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水鏡推理V ニュークリアフュージョン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水鏡推理シリーズ」的第五部作品。做為2016年所閱讀的最後一本小說,本書的表現超出自己原本所預期的水準,讓自己這一年的閱讀,感覺上有了一個還算美好的結局。自己在兩個月前閱讀完本系列的第四部作品時,表示自己會對本系列作品維持好奇心是因為「作者在多產的同時,卻又能將系列作品的主要精神不斷地翻出新意,並且讓故事的格局不斷跨入新的境界」,而本書更讓自己確信了,可以繼續保持對本系列作品的好奇心,並在2017年2月時依據本書書後的出版預告,購入本系列第六部作品一讀,看看作者還有多少能耐,可以為本系列翻出何種新意。
在本書中,作者使用了「核融合」與「細胞核融合」這兩個分屬不同技術領域卻在文字型態上近似的辭彙,設計出一個操弄科研預算分配的詭計,其透過混用檢索關鍵詞來欺騙進行資料探勘運算之超級電腦,並進一步竄改該電腦所得出之技術發展狀態評估結果。所以當本書一開始,女主角不明所以地被一名精神狀態有問題的女性告知這世上存在所謂「不妊バクテリア」,而後再因為被調職的緣故,開始接觸透過超級電腦觀測核融合發電技術是否可能實現的業務時,這兩條看似無法串接的敘事軸線,之後卻能交疊成一個蓄意構築的陷阱與精心策劃的陰謀。
故事進展到了中盤,女主角便已揭發了前述混用檢索關鍵詞欺騙超級電腦並竄改結果的陰謀,除了成功讓實行犯俯首坦承罪行外,也好好洗臉了一票所謂的菁英分子。作者雖然在此處仍不免俗地玩弄起系列作品中階級格差的設定,不過其程度還不至於產生負面效果。只是,自己不免狐疑,敘事走到全書篇幅的一半多,事件謎團的背後詭計就已被拆穿,那之後本書還要敘述什麼呢?此時筆鋒一轉,作者開始安排女主角跟其新的部門主管去追查與實行犯合作的不特定多數之幕後黑手,這些人意圖透過股票質押與操弄科研預算分配來影響股價等手法謀取暴利;而在追查過程中,作者讓女主角去對抗人性的自私與傲慢,同時透過女主角對新部門主管是否亦是共犯的懷疑,來探討人如何可能相信一個人的道理。
此外,作者雖不算深入但有觸及一些點地探究了,少子化現象與女性在社會上生存環境條件間關聯性的課題。以女主角母親提出希望女主角去相親做為故事開端,再以女主角與母親關係更加親密之描述做為收尾,女主角做為系列作品之偵探角色的硬性性格,開始因為加入了女主角家庭關係與生活面之描寫而融入了些許人情味的柔軟風情。書後解説解釋其對本書所下之「細かい技を節々で使い、次々に新たな局面を示して読者を驚かせ」的評價,不只是在表述作者「ツイストの連続、どんでん返し、伏線の張り方および回収」等技巧之高明,也是在說明系列作品有了「家族という主題を変奏してメインストーリーを支えるサイトストーリーの強化、つまりヒロイン…および家族像の一層の魅力化」的演化現象。閱讀完本書後,自己是頗能認同前述評價。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いまさら翼といわれても

日本推理小說家米澤穂信「〈古典部〉シリーズ」的第六部作品與第二部短篇小說集。在閱讀本書之前,自己從未讀過這個系列過往的任何一部作品,而雖然自己對於所曾閱讀過之作者其他作品都有還算不錯的評價,但是從半路闖進一個知名系列且缺乏對其世界觀或演進脈絡有初步的認知,這樣是否是件好事,坦白說是自己一開始在閱讀本書時所抱持的疑慮。
本書是所謂的「青春ミステリ」,故事的發展以四名高中生主角的日常生活為核心,有敘事時間當下所發生的日常之謎,也有回憶過去並解開曾經無法解釋或理解的謎團。沒有謀殺、兇器或屍體,甚至沒有非置人於死地的惡意(最惡劣的就是隱藏傷害被霸凌者之惡毒訊息在畢業紀念展品中)或者故佈疑陣的詭計手法,有的只是當事人未曾明說的動機或心理,以及因為這些幽微的動機或心理所觸發的外顯行為,讓其他人覺得困惑或造成其他人困擾而已。主角是對人生還可以有許多摸索的高中生,所以他們的日常生活之謎格局不會太大(頂多就是用來記錄漫畫創作構想的筆記本無端被偷、校園選舉有效選票數比選舉人數多、應出現參與合唱團練習的人臨時失蹤等),也不能太過詭譎複雜,而作者所設計的偵探角色也不能太過全知全能,只是能從簡單的事實中破除盲點而已。
不管是日常生活之謎或者揭開背後真相的推理過程,本書就推理小說來說或許都顯得有點平庸與薄弱,所以如果太過強求精彩的推理小說元素,可能會對於本書的「清淡」感到失望。然而,本書之所以在僅是描述「平凡」事件的情況下還能維持讀者的閱讀興致,其所靠的是作者醞釀與鋪陳的敘事功力。作者的文字有種沉穩的力量,不是華美的詞藻或者深奧的意境,卻能造成娓娓道來的敘事節奏,維持著讀者的好奇心並且放慢故事進展的步調。這樣說並非意味著作者是在「拖戲」或者在故事中穿插太多裝飾意味的枝節,每篇故事的內容還是相當濃縮與精煉,只是作者布局巧妙地將看似散落卻實質必要的敘事元素不疾不徐、不慍不火地一一交代,在最後再將元素串起,形成一頭尾呼應的收束,如此閱讀時雖然不會感覺高潮迭起或者出乎意料,但卻是可以隨著故事的進展步調被拉進其世界中,感受其氣氛以及其中人物的情緒與感懷。不過仍必須釐清的是,作者並非追求縝密的結構,反而是鋪陳出緊實中帶有鬆軟,交織敘事軸線但不時出現縫隙或缺口的故事網,並藉此營造出貼近日常生活的氛圍。總之,作者的功力讓平庸的素材有了故事的活力,可以勾住讀者的目光並牽動讀者的心情。
此外,本書的各篇故事也有其人情味的厚度,讓其所描述的日常生活之謎可以有更多的現實感,並散發著青春氣息與哀愁。舉例來說,書名同名作中未依約出現在合唱團練習現場的主角之一,雖然迷惘著是否應該放棄繼承家業而自由追求自己想要的未來,但是最後還是說出「いまさら翼といわれても、困るんです」,而聽到這句話的第一人稱敘事者,同時也是主角之一,則感覺到想要用力捶打讓自己受傷流血之程度的挫敗感與不甘心。這樣的橋段雖然只是占據寥寥數句的篇幅,卻畫龍點睛地讓整個失蹤之謎的敘事有了人性觀照的景深。在〈鏡には映らない〉中,主角看穿了霸凌者的壞心眼,進而以消極不按照規劃完成工作的方式來破壞並翻轉霸凌者的計畫,卻也背負了擺爛的惡名;雖然另一主角日後因為無法接受這樣表象的結果而調查出真相,但是因為事情已事過境遷所以也無計可施來改變過去。這樣帶著不完滿的英雄行為,即使只是發生在校園中的小事,卻可能對當事人有長遠的影響,同時也是人生現實的縮影。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警視庁情報官 ゴーストマネー

日本推理小說家(或更精準地說,警察小說家)濱嘉之「警視庁情報官シリーズ」的新作。作者從中央大学法学部法律学科畢業後便進入日本警視庁任職,並在2004年從警視庁警視的職位離職,先轉進政界擔任衆議院議員政策担当秘書,而後在2007年以〈警視庁情報官〉(文庫本版本改題為〈警視庁情報官 シークレット・オフィサー〉)一書轉職為作家,目前亦同時從事危機管理顧問之工作,並以新聞評論者的身分在媒體上曝光。
