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真実の10メートル手前

日本推理小說家米澤穂信的新作,是以自由撰稿記者太刀洗万智為主角的短篇小說集。
作者在書後的あとがき中說明,本書中所收錄的六篇作品是在何種演進脈絡下被完成:作者在2007年發表本書中最早完稿的作品(當時的標題是《失礼、お見苦しいところを》,但被收錄於本書中已被改題為《正義漢》)時,並無意圖以本書主角為核心發展出系列短篇小說;而後在2010年,作者參與了複數作家以同一街區為背景各自撰寫短篇故事的同人誌作品,發表了《ナイフを失われた思い出の中に》,作者認為這時是其確立這個系列作品基調的轉捩點。本書中收錄了作者跨越八年所發表的同一系列短篇小說,雖然書中章節順序似乎是刻意不依編年順序編排,但是自己依據書後所附之原出處紀錄將所閱讀作品排序後,不知是否是心理作用,的確是有感覺到作品風格的演進:早期的作品中主角比較像是個謎樣而令人困惑的女性,但後期作品中主角的性格特質便逐漸深刻與鮮明。
這樣可能是錯覺或心理作用的感覺或者也是因為作者在あとがき中所做的另一項說明所導致:除了作者在2015年首度發表,與書名同題的本書第一篇故事外,在其他五篇故事中作者都是設定出一個敘事者來側寫主角的調查推理過程,而這樣的敘事手法是讓主角的特質與性格被間接勾勒出來,有距離感且資訊較為片段,所以主角的形象會比較模糊曖昧且有神秘感。
與書名同題的第一篇故事讓主角以第一人稱敘事者的形式登場,根據作者的說明,該篇故事原本是早先出版之長篇小說《王とサーカス》的一部分內容,後來才被切割出來成為獨立的故事。因為是讓主角做第一人稱自述,所以作者必須更花氣力與心思去讓主角的角色性格與特質更具深度與厚度。誠如作者自己所說,「一人称の物語を書けば太刀洗は謎のヴェールを取り去られ、その器をはかられ、底を知られることになる。それこそが、彼女が生きている世界だろうと考えたからだ」,當作者選擇讓太刀洗万智這個主角開始為自己述說故事時,也就等於是決定讓主角這個虛構人物變得更加有人性而立體。
說實話,本書中故事所涉情節並不能說是多麼懸疑或者讓人意外,作者在敘事鋪陳時所置放的線索,往往可以讓讀者預想到故事中事件真相的大概樣貌。所以如果要說本書值得一讀之處,則可能不會在作者構想推理情節的巧思與創意,而是在其他的地方。
作者不愧是寫手,即使故事情節不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驚天奇想,但是敘事結構之嚴謹、伏線鋪排與收束之工整與細膩,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力並讓讀者可以讀出興致。特別是作者安排讓太刀洗万智展現獨特而敏銳的洞察能力:主角往往是從文本資訊讀出矛盾或盲點,例如嫌犯的自白書、電話通話內容、死者的遺書、甚至是雜誌問卷的填寫結果等,進而找出事件背後的真相。而這樣的設計布局,便是呈現作者功力之所在。
此外,作者也透過主角的職業設定,對新聞調查報導這樣的活動做了一些省思,雖然不夠深入但也沒有太過刻意矯情,做為娛樂小說的背景,增添事件調查推理之外的社會面向觀察,可以說還算恰如其分。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光のない海

曾在2010年獲得直木賞之日本小說家白石一文的新作。自己過去並未讀過作者的其他作品,而上網查了一下作者的背景資料,發現其父親跟雙胞胎弟弟都是小說家,並且其跟父親還創下父子兩代都獲得直木賞的紀錄。
本書的主角是年屆50的建材公司社長,其在與妻子離婚後,繼承岳母的位置而成為妻子家事業的實際經營者,並在岳母逝世後繼承了相當比例的股份。主角父親跟著小三逃跑後失去音訊,母親則是在其高中時因病去世;主角唯一的妹妹因車禍而受到不可回復的腳傷,並在一次到峇里島的海外旅行中命喪大海。因為妹妹的車禍而與妻子的家庭結緣,當時還不是主角岳父的建材公司前前代社長因為是車禍的肇事者所以覺得有照顧主角家庭的責任;前前代社長死後其妻子繼任成為公司經營者,主角也在母親死後且不滿20歲時便進入公司從事業務方面的工作。然而,這個時候的公司經營者,也就是主角後來的岳母,與主角之間的關係不只是保護者與被保護者間的關係,還包括持續相當一段時間的肉體關係。主角的妻子曾經與有婦之夫談過一場不倫戀,但是後來在對方妻子到公司企圖引火自焚後關係被迫中止,並與主角成為夫妻;在結婚前一段時間主角與後來岳母的肉體關係便已結束,然而主角與妻子間所育有的兒子,卻是妻子不倫戀之對象的小孩,而離婚後主角妻子便帶著小孩與不倫戀對象在一起。
因為這樣複雜的過往,讓主角孑然一身並感覺被過去緊緊囚禁;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書中故事的敘事當下時間中,主角遇到了一個30歲出頭的女性叫賣人員,開始嘗試照顧這個女性的生活並解決其所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曾經是妻子家庭世交的建築公司社長,因為成功以小吃大地併購大公司的建築改裝事業部門而成為新興經營典範,但是這個成功併購的假象背後是隱匿虧損的不正行為。前述不正行為成為了主角必須去處理與面對的問題,其中包括主角妻子的不倫戀對象嘗試要吃下主角公司的報復行動,而主角成功阻止了報復行動,並藉此機會將手中股份賣回給公司,讓出社長位子,從過去沉重而無法擺脫的陰影與束縛中解放。只是這個解放讓主角更深刻與直接地面對自己的孤獨無依,並讓主角想起了自己妹妹曾經說過,想被海緊緊抱住的感覺。故事的結尾停在主角走向湖中的片刻,是自殺又是否獲救,作者並不想交代清楚。
在這樣肥皂劇的情節中,作者所要描繪的是一種孤身天涯淪落人的處境與感懷,還有依賴與被依賴關係的幽微與矛盾。作者要描繪的是被因為過去而形成的現狀所束縛的人以及這樣的人所必須面對的孤獨感與複雜情緒。作者並未交代太多細節,許多事情都是概略地透過回憶或者人物交談的方式平鋪直敘而過,而其中人物的心境或情感,作者選擇留白給讀者自行體察。作者用來填補原本可以大灑狗血之敘事空間的是描述主角周遭人物的經歷或事件,而這些原本看來是讓敘事結構顯得鬆散的橋段,最後卻也成為挹注故事敘事主題使其更具厚度與深度的資源。作者是在述說著主角看來有著許多「錯誤」的人生(以及其周遭人物同樣也是有所「錯誤」的人生),這些「錯誤」不見得是因為當事人所作所為而發生,更多的是命運與機遇所造成。
本書可以說是說了一個「特別」的故事;只是這樣的故事情節可以帶給讀者,或者更正確地說,帶給閱讀完本書的自己,什麼樣的體會或省思,對這個問題自己的答案並不確定。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兒童新樂園

在微寒陰天的週六午後,錯過同事的午餐邀約,想要出門走走的念頭霎時間轉成不太合常規邏輯的舉動:搭乘基隆到士林的客運並在終點站下了車,以孤單中年大叔的身分,走進了裡面人群多半是觀光客、家庭或情侶的兒童新樂園。
自己總共乘坐了5項遊樂設施:「銀河號」、「魔法星際飛車」(雲霄飛車)、「幸福碰碰車」、「尋寶船」(海盜船)以及「水果摩天輪」。自己追求的當然不是刺激緊張、釋放壓力或歡愉快感;如果硬要說自己坐在這些遊樂設施上想的或感受到的是什麼,那大概是把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的錯置感與疏離感推到極致,在荒謬與無法放開的尷尬中品味被透明但堅硬的外殼所包覆的孤獨感。因為透明所以可以看得很清楚別人的結伴與歡樂,因為堅硬所以完全無法釋放自己的情緒,無法融入只能冷眼旁觀。
此外,人真的不能不服老,或者說必須正視自己身體狀況真的變得很差的警訊,乘坐其實刺激度已經隨著設施尺寸等比例縮小的遊樂設施,竟然還是讓自己出現頭暈想吐的症狀,顯示自己的健康狀態著實亮起了紅燈。
在繞著環形軌道慢速行進的列車型遊樂設施「銀河號」上,自己跟一家三口的香港觀光客共乘一個其實空間有點狹窄的車廂。戴著耳機聆聽indigo la End的《幸せが溢れたら》,眺望著園區外馬路與橋樑上的車流,一種虛妄而詭異的感覺油然而生:無法確實理解自己為何在這個當下做著這件事情的理由,但又有點自虐地享受著自己感覺到莫名其妙與荒謬的感覺。
在排隊要乘坐「尋寶船」時,後面的男生與身旁女伴從男方乘坐遊樂設施的經驗聊到女方曾經想要買房,男方看來年紀應該不比自己大,卻說著自己把自己名下的房子出租賺租金來抵房貸,這樣的聊天內容聽在自己耳裡,只覺得這世界中的貧富差距真的越來越明顯,那些靠著資產與上一代累積財富的人,或者真的是冬蟲不能語冰寒地無法體察沒有資源者的辛苦。
乘坐「水果摩天輪」,因為自己孤家寡人所以必須要跟人家共乘。排隊時排在自己後面的一對情侶因為非常荒唐的理由起了爭執,然後兩人就各自看著手機,沒有交談甚至沒有眼神交流。自己和這對情侶待在密閉空間中,在摩天輪旋轉期間自己原本會因為當人電燈泡而尷尬的感覺,卻因為這對情侶之間的僵硬與不自然而產生了質變,要說變得更尷尬也是真的變得更尷尬,但卻也可以說因為看著好戲所以有種帶著淺淺惡意的快感。
好一陣子沒有在這個地方寫除了讀後感之外的東西;之前分別被友人與同事找去看的兩部電影,在看完後也沒有寫觀後感,而上個月的生日自己也沒有依循往例地寫篇感言。之所以要寫出這次造訪兒童新樂園的經驗,實在是因為荒謬而矛盾的感觸讓自己太有感觸,不嘗試用文字來捕捉實在有點可惜。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ナオミとカナコ

日本推理小說家奥田英朗的長篇作品。本書將被翻拍成電視連續劇(フジテレビ2016年1月期木曜劇場),由広末涼子與内田有紀主演,而演出其他主要人物的演員尚包括吉田羊、高畑淳子、佐藤隆太等。在自己讀完本書後,開始想像這些演員會如何詮釋書中人物;不過,書中人物設定與演員本身的落差、除主角之外的其他人物在書中故事出現的篇幅有限、書中敘事分成從主角兩人個別視角切入並著重於該主角心理描寫的前後半部等課題,讓自己推想電視劇為配合日本連續劇體例,其改編應會有相當幅度。
對家暴有個人過去不好經驗的百貨公司職員,在得知自己的昔日同窗好友因為老公家暴而受傷時,決定策劃一項排除友人老公的犯罪計畫,並與友人一同實行。只是紙上談兵的完美犯罪到了現實中卻是漏洞百出,在友人小姑對於自己自己兄長失聯之原因有所起疑並委託徵信社進行調查的情況下,真相是紙包不住火地被揭穿,而變成共犯的兩人決意遠走他鄉。
前述故事設定其實相當通俗而肥皂,家暴的丈夫、年輕便結婚步入家庭的弱女子、在職場上有所發揮的自主女性等,人物的描繪與側寫其實很符合刻板的想像。故事主角所想到的犯罪計畫其實也是簡單而天真,但是雖然這樣的犯罪計畫讓閱讀少了一些懸疑感與緊張感,不過由於本書的轉折是要發生在天真的犯罪計畫很容易就被拆穿的過程中,所以犯罪計畫的「單純」與「漏洞百出」也是故事設定的一環,而作者是置放更多的心力在鋪陳,犯罪者成為犯罪者以及犯罪者緊張真相被揭穿的心理歷程上。
故事中出現了在日中國人的社群,有偷渡到日本打黑工的男子以及帶著神秘感並在日本經營看似有背後黑幕之古董買賣生意的女社長。作者在書中對中國社群之民風以及中國人文化人格特質的描寫,或者反映出日本人對於中國的某種既定想像與價值評斷。自己無意去深究甚至批判這樣其實有點淺薄甚至偏頗的想像,但是看到在日本大眾娛樂小說中中國元素逐漸滲透得越來越深,或者可以想見中國對日本社會而言已經是不得不去正視的矛盾性存在。
自己對於書中最有感覺的橋段是,主角亦是犯罪者之一的受家暴妻子,在面對其小姑,也就是成功在職場上有所表現的被害老公妹妹,咄咄逼人地要求主角承認其罪行並逼迫其以自殺來收場時的故事環節。小姑早就知道自己兄長有對伴侶施暴的傾向與前科,但是為了掩蓋這樣的醜事,所以其不希望透過司法來為其兄長的身亡尋求正義與救濟,而是希望以其大嫂認罪自殺來私了這場悲劇。這其中所觸及的自私人性以及人對於具備不同於自己特質的人所存在的敵意與厭惡,或者帶給了自己一些觸發。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人魚の眠る家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長篇新作。根據amazon.co.jp網站所揭露的資訊,本書是「作家デビュー30周年記念作品」。
不過對自己來說,本書完全不是一本推理小說,雖然本書有高潮也有懸宕,但是那是讓人想要知道書中人物最後到底會變成怎樣、書中主要事件到底會如何收場的敘事效果,而不是因為書中有什麼犯罪事件或生活謎團,必須讓某個具備過人推理能力的人來抽絲剝繭地揭露真相。而由於本書說的故事其實是個帶點科幻色彩(只有一點點)的人情劇,而不是受限於某些文體規則的推理小說,所以本書的敘事結構雖然是由一段段軼事所串連而成,但是這些軼事並不是最後會被收束的敘事伏線,其是鋪陳情緒與意念而不是把線索編織成最後的真相。因此,在自己為本書做出前述定性的情況下,自然也會轉變自己書寫本書讀後感的切入角度與價值立場。
既然是本通俗娛樂小說,便不能太多有倫理學的哲學性辯證,而是要尺度拿捏得深淺適中地、淺顯但不膚淺地、可啟人省思但不至於沉重艱深地,把一個價值衝突表現出來。從這個角度來檢視本書,本書算是有不辱作者的名聲,在不是結構很縝密嚴謹的敘事架構中,作者使用了一些時代感不是很未來的科技元素,去呈現出並層次還算適中地探討有關「腦死」與「真正死亡」的課題。
一對原本已經因為丈夫外遇而協議離婚將成定局的夫妻,卻因為成為推遲離婚並讓夫妻偽裝感情和睦之原因的女兒在游泳池發生意外,而有了際遇上的大翻轉。本來要讓女兒接受腦死判定並同意捐贈器官的兩人,卻在最後一刻因為老婆看到女兒有所動作而改變心意,並且借助科技以及不可解的天意,讓女兒在腦部沒有作用的情況下可以自主呼吸地存活下來。
在女兒存活期間,被牽扯到的人物與事件或者像是插曲或間奏,只是用來醞釀最後的敘事高潮。當貌似「存活」的女兒其實只是像是個被科技的絲線所牽動的傀儡時,這時候這個女兒到底是還活著的「病患」還是已經身亡的「屍體」,整個事件到底是場自我滿足的荒謬劇還是不願放棄奇蹟會出現的希望與信念,就是故事要表現的價值衝突。而這個價值衝突,本書寫得算是有故事性與戲劇張力,是很好消化的對立但又不至於太過二分。
總之,如果可以接受作者是在挑戰不同文體,是在擴展寫作題材與路線,則在不會硬要把本書塞進推理小說文體規則所設定框架的情況下,或者可以看出本書值得一讀,有娛樂性同時又觸發人思考之處。

水鏡推理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新作,而之前自己曾閱讀過作者另一系列作品之前兩部,〈探偵の探偵〉與〈探偵の探偵II〉。根據amazon.co.jp網站的介紹,本書是「殺人のないミステリ」。
相較於自己之前曾讀過的〈探偵の探偵〉,或者可以看到本書與作者先前作品相似的某種模式:主角是有著過往創傷的年輕貌美女子,帶著過人的能力,在過往創傷時不時涉入當前工作的情況下,投入需要推理解謎、打擊不公不義、時而身陷危機的工作中,而主角在突破層層關卡後會在每本書的最後階段遇上大魔王。但本書與〈探偵の探偵〉比較不同的是,暴力元素少了,女主角與男性配角的曖昧氛圍多了(不像在〈探偵の探偵〉中有淡淡的蕾絲感),也因此故事柔軟了些。
本書故事的背景情境設定是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研究における不正行為・研究費の不正使用に関するタスクフォース」,而女主角與男性配角是所謂「一般職」的公務員事務官,在被調職到前述任務編組後,於公務員存在潛規則的世界中,揭露一樁又一樁詐騙稅金的假科學研究案。女主角透過過人的觀察力以及紮實的知識基礎與推理能力,把那些偽裝依循嚴謹科學方法、謊稱做出突破性成果的假實驗一一揭穿,雖然這樣的舉動衝撞體制也讓其因為不見容於體制而受到阻礙,但是其也因此拉攏到任務編組中其他成員的人心,並讓任務編組團結一致為揪出不當研究行為而奮戰。
不過,本書中被女主角看穿的假科學實驗,對自己來說,其所使用的詭計很像出現在很多年前的日劇〈トリック〉中,那些靈媒或超能力者所使用的詭計,帶著魔術成分,使用誤導、置換等手法,讓乍看是真正發生的奇蹟其實是被操弄出來的一場騙局。這樣的詭計套在科學研究實驗上,其實有點不切實際又有點過於天真,即使作者不斷藉由強調有權力者不等於專家,而專家又被以實驗需保密而被排除在檢證實驗過程與結果之外等原因,來合理化書中有點天真幼稚的「實驗」可以被用來詐騙巨額研究補助,但是自己就是不能接受,這些如果出現在帶著喜劇色彩的推理劇中便合情合理的把戲,可以毫不突兀或荒謬地出現在科學研究的世界中。
本書讀來可以給人大快人心的感覺,有相當的娛樂性,或許是不錯的通俗娛樂小說,但是自己可能比較喜歡推理成分要多點現實感的推理小說。

