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The Luminaries

2013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得獎作,是本頁數超過800頁的大部頭小說。作者為出生於加拿大、但在幼年便隨著紐西蘭籍父親(根據維基百科,其在加拿大攻讀博士)回國定居的女性作家;本書為其第二部小說,而其以28歲的年紀成為前述獎項截至目前為止最年輕的獲獎作家。
由於這是部篇幅龐大的小說,為避免自己必須背負著如此沉重負擔上下班通勤,所以自己選擇在因為轉職而出現的兩星期休假來閱讀。但最後,自己卻是背負著這本大部頭小說飄洋過海到了上海蘇杭旅行,並且還是背負著它往來通勤於新工作所在地與居所之間。
篇幅龐大代表著故事情節的繁複(要三言兩語說明已經超出這篇讀後感的能力範圍):登場人物有著各自的故事、際遇與性格,伴隨一開始初來乍到貴寶地之淘金客意外走入12人秘密會議,這些個人的際遇、價值觀與處事風格,便被交織進入書中幾個犯罪事件被抽絲剝繭出真相的故事主情節中,人物過往記憶與當下行動混接在敘事進程裡;而後事件調查走到法庭審理釐清真相的終局,敘事又回溯到事件開始發生的時點,一節一節地補完先前敘事中不夠完整交代的細節與人物心理描繪。
不過對自己來說,本書成也是敘事結構、敗也是敘事結構。作者對於部分人物角色的性格刻劃、價值觀描述與行動心理書寫,展現相當功力,其細膩深入之處也能引人入勝並發人省思。然而坦白說,本書中的事件並非本質上錯綜複雜,隨著閱讀而逐漸進入故事之中後,會感覺作者所架構鋪陳的敘事是種匠氣的炫技,但其實無助於故事情節的交代或者引領讀者進入故事的幽微細節中。整體來說,作者所精心設計的敘事結構感覺上是用來包裝其實不那麼精彩的故事情節本身,而進一步來說,前半部個別人物的並行行動被輪替敘述或者還可以接受,但是後面回溯到事件開始依據時序交代補充細節的部分就讓人有種拖泥帶水之感。
作者使用星座圖與天象來做為象徵並區分章節(或者也是呼應書名),但是這樣的意圖有點令人無法理解、效果也並不彰顯。或者本書的故事說得更單刀直入些會更合自己的口味。
此外,以19世紀紐西蘭淘金熱潮、殖民、鴉片等歷史元素所編織出的本書故事,其中或者有惡意、貪婪、偏執、情緒影響理性等亙古共通人性,但是畢竟時空過於遙遠且故事情節本身流於平淡淺薄,讀完之後可以在心中引起的共鳴感其實是有限的。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不計成本的瘋狂

自己血液中的偏執狂與神經質,在這樣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狀態下被誘發出來並顯現得淋漓盡致。
同居的家人因為宗教活動而外出過夜,讓自己成為完全沒有需要交待行蹤的人(題外話,如此生活是多麼疏離,無法反駁地自己的下場一定是晚景淒涼);在尋求可以貪歡縱慾的可能時,很難得地竟然能夠毫無妥協地如自己所願;在提領現金時發現一筆自己不以為會如此快匯入自己帳戶的「鉅款」(對窮酸的自己來說)竟然已經在帳戶中,更讓自己有了揮霍的惡膽。
花費跟貪歡活動費用幾乎相當的交通費用,讓自己的捨近求遠變得奢侈浪費;耗在交通路程上的時間遠比自己待在目的地從事貪歡活動的時間長,更讓自己這樣的衝動舉動失去任何合理化說明的可能。
然而,或者是因為荒唐與瘋狂的催化,讓自己有了美化這次貪歡活動的動機,但是不可諱言的是,這次貪歡活動卻是自己好一陣子以來少有的愉悅經驗(至少某種程度地彌補了上海行的諸多不愉快)。提供服務者雖然應該仍是提供制式化的服務,但是其投入的敬業程度卻讓自己有種價廉物美(相較於台北的價格水準是便宜了一些)、錢花得很值得的感覺,就算只是假象也無妨。雖然服務提供者並不如自己想像中地可以帶來視覺上的享受,但是在觸感上卻仍可讓自己得到想像以上的快感。外在或不是吸引自己之類型,但是與外在給人印象不太相稱的天賦卻讓自己有意外驚喜。
而另一個意外卻正面的收穫是,花費在交通上的時間,竟然超出自己預期地讓自己可以讀完一本大部頭小說的最後近兩百頁,也算是在荒唐瘋狂之外給自己開脫罪惡感的藉口。因為捧著大部頭小說而在當地的捷運中被人攀談(自己有著這麼一點希望對方是向自己「搭訕」,不過對方應該還是好奇的成分居多),對方甚至還把大部頭小說的封面(因為跟著自己飄洋過海所以已經有些破損)拍照下來,就算自己可能被當成獵奇的怪胎異類,這樣的奇遇對自己來說還是有趣。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落葉聚散