作者這樣豐富而特殊的經歷,讓自己對本書的內容有了期待,特別是截至目前為止發表在amazon.co.jp網站上的三件讀者評論都給了本書5顆星的評價。不過當自己讀完本書後回頭確認這幾則5顆星評價的內容,發現自己以後除了關注平均評分外,可能還要稍微花點時間細讀評論之內容,如此方能協助自己做出更謹慎的決定。例如有一則評論是如此說:「濱嘉之作品は、小説的なわくわく感には欠ける…すでにそれが定評になっている作家の作品を、ではなぜ読み、星5を付けるかと言えば…この作家ならではの、国際情報分析に惹かれるからである。小説としての稚拙さを凌駕する「情報」と「知識」がこの作品には詰まっている。」另一則評論則是說:「担当編集の熱意に負けての続編執筆とすれば、全編から漂う準備不足のような印象も仕方がない所かも。心地よい荒唐無稽ぶりは健在とは言え、既刊と比較し現実からの遊離感をより強く感じてしまいました…そういった感想を踏まえますと、本書が好調に行けば、続巻が「新章」的に連続刊行…といった流れも期待できますので、本書を宜しくお願いします!お願いの気持ちで☆を一つ追加しています。」亦即是說,這些5顆星評價所著眼的並非小說的情節與內容,而是作者在書中所陳述的國際局勢觀察評析,亦或是對作者之後續發表系列作品的期待,至於本書在小說情節內容上的表現,則實際上並未真正受到好評。
的確,本書做為一部小說,其表現並不能說是有在水準之上。書中主角在經過約三年的海外研修後,回日本後被賦予籌設「総監直轄の情報組織」的任務,並投入ATM集團盜領事件以及鉅額報廢紙鈔被竊事件。在就前述事件展開調查的過程中,主角透過其人脈廣泛收集各種內幕資訊,而作者則是透過書中人物的言論,不斷發表其對於當前國際政經局勢發展與各國國情文化的觀察與評析。看到在一本小說中有許多當前現實裡實際發生的國際事件,例如英國脫歐、ISIS恐怖攻擊等,以及實際存在的政治人物,例如例如德國總理梅克爾、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等,或者會有種新鮮感,但是作者描述太過偏向評論甚至警示的語氣與筆法,只會讓本書失去小說應有的質地。本書中故事情節敘述與國際政情評析的比重也不能說是有維持在適當的平衡,前者其實平淡而薄弱,所設計事件本身不夠懸疑,所描述的調查辦案過程亦不夠高潮迭起或轉折起伏,但是後者卻是喧賓奪主地聲勢浩大且鳩佔鵲巢地佔據相當篇幅。
當然,作者在書中所揭露的一些資訊,雖然無從查證辨別其真偽或可信度,但是若從僅僅只是提供一種說法或觀點的角度來看,讀來或者還算是有趣且能觸發一些想像或思考。然而,小說不是現實,亦不應被直接帶入到現實中,或者直接被映照在現實上,而是應該讓讀者透過其自身的閱讀與反思,自行將小說內所鋪陳的元素昇華成可以用來詮釋現實的工具。少了這樣的迂迴與距離,小說敘事的美感便不再存在,而本書的內容便會讀來像是在看一段電視談話性節目的名嘴評論,有著道聽塗說與穿鑿附會的交織,可能精彩且華麗,但是卻走不出謠言與猜想的有限格局。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セイレーンの懺悔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新作。書名中的「セイレーン」是希臘神話中半人半鳥的海妖,其在海上用魅惑的歌聲迷惑船員並藉以製造船難。書中的主要警察角色以前述海妖做為比喻,對大眾新聞媒體做出如下指控:「君たちがいつも声高に叫ぶ報道の自由・国民の知る権利とかいうのはセイレーンの歌声そのものだ。君たちにとって錦の御旗なんだろうが、その旗の翻る下でやっているのは真実の追求でも被害者の救済でもない。当事者たちの哀しみを娯楽にして届けているだけだ」。
從書名所要傳達的訊息來看,本書要說是推理小說,還不如說是「職人小説」。本書透過書寫新聞誤報這樣一個戲劇性故事來探討,以新聞報導形式披露社會案件真相與挖掘當事人隱私的價值與意義,以及新聞媒體在追求獨家的過程中應如何在衝突價值中拿捏分寸與自我定位等課題。對當前社會新聞報導方式的省思乃至批判,本書著墨不可不謂之不深。
故事主角是資歷尚淺的電視台女記者,在其屬團隊所製作的新聞報導節目已多次引發爭議事件的情況下,主角跟其前輩記者被指派報導女高中生被綁架案件並著手進行調查採訪。當女高中生的屍體在廢棄工廠中被發現,顏面被化學藥品所燒灼而面目全非時,主角與前輩記者開始清查女高中生周邊人際關係,而主角獲得女高中生在學校受到霸凌的情報。見獵心喜的長官決定以獨家報導形式,將被指為霸凌加害者的一幫人塑造成殺人嫌疑犯,然而在獨家報導為節目取得漂亮收視率數字之同時,卻發現前述一幫人有不在場證明而真兇另有他人。一場誤報將一名被指為殺人嫌疑犯的女高中生逼到自殺未遂,也讓前輩記者被貶謫到電視台關聯企業任職。在罪惡感與自我懷疑的情緒中,主角持續調查事件背後的真相,而在接觸真正犯下罪行的真兇時被真兇攻擊,並在被主要警察角色搭救後做出真正的獨家報導。
做為一部小說,本書的批判意圖太過露骨而直接。透過書中人物的言論或自我省思,作者很直白地批判了,新聞從業人員自以為是的真相揭露不過就是自我滿足與自我標榜,而對抗霸權與維護新聞自由不過就是造就了以羶色腥報導來迫害事件當事人隱私權的巨獸。全書超過三分之二的篇幅被用來書寫從事件發生肇始的情況到新聞誤報所引發的種種效應,在其中記者的調查採訪方法、新聞素材之選擇與呈現、新聞媒體應對處理誤報事件之方式等等現象都被描述並深入檢討。但是直指問題的論理批判並不見得會成就出一個高潮迭起的好故事,太著重於時下現象的針砭與偏頗價值的質疑,並不會讓故事變得更精彩,而就算可以讓人省思一些社會現實,卻也不會比看了一篇評論產生更觸動人心或發人深省的效果。
篇幅約310頁的本書敘事走到約莫大概250頁後推理小說的風味開始濃厚了起來:因為誤報而自我否定的主角,對於警方的偵訊內容有了懷疑,當嫌疑人宣稱其沒有絞殺被害人並毀損其屍體的記憶時,主角認定嫌疑人是否為真兇一事有進一步調查的必要。小說敘事走到最後,除了揭開殺害女高中生的真兇身分及其犯案緣由外,亦更一步點破一個道德上應該非難但法律無從規範的可悲真相,而這個真相背後存在著人性的自私與殘酷。只是,因為敘事的篇幅被壓縮,事件本身的格局在一開始就沒有被拓寬與挖深,所以在批判反省新聞媒體的表現後,即使作者有心,其也沒有太多空間可以就事件本身進行鋪陳。不論是事件本身的懸疑性或可以藉由事件所導引出的社會議題省察,對自己來說,本書所呈現的成果都不能說是有達到作者的應有水準。
最後一件小事。書中的主要警察角色被設定成高大挺拔、五官精緻。雖然到了書末最後一段,主要警察角色邀約主角去喝咖啡,感覺上留下一個浪漫的伏筆,但是為什麼主要警察角色需要被設定得如此帥氣,坦白說自己是覺得困惑。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慈雨

日本推理小說家柚月裕子的長篇小說。
故事主角是屆齡退休的警察,懷抱著心事與妻子一起踏上了名為「四国八十八ヶ所霊場遍路」的88間寺廟徒步參拜之旅。在參拜的過程中,主角警察正視自己過去從擔任山中小村落派出所駐警到轉調成為刑警的職場生涯,回顧曾經處理過或遭逢過的幾起對自己有特別意義的事件,然後嘗試著讓自己透過這個徒步參拜之旅,救贖深藏在自己心中的罪惡感與歉疚。
