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禮物

兩三週前收到一封詢問自己郵件地址的email,寄件者是自己旅英時期的日本女性友人,已有多年疏於聯絡。對方表明想要寄份禮物給自己,雖然當時自己的生日在即,但是畢竟是個來自久疏聯絡之友人的突如其來動作,讓自己不免疑慮是否是被冒用身分的詐騙郵件,而且對於自己並無認真維繫友誼卻接受別人好意感到羞愧,所以自己一度遲疑著是否要回覆這封email。後來自己決定還是選擇相信,並避免失禮與見外地回覆了自己的住家地址,但是回完email的當下,自己便沒有太在意這件事情,而之後也沒有特別去留意這件事的進展。
昨天回到家中看見了日本友人寄來的包裹,裡面是一包咖啡豆、一包零食與一封手寫的中文信。對於日本友人的中文程度感到驚訝,雖然仍有些小錯字與表達錯誤,但是其表意的流暢度以及能夠透過書寫來傳達的內容深度,已有相當水準,甚至比國內部分中文程度低落的學生而言更具中文書寫表意之能力。
讀著書信的內容,自己有相當的觸動。雖然之前覺得這個友人是個怪人(當然自己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對於電影的執著有點瘋狂到讓自己匪夷所思的程度,但是有時候性格獨特怪異的人,反而比高度社會化的人有著更真摯的情感。對於不好相處也不擅交際的自己來說,還能有幸體會到收到一份情意真誠之禮物的感動,真的是一件值得好好感謝的事情。
友人在信中提及這些年來有些辛苦的經歷,而雖然自己從未對人言明,但是自己的境遇盡是淒涼、生活跌跌撞撞且錯誤百出,或者是自己讀著友人信中寥寥數語、卻有許多沉重感觸的原因吧!當然說不出口的事情自己還是會往自己的心裡藏,但是在無人知道的情況下,讀著信也虛妄地想像著自己有個人可以聊慰心情、彼此理解,即使現實並非如此且殘酷得讓人無可奈何,總還是可以成為自己短暫逃避的避風港吧!
於是,自己就放任自己的想像,在刻意曲解與加油添醋的情況下,想像著即使有著物理時空的阻隔,自己還是可以與人心意相通並相互給予溫暖。就算這是個虛構,就算這是不會再發生的瞬間現象,在完全的黑暗中點燃一根火柴,曾經一瞬釋放的微弱光與熱,還是會有其意義與價值。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純喫茶「一服堂」の四季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川篤哉的作品。
在古都鎌倉開業、招牌毫不起眼、外觀像是古樸民家的咖啡館(喫茶店)「一服堂」,名字寫成「安楽椅子」(念成アンラクヨリコ)的女店主,十足怕生且煮出來的咖啡味道普普,但是聽到詭異的殺人事件以及膚淺只看表象的推理時,便會激動起來,自虐地說這樣的推理就如同本店的咖啡般味道平庸淺薄,然後以安楽椅子偵探的姿態說出破解事件真相的推理。
本書以四篇故事所構成,其中分別描述「春」、「夏」、「秋」、「冬」四個事件;在最後一個冬天的事件《バラバラ死体と密室の冬》中,作者以一種時空更迭的巧思將全書故事做了一個總結,並點出四個事件其實並非依照順序且在同一年中發生,這個收尾的設計可以說是本書的一項亮點。
作者的各種系列作品都有著其獨特的「ユーモア・ミステリ」風格,而雖然本書中的幽默被amazon.co.jp網站上的讀者評論批評為「イマイチで面白くありませんでした」,但是自己讀完卻是認為,雖然作者這次的設定以及所鋪陳的幽默梗,是的確露骨而淺白(至於是不是到了低俗,就是見仁見智),但是卻並非真正如此無趣,某些嘲諷即使直接卻仍然有打中紅心,而讓自己會心一笑。例如書中虛構出版社「放談社」所出版的雜誌「週刊未来」,對比實際存在的大型出版社「講談社」所出版的雜誌「週刊現代」,對自己來說就是還算蠻有巧思的幽默設定;在《切り取られた死体の秋》中登場的人氣推理小說家「東山敦哉」,寫出暢銷的本格推理作品並住在豪宅之中,其名字和作者類似的設定,雖然是明白淺顯的把戲,卻仍然有其幽默詼諧之處。