人的記憶真的不是個牢靠的東西,或者更正確地說,人的好感或善意真是顆稍縱即逝的流星。
一個人對自己這麼說:這是第一次見到你;然後又這麼說:很高興認識你。
然而,其實這是自己跟這個人的第二次見面,雖然兩次見面的時間都是一兩個小時,交談也只能說得上是寥寥數語,但是上次見面所說過的話,很有既視感地又在這次再度說了一次。更讓人看清現實殘酷的是,其實兩人在上次見面時有陰錯陽差地交換過手機號碼,還傳過一兩次簡訊,而這次見面就只是友善道別而已,這意味著連有了手機號碼都不會發生的事情,更不可能在僅是友善道別之後發生。
自己曾一時動搖地想,要不要坦白說出,其實這不是第一次見面;但轉念一想,自己戳破這個不真實的泡沫又有什麼意義呢?再次相見等於初次見面,留不在記憶裡面的印象,無法保溫過隔夜的好感,又何必執著忠於事實呢?
墨跡會風乾,留在白紙上的黑字會是證據還是無法被解讀的天書?如果記憶沒有防腐劑,也沒有常溫保鮮的方法,那麼又要如何期待人心情感的溫度與鮮度呢?就像是落葉被化身成風的命運或機緣吹來吹去,一瞬間兩片落葉貌似親密地陪伴著彼此的飄盪,但是最後還是墜落在各自的泥土上,腐爛成養分滋養著各自的樹,有多少飄盪過程的記憶,在分散後會有多懷念那一時半刻的聚合,其實都是難以期待的鏡花水月。
一個人的自己,要為這樣的虛妄在意什麼或著感懷什麼呢?可惜馨香手中故,如果氣味甚至連手掌都沒有沾染到而留下絲毫痕跡,那有值得懷念的價值嗎?唯一能感慨的或者是,人只能接受一覺醒來,夢境就會無從記憶的事實。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白ゆき姫殺人事件

日本女性推理小說家湊かなえ的作品,被翻拍成的電影版將於2014年3月29日在日本上映(井上真央與綾野剛主演);自己是在逛書店時看到新上架的文庫本,想到自己都還沒有閱讀過湊かなえ作品,所以就購入並在這次的上海行中將之讀完。
不過,這次的閱讀經驗告訴自己,如果想切入某個作家的作品集,還是要先從成名作、得獎作或者知名作來著手,翻拍成電影不見得會是原作精彩的保證。
在本書中作者呈現出一種瞎子摸象般的現象建構:謠言、偏見、自我主觀意識所渲染的回憶,透過社交軟體與大眾平面媒體所促成的傳播網絡、來形成對嫌疑人的性格描繪與事件真相的拼湊。化妝品公司的美女員工被亂刀砍死並被焚屍遺棄在樹林中,嫌疑人在許多所謂「相關人士」(同事、昔日同窗、故鄉居民等)的證言中被敘說且被定義,並在自由撰稿的雜誌新聞記者帶有立場的扭曲重組中被定了罪。當然最後真相很推理小說地必須不是一開始讀者所讀到的樣子,真犯人另有其人,惡意與動機也更加醜惡。
本書在amazon.co.jp上的評價可以說 是毀譽參半,從五顆星到一顆星都有,且數量分配還可以說得上是相當平均。自己的觀感則是比較接近2顆星的負面評價:作者對於相關人士的證詞處理其實很鬆散,對於證言者的角色設定與描繪其實很淺薄而片面(當然有可能作者是刻意地要凸顯進行採訪之自由撰稿記者的膚淺與偏頗),讀來覺得作者採用這樣敘事架構形式其實很匠氣,除了結構上的創新外並沒有太多內容可以去挖掘。
當然因為嫉妒所衍生的惡意是本書中相當吃重的命題,只是從自己的標準來看,作者在本書中所處理的程度是肥皂劇的等級,但是又不夠娛樂效果,是通俗但不夠有趣。

