犯下的慘痛錯誤,而加害人或犯罪者應如何贖罪,現行罪犯矯正或更生制度是否真的可以讓罪犯悔悟、死刑的意義或者是否應該被廢止等等議題,便在故事中被探討。
只是讀完之後,感覺如果把死刑議題探討與對被害者家屬如何面對犯罪事件之描述拿掉之後,故事情節本身其實是並不新穎的設定,特別是作者已經有幾部作品都是在敘述因為掩蓋過去罪行而犯下的犯罪事件。雖然作者有其巧思,將死刑議題合理地融入本書故事中並成為主角前妻被殺害的因素之一,但是說實話,在書中有關死刑與贖罪的討論有點虎頭蛇尾,並且在故事真相逐漸被揭露後,顯得其實可以跟敘事情節有所分離,而這樣讓自己感覺死刑議題在本書中不過是種裝飾。
不過即便如此,本書並非完全沒有發人省思的深度,而故事本身雖然有些落入窠臼,但亦並非讀來完全沒有娛樂感。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スノーホワイト 名探偵三途川理と少女の鏡は千の目を持つ

2014年日本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受賞作。前述獎項是由「本格ミステリ作家クラブ」會員從候補作中投票選出受賞作,而2014年的開票結果,本書在有效投票數54票中獲得24票,感覺上不論是從絕對值(相較於近幾年的受賞作得票數,24票好像是個蠻高的數字)或相對值(得票數第二高的候補作是獲得14票,其他候補作得票數都是個位數)來看都是還算不錯的表現。而自己之所以會特別提及這些得票數,是因為自己對於本書的得獎感覺複雜矛盾。
這個複雜矛盾的感覺並不是說,自己覺得本書不該得獎,或自己不能理解其獲得高票數的原因。毋寧說,對自己而言,本書可以得獎的原因或許很明確,就是其構思發想相當獨特且充滿創意,不過或者就是因為太過獨特與有創意,而顯得匠氣炫技,讓自己有種無法認同或欣賞的衝突矛盾感。
在平行魔法世界的設定以及大量玩弄並顛覆白雪公主童話元素的敘事中,作者把魔鏡(なんでも知ることのできる鏡)這個概念推展延伸到不斷翻出新意與驚喜,從協助中學生女偵探及其小矮人助手探知委託人所涉事件真相,到被惡德狡詰的偵探應用來做為監視器、變聲器或遙控炸彈,並在現實世界中無人得知魔鏡功用與存在的前提條件下,成為惡德偵探用來達成謀害他人目的並遂行完全犯罪的工具。
只是作者這樣的巧思與一層層透過縝密邏輯論理來翻轉玩弄魔鏡概念的技巧功力,卻讓本書讀來令人感覺是作者設計邏輯謎題或推理遊戲的練習本。在故事設定的框架其實是膚淺空洞的天馬行空的狀況下,讀完本書就像是搭船遊歷沿途視野充滿繁複元素卻其實是一成不變的河岸風光,在很有創意想像、甚至令人拍案叫絕的論理設定中,人物角色沒有人性刻劃深度與情緒思想內涵,故事敘事沒有章法或者寓意。對自己來說這樣的小說並不是小說,雖然它並不是一本無趣的故事書,甚至應該說它是本讀來很有娛樂性的故事書,只是身為一個故事,本書卻又好像並不及格。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幻夏

2014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作者太田愛從1997年開始從事電視劇編劇之工作,並為知名警察劇或推理劇,諸如「トリック2」(還是自己印象最深的那個episode,「サイ・トレイラー」)、「相棒」等撰寫劇本。本書則是作者以推理小說家的身分所創作出版的第二部小說。
相較於得獎作〈金色機械〉,本書的社會寫實風格以及犯罪推理內容都濃重許多,而且在情節轉折的波折性與意外性、以及敘事結構的縝密度與設計感上,本書都比較接近「正統」推理小說且比較符合讀者對可以從閱讀一本推理小說中獲得樂趣與省思的「慣常」期待。而就算不去做這樣的比較,本書仍可以稱得上是一本值得一讀的社會派推理小說。
作者以「冤罪」做為主題發展出一個橫跨20多年的故事,從一個小學男生的失蹤事件到另一個小學女生的失蹤事件,前者懸而未決,而後者則是有個被迫做出虛偽自白、而即將為自己未曾犯下之罪行背負罪名的「嫌疑人」。
一個因為冤罪而入獄服刑的父親,其是扭曲司法制度的的犧牲者,在出獄後其冤情方獲得平反,但卻在得知自己妻子與一對兒子之現居所並趕去相見的過程中意外身亡。這個父親的大兒子不久後便失蹤,而在過了20多年後,當年那對兄弟的友人成為警察,而一組兩人的私家偵探則接受母親委託找出大兒子下落。此時負責當年父親冤罪案起訴之檢察官的孫女下落不明,負責領導偵辦的警察長官是當年用計讓父親自白的刑警,而後來被強硬冠上誘拐前述小女孩之罪名的冤罪受害者,則是當年審理父親冤罪案並做出有罪判決之法官的兒子。當年大兒子失蹤之現場與當下小女孩失蹤之現場都留有相同的印記,而身為當年兄弟友人之警察與私家偵探便開始合作調查,而後被身為當年兄弟友人之警察捲入案件調查的科學搜查人員,竟然意外地是當年失蹤的大兒子,於是兩件事件的真相與背後的動機,便逐漸以令人意外卻又合情合理的形式被揭露出來。
至於作者透過書中人物在討論冤罪以及批判日本司法體系的部分,自己覺得是有些匠氣而刻意,不過因為是通俗作品,所以作者的賣弄或者可以當成是種討好讀者的簡化,而可以說是瑕不掩瑜。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金色機械