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我が家のヒミツ

日本推理小說家奥田英朗的短篇小說集。在對作者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會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是,從新聞得知明年1月期フジテレビ的木曜劇場將推出改編自作者長篇小說〈ナオミとカナコ〉的電視劇,由広末涼子與内田有紀主演;在購入前述長篇小說作品之同時,碰巧看到本書便一併購入,然後在這個忙亂到身心俱疲,所有事情皆崩壞失序的時期,覺得自己如果要勉強閱讀一本小說,本書各篇故事的篇幅與題材,或者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然而本書並非推理小說,其中六篇故事都是講述家庭或人際關係的小品。沒有高潮迭起或意外轉折,作者在其所營造出的日常與平凡感中,質樸但洗鍊地說著一個事件,有懸宕但是不激情,雖然可以灑狗血卻選擇不慍不火地淡出。事件有現實感卻也有通俗娛樂性,是肥皂劇卻又不只是煽情,有點可以觸動人心但又不會溫情走偏到了濫情。總之,作者在本書的故事中拿捏出一個微妙的平衡,讓人說不出故事多麼戲劇性引人入勝,但也讓人說不出平淡無味的負評,讀者有著距離,淡然而泰然地觀看著故事中人物的情緒與思維,不用走太近投入太多感情,也不用拉開安全距離以免被太繁複的特效所誤傷。
《正雄の秋》裡中年男子的敗北與失意,一度攪動著人的情緒,讓人覺得天地一瞬間風雲驟變,但是到頭來卻又在人無可避免的死亡面前顯得微不足道。《手紙に乗せて》中母親突然死亡的一家三口,只有曾經同病相憐才能感同身受,才能不會夏蟲不可語冰寒,才能做對的事,撫慰突然空了一大塊的人心。《妻と選挙》中曾經風光的作家嘗試適應自己的逐漸平庸以及時代對文字書寫的不友善,老婆突然產生的熱情卻差點被潑冷水澆熄,勾出了作家久違的積極,也成為把家人拉近的牽線。
這樣輕鬆的閱讀或者正適合當前的自己,有點人性但不沉重,沒有憂國憂民或者批判社會,只有個人軟弱而無奈、不夠理智也被情緒所牽引的掙扎。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鍵の掛かった男

日本推理小說家有栖川有栖的長篇作品,是該作者「火村英生シリーズ」的新作。據悉該系列會被翻拍成2016年1月期的電視劇,不過選材上不知道會不會包括本書的故事內容。過去自己曾經讀過該系列另一部作品《マレー鉄道の謎》,其是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受賞作,亦是前述系列中「国名シリーズ」的其中一部作品。若比較該作品與本書,則自己的感覺是,作者或者努力地在本格推理的路線上嘗試拓展風格與題材。
一個長期住在大阪市內中型旅館的天涯孤身男,已屆不惑之年卻無妻無子也沒有任何親戚友人;沒有可以獲取收入的工作而只是投身義工活動,但是其經濟狀況卻足以支付旅館費用與應付生活所需。生活看來並無太多操煩憂慮,卻被發現陳屍在旅館房間,死因雖然啟人疑竇但最後警方認定是自殺,只是令人意外的是男子遺留了超過兩億日圓的遺產。
在前述死者沒有留下遺書同時生前沒有顯露任何自殺徵兆的情況下,當時同樣下榻旅館的知名女作家,拜託常與犯罪學者搭檔辦案的推理小說家,希望其可以說服犯罪學者出面調查天涯孤身男的死亡真相,只是當時學者必須處理學校事務而無暇參與,所以推理小說家便先行單獨進行調查工作,從一開始毫無頭緒或線索到逐漸拼湊出天涯孤身男過往經歷,原本像是所有過去都被上鎖的死者,其秘密開始剝落外殼而顯露出來。當犯罪學者終於登場,原本還在迷霧中的真相便被推理挖掘出來。
之所以說作者這次在嘗試拓展風格或題材,是因為對比自己之前看過的作品是中規中矩的本格推理,本書卻是本格推理不夠紮實但多了一些觀察人性與生活的書寫。案情與其說是懸疑,不如說是因為真相調查難度設定過高而讓調查過程的描述顯得鬆散;真兇是個令人意外的人選,不過不是因為其掩蔽罪行的工作做得細緻道地,而是因為動機有點讓人匪夷所思而難以猜想到。故事的進展不夠緊湊,秘密被揭露時應該要讓人感覺敘事轉折而起伏,實際上卻是讓人感覺轉折力道不夠甚至是有些牽強。
不過,雖然推理故事本身不能算是佳作,但是作者這次所營造出來的氣氛卻對自己來說有多於推理故事的事物在其中。角色多了點實在感與深度,孑然一身的際遇給人些許觸發,探索大阪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還讓人長了點知識。

陳惠婷2015巡迴演唱會《成人世界》台北場

滿42歲的第一個夜晚剛好是周末夜,在報告截稿日即將到來寫作進度卻是緩慢到如同拖著千斤重的恐慌中,以給自己生日禮物為理由,也想擺脫這陣子被繁重與忙亂工作所壓榨出無以復加的疲累感、沉重感與無奈感,所以在第一時間知道這場演唱會訊息時便購入門票,並期待著帶給自己一個跳脫日常困頓的心情轉換。
這次是女歌手從樂團單飛後的第二張專輯,旋律與歌詞維持一貫風格,依舊是吟唱著灰暗而帶著寓言色彩的愛情觀與人生觀,但是在音樂元素中卻加了更多的電音與合成效果。自己在購票的同時也購入新專輯,並在演唱會之前把整張專輯聽過,只是有趣的是,自己完全沒有透過任何媒體接收到這張專輯的宣傳資訊,所以當女歌手在演唱會現場說著這張專輯的首波主打歌是《寂寞守望者》並說著其MV內容時,自己只是慶幸好險自己還算中意這首歌並且有把它收錄在自己iPod選曲中。
女歌手有唱到上一張專輯的歌曲,其中包括自己喜歡的《白鯨記》與《黑鳥》。新專輯的歌則是當然曲目,而聽到自己喜歡的歌,包括《xyz》、《寂寞守望者》、《夢的解析》、《Dr. 戀愛》、《生之慾》等被現場演唱出來,的確可以帶給自己療癒效果。
用談話來串場也是演唱會的必備橋段,而身為創作者的女歌手當然有很多製作這張專輯的背景與心得可以分享;不論是否有加油添醋或虛構美化的成分,女歌手冷面笑匠的功力出人意表。例如,當談到《12345 木頭人跳舞》這首歌時,女歌手說它是在曲目編排上的過門,因為新專輯的前半部是明亮而後半部是黑暗;接著女歌手加碼爆料,說自己寫完這首歌時以為自己寫出了一首安室奈美惠的歌,雖然編完曲後發現原來一切都是自己的妄想。又例如,要唱《Dr. 戀愛》之前,女歌手說這是自己第一次與嘻哈這麼接近,所以自己要用嘻哈教母的樣子來唱這首歌,雖然現場的冷靜理性讓她有點擔心效果。
走入主流的女歌手不可免俗地要在宣傳新專輯的巡迴演唱會現場販賣CD與周邊商品,而當女歌手這次在台上有點害羞地說著自己會留下來為新專輯簽名並接受合照時,讓自己想到了幾年前聽過女歌手還是樂團主唱時的樂團演唱會,女歌手也是妙語如珠,只是那時的音樂沒有這麼多電音與合成效果。但別誤會,自己並不打算批判什麼,也沒有因此就不欣賞女歌手這次的音樂作品,畢竟自己本來就不是因為什麼非主流、獨立或文青風格而喜歡女歌手的音樂。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海と月の迷路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沢在昌的長篇小說作品,為2014年吉川英治文学賞之共同受賞作。本書在2013年9月出版単行本版本,而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5年10月所出版的「講談社ノベルス」版本。
自己之所以會想要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除了其故事所設定的發生時間為具有時代感的昭和34年(西元1959年)外,故事發生的舞台是以軍艦島(長崎県端島)為模型的H島(根據某篇網評的說法,本書是「史上初の『現役時代の軍艦島』が舞台のミステリ」),這亦是挑起自己好奇心的原因之一。軍艦島過去因礦業發達興盛而成為自給自足但擁擠封閉的小世界,現在卻成為廢墟並在2015年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Sites of Japan’s Meiji Industrial Revolution: Iron and Steel, Shipbuilding and Coal Mining」的一部分,其興衰不只見證了日本產業變遷的歷史演進,當其成為本書故事發生的舞台時更是增添了許多神秘感與引人聯想之處。因此,作者會如何使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如何呈現軍艦島當年的「榮景」以及如何在其中書寫虛構的犯罪事件,便讓自己有了一窺其究竟的想法。
在人口密度極高的H島上,新近被派駐來駐島的年輕警察,被前輩告知島上幾乎沒有犯罪事件,而如果有什麼糾紛也會是由經營礦業之公司派駐在島上的職員或管理人員來處理。表面平和且秩序井然的島上生活,其實是構築在階級分明的社群結構上,而職員/礦工與支援採礦工作之其他工人間的矛盾衝突,是隱而不顯的壓力來源。被判定是意外事件的少女落海溺水事件,在協助驗屍的護士點出疑點之後,新來駐島的警察逐漸挖掘出事件可能並不單純而且可能是連續殺人事件一環的背後真相;然而,在調查真相的過程中,島上的階級問題以及新近警察與前輩警察間的行事風格與價值觀差異逐漸變成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而島上不會有犯罪者的假象也無法再維持。人心隔肚皮,因為過於擁擠的生活而讓人有種每個人生活完全被揭露、任何犯罪都無法掩蓋遮蔽的錯覺,但事實是,島上生活之所以風平浪靜只是因為每個人都選擇將視線停留在表象,規律單調而遵守秩序的生活反而成為掩蓋醜陋行為的最佳障蔽。
基於前述讀後感,個人覺得作者是有善用到軍艦島繁榮年代的時空背景設定並且從中玩出讓人可以思考的故事情節。只是回到推理小說本身,少女失蹤後屍體被發現,案件從意外事件轉折成具備特別性癖好之連續殺人犯所為的犯罪行為,這樣的故事本身並沒有太多懸疑或讓人意外之處,而警察調查真相的過程其實也不峰迴路轉,反而是有點平實過了頭,甚至其中清查島上人員背景找出符合嫌疑犯身分特點的部分讓自己覺得有點拖泥帶水。因此,就推理小說來說,本書對自己來說並不出色,但是作者能構思描繪出一個過去曾實際存在的小世界並書寫出在其中發生之能觸發讀者省思的故事,就這點而言自己會給本書不錯的評價。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犬の掟

日本推理小說家佐々木譲的長篇新作。自己是因為看到最早出現在amazon.co.jp網站上的評價是五顆星所以才購入本書閱讀,不過之後的兩則讀者評價卻分別是四顆星與三顆星,雖然個別評論內容並沒有負評。太衝動相信第一則評價的自己,在讀完本書後的確也有給不出太高評價的窘態,甚至會想表達一些批判性的意見。
然而必須先說明的是,本書有著戲劇化且衝擊性高的轉折發展,其中犯下連續殺人案件的真兇也可說是讀者始料未及的意外人選,所以就推理小說來說,懸疑、故弄玄虛與挑戰讀者預想的效果是有被做出來。
作者安排了兩組警察,從不同的推論方向與目標設定切入事件的調查,一組聚焦游離幫派分子被殺害事件的調查,另一組則是受命調查在過去曾發生有著相同細節的一連串案件背後是否有警方內部的人員涉入。作者交錯地敘述兩組警察的調查過程,並累進地擴張涉案人物與事件。兩組警察中各有一人是同期,而其中一人曾經在過去的一次逮捕挾帶人質逃亡之犯人的行動中救了另一人,而這個行動成為後來連續殺人案件發生的觸媒。在這樣的敘事結構下,故事進展的節奏明快,而複雜的鋪陳也吊足讀者胃口,引人想讀下去獲知結局真相。
不過,雖然結局出人意料,故事中人物眾多而情節龐雜,但是當兩者在本書中被結合時,卻有流於匠氣且過於做作的問題。
隨著調查進展,事件變得越發複雜,提供證詞的登場人物也越來越多,而雖然自己會想讀下去知道真相究竟為何,但是坦白說,讀著讀著還是有種疲累而不耐煩的感覺,因為部分細節太過瑣細,敘事軸線也過於枝節,擾亂讀者耳目的情節讓人有點眼花撩亂。
而除了前述問題外,對自己來說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真兇犯案的動機實在是牽強到匪夷所思,虛幻到不切實際。不管是導致真兇轉變的事件是如何觸發真兇的轉變,還是真兇用什麼理由去說服自己跨越道德的藩籬,作者的交代都是淺薄又不清不楚,甚至像是作者就是寫到中途決定說真兇就是這個人物,所以從下一頁開始他的性格就要驟變,開始像是吃了迷幻藥般地殺人也不會有罪惡感。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作者放棄了好好地把人物寫深、寫得性格一致、寫得有血有肉,所以即使最後結局是出人意表,但是過於戲劇性的轉折卻反而讓人無法毫無保留地拍案叫絕。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届け物はまだ手の中に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作品。単行本版本在2013年2月出版,而自己所閱讀者則為2015年10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
書後所附解說點出了本書所體現出的作者得意風格:「『ごく普通の』人間が『特殊な閉鎖空間内の出来事』に巻き込まれた結果、生き残りをかけて推理を行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くなる小説」。
在這種所謂「閉鎖空間サスペンス」的故事中,沒有智力過人、性格鮮明的神探做為主角,在聚光燈照明中挑戰難解的謎團事件,有的是一群因緣際會被封閉在特定空間中的人們,因為疑心生暗鬼,讓其中一人必須從其他人細微動作、發言或對話中窺見疑點並推理出某種真相,藉以解開這氣氛緊張而暗潮洶湧的閉鎖狀態。
更重要的是,閉鎖空間也是個缺乏真實感的空間,謎團事件的背景或者犯罪行為的動機都只要簡單但還能言之成理就可以,現實性與複雜度不是必須滿足的標準,登場人物就是作者布局的棋子,在虛構的棋盤上像是演出舞台劇般地帶著讀者抽離現實而進入抽絲剝繭、辯證論理的純粹智力遊戲中。
在本書中一個計畫多年後終於遂行復仇而殺害仇人的地方公務員主角,帶著經過冰凍的死者頭顱去拜訪曾經是要一起復仇但卻放棄去成家立業的舊友。在舊友家前救了險發生意外的舊友小孩,因而因緣際會地被邀請加入舊友小孩的生日宴會,在舊友老婆、妹妹與秘書的圍繞下,等待因緊急公務而關在自己書房裡的舊友露面。在自己內心藏有只打算跟舊友坦白之秘密的情況下,三名女性的微妙言行讓主角心生疑惑,但到底是因為什麼事情而有這些不對勁卻是故事中最大的謎團。而後在主角的推理下,出人意表的真相被揭露,舊友並非變成屍體被藏在書房內,而是其也同樣地在誤解主角已放棄復仇的情況下復了仇並隱藏死者頭顱在家中,等待向主角攤牌的時機。
本書故事中有著反社會行為與扭曲的道德價值,但這就是在「閉鎖空間サスペンス」中現實感與教化意義均不重要的例證。從娛樂性與懸疑感來說,本書評價是正面的,因為其讀來節奏流暢,故事中主角的推理辨證不失趣味,而故事結局意外卻又收束在故事自成一格的論理上。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The Fishermen

2015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作者目前未滿30歲(1986年出生),出生在奈及利亞而現居住在美國,在大學教授文學創作相關課程而本書則是其第一本小說。
之所以會簡單交代一下作者的背景經歷,是因為或許這樣才能比較進入並理解作者在書中所營造出的世界。或許因為年輕也或許因為是寫給自己家人的故事,作者在書中沒有寫出強烈的政治批判意識或歷史文化認同,雖然有帶到一個不過是布景程度的政治人物,但作者所全力描述的是家庭關係、在奈及利亞的少年生活以及以一個少年會因為相信街上遊民的預言而掀起波瀾並影響其家庭成員之後人生的社會。或許因為作者有著學院背景,所以作者的寫作有種匠氣,模仿著少年口吻與思維,又中規中矩地將故事切成一章章以動物比喻人物的工整結構,雖然不會令人感覺做作矯情也有增強敘事厚度的正面效果,但還是讓自己不免有種看到炫技與學院派力求實踐創作理論的感覺。
在本書中,從家庭紛擾到少年殺人事件,作者所書寫的是,少年與其家庭如何去應對其生活中所發生衝突與驟變以及如何掙扎著為自己所身處的世界賦予意義並據以行動。例如,因為恐慌與猜忌而採取具有敵意的自我防衛動作,因為前述自我防衛動作而被激發出來的憤怒與怨懟,讓一對兄弟的生命尚未展翅便已折翼;因為要為兄弟復仇也要讓自己的內疚與自責消失,另一對兄弟選擇殺害被他們認為應該要為家族悲劇負責的罪魁禍首,其中一人畏罪潛逃而另一人、亦是本書主角則因為謀殺罪名被監禁六年。望子成龍的父親曾經因為銀行的工作而派駐外地,在長子與次子身亡後辭職回到故鄉,一連串變故所產生的負擔與壓力,還有己身哀戚、怨恨與憤怒等負面情緒,讓父親的形象變得衰老,而看在重獲自由之主角的眼裡,這樣的轉變帶給他相當衝擊。母親則曾經因為兩個兒子過世的打擊而陷入精神錯亂,但之後主角因謀殺而負起刑責以及另一個兒子潛逃的事件雖然再度讓母親出現幻覺,但是其很快地就恢復正常狀態,足見人從傷痛中走出的自我療癒力量。
對自己來說,本書述說的一是個獨特的故事,情節很特殊而限定,但又能讓自己在閱讀時從其中找到可以有所共感或得到啟發的部分。這是一個在作者所描述的奈及利亞城鎮中才能言之成理的故事,但卻不是個只侷限在作者所描述世界中的故事。雖然事件的起源是相信兄弟相殘之預言會成真的恐懼,但是故事的發展以及其中人物的情緒轉折與思想感觸,卻有著超越地域文化性格的普世感染力,可以觸動更普遍的生活經驗與情感。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影の中の影

