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Bleeding Edge

2013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finalist。
本書一開始引用了這樣一段引言:「New York as a character in a mystery would not be the detective, would not be the murderer. It would be the enigmatic suspect who knows the real storybut isn't going to tell it」;本書故事發生在911事件前後的紐約市,主角是以調查商業詐欺案件為主業的單親媽媽,在友人委託下對一家內幕重重的公司進行調查。
在amazon.com的讀者評價中本書是獲得平均3顆半星(為台灣時間2014年4月27日中午12點的瀏覽結果):雖然給予5顆星者有61人,但也有33人給予1顆星,而給予2顆與3顆星的人數則分別是25與29人。其中一位給予3顆星的讀者或者說明了這樣的狀況:「Pynchon(本書作者) never fails to confound even polarize. You either adore his outings or profoundly struggle to understand his importance」。
而自己為什麼引用了書中引述,又花了一些篇幅在介紹amazon.com上的讀者評價呢?原因是自己或者太沒有慧根,很掙扎地把全書讀完,卻無法真正掌握其敘事情節的發展梗概或脈絡,所以也寫不出什麼像樣的評價或讀後感,所以只好拼湊其他人的意見來替代。自己讀著讀著、覺得好像有些有趣的人物角色或軼事橋段,但是總是像是斷簡殘篇般的在整體來說結構鬆散、平淡卻紊亂的敘事中被掩埋。
作者或者是想表現一種城市風格感吧!但是一個沒有中心概念或者縝密敘事架構的故事,因為是成名的得獎作家就可能可以被說是凡人無法理解的技巧或功力,然而就像一位給予2顆星評價的讀者對作者的想法:「I think he writes for his own amusement and the reader be damned」,這樣的小說好像是用來證明讀完並且喜歡的人是有智慧的文學愛好者,但是自己是庸俗而膚淺的故事愛好者,少了故事感的小說就很難讓自己欣賞。
給予5顆星評價的讀者是怎麼說的呢?「interesting story that uses the dot.com boom plus NYC and Sept. 11 and bust to underscore a lot of issues that are relevant today」、「cultures: Jewish New Yorker, computer geek, Dante circles of hell, Mayan, Russian gangstas, farcical old movies, song lyrics, video games, it's all in there」、「And who but Pynchon could balance all this against the dotcom bust, the cyber-age and an alternate 9/11 history? It's not a novel to pick up and zip through--I read it slowly, savoring its sentences, and often went back and reread entire chapters (partly because, as some have noted, the plot is labyrinthine and absurdly complicated, but hardly the point.) Its prose and its vision of Americ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are nonpareil」。對本書的盛讚,好像是有一部來自於、作者成功地把許多文化或族群的元素融合在本書之中,然而自己不是美國人,對於這種元素化的美國當代社會描述既沒有能力深入也沒太有興趣投入,所以資質駑鈍的自己只能很抱歉地說,自己能給予本書的評價實在不高。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探偵が腕貫を外すとき