2014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受賞作。在書後的「著者略歴」中,作者恒川光太郎被形容成「独特の幻想的・民話的世界観で読者を魅了する作家である」。而本書或者誠如同前述形容所說的,有種獨特幻想與古樸時代的奇幻融合感(雖然在amazon.co.jp上的讀者評價中,有些表明是作者粉絲並讀過其先前作品的人,感覺本書沒有其先前作品的質感,不過由於本書是自己閱讀這個作家的第一部作品,所以無從比較)。
要說本書是推理小說,其中既沒有布局縝密的謎團、也沒有抽絲剝繭的推理、更沒有特色鮮明的神探,殺人只是故事進展中每個階段情節的結果,背後的動機與人性,遠比真相大白來得被突顯。
要說本書是科幻小說,除了一個沒有背景被模糊交代之來自月亮的金色機械人外(只能說感覺是這樣,作者並沒有打算說得太清楚),就是靈異大於科幻風格的擁抱便能殺人的女人、以及可以預知心機與殺意的男人。
要說本書是時代小說,雖然作品的時空是設定在18世紀前半的日本封建時代,有藩地、流民等元素,但是民俗奇幻的風格完全蓋過特定時代的歷史寫實感。
要說本書是犯罪小說,書中死的人不少,因為不同動機而發生的殺人事件也是一件接著一件,但是人性的幽微陰暗以及人生被際遇翻弄所衍生出的各類情感,讓犯罪中的善與惡、正義與裁罰都被淡化。
書中的敘事是時序交錯的結構,但是所有的階段情節都匯流向最後的復仇式制裁。作者在書中所呈現出的獨特世界觀,有一部份是對避世隱居的桃花源式聚落,貼上看似平穩歡愉卻浮華虛妄的標籤,人性最後必然的扭曲、與時俱進的崩壞與衰退,讓全書中如影隨形的死亡氛圍,最後也降臨到那自給自足、自我封閉的深山中傳說之地。
本書故事雖不能說是高潮迭起,但其敘事進展也不能說是過於平淡或不引人入勝。或者對自己來說,本書閱讀上最大的樂趣是,感受作者那無法明確定義的文體、以及自始至終都模糊不明的敘事或創作意圖,在讀來虛幻飄忽的文字、以及不以緊湊縝密或波瀾起伏取勝的故事情節中,找尋可以感受或被啟發的人性或情懷。這樣的閱讀經驗不是不有趣,而是如何有趣無法被說明清楚,在幻想與曖昧的獨特小說世界中,連閱讀也不能踏實,所說出的感覺也好像只能是幻想而曖昧。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満願

日本推理作小說家米澤穂信的新作,是集結6篇作品的短篇推理小說集。書封面所附書帶上所寫的廣告詞是「入念に磨き上げられた流麗な文章と精緻なロジックで魅せる、ミステリ短篇集の新たな傑作誕生」,而很難得地,自己讀完本書後,覺得前述原本應該是溢美之言的廣告詞,竟然沒有那麼地言過其實。
本書中各篇故事的水準相當整齊,而且是在較高標準層次上的整齊。作者所架構的敘事相當完整縝密,讓閱讀節奏可以順暢而平穩,不會有枝節或斷裂來影響閱讀樂趣。除了《柘榴》是母親與女兒兩個角色交錯敘事外(不過個別角色仍然是以第一人稱視角在進行敘事),其他篇章均是以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出發,以回憶與當下故事敘說穿插的方式來開展故事並營造出各式各樣的謎題。從第一人稱視角來進行敘事,讓故事情節可以收斂凝聚並且讓有限數量的登場人物被描寫刻劃得深入而有質感。總的來說,本書中各篇故事都有個個性鮮活的主角,其遭遇或故事因為縝密敘事結構而引人入勝,加上作者構思之細緻巧妙,讓故事的最後走向總是出人意表,但又合情合理。
不過本書中的故事魅力不只如此,除了其敘事娛樂感足夠,其所描述的人性也很有現實感,讓讀者可以投射與共感。
在《夜警》中主角因為之前對下屬太過嚴苛而導致其自殺、所以被貶到地方派出所,之後在面對其認為不適任警察的新人便採取放任漠視問題的態度,故事一開始是主角出席新人警察的葬禮,但後來在新人警察開槍擊斃兇惡暴力犯卻同時被該犯人用刀刺傷致死之事件背後的真相,卻是新人警察扭曲而心眼狹隘的人格。
《万灯》的主角一心投入海外市場開拓與資源掠取,當其被公司派到孟加拉希望取得開採當地天然氣資源的權利時,其充滿鬥爭精神的自我人格讓他為了自己所認定的正確而犯下罪行,只是如果真的有所謂的天譴,那看著東京萬家燈火等待裁決到來的主角,又會是何種心情呢?從這個角度來看,故事有了開放結局也產生了韻味。
《柘榴》中的母親因為美貌,讓其在與受歡迎男子結婚時有種贏得獎盃的快感;然而失敗的婚姻讓其必須擔負家計並扶養兩名女兒,在進行離婚訴訟時,法院裁判的結果讓她遭受突擊,而故事真相後面所存在之大女兒的忌妒與佔有慾,讓故事收尾在一種恐怖且令人不快的氛圍中,因為跟著父親生活的姊姊會如何對待其妹妹,是讀者不得而知卻又會抗拒想像的後續發展。
至於書名同名之作《満願》坦白說不如預期精彩,雖然事件謎題與真相的設計還是有巧思且合情合理的出人意表,但是故事其中所涉及的背景與人物性格心理,相較於前述幾篇故事就有點平淡。《死人宿》與《関守》兩篇故事也還是水準之作,只是自己讀來並沒有與讀其他篇故事一樣的驚喜。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Bleeding Edge