日本小說家月村了衛的長篇作品。
先前讀過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土漠の花〉,而如果將之跟本書相比,可以找出一些相似之處:首先,作者都是將國際社會中弱勢族群所遭遇的不義與日本元素進行結合;其次,因緣際會被捲進事件的日本組織,背負起保護弱勢族群、對抗敵對強大武力並協助弱勢族群脫離危機困境的責任;再者,作者細緻而工筆地描述戰鬥的細節,而敵暗我明的設定以及分散成不同態樣戰鬥的敘事,成為書中故事漸層堆疊的高潮;最後,作者在戰鬥過程的敘事中開始述說個別組織成員的故事,從當前生死交關的緊張感中側寫特定人物角色的過往經歷與心理意識。
在本書中,日本黑道分支組織成員以及人權派自由記者所捲入的事件,是拯救被中國政府派遣特種部隊密謀殺害之維吾爾族流亡人士,而故事的靈魂人物則是原為在沖繩地方任職的警察官,在被官方宣告死亡後,以見不得天日的影子身分活躍於國際地下諜報世界。為了秘密引渡流亡人士到美國,故事靈魂人物以及黑道組織成員必須保護這些流亡人士到美方指定接應的時間,而中國所派出、以執行暗殺任務見長的蝙蝠特種部隊,還有基於私怨與私利而私通中國政府的日本警界高官,則想方設法要讓流亡人士以及保護他們的人見不到早上的太陽。作者鉅細靡遺地描述,看不見的敵人、使用各式暗器與偽裝的蝙蝠部隊,是如何讓和黑道成員一一犧牲其性命,而保護流亡人士的人又是如何對抗躲在暗處的無名但強大的敵人,以及在傷亡不斷出現的過程中與自己的心魔對抗而得到某種救贖。
其中一些黑道組織成員的意識轉折橋段還算有趣,因為並不是因為什麼大義或職責、而是因為組織頭目的命令而被捲入這場生死攸關事件中的他們,在保護流亡人士的過程中,把自己的過往經歷疊合在眼前的現實中,最後雖然他們必須以犧牲生命的方式來換取流亡人士的倖存,但是他們在彌留之際呢喃著對自己的救贖,讓原本對個體而言無法言之成理地交待其價值的死亡變得有其意義。
amazon.co.jp的讀者評價中有一則評論是這樣寫到:『一気読みの面白さであり、「読ませるエネルギー」は従来の作品と変わらず健在で、概ね楽しめました… どうも「マンガ的」(小説なので「ライトノベル的」が的確?) 描写や展開が鼻について、手放しで称賛は出来ないと言わざるを得ませんでした』。前述評價雖然有其立論基礎,但是自己卻不想這樣高標準地檢視本書,除了本書本來就是本意不在追求現實感的通俗娛樂小說外,重複的公式如果不到陳腔濫調而還能玩出點把戲的話,一味看到作者複製著敘事樣板,卻忽視作者為樣板所增添的少許變化,或者只是在減損自己原本可以得到的閱讀樂趣。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砂の街路図

日本小說家佐々木譲的長篇作品。作者是以「社会派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來樹立其文壇地位,而自己對這位作者的主要印象是其以撰寫警察小説為主,雖然其也撰寫冒險小說或時代小說,不過其獲得直木賞的作品還是部警察小說。
本書在amazon.co.jp網站上截至目前為止有三則讀者評價,而評價分數平均只有2.5顆星。寫出評價的讀者不能接受本書的原因有:「今までの作家の作風と違うので戸惑いがありました…私はこの作家さんの警察物が好きです」、「やはり佐々木氏は警察小説を世に送るのが一番しっくりいく」、「結局、佐々木さんは、こういう街を描写して見たかったのかな?」等。
的確,作者嘗試在本書中用文字造成一種瀰漫懷舊卻陌生、樸質但哀愁之異鄉情懷的效果。作者像是在寫遊記一般(的確主角也是到這個帶有異國風情的北海道小鎮「旅遊」,只是他有著其為自己設定、從他人記憶的灰燼中找出自己父親當年在此意外身亡之背後真相的任務),花了相當篇幅在書寫建築物與街道的細節,而且寫得很直白,沒有太多綴飾或工筆。這讓前述其中一名讀者做出這些描述與故事無關的負面評價,而這個評價也的確切中問題。只是對自己來說,作者就是要給予一種時代感,一種時間好像在這個小鎮停住所以就算是多年以前的過去也都可以再被挖掘出來;亦即是說,不是這樣的街景就不成立主角的追尋,即使曾經事過境遷、滄海桑田,但是留在原地的遺址、廢墟、故人等,給了一個記憶可以從餘燼中重新燃起的機會。
的確,作者轉變了文風與筆觸,沒有歷練風霜的警察,沒有犯罪背後的社會議題與人性百態,有的是一個想找出父親身亡背後故事的老師,其如此執著的動機很薄弱,其角色性格的側寫也很浮面(最後主角那個想要移居這片街景中的念頭以及在腦中的論理辯證,很突兀也很潦草)。前述讀者評價很有理由地不能接受作者這個轉得太過偏差的新風格嘗試。
只是對自己來說,作者想要處理的就是一個只有在那個還有左派社會運動的時代才會發生的事件,只有那個時代的人才會如此這般行動與思考的故事。不過,雖然自己可以給作者在本書中像是換了個人似的表現一個自己的解讀或詮釋,但這不等於自己可以完全進入本書的故事中,因為故事情節對自己來說是有點陳腐而單薄,少了點高潮與意外感。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イン・ザ・ダーク

日本推理小說家前川裕的作品。自己之前讀了作者另一部作品〈死屍累々の夜〉而讀後感還算正面,並對於作者為現任大學教授並在過了60歲後才出版第一本小說的經歷感到興趣,所以又購入本書來閱讀。
本書就像是規規矩矩的好學生所做出來的研究報告,往往是結構工整、引述有據而論理不慍不火。故事雖然要說的是兼差從事高級電話應召的女性連續殺人案件以及各具特色性格的警察們投入調查真相的過程,其中還有一對表面上是兄妹、其實是堂兄妹、心理上均存在病態的男女,但是讀來卻還是像在看個格局被精準規劃、裝潢被審慎設計的樣品屋,感覺所有細節都在被控制之中、連溫度與氣味都一絲不苟。
之所以要使用比喻的方式來嘗試掌握自己有些晦澀的讀後感,是因為自己的感覺很主觀,沒有明確的依據,甚至是出自因為知悉作者背景所形成的既定印象。而即使在這樣主觀的感覺下閱讀,本書故事還是有其娛樂性與引人入勝的高潮轉折,雖然其強度沒有到令人驚豔,犯罪者的動機有點牽強,結局有點潦草無力,但這些瑕疵都還在自己可以不太在意的範圍內。
作者在描述故事主軸的連續殺人事件之外,也用了一點篇幅點出了主角警察的老夫少妻關係,以及主角警探對其年輕帥氣同僚的嫉妒心理。作者嘗試著給於書中人物一些性格上的深度,也嘗試著增加故事的人味與現實感,雖然有點薄弱,但還算有其效果。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エクソダス症候群

日本科幻小說家宮内悠介的長篇新作。作者之前兩本短篇小說集,〈盤上の夜〉以及〈ヨハネスブルグの天使たち〉,都被選為直木賞候補作,所以也讓自己有了期待,想看看作者在本書中如何結合精神醫學與火星殖民兩種性質不同的題材。
然而,總歸一句,本書的表現讓自己有些失望。火星殖民的元素或者只是讓作者可以去複製出一種類似美國大西部時代的殖民地風情,但是需要細緻化或者深入鋪陳的背景設定,作者卻是做得零散而淺薄。在其實有點紊亂但姑且還算有架構的故事軸線上,作者時不時地交代一些火星殖民的情況與現實,但是卻像是隨筆般散漫地勾勒,這樣並無法營造出一個讓人可以投射想像的虛構時空,或至少是絕對無法讓人理解,火星殖民地上為什麼會有一家醫藥資源不足、但必須應付因作者未交代清楚之火星殖民特有文化所致生特有精神疾病問題的精神病院,而這家精神病院又為何會有神秘的過去、激進瘋狂的老病患以及隨時會崩壞解構的危機。
看到書後所附參考文獻數量已經接近一篇論文的程度,便可窺見作者對於精神醫學元素的處理有其認真審慎之處。然而,說故事不是在發表觀點或見解,作者像是掉書袋般地說著精神醫學發展史、精神治療不同取徑及其背後哲學,但是呈現這樣豐富的知識並不會讓故事更精彩,少了有人味或者可以透過其窺探社會問題的人物角色,不論是病患或醫護人員,都只會讓書中精神醫學的元素變成只是平板的論述。作者製造出一個由老病患策動的精神疾病集體感染擴散事件,但是這個高潮事件顯得毫無支撐,只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動機與惡意。
主角是個出生在火星卻從小在地球長大的精神醫生,在地球醫院因為一件事件而被醫院體系排擠,在懷著鄉愁的情況下來到火星精神病院任職。隨著故事進展發現作者其實是被人工智慧養育的小孩,還有一個以病患身分住院的妹妹,其曾經在病院任職的父親其實涉入過去曾在病院發生過的革命事件與悲劇。然而太多故事構件反而不好整合成敘事邏輯,作者太多未交代的細節,讓故事讀來無法讓人投入其中。
比較自己過去曾讀過的作者其他作品,感覺是作者隨筆式的敘事風格在本書中走火入魔得太過火,且在文字描述給人一種懸浮的感覺下沒有實在紮實的故事情節做支持。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刺客聶隱娘

意識到這部電影是讓侯孝賢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就會知道自己應該期待在觀影時看到什麼:緩慢的運鏡牽引著四方螢幕中由靜態景物所構成的景深與構圖,長鏡頭中光影煙波迷離、風動草木蕭瑟,整體視覺的冷靜低沉讓人物的動作、表情與對白都必須極簡,彷彿是生怕破壞畫面被設定的風格,所以即使是武打也是沒有繁複華麗設計的虛晃幾招,幾乎沒有特寫鏡頭讓演員無需表演太多表情或肢體。
看不懂的故事好像是多數的觀後感,減法的藝術、不說故事的特權是影評可以為這部電影貼上的標籤,而據悉原始劇本中許多細節與情節都在導演的剪接中被捨棄。
然而,自己覺得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沒有這麼難懂,雖然缺乏鋪陳但還算是負責任地交代了能讓觀眾串成基本故事的線索(當然這可能是自己自以為是的誤讀)。
例如:當魏博主公跟寵愛的瑚姬說明自己跟窈七(聶隱娘)之間的關係時,交代了自己是因為藉由政治聯姻來安撫拉攏外來勢力而毀棄了與窈七的婚約,這暗示了主公的正室會是隱身所有陰謀後的第三勢力;承繼降嫁魏博之朝廷公主的意志,聶隱娘的師傅要求聶隱娘刺殺其表哥,也就是當權的魏博主公,而這代表著魏博主公並不支持臣服於中央朝廷;主公因為老臣直言不同意見便將之貶謫邊陲,並命令聶隱娘父親護送,而主公一再強調不能讓之前活埋的事件重演,就代表這赴任的旅途勢必有危險;聶隱娘因為救了差點被作法殺害的瑚姬而被誤當成犯人,一句瑚姬有了身孕讓主公意識到所有事情背後的黑幕都是自己的妻子,但他即使震怒也因為親情而無法制裁妻子,這一切顯現了權力的虛妄以及當權者的無奈與無能。
只是,對自己而言,這部電影最重要的是要觀眾去共感聶隱娘的孤獨。即使導演讓電影故事極簡到失去張力甚至是單薄零碎,就算導演美學強勢凌駕一切、觀眾被迫只能透過有距離之長鏡頭觀看過分冷靜的電影世界,那個回到家中不習慣被迫換上的色彩繽紛女性服裝、隨即換回暗沉勁裝的聶隱娘,在說著降嫁到魏博的公主如同一隻青鸞在當地沒有同類時,其實也在說著自己。不管聶隱娘最後下不了手殺了魏博主公的原因是否真的如同其所交代的理由,避開師傅表達恩斷義絕的攻擊而頭也不回離開的她,就算是信守承諾與另一個男人避走天涯,不也表示她與所有應該熟悉的人之間所存在的陌生,讓她毫無立足之地地必須跟一個其實應該是陌生的人走向遙遠與未知?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王とサーカス

日本推理小說家米澤穂信的最新長篇作品。自己之所以在對故事梗概毫無知悉的情況下便決定購入本書閱讀,是因為之前自己對於〈満願〉這本書的評價還不錯。
以2001年6月真實發生的尼泊爾王室滅門慘案(ネパール王族殺害事件、ナラヤンヒティ王宮事件)為背景,作者讓曾在其舊作〈さよなら妖精〉中登場的女性角色,在本書中變成自由撰稿記者並因緣際會地以在尼泊爾現地採訪前述慘案做為其第一件工作(據悉,這個角色的故事將被發展成系列作品)。
作者在真實事件的背景中所虛構出的故事是,身為主角的自由撰稿記者透過旅館女老闆接觸到一名駐守戍衛王宮的軍官,並希望其能成為提供更多慘案相關資訊的消息來源;然而兩人約在荒廢的俱樂部中見面後,軍官質疑報導慘案的意義與價值並拒絕提供資訊,但隔天軍官的屍體便被主角在一片空地上發現,赤裸的上身刻著INFORMER(密告者)的文字。原本以為殺人動機是跟主角探求慘案資訊的行動有關,但是主角透過拼湊零散線索揭開了真相,殺人者是為了掩蓋其與軍官一起進行的走私毒品行為,而搬運並偽裝屍體的人則是因為憎恨外國新聞媒體把尼泊爾的悲劇當成娛樂外國讀者或視聽眾的馬戲團。
主角選擇不將其所拍攝的軍官屍體照片報導出來,讓其「誰かのかなしみをサーカスにすることから逃れられる」,而這樣的結尾體現了作者創作本書的企圖與野心。以極為聳動的真實新聞事件做為背景,佐以尼泊爾的異國風情,作者書寫一件虛構且與聳動事件並無關聯的謀殺案件,其中人數不多而簡單的關係人(一則amazon.co.jp的讀者評論給予本書兩顆星評價的原因在於作者描寫書中人物過於片面淺薄,但自己是認為作者不用工筆,卻是恰如其分地留給讀者自行填補人物側寫的空間),還有並不離奇意外卻也不失巧思設計的案件真相,帶著讀者去省思透過新聞再現所謂真相的意義與價值,而這個省思雖然不是多有深度的政治經濟學或文化理論探究,但就一部娛樂通俗小說來說卻是超出期待的份量。
本書讓自己又對作者的下一部作品多了一絲期待。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掟上今日子の推薦文

日本小說家與漫畫原作者西尾維新之推理小說系列「忘却探偵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自己是透過報導這個系列作品將在日本テレビ被翻拍成電視劇(2015年10月期連続ドラマ)的新聞得知系列作品的相關資訊,又剛好在書店架上看到本書有現貨可以購買,便基於對人物設定有所好奇的原因購入閱讀。
初見本書的目錄分成三個篇章,還以為本書是集結三篇中長篇故事,但讀完之後才發現本書雖然有前後兩個事件,但在兩個事件中的登場人物為一致且情節是有前後因果關係之牽連,所以本書應該可以說是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作品。
女主角「忘却探偵」掟上今日子是個滿頭白髮且只有今天記憶的美女偵探,只要進入睡眠或失去意識,其有關前一天人事物的記憶就會全部消失,而在這樣獨特的體質下,女主角只能接一天之內就能解決的案件。
本書的敘事者是個原本在美術館擔任警衛的青年,在故事的開始他便告訴讀者,有三個人為他的人生帶來不見得是件好事的轉機,而這三個人分別是女主角、具備藝術天賦而立志成為畫家的少年以及身分是製造畫框名家的老人。本書中所發生的兩起事件,害敘事者失去工作的美術館展示畫作被破壞事件以及老人被刺傷險些喪命事件,就是環繞著這四個登場人物來進行,有偵探、加害者與被害者,但別無他人。
雖然是以只有一天記憶的偵探角色做為主要特色,而書中的確也透過敘事者與女主角的互動來挖掘出這個設定所能帶出的趣味與曲折,但是坦白說,自己並不覺得這個設定有被玩到可以讓讀者拍案叫絕或者趣味橫生的程度。事件的進展有點拖泥帶水,或者是作者犧牲敘事節奏來交換更深入細緻地鋪陳敘事者的心理轉折與論理辯證,並藉以撐起謎團的懸疑感與解謎過程的迂迴起伏。這樣取捨的好壞或者是見仁見智,而對自己來說,由於事件謎團與解謎過程本身並不無聊,設計也還稱得上有創意而未落入窠臼,所以讓前述取捨的負面影響還不到要必須給予苛責的程度。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プロフェッション

日本推理小說家今野敏的作品,根據書後簡介,本書為「ST 警視庁科学特捜班」シリーズ睽違四年的最新作。前述系列作品在2014年被翻拍成電視劇,然後在2015年1月則有電影在日本上映。自己先前完全沒有讀過這個系列的任何作品,也沒看過電視劇或電影,所以對本書的讀後感可以說是從白紙一張出發,沒有什麼先前觀感或既定印象來做為參照。
在amazon.co.jp上目前有兩則讀者評價,一個給了4顆星、另一個則是給了5顆星,可以說是給予相當肯定而正面的評價。不過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感覺應是受到作者文風與筆法的侷限,所以雖然系列作品登場人物有異於常人的特質與能力,但是作者卻是平鋪直敘甚至有點過於收斂地在處理角色人物的特色發揮,不僅沒有黑色幽默的元素出現(當然如果這不是作者的風格,苛責這樣的元素不存在就是雞蛋裡挑骨頭),也沒有太多讓個別角色人物性格得以揮灑而帶出人性觀照或省思的空間。簡而言之,感覺作者是讓具有特異功能與異於常人特質的角色人物們,像是工具般地進行事件調查、關係人訊問與推理解謎,角色被鮮明點出的只是特殊技能而非性格。
而謎團設計與推理過程,可能是宣傳文案突顯重點得太過成功,所以即使宣傳文案並無誇大或虛假之處,但是一旦實際進入本書的敘事之中,總覺得其精彩度與期待或想像中的水準有些落差。或許是因為作者的敘事太過直線而單向吧!所以在經過一番調查訊問後所水落石出的真相,感覺是太過水到渠成的故事進展,而沒有太多的高潮延宕或出人意表。故事中所設定的「人間嘘発見器」,讓兩個具有過人嗅覺與聽覺的角色可以察覺人類在說謊時所顯露的蛛絲馬跡,而雖然最後真犯人因為其心理特質(サイコパス,psychopath)而可以說謊不被察覺,但是這樣的特異功能設定讓事件關係人的證述變得很容易定黑白真偽,少了推理辯證的麻煩,也少了推理辯證的樂趣。
不過本書並非不值得一讀的推理小說,前述讀後感說穿了只是自己覺得,作者寫慣嚴肅的警察小說,所以把他的文風放在奇人異士集團的故事背景設定中,會顯得有點格格不入,進而減損故事的娛樂性與精彩度。只是,作者的創作是他自我風格的實踐,身為讀者的自己可以選擇喜歡不喜歡,但不應過分要求作者做出改變其文風的東施效顰。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表参道・リドルデンタルクリニック