不過,本書讀來最讓自己失望的地方是,就事件的謎團與推理來說,本書的粗糙與淺白的程度實在不是作者應有的水準;特別是《切り取られた死体の秋》中屍體無頭無手的詭計,甚至是有抄襲過去早已有人用過之構想的嫌疑。所以,雖然有些被其他讀者認為是不夠到位、粗俗趣味的幽默梗,對自己來說仍是相當有趣,但是就推理小說來說,本書的水準並不到位,精彩度大打折扣。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夜よ鼠たちのために

日本推理小說家連城三紀彦的短篇懸疑推理小說(サスペンス・ミステリー)集。自己所讀的版本是2014年所出版的「宝島社文庫」版本;根據其介紹,本書是〈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 2014年版〉的「復刊希望! 幻の名作ランキング」排行榜第1位。
本書首次出版是1983年的「実業之日本社ジョイノベルス」版本,而後在1986年與1998年又分別於「新潮文庫」與「ハルキ文庫」出版成文庫版本。「宝島社文庫」版本是就「ハルキ文庫」版本進行再編輯後出版,而「ハルキ文庫」版本則是以「新潮文庫」版本為底本,加上出自1985年於「講談社文庫」所出版之〈密やかな喪服〉一書中的另外三篇短篇小說。
本書中所收錄的9篇短篇小說,自己讀完後覺得,除了最後一篇《ひらかれた闇》在風格體例上有所變異外,其餘8篇都是依循相似的懸疑推理敘事風格,在讀者隨著敘事開展後逐漸進入事件核心,伴隨懸疑的謎團逐漸被揭開,一個令人意外的反轉讓最後的真相超出讀者的預料。
只是前述敘事架構或節奏,一開始讀來還覺得相當有趣,猜不透的情節發展,加上作者描繪人物心理與營造故事氛圍的文字有其功力火候,讓自己覺得閱讀本書有相當娛樂價值;但是閱讀到了中後期,開始覺得作者玩弄懸疑的手法變質成故弄玄虛的制式技巧,因為逐漸透露出匠氣而開始有點膩。不過即便如此,閱讀本書故事的娛樂感還是在水準之上。
自己比較喜歡的是《過去からの声》,其中雙重綁架的橋段設計,頗具巧思卻又論理自成邏輯。在《化石の鍵》中,身障少女的雙親展現出人性的懦弱與自私,並因而製造出一個謎團事件。在《二重生活》中,元配與情婦的身分反轉,讓謀殺的計畫變成自殺式的復仇。讀到《代役》時便已預想到做為替身者最後可能會取代本尊,但是作者的構思卻是更進一步地讓真相是本尊從一開始就是替身的替身。
連城三紀彦在2013年10月因胃癌而去世,享年65歲。自己會購入本書一讀的原因,除了復刊希望排行榜第1名是個誘因外,也是因為得知作者逝世的消息(雖然是後知後覺地隔了一年才知道),所以懷抱紀念之心情來閱讀本書。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41歲

中年轉職的決定,讓自己看清了自己困頓黯淡的未來。把自己的人生過到這步田地,在其中彷彿窮困潦倒、孑然一身、體多病痛是唯一可預見結局,這是自己所造成的現實,怨不得什麼。只是,感嘆還是有,對於悲傷情緒突然湧上心頭的時刻,自己也還是無可奈何。
今天,facebook上幾則祝福的post,一個line群組中幾個成員的訊息,即使只是零星的溫暖,但還是讓自己滿懷感謝。前個週日跟當兵友人碰面唱歌,一年中在自己的生日前後兩人碰面出遊,好像已經成為一種慣例,而一年中慣常只見這一兩次面的聯絡感情方式,對自己來說已經是極少數自己有在維持的朋友關係。被動消極、難以相處的自己,還能有這樣的社交圈(即使也不知還能保有多久),或者是顯示出,在自己41年虛耗的時間中,即使是一事無成,毫無建樹,也還是有那麼一點的聊以慰藉。