2013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finalist。
本書一開始引用了這樣一段引言:「New York as a character in a mystery would not be the detective, would not be the murderer. It would be the enigmatic suspect who knows the real storybut isn't going to tell it」;本書故事發生在911事件前後的紐約市,主角是以調查商業詐欺案件為主業的單親媽媽,在友人委託下對一家內幕重重的公司進行調查。
在amazon.com的讀者評價中本書是獲得平均3顆半星(為台灣時間2014年4月27日中午12點的瀏覽結果):雖然給予5顆星者有61人,但也有33人給予1顆星,而給予2顆與3顆星的人數則分別是25與29人。其中一位給予3顆星的讀者或者說明了這樣的狀況:「Pynchon(本書作者) never fails to confound even polarize. You either adore his outings or profoundly struggle to understand his importance」。
而自己為什麼引用了書中引述,又花了一些篇幅在介紹amazon.com上的讀者評價呢?原因是自己或者太沒有慧根,很掙扎地把全書讀完,卻無法真正掌握其敘事情節的發展梗概或脈絡,所以也寫不出什麼像樣的評價或讀後感,所以只好拼湊其他人的意見來替代。自己讀著讀著、覺得好像有些有趣的人物角色或軼事橋段,但是總是像是斷簡殘篇般的在整體來說結構鬆散、平淡卻紊亂的敘事中被掩埋。
作者或者是想表現一種城市風格感吧!但是一個沒有中心概念或者縝密敘事架構的故事,因為是成名的得獎作家就可能可以被說是凡人無法理解的技巧或功力,然而就像一位給予2顆星評價的讀者對作者的想法:「I think he writes for his own amusement and the reader be damned」,這樣的小說好像是用來證明讀完並且喜歡的人是有智慧的文學愛好者,但是自己是庸俗而膚淺的故事愛好者,少了故事感的小說就很難讓自己欣賞。
給予5顆星評價的讀者是怎麼說的呢?「interesting story that uses the dot.com boom plus NYC and Sept. 11 and bust to underscore a lot of issues that are relevant today」、「cultures: Jewish New Yorker, computer geek, Dante circles of hell, Mayan, Russian gangstas, farcical old movies, song lyrics, video games, it's all in there」、「And who but Pynchon could balance all this against the dotcom bust, the cyber-age and an alternate 9/11 history? It's not a novel to pick up and zip through--I read it slowly, savoring its sentences, and often went back and reread entire chapters (partly because, as some have noted, the plot is labyrinthine and absurdly complicated, but hardly the point.) Its prose and its vision of Americ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are nonpareil」。對本書的盛讚,好像是有一部來自於、作者成功地把許多文化或族群的元素融合在本書之中,然而自己不是美國人,對於這種元素化的美國當代社會描述既沒有能力深入也沒太有興趣投入,所以資質駑鈍的自己只能很抱歉地說,自己能給予本書的評價實在不高。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探偵が腕貫を外すとき

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腕貫探偵シリーズ」的新作短篇小說集,副標題為「腕貫探偵、巡回中」。
出版社在書封面所附書帶上所寫的文宣是「安楽椅子探偵の新ヒーローは正体不明な公務員」。故事中的偵探是戴著袖套與眼鏡、年齡不詳、面無表情、面貌不易辨識且令人難以捉模、渾身散發陰沉氣息且滿是謎團的男子,在作家虛構出來的櫃洗市中,以「櫃洗市市民サーヴィス課一般苦情係」的市政府公務員身分,神出鬼沒地在市內各地擺設「臨時出張所」,聽取市民的個人煩惱、意見或要求。
這樣的設定讓作家可以在其個別短篇中嘗試不同態樣的謎團:因為是個人煩惱所以個別謎團可以一開始看來是天馬行空甚至是荒誕不經;而故事中的偵探由於不在現場調查而只是聽取使用服務者的片面之詞(當然故事中的敘事觀點也是以使用服務者之主觀敘述為主軸,讓偵探與讀者完全站在相等的立場、擁有同樣的資訊量),所以其推理可以只是推論與臆測的程度,只是為使用服務者解惑或給事件一個解釋,而不需透過縝密的立證來建立不可推翻的事實。
就這樣的設定來說,一方面,書中偵探跟過去其他的安樂椅偵探相比,是做著比較「輕鬆」的工作,例如那些有現場調查警察做為搭檔的安樂椅偵探,到頭來還是要協助警察找出真兇破案,但是書中偵探卻可以不必在其推理中非要鉅細靡遺地抽絲剝繭出個完整事實(但是其必須面對使用服務者的質疑,所以還是有細膩的推理而非只是信口開河)。另一方面,書中謎團的種類與型態可以很多元,像是本書中的謎團,有的雖然還是有人被殺、但可能是發生在40年前(《秘密》)、或者是使用服務者僅是個偶然被捲入的旁觀者(《贖いの顔》),而有的甚至只是所謂生活中雞毛蒜皮但是令人情緒煩躁的疑難雜症式困擾(《どこまでも停められて》)。在這樣的事件中,偵探所被要求推論解釋的只是令人疑惑的動機、或者是只需要個答案來解惑的超常現象。只有最後一篇《いきちがい》是比較近似傳統推理小說中事件發生的型態,有人當下被殺且有複數嫌疑人,而偵探最後要解開的是真兇身分、動機與其中幾個令人不解行動的意義。
只是自己讀著這個系列的作品,一路以來到這裡,娛樂感有淡化與衰退的趨勢,想來應該是這次的作品有點在探索系列作品路線風格定位的味道。感覺上過去作品保有比較接近傳統推理小說完整事件敘事的型態,但是這次作品的廣泛嘗試,卻有點讓黑色幽默結合事件推理的過去風格失焦而模糊。這個系列未來會如何發展,令自己有點憂心。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デッド・オア・アライヴ

本書為「江戸川乱歩賞作家アンソロジー」。乱歩賞為日本推理作家協会所主辦的長篇推理小說新人獎,而本書則是邀集7位近十年內之得獎者,讓其依據所設定之主題條件而各自創作出短篇推理小說,而後集結出版的概念企劃式文選集。其中收錄的兩篇作品,薬丸岳(2005年得獎者)的《不惑》以及翔田寛(2008年得獎者)的《墓石の呼ぶ声》,則是成為2014年第67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候補作。
根據書封面所附書帶上的敘述,本書所設定的主題條件是Dead or Alive(生死の危機),作家們被要求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2013年9月7日中午12點時出現在一家名為「帝国ホテル」的飯店內,然後以這樣共通的時空條件下去開展各自的推理故事。個別作家設定故事與飯店之間的牽連關係或有深有淺,有的是讓事件發生在飯店內,有的是設定事件主角對飯店有特別的情懷,有的則是將飯店設定在背景中、讓其僅成為主事件之前因或後發事件的發生地。
而自己讀完之後直接的讀後感是,即便同樣是得獎作家,才華這件事或者還是有程度上的差異,創意這種東西或者也是要看機緣,在同樣的主題條件設定下,成果的良窳很現實且殘酷地就是會被比較出來,有些作家的侷限也會因為這樣的比較而被突顯出來。
例如遠藤武文(2009年得獎者)的《平和への祈り》,自己將這篇短篇小說對比自己先前所讀過作家的得獎作,感覺他就是會選擇譁眾取寵的主題,但是成果總會是有敘事結構鬆散、情節內涵貧瘠的問題。而高野史緒(2012年得獎者)的《悪魔的暗示》,雖然故事情節本身是有趣的,但是會覺得作家好像侷限自己在俄羅斯文學與歷史的框架中,市場定位清楚但會讓人懷疑不知還能變出多少花樣。至於竹吉優輔(2013年得獎者)的《イーストウッドに助けはこない》則是一開始讓人期待,但讀到故事尾聲卻感覺像是看了一部美國B級製作的黑幫電影般地讓人失望。
自己比較欣賞的是《不惑》,雖然其中所設定的人性課題有點不切實際地偏執與誇張,但是在隨著故事情節進展轉折而漸次揭開的真相中,主角是因為要在40歲中年時擺脫困惑或者自欺欺人假象的束縛而打算犯下罪行,這樣的情緒與人性搭配故事曲折的敘事,讓人讀來有相當的餘韻。横関大(2010年得獎者)的《クイズ&ドリーム》是以穿越時空之時間旅行這樣俗套的題材做為基礎,不過故事讀來卻還是蠻富趣味,情節轉折也算是有相當巧思。《墓石の呼ぶ声》和鏑木蓮(2006年得獎者)的《終章~タイムオーバー~》對自己來說則是中規中矩的短篇推理小說,具備值得一讀的娛樂價值。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The Luminaries