日本推理小說家七尾与史的作品。據悉作者目前仍然是個經營牙科醫院的執業牙醫,而在2010年當時以作家身分出道時,其已經是41歲的年紀(作者是1969年次)。
吸引自己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是,作者以其開業牙醫的經歷撰寫出一部所謂「歯科ミステリー」的小說,而自己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推理小說與牙醫這樣的職業結合在一起。本書總共收錄三個「症例(ケース)」,篇幅則是長短不一。當自己讀完篇幅最短的第一篇故事時,心想這該不會是一部再糟糕也不過的牙醫推理小說吧!因為不僅故事中的牙醫元素膚淺貧乏,推理情節更是荒謬無稽,畢竟在牙齒填充物中裝設小型發報器(自己很少在書寫讀後感時破梗,這次算是因為自己想說的評價太過強烈而導致破例)這種很容易猜想到卻又實在不是很合理而實際的設定,著實不容易讓自己接受。
不過好險之後兩篇篇幅較長的故事,有比較走回本格推理的路線,也因此有比較拉回自己對本書的評價。其中一篇所講述的是在牙醫診療室中所發生的密室殺人,而另一篇則是描述,身為主角神探的美女牙醫,透過被刻意保存下來的齒模線索,找出被埋屍骨骸遺體的身分並破解十三年前連鎖謎團的真相,其中包括美女牙醫父親被認定為「意外身亡」的真相。只是雖然這兩篇故事在事件謎團與解謎推理上有結構比較縝密的鋪陳以及敘事比較曲折的情節,同時牙醫元素也有被比較深入與緊密地嵌入故事當中,但是讀完仍是覺得,本書就是一部以牙醫做為偵探的推理小說,雖然事件是發生在牙醫主角的生活當中,但是說穿了還是一本推理小說,而謎團與推理的書寫只能說表現差強人意。
坦白說,要說本書是牙醫推理小說,倒不如說本書中(第一與第三篇故事)討論演藝圈生態的情節還比較醒目。作者設定書中的牙醫診所是全女性、開在精華地段的高檔牙醫診所,也吸引了不少演藝名人前來就診;而雖然這樣的設定或是為了合理化其故事所牽涉到的人物職業設定,但是登場人物幾乎都是俊男美女,實在有點過於夢幻而少了人味。第二篇故事中殺人的動機,或者是本書中最讓自己有值得一讀感覺之處。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死屍累々の夜

日本推理小說家前川裕的長篇作品。透過網路搜尋一下作者經歷,才發現作者是日本法政大学国際文化学部的現任教授,主要擔任授課的科目是「比較文化」、「言語文化演習」,而主要研究領域則是「欧米文学と日本文学の影響研究」、「日米の犯罪小説の研究」。或許因為創作只是個兼職,所以作者在2012年才正式以小說家身分出道,當時作者已經超過60歲(作者是1951年出生)。
之所以要說明作者的背景經歷,是因為自己在得知這些資訊後,才比較可以理解自己在閱讀本書時所感受到的一種感覺:寫這本書的人非常工整嚴謹,其像是在實踐一種創作理論,且文字風格走的是一種精準推敲路線。
作者書寫一個記者相隔30年後開始調查、圍繞一名前後共計殺害十人而最終與六名女子集體自殺的男子所發生的事件與謎團,並透過事件側寫與訪談記錄二種敘述型態交錯來進行敘事,建構出一種所謂虛構紀實的風格。在這樣的虛構紀實中,有的是記者帶著其主觀論斷所整理解讀出的事件概貌,但不論是側寫或者是訪談,到頭來都不過是揣測性質的建構,事實在所有關係人幾乎都已身故的現在早已無從掌握,或者更正確地說,即使是事件關係人也只是如同瞎子摸象般、以自己的主觀與侷限存在於事件之中。
不過自己所認為存在的創作理論實踐在本書中並不會流於匠氣而破壞故事本身的娛樂價值;做為一本推理小說,本書所敘述的事件本身仍有其懸疑性,而雖然仍有許多謎團得不到確定的答案,但是故事最後仍是把事件最大的伏筆收束在出人意表卻又合理的結局上。只是由於敘事之設定,對身為一切事件核心之男子的描述只能曖昧而浮面,但是如果以比較偏向作者創作意圖的角度來解釋,或者可以說這是作者想要凸顯重建事實的困難性,因為所有嘗試重現過去事件的努力都只會製造出更多的歧見與疑問,所以男子如此扭曲兇惡的作為到底是出自怎樣的心理思維或是被何種經歷所誘發導引出來,都不可能被正確地解答。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工作名カサンドラ

日本推理小說家曽根圭介的長篇新作。
一輛載著遭刑求而奄奄一息之男子到郊外遺棄的車子,因交通事故而被警方發現。喪妻而育有一女的50歲刑警,開始追查在前述渾身是傷而被全裸丟在後車廂失去意識的男子身上發生什麼事。男子從自衛隊退伍後加入民營保全公司,其實是協助日本國安單位監視公司負責人的臥底;雖然因為男子身分的暴露而讓負責與其接觸之女性國安人員所屬任務編組被解散,但透過男子所裝設的竊聽器,女性國安人員得知一件暗殺計畫的片段資訊。
另一方面,擁有卓越射擊技能的自衛隊狙擊手軍官,因為在路上跟政治家親戚起了衝突而被迫退伍。在謀職不順且身患重病之妻子需要醫護的情況下,軍官接受自稱為國安單位人員之男子的提案,以臥底身分進入軍中前輩所繼承的調查公司後、更進一步擔任右翼激進團體會長的司機隨扈。然而前述一切均是一個圈套,是要構陷軍官成為暗殺總理的代罪羔羊。軍官從被監禁處逃出後,找上前輩以及自稱國安人員男子;在軍官又被制服且要被處理掉時,50歲刑警犧牲生命來救了軍官並讓一干涉案人士被逮捕。
作者或者還是比較適合處理篇幅較短的故事。自己之前在其短篇小說中所看到的巧妙構思以及縝密鋪陳後收束的敘事結構,在其最近的長篇作品中卻不復見。另一個希望自己是杞人憂天的隱憂是,作者最近作品的故事題材,相較於其先前短篇小說的深度與創意,坦白說是平庸而沒什麼魅力。
本書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擔憂的實例。雖然有兩條敘事軸線交錯進行,但是讀完本書,希望看到更具高潮緊張感或者更出人意表之收束的期待卻不能說有被滿足。本書故事雖然涉及到中日釣魚台主權爭議、極右派激進主義崛起、政黨派閥政爭等議題,但是充其量這些議題不過都是故事的背景,無法為故事增色。故事情節本身雖然不能說是無聊或乏善可陳,但卻也僅是沒太多意外或激不起什麼火花的平順。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The Moor's Account

2015年the Pulitzer Prize在fiction類的finalist,目前也是2015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longlister。
本書主角為一個生長摩洛哥的黑人,其在葡萄牙人占領摩洛哥之時、為了支撐家計將自己販賣為奴;在歷經一個快速致富卻沉溺賭博而敗家的主人後,主角被轉賣給一名西班牙貴族並加入了意圖在美洲新大陸淘金的探險隊。讓主角失去自由的主奴關係,傲慢無知的探險隊領導階層,探險隊成員的意見不合與各有私心,讓主角在未知土地上的旅程有著詭譎與不安的氛圍。錯誤的決策,與印地安部落的敵對,不熟悉的地理環境,致命的莫名傳染病,讓探險隊在尋找印地安黃金之都的幻夢破碎之餘,陷入犧牲者不斷出現、必須與險惡環境掙扎的生存惡鬥。
主角與其他的倖存者必須依靠印地安部落才能存活,而成為自己眼中野蠻人的附屬品與累贅,對倖存的西班牙貴族而言是必須適應的困境。主角透過在印地安部落工作而逐漸習得印地安語言,並在一個因緣際會下成為旅行於各印第安部落間的醫生,與其他三個倖存的西班牙人透過提供醫療服務來累積聲望與信任。主角與三個西班牙人逐漸成為印地安人所信奉的偶像,主角與另兩人甚至娶了印地安女人為妻(但對西班牙人而言並非有效的婚姻),而其旅行醫療團隊甚至有了許多懷抱近似宗教信仰之信念的印地安跟隨者。
在歷經多年的新大陸遊歷後,主角與三個西班牙人回到了西班牙人在新大陸所建立的殖民地城市,而脫離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關係以及重回到意味著階級與野心的「文明」社會,主角與其他三人的平等關係逐漸崩壞,而三人也各自走上自己選擇的前途。主角在不敵殖民地首長的壓力下,因為其語言與熟悉地理環境之優勢,被命令帶領由神父與親西班牙人之印地安人所組成的探險隊再度深入新大陸印地安人的居住地;透過計謀的使用,主角嘗試找回其失落已久的人身自由。
本書故事的設定是,主角嘗試以自己的觀點來書寫敘述前述整段經歷,藉以提供與主流殖民史觀不同的「事實」呈現;取材歷史文本有所著墨描述的事件,作者的虛構雖然表面上是要挑戰或顛覆既定「史實」封閉可能另類詮釋的霸權性格,但是對自己來說,其實質上是在將「史實」從經濟與權力驅動的大歷史,拉到個人層次來書寫個體如何對抗時代與鞏固自我存在。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作者即使在敘事上平鋪直敘而不見精煉細緻的文字功力,但是其所描述故事本身的精彩度便可以讓貧瘠的敘述變成只是瑕不掩瑜的枝節問題。
作者處理這樣一個龐雜而繁複的故事卻仍能維持一個穩定而不紊亂的敘事節奏,並在點出人性與存在課題的深度與廣度上拿捏得有層次且面向多元,所以自己一路閱讀下來,並不會覺得故事張力在逐漸流失而讓全篇故事變成虎頭蛇尾。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リバース

日本女性推理小說家湊かなえ的長篇新作。
一封宣告主角曾經殺人的匿名告發信,讓主角向自己因為在常去咖啡店相遇進而交往的女友坦承,過去所發生、在自己大學畢業前的一次旅行中好友駕車翻落山谷身亡的事件。當時天候不佳,但去世好友在喝了酒的情況下仍接下在危險山路上開車去接人的任務,而事件發生後參與旅行的旅伴協議隱瞞去世好友有飲酒的事實,讓事件被認定是意外來收場。主角的坦承揭開了主角內心的罪惡感,也讓主角結束了與女友的關係。參與旅行的旅伴,其身邊的人都有收到同樣的匿名告發信,甚至有一名旅伴發生墜落電車軌道的意外,讓主角決定去找出寄發匿名告發信者的真實身分。
在探查過程中,主角一點一滴、一塊一片地拼湊出去世好友不為自己所知的過往經歷與個性喜好,並在最後主角找出了誰是寄發匿名告發信的人以及其與去世好友間的關係。然而,故事走到了終章的最後兩頁,一個大翻轉讓事件的發生有了完全出人意料的原因以及可以明確歸屬的責任。作者成功埋下伏筆製造出讀者不易猜到的意外結局,而這個結局對自己而言,不只是作者對於推理小說讀者的挑戰,也不只是作者展現說故事功力來滿足讀者期待出人意表情節的胃口,更是故事被呼應地收束在作者所嘗試描述、貫穿在通篇故事中的意旨,亦即是人的複雜會是如何不容易地在終究是淺薄單面的人際關係中被認識與揭開。
自己比較不會想把本書僅是認知成推理小說,並執著於評價其情節多麼曲折繁複、謎團解謎設計如何縝密創新,因為這樣認知或會讓本書顯得平庸,其謎團與解謎推理的鋪陳過程其實有些鬆散,而除了結局之外,事件描述其實很平淡且少有驚喜。然而,如果把本書認知成是作者在書寫孤獨疏離者尋求慰藉與救贖的虛妄感以及人如何不容易被理解與認識等課題,或者便更能體認到,作者如何透過一個其實簡單的虛構事件去探究人性與存在的嘗試與努力。當然本書還是通俗娛樂小說,對於存在課題的探究只要恰到好處的蜻蜓點水即可,而以這樣的標準來說,本書還算恰如其分。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ミステリー・アリーナ

日本推理小說家深水黎一郎的長篇新作。如同自己之前所讀過、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像是〈最後のトリック〉、〈大癋見警部の事件簿〉等,本書對自己而言也是作者在展現挑戰本格推理小說框架與教條的企圖,利用想像創意與刻意斧鑿出的敘事設計,來探索並實際檢證推理小說變形或變種的可能性。
一開始是很平庸的推理小說設定:曾同為推理研究社成員的一群人定期在其中一人所擁有的郊外豪宅聚會,一場暴雨破壞了豪宅對外交通的橋樑而讓豪宅成為與外部隔絕的密室;刻意模仿歐洲風格的建築設計,特別是通向豪宅主人房間的螺旋樓梯,為故事增加有點庸俗老派的神秘感與非現實感;參加聚會的其中一人登上螺旋階梯尋找一直不露面的主人,卻發現主人已變成一具屍體……
然後,故事一轉,場景變成了電視台的攝影棚:一個存在於虛構近未來的日本新年除夕直播推理競賽節目,參賽者在前述謎題事件敘述進展的過程中嘗試推理說出事件真相,解答出正解者便可以獲得高額獎金。隨著14名參賽者穿插在敘事章回進展中陸續提出各式各樣的解答推論,謎題事件的敘事文本開始有了多義性、多向性與曖昧性,其中一些荒謬與牽強的解釋是作者刻意留下的幽默笑點,而作者玩弄文字遊戲與賣弄冷門知識的興趣在本書也算是有相當展現。
然後,故事又再一轉,節目本身變成一個陰謀,參賽者變成隱藏真實身分的犯罪調查者,與實為幕後黑手的主持人展開鬥智交鋒。而伴隨前述轉折,謎題事件敘事文本的多義性與多向性變成為了規避參賽者所提出解答推論接近真相的手法,書中的謎題事件不是為了導引出透過縝密推理所得到的真相,其所提供的線索是刻意混淆視聽、可以因應情勢變化而隨意塗改的不可靠資訊。
本書這樣的炫技匠氣,並完全成為作者推理小說創作論與實驗性訴求的實踐場域,卻還不至於因為過於前衛或失去故事應有敘事起伏而讀來無味。作者這次在書中所點到的嘲諷與幽默,對自己而言算是尚可讓人莞爾一笑。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極悪専用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沢在昌的新作,是集結其在〈オール讀物〉雜誌上從2010年5月号到2015年4月号所連載的系列作品。本書故事描述一個青年,其在黑道甚具威望的祖父因為看不過去其生活渾噩、以強硬手段逼迫其到一間乍看並不特別的住宅大廈擔任管理員助手,而管理員則是一個因臉上刀疤而變得口齒不清、外表如同大猩猩般的壯漢。然而,這間乍看並不特別的住宅大廈,裡面卻是住著各種凶神惡煞,例如職業殺手、詐欺師、流亡獨裁者、恐怖分子等,這些惡人支付高額租金入住,在外人絕對無法進入、完全不過問或插手住戶隱私、會有特約業者負責處理在大廈中所出現的屍體等特別入住條件下,獲得不被仇家追殺、不被警察調查等可以安全避禍的生活。
這樣誇張且天馬行空的設定,雖然就通俗小說而言會是娛樂感與戲劇張力的基礎所在,但是在閱讀過程中仍不免會讓人擔心,作者可以在這樣的設定中翻出多少的新意,又是否可以在章回架構中不會讓故事流於虎頭蛇尾或想像枯竭的窘境。
而讀完本書後,自己的感覺是前述擔心或者是種多慮。作者在其所設定的敘事時間、即主角青年被迫工作的一年期間內,先是敘述數起獨立事件讓讀者熟悉並進入故事設定的情境與邏輯中,同時讓個別事件有著出人意表的轉折起伏而讀來不失趣味,之後再鋪陳彼此串接而有敘事連貫性的幾個事件,藉以點出管理員的過往經歷,並製造出故事收尾的最大危機與最終高潮。從這樣的角度切入評價,本書可以說是有一定水準的娛樂小說,而作者闖蕩小說界多年的敘事功力也是不容小覷。
當然自己會界定本書是通俗娛樂小說,就表示自己是比較著重其在閱讀過程中所能製造出來的輕鬆愉悅感,對於其情節設計的縝密度與細緻度、人物性格側寫的深度與複雜度以及事件背景意涵的探究與挖掘等,也就不會太過強求與批判。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謎解き広報課