前個週六自己假借送自己生日禮物的理由,趁著家人外出過夜的機會,嘗試了一件虛擲千金(對阮囊羞澀的自己來說完全是不相稱的消費)的奢侈體驗,踏進了一個自己根本無緣也不該有緣的場所,雖然短暫地感受歡愉,但是之後的失落感與罪惡感、還有彷彿照妖鏡般地清楚照出自己的悲哀淒涼,卻讓自己唏噓不已。而罪惡感也讓自己覺得應該改變一下自己沉淪無底限的生活,於是便設定了力守每日開銷上限與咖啡減量的目標,雖然這對改變自己淒涼處境根本是杯水車薪的毫無幫助。
力守開銷上限的目標在設定後不到4天的今天就已破功而無法達成:又是打著過生日的名義,在中午午休時間奢侈地在百貨公司地下樓蛋糕專櫃購入華而不實的小蛋糕,並說服自己說,生日要吃小蛋糕是自己的傳統儀式。回程走出捷運站時,一邊走一邊想把篇短篇小說看完的自己,遇到一個先前英國認識的友人,對方因為facebook提醒而給了自己生日祝福,自己則是注意到對方有點近乎病態的明顯消瘦。
昨天晚上旅居英國的人妻友人透過line的免費通話,又再說著那個已經歹戲拖棚的事件,自己則是在過了凌晨零時的時候告知對方自己滿了41歲的事實,也因而討來了一句生日祝福。
之前單位的前同事們在今天晚上請自己吃飯當做慶生,對於別人的盛情自己只能懷抱感謝與羞慚地接受。在離開現在任職的辦公室要去赴晚上飯局之約時,現在的同事多是出於玩笑地要自己買蛋糕請他們吃,而自己在允諾的同時也不免對比已有多年交情的先前同事與交情淺薄的現在同事,也有了一些五味雜陳的複雜感觸。
透過line,分別有一個高中、大學跟研究所的同學傳送生日快樂的訊息;通訊軟體搭配上facebook的提醒功能,是拉近了人際關係還是讓人際關係流於形式而更加疏離,或許是個對孤僻到極點的自己而言無需去深究的問題。
41歲,瑣碎的紀錄,毫無條理的叨絮,都只是為了排解自己的落寞、恐慌與自慚形穢。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

2014年the Man Booker Prize for Fiction的winner。
主角出身澳洲唯一島省Tasmania,靠著學業優異而進入醫學院就讀,並結識了社經地位有所落差的未婚妻。與叔叔的年輕妻子產生感情並發生關係,成為主角一生如影隨形的愛戀與想念,也讓主角的婚姻只剩下外殼,而主角一再地對婚姻不忠,卻仍無法擺脫孤獨與空虛。更重要的是,主角在與叔叔妻子發生關係後,以軍醫的身分投入二次世界大戰,而後成為戰俘(prisoner of war,POW)並被日本軍逼迫去建造連接泰國與緬甸的死亡鐵路(the Burma Death Railway)。
在日本戰俘營中,嚴苛無人道且持續加重的工作負荷、日本軍毫無尊重與人道的奴役對待、混雜著體力透支與飢餓的嚴峻生活條件、以及傳染病肆虐所帶來的雪上加霜,考驗著包括主角在內的澳洲戰俘們,也產生出許多觸發人心與讓人省思的人性故事。主角身為澳洲戰俘中階級最高的軍官,其擔負起其所無法擔負之盡量讓其他戰俘存活的責任,並在許多時候其面對道德上的兩難,即使無法承擔後果也必須做出選擇。主角從戰場回到澳洲後,重拾醫生職業並以戰爭英雄的身分逐漸有了名氣地位,但其自我懷疑、對叔叔妻子的想念、失敗的婚姻關係以及戰爭記憶中偶爾隱隱作痛的片段,讓主角的內在心理有了可以反映出複雜人性與深邃情感的面向。
本書所敘述的故事,不論是主角際遇的主軸線或者其他登場人物的伴隨記事,仔細檢視並不能說是多麼讓人出乎意料或耳目一新的新奇故事,有些部分甚至可以說是讀者已了然於心的通俗故事。然而,作者令人折服的功力在於,透過其如詩又如散文的文字、鋪排跳接敘事架構與選擇敘事切入角度的獨到細膩觀點、以及對人性與人生特有的深度敏銳體悟,讓故事中每個環節,幾乎毫無敗筆的讓人動容、字字珠璣地讓讀者反思。