2013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得獎作,是本頁數超過800頁的大部頭小說。作者為出生於加拿大、但在幼年便隨著紐西蘭籍父親(根據維基百科,其在加拿大攻讀博士)回國定居的女性作家;本書為其第二部小說,而其以28歲的年紀成為前述獎項截至目前為止最年輕的獲獎作家。
由於這是部篇幅龐大的小說,為避免自己必須背負著如此沉重負擔上下班通勤,所以自己選擇在因為轉職而出現的兩星期休假來閱讀。但最後,自己卻是背負著這本大部頭小說飄洋過海到了上海蘇杭旅行,並且還是背負著它往來通勤於新工作所在地與居所之間。
篇幅龐大代表著故事情節的繁複(要三言兩語說明已經超出這篇讀後感的能力範圍):登場人物有著各自的故事、際遇與性格,伴隨一開始初來乍到貴寶地之淘金客意外走入12人秘密會議,這些個人的際遇、價值觀與處事風格,便被交織進入書中幾個犯罪事件被抽絲剝繭出真相的故事主情節中,人物過往記憶與當下行動混接在敘事進程裡;而後事件調查走到法庭審理釐清真相的終局,敘事又回溯到事件開始發生的時點,一節一節地補完先前敘事中不夠完整交代的細節與人物心理描繪。
不過對自己來說,本書成也是敘事結構、敗也是敘事結構。作者對於部分人物角色的性格刻劃、價值觀描述與行動心理書寫,展現相當功力,其細膩深入之處也能引人入勝並發人省思。然而坦白說,本書中的事件並非本質上錯綜複雜,隨著閱讀而逐漸進入故事之中後,會感覺作者所架構鋪陳的敘事是種匠氣的炫技,但其實無助於故事情節的交代或者引領讀者進入故事的幽微細節中。整體來說,作者所精心設計的敘事結構感覺上是用來包裝其實不那麼精彩的故事情節本身,而進一步來說,前半部個別人物的並行行動被輪替敘述或者還可以接受,但是後面回溯到事件開始依據時序交代補充細節的部分就讓人有種拖泥帶水之感。
作者使用星座圖與天象來做為象徵並區分章節(或者也是呼應書名),但是這樣的意圖有點令人無法理解、效果也並不彰顯。或者本書的故事說得更單刀直入些會更合自己的口味。
此外,以19世紀紐西蘭淘金熱潮、殖民、鴉片等歷史元素所編織出的本書故事,其中或者有惡意、貪婪、偏執、情緒影響理性等亙古共通人性,但是畢竟時空過於遙遠且故事情節本身流於平淡淺薄,讀完之後可以在心中引起的共鳴感其實是有限的。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不計成本的瘋狂

自己血液中的偏執狂與神經質,在這樣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狀態下被誘發出來並顯現得淋漓盡致。
同居的家人因為宗教活動而外出過夜,讓自己成為完全沒有需要交待行蹤的人(題外話,如此生活是多麼疏離,無法反駁地自己的下場一定是晚景淒涼);在尋求可以貪歡縱慾的可能時,很難得地竟然能夠毫無妥協地如自己所願;在提領現金時發現一筆自己不以為會如此快匯入自己帳戶的「鉅款」(對窮酸的自己來說)竟然已經在帳戶中,更讓自己有了揮霍的惡膽。
花費跟貪歡活動費用幾乎相當的交通費用,讓自己的捨近求遠變得奢侈浪費;耗在交通路程上的時間遠比自己待在目的地從事貪歡活動的時間長,更讓自己這樣的衝動舉動失去任何合理化說明的可能。
然而,或者是因為荒唐與瘋狂的催化,讓自己有了美化這次貪歡活動的動機,但是不可諱言的是,這次貪歡活動卻是自己好一陣子以來少有的愉悅經驗(至少某種程度地彌補了上海行的諸多不愉快)。提供服務者雖然應該仍是提供制式化的服務,但是其投入的敬業程度卻讓自己有種價廉物美(相較於台北的價格水準是便宜了一些)、錢花得很值得的感覺,就算只是假象也無妨。雖然服務提供者並不如自己想像中地可以帶來視覺上的享受,但是在觸感上卻仍可讓自己得到想像以上的快感。外在或不是吸引自己之類型,但是與外在給人印象不太相稱的天賦卻讓自己有意外驚喜。
而另一個意外卻正面的收穫是,花費在交通上的時間,竟然超出自己預期地讓自己可以讀完一本大部頭小說的最後近兩百頁,也算是在荒唐瘋狂之外給自己開脫罪惡感的藉口。因為捧著大部頭小說而在當地的捷運中被人攀談(自己有著這麼一點希望對方是向自己「搭訕」,不過對方應該還是好奇的成分居多),對方甚至還把大部頭小說的封面(因為跟著自己飄洋過海所以已經有些破損)拍照下來,就算自己可能被當成獵奇的怪胎異類,這樣的奇遇對自己來說還是有趣。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落葉聚散