在此同時,社會上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小學女生被綁架後殺害事件,其案情以及犯罪手法,與16年前主角警察曾經參與調查的事件多所類似。這讓主角警察不得不認為兩起案件是同一人所為,因為主角警察知道,自己臣服在長官命令與組織威權下、在僅基於當時並不可靠之DNA鑑定證據以及刻意忽視不在場證明存在的情況下、將之逮捕並讓其遭判刑後入監服刑的16年前案件嫌疑犯,其實是受到冤枉,真正的犯人並未為其罪行負起刑責,進而在經過16年後犯下當前案件。書中花了一定篇幅描述主角警察自我質疑的情緒以及無從排解的罪惡感,其面對因為自己而吃了不少苦的結髮妻,在恐懼披露當年真相會導致相當衝擊的陰影下,最後仍下定決心在即使必須捨棄許多東西的情況下做出本於自己良心的選擇,而陪在身邊的妻子也溫柔守候、不離不棄。
本書敘事主要軸線便是在呈現主角警察的心理掙扎以及與自己所懷抱罪惡感間的對話與辯證。在只有犯罪者是壞人的情況下,書中的主要角色,包括主角警察及其周遭人物,都是懷抱溫暖或正直敦厚。因為懦弱而犯下的錯誤讓正義無法伸張,尋求從這樣沉重的負荷中解脫,主角警察透過指示與其養女交往的年輕警察進行調查來讓真相得以撥雲見日。前述敘事主要軸線可以說是遊走於濫情邊緣,在其實很容易淪為過度天真與正面之溫情主義的風險當中,本書透過時而存在的細膩情感刻劃以及穿插對獨立軼事的描述,例如主角警察如何因為偵破稻米竊盜事件而獲得拔擢並解開駐警時期山中小村落住民間的對立心結、主角警察夫婦在參拜途中遇到坦白自己過往曾殺害自己母親的男子等,來增加本書敘事的厚度與廣度,也讓通篇故事不至於變得膚淺單薄,即只剩下描述一個退休警察如何戰勝自己心魔,協助警方偵破難解的案件並下決心要披露自己過去曾經參與之不公不義冤罪事件的肥皂劇般情節。
由於敘事主要軸線並非描述案件調查與破解謎團的推理,所以本書雖然還是推理小說,但其元素和氣息並不濃重。為何相隔16年再次犯案以及為何現場出現的可疑車輛會無法被追蹤等問題雖是謎團,但在其盲點被主角警察突破後,便成為將線索不多的案件從迷霧中拉出的救命繩。只是不論是案情自身或警方偵辦過程,其均非本書敘事的置重點,對其所進行的描述僅止於提供必要性資訊的程度而已,例如後來被逮捕的犯人,本書敘事對其犯罪動機與身世背景,可以說是幾近毫無交代。亦即是說,作者在敘述案件的時候,其所著重描述的還是人物們的心情與反應。
好險本書敘事因為有描述到多個獨立事件而有了厚度與廣度,不然略顯單薄的推理小說成分以及有些陳腐的主角警察贖罪心理書寫,可能會讓本書變得膚淺無趣。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嘘ですけど、なにか?

日本漫画家きうちかずひろ以「木内一裕」之名義所發表的小說作品,而本書則是其第10部小說作品。自己之所以會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包括,有趣的書名讓自己對本書內容感到好奇,在列入購書清單之當時amazon.co.jp網站上的讀者評價平均來說還算正面,以及想要嘗試一下自己從未接觸過的小說家作品等。
從事出版社編輯工作的女主角,為了工作或者會說出不誠實的謊言;在一次險些發生的交通意外中,一個30出頭、看似幹練上班族的男性出手搭救,兩人因此結下緣分,從吃飯、飲酒發展到在男方家度過一晚。女主角在揭露男方為菁英公務員的真實身分後,答應男方在其住所享受其手作料理的約會邀約;然而在約會時,女主角無意聽見男方在一通電話中說出,要殺害某人以及今晚的約會是其完美的不在場證明,震驚之際便編造藉口逃離男方住所。在前述故事展開之期間發生了造成不少死傷的新幹線爆炸事件,犯人是曾在砂石公司採石場任職的59歲男性。女主角發現男方在電話中所說的犯罪計畫已變成真的發生的殺人案件,並前往警局告發男方;而男方之所以委託必須仰賴其生活的舅舅殺害自己的前女友,是因為在談判分手之當時男方隨口向爆炸事件犯人說出,如果無法用飛機撞建築物,可以用炸藥爆破毫無安檢的新幹線列車,而被分手的前女友便以此要脅男方。男方為怕事態擴大,便利用其職務之便誣陷女主角誣告甚至是殺害其前女友的真兇;此時,分手談判當時的餐廳服務生亦聽到男方的發言,並推敲出事件發展的脈絡,進而夥同應該是黑社會分子的同夥想從男方身上獲得好處,也讓整起事件變成更不可預期其發展方向的麻煩災難。
故事發展波折翻轉,敘事節奏明快緊湊,在無法完全預想結局的情況下,本書易於進入的敘事框架,的確可以讓讀者享受到閱讀戲劇性故事的娛樂感。只是有娛樂感不等於故事的品質是毫無瑕疵。雖然是通俗娛樂小說也就不用苛求其故事的現實性,但是情節過於誇張與天馬行空,還是可能減損了小說這個媒材,因為文字敘述而能產生的作用與效果。本書的美中不足處在於,故事進入中段以後的張力萎縮與節奏錯亂;之所以會如此的原因在於,故事所描述的整起事件走向太過誇張的情節,而作者又沒有認真而細緻地鋪陳出,可支撐其脫韁野馬般想像的文字敘述格局。
不過,持平而論,故事一開始作者在勾勒主要人物性格特質與形象時,還是有寫出一些可以引發感想的描述,顯示作者的社會人性觀察仍有其獨到之處。只是牽動整起事件發展、擔任相當重要職位之菁英公務員的男性角色,其價值判斷與行為動機,雖然不能說是不合理或荒謬無稽,但是其視野的狹隘或思考的淺薄,還是讓人覺得過於誇張。當然,菁英世界的封閉與狹窄或者是作者合理化其如此設定該名男性角色的論理基礎,因為過於自大與恐懼失去,所以反而變得偏執而盲目,愚昧而短視。
女主角時不時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說謊,但是當她打算揭發男性角色罪行而說出實話時,卻未能被他人所相信且更讓自己身陷危險。男性角色為了自己說謊並捏造事實,最後卻因為一個自己被迫要合謀捏造的事實成為支持指控其罪行的證據,而必須背上更大的罪名。書名給了線索,而在讀完本書後,讓人或許可以如此自問,雖然是說了謊,但什麼是謊言,那就算是說了實話,又能如何?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恋のゴンドラ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作品。一個會將科技元素、社會觀察等融入推理小說中,並創作出「ガリレオシリーズ」、「加賀恭一郎シリーズ」等知名系列作品的文壇名家,寫起小品風格的戀愛小說會呈現何種風貌,這個令人好奇的問題由本書提供了一個參考性質的解答。之所以只是參考性質的解答,是因為自己主觀認為,作者的能耐應該不會只能提供一種解答,而本書不過就是其探求創作路線變化可能的一次嘗試而已。
本書分成七個篇章,個別篇章因為均曾分別在其他刊物(有趣的是,多數篇章所發表的刊物為滑雪板專業雜誌SnowBoarder)上公開發表過,所以其個別篇章的故事其實是「一話完結」,描述著獨立的事件並有其起承轉合的敘事架構。然而,由於各篇章的故事其實是環繞在八名男女的感情關係上,所以當其集結成本書時,個別故事的發展便有了貫時性的進展時序,各個故事所描述的事件間亦存在前後因果關係。最後,全書敘事的發展形成一個迴圈的態樣,最後一章的故事不僅呼應第一章的故事內容,同時也有將故事情節發展帶回原點但卻呈現出其中人事大不相同的收尾設計。