日本推理小說家天祢涼的新作。本書的架構乍看之下,像是典型以短篇小說集結成長篇單行本但不預計發展成系列化的型態,亦即是在具連貫性的主要登場人物與情境設定中,串聯其實可以分別獨立閱讀、描述個別事件的短篇故事,並在最後收束到一個合理的敘事結尾。不過在閱讀完全書後,自己反而會偏向將之歸類於章回形式的長篇小說,因為其各篇故事所描述的個別事件,彼此間在整體敘事進展中有密切的關聯度與呼應性,而這樣由關聯個別事件所集結成的貫時性敘事發展,便形成一部可以被說是成長小說的長篇小說。
之所以說本書是部成長小說,因為其所敘述的故事,概略地說就是一個原本對工作甚至生活不抱熱情的女性新人公務員,因為某些原因從東京到鄉下地方任職,並在表面理由有點牽強的情況下被分派到負責編輯地方誌之工作,在遭遇謎題事件以及各色人物後,女性新人公務員發覺鄉下地方引人入勝之處,並改變其原本預計只在鄉下待一年且只想把地方誌工作敷衍過去之打算,除了更積極進行地方誌企劃採訪工作外,更在地方誌因為預算吃緊而遭逢存廢危機時以小詭計保住地方誌,並朝向讓更多居民喜歡閱讀地方誌、透過地方誌來讓地方居民更愛自己土地的目標投入努力。
雖然這樣的概略敘述讓本書的故事顯得很通俗、浮濫甚至廉價,但是實際讀來卻不會覺得本書的故事太過陳腐或一廂情願,毋寧說是具備娛樂效果卻又偶有讓人可以進一步思考的點,就算稱不上是意味深長或開拓視野之作,但就娛樂小說而言已是足夠。
至於女性新人公務員在事件採訪過程中所解開的生活謎團,由於不是什麼兇惡的犯罪事件或者具備相當獵奇性的詭計設計,所以要求看到本格推理應有水準之縝密辯證與創意想像,或者過於強求。但是作者仍遵循偵探與讀者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在所有資訊均有交代的情況下,作者活用文字敘述些許差異便有相當落差的盲點,讓身為主角也是解謎偵探的女性新人公務員可以解開謎團事件背後的真相,所以即使不是匠心獨具或縝密繁複的推理設計,但是有著一致風格與獨特風味的生活謎團與解謎論理,讀來仍是不失趣味。

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Let Me Be Frank With You

2015年the Pulitzer Prize在Fiction類的finalist。以第一人稱意識獨白的手法書寫看似結構鬆散、情節紊亂瑣細、體裁更近似叨絮風格之散文的四篇故事,雖然敘述個人感懷與際遇的主角是同一人,部分情節也是相互呼應與連貫,但是四篇故事還是可以獨立分開閱讀,而就算其被放在同一本書中,看來作者也並沒有要刻意將故事收束或要將讀者帶到縝密構築的結局。
在襲擊美東造成嚴重災情的颶風過後,主角因為搬遷到離海岸較遠的地方所以住處未受毀損。從房地產經紀人之職業退休的主角,在四篇故事中分別遭遇到四個從不同角度切入居住與回憶等課題的事件:接手主角先前接近海岸之住宅的男子,在該住宅被颶風全毀後找上主角,希望主角就其是否應該將產權賣給在災區收購房產土地之地產公司提供建議;一個過去曾住在主角現在住宅的陌生女子突然到訪,女子在距離感微妙的交談中向主角揭露過去發生在主角現在住宅的悲慘事件;主角的前妻因為罹患阿茲海默症而住進離主角住所很近的長照設施,主角前往探視並在格格不入的氛圍中面對讓自己尷尬又陌生的前妻;一個主角並不認為有交情的朋友,在因病行將就木之時亟欲見到主角一面,而在主角勉為其難前往探視時,卻得到對方一個只為解脫自己罪惡感的告解。
作者透過主角敘說了許多瑣碎的軼事,亦對許多現象與人性進行分析甚至批判,更有許多對人生的體悟或感懷。只是沒有明確的敘事架構與情節走向,讓人會誤解作者只是自我滿足與便宜行事地說著自己想表達的議論,因為寫不成精緻的小說而只能用隨筆或散文的風格來掩飾。但是即便如此,作者書寫人性與生活的深度與力道、精準與細膩,也足以讓本書有值得一讀的價值。
「Just as there's no right way to plan a life and no right to live one─only plenty of wrong ways」,書中這句話觸發自己不少感懷與省思。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あぶない叔父さん

日本推理小說家麻耶雄嵩的新作。雖說是短篇推理小說集,但是事件發生的地域被侷限在小鎮裡,而登場之主要人物在性格設定與角色關係上又是具連貫性與累積性的發展,這樣的構成與設計,比較像是所謂一話完結的電視推理劇,也可能是為之後系列作品化在鋪設基礎。
只是相較於作者之前的作品〈さよなら神様〉(順道一提,該書為2015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說部門受賞作),本書並不太能展現作者挑戰打破推理小說框架窠臼的才情、詭譎到令人絕倒的想像力以及巧妙揉合黑色幽默與本格推理的創作功力,反而是事件情節設計平庸、敘事結構鬆散甚至紊亂、主要人物設定單薄而平面。
當然,在本書中作者仍然有想要顛覆本格推理小說公式或法則的雄心壯志。窩居或者說是出自沒有想法而自願被困在偏鄉小鎮的高中生主角,其父親為寺廟住持,而其叔父則是被周遭人認為不成材的萬事通打工達人。每篇故事中的事件,看似謎團難解卻到頭來都有主角叔父涉入其中,而且都是因為意外或偶然,可能是不小心導致被害者死亡或目擊到事件發生,為了避免不必要麻煩便進行湮滅證據或偽裝工作。所以書中沒有神探,只有一個敘說事件真相並將事件解釋成一切都是湊巧的「當事人」,雖然往往事件背後的動機或成因與這個「當事人」都沒有太大直接的牽連。
話說這樣的設定應該會相當精彩或至少可以達到不錯的閱讀娛樂效果,但是不知是事件設計本身太過粗淺簡略,還是作者玩弄恰巧與偶然的因素玩得過頭,在本書各篇故事中重複出現的情節模式,讓閱讀逐漸走向感覺失焦、無趣與荒謬的窘境。主角的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原本應該是要充分展現黑色幽默的效果,卻反而給人一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幽默的元素不夠到位就會顯得像是東施效顰,反而成為故事中事件推理情節鋪陳的累贅。
只能說期待作者下部作品可以修正這次在企圖挑戰推理小說可能時所出現的偏差。但是持平來說,本書也不是真的「一無是處」,因為作者企圖挑戰推理小說可能這件事本身,就有值得閱讀之價值,即使結果不如自己預期。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ラプラスの魔女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新作,根據書帶上的介紹,本書被稱為「空想科学ミステリ」,是「作家デビュー30年、80作目の到達点」。
如果透過腦部手術讓人類可以擁有超級電腦般的運算能力,在相關資料數據以及變因參數都被掌握的同時,可以建立出預測模式並將特定事件或現象的結果估算出來,且更勝於電腦預測模式的是,人腦可以掌握人性這個極端複雜且細緻的變因,則這樣的人類會如何、或說該如何、存活在這個應該是充滿意外與不可預期的世界中?因為具備估算出未來的能力,本書女主角反而有更多沉默與封閉,並在書的結尾說出這樣的最後一句話,「それはね、知らないほうがきっと幸せだよ」。
而這樣的能力如果被使用來復仇,可以透過掌握天時地利人和而預測自然災害或意外事件會在何時何地與如何發生,甚至在條件配合下製造出「災害」或「意外」,讓「意外身亡」變成預謀的必然,則這是謀殺嗎?強烈的動機以及難以立證之行為手段與結果間的因果關係,是否會難以透過司法制度將犯人定罪?
在本書中,具備前述能力的少年面對異於平常的家庭慘劇,在奇蹟生還並取得前述能力後假裝失去記憶,策劃可以完美偽裝成「意外」的殺人並靜待可以執行的時機,而具備同樣能力的女主角開始追蹤隱匿行蹤的少年並希望可以阻止少年,而在少年執行計畫的過程中,一名地球科學的教授以及一名警察被捲入事件中,並透過兩人的追查與推理,將事件原本散落而難以被認為有牽連的片段收束整理出可以向讀者交代的真相。
作者作品的特色(就自己沒有讀過幾部其作品的粗淺認知),或者就是一開始鋪陳許多散落而難以被認為有牽連的片段,並在之後將之收束成一個縝密架構的故事,而本書中各片段,因為題材的奇想性與天馬行空,更是有種很難整合的南轅北轍感。就這點來說,作者在本書中完成收束片段的工作,就足見作者的想像力、創作功力與技巧。
只是題材本身太過奇想,當閱讀到差不多中段時,其實讀者差不多已經了然於心這次作者要玩什麼梗,在失去新奇感與期待的狀況下,本書就很難再激起閱讀上的火花。至於題材本身,對自己來說實在太缺乏現實感,所以無法很投入,也就更加減損了自己的閱讀興致。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ヒポクラテスの誓い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新作,講述在大學法醫學教室內透過解剖遺體來傾聽死者遺言、找出真正死因並釐清事件真相的故事,並藉由粗暴衝撞體制與現實但卻大快人心的衝突情節來製造閱讀的娛樂效果。
原本對法醫學稱不上有興趣卻被內科教授送到法醫學教室實習的女實習醫生、言語辛辣而作風蠻橫卻有超凡法醫學識與技藝的教授、因傾慕前述教授之學識技藝而來到日本的美國籍女副教授、配合著教授蠻橫粗暴甚至是違反法規行為的警察,四個各具形象性格之人物角色在五起看似獨立的事件中固定登場,在日本法醫界的嚴峻現實中橫衝直撞地找出真相,並在最後挖掘出五起事件的共通之處,讓本來在每個事件最後被遺留下來的謎以及其所涉及之教授令人不解的行動,都伴隨著真相大白而有了解答。
把事件推理的敘事融入在特定職業領域的現實中其實是不容易實踐的企圖,特別是所選擇的職業領域其實並非前人未踏的新大陸。從前述角度切入檢視,作者這次在本書中的表現算是有維持水準,只是相較於之前作品〈スタート!〉,不論在事件推理的敘事或職業領域的現實描繪上都顯得較為平庸而少了讓人可以拍案叫絕之處。
不過,本書做為一本娛樂小說,還是有其值得一讀之處,作者所書寫的五起事件並不是在重複搬弄相同的敘事架構與情節模式,而是在不同的設定主題下,透過不算是太複雜的事件推理,來呈現法醫界中某些對立的元素,或者更正確地說,作者所企圖製造出來的對立元素。
以年輕女實習醫生做為主角,便不能免俗地要在本書中帶入成長小說的成分。從務實且毫無熱情地冷眼旁觀法醫界的現實以及質疑批判教授的蠻橫胡來,到最後體會法醫學可以深入著力之處以及教授作為背後的真意與苦心,這樣的成長故事雖然八股,但是在本書中讀來卻也還不至於太過老套而無趣,毋寧說還算可以激起一點感同身受的熱情火花。

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イノセント・デイズ

2015年第68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共同受賞作。
一個因被認定縱火燒死前男友現在妻子與雙胞胎小孩的故事女主角,在媒體大幅渲染報導、事實偏頗不全的情況下,被法院判決死刑,而當事人也放棄上訴。作者以在判決文中所羅列出的判處死刑依據做為各章篇名,帶出與女主角經歷背景有所關聯的人物,並以這些人物的視角來交代女主角的故事並描繪其人物像。
這樣的敘事手法與結構讓讀者有了期待,想像著這個故事或者會有個出人意表的結局,而成為一部讓人拍案叫絕的推理小說。只是從這個角度來評價,本書並不成功,因為即使到了最後真相揭露,女主角並非真正的犯人,但是真相本身卻是平淡無奇,更重要的是,與前面的鋪陳、書中登場的重要人物、主角先前所經歷的其他事件均無關聯,就是主軸故事的「局外人」基於憤恨的動機所犯下之「不可預期」的罪行。如果期待要讀到布局縝密且前後呼應、而轉折卻又讓人驚呼意外但言之成理的「推理」或「犯罪」故事,則本書並沒有預期應有水準的表現而會讓人失望。
然而,本書的意義與應該被閱讀的切入點,或者並不是被當成一本「推理小說」,而是應該被當成一本書寫不幸女性如何到最後放棄社會與人生但求一死的心路歷程。作者透過主角相關人物的視角去觀察並解讀主角的心情與思緒,闡述這些人物做了什麼行為、或者周遭發生什麼事情,致使主角感受到被拋棄甚至被背叛,並描繪這些人物如何看待自己在主角生命中的角色與意義。主角尋求的是歸屬,但是到最後為自己從未犯下的罪行孤獨等待死亡的裁罰卻是主角所選擇的人生結局,這樣的選擇反映出世事虛妄與人生令人無能為力之處,也對比著在小說第二部中,試著為主角免除死刑、發聲平反或找出真相的各個人物,其行動是如何自以為是而渺小無意義。
自己閱讀本書有著最多感想之處在於,兩個主角小時玩伴對於事件的不同反應、解讀與行動,以及其所反映出的兩人背景差異。自我滿足式的正義伸張對比為自己過往行為尋求救贖,是本書中讓自己看到一些深度的地方。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薩爾加多的凝視

因為友人的邀約,自己便在毫無背景相關資訊的情況下觀看了這部英文片名為「The Salt of the Earth」的紀錄片。沒有預先框架住自己的先前知識,觀影後也只打算查詢一下英文片名的原意而不想多去探究紀錄片所講述攝影師的故事或作品,為了是讓自己可以只停留在紀錄片導演所建構出來的再現世界中。
而如自己所猜想的,the salt of the earth 是出自聖經馬太福音5章13節,直譯是「世界上的鹽」,延伸意思是類似「社會中堅」、「沒心眼的人」等。紀錄片選擇這樣的片名,或反映出片中對於Sebastião Salgado這位攝影師的頌揚吧!
對於這部紀錄片其實有點單面片段的人物呈現,自己卻有點一反常態地覺得還不錯,或者是因為在紀錄片中簡單呈現的攝影師生平與作品,留白了許多讓自己覺得,不論是填入正面或負面、善意或惡意的解讀或延伸,都會很有趣的思考點。
在許多軼事均被輕描淡寫而攝影師人生經歷亦不被深入挖掘的情況下,紀錄片中使用大量攝影師的作品與其獨白,來表現攝影師的意念與其紀實攝影背後的社會關懷與批判。紀錄片雖然交代了作者的成長與生平大致梗概,但是只是平鋪直敘的單薄事實。紀錄片中更多的是,把作者的作品像幻燈片般地一張張投影在電影螢幕上,其中有著巴西金礦的勞動生活、非洲的饑荒與因內戰而生的難民潮、科威特的油田大火、前南斯拉夫的種族滅絕與難民、亞馬遜流域原住民部落等。紀錄片呈現出作者一個又一個的紀實攝影計畫,以及其靈魂被因為從事社會寫實攝影而遇見的強大人性陰暗所吞噬、藉由在巴西家鄉土地造林復育並轉成地景生態攝影師才被救贖的人生轉折;雖然紀錄片沒有說明讓攝影師完成計畫的資源從何而來,但是這樣的挖掘內幕似乎在紀錄片中也不太需要,因為其所完成作品本身就是可以有意義與價值、甚至是被需要的。
結語也是自己一般來說會覺得浮淺甚至偽善的內容,即被人類摧殘的自然是可逆的、可被復原的,不過這次自己對紀錄片這樣的收尾卻沒有太多的反動,或許是在攝影師因為對人性澈底絕望後轉向投入自然復育與生態紀錄這件事,讓自己還可以瞥見人性的積極與正面吧!改變不了醜惡的人類,至少關懷被人類所威脅的環境,雖然這是否只是種逃避,還有可以省思的空間,但至少在紀綠片中被描述出來的攝影師,並不是「失去鹹味的鹽」,他的故事是可以啟發出一些人心內在想成為更好的人的衝動,而這樣或許就已足夠。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An Unnecessary Woman

2014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finalist。
小說中獨白故事的主角是一個生活在Beirut的獨居72歲老婦人,其人生經歷是從短暫且毫無幸福意涵的婚姻中離異後因緣際會得到了一份書店店員的工作,沒有子嗣並一直住在因為短暫婚姻而住進去的公寓房子。原生家庭的母親希望她把房子讓給同母異父弟弟所發展出來的大家庭,主角對母親與弟弟的威脅毫不妥協,而種種心結與主角自身性格讓其與原生家庭幾乎斷了往來;在故事的後半弟弟要把神智已經有些錯亂的母親推給主角照顧,在主角嫌惡並躲避的鄰居協助下,主角將弟弟與母親推出門外,雖然之後主角有到弟弟家中探望母親,但那極度疏離卻又須臾接近、親密衝動矛盾著抗拒與陌生的微妙氛圍與關係,讓主角的孤獨不可能被家庭親情所救贖。
主角的世界,小說中多數的篇幅,是主角對於文學的宗教狂熱式崇拜。主角獨白著她讀破萬卷的文學造詣,並用跟她最為接近與親密的紙上人物、小說背後的作者以及小說中的世界觀,來詮釋她的現實世界並自省她的離群索居。主角發展出一種幾近偏執、好比宗教儀式般充滿戒律的翻譯工作,在完全沒有意願出版也看不到出版可能性的情況下,主角年復一年地執行著把以英文或法文翻譯之其他語言小說二次翻譯成阿拉伯文的計畫,庫藏起自己工作的成品,藉以築起把自己封閉起來的高牆。
公寓水管漏水的意外,讓庫藏之翻譯成品遭殃並曝光在鄰居的面前,鄰居的仗義幫忙、質疑非難與理解包容,讓主角雖不情願卻也半推半就地走出自己的穴居而必須與鄰居往來。在這裡停住的故事讓讀者不知道主角會因為這場意外而有多少的改變,誠如主角到弟弟家中探望母親所遇到的孫姪女一樣,對孤僻的主角來說,疏於練習的人際社交應對技巧讓每一個非主角所願但踏入其生活領域的活人,都像是個危機也是轉機,只是經年累月而根深蒂固的孤獨有其頑強但可以孤芳自賞的一面,主角能消弭自己與他人間多少的差異,自是留白給讀者自行想像的餘韻空間。
懷念離開的人或亡者是在沒有活人接近的獨居生活中必要的元素,而主角懷念唯一有深入交往的友人,也占據書中一部分的篇幅。
作者掉書袋式地透過主角講述文學評論與閱讀心得,增加了自己進入書中故事的難度,對自己來說也削弱了一些閱讀的樂趣或共鳴。只是作者書寫人生像是沙中藏著珠玉黃金,時而有著睿智的嘲諷,時而有著令人觸動的感懷,也讓本書值得一讀的理由更站得住腳。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太宰治の辞書