人的記憶真的不是個牢靠的東西,或者更正確地說,人的好感或善意真是顆稍縱即逝的流星。
一個人對自己這麼說:這是第一次見到你;然後又這麼說:很高興認識你。
然而,其實這是自己跟這個人的第二次見面,雖然兩次見面的時間都是一兩個小時,交談也只能說得上是寥寥數語,但是上次見面所說過的話,很有既視感地又在這次再度說了一次。更讓人看清現實殘酷的是,其實兩人在上次見面時有陰錯陽差地交換過手機號碼,還傳過一兩次簡訊,而這次見面就只是友善道別而已,這意味著連有了手機號碼都不會發生的事情,更不可能在僅是友善道別之後發生。
自己曾一時動搖地想,要不要坦白說出,其實這不是第一次見面;但轉念一想,自己戳破這個不真實的泡沫又有什麼意義呢?再次相見等於初次見面,留不在記憶裡面的印象,無法保溫過隔夜的好感,又何必執著忠於事實呢?
墨跡會風乾,留在白紙上的黑字會是證據還是無法被解讀的天書?如果記憶沒有防腐劑,也沒有常溫保鮮的方法,那麼又要如何期待人心情感的溫度與鮮度呢?就像是落葉被化身成風的命運或機緣吹來吹去,一瞬間兩片落葉貌似親密地陪伴著彼此的飄盪,但是最後還是墜落在各自的泥土上,腐爛成養分滋養著各自的樹,有多少飄盪過程的記憶,在分散後會有多懷念那一時半刻的聚合,其實都是難以期待的鏡花水月。
一個人的自己,要為這樣的虛妄在意什麼或著感懷什麼呢?可惜馨香手中故,如果氣味甚至連手掌都沒有沾染到而留下絲毫痕跡,那有值得懷念的價值嗎?唯一能感慨的或者是,人只能接受一覺醒來,夢境就會無從記憶的事實。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白ゆき姫殺人事件

日本女性推理小說家湊かなえ的作品,被翻拍成的電影版將於2014年3月29日在日本上映(井上真央與綾野剛主演);自己是在逛書店時看到新上架的文庫本,想到自己都還沒有閱讀過湊かなえ作品,所以就購入並在這次的上海行中將之讀完。
不過,這次的閱讀經驗告訴自己,如果想切入某個作家的作品集,還是要先從成名作、得獎作或者知名作來著手,翻拍成電影不見得會是原作精彩的保證。
在本書中作者呈現出一種瞎子摸象般的現象建構:謠言、偏見、自我主觀意識所渲染的回憶,透過社交軟體與大眾平面媒體所促成的傳播網絡、來形成對嫌疑人的性格描繪與事件真相的拼湊。化妝品公司的美女員工被亂刀砍死並被焚屍遺棄在樹林中,嫌疑人在許多所謂「相關人士」(同事、昔日同窗、故鄉居民等)的證言中被敘說且被定義,並在自由撰稿的雜誌新聞記者帶有立場的扭曲重組中被定了罪。當然最後真相很推理小說地必須不是一開始讀者所讀到的樣子,真犯人另有其人,惡意與動機也更加醜惡。
本書在amazon.co.jp上的評價可以說 是毀譽參半,從五顆星到一顆星都有,且數量分配還可以說得上是相當平均。自己的觀感則是比較接近2顆星的負面評價:作者對於相關人士的證詞處理其實很鬆散,對於證言者的角色設定與描繪其實很淺薄而片面(當然有可能作者是刻意地要凸顯進行採訪之自由撰稿記者的膚淺與偏頗),讀來覺得作者採用這樣敘事架構形式其實很匠氣,除了結構上的創新外並沒有太多內容可以去挖掘。
當然因為嫉妒所衍生的惡意是本書中相當吃重的命題,只是從自己的標準來看,作者在本書中所處理的程度是肥皂劇的等級,但是又不夠娛樂效果,是通俗但不夠有趣。

上海行

因為轉職休較長的假期,因為自己完全不切實際的慾望所衍生出錯得離譜的期待,因為自己過去將近一年的心情低落與方向迷失(從這個blog文章數驟減以及題材僅剩下讀後感等現象便可窺知),自己選擇去上海走走,也讓自己第一次申請台胞證並踏上對岸的領地。
大前天返台的自己結束五天四夜旅程,忠於自己旅遊風格地跑了幾個地方:
蘇州,跟了一個一日遊旅行團,發現自己被當冤大頭地、以高於當地人網上訂購價將近100元人民幣的價格、被上海火車站前的旅行社攤位多賺了一手,而且行程比自己預期地結束得早,但也因為5點多就回到上海,而讓自己有機會可以去看外灘的傍晚景色,並在南京路步行街上被拉客的姊妹們騷擾;
周莊(江蘇崑山),從上海南站自行搭乘客運巴士前往這個號稱是江南第一水鄉的古鎮,100元人民幣的門票因為景點過度商業化而減損了價值,回程還因為巴士拋錨而在上海市內某處提早下車;
杭州,從上海虹橋火車站自行搭乘高鐵(單程1小時10多分)前往,西湖三潭印月上的大陸國內觀光客數量降低了觀光品質,而靈隱寺的兩階段收費(靈隱景區與寺院分別收費、且要先進景區才能入寺)也讓自己印象深刻。
在古鎮、老街或古蹟的景區中,跨國連鎖餐飲或便利商店偽裝成古風建築,雖然不是一定要食古不化,但是還是會有種煞風景的感覺。

從杭州回到上海的高鐵,自己所坐的座位是所謂的「軟臥代二代座」,就是把臥鋪下鋪分成3個座位販售(上鋪可以放行李),沒有區隔且共有兩個上下舖的一室內會發生三三對坐的狀況;一路上其他的大陸人乘客聊著發燒新聞事件與政治,自己的耳機毫無抵抗能力,只能說大陸高鐵公司的生意頭腦真是不按牌理出牌。

之後自己會不會再前往大陸旅遊呢?除非有公出,不然還是選擇其他國家吧!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恋歌