八名男女人物的特質與性格,其實並不能說是被描繪得相當鮮明;或者因為這是小品風格的戀愛短篇小說,所以作者重視的是情節的新鮮感、娛樂性與引發共鳴度,至於角色人物的形象塑造則只需要符應社會文化意識所存在之某種類型化形象即可。比較有被深入刻劃的角色是一個一直不被女性所偏好、總是不懂看場合隨機應變而只會自顧自講著自己有興趣之話題、反覆求愛卻總是以失戀收場的男性角色;由於本書中有幾篇故事都是以描述另一個花花公子角色如何獻策為該男性角色助攻,以及在其他角色眼中其行為舉止如何被認知與詮釋等內容為主軸,所以這個角色自然可以在故事中浮現成比較立體的形象。至於是否作者對於這樣類型的人物有什麼特別的感覺或感情,則不是一介讀者的自己所可以或需要去考究推敲的。
當然,一個推理小說家寫戀愛小說,自然不能只寫情愫、浪漫、虐戀或慾望。對自己來說,本書中各篇故事的主要特色是懸疑;作者使用寫作短篇推理小說的技法,一開始從單一視角去切入登場人物的行動與意識,在讓讀者的好奇心逐漸被引發且開始猜測敘事走向會是什麼的同時,突然投下敘事轉折,讓原本所描述情節之背後所存在的心思與計策曝光,並藉以帶給讀者驚喜與娛樂感。在以謀殺案件為主題的推理小說中,故佈疑陣、湮滅證據、擺脫嫌疑等是真凶使用詭計布局的主要目的,而在本書沒有屍體只有情愛的懸疑小說中,心思與計策只是求愛的一個環節,沒有大奸大惡的陰謀詭計,只有人性的偏狹與自我所帶來的認知侷限與行為失誤。
本書的第一篇故事《ゴンドラ》是以男性角色婚前外遇做為開場,只是未婚妻與外遇對象恰巧是高中同學,又剛好未婚妻出現在外遇約會現場的滑雪場;兩人相認後外遇對象表示想看看婚約者的照片,而故事的結尾就收在未婚妻向外遇對象秀出手機內照片的那一瞬間。一種對後續展開放任想像的開放式結局,餘韻深長的高明寫作手法。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松谷警部と向島の血

日本推理小說家平石貴樹「松谷警部シリーズ」的第四部作品。根據書後解説的說明,個別系列作品所講述的故事是以貫時性的時序在進展,且每個故事所設定的發生時間約莫相隔五年;本書做為第四部作品,其所描述故事則是被設定發生在主要人物,即松谷警部,即將屆齡退休的時點,而這樣的安排反映出作者一開始便設定這個系列將在第四部作品完結。
自己過去曾經閱讀過系列作品的第三部,而當時還算正面的讀後感讓自己購入本書來閱讀。本書與前作一樣,都是在講述涉及運動的殺人事件及其調查,而這次所涉及的運動則是日本文化象徵之一的相撲。
此外,誠如書後解説所描述,本書的特色風格是「…作品全体が捜査小説の形態を採っている…中身はあくまで純粋な謎解き小説であり、組織内の軋轢や政治的な圧力などが本筋に絡んでくるようなことは決してありません…刑事は…『動機は後回し』の『証拠主義』で、事件の真相と犯人を追いますが、その過程は『地道』であり…捜査員達の膨大な努力により集められた証言や証拠が最終的に…解決に繋がります」。本書承繼前作的敘事風格,以描述警察廣泛蒐證與務實調查的辦案過程為核心,雖然最後從看似紛亂龐雜的證據中抽絲剝繭找出事件背後真相,仍然需要在書中擔負偵探功能之角色人物的靈光乍現與獨到眼光,但是偵探異於常人的獨特性或過人的縝密推理能力並非置重點,毋寧說把所有線索透過對警察搜查過程之描述一一攤在讀者面前才是全書敘事的重心所在。
因此,本書可以說是相當簡潔而直接的所謂「本格推理小説」:沒有複雜的人性課題,因為動機是在證據收集齊全後才被整理推論出來,所以只要是合理的解釋,讓證據可以說話便無太大問題;沒有太多(雖然也不能說完全沒有)譁眾取寵的幽默元素或主要人物的生活側寫,因為雖然作者還是用了寫意清淡的筆觸勾勒了主要人物的特徵與性格,但是描述事件如何透過警方調查,從摸不著頭緒到千頭萬緒,然後再到理路清晰之水落石出的過程,或者才是作者想要側重的敘事重點。
至於本書所書寫的事件謎團與推理過程本身,尚可說是有一定水準且讀來可以獲得相當的閱讀樂趣。在狹隘人際關係的圈子中連續發生三起殺人案(之後經過調查,先前的另一起殺人案與這三起案件的關係亦被連接起來),所有與案情有關係的人(先不去問個別人物是否有動機犯案)就每件案件而言都至少有部分的不在場證明。如何鋪排讓這一開始看似推理死路的僵局可以被打破,真兇的不在場偽裝可以被推翻,作者使用了犯人巧妙利用意外來掩蓋具備犯意之預謀行動的設計,混淆讀者讓其無法從書中所鋪陳的各項證據中找出抽絲剝繭的切入口,最後只能看著故事裡面的警察點破盲點,披露真相。
像本書般走正統路線並回歸推理小說敘事本質的作品,在這個好像得要靠創意突圍才能建立風格與辨識度的日本推理小說戰國時代中,或者已經成為少數。而少數是否等於其價值應被肯定,或者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只是對自己來說,作者的正統路線是有其獨特的風情與格調,其筆下的警察有著不同於在其他偵探或警察小說中所登場者的形象與特質,而從這點來看,本書對自己來說就有其身為通俗娛樂小說的價值與定位。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43歲,そして、ひとりカラオケ

百無禁忌,買了個鐘送給自己。
從42歲的最後一小時開始,到43歲的最初4個半小時(以日本當地時間為準),自己嘗試了一件自己因為莫名其妙的執念與想像而很想做看看的事,就是在日本唱一個人的KTV。
因為廉航機票的晚去早回,這趟孤單生日的一個人旅行,頭尾兩晚是下榻成田機場附近的旅館;將近晚上十點離開機場後,馬不停蹄地到旅館check-in,且未做任何休息地就跑到成田車站前的KTV,用蹩腳的日文訂了包廂,開始了自己的「ひとりカラオケ」。
唱了超過60首日文歌,其中一些歌曲是自己聽的時候覺得自己很熟悉、唱了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很陌生。不過一個人的KTV就是,即使發生一首歌唱得七零八落,很多部分旋律抓不到甚至到必須切歌的程度,走音到根本就是另外一首歌等狀況,也都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是唱給自己聽,所以可以完全不必介意。
不過,自己從中島みゆき在1987年發行的<シュガー>唱到高橋優在2016年發行的<光の破片>,該說是自己毫無長進地一直沈溺在追逐日本流行音樂的年少輕狂行為裡,還是可以說是自己堅持著一貫不變的風格與路線,就是看自己要站在批判或縱容自己的立場來為自己的生活下註解吧!此外,自己唱了AKB48的<恋するフォーチュンクッキー>、NEWS的<チャンカパーナ>等偶像歌曲,也唱了アルカラ的<授業参観>、plenty的<空が笑ってる>、D.W.ニコルズ的<フランスパンのうた>等比較不那麼主流的團體的歌曲(不過唱得就是一整個破綻百出),而這點也讓自己認知到,存在於自己音樂風格中的不確定性。
日本KTV的部分歌曲也是原音原影,而看到一些歌曲原本的MV,不免會有時不我與的感慨。在<運命の人>的MV中看到當時還很年輕的スピッツ成員們,就會想著自己也是跟著這個團體從上個世紀一路走到現在。看到波瑠出現在indigo la End的<瞳に映らない>MV中,更是會感慨人事變化的快速與虛妄,MV女主角因為NHK晨間連續劇而翻紅,樂團主唱則是因為不倫與和未成年少女一同飲酒而被冷凍。