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腕貫探偵シリーズ」的新作短篇小說集,副標題為「腕貫探偵、巡回中」。
出版社在書封面所附書帶上所寫的文宣是「安楽椅子探偵の新ヒーローは正体不明な公務員」。故事中的偵探是戴著袖套與眼鏡、年齡不詳、面無表情、面貌不易辨識且令人難以捉模、渾身散發陰沉氣息且滿是謎團的男子,在作家虛構出來的櫃洗市中,以「櫃洗市市民サーヴィス課一般苦情係」的市政府公務員身分,神出鬼沒地在市內各地擺設「臨時出張所」,聽取市民的個人煩惱、意見或要求。
這樣的設定讓作家可以在其個別短篇中嘗試不同態樣的謎團:因為是個人煩惱所以個別謎團可以一開始看來是天馬行空甚至是荒誕不經;而故事中的偵探由於不在現場調查而只是聽取使用服務者的片面之詞(當然故事中的敘事觀點也是以使用服務者之主觀敘述為主軸,讓偵探與讀者完全站在相等的立場、擁有同樣的資訊量),所以其推理可以只是推論與臆測的程度,只是為使用服務者解惑或給事件一個解釋,而不需透過縝密的立證來建立不可推翻的事實。
就這樣的設定來說,一方面,書中偵探跟過去其他的安樂椅偵探相比,是做著比較「輕鬆」的工作,例如那些有現場調查警察做為搭檔的安樂椅偵探,到頭來還是要協助警察找出真兇破案,但是書中偵探卻可以不必在其推理中非要鉅細靡遺地抽絲剝繭出個完整事實(但是其必須面對使用服務者的質疑,所以還是有細膩的推理而非只是信口開河)。另一方面,書中謎團的種類與型態可以很多元,像是本書中的謎團,有的雖然還是有人被殺、但可能是發生在40年前(《秘密》)、或者是使用服務者僅是個偶然被捲入的旁觀者(《贖いの顔》),而有的甚至只是所謂生活中雞毛蒜皮但是令人情緒煩躁的疑難雜症式困擾(《どこまでも停められて》)。在這樣的事件中,偵探所被要求推論解釋的只是令人疑惑的動機、或者是只需要個答案來解惑的超常現象。只有最後一篇《いきちがい》是比較近似傳統推理小說中事件發生的型態,有人當下被殺且有複數嫌疑人,而偵探最後要解開的是真兇身分、動機與其中幾個令人不解行動的意義。
只是自己讀著這個系列的作品,一路以來到這裡,娛樂感有淡化與衰退的趨勢,想來應該是這次的作品有點在探索系列作品路線風格定位的味道。感覺上過去作品保有比較接近傳統推理小說完整事件敘事的型態,但是這次作品的廣泛嘗試,卻有點讓黑色幽默結合事件推理的過去風格失焦而模糊。這個系列未來會如何發展,令自己有點憂心。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デッド・オア・アライヴ

本書為「江戸川乱歩賞作家アンソロジー」。乱歩賞為日本推理作家協会所主辦的長篇推理小說新人獎,而本書則是邀集7位近十年內之得獎者,讓其依據所設定之主題條件而各自創作出短篇推理小說,而後集結出版的概念企劃式文選集。其中收錄的兩篇作品,薬丸岳(2005年得獎者)的《不惑》以及翔田寛(2008年得獎者)的《墓石の呼ぶ声》,則是成為2014年第67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候補作。
根據書封面所附書帶上的敘述,本書所設定的主題條件是Dead or Alive(生死の危機),作家們被要求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2013年9月7日中午12點時出現在一家名為「帝国ホテル」的飯店內,然後以這樣共通的時空條件下去開展各自的推理故事。個別作家設定故事與飯店之間的牽連關係或有深有淺,有的是讓事件發生在飯店內,有的是設定事件主角對飯店有特別的情懷,有的則是將飯店設定在背景中、讓其僅成為主事件之前因或後發事件的發生地。
而自己讀完之後直接的讀後感是,即便同樣是得獎作家,才華這件事或者還是有程度上的差異,創意這種東西或者也是要看機緣,在同樣的主題條件設定下,成果的良窳很現實且殘酷地就是會被比較出來,有些作家的侷限也會因為這樣的比較而被突顯出來。
例如遠藤武文(2009年得獎者)的《平和への祈り》,自己將這篇短篇小說對比自己先前所讀過作家的得獎作,感覺他就是會選擇譁眾取寵的主題,但是成果總會是有敘事結構鬆散、情節內涵貧瘠的問題。而高野史緒(2012年得獎者)的《悪魔的暗示》,雖然故事情節本身是有趣的,但是會覺得作家好像侷限自己在俄羅斯文學與歷史的框架中,市場定位清楚但會讓人懷疑不知還能變出多少花樣。至於竹吉優輔(2013年得獎者)的《イーストウッドに助けはこない》則是一開始讓人期待,但讀到故事尾聲卻感覺像是看了一部美國B級製作的黑幫電影般地讓人失望。
自己比較欣賞的是《不惑》,雖然其中所設定的人性課題有點不切實際地偏執與誇張,但是在隨著故事情節進展轉折而漸次揭開的真相中,主角是因為要在40歲中年時擺脫困惑或者自欺欺人假象的束縛而打算犯下罪行,這樣的情緒與人性搭配故事曲折的敘事,讓人讀來有相當的餘韻。横関大(2010年得獎者)的《クイズ&ドリーム》是以穿越時空之時間旅行這樣俗套的題材做為基礎,不過故事讀來卻還是蠻富趣味,情節轉折也算是有相當巧思。《墓石の呼ぶ声》和鏑木蓮(2006年得獎者)的《終章~タイムオーバー~》對自己來說則是中規中矩的短篇推理小說,具備值得一讀的娛樂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