2013年下半期第150回直木三十五賞之共同受賞作。
自己在做為直木賞選考對象的大衆文芸作品中,通常會比較有興趣關注的是屬於推理犯罪小說這個類別的作品。然而,在這期直木賞的候補作品中,推理犯罪小說類的作品卻缺席(是否代表這個類型的發展在日本大眾文學中已進入低潮?);面對這部以在歷史變革的動盪時局中、女性人物生存與愛戀的故事做為題材的時代小說,在其被宣布成為受賞作之後,自己出於打破自己不成文規則、手邊沒有自己更有興趣的日文通俗小說、畢竟也是得獎作品等等理由,便還是將其購入來閱讀。
不過,本書中非現代日文的文句、以及幕府末年的日本政爭史實,讓自己讀來是有所隔閡且難度提升不少;雖然還是可以大體上掌握故事情節的進展,但是要完全進入故事卻是有所困難。對於細膩的文字描述,以及隱藏在故事人物對話中的幽微情感心境變化,自己的感受力受到文字理解的相當侷限,或者更正確地說,這些東西是否存在於本書之中,是自己無法判斷的事情。所以除了故事情節之外,本書是否有更多深度與細節,坦白說自己無從評價。
而說到故事情節本身,其大抵如是:名門千金(本書主人翁)下嫁中階武士,一開始生活適應上有因為社會階級差異而出現磨合,然而伴隨黨爭變成鬥爭與戰爭,中階武士捲入紛亂時局,而後一時得勢的敵對黨將主人翁等所謂亂黨妻女押入牢中並開始一一處決。雖然後來主人翁及其小姑倖免於死,但是身為武士的丈夫卻已音訊全無,恐已不在人世。回到故鄉成為文學大家的主人翁,在時代風格潮流的變化中逐漸不再引領風騷,女弟子在其病重不久於世的時點接觸到了其自傳手記,閱讀後發現陪在主人翁身邊的女管家其實是當時敵對黨大老的後代;透過死後收養女管家的小孩來繼承,主人翁選擇了放下仇恨,在歷史轉變的洪流中,給自己的人生際遇畫下句點。
這樣的歷史故事,自己讀來坦白說並沒有太多驚喜,情節鋪陳轉折並沒有太引人入勝之處,故事本身也無法帶來太多啟發與省思。看來日本時代小說應該還是自己無法投入的通俗文學類型吧!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郊遊

上週六去看了一部電影,是名導蔡明亮的劇情長片作品,其獲得2013年第70屆威尼斯影展(The 70th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評審團大獎(Grand Jury Prize),也在同年的第50屆金馬獎中拿下最佳導演與最佳男主角兩項獎項。
這部電影的英文標題是《Stray Dogs》,直接翻譯好像是「流浪狗」。導演選擇用精緻構圖、幾何光影很有美感的影像畫面,去呈現父親與一對兒女三人在城市中的流浪生活:靠著在路邊舉廣告牌賺取薄酬的中年男子父親,平日在大賣場遊蕩並與父親住在廢棄建築物中的兄妹兩人,劇情完全沒有交代為何三人會淪落到這樣的生活狀態,甚至沒有太多的對白可以讓觀眾去探知角色的內心與情緒,只有片段且斷裂的個別橋段,就像歷史的斷簡殘篇一樣,需要故事的觀眾必須靠自己去拼湊與想像。
在一篇自述的電影簡介中,導演說到電影中唯一一個女性角色,介入主角的單親家庭奪取他的小孩,因為一些因素導演突發奇想地用了三個女演員演同一個角色,而「後來拍出來,他們是不是在演同一個角色,好像也不重要了」。這個女性角色好像是孑然一身的大賣場員工,有潔癖且會餵食流浪狗;在遇到生活條件跟流浪狗沒有太多差別的兄妹後,便把他們接回家中,讓他們就學並過社會通念中人類小孩該過的生活。同樣地,搶奪小孩的過程完全沒有情節的交代,而是透過隱晦意象的場景來表達。
電影最後收在女子與父親互動的一場戲,單一鏡頭下,女子哀戚而父親飲酒,父親將手搭上女子但女子卻頭也不回地離開,而後父親也跟著離場;這樣的結局有很多可能的解釋,但是在女子與父親個別有過何種際遇、彼此之間又是何種關係等情節、並未被電影劇情交代清楚的情況下,所有解釋都是觀眾自己的選擇偏好,而觀眾所感受到的是影像語言沉靜蕭瑟的美感、還是影像語言所渲染出的沉痛或心酸,或者也是看觀眾自己觀影的立場與角度。
對自己來說,一個悲傷哀戚的故事拍得如此曲高和寡,到底有什麼意義或價值?當觀影者是時尚光鮮或自命品味高尚的藝文雅痞時,耽美的影像語言能夠帶給他們什麼呢?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We Need New Names

2013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作者出生於辛巴威並在18歲那年移居至美國密西根州。從作者這樣的經歷來看,本書所描述的主角或有部分比重是作者自身的投射;不過就算本書是作者自己潤色或重構過後的自傳,也不見得會讓這本小說的閱讀價值有所改變或提升。
書中主角一開始與一群年紀相仿的朋友,在貧窮、社會隔閡、政局動盪、家庭問題等陰影下,尋找著讓自己童年快樂度過的方式;在對周遭事物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主角為自己當前的生活與存在界定意義。故事在這個階段,配合著主角心智與認知的不完全成熟,許多情節的細節並沒有被描繪清楚,或者更正確地說,被刻意地以小孩子淺白與不完整的視角來敘述,導致情節背後的緣由或者意義,都必須依賴讀者去填補、延伸或詮釋。
書中故事在沒有很明確交代原因與過程的情況下,主角被送到美國與自己的阿姨同住;而這個篇幅不過數頁的過場橋段,就像是舞台劇的中場休息,讓故事舞台的背景被重新陳設,登場人物大換血,主角也像是一夜長大地,不僅自述故事的細緻度與深度增加,批判與論述的成分也開始顯著化。
以並不完全合法的身分掙扎地留在美國,主角求學、打工貼補家用,遭遇其他移民以及無法理解自己的所謂美國人;主角踏進美國這個所謂的民族大熔爐裡,在無法被理解與言說的非洲血液以及美國化驅力的相互拉扯與牽引下,找尋著自己的身分認同與存在。故事的最後,主角意料之外地與童年友人通話,卻在友人的質疑與批判中,發現自己在無法完全成為美國人的同時,也失去了宣稱自己是辛巴威人的立場與資格,在被剝奪可以主張自己了解故鄉生活疾苦之發言權的時候,自己的故事該如何被定位與述說也變成令人迷失而焦慮的一個難題。
然而,雖然本書故事不能說沒有深度,讀來也不能說沒有相當啟發,但是其敘事結構有點過於刻意拼湊且支離破碎,令人覺得作者是過於匠氣地想要把某些批判與省思的故事橋段或情節元素呈現出來,反而落入窠臼或刻板印象中,讀來像是進入作者設好的局,是被拉入其要討論的課題中而失去看故事的美感與感染力。不過對自己來說,這樣的瑕疵不會完全抹去本書的閱讀價值,只能說作者的說故事功力還無法讓她成為一個虛構故事的能手,其賣點還是自己的身分認同與經歷,其價值在於這樣的故事只有她能說、只有她才有資格說。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The Lowland