回到自己展開人生第43個年頭的這件事,從一個人的東京旅行到一個人的KTV,或者就是自己要再度努力馴服自己期待有伴的人性與慾望。當自己早已認清現實中自己與他人的距離感與格格不入,卻又常常讓嫉妒與怨懟的情緒干擾自己,或者讓自己東施效顰地學著別人結交朋友的模樣,而且自欺欺人地說服自己這並非只是在委屈求全地討好別人,這些到頭來都是一場一場的自虐戲碼,讓自己像個手法拙劣卻想博得人氣的魔術師,在舞台上被拆穿手法,不僅最後顏面盡失,自以為曾經抓住的觀眾也都毫無留戀的轉身離開。自己就是個不討喜的怪咖,會到東京旅行卻犧牲一夜睡眠去唱一人KTV,這樣的事實必須被用來一再提醒自己,不要再犯下今年許多根本可以避免的錯誤,包括讓自己對毫無希望成真的對象動心,結果演變成一場荒腔走板的鬧劇,自己則像是沐猴而冠故事中的那隻猴子般可笑。
一個人,切記,不要重蹈抱著不切實際期待的覆轍。這個看似單純的「生日願望」,自己能否貫徹呢?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The Sellout

2016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winner。本書是在the Man Booker Prize的48年歷史中首部獲得該獎的美國籍作家作品,不過開放美國籍作家作品具備角逐該獎資格是在2014年所做出的制度變革。
有一則amazon.com網站上的讀者評論建議其他讀者,如果過於焦慮地想從書中找出敘事情節,則應該稍事放鬆地將本書視為一場單口相聲,是作者嘲諷戲謔火力全開的喜劇脫口秀,而如果感覺作者的諷刺太過有壓力,則回過頭來嘗試將本書視為一部小說,然後將書中所描述的情節片段拼湊出主角人物的性格與特質。
對於前述評論,自己所認同的部分是,本書作者透過主角人物的第一人稱敘事,對於美國社會文化中的種族主義做出相當分量的觀察與評析,而這些觀察與評析的確像是表演了一場華麗有深度、充分展現才華與智慧的脫口秀,妙語如珠,諷刺力道精準。然而自己與前述評論意見相左之處在於,作者其實給了主角一個相當有趣的人生故事,但是即使部分情節片段是啟人省思且能讓人產生情感共鳴,但是在太過炫技甚至匠氣的犀利諷刺中,小說敘事的支離破碎無可避免,特別是對於母語非英文且對美國黑人文化不甚了解的讀者來說,本書諷刺的部分進入門檻太高,自然就會減損小說部分的閱讀樂趣。
作者的嘲諷比幽默更上層樓,是帶有會讓人笑中帶淚的重量:「some of the braver children ignored their rumbling stomachs and vitamin deficiencies to break rank and approach the animal」、「although like most black males raised in Los Angeles, I'm bilingual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I can sexually harass women of all ethnicities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s, I understood the gist of the message」、「I'll never understand why after over a half century of Charlie Chan's Number One Son, the dude in Smashing Pumpkins, dope-ass music producers, skateboarders, and docile Asian wives married to white guys in hardware store commercials, people like Foy Cheshire still think the yen is Chinese currency and that Asian-Americans can't pronounce their fucking ls」。
主角出生與成長的貧民窟區域已經不復被標記在地圖上,而主角透過以油漆重新畫出疆界的方式,宣示其要推動該區域的重新區劃以及種族隔離的恢復,即區別黑人與白人的生活;這樣的行動讓主角成了美國最高法院受理之訴訟案件的被告。主角的父親是個沒有太多幽默感的人,其養育主角的方式是將主角當成帶有種族意涵之心理實驗的受試者,而主角父親後來在一場街頭衝突被警察射殺。主角迷戀曾經是其女友的公車司機,並因此成為情節不算輕微的跟蹤狂,但最後兩人還是復合。雖然本書中部分情節仍有讓人深入省思人性與情感幽微面的地方,但是其用來支持其嘲諷力度的誇張與荒謬元素,以及太過置重於種族議題的省察,都讓自己無法好好享受本書在小說敘事部分所能創造的效果。
總之,本書或許是本受到書評家多方讚譽的好書,但卻不是本投本人所好的小說。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星々たち

在2013年獲得直木賞的日本女性小說家桜木紫乃的作品,単行本版本在2014年6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6年10月出版的文庫本版本。
本書的形式看似短篇小說集,其中收錄了九篇情節各自獨立、敘事有頭有尾的故事,但是除了在最後一篇《やや子》中貫穿全書的女性角色沒有登場外(然而該篇故事的主角是該名女性角色的女兒),其他八篇故事都是依照著時序、從側面書寫貫穿該女性角色的人生際遇。之所以說是側寫,是因為貫穿全書的女性角色在各篇故事中像是「被動」地被故事主角從旁拉入故事中,雖然該女性角色是牽動並接續本書各篇故事進展的關鍵引線,但她在各篇故事中的存在感卻是有深有淺,可能是戲份不少的配角(如《ひとりワルツ》、《渚のひと》)或者僅是露個臉的跑龍套(如《隠れ家》),而各篇故事的主角卻都不是她。這樣有些延續直木賞受賞作〈ホテルローヤル〉的敘事架構與風格的意味,只是本書中所側寫的是一個人的時間與際遇,還有其所牽動的人事物,而不是一間從興建創業到廢棄歇業的賓館,其做為該書各篇故事所涉及的場域處所,在其中人性情慾被描繪與檢視。
做為故事發生的背景舞台,北海道的冷風像是吹進書中般地,讓全書所描述的內容都像是被一種抑鬱而冷冽的氛圍所滲透。人性慾望是自私的,人性感情是不夠溫暖的,本書各篇故事中沒有激烈衝突,也沒有讓人意外的曲折。書中所有的情緒都是因為被處之淡然且理所當然,反而讓人覺得深刻而衝擊,因為書中人物是如此不做掙扎地被自己的命運所擺弄,是如此不假修飾地就放任自己的缺陷與醜陋。在各篇故事裡所有的無能為力與無可奈何,其實是隨波逐流與自我放棄所造成的結果而不是其成就的原因,即使無法讓人釋懷,但是書中所有的殘酷、扭曲與幻滅,都是不讓人感到同情卻也無法苛責與批判,只能心理負著重量地冷眼旁觀。
雖然所有故事都涉及貫穿全書的女性角色,而且多數所講述的內容是她的遭遇,但是由於敘事是從不同人物的視角出發,所以女性角色的遭遇就像是被拉開距離感地用長鏡頭拍攝,所有女性角色的心理與想法都被隱而不見,讀者只能透過各篇故事中的人物所進行的描述,像是從旁觀察般地看著主要角色被其他人物所描述出來的模樣與舉動。例如,在《トリコロール》這篇故事中,女性角色在其第二次婚姻中產下一女而後拋夫棄子離家,讀者所看到的是女性角色這段婚姻關係中的婆婆,在自己的情感糾葛中選擇將被拋棄的小孩帶到自己身邊扶養;雖然之後的故事有約略點到後續的發展,但是書中從來沒有交代清楚或深入探究,女性角色當初拋夫棄子的理由是什麼,只是透過丈夫的說法,交代了女性角色因為抱怨沒有可說話的對象,激怒丈夫遭到毆打後就離家出走沒有再回來過。反應有點遲鈍,少話,胸部豐滿,由外祖母扶養,曾從事特種行業,經歷兩段婚姻,女性角色的人生經歷就這樣被「客觀」地陳述,淺薄而缺乏立體感。
