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砂の街路図

日本小說家佐々木譲的長篇作品。作者是以「社会派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來樹立其文壇地位,而自己對這位作者的主要印象是其以撰寫警察小説為主,雖然其也撰寫冒險小說或時代小說,不過其獲得直木賞的作品還是部警察小說。
本書在amazon.co.jp網站上截至目前為止有三則讀者評價,而評價分數平均只有2.5顆星。寫出評價的讀者不能接受本書的原因有:「今までの作家の作風と違うので戸惑いがありました…私はこの作家さんの警察物が好きです」、「やはり佐々木氏は警察小説を世に送るのが一番しっくりいく」、「結局、佐々木さんは、こういう街を描写して見たかったのかな?」等。
的確,作者嘗試在本書中用文字造成一種瀰漫懷舊卻陌生、樸質但哀愁之異鄉情懷的效果。作者像是在寫遊記一般(的確主角也是到這個帶有異國風情的北海道小鎮「旅遊」,只是他有著其為自己設定、從他人記憶的灰燼中找出自己父親當年在此意外身亡之背後真相的任務),花了相當篇幅在書寫建築物與街道的細節,而且寫得很直白,沒有太多綴飾或工筆。這讓前述其中一名讀者做出這些描述與故事無關的負面評價,而這個評價也的確切中問題。只是對自己來說,作者就是要給予一種時代感,一種時間好像在這個小鎮停住所以就算是多年以前的過去也都可以再被挖掘出來;亦即是說,不是這樣的街景就不成立主角的追尋,即使曾經事過境遷、滄海桑田,但是留在原地的遺址、廢墟、故人等,給了一個記憶可以從餘燼中重新燃起的機會。
的確,作者轉變了文風與筆觸,沒有歷練風霜的警察,沒有犯罪背後的社會議題與人性百態,有的是一個想找出父親身亡背後故事的老師,其如此執著的動機很薄弱,其角色性格的側寫也很浮面(最後主角那個想要移居這片街景中的念頭以及在腦中的論理辯證,很突兀也很潦草)。前述讀者評價很有理由地不能接受作者這個轉得太過偏差的新風格嘗試。
只是對自己來說,作者想要處理的就是一個只有在那個還有左派社會運動的時代才會發生的事件,只有那個時代的人才會如此這般行動與思考的故事。不過,雖然自己可以給作者在本書中像是換了個人似的表現一個自己的解讀或詮釋,但這不等於自己可以完全進入本書的故事中,因為故事情節對自己來說是有點陳腐而單薄,少了點高潮與意外感。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イン・ザ・ダーク

日本推理小說家前川裕的作品。自己之前讀了作者另一部作品〈死屍累々の夜〉而讀後感還算正面,並對於作者為現任大學教授並在過了60歲後才出版第一本小說的經歷感到興趣,所以又購入本書來閱讀。
本書就像是規規矩矩的好學生所做出來的研究報告,往往是結構工整、引述有據而論理不慍不火。故事雖然要說的是兼差從事高級電話應召的女性連續殺人案件以及各具特色性格的警察們投入調查真相的過程,其中還有一對表面上是兄妹、其實是堂兄妹、心理上均存在病態的男女,但是讀來卻還是像在看個格局被精準規劃、裝潢被審慎設計的樣品屋,感覺所有細節都在被控制之中、連溫度與氣味都一絲不苟。
之所以要使用比喻的方式來嘗試掌握自己有些晦澀的讀後感,是因為自己的感覺很主觀,沒有明確的依據,甚至是出自因為知悉作者背景所形成的既定印象。而即使在這樣主觀的感覺下閱讀,本書故事還是有其娛樂性與引人入勝的高潮轉折,雖然其強度沒有到令人驚豔,犯罪者的動機有點牽強,結局有點潦草無力,但這些瑕疵都還在自己可以不太在意的範圍內。
作者在描述故事主軸的連續殺人事件之外,也用了一點篇幅點出了主角警察的老夫少妻關係,以及主角警探對其年輕帥氣同僚的嫉妒心理。作者嘗試著給於書中人物一些性格上的深度,也嘗試著增加故事的人味與現實感,雖然有點薄弱,但還算有其效果。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エクソダス症候群