2013年英國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以及美國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finalist。
一對年紀差距一歲多的兄弟,出生並成長於印度加爾各答(Calcutta,現名Kolkata)的Tollygunge地區,成績表現優異而成為父母親的驕傲。隨著年齡漸長,兄弟之間的差距逐漸浮現,外放積極的弟弟對比內斂壓抑的哥哥,弟弟選擇涉入了當時在印度擴散發展的階級鬥爭運動,而哥哥則是選擇負笈美國求學。弟弟與透過參與運動活動認識之友人妹妹結婚,並因為被警方懷疑涉及暴力犯罪案件而被當時的戒嚴法律執法者從家裡搜出並處決,但家屬卻始終沒有尋回其遺體。弟弟的遺孀肚中懷有其遺腹子卻不見容於婆家,返國奔喪的哥哥在美國結束一段關係後,提出與其弟妹結婚並成為弟弟遺腹子父親的提案,希望藉此帶弟妹逃離當前困境,卻也因此與父母關係產生變化。
到了美國居住生活在Rhode Island州,遺腹子順利出生成為哥哥與前弟妹、現任妻子之間的女兒。現任妻子一直無法找到自己在如此家庭關係中的情感投射與定位,並受到先前與弟弟間回憶與罪惡感所糾纏,也無法在感謝與被束縛的感覺外真正愛上哥哥。在重新投入哲學研究之同時,其疏離了現任丈夫與親生女兒,並在丈夫帶女兒回印度奔父喪並探望母親之際,拋下丈夫女兒離開美國東岸,接受位於西岸加州的教職並從此不再與丈夫女兒連絡,過著疏離人群、孑然一身的生活。
女兒度過了被母親拋棄的黑暗期後開始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性格與信念,其投身環境生態與農業在地產銷等社會活動令人想到其親生父親的積極運動性格。而後女兒未婚懷孕並回到父親家中生活,被父親告知了自己的身世;有了第二春機會的父親重新與母親取得聯繫並尋求結束兩人有名無實之婚姻關係,母親意外到訪讓女兒爆發出多年來累積的憤怒。母親以弟弟妻子身分所犯下的罪行,雖然不為人知也未受制裁,但卻成為其沉重的十字架,讓其必須走向孤獨的自我囚禁。
本書的情節橫跨了七、八十年的時間以及印度、美國兩地的背景,在故事軸線細節繁複且人物情感與意念被細膩刻劃描述的同時,敘事進展卻讀來不失緊湊節奏、結構綿密緊實而沒有紊亂散漫,足見作者說故事的功力與架構敘事的火侯。幾個重要人物的個人故事與糾結情緒被絲絲入扣且工筆純熟地描繪出來,情感的感染力相當強烈。更重要的是,歷史事件與其情境雖然只是背景卻是相當有重量的存在,其不僅讓整個故事有了發展的理由,也活化突顯了主要人物的纖細情緒,讓其選擇有了可被讀者感知的質感與深度。
好看的小說,不枉自己在這個甲午馬年的六天舊曆年假中一鼓作氣地將之讀完。