上海行

因為轉職休較長的假期,因為自己完全不切實際的慾望所衍生出錯得離譜的期待,因為自己過去將近一年的心情低落與方向迷失(從這個blog文章數驟減以及題材僅剩下讀後感等現象便可窺知),自己選擇去上海走走,也讓自己第一次申請台胞證並踏上對岸的領地。
大前天返台的自己結束五天四夜旅程,忠於自己旅遊風格地跑了幾個地方:
蘇州,跟了一個一日遊旅行團,發現自己被當冤大頭地、以高於當地人網上訂購價將近100元人民幣的價格、被上海火車站前的旅行社攤位多賺了一手,而且行程比自己預期地結束得早,但也因為5點多就回到上海,而讓自己有機會可以去看外灘的傍晚景色,並在南京路步行街上被拉客的姊妹們騷擾;
周莊(江蘇崑山),從上海南站自行搭乘客運巴士前往這個號稱是江南第一水鄉的古鎮,100元人民幣的門票因為景點過度商業化而減損了價值,回程還因為巴士拋錨而在上海市內某處提早下車;
杭州,從上海虹橋火車站自行搭乘高鐵(單程1小時10多分)前往,西湖三潭印月上的大陸國內觀光客數量降低了觀光品質,而靈隱寺的兩階段收費(靈隱景區與寺院分別收費、且要先進景區才能入寺)也讓自己印象深刻。
在古鎮、老街或古蹟的景區中,跨國連鎖餐飲或便利商店偽裝成古風建築,雖然不是一定要食古不化,但是還是會有種煞風景的感覺。

從杭州回到上海的高鐵,自己所坐的座位是所謂的「軟臥代二代座」,就是把臥鋪下鋪分成3個座位販售(上鋪可以放行李),沒有區隔且共有兩個上下舖的一室內會發生三三對坐的狀況;一路上其他的大陸人乘客聊著發燒新聞事件與政治,自己的耳機毫無抵抗能力,只能說大陸高鐵公司的生意頭腦真是不按牌理出牌。

之後自己會不會再前往大陸旅遊呢?除非有公出,不然還是選擇其他國家吧!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恋歌

2013年下半期第150回直木三十五賞之共同受賞作。
自己在做為直木賞選考對象的大衆文芸作品中,通常會比較有興趣關注的是屬於推理犯罪小說這個類別的作品。然而,在這期直木賞的候補作品中,推理犯罪小說類的作品卻缺席(是否代表這個類型的發展在日本大眾文學中已進入低潮?);面對這部以在歷史變革的動盪時局中、女性人物生存與愛戀的故事做為題材的時代小說,在其被宣布成為受賞作之後,自己出於打破自己不成文規則、手邊沒有自己更有興趣的日文通俗小說、畢竟也是得獎作品等等理由,便還是將其購入來閱讀。
不過,本書中非現代日文的文句、以及幕府末年的日本政爭史實,讓自己讀來是有所隔閡且難度提升不少;雖然還是可以大體上掌握故事情節的進展,但是要完全進入故事卻是有所困難。對於細膩的文字描述,以及隱藏在故事人物對話中的幽微情感心境變化,自己的感受力受到文字理解的相當侷限,或者更正確地說,這些東西是否存在於本書之中,是自己無法判斷的事情。所以除了故事情節之外,本書是否有更多深度與細節,坦白說自己無從評價。
而說到故事情節本身,其大抵如是:名門千金(本書主人翁)下嫁中階武士,一開始生活適應上有因為社會階級差異而出現磨合,然而伴隨黨爭變成鬥爭與戰爭,中階武士捲入紛亂時局,而後一時得勢的敵對黨將主人翁等所謂亂黨妻女押入牢中並開始一一處決。雖然後來主人翁及其小姑倖免於死,但是身為武士的丈夫卻已音訊全無,恐已不在人世。回到故鄉成為文學大家的主人翁,在時代風格潮流的變化中逐漸不再引領風騷,女弟子在其病重不久於世的時點接觸到了其自傳手記,閱讀後發現陪在主人翁身邊的女管家其實是當時敵對黨大老的後代;透過死後收養女管家的小孩來繼承,主人翁選擇了放下仇恨,在歷史轉變的洪流中,給自己的人生際遇畫下句點。
這樣的歷史故事,自己讀來坦白說並沒有太多驚喜,情節鋪陳轉折並沒有太引人入勝之處,故事本身也無法帶來太多啟發與省思。看來日本時代小說應該還是自己無法投入的通俗文學類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