然而本書中各篇故事卻沒有因為這樣而失去其質量,因為每篇故事所要講的是女性角色所牽動出來的故事,要刻劃的是那些牽涉到女性角色的人物,其內心幽微的情緒以及其行動所立基的事實認知和價值選擇。在《渚のひと》中女性角色的鄰居婦人,因為恐懼女性角色「污染」了其就讀醫科的兒子而做出決斷甚至是殘忍的行為,雖說是自私卻也有其無可奈何。《月見坂》講的是女性角色的第一段婚姻,但是卻沒有說明婚姻結束的狀況,只是使用帶著迷離虛幻氣味的筆觸,描述出女性角色的第一任丈夫如何對其已成為「負擔」的母親產生殺意。許多矛盾與斷裂的情節不需要被深究(如在《冬向日葵》與《案山子》中名為〈星々たち〉的小說是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因為作者只是站在一定距離外、以冷淡、簡白而輕薄的文字風格,述說著一個須臾片段裡的人性晦澀與幽暗。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おやすみラフマニノフ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岬洋介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単行本版本是在2010年10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的文庫本版本則是在2011年9月出版。自己先前閱讀過系列作品第一部〈さよならドビュッシー〉,當時的自己雖然已經購入其他系列作品卻懷疑自己何時才能消化完畢,而至少現在自己雖然是牛步但還是前進了一些,也期許自己能夠加把勁把逐漸堆積的庫存小說好好做個清倉。
結合古典音樂與推理是這個系列作品的特色。本書中並沒有見血的謀殺,有的是貴重樂器在密室中遺失、鋼琴遭到破壞以及要求表演者不能上台的威脅信等事件,而這些事件到頭來是為了阻止音樂會的舉辦。故事的場景設定在音樂大學內,作者花了相當心力與篇幅去解說古典音樂的知識、描述欣賞音樂演奏的感覺以及書寫演奏者的心理意識。
自己無從判斷書後解説所言是否是過譽,但是對於「音楽大学、および音楽世界のドラマが密度濃く描かれている。これが、実に面白い。専門家が読んで面白い。全くクラシックに遠い人が読んでも読み応えがある」這樣的評論卻有同感,因為至少自己這個與古典音樂的距離是用光年來計算的門外漢,讀到本書中有關音樂部份的描述,不會覺得匠氣、多餘或賣弄,反而覺得其與故事本身是有所扣合並成為敘事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且作者並沒有忘記他在寫的是一本推理小說。隨著事件一件一件的發生,在疑心生暗鬼、緊張神經瀕臨斷裂的氛圍中,本書主角被選入的樂團在練習時,成員間互相猜忌,負責指揮的老師又因為個性與私心而無法發揮應有作用甚至最後掛冠求去;擔任偵探角色的系列作品主角最後接下樂團指揮一職並找到可替代來負責鋼琴獨奏的學生,進而讓音樂會獲致相當成功。在音樂會結束後,本書主角原本想要頂罪卻被系列作品主角道破算計,而系列作品主角不僅破解了樂器在密室中消失的謎團,更釋明了真犯人犯罪的真正動機、本書主角隱藏的身世之謎以及存在於真犯人背後無法被證實的操弄人心。
本書敘事一路進展,表面上看似是作者不斷岔題去描寫音樂或者音樂大學學生的生活現實,但實際上卻是作者在營造事件謎團的懸疑性以及漸次埋下伏筆;真犯人的身分雖然不難猜出,但是作者將所有伏線收束的結局還是縝密而出人意表。
總之,做為一本推理小說,本書並沒有怠忽本職或偏離主題,其表現仍有一定水準。
此外,作者描述本書主角所面臨的經濟壓力與求職現實,也為本書吹入了一股直指社會現實的氣息。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大癋見警部の事件簿リターンズ 大癋見vs.芸術探偵

日本推理小說家深水黎一郎的作品。自己之前閱讀過〈大癋見警部の事件簿〉一書,並將之定位為一本「黑色幽默的怪作」。對於這次的「リターンズ」,要說自己是因為對前作有什麼樣正面的評價所以開始要追這系列作品的進展,還不如說自己是因為想看看作者加入其所擅長的藝術元素後,能夠把嘲諷、文字遊戲、翻弄敘述盲點、顛覆敘事體例、挑戰推理小說原則等破格或脫逸常軌的效果,推進到什麼樣的程度或境界。
前作的不羈與荒謬讓自己有點跟不上節奏,而本書則比較踏實而穩定,雖然脫序與惡搞的幽默成分仍健在,但至少作者的創作意圖比較明確,所以敘事沒有被脫序惡搞成分所攪亂而比較能保有可被辨識的理路與架構。
作者在本書中賣弄了一些藝術方面的知識。例如,在《ピーター・ブリューゲル父子真贋殺人事件》中,「芸術探偵」熱情地探討畫作是出自畫家Pieter Bruegel the Elder還是其同為畫家的兒子Pieter Brueghel the Younger之手,而完全忽略追查美術評論家被殺身亡事件的真相。然而,本格推理的元素在該篇故事中仍然存在,嫌疑犯一一登場且都有動機,最後「芸術探偵」揭露的真相雖不在預想內卻也言之成理。只是一再抗拒進入「大癋見警部ワルード」的「芸術探偵」最後承認「敗北」,因為他的「本格ミステリー」最後還是被「大癋見警部」的「バカミス」所擊倒,原因是在死者留下的文書上所寫的「子」不是指「兒子」而是「鼠(ねずみ)」,因為天干地支中的「子」是代表十二生肖的老鼠。誠如書中人物所言,「せっかくミステリーらしい事件が解決したというのに、どうしても脱力系のオチにしないと気が済まないのか」,就算有完整的本格推理故事在,作者還是要埋入文字遊戲的惡趣味,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在「大癋見警部の事件簿シリーズ」中比較有水準之作。
相較起來,《盗まれたの逸品数々》以及《指名手配は交ぜ書きで》就是比較粗淺或「脱力系」過了頭的故事。特別在後者故事中,作者玩弄混合「漢字」與「平仮名」表記之「交ぜ書き」,讓「大癋見警部」看來是瞬間指出疑犯姓名的「神技」不過只是誤認表記的「湊巧」,但是這個誤認表記的搞笑元素其實過於淺白。不過《指名手配は交ぜ書きで》一開始嘲諷堅持只能使用其所制訂「常用漢字表」所收錄「漢字」之審議委員們的荒謬與醜態,倒是相當有趣且揶揄的力道十足。
《とある音楽評論家の、註釈の多い死》顛覆小說敘事體例,讓故事人物對於故事本身附加註釋。只是這個其實是活在自己世界的註釋者,雖然其辛辣諷刺與荒謬滑稽的註釋一開始還算有趣,但讀到後來卻也讓人感覺有點膩。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水鏡推理Ⅳ アノマリー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水鏡推理シリーズ」的第四部作品。很難得地自己在一個月當中就讀了同一個系列的兩部作品,雖然兩本書的出版日期相差不過四個月。更讓人驚嘆的是,本書的最後預告了系列作品的第五部將在12月出版,僅僅兩個月作者又要再推出另一個有關學術詐欺的故事,只能說作者的產能豐富,而讀完本書的自己到時候也只能乖乖地買書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自己之所以會對系列作品產生越來越多的好奇心,原因是作者在多產的同時,卻又能將系列作品的主要精神不斷地翻出新意,並且讓故事的格局不斷跨入新的境界。
