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実験刑事トトリ

日本NHK電視台所製作、在2012年11月播出的刑事ドラマ(連続5回),自己則是在不久前購入於2013年5月所發售的DVD,預計在這次為期六天的年假中用來消遣自己並打發時間。
以所謂倒敘推理的敘事架構來展開每回的殺人事件,這樣的體例或者會讓觀眾期待犯人與偵探的智力對決,以及基於偵探與主要角色的獨特性格所激發或撞擊出的幽默火花(之所以古畑任三郎系列的連續劇會深植人心,主角獨特的性格與行事作風,今泉刑事的滑稽荒謬,或都是功不可沒)。
這次神探角色之設定是年過40才經過中途採用轉職成為新人警察的動物科學研究家,其搭配28歲的「前輩」刑警組成拍檔,以敏銳的觀察、秀逸的論理能力與實事求是的實證實驗精神,一回合又一回合地識破故事一開始就登場的真犯人所設下的完美犯罪詭計。只是雖然故事中有些動物行為學的資訊,神探主角也在其中為證實其推理做了一些假設實證,但是坦白說,神探角色與搭檔警察的形象塑造不能說是相當鮮明,其結合所可以鋪陳的梗也似乎沒有完全被發揮,感覺上劇作者西田征史並沒有要突顯黑色幽默的風格,整體來說故事的基調還是較為嚴肅且四平八穩。
至於完美犯罪詭計、以及偵探推理並舉證破解詭計過程的設計,也可以說是中規中矩而沒有花招百出;雖然不能說是過於簡單或沒有轉折,但是驚喜度或者對決感卻沒有很徹底地被發酵出來。倒敘推理中的真犯人總是一些有相當社經地位、或者特殊才能的專業人士,這似乎是因為要合理化這些人從事智能犯罪的可能性與能力;而這次5集的故事中,殺人者分別是料理研究家、老牌服裝設計師、新秀鋼琴家、人氣漫畫故事作者、與大型企業前社長等,似乎也還是不脫倒敘推理的體例設定框架。
看無字幕的原音播出版本,也是有期待考驗自己日文聽力的意味在;專注聽取對白,雖然不到百分之百的掌握,但要理解故事的進展卻比自己預想的輕鬆。在2013年10月NHK播出了這部作品的第二部,今年年中或者會推出DVD版本,到時候自己或許還會購入來觀賞、看看這部系列作品是否有所轉變或成長。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贖罪の奏鳴曲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其於2009年出版第一部作品而正式成為作家,當時這位大叔已經是48歲的年紀(算是給自己的鼓勵嗎?還有機會做做作家夢)。
本書的敘事脈絡可以分為兩軸,雖然在閱讀過程中期待著兩條軸線到最後會被收束,不過結果是其中一條軸線只是軼事性的主角人物側寫與形象奠定,而另外一條軸線才是本書主要的犯罪事件與謎團。
一開始,「第二次」接觸屍體的主角正在進行搬運屍體到郊外棄屍的工作,想要混淆犯罪偵查的走向與進度。隨即讀者知悉了主角的身分,其為一名所謂的惡德律師,但卻是戰功彪炳;在故事中其要為一名吸金無數、導致許多受害者家破人亡的詐騙集團首腦辯護(其中一段對組織化詐騙集團的論述,短卻有趣),並利用話術威脅對方支付高額的律師費,以換取其操弄審判制度的辯護。
被棄置郊外的屍體被證實身分是自由撰稿的狗仔記者,其以挖掘醜聞來威脅事件當事人換取封口費。一組警察拍檔登場,著手進行前述殺人棄屍案件之調查,並開始將懷疑的目光轉向主角,而透過其調查揭開了主角的過往:主角曾經在少年時期兇殘地殺害了一個小女孩並將之分屍,而後其被判決進入少年感化院服刑。在本書中四個章節的其中之一中,做為主角為何決定投入司法考試並取得律師資格之緣由的感化院經歷被描述出來,但這樣的背景事件與殺人棄屍案並無關連。
主角「反常」地接受了一件公設辯護人的辯護案,其中被控犯罪的被告被新聞媒體認定是為領取保險金而謀害親夫的惡女,而其獨生子則是一個因為腦性麻痺而失去語言能力與行動能力、僅有單手可以活動的18歲青年;事件中被害人因為在其所經營的木材工廠中被重物落下壓到而癱瘓,在醫院中靠呼吸維生器維生時,呼吸維生器卻意外終止作用,而電源開關上有著妻子的指紋,因此妻子被控殺人罪嫌。被殺人棄屍的狗仔記者生前正在追蹤這件案件,所以其死亡便和這件案件扯上了關係。
主要事件(工廠經營者以及狗仔記者的死亡)的真相在本書最後一個章節中被揭露,從主角律師在日本最高裁判所的審判庭上嘗試證明被告並無殺意而企圖翻案的法庭劇開始,經過主角與腦性麻痺兒子之對話、主角在停車場被其過往辯護案件之對造當事人母親所刺傷,到最後警察拍檔中的老鳥拆穿了事件背後真正的真相與真犯人如此大費周章的真正動機,幾度翻轉的真相,敘事緊湊而有相當娛樂效果。
就敘事架構來說,本書不算本格正統的作品,因為軼事性的情節過多,感覺上也是作者在展現其就社會事件背景資料的爬梳成果。不過整體來說,讀來節奏不拖泥帶水,情節起伏也有娛樂性,事件背景也並非完全陳腔濫調,所以還算讀了不會後悔是浪費時間的作品。