日本推理小說家北村薫之「《私》シリーズ」(或被稱為「《円紫さん》シリーズ」、「円紫さんと私シリーズ」)的最新作品。
本書在amazon.co.jp網站上截至目前為止共有6則讀者評價,5則為5顆星而只有1則為4顆星(平均5顆星),評語則包括「上品なミステリーのような本」、「文藝パズルの如き一冊」、「読後、心が浄化される清々しさ、そして物事の見方がさり気なく変わるような驚き、まさに北村作品を読む醍醐味を堪能した」等,可以說是獲得少數但相當正面的讀者支持。
只是雖然自己可以理解這些正面讀者評價是基於評價者所抱持價值標準而必然會導出的結論,但是自己做為一個讀者卻不太能認同這樣的價值標準。首先必須澄清的是,自己並非認為本書不該被給予好評價,或者本書並無被閱讀的價值;作者將出現於實際存在之小說作品中的文學之謎、透過書中愛書成癡的編輯主角、以抽絲剝繭且旁徵博引的推理過程推論出對「真相」的可能解釋,這樣有趣而創新的敘事題材以及其所反映出的作者學識涵養,或者正是前述評價者為何會給予相當正面評價的理由以及本書值得一讀的價值所在。
然而,這段被書中主角稱為「書物探索の旅」的故事,歷經了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太宰治等日本小說名家的作品,透過引證比對傳記或評論等文獻,解開一個又一個書中主角在閱讀作品時所產生的疑惑,其間還穿插一些主角的生活軼事與雜感,卻讓自己感覺太不「小說」,反而像是「文學典故考據」、「文學評論雜記」或「生活隨筆散文」,雖然是個描述「旅程」的故事,卻太散漫而無目的地。
書中那些作者透過書中主角探索並推理出「真相」的文學之謎,例如太宰治作品中人物用來查詢「ロココ」一詞、並得到「華麗のみにて内容空疎の装飾様式」定義的辭典是哪一本辭典這樣一個問題,就算本書主角最後引證推理出一個無須也無法得到確證的「說法」,對身為讀者的自己而言卻似乎沒有太大的意義或觸發。簡而言之也把話說得重一點,書中的文學探索旅程,對自己來說太文青、太自戀、也太矯情。
最後再重申一次,本書不是沒有閱讀價值的書,甚至從某些角度來評價可以說是本好書,只是它不是一本自己會認為是「小說」或讀來會覺得興味盎然的書。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土漠の花

2015年第68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受賞作。
作者月村了衛在本書中挑戰並不容易處理的題材:日本自衛隊在海盜活動猖獗、氏族內戰紛亂的非洲索馬利亞境內遭逢戰鬥,如何在窮地絕境中逃出生天,如何在同袍不斷犧牲的惡劣狀況下做出行動選擇,以及在這些如何所構築成的故事主軸中個別自衛隊員的掙扎與變化等。
在和平無戰事的環境中接受軍事訓練的日本自衛隊,雖然被派遣至非洲,但是預期會執行的任務僅是防範海盜活動的維安;然而臨時被委任之搜救墜毀原因不明直升機的任務,讓任務編組的自衛隊隊員遭逢在滅族危機中倖存的非洲女子,並因為選擇保護她而遭受敵對氏族的襲擊。在隊員不斷犧牲、敵人窮追猛打、周遭自然人文環境陌生又險惡、隊員內部矛盾與內在心魔等種種問題中,最後遍體鱗傷的倖存隊員與女子奮力找出脫險之道並獲救,但是這樣死傷慘重的事件卻必須被低調冷處理地掩蓋。
閱讀本書引發自己去思考比較多的點是,在和平安穩的時代與世界中選擇成為軍人的人,軍事訓練不過就是一份職業,戰爭是遙遠的而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才是現實;而這樣的軍人遇到了戰爭是種仇恨也是種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之生存關卡的狀況時,其能基於多少的求生本能轉變自己成為殺戮機器,又能有多少的應變能力去讓自己在從未遭逢的危機中做出行動選擇。從這個角度觀之,本書的故事有其值得一讀的世界觀,因為它要說的不是一個非洲國家內戰的故事,亦非描述日本自衛隊組織內部的善惡衝突或矛盾,而是兩個不同世界的撞擊,好比是表面看來有模有樣的動物園老虎被放到必須自行獵食之叢林中求生的情境,在其中故事人物所會發生或必須讓其發生的轉變。
當然,本書主要的戲劇張力與緊張感來自於,自衛隊員逃出敵人追擊的對戰描述與身在其中的人物心理側寫。只是就這部分來說,自己閱讀起來反而沒有這麼帶勁,雖然可以說是高潮迭起的戰鬥過程,但是卻讓自己覺得有點太過虛擬、太過電影場景化,反而失去了吟味的空間與深度。

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福家警部補の追及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倉崇裕倒敘形式本格推理短篇小說集「福家警部補シリーズ」的第四集。第三集〈福家警部補の報告〉僅收錄三篇故事且有故事篇幅已接近中篇小說,讓自己感覺作者似乎已無法僅在短篇小說的篇幅中完結其倒敘形式的推理敘事,而本書僅收錄兩篇故事且個別故事篇幅均為100多頁,或者更印證了自己當時的直覺,亦即是作者必須用更多的敘事枝節來合理化說明,主角偵探如何掌握證據並建立論理來點破讀者已經知道的真犯人身分及其所佈局的謎團。
如果把在倒敘形式推理小說中偵探與真犯人之對決比喻成兩個人在鬥智對弈,則雖然在過程中偵探會一直找出證據或疑點來指出事件現象與真犯人故佈疑陣之間的矛盾處,但是要讓真犯人認罪仍然必須要有一步讓偵探可以喊出「將軍」的「決勝手」,例如讓真犯人說出只有真犯人才會知道的資訊、或以其他情境證據或事件迫使真犯人自白認罪等,而本書的兩篇故事剛好分別例證了前述兩種態樣。
因此,在倒敘形式推理小說中,偵探在何時以及因為什麼原因看穿真犯人的詭計,又是拿出何種殺手鐧攻破真犯人的防備讓其只能俯首認罪,或者就是作者在設計犯罪事件與推理過程上的核心重點,也是讀者閱讀樂趣的主要來源點。從這個觀點來檢視,本書的兩篇故事《未完の頂上》與《幸福の代償》,前者的精彩度不及後者,而後者相較於系列過去作品又顯得水準平平。或者就犯罪詭計與推理解密的設計來說,作者的倒敘形式推理小說已經陷入窠臼,雖然閱讀起來仍然不失趣味,但是要期待讀到令人出乎意料或甚至拍案叫絕的內容好像也是不太可能。
不過,作者在犯罪詭計與推理解密的設計之外,嘗試添加人性與社會議題的元素,讓故事的深度與廣度跳脫倒敘形式推理小說的框框,所以即使故事仍然是通俗普羅娛樂,但至少其中的犯罪動機不總是情殺或貪婪。《未完の頂上》中父親為了保護自己強加要兒子繼承並實現的夢想而犯罪,《幸福の代償》中為了要拯救受虐待動物而不惜殺人,或者都顯現出作者嘗試在題材上開疆拓土的努力。

2015年4月26日 星期日

絶叫

日本推理小說家葉真中顕的長篇小說作品,為2015年第68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但最後並未獲獎。
本書可以說是本女性犯罪者的傳記。其敘事採取三軸線並行之架構,包括主角狀似自述的成長歷程與生活際遇書寫、女警就疑似主角孤獨死事件進行調查的過程描繪、與非營利法人代表理事被殺害事件有關之人物證述等。隨著敘事的進展,主角孤獨死事件以及非營利法人代表理事被殺害事件,在真相逐漸全貌鮮明的情況下出現串接起來的接點,而在兩起事件背後所存在的是,連續假結婚並製造假車禍意外來殺人詐領保險金的犯罪行為。
從昭和進入平成的日本社會經濟變遷,映襯著主角人生不斷沉淪而至犯下殺人罪行的歷程。故事中所出現的犯罪事件真相,其實對讀者來說並沒有太多懸疑,伴隨敘事的進展,讀者並不會從閱讀中感覺太多的意外,除了最後主角逍遙法外並重新開始新身分的人生,或者會讓讀者感覺作者收束伏線的手法有達到製造結局高潮的效果。因此如果只是從本書中去尋找閱讀推理小說的驚喜感,則或者本書會有點平舖直述地讓人期待落空,而即便是敘事架構複雜化的手法,也只是起不了太多作用的添加物。
或許,本書比較適合當做一本女性成長傳記來閱讀。雖然因為是通俗娛樂小說,讓作者挖掘社會陰暗現實與人性自私險惡的深度與力道或者會有所節制而不會恣意揮灑,但是如果不把這樣的淺薄歸咎於作者的功力不足、而是將之視為作者在通俗淺白之娛樂性間嘗試加入一些引人省思元素的努力,則或許能更從本書中找出閱讀的價值與樂趣。
當然自己並非要說讀者必須將期待降低才能從閱讀本書中找出正面價值,而是要說讀者應該期待從本書中閱讀到並非僅是閱讀推理小說的樂趣;更正確地說,把本書當成帶有社會觀察批判色彩之犯罪小說,或者描繪犯罪者犯罪動機形成的人物心理側寫小說,可能較可以更正確地定位本書而不會因為錯誤期待導致失去閱讀樂趣。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小説家 森奈津子の華麗なる事件簿

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森奈津子シリーズ」的作品之一,是將同系列之前〈なつこ、孤島に囚われ。〉(2000年10月祥伝社文庫)與〈キス〉(2011年5月徳間文庫)兩書再編集成一冊,在2015年4月以実業之日本社文庫名義出版。
森奈津子是個實際存在的日本女性作家,其公開宣告其為雙性戀者,作品以描述女性同性愛的百合文學為主,而作者則是假借其名義做為本系列作品的主人公。
立基在實際的森奈津子所具備的女性雙性戀者與科幻小說家雙重身分上,作者在本書各篇故事中,將性妄想、跨界性愛、官能性渴望、情感記憶等放入一個科幻小說成分比預期濃重而推理小說成分雖然有但是比預期稀薄的框架中。只是本書跟過往自己曾讀過的作者其他作品風格有很大不同,沒有縝密設計的解謎推理邏輯或具有獨特氣息的幽默元素,讓自己在閱讀時逐漸變得無法界定作品風格與定位,且無法抓準故事想要傳達給讀者的價值或意義。如果在《森奈津子さんのおかげですーあとがきに代えて》中作者所述說的是帶有一絲真實色彩的自白,則作者的女裝慾望、以及在女裝慾望下對女性喜愛的女同性戀性幻想,或者就是作者寫出本書的原因吧!
本書第一篇《なつこ、孤島に囚われ。》或者還可以說是結構完整、比較像是推理小說的故事:森奈津子被誘拐到一孤島上,並窺視到、也被一座相鄰孤島上不知名男子所窺視;之後相鄰孤島上發現男屍,而事件真相背後存在著事件相關當事人不同於常人的性幻想與性渴望。然而,之後的篇章逐漸讓人困惑,雖然還是有事件謎團與真相結局,但是現實與科幻的成分混雜,性幻想的描述大量充斥,讓人越來越不知所謂,進而無從跟隨作者的敘事而迷失在故事之中。
不過,至少本書有零星出現一些值得讓人咀嚼的字句,還不至於讓困惑不已的閱讀過程完全毫無意義,例如「願いとは叶った瞬間から、もはや願いでもなんでもなくなるものなのです」、「人間とは形而上学的存在です。心を持つがゆえに。人間の存在とは幻想、他者との関係において紡ぐ夢です。あなたの自我に常に夢を紡いでいる・・・夢を紡ぐ道具、それは欲望、想像、記憶、意義・・・」等。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ドS刑事 三つ子の魂百まで殺人事件

日本推理小說家七尾与史之「ドS刑事シリーズ」 的第三作,單行本版本是在2013年8月發行,自己所閱讀的版本則是2014年8月發行的幻冬舎文庫本。讓自己知道這個系列作品存在的契機是,在近來日本電視劇題材枯竭而大量改編漫畫或小說的現象中,前述系列作品也被改編成電視劇(做為資料補充,據悉在2015年4月11日所播出的第1話,日本關東地區的平均收視率為12.7%)。
當然自己並非只要是被改編成電視劇的小說作品就會想要購入閱讀;會購入本書來閱讀,是因為在日本推理小說領域中所存在的「ユーモアミステリー」文類讓自己感到興趣。
誇張逸出常軌的人物特質設定、通常帶有獵奇或光怪陸離色彩的犯罪事件謎團,雖然事件調查與推理解謎的部分仍然保有推理小說某些固有的版型或樣貌,而且這部分的情節往往也占據了書中絕大部分的篇幅,但是當犯罪事件設定與謎團推理設計的成熟發展、已經把推理小說家逼到難再翻出新意的死角時,幽默元素的適當加入就像是加工食品添加食用色素或香料,讓小說變得更有娛樂性,也填補一些讀者在閱讀推理小說部分時得不到充分滿足的空虛感。
自己並沒有讀過相當多的「ユーモアミステリー」小說,所以也無從去評論本書或者其所屬系列、是否在人物設定、幽默元素或笑點鋪陳上有著其他作品影子或者其實相當普通而了無新意。不過自己在閱讀本書時,感覺作者的幽默元素添加有其效果,幽默元素本身還不至於太過老梗(雖然女主角是老爸任職警界高層之千金小姐刑警這種人物設定已屢見不鮮,但是女主角熱愛恐怖電影與殺人案件現場、打不死蟑螂般被女主角蓄意傷害卻仍對女主角抱持愛慕之心的東大菁英上司、年紀比女主角大但階級卻較低的男主角等設定,卻還是有激出笑點火花),犯罪事件設定與推理解謎進展雖然沒有高潮迭起,甚至還蠻容易預想到事件真相,但讀來還是流暢有娛樂性而不會太簡單無趣。
如此說來,本書做為一本通俗娛樂的「ユーモアミステリー」小說,表現算是符合期待。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Station Eleven

2014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finalist。
在閱讀一本小說之前,自己通常不會先看其故事梗概或簡介,所以往往都是開始讀了一本小說之後才知道,這本小說所設定的時代背景以及要敘說的故事。因為沒有事先知悉本書的設定或故事梗概,所以本書天馬行空卻是饒富創意的設定,是讓一開始閱讀的自己完全無法預想故事是會把自己帶到哪裡,就連要去界定其文類或題材屬性都有些困難。科幻是很早就不被自己考慮的分類選項,因為成分含量太少;末日寓言應該是可以被認同的定性之一,不過即便如此,就書中看似龐雜繁複、零碎瑣細的不同人物片段軼事而言,把它說成僅是在描述劫後餘生的人類處境,似乎也太看輕跟委屈了這本書。
很難定義這本書,或者對在amazon.com網站上給予本書一顆星評價的人來說,是個無法不去批判的「缺點」,所以會有例如像是「Two books in one and both miss the mark」、「Great idea, poor execution and writing...」、「No plot that I could identify」等的意見。
不過對自己來說,作者在本書中是相當稱職地執行了她的創新題材與概念,而且不論是人物側寫的濃度與厚度,還是敘事伏線鋪排與收束的架構完整性,都不能說是不好的表現;雖然全書故事或者真的很難被賦予一個完整而一致的意義,所以讀完之後讀者或者會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去反芻自己的閱讀經驗,但是如果放棄為全書故事定義的吃力不討好動作,或者便有可能去體會書中個別人物軼事橋段的細膩與別緻。
隨著故事的進展,作者讓讀者並無法清楚知道,接下來的敘事是要說明什麼、或者又會將敘事岔開或跳轉到哪個不同的時空場景中的哪個個別人物身上。一開始知名男演員演出李爾王舞台劇,在舞台上猝死,一個先前當過狗仔記者的男子衝上舞台急救卻仍回天乏術,而目睹此情景的女童星會是之後故事的主角。故事在幾頁過後,轉向對演員施予急救的男子接到醫生朋友的來電,告知致命的流行性感冒疫情可能即將失控,而這個疫情最後讓人類幾乎滅種而文明也幾近滅亡。之後的故事便在所描述的疫情災難後世界中述說著長大後的女童星及其所屬旅行表演團體的遭遇,同時不時跳回之前有文明的世界中述說著男演員、其幾任婚姻中的妻子以及好友的故事。這些人物的故事最後在災難前與災難後的世界中被串接起來,雖然其並未產生碰撞火花或者強大化學反應,卻還是至少給了故事一個看似整合的外觀而不致完全鬆散。
總結來說,自己不會給予一顆星的惡評,因為本書讓自己體會到,閱讀一本不能帶自己進入另一層境界、體察完整而深刻意義的書,還是可能會是個愉悅而充實的閱讀經驗。

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黒龍荘の惨劇

目前是2015年第68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以及第15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候補作。
故事的時代背景是日本明治時代,實際存在的歷史人物也粉墨登場客串演出。而被稱為「惨劇」之事件所發生的場景則是一座豪門宅邸,其中住著以暗地介入日本外交與國政甚深之政商大老為首的一家人,包括該大老的幾位妻妾、秘書與友人醫生等。然而,雖然一開始閱讀時會期待,本書所設定的歷史時代背景,可以讓本書的事件跟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有所構連,但是閱讀完後,雖然不能說本書事件發生之起因與其歷史時代背景毫無關聯,但是就整個推理情節之設定與鋪排而言,時代背景之設定有所意義的部分僅在於,因為當時的驗屍技術尚未成熟,對於屍體身分之確認無法精準,所以讓本書事件的奇想天外詭計得以被實現。
故事中以大老為首的一家人到最後全數身亡,除了其中一人是四肢被鋸斷外,其餘人的死亡均是留下無頭屍體、被火車輾過或被火焚燒而致無法完全確定其身分;而事件中當事人接連死亡的方式,則是依照著一首童謠所描述的內容而發生。一座宅邸中隱藏著令人不快的秘密,一群人陸續被殘忍地殺害但是犯罪動機卻不明,一首刻意被穿鑿附會的童謠以及不知為何必須如此大費周章的殺人手法,這些特質讓本書即使設定了歷史時代背景,仍是一部道道地地的本格推理小說。只是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書就顯得平庸而一般,就是一本漂浮著歷史民俗氛圍的推理小說,但是缺乏與歷史時代的更深度結合。
只是本書做為一本推理小說,或者並沒有太不「稱職」,特別是那奇想天外的詭計,其真相或者真的讓讀者出乎意料。特別是作者的野心並非只是在真相揭露時、在所有當事人均已身亡的情況下顛覆單一被害者的真實身分,而是徹底地反轉事件、讓所有被害者均已死亡的表象一夕翻盤。只是,雖然不能說整體故事的設計並非言之成理或者過於荒謬,但是作者透過偵探之口在說明事件真相時,對於讓詭計得以實現的關鍵細節卻僅是輕描淡寫地帶過,讓整體事件的現實感薄弱了許多,也讓本書成為結果雖然出人意表卻也無法讓人拍案叫絕的一部作品。