系列作品一開始像是在書寫廉價的學術詐欺故事,其中的詭計等級像是學校同樂會的表演者使用市售魔術道具就能完成的障眼法;當然這可以解釋成,因為涉及高額研究補助,所以研究者被推定會自律以及政治人物不懂科學等因素讓詐欺反而因為不會被懷疑而容易成功,不過即便如此,故事讀來還是有點像是在玩扮家家酒的感覺。
然而,前一部作品跟本書都讓人可以看出作者的企圖心,不但故事中所設計的謎團詭計不再侷限於實驗情境的操弄,所涉及的人性與社會議題也逐漸拓出廣度與挖出深度。即使詭計設計還是有點粗糙,人性與社會議題還是脫不出通俗娛樂小說的層次,但是故事的敘事架構越發繁複,多了情節轉折以及人物的自我省思,讓閱讀的過程變成一種無法預期的開展,在猜測作者要如何收束不同敘事軸線的同時,也聆聽著作者透過書中人物所闡述出的人性觀察與社會批判。
本書講述的是天氣預報的準確度問題,而作者又加入了犯罪少女的感化教育以及畫大餅的控制氣候研究如何爭取研究經費等元素。一開始四名正在接受感化教育的少女在登山的過程中各自陳述著自己為何涉入犯罪行為,還有自己跟父母的關係。這樣的登山活動是由一個非營利團體所策畫舉辦,並且透過網路傳播推波助瀾而受到世間相當注目。一次攀登計畫因為誤信了民間氣象公司的預報而讓少女們疑似遭逢山難,也讓民間公司被懷疑使用不正手法在氣象局所舉辦競賽中獲勝並藉以取得知名度。女主角受另一名公務員所託協助其工作,然而該名公務員之後卻失去音訊,隨即出現在少女們的登山計畫中且一同被認為在山中遇難。這一連串的事件到頭來連接成一個莫大的騙局,涉案的所有人是為了分贓即將到手的研究經費,卻因此險些致少女們以及公務員於死地。
作者用一個大騙局將零散的個別敘事元素整合收束,其中有些牽強,但不失有巧思且具有娛樂性。作者寫了一些對親子關係的審視,因為父母不懂得如何愛子女而為子女帶來壓力與負面情緒,雖不深刻卻仍是本書一個亮點。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あしたの君へ

日本推理小說家柚月裕子的作品,共收錄五篇曾在〈オール讀物〉雜誌上發表過的作品。雖然本書形式上看起來像是本短篇小說連作集,而各篇故事亦都敘述了個別獨立的事件,但是整體來看,本書亦可以說是一部職人成長小說,其描述日本「家庭裁判所調査官」這項職業在初入行時所可能面對到的迷惘與困惑,以及主角如何在所遭遇之各式人物的支持與協助下逐漸找到自己努力下去的理由。
當然這是本通俗娛樂小說,所以營造勵志溫馨氣氛的作為多於深入探索現實的企圖,而雖然有刻劃到人性課題,但是人性良善、錯誤可以導正修復等還是本書主要傳遞的訊息。「家庭裁判所調査官」編制在日本法院體系裡,負責家事事件與少年事件的背景原因事實調查,而本書描述擔任這項職務者如何從剛開始接觸事件之青澀與無力感中逐漸站穩腳步並走向未來的過程,自然有相當空間可以發展成一部講述人情世道的小說,雖然不夠深入但是通俗易讀,且不失讓人省思的韻味。
在《縋る者》中,主角帶著自己其實並不適任「家庭裁判所調査官」的挫敗感與自我懷疑回到了故鄉省親,並正視與批判自己當初只是為了謀取一份穩定的公務員工作,以及錯誤地認知從事這份工作便可以變成跟年少時代所憧憬者一樣溫暖等讓自己選擇這份工作的理由。然而,昔日同窗友人意外地自白自己已經離婚的事實,以及自己曾經因為所遇到之「家庭裁判所調査官」的一席話而被救贖的經歷,讓主角重新檢視自己工作的價值與意義,以及自己即使目前還無法獨當一面且仍有許多不足,但是還是有可以堅持做這份工作下去的理由。簡單甚至平庸的故事,雖不是撼動人心或讓人深刻省思,卻還是有著某種感染力。
《抱かれる者》是篇述說著人如何自欺欺人與編織假象到心理出了問題的故事。無法接受自己婚姻出了問題、人生不若自己想像般完美的母親,給予對分手女友犯下跟蹤狂罪行的高中生兒子相當大的精神壓力;主角為了掌握事件真相以便能做出最後判斷,費力撇開當事人所製造出來的錯誤資訊並深入進行調查,最後終於找到真正幫助當事人重新走回人生正軌的方法。
在《責める者》中,負責指導主角調查家事事件的前輩,嚴厲批評主角「担当することになった事案を、世間一般と同じ見方しかできないんじゃ家裁調査官としては失格ね」並質疑主角不適任這份工作,而透過主角的深入調查挖掘後,發現接受離婚調解的丈夫表面上是個稱職老公但是私底下卻是對妻子進行「モラハラ」的加害者。
前述兩篇故事都是點出在家庭這個私領域中,或會有許多外人無從得知的狀況發生,而當事人不見得能找到方法或管道向外界尋求介入與協助,但是為了避免讓問題加劇並能被有效解決,能敏銳觀察細節、深入想像可能狀況並找出突破假象之可能切入口的能力便相當重要。主角常常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具備前述能力,並在處理具體事件上跌跌撞撞,但最後終能突破盲點並找出真相。這樣的故事是最後大快人心的通俗肥皂劇,但也讓人學習到不去表面論斷一件事而需要謹慎地把事情看得更仔細。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Eileen

目前是2016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自己已經數個月沒有好好讀完一本英文小說,幾個小說類文學獎的入圍與得獎作品自己也沒有好好讀過(雖然是有購入成為「庫存」),所以希望能以本書重新出發,讓自己可以重拾慣性閱讀英語小說的習慣。而做為重新出發的第一本書,本書的表現並沒有讓自己失望,即使自己並不看好其最後會獲獎,因為其少了能得獎的氣勢以及能較廣泛被接受的題材。
本書敘事是一個年邁女性的回憶獨白,但說的卻都是她選擇從中消失的一個過往身分與生活。在新英格蘭的小鎮上,年輕的主角任職於一所在地的青少年監獄,身上穿的總是死去母親留在衣櫃中的過氣衣物,在社交花蝴蝶的姐姐離家出走後,自己被迫照料並陪伴從警察職務退休、酗酒而有失智症狀的父親,對於父親的憎恨與嫌惡,主角在其獨白中毫不隱藏。陰鬱而孤單的氣味瀰漫,襯上主角回憶裡耶誕節前夕的寒冷天氣,小鎮生活對主角來說就是枯燥、壓抑、空虛、疏離而不健康,只能依靠幻想與閱讀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來逃離現實。
主角的幻想扭曲了她與其他人間的互動關係。一開始主角像是個跟蹤狂般地迷戀監獄中的一名警衛,假日甚至會開車到該名警衛家附近,想要製造「不期而遇」。故事的轉折出現在監獄新聘的女性教育人員登場,都會時尚與知性俐落的氣質,讓主角幻想自己可以因為成為她的朋友而變得她一樣,不帶有愛情的成分卻仍然是種變質的迷戀。原本以為被邀請去其家裡作客的主角,驚覺自我中心意識強烈到偏激的女性教育人員為其理念犯下罪行,主角被拖下水成為共犯,也因此成為促成她拋下父親並從小鎮生活中消失的契機。
前述轉折是神來一筆的出人意料,牽動了故事節奏轉變也深刻地突顯出主角與女性教育人員的人物性格刻劃。只是這樣的轉折雖不能說不合理,但讀來有種彷彿在半路中埋伏的意外感,是驚喜卻也打亂了閱讀的步調與期待。