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The Good Lord Bird

2013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Winner,作者James McBride在簡介中被描述成「an accomplished musician and author of the American classic The Color of Water and the bestsellers Song Yet Sung and Miracle at St. Anna, which was turned into a film by Spike Lee」,雖然自己孤陋寡聞地對前述資訊內容毫無所悉。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後期的美國,維持與解放黑奴制度的對立衝突正在發生。做為主角的黑人小男孩在解放黑奴運動傳奇人物的一次行動中、因為父親被誤殺且被誤認為女孩而開始了與傳奇人物一起行動的生活,也因而成為了傳奇人物實際經歷與人性面向的目擊者或見證人(故事一開始的序言就是在1966年的一場老舊黑人教堂火災意外中,主角記述其經歷的手稿被發現)。主角以女孩的身分度過了其童年時代,在有著自己務實盤算的冷眼旁觀、以及對傳奇人物理念抱持質疑與批判的內心真意中,其跟隨傳奇人物的運動軌跡而遊歷當時美國的多個城市,並在其中一段時間成為黑白混血之青樓女子的陪侍,遭遇了一場黑人暴動事件以及之後的處刑,體會了在當時黑人社會中的形形色色人性與現實。
作者的聚焦其實是在傳奇人物的性格側寫上。透過主角的旁觀與批判,傳奇人物變成一個宗教狂熱者、以及一個被理念自我催眠、好高騖遠但不切實際的夢想家。現實生活中傳奇人物為了生活也是做了一些偷搶的勾當,即使是打著正義之師的義賊之名;傳奇人物用他的群眾魅力與理想號召力募得相當款項,卻遭到謊稱可以提供軍事訓練之騙子全數詐騙。傳奇人物面對許多現實的問題,追隨者的人數也是在增增減減中而往往是慘澹的寥寥無幾人,甚至是傳奇人物自己的兒子也不見得能夠接受傳奇人物過於不務實的理念,而選擇離去過自己的現實生活。傳奇人物總是樂觀而正面地面對或解釋自己的處境或發生的事情,甚至是自欺欺人地將事實做出不會和自己信仰或理念衝突的粉飾。在一直提不出行動計畫的空轉期後傳奇人物終於發動了一次挾持人質並佔領建物的行動,但結果卻是有勇無謀地失敗、以相當傷亡以及自己被處以絞刑來收場。
就像是夸父追日般地,在現實從不友善、人性總是冷漠務實的日常生活中,侃侃而談自己理念以及正義與上帝在自己這邊之信仰的人,又能真正改變世界的什麼以及改變到何種程度呢?只是當自己被開了一扇窗可以撥開傳奇與傳聞的迷霧、而近距離地檢視這個人的虛實與所有的缺陷或美好,自己會有多少的主觀情感投射、又會有多少的客觀批判,讓自己選擇是繼續信仰追隨、迫於其他因素妥協或毅然決然地切割?為了信念的純粹,人需要多少的自欺欺人與悖離現實才能維繫自已意識的完整?然而,至少是從一而終地貫徹自己信念而走到人生的盡頭,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人性或現實上的所有缺點與盲點是否都可以被忽略,而只去欣賞其理想的美好,就算只是泡沫、只是曇花一現的海市蜃樓?
英雄如此平凡,傳奇如此現實,這並非多麼出人意表的小說主題,但卻是本書讓自己讀出興味與省思的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