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理由

偶爾被問起自己假日都在做什麼休閒活動時,自己總是敷衍地說看看書、看看電視,而如果再被追問是看什麼類型的書,自己就會回答日本推理小說。只是,要自己說自己的興趣是閱讀日本推理小說,則總會伴隨而來心虛的感覺,例如自己從來都沒有讀過宮部みゆき的作品。
本書是第120回(1998年下半期)直木賞的授賞作,自己所閱讀的則是2004年所出版的新潮文庫版。購入本書已經有一段時間,卻一直放在自己堆書的紙箱中沒有讀它,而自己會選擇它做為閱讀宮部みゆき作品之入門的原因,則不外乎是因為它是讓宮部みゆき得到直木賞的作品。
如從較狹義的推理小說定義來看,本書沒有縝密設計的謎團、高潮迭起的推理過程或者個性特色十足的偵探角色,所以如果想要閱讀一本符合狹義推理小說定義且娛樂性十足的小說,本書則過於冗長且不夠緊湊,無法稱得上是個好選擇。雖然書中事件的謎團有其吸引人之處,亦即是在一間高樓住宅中死亡的四個人身分不明且無法查證,而兇手是基於何種動機而殺人的誰更是無從調查,但是這個謎團的根源是社會性格的問題,而事件真相難白更不是因為犯人的故佈疑陣,而是因為事件本身與人性及社會的互動所致生的複雜,所以自然無法符合基於狹義推理小說定義所產生的期待。
不過對自己來說,本書能得獎有其實至名歸之處。作者在敘事結構上採用模仿紀錄片報導訪談的形式,讓書中各人物的故事與觀點,被貌似客觀地側寫、或者是以自己的敘述被訪問出來,並讓本書在沒有貫穿通篇之主角人物的情況下,仍能把錯綜複雜的人與事,架構有條理且不失敘事高潮起伏地書寫出來。如此在小說敘事形態上的挑戰與實驗性,讓本書跳脫了狹義推理小說的框架,而進化成現實感與社會究責性十足的犯罪小說。
本書的一項特點是,對個別登場人物個人或家庭背景問題有著深淺掌握得宜的描繪。書中所觸及到的許多親子與家族關係問題,反映著人性的缺陷以及社會現實的結構性扭曲。雖然書中事件涉及到強佔法拍屋訛詐錢財之玩弄法規制度的社會犯罪,但是對自己來說,書中更多能觸發省思的面向,或者是那些點出人性與人際關係如何會扭曲出一個社會病態現象或問題的個案。
本書之出版就算距今已隔了十多年,閱讀時所能觸發的思考與想像,似乎並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褪色。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How to be both

2014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本書在amazon.co.uk網站上的讀者評價平均是三顆星半,而細看其評價分布,在總共62則的評價中,共有19則是給予五星評價,13則是給予三星評價,但是也有10則是給予一星的負評。這樣分歧的意見,顯示出本書的創新實驗性格(自己是這樣定位其獨特的敘事架構)不見得能投多數人所好,但是從本書亦入圍2015年the Baileys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的longlist(共有20部作品入圍)這點來看,或者可以說至少本書對某些文藝評論家而言是部好作品。
那自己讀完的感覺呢?看小說比較重視敘事情節而不是作者文藝論述或風格主張的自己,應該是無法給予太高的評價。
書中的故事被分成兩部分:一是書寫冷門而且沒有太多作品流傳下來之15世紀義大利畫家Francesco del Cossa的故事,在生母死後被築牆工匠之父親要求以男性裝扮與身分過活,對後代來說唯一知名的事蹟是在幫忙公爵製作壁畫時寫信要求提供自己的工資;另一則是描述當代英國的一名青少女,在母親過世之後,回憶之前與其有著藝術性格與不定靈魂的母親,飛到義大利觀看Francesco del Cossa壁畫的經歷,並在失去母親的生活中,建立友情並透過自我追尋來面對其自身也無法捉摸或界定的情緒與思維。
自己是這樣看的,雖然不知道是否符合主流文藝評論的見解:本書試圖去捕捉一種人清楚明白知道卻也無法清楚明白整理的情緒或處境,所以書中人物在可以與必須模稜兩可或曖昧不明的狀態中,面對與接受複數甚至矛盾的存在或本質。青少女是成年人也是小孩,面對母親驟然去世是傷悲、憤怒也是迷惘,而畫家在面對性別之內在與外顯以及藝術與工藝的模糊界線時,其自我定位也在不斷像是座用砂堆砌之城堡般崩塌又重建的過程中,存在著變與不變的流動。
然而,就一個故事而言,本書其實難以讓自己投入,甚至是有些空洞貧瘠,讓自己無從找出可以有所共感或觸發之處。作者鬆散而塊狀地堆疊一段又一段的人物軼事,在混雜意識流、情緒、剖析、論述與想像的文句中,讓讀者身陷其所意圖布局的曖昧與混亂之中,但是這樣並無法掩蓋其故事其實不太有趣且沒有太多現實感的問題。
簡而言之,不是自己風格的一本書,所以硬要寫些讀後感想,就只能邯鄲學步地寫些連自己都不能確定或確信、訴求文青風情的文字拼貼。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刑事のまなざし

日本推理小說家薬丸岳「刑事・夏目信人シリーズ」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於2011年7月出版單行本,自己所閱讀的版本則是2012年6月所出版的文庫本。
貫穿本書中各篇故事的刑警主角夏目信人,不同於一般刑警給人的刻板印象,其沒有銳利威嚇甚至帶有殺氣的眼神,反而是目光祥和,給人一種沉穩溫暖但是卻又深不可測的感覺,也因為這樣,書中其他人物常常質疑其做為刑警是否適格或能否勝任的問題。
主角原本是少年觀護所中的觀護人,但是在自己女兒在路上被人襲擊而成為植物人的事件之後,轉職成為刑警。本書中,主角面對許多因為社會問題或人生際遇不幸所發生的犯罪事件,其在看穿事件真相的同時,也被讓現實的悲哀與醜陋攤在陽光下,讓事件當事人必須去面對,必須看見自己與他人的不堪、脆弱、無奈與錯誤。從這個角度來看,主角從來不若其外表看來的沉穩溫和,而是堅毅甚至帶著冷酷、理智且毫不猶疑地面對真相。
書中的每篇故事都是從在該故事中登場之不同人物的觀點來進行敘事,所以每篇故事中對於主角的描繪都是一種帶著距離的側寫,也因而增加了主角的謎樣色彩,對於其不外顯的情感、推理思路以及在面對事件中人與命運之糾葛時所產生的情緒起伏轉折,都技巧性地曖昧帶過。
而撇開主角人物特質設定這個本書特點之一不再深究,本書故事題材的選擇,也顯示了作者建立系列化作品特質的企圖。少年犯罪、更生、遊民、家暴、跟蹤狂、家庭關係疏離、犯罪事件被害者家屬心路歷程等,作者在社會冷硬議題中書寫人性的平庸、卑微甚至醜陋,也傳達人性的希望、超越以及成長。在這樣的題材與敘事中,或者也受限於短篇小說的篇幅,犯罪事件的謎團與推理有時不是這麼的複雜與細緻,但是作者仍然相當程度地維持辦案推理與社會人性課題兩者之間的平衡,這樣或者也是作者小說功力的一種展現。
不過對自己來說,作者的社會觀察與人性關懷,表現在本書的各篇故事中其實還是有點廉價與濫情,很像是一話完結的社會派推理連續劇,有那麼一點要讓讀者感動或省思的意味,卻又好像隔靴搔癢般地、到頭來流於浮面。不過即使如此,瑕不掩瑜,本書對自己來說還是值得一讀的作品。
其中一篇作品讓自己可以說是驚豔:《オムライス》,其為2007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雖然最後無緣受賞(當年結果是「該当作品無し」),但是當故事中真正真相被揭露時,其所傳達出來的震撼感以及對人性軟弱甚至卑劣的針砭與同情,不但讓故事中推理解謎與人性關懷的比重達到平衡,也讓令人驚訝的真相在故事的情境中巧妙地自圓其說。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幻視時代

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的長篇小說作品,2010年10月出版單行本,自己所閱讀的版本則是2014年9月所出版的文庫本。
自己曾閱讀過作者「腕貫探偵シリーズ」的幾本作品,以及另一本題為〈下戸は勘定に入れません〉的小說,不過本書的寫實感、側寫人性幽微面與點到時代變遷所帶來淡淡懷舊情懷,與前者的獨特人物設定和黑色幽默風格,以及後者融合時空穿越之科幻老梗和推理解謎的題材均不相同,可以看出作者創作意向的多元性與多向性,也讓自己未來如果還會再閱讀作者的其他小說時,會注意不去刻意尋找作者個性或風格在不同作品中的複製與相互呼應,而是會去體察作者嘗試將風格變形與在取材範圍上極盡探索的努力。
本書序章一開始是主角看到一張照片,上面出現在拍照當時應該已經死亡的少女。但隨後故事便將敘事時點拉回更早,告訴讀者主角與少女的相識以及兩人以文藝少年之身分所共同度過的中學社團生活。少女因為短篇小說作品一鳴驚人而鯉躍龍門成為作家,卻在首本單行本出版在即時被菜刀刺死在自宅並葬身之後發生的火災中。數年後,主角要回母校進行教師實習,因此重逢主角與少女所屬社團當時的指導老師,在指導老師告白自己將少女原本應寄送給出版社的原稿竊取扣留時,地震發生導致老師意外身亡,而出現謎樣之少女身影的照片便是在此時被拍攝。
多年後,主角已屆中年,受出版社女編輯之邀,與已成為推理小說家的社團學弟進行訪談;三人在於故鄉聚首的餐敘中聊起照片與當年的事件,並透過對話的反覆推論辯證,為少女身亡事件的真相以及照片中所出現少女身影的真實身分做出推理。三人對話過程中對真相的假設一再轉折,並在消除所有論理矛盾之後得出令人意外卻又合乎情理的結論;閱讀這樣的對話推理過程,可以看出作者在本書中不走添加科幻元素或詼諧幽默橋段的路線,而以謎題設計與解謎過程來訴求讀者的用心。
不過作者花了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在鋪陳謎團事件發生前所發生的事情,亦讓人覺得作者有嘗試讓事件有更多人性與現實氣息的企圖。誠如書後解說所言,作者推理小說的本質或精髓在於「動機」,而的確閱讀本書後,會感覺驅使事件關係人做出行動的理由,理由所反映出來的人性,以及行動所帶來的效應,或者是本書中最精彩之處。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スタート!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自己所閱讀的版本是2015年2月所出版的文庫本,而單行本則是在2012年11月出版。
雖然在amazon.co.jp上只有三篇讀者評價,但是全數是5顆星的結果,還是讓自己在開始閱讀本書之前,便好奇做為一本通俗娛樂小說,本書可以有多精彩的表現。
一開始本書或許會讓讀者感覺,作者想要寫實地描述日本電影工業的現況。主角是曾經跟隨日本國際名導的副導演,在日本電影製作環境的殘酷現實中載浮載沉;因為病痛坐著輪椅已經猶如風中殘燭的國際名導,重新召集其班底,要將由恃才傲物之鬼才編劇改編新銳推理小說家作品而成的劇本拍攝成電影(看了書後解說才知道,這個作品並非虛構而是以作者自己的小說為藍本)。現實讓國際名導大展長才的空間受到侷限,身為製作委員會出資者之一的電視台,更動名導所設定的工作人員與演員名單,開啟了電影拍攝風波不斷的過程,並讓小說故事中所描述的電影製作現場成為犯罪事件的背景舞台。
代表出資電視台的製作人在電影拍攝現場遭逢意外,主角的警察弟弟也隨之登場。接著擔任女主角、醜聞纏身且演技飽受質疑的電視台看板女演員也受傷,但是她賭上一口氣也要負傷拍完。因為經費限制而必須更動劇本並刪減場次,因為題材而被衛道人士攻擊,因為意外頻傳而被八卦媒體緊追,故事的種種波折,在電視台安插之第一副導演被殺害時進入高潮。之後仍不敵病痛而倒下的名導指定主角接手拍完剩下的場次,在自我懷疑的情緒與不友善的現實環境中,主角盡力達成任務。伴隨事件真相的揭露,各種因素讓電影票房慘淡,但是由於是娛樂小說,所以結尾還是帶給讀者希望,最後電影還是因為口碑而讓票房起死回生。
本書做為大眾娛樂小說的精彩之處在於,作者完美揉合了電影製作的寫實描述以及犯罪事件的解謎推理。這個完美揉合體現在主角的雙重身分上:主角是對抗日本電影工業險惡現實的英雄人物,也是在警察弟弟的協助下、抽絲剝繭解開犯罪事件真相的偵探。主角的雙重身分讀來並無矛盾或不自然感,代表做為帶動主要敘事高潮以及犯罪事件發生之背景舞台的電影拍攝過程,是成功地結合了推理解謎,而讓本書內容成為一個獨特且有趣的故事。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玩具店の英雄 座間味くんの推理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座間味くんシリーズ」的第二本短篇小說集,自己所閱讀的版本是在2015年2月出版的文庫本。
同系列作品之前出版過一本長篇小說與一本短篇小說集,除了被收錄在自己曾讀過之〈第一話 石持浅海「連作短編集・第一回」コレクション〉中的短篇小說《貧者の軍隊》外,自己未讀過該系列之其他作品,所以對於作者就系列作品主角「座間味くん」(是主角被取的綽號而非其姓名)所設定的連續性故事背景並不熟悉。
本書中各篇故事可以歸類為所謂「安楽椅子探偵」之推理小說文體。對於敘事之情境設定,自己則將之稱為「聚餐推理」:固定登場的主要人物在餐敘中說明案件,而具有過人洞察力與進行縝密邏輯論理之能力的主角,便會點出案件中不自然之處,並據以指摘出,先前對於案件所賦予的意義或所解讀出的事實,其實有其矛盾與錯誤。
故事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任職於「科学警察研究所」的菁英女警察,其閱讀過去警察進行安全戒備之案件檔案,並試圖從中系統化分析出、影響警察戒備工作成功或失敗的因素。在階級為警視正之另一主要人物的引介下,女警察認識了主角,並在其與主角以及警視正的三人聚餐中,說出自己目前正在研究分析的過往案件,而偵探主角便會就該案件點出,打破其他兩名主要人物認知框架、但又言之成理的不同版本事實。
由於各篇故事所敘述之案件是被框限在分析影響警察戒備工作成敗之因素這樣一個設定中,所以大多數案件都是以涉及政治訴求或社會訴求之行動為背景;只是案件之背景看似有相當的社會派小說色彩,但是故事並未著墨太多有關社會正義的嚴肅課題、或者體現出作者任何鮮明的社會觀察或批判。作者在各篇故事中所置重展現的是,偵探主角如何在對案件所進行的表面事實描述中、找出被忽略(或者更正確地說,被作者所隱藏)之論理矛盾或不合情理的認知,而案件的政治性或社會性不過就是背景而已。
雖然單篇故事個別讀來,不能說是無趣或者沒有娛樂感,但是當其被集結成冊時,各篇故事所依循的單一敘事模式與重複描述之設定,就會變成讓讀者閱讀興致與期待感越來越淡薄的制式元素。雖然自己並不討厭作者所設計的案件謎團與解謎推理,但是連續閱讀全書的所有篇章,的確還是會有一種膩了的感覺。

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2014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在fiction類的finalist。
一個與父親同住在法國巴黎的小女孩,因疾病逐漸失去其視力而致全盲。隨著二次大戰爆發、德國入侵法國,原本在博物館負責管理鑰匙的女孩父親帶著女孩,為了躲避戰禍而顛沛流離到了法國海濱觀光勝地投靠女孩之叔公。女孩父親帶走原本收藏在博物館中的珍貴寶石,並在德軍佔領海濱觀光勝地後,因為叔公鄰居的密告而被德軍逮捕入獄,從此下落不明,留下觀光勝地城鎮之模型以及藏在其中的寶石。女孩與叔公及其女管家度過被德軍佔領的戰爭時期,女管家因病過世,叔公被抓去充當抵禦美軍之人牆,但之後倖存歸來。
在時間平行進展的另一場景,與妹妹一同生活在德國產煤城鎮之孤兒院中的男孩,從小展現過人的機械天賦,並修理組裝出一台收音機,與妹妹透過接收其他國家的無線電廣播來渡過生活在孤兒院的時光。男孩為了脫貧與脫離最後只能進入煤礦工作的命運,選擇報考納粹之青少年軍校,並在妹妹的不支持與不諒解下進入該校就讀。可以說是男孩在軍校唯一的友人,因為不當管教與霸凌而在精神上有了永久傷害。原本被科學教師賞識的男孩,在教師被調到柏林後失去其庇蔭,並因為謊報年齡而必須即刻上戰場;男孩負責尋找戰時非法無線電廣播的工作,隨著部隊轉戰德軍東方戰線而後到了法國海濱觀光勝地,而男孩的故事與女孩的故事至此便有了聚合。
男孩因為年幼所聽的廣播,與女孩結下冥冥中注定的緣分。在為搶奪寶石之奧地利籍德軍軍官找到女孩所住房子時,美軍的轟炸與攻勢也到達最後階段;男孩找到女孩並救其脫困,但兩人一同逃難不到一天便分道揚鑣,男孩死在美軍戰俘營中,女孩隨著叔公到處旅行,長大後在巴黎博物館擔任研究工作。
作者以男孩與女孩平行時空輪流交錯、在故事時間軸上前後來回的敘事方式,將故事切割成為數眾多之短篇敘述,並以簡潔精煉而直白的文字敘述風格,描繪出兩個主角、法國女孩與德國男孩的戰爭生活以及其被現實與大時代搬弄的命運。作者對外在環境、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等均未多有著墨,而是更細膩地刻劃主角的情緒、思路與觀感。雖然不直寫戰爭,對於血腥、殘酷、非人道與暴力等,都像是故事背景中的軼事而被輕描淡寫帶過,但是在小說中所書寫、故事人物的人性轉折與面對艱苦時代環境的求生掙扎,卻更能觸動人心與啟發省思。
故事中很多細節與插曲,反而細緻而動人。要說這本小說是戰爭小說甚或是戀愛小說,對自己來說都是有點偏離主題而打擊錯誤;自己會將這本小說定位成,一部孤單靈魂的成長史,戰爭只是突顯靈魂不安與孤獨的背景,而愛情則是模糊到微不足道的小小漣漪。