除了主角的故事外,後來被認定是戰犯而獲判死刑的韓國軍伕、以假身分逃避被判為戰犯命運而後逐漸修正其記憶與罪惡感的日本軍官、透過逐漸讓痛苦被遺忘之方式而從戰爭記憶存活下來的澳洲戰俘倖存者等人物的故事,亦是能引人進入人性幽微並觸發深刻感觸。
書封底內的作者簡介指出,作者父親亦為建造死亡鐵路之澳洲戰俘生還者,其在作者完成本書的同一天逝世。
自己曾經在去泰國曼谷觀光時參加過死亡鐵路一日遊之當地旅行團,當時自己的淺薄知識無法讓自己對該景點有太多的感觸,而讀完本書後,好像讓自己重新檢視了自己體驗死亡鐵路景點的旅遊經驗。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すべてがFになる

日本推理小說家森博嗣的作品,是「S & M シリーズ」第一部出版的作品(但根據書後的解說,本書並非第一部完成之初稿)。本書單行本在1996年便已出版,文庫本則是在1998年出版,自己所購入的則是在2014年10月所出版的文庫版第57刷。
之所以會購入這本已經出版超過18年的所謂「理系」推理小說來閱讀,是因為2014年10月在日本上檔的秋季檔日劇中,富士電視台推出改編這個系列作品的連續劇,而自己在逛書店時看到新版的文庫本(其實就是原本書的封面上加套上一層印有連續劇男女主角主視覺照片的新封面),覺得好奇便購入一讀。大學建築系的助教授犀川創平,以及其出身大富豪世家、不知世事卻擁有過人計算能力的女學生西之園萌絵,組成這個系列作品的偵探搭檔。讀完本書後,雖然還沒有機會看到連續劇,但已先入為主地認為其選角可能不太符合自己的想像,尤其是男主角,自己感覺可能與書中人物形象有所落差。
一個女性天才程式設計師,被控殺害自己的雙親但是因為擁有多重人格之理由而被判無罪;其之後在一個孤島上成立一座研究所,在其中工作的人彼此不用交際往來而都是獨立作業。天才程式設計師把自己封閉在研究所內一間嚴密被監控的房間中,而整棟研究所透過一個人工智慧系統在進行中央控制。男女主角因緣際會地得到跟著一群學生進入島上露營的機會,然而卻在抵達之時,發生了天才程式設計師在封閉房間內被殺害且手腳被切斷的慘劇,封閉房間變成牢不可破的密室。之後又出現第二與第三個被害者,兇手雖然應該是封閉的研究所中的一人,但是其如何犯下罪行、動機為何卻是謎團重重。
由於是部已經出版十多年的小說,其中部分應該是要有科技感的設定,讀來感覺雖說不上是落伍、但是就還是有點不對勁,特別是虛擬真實的系統,感覺就是個廉價的線上遊戲平台。對自己來說,作者花了太多篇幅在描述一些與推理謎團其實沒有太多關係的人物心理與感觸,所以讀來有點失去流暢感。
至於連續殺人詭計以及真犯人之身分,的確在真相揭開的那刻讓人感覺出乎意外卻又驚呼原來如此,所以就閱讀謎團與推理來說,本書是算是有趣的經驗。只是為了讓一切合乎邏輯,作者在最後一刻加入太多之前沒有言及的事實因素(當然這可以是一種風格),而偵探如何看穿這些事實也因此顯得有點交代不清,對自己來說這是有點一廂情願的敘事方式。此外,誠如amazon.co.jp網站上部分低評價的書評留言所指出,作者所設計之詭計的部分橋段其實有漏洞,例如真犯人如何混在一群彼此熟識的學生中逃離孤島而不被發現等。
但是本書最不能讓自己投入的部分是犯人的動機,不能因為是天才就完全在心理上異於常人。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最後のトリック

日本推理小說家深水黎一郎的作品,是單行本〈ウルチモ・トルッコ 犯人はあなただ!〉(2007年4月出版)改題後所出版的文庫本(2014年10月出版)。以「読者全員が犯人」為本書賣點,讓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設計出「読者が犯人」這樣一個「ミステリー界最後の不可能トリック」的呢?