日本科幻小說家宮内悠介的長篇新作。作者之前兩本短篇小說集,〈盤上の夜〉以及〈ヨハネスブルグの天使たち〉,都被選為直木賞候補作,所以也讓自己有了期待,想看看作者在本書中如何結合精神醫學與火星殖民兩種性質不同的題材。
然而,總歸一句,本書的表現讓自己有些失望。火星殖民的元素或者只是讓作者可以去複製出一種類似美國大西部時代的殖民地風情,但是需要細緻化或者深入鋪陳的背景設定,作者卻是做得零散而淺薄。在其實有點紊亂但姑且還算有架構的故事軸線上,作者時不時地交代一些火星殖民的情況與現實,但是卻像是隨筆般散漫地勾勒,這樣並無法營造出一個讓人可以投射想像的虛構時空,或至少是絕對無法讓人理解,火星殖民地上為什麼會有一家醫藥資源不足、但必須應付因作者未交代清楚之火星殖民特有文化所致生特有精神疾病問題的精神病院,而這家精神病院又為何會有神秘的過去、激進瘋狂的老病患以及隨時會崩壞解構的危機。
看到書後所附參考文獻數量已經接近一篇論文的程度,便可窺見作者對於精神醫學元素的處理有其認真審慎之處。然而,說故事不是在發表觀點或見解,作者像是掉書袋般地說著精神醫學發展史、精神治療不同取徑及其背後哲學,但是呈現這樣豐富的知識並不會讓故事更精彩,少了有人味或者可以透過其窺探社會問題的人物角色,不論是病患或醫護人員,都只會讓書中精神醫學的元素變成只是平板的論述。作者製造出一個由老病患策動的精神疾病集體感染擴散事件,但是這個高潮事件顯得毫無支撐,只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動機與惡意。
主角是個出生在火星卻從小在地球長大的精神醫生,在地球醫院因為一件事件而被醫院體系排擠,在懷著鄉愁的情況下來到火星精神病院任職。隨著故事進展發現作者其實是被人工智慧養育的小孩,還有一個以病患身分住院的妹妹,其曾經在病院任職的父親其實涉入過去曾在病院發生過的革命事件與悲劇。然而太多故事構件反而不好整合成敘事邏輯,作者太多未交代的細節,讓故事讀來無法讓人投入其中。
比較自己過去曾讀過的作者其他作品,感覺是作者隨筆式的敘事風格在本書中走火入魔得太過火,且在文字描述給人一種懸浮的感覺下沒有實在紮實的故事情節做支持。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刺客聶隱娘