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透明カメレオン

日本推理小說家道尾秀介的新作。
故事主角是聲音極富魅力但外表平庸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其在自己常去的酒吧與其他固定常客遇見了一個謎樣的年輕女子,並因為一個蹩腳的謊言而被年輕女子「脅迫」參與她的「復仇殺人」計畫。在接連失敗的計畫執行中,啟人疑竇的事件讓主角逐漸釐清該女子的身分背景與遭遇,並知悉其故弄玄虛背後真正的動機目的。只是在主角逐漸迫近真相之同時,真正的危機也隨之而來,主角與常客們涉險並臨危應變地救出女子及其父親。
當故事感覺應該在全員從危機逃出生天的高潮過後便告結束時,作者卻在小說最後二十多頁的篇幅中,將敘事風格一轉,除了收束一開始看似散亂未完結之各個常客的故事外,也敘明為何這群常客與主角會在酒吧中聚集,以及應該與主角同住的家人為何不在家中的原因。作者在這個故事大轉折的結尾中營造出一個氛圍,其中有的是為罪惡感、自責、遺憾或懊悔等情緒所困的人們,群聚在一起相互舔舐傷口與尋求慰藉,以及人們如何在逃避現實與誠實告解之間找出自己從悲傷解套並看到希望的方法。
年輕女子把主角與常客們牽連進去其「復仇殺人」計畫,這樣一個本身是犯罪也是謎團的故事,對自己來說,雖然不能說是沒有敘事邏輯或者相當不合情理,但是卻有種難以投入其中的隔閡感,或者是因為故事剛好落在要貼近現實與要超脫現實的曖昧界線上,讓自己有點失去閱讀的定位。非法丟棄廢棄物的惡行以及其背後的黑道勢力迫使中小企業破產倒閉,聚集在沒有其他客人光顧的酒吧、感覺每個人背後都有些遭遇的常客們,突然闖入這個瀰漫虛幻氣味之世界、並攪動故事情節發展的謎樣女子,這些元素讓小說好像有其人性關照或社會觀察的面向在,卻又像是廉價的冒險電影,有著其實有點誇張荒謬的情節設定。
然而,這並不是說自己覺得這本小說不夠精彩或不值得一讀;無法明確定位的曖昧雖然讓自己的閱讀有些迷失與距離感,但是卻也增加了自己想要一探作者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的好奇心。作者最後祭出翻轉敘事風格的大絕招,把廉價冒險電影轉折成家庭人情悲喜劇,的確是無法預期卻又不會突兀的巧妙安排,雖然破梗之後自己不免感覺就像是看了一場煙火,看到作者展現才華卻也沒有太多觸動,想來是故事本身並沒有可以引人想像與省思的情感或人性深度吧!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TATSUMAKI 特命捜査対策室7係

日本推理小說家曽根圭介的新作。本書的風格不同於作者以往作品,而這樣的轉變要說是作者意欲挑戰還是向主流靠攏,自己無從判斷,但是總歸一句話,本書並不像是讀者會期待讀到的曽根圭介作品,而是一本感覺上可以是很多其他作家所寫出、帶有一點黑色幽默、存在特色人物的警察搜查推理小說,有著發展成系列的可能性。
只不過可惜的是,讀完本書後有種感嘆作者為何需要邯鄲學步的悲愴感。不知道是因為作者自己想要跳脫擅長的風格、或者是因為認知到原本風格已經走到瓶頸而必須翻出新意、還是因為被市場反應所迫使而必須處理較為通俗普羅的題材,總之作者這次的嘗試並不成功。
雖然有點到警察組織的結構性現象,但是比起正統警察小說深入挖掘警察組織的各種問題結構或人性扭曲,深度與戲劇性都明顯不足。描繪特色人物的幽默是零星出現的偶有佳作,但是對比放相當比重篇幅在塑造特色人物與嘲諷人生百態的黑色幽默偵探小說,就像是放不下身段的偶像明星上綜藝節目搞笑,成功抖出一兩個包袱,還是比不上以搞笑為本業的諧星,其中存在著業餘與職業的差距。詐騙集團、違法藥物販賣流通、新興宗教詐欺等元素都在事件的背景裡浮現,然而比起有著冷硬型偵探之社會派推理小說刺入社會黑暗面的直接與果敢,本書書寫社會問題的力道顯得有點氣弱,是隔靴搔癢而不夠到位。
更重要的是,作者過往如同刀片般鋒利亦如同怪石般特異的想像力,以及在營造出讓人揪著心之恐怖感與緊張感的同時冷靜而直指人心地書寫社會現象或人性晦暗等特質,在本書中均不復見,如此便讓本書顯得平庸而沒有特色。
不過,本書就一本推理小說來說並非一無可取。謎團設定沒有過度的人造感且沒有脫離現實太遠,搜查過程所拋出的線索層疊卻不凌亂,推理出真相的線索收束是結構完整且不失條理邏輯,故事最後的真相也不是讀者在敘事進展過程中憑著蛛絲馬跡就可以預想到,所以就推理小說來說,本書並不差,也可以看出作者縝密設計謎團與推理的功力與巧思。

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白日焰火

在明確認知到自己前途黯淡的情緒低潮點,走進電影院裡去看一部對自己而言完全是被過度頌揚的電影,根本無助於讓自己紓解心情。
本片為大陸導演刁亦男的編導作品,獲得2014年第64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男主角大陸演員廖凡則獲得同影展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在同年的金馬獎中,本片獲得八項提名,包括台灣演員桂綸鎂獲提名最佳女主角,不過最後僅獲得最佳美術設計。
然而,自己看完本片後的最直接感想是,柏林影展的評審團是出了什麼問題,還是同年競賽片的水準都不符期待,所以這樣一部使用七拼八湊之電影影像語言與凌亂破碎之敘事節奏來包裝貧乏空洞故事與膚淺平面人物的電影,可以勝出得到最佳影片。故事不是沒有高潮與轉折,但是做為一部犯罪電影,犯罪動機所立基的人性與社會性既無深度也無內涵,敘事的進展軸線模糊曖昧,事實被揭露的歷程過於簡化單調而缺乏推理演繹,這種種的缺陷都只能歸因,編劇編寫犯罪故事的功力火候稱不上上乘。
男演員的演技或許真的不錯,但是男主角的人物角色設定平面而不立體,心理性格刻劃既不鮮明也不細緻,根本無法讓演員有多大發揮的空間,所以自己很疑惑,這樣受限的演技展現如何奪得最佳男演員銀熊獎。最後那段莫名其妙的舞蹈,或者顯現了男演員收放自如的表演功力,喜感中帶有荒謬、放浪中帶有憂傷,但是對故事的意義不明確,反而顯得是畫蛇添足,對深入人物內在層面毫無幫助。
如果硬要說本片帶給自己什麼可以思考的點,就只有在片中被許多男人用不同方式所喜愛或想征服的女主角,因為這樣的「魅力」所帶來的幸與不幸。第一起殺人案是因為女主角被要脅獻出肉體而犯下,而身邊愛著她的男人,即使無法得到百分百的回應,卻仍選擇犧牲自己的身分認同來讓她脫罪。女主角工作場所的老闆亦想染指她,而男主角利用所得知的真相換取或逼迫女主角獻身,但最後仍「出賣」女主角來換取翻身機會。然而這樣描述女性角色的方式,是刻板而落伍,所以自己能投射的感情相當有限。
今天發生在自己身上唯一一件稱得上好事的小事是,看完電影走到可以搭乘客運的公車專用道站牌,很幸運地不用等待就搭上車,而可以準時回家看故事很芭樂的日劇。雖然也是沒什麼深度,但是相較本片來說,日劇至少具備可以轉換心情的娛樂性。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第一話 石持浅海「連作短編集・第一回」コレクション

一個有趣的出版構想。從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曾出版過之九本短篇小說集中,抽出各書的第一篇集結成冊,並以文庫本的形式重新出版,而這也是之所以書名被冠上「第一話」的原因。
這樣的出版構想或者很適合石持浅海這個作家的特質。誠如書後所附「解説」所言,「著者の小説の殆どは本格ミステリに分類し得るけれども…ひとくちに本格に括れないほど作風は多種多様である。そして、ひとつのテーマや趣向で統一された連作短篇集が多いのも特色だ。本書のような『連作の第一作だけを集成した短篇集』を作ることが可能なのも、そんな著者だからこそと言えるのだ」。
而從作者設定好一貫主題或共通點的各短篇小說集中抽出第一篇來,就像是把作者的短篇作品做成試讀本一樣,讓讀者可以一窺各短篇小說集所設定主題的概貌,也可以大致想像該短篇小說集中各篇謎題與敘事的型態。而自己閱讀完本書後,必須說是有被勾起購入其中幾部被抽出第一篇故事之短篇小說集來閱讀的興趣與衝動。
只是當自己在amazon.co.jp網站上簡略查詢各短篇小說集的讀者評價概況時,其中一本書的一則評價給了自己緩下腳步再想想的理由。該則評價說到,其閱讀前幾篇故事後便覺得,類似主題與敘事的自我複製性讓其有膩的感覺,而雖然自己在沒有完整閱讀過任何一本短篇小說集的情況下,自然不能斷言自己是否會認同前述評價,但是這樣的感想卻是有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自己即使之後還是會選擇幾部短篇小說集來閱讀,卻不應該太衝動地一次購齊而應該有所取捨。
不過作者透過縝密論理邏輯來自我完足一個謎題與解謎的線性敘事發展,並將謎題緊密扣入其所設定的情境與世界觀中,這樣獨到的技巧與功力仍讓自己被其所吸引。特別是作者的故事中往往沒有典型的偵探角色,而是由某個比較有邏輯推理能力的登場人物,冷靜而洞察事理地闡明故事所涉現象的理由或所涉謎團的解釋,這樣的敘事手法可以用來配合設定主題調整轉換的空間便寬闊許多,也增添了不少引人入勝的風味與趣味。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To Rise Again at a Decent Hour

2014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過去曾經讀過同一作者的另一部作品〈Then We Came to the End〉,其為2007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在fiction類的finalist。
本書在amazon.co.uk上的評價相當兩極,從五顆星到一顆星的評價都有,但一顆星的評價多於五顆星,最多的則是三顆星。自己覺得會有這樣兩極評價的原因是,本書題材詭異而難以定位,敘事結構其實有點凌亂潦草,有些故事支線鋪排並無章法而顯得有些莫名其妙,結尾則是虎頭蛇尾且草草了事,這些太過明確的缺點,讓本書中可以觸動人心或發人省思的細緻描述被掩蓋住,效果或力道無法連貫。
書中主角是個生活孤單的牙醫,在尋求著生活意義與歸屬感的某一天,發現自己的身分在網路上被盜用:一開始是出現冒名的牙醫診所網站,接著則是以主角的名義在臉書、推特等發表意見或評論。這些意見或評論傳達出反猶太價值,這讓主角與其身為猶太人及牙醫診所行政助理之前女友間的關係出現緊張與衝突,特別是主角曾經想要透過與前女友之間的關係,打進前女友背後龐大的猶太家族並藉以取得歸屬感與生活意義。宣稱為無神論者的主角後來發現,盜用其身分之行為背後存在著一個試圖建立特定民族認同與歷史的野心,要實現這個野心的人物宣稱主角也是這個古代民族的後裔,而主角在不斷的懷疑與被質疑中,與周遭人際關係發生碰撞,並與相信自己是古代民族後裔進而獲得存在感與歸屬感的誘惑進行拉鋸。
本書有相當篇幅在述說著透過宗教信仰或者親族關係所獲得的歸屬感,而主角身為局外人總是羨慕著能夠存在在具有固有意義的小宇宙中的人們,不管這個小宇宙中的核心是相信神存在的信仰或者被血緣聯繫起來的家族羈絆。有關猶太認同以及非猶太血統者想取得猶太身分認同的故事情節,或者會讓人想起2010年the Man Booker Prize得獎作〈The Finkler Question〉,但是本書切入的細膩度及深度與之相比尚有一段差距。
然而對自己來說,本書其實並不太糟糕,反而還可以說有些瑕不掩瑜之處,讓自己在閱讀時觸動思考或共鳴。主角的孑然一身,與周遭世界格格不入,只能困在自己對於紅襪隊的執著之中,時而因為被想受到接納的衝動所驅使而過於投入想要改變自己身分認同的渴望,這些橋段都讓自己很有感觸。書中有著這樣的一小段軼事:主角至一名年邁新病患的家中出診,過於急切而叨絮地解釋自己為什麼要請求在老病患家中看棒球賽轉播,老病患雖然善意地同意請求,卻無法融入主角的熱情以及之後過於偏執而詭異的要求。這個小軼事所透露出的疏離、隔閡、孤獨與落寞,就讓自己有了觸動與共感。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鬼はもとより

平成26年(2014年)下半期第152回直木賞候補作。時代小說加上經濟小說,成為對自己而言不太能夠掌控的文體:時代小說的用語文字考驗著自己日文讀解的能力,經濟小說題材設定則是不斷提醒著自己是個不懂經世濟民的庸才。
還好,本書的「難度」還不至於讓自己完全無法進入書中故事所鋪陳出的世界。書帶上提示本書故事內容的標語為「剣は役に立たない時代、武家が穀潰しでなくなる方策とは?三年で赤貧の小藩に活気ある経済状況をもたらしうるか!」、「戦のない時代、最大の敵は貧しさ。食えずに人が死んでゆく最貧小藩の経済立て直しは可能なのか?家老と藩札万指南の浪人が、命を懸けて挑んだ!」,而實際讀完覺得,這些標語的描述並沒有太言過其實。
一開始錯誤地預想,本書會是「半沢直樹」類小說的江戶時代版,所以會有一個熱血的英雄角色,在惡意滿溢、派閥林立、私利橫流的險峻世界中實踐貫徹自己的理念。不過實際閱讀本書卻完全不是這回事。書中有的「敵人」是到處都不景氣的貧窮時代、時不時就發生的饑荒、一人之力無法扭轉或對抗的現實以及因為不同的生存之道所產生出不可避免的矛盾衝突;書中的「英雄」雖然有遠大的抱負,卻必須透過沾染血腥、決斷到絕情寡義的方式來貫徹實踐自己的理念。
書中有不斷試誤、修正、摸索與學習的主角,從浪蕩生活中順著機緣進入地方貨幣(藩札)發行的世界,因為不順承上意以大量發行貨幣之方法解決饑荒問題,而逃離屬國成為經營小本生意的流浪武士;在另一次機緣下主角開始從事指導諸侯國如何發行地方貨幣的諮詢顧問工作,在意識到如何可以透過發行貨幣之特別設計來協助一個國家脫貧的時候,一個貧苦孱弱的小國找上了主角,在領主採取六親不認之鐵腕手段來遂行其意志與法度的情況下,脫貧的成效顯著,但是已經走上變成惡鬼之不歸路的領主,卻必須透過犧牲自己來讓改善國家經濟的結果得以圓滿,並藉以對那些在脫貧道路上被迫犧牲的人以及被強力壓制的反對力量有所交代。
對自己而言,本書值得一讀之處並非在於作者寫出了什麼高明或讓人拍案叫絕的方法來讓一個國家脫離貧窮,也並非在於故事有多麼峰迴路轉或者高潮迭起地讓讀者緊張揪心,而是在進展節奏其實平緩沉穩的敘事中,讓人讀到人決斷與一意孤行的力道與殘忍,還有面對時勢起伏順勢或逆勢的選擇,以及這個選擇背後的掙扎與體悟。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探偵の探偵 & 探偵の探偵II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於講談社文庫所出版的新系列作品,特別之處在於偵探主角是個「探偵を追う探偵」,亦即是挑戰對抗,協助跟蹤狂追蹤被害者、以詐欺商法進行營業等惡質偵探業者的偵探。在amazon.co.jp上的讀者評價相當不錯、設定看起來也很有創意的情況下,自己便一口氣購入了系列作品第一集與第二集來閱讀。
自己對於這位作家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只有之前去看過改編自其另一系列作品「万能鑑定士Qシリーズ」的電影。不過自己其實應該記取自己看完電影時的感想。當時雖然因為不確定是否是改編成電影所造成的簡化,自己覺得電影雖然有娛樂感,但是故事情節有點幼稚荒謬。而這次讀完小說後,某程度更加確信了,雖然這位作家的作品的確有其刺激感與娛樂性而可以引人一氣呵成地讀完,但是故事本身卻不免讓自己覺得淺薄幼稚與荒誕無稽。
要澄清的是,就娛樂小說而言,這兩本小說可以說是成功的,且書中也不是完全沒有可以觸發人思考或增加人知識的點。然而,為了替被跟蹤狂殺害之妹妹復仇與找出真相的女主角,高中畢業後進入偵探養成學校、並最後成為偵探事務所「対探偵課」的唯一偵探,在暴力衝突充斥的世界中因為一件又一件的事件身負重傷,甚至是遭受像是A片一樣、被扒光衣服綑綁的凌虐,這樣的情節實在很超現實且沒有太多營養。莫名其妙的犯罪集團、到處充斥著的跟蹤狂與家暴男,看來好像是在挖掘社會的陰暗面,其實不過就是廉價的小說場景設定,只是為了讓帶有情色意味的暴力可以粉墨登場。
兩集故事中的最後大魔頭都讓自己感覺沒有現實感。第一集中為了取得莫大權力的偵探自導自演犯罪,但是從一開始警察倚重他的力量本身就是個很不實際的荒謬。第二集中從大學社團發展出來、替人處理犯罪事務的團體也是莫名其妙,參與者的人生感覺就是與社會現實脫節,生活中只有金錢與犯罪。
總之,自己應該是不會購入2015年3月要出版的第三集,讀這樣的小說對自己來說雖然有娛樂性,但不免會覺得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