在本書中,作者所書寫的小說是詭計的一環,是有意圖的媒介;作者設定其小說(更正確地說,被讀者所閱讀到的故事敘事)是報紙上的連載,而所有內容都是「現實」(更正確地說,書中所描述的現實)中真實發生的事,亦即是說作者在報紙上所連載的小說敘事,與書中所發生的現實是同步進行。
而到最後之所以讀者是「加害」被害者的犯人,是因為這一切都是被害者與作者聯手所設計,目的是藉由讀者之閱讀行為間接導致被害者的死亡,讓被害者可以不是因為自殺、亦不是因為涉入犯罪行為而身亡。而之所以讓讀者閱讀行為間接造成受害者死亡這樣的「詭計」在論理上是可能的(僅僅是在論理上),是因為被害者被設定有種特殊的對人恐慌症,其因為小時候的創傷而恐懼被人閱讀其所寫的文章,所以當其寄給作者的書信被公開給大眾所閱讀時,其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便讓其因心肌梗塞而身亡。
作者的敘事一開始就像是在寫他自己的生活經歷,所以故事的走向有點紛雜凌亂:一封「陌生人」的來信,索價兩億日圓要賣給作者「読者是犯人」這樣一個推理小說的點子,而後這個「陌生人」陸續來信並附上自己的自傳體小說;作者訪問一個研究「超心理學」的教授,並旁觀了實證所謂「超能力」是否存在的實驗;作者把「陌生人」的書信給其友人閱讀,並聽取這位友人的分析甚至批判;調查「陌生人」所涉入犯罪行為的警察(這兩名警察亦在作者另一部作品〈大癋見警部の事件簿〉中出現)登門拜訪,真相逐漸揭露,「陌生人」是作者的昔日同窗好友,「陌生人」拜託作者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合法取得保險金…
然而,雖然作者有意圖將前述龐雜敘事枝節收束,並釋明其在敘事過程中所留下的伏筆,但是本書仍有太多點是無需出現在作者所設計之「読者是犯人」的詭計構面中。詭計本身的論理邏輯是可以成立,但是其是立基在毫無現實意味的設定上。讀完除了覺得作者真是企圖心強烈,想要挑戰推理小說的極限外,並不能真心覺得作者的企圖是成功的,或者覺得這次的閱讀經驗是不會讓自己有點失望的。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萬能鑑定士Q 蒙娜麗莎之瞳

因為終於把費力又讓人沒長進的工作敷衍到個段落,氣力耗盡只想轉換心情的週六下午,選擇一部從小說改編、以蒙娜麗莎名畫藏著秘密為宣傳的日本電影,在座位不到四十個超小型電影院放映廳中,和超過二十人以上的觀眾一起觀看。
一開始,電影便鋪陳出女主角的天才行徑,以及男女主角的相識機緣。女主角博學強記,知識豐富又慧眼獨具地觀察入微,所以是什麼都能鑑定的「萬能鑑定士」,並且還阻止了藝廊遭盜竊的事件。女主角超乎常人的設定包括,幾乎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腦袋以及見微知著的眼力,更重要的是,女主角出身沖繩小島,中學成績奇差,連「水商売」是什麼都不知道,但後來遇到貴人,透過感覺記憶法變成具備除了人心之外都能鑑定之能力的天才。這種設定非常日本風格:不循著常軌出人頭地,破格又帶點反社會性的特異人士,打著什麼都能如何如何的名號,讓所有超越常識、幾近超能力與特異功能的超人表現都變成可以解釋或合理化。
故事中的女性反派角色(或者更精準地說是因為被騙被利用而誤入歧途)或者是個意圖性的對比:出身富裕之畫商家庭(雖然後來因為父親誤賣假畫而家道中落,這件事也成為其被利用的關鍵),受過正統藝術教育並且任職藝術教育工作(不像女主角的鑑定知識完全是自學),法語流利(而誇張的是女主角一天就學會法語,電影呈現這件事的畫面非常的日本電視劇,就是有一堆法文單字在女主角身邊轉圈飛舞),而瘦高的模特兒外表完全是高傲的人生勝利組形象。只是這樣的女生卻被壞心法國人所利用,因為愛且誤信羅浮宮所展出的是蒙娜麗莎贗品,所以在想要把真跡換回去之同時成為盜畫的共犯。女主角清楚地看穿這一切,最後還跟這個女生聯手找出藏在複數贗品中的真畫。
由於沒有看過原著小說,所以無從判斷電影的改編是否得宜,不過至少電影敘事是流暢而有高潮轉折。整部電影說的雖然不是什麼深刻或引人思考的故事,但是至少娛樂性不算讓人失望。飾演女主角的女演員一如過往的形象,只能說她的表演個人風格太強,演什麼角色看起來都是一個樣。
雖然宣傳說蒙娜麗莎藏著秘密,但是故事中的「秘密」不過是個虛構的謊言;那個讓女主角喪失神奇鑑定能力的騙局,其實深入一點檢視就覺得有點荒謬,不過既然是部娛樂電影就該把自己弄得單純一點,或許就可以比較輕鬆地享受觀影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