意識到這部電影是讓侯孝賢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就會知道自己應該期待在觀影時看到什麼:緩慢的運鏡牽引著四方螢幕中由靜態景物所構成的景深與構圖,長鏡頭中光影煙波迷離、風動草木蕭瑟,整體視覺的冷靜低沉讓人物的動作、表情與對白都必須極簡,彷彿是生怕破壞畫面被設定的風格,所以即使是武打也是沒有繁複華麗設計的虛晃幾招,幾乎沒有特寫鏡頭讓演員無需表演太多表情或肢體。
看不懂的故事好像是多數的觀後感,減法的藝術、不說故事的特權是影評可以為這部電影貼上的標籤,而據悉原始劇本中許多細節與情節都在導演的剪接中被捨棄。
然而,自己覺得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沒有這麼難懂,雖然缺乏鋪陳但還算是負責任地交代了能讓觀眾串成基本故事的線索(當然這可能是自己自以為是的誤讀)。
例如:當魏博主公跟寵愛的瑚姬說明自己跟窈七(聶隱娘)之間的關係時,交代了自己是因為藉由政治聯姻來安撫拉攏外來勢力而毀棄了與窈七的婚約,這暗示了主公的正室會是隱身所有陰謀後的第三勢力;承繼降嫁魏博之朝廷公主的意志,聶隱娘的師傅要求聶隱娘刺殺其表哥,也就是當權的魏博主公,而這代表著魏博主公並不支持臣服於中央朝廷;主公因為老臣直言不同意見便將之貶謫邊陲,並命令聶隱娘父親護送,而主公一再強調不能讓之前活埋的事件重演,就代表這赴任的旅途勢必有危險;聶隱娘因為救了差點被作法殺害的瑚姬而被誤當成犯人,一句瑚姬有了身孕讓主公意識到所有事情背後的黑幕都是自己的妻子,但他即使震怒也因為親情而無法制裁妻子,這一切顯現了權力的虛妄以及當權者的無奈與無能。
只是,對自己而言,這部電影最重要的是要觀眾去共感聶隱娘的孤獨。即使導演讓電影故事極簡到失去張力甚至是單薄零碎,就算導演美學強勢凌駕一切、觀眾被迫只能透過有距離之長鏡頭觀看過分冷靜的電影世界,那個回到家中不習慣被迫換上的色彩繽紛女性服裝、隨即換回暗沉勁裝的聶隱娘,在說著降嫁到魏博的公主如同一隻青鸞在當地沒有同類時,其實也在說著自己。不管聶隱娘最後下不了手殺了魏博主公的原因是否真的如同其所交代的理由,避開師傅表達恩斷義絕的攻擊而頭也不回離開的她,就算是信守承諾與另一個男人避走天涯,不也表示她與所有應該熟悉的人之間所存在的陌生,讓她毫無立足之地地必須跟一個其實應該是陌生的人走向遙遠與未知?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王とサーカス

日本推理小說家米澤穂信的最新長篇作品。自己之所以在對故事梗概毫無知悉的情況下便決定購入本書閱讀,是因為之前自己對於〈満願〉這本書的評價還不錯。
以2001年6月真實發生的尼泊爾王室滅門慘案(ネパール王族殺害事件、ナラヤンヒティ王宮事件)為背景,作者讓曾在其舊作〈さよなら妖精〉中登場的女性角色,在本書中變成自由撰稿記者並因緣際會地以在尼泊爾現地採訪前述慘案做為其第一件工作(據悉,這個角色的故事將被發展成系列作品)。
作者在真實事件的背景中所虛構出的故事是,身為主角的自由撰稿記者透過旅館女老闆接觸到一名駐守戍衛王宮的軍官,並希望其能成為提供更多慘案相關資訊的消息來源;然而兩人約在荒廢的俱樂部中見面後,軍官質疑報導慘案的意義與價值並拒絕提供資訊,但隔天軍官的屍體便被主角在一片空地上發現,赤裸的上身刻著INFORMER(密告者)的文字。原本以為殺人動機是跟主角探求慘案資訊的行動有關,但是主角透過拼湊零散線索揭開了真相,殺人者是為了掩蓋其與軍官一起進行的走私毒品行為,而搬運並偽裝屍體的人則是因為憎恨外國新聞媒體把尼泊爾的悲劇當成娛樂外國讀者或視聽眾的馬戲團。
主角選擇不將其所拍攝的軍官屍體照片報導出來,讓其「誰かのかなしみをサーカスにすることから逃れられる」,而這樣的結尾體現了作者創作本書的企圖與野心。以極為聳動的真實新聞事件做為背景,佐以尼泊爾的異國風情,作者書寫一件虛構且與聳動事件並無關聯的謀殺案件,其中人數不多而簡單的關係人(一則amazon.co.jp的讀者評論給予本書兩顆星評價的原因在於作者描寫書中人物過於片面淺薄,但自己是認為作者不用工筆,卻是恰如其分地留給讀者自行填補人物側寫的空間),還有並不離奇意外卻也不失巧思設計的案件真相,帶著讀者去省思透過新聞再現所謂真相的意義與價值,而這個省思雖然不是多有深度的政治經濟學或文化理論探究,但就一部娛樂通俗小說來說卻是超出期待的份量。
本書讓自己又對作者的下一部作品多了一絲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