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実験刑事トトリ

日本NHK電視台所製作、在2012年11月播出的刑事ドラマ(連続5回),自己則是在不久前購入於2013年5月所發售的DVD,預計在這次為期六天的年假中用來消遣自己並打發時間。
以所謂倒敘推理的敘事架構來展開每回的殺人事件,這樣的體例或者會讓觀眾期待犯人與偵探的智力對決,以及基於偵探與主要角色的獨特性格所激發或撞擊出的幽默火花(之所以古畑任三郎系列的連續劇會深植人心,主角獨特的性格與行事作風,今泉刑事的滑稽荒謬,或都是功不可沒)。
這次神探角色之設定是年過40才經過中途採用轉職成為新人警察的動物科學研究家,其搭配28歲的「前輩」刑警組成拍檔,以敏銳的觀察、秀逸的論理能力與實事求是的實證實驗精神,一回合又一回合地識破故事一開始就登場的真犯人所設下的完美犯罪詭計。只是雖然故事中有些動物行為學的資訊,神探主角也在其中為證實其推理做了一些假設實證,但是坦白說,神探角色與搭檔警察的形象塑造不能說是相當鮮明,其結合所可以鋪陳的梗也似乎沒有完全被發揮,感覺上劇作者西田征史並沒有要突顯黑色幽默的風格,整體來說故事的基調還是較為嚴肅且四平八穩。
至於完美犯罪詭計、以及偵探推理並舉證破解詭計過程的設計,也可以說是中規中矩而沒有花招百出;雖然不能說是過於簡單或沒有轉折,但是驚喜度或者對決感卻沒有很徹底地被發酵出來。倒敘推理中的真犯人總是一些有相當社經地位、或者特殊才能的專業人士,這似乎是因為要合理化這些人從事智能犯罪的可能性與能力;而這次5集的故事中,殺人者分別是料理研究家、老牌服裝設計師、新秀鋼琴家、人氣漫畫故事作者、與大型企業前社長等,似乎也還是不脫倒敘推理的體例設定框架。
看無字幕的原音播出版本,也是有期待考驗自己日文聽力的意味在;專注聽取對白,雖然不到百分之百的掌握,但要理解故事的進展卻比自己預想的輕鬆。在2013年10月NHK播出了這部作品的第二部,今年年中或者會推出DVD版本,到時候自己或許還會購入來觀賞、看看這部系列作品是否有所轉變或成長。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贖罪の奏鳴曲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其於2009年出版第一部作品而正式成為作家,當時這位大叔已經是48歲的年紀(算是給自己的鼓勵嗎?還有機會做做作家夢)。
本書的敘事脈絡可以分為兩軸,雖然在閱讀過程中期待著兩條軸線到最後會被收束,不過結果是其中一條軸線只是軼事性的主角人物側寫與形象奠定,而另外一條軸線才是本書主要的犯罪事件與謎團。
一開始,「第二次」接觸屍體的主角正在進行搬運屍體到郊外棄屍的工作,想要混淆犯罪偵查的走向與進度。隨即讀者知悉了主角的身分,其為一名所謂的惡德律師,但卻是戰功彪炳;在故事中其要為一名吸金無數、導致許多受害者家破人亡的詐騙集團首腦辯護(其中一段對組織化詐騙集團的論述,短卻有趣),並利用話術威脅對方支付高額的律師費,以換取其操弄審判制度的辯護。
被棄置郊外的屍體被證實身分是自由撰稿的狗仔記者,其以挖掘醜聞來威脅事件當事人換取封口費。一組警察拍檔登場,著手進行前述殺人棄屍案件之調查,並開始將懷疑的目光轉向主角,而透過其調查揭開了主角的過往:主角曾經在少年時期兇殘地殺害了一個小女孩並將之分屍,而後其被判決進入少年感化院服刑。在本書中四個章節的其中之一中,做為主角為何決定投入司法考試並取得律師資格之緣由的感化院經歷被描述出來,但這樣的背景事件與殺人棄屍案並無關連。
主角「反常」地接受了一件公設辯護人的辯護案,其中被控犯罪的被告被新聞媒體認定是為領取保險金而謀害親夫的惡女,而其獨生子則是一個因為腦性麻痺而失去語言能力與行動能力、僅有單手可以活動的18歲青年;事件中被害人因為在其所經營的木材工廠中被重物落下壓到而癱瘓,在醫院中靠呼吸維生器維生時,呼吸維生器卻意外終止作用,而電源開關上有著妻子的指紋,因此妻子被控殺人罪嫌。被殺人棄屍的狗仔記者生前正在追蹤這件案件,所以其死亡便和這件案件扯上了關係。
主要事件(工廠經營者以及狗仔記者的死亡)的真相在本書最後一個章節中被揭露,從主角律師在日本最高裁判所的審判庭上嘗試證明被告並無殺意而企圖翻案的法庭劇開始,經過主角與腦性麻痺兒子之對話、主角在停車場被其過往辯護案件之對造當事人母親所刺傷,到最後警察拍檔中的老鳥拆穿了事件背後真正的真相與真犯人如此大費周章的真正動機,幾度翻轉的真相,敘事緊湊而有相當娛樂效果。
就敘事架構來說,本書不算本格正統的作品,因為軼事性的情節過多,感覺上也是作者在展現其就社會事件背景資料的爬梳成果。不過整體來說,讀來節奏不拖泥帶水,情節起伏也有娛樂性,事件背景也並非完全陳腔濫調,所以還算讀了不會後悔是浪費時間的作品。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The Good Lord Bird

2013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Winner,作者James McBride在簡介中被描述成「an accomplished musician and author of the American classic The Color of Water and the bestsellers Song Yet Sung and Miracle at St. Anna, which was turned into a film by Spike Lee」,雖然自己孤陋寡聞地對前述資訊內容毫無所悉。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後期的美國,維持與解放黑奴制度的對立衝突正在發生。做為主角的黑人小男孩在解放黑奴運動傳奇人物的一次行動中、因為父親被誤殺且被誤認為女孩而開始了與傳奇人物一起行動的生活,也因而成為了傳奇人物實際經歷與人性面向的目擊者或見證人(故事一開始的序言就是在1966年的一場老舊黑人教堂火災意外中,主角記述其經歷的手稿被發現)。主角以女孩的身分度過了其童年時代,在有著自己務實盤算的冷眼旁觀、以及對傳奇人物理念抱持質疑與批判的內心真意中,其跟隨傳奇人物的運動軌跡而遊歷當時美國的多個城市,並在其中一段時間成為黑白混血之青樓女子的陪侍,遭遇了一場黑人暴動事件以及之後的處刑,體會了在當時黑人社會中的形形色色人性與現實。
作者的聚焦其實是在傳奇人物的性格側寫上。透過主角的旁觀與批判,傳奇人物變成一個宗教狂熱者、以及一個被理念自我催眠、好高騖遠但不切實際的夢想家。現實生活中傳奇人物為了生活也是做了一些偷搶的勾當,即使是打著正義之師的義賊之名;傳奇人物用他的群眾魅力與理想號召力募得相當款項,卻遭到謊稱可以提供軍事訓練之騙子全數詐騙。傳奇人物面對許多現實的問題,追隨者的人數也是在增增減減中而往往是慘澹的寥寥無幾人,甚至是傳奇人物自己的兒子也不見得能夠接受傳奇人物過於不務實的理念,而選擇離去過自己的現實生活。傳奇人物總是樂觀而正面地面對或解釋自己的處境或發生的事情,甚至是自欺欺人地將事實做出不會和自己信仰或理念衝突的粉飾。在一直提不出行動計畫的空轉期後傳奇人物終於發動了一次挾持人質並佔領建物的行動,但結果卻是有勇無謀地失敗、以相當傷亡以及自己被處以絞刑來收場。
就像是夸父追日般地,在現實從不友善、人性總是冷漠務實的日常生活中,侃侃而談自己理念以及正義與上帝在自己這邊之信仰的人,又能真正改變世界的什麼以及改變到何種程度呢?只是當自己被開了一扇窗可以撥開傳奇與傳聞的迷霧、而近距離地檢視這個人的虛實與所有的缺陷或美好,自己會有多少的主觀情感投射、又會有多少的客觀批判,讓自己選擇是繼續信仰追隨、迫於其他因素妥協或毅然決然地切割?為了信念的純粹,人需要多少的自欺欺人與悖離現實才能維繫自已意識的完整?然而,至少是從一而終地貫徹自己信念而走到人生的盡頭,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人性或現實上的所有缺點與盲點是否都可以被忽略,而只去欣賞其理想的美好,就算只是泡沫、只是曇花一現的海市蜃樓?
英雄如此平凡,傳奇如此現實,這並非多麼出人意表的小說主題,但卻是本書讓自己讀出興味與省思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