作者嘲諷式地描述人物與事件,辛辣而幽默,時不時為自己的閱讀帶來會心一笑。但本書最讓自己投入之處是,作者對於因為孤立寂寞而扭曲的人性所進行的描繪與剖析,深刻到直指痛處卻又能撼動人心引起共鳴,至少對於很能感同身受主角處境與心情的自己來說,本書的故事就像面鏡子,映照出或許是很小眾但卻很真摯的現實。

cero "Obscure Ride" Tour 2016

因為看到演唱會訊息所以上網找了他們的mv試聽歌曲,也所以買了他們的新專輯,喜歡上了主打歌《Orphans》以及《Summer Soul》。
陰雨霏霏的週五晚上,一個被請託的翻譯急件還在難產中,一個人來到彷彿位在城市邊緣的The Wall小型live house,照理來說是個很容易感到淒涼寂寥的時刻;只是很小確幸地(原諒必須使用這個自己並不認同的詞彙)自己遇到了這場讓自己可以輕鬆搖擺的演唱會,即使自己熟悉的歌曲不到3首,會場中可以三三兩兩群聚嬉鬧的年輕人們也讓自己感覺疏離與不耐。
比一般搖滾樂團在樂器的編制上豐富不少,主唱的長笛與模仿禽鳥鳴叫聲的合成器,後排的薩克斯風與穿插出現的複數型態打擊樂器,帶給這場演唱會豐富而厚實的層次感。自我音樂風格的獨特與不易歸類,卻有親民的感染力,讓身在現場的自己可以浸淫在風味獨具卻又毫無壓力的氛圍中,用著自己喜愛的方式擺動肢體。
彷彿種種因素都恰如其分,一個半小時的表演讓自己沒有必須冷眼批判的理由。主唱的聲音是自己偏好並認為是日本樂團的典型主唱音質(完全是主觀偏見,經不起檢證),陰柔而略帶稚氣,情緒偏憂鬱卻又因為有著抽離的距離感而不沈重,反而給人更多像是飄在空中的輕浮感。然而,這個主唱的聲音多了些磨擦感,表面顆粒較粗糙而比較乾澀,雖然在唱《Orphans》時顯得高音薄了些、吃力了些,卻也有另一種帶人進入其世界的魅力。有著自己律動節奏與語言的肢體,稱不上舞蹈卻很確實地傳達了主唱想要述說的那個自我與世界觀。現場雖可以讓人寬鬆地站立並擺動肢體,但觀眾人數卻也還可以將空間填滿而不至於感覺稀稀落落,這種狀態正是剛好,不會感覺冷清卻也不會擁擠喧囂到自己耐受度的極限。
總之,沒有驚豔或爆點,卻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恰巧,所以讓自己可以忘卻煩惱而自我放鬆。也因為如此,本來只是想順便購入他們之前的兩張專輯,卻在演唱會結束後跟著人潮排隊並拿了其中一張給三位團員簽名。在排隊的時候看著可以三五成群、不顧左右地聊著自我滿足之話題與展演著自以為是之風格的年輕人,自己的錯置感與憤世嫉俗的批判意識卻沒有強烈到產生負面情緒,而自己追隨潮流地推遲回家時間只為換取虛妄無謂簽名的虛無感與荒謬感,也沒有強烈到讓自己感覺到價值矛盾。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ヒポクラテスの憂鬱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ヒポクラテス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雖然形式上是短篇小說連作集,同時各篇故事也都分別在不同期雜誌上發表過,但是由於有「コレクター」這個謎團貫穿全書,所以某種程度來說,本書亦可以說是具有以各章敘事來鋪陳至一個高潮結局的章回小說性格,各篇故事之間的聚合度與連結感,似乎比其他僅是背景人物設定具連貫性的短篇小說連作集來得略強。
只是「コレクター」這個謎團一開始便讓自己隱約感知到其真實身分,雖然有兩個「コレクター」以及兩人的犯行動機都是意料之外的展開,但是由於作者將「コレクター」的可能身分限制在能夠知悉個別事件調查內容的人,所以要能在少數登場貫穿全書的人物中猜出誰是「コレクター」並不困難。要說這個謎團設計有點減損了閱讀本書的樂趣,其實也不完全正確,因為犯行動機的揭露仍可說是個有戲劇張力的轉折;只是閱讀本書無法獲得如同在閱讀系列作品第一部時所獲得的娛樂感,究其原因應該還是因為本書各篇故事的情節流於平淡以及謎團設計創意平庸吧!
偽裝死因或許可以說是本書各篇故事的共通主題,不論是自殺偽裝成他殺或意外,還是他殺偽裝成自殺或意外。《熱中せる》可能是篇比較特別的故事,其中母親為了掩飾女兒被虐致死的真相,與男友合作將屍體偽裝是因為熱衰竭致死,意圖藉此將罪責減輕。《暴く》是揭開第二個「コレクター」真實身分與犯行動機的收尾之作,然而其中女警自殺事件的背後,存在著慢性毒殺的惡意以及為了掩飾惡意所製造出的埋葬真相行為,即「コレクター」一連串消耗有限之解剖資源以及讓警方疲於奔命的告發行為。
作者在書中各篇故事除了敘述如何透過法醫解剖與警方調查來揭穿偽裝死因的詭計外,亦透過「コレクター」的犯行直指日本法醫資源不足的現象。然而,當偽裝死因的故事並沒有精彩到讓人拍案叫絕,甚至是有些平庸無奇,而用來敘述法醫執行職務之困境的篇幅又略顯過多時,本書的娛樂感自然就被稀釋與淡化。
系列作品的女主角,亦即是大學法醫教室的新進女法醫,與時常造訪法醫教室尋求協助的男警察,兩人之間開始出現的曖昧化學反應,作者描述這樣的橋段或者是想要用來軟化過於嚴肅的現實批判以及過於顯露人性扭曲或醜陋的故事情節,但是可能因為浪漫喜劇不太是作者的風格,所以讀來有種體現邯鄲學步這句成語的感覺。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水鏡推理Ⅲ パレイドリア・フェイス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水鏡推理シリーズ」的第三部作品。雖然本書甫在2016年6月出版,但是系列作品的第四部〈水鏡推理IV アノマリー〉卻已經預告會在2016年10月出版,就此來看作者的「產能」著實不容小覷。雖然稱不上什麼死忠書迷且對前兩部作品的評價是有所保留,但是自己卻也還是跟著這個系列作品一路走過來,而如果單就本書的表現來說,則或許可以說系列作品已經過了摸索期,開始有了比較確立的人物特質設定與題材風格,同時水準也有可以被期待的穩定度。
首先讓自己注意到的一件事是,故事女主角的形象與特質,開始與作者其他系列作品女主角產生較明顯的異化。曾經在偵探事務所受過訓練而後考上公務員,如是被設定的女主角在之前兩部作品中被描繪得比較冷酷且少了幾分人味與現實感,但是在本書中,女主角有比較多帶著人味的情緒與人際互動,同時其能力並非無所不能而有明確的侷限。由於不再是帶著距離感的女超人,所以本書中的女主角變得較為親民而立體,也逐漸從與作者另一系列作品女主角有所疊合的特質中跳脫出並走出自己的個性。
承繼系列作品「殺人のないミステリ」的題材風格,相較於先前作品過於稚嫩天真的謎團設計,本書可以說是有相當進步。不論是在敘事結構的層次感、複雜度與穩定性,或是敘事轉折的迂迴感與落差度,還是事件背後真相的現實感與深度,本書內容對自己來說,都比之前作品所描述、使用類似魔術般的手法詐騙研究經費的事件來得有趣且有所觸發。
從實驗室的情境走出,本書把讀者帶到了擁有大片森林的偏鄉小鎮,立基在森林保育、廢土棄置、地域觀光發展、私有土地所有權與公共用途徵收等議題所堆疊出的基礎上,本書的故事開拓出與系列作品過往故事不同的視野。當然做為一本通俗娛樂小說,前述議題在書中並不會被多麼深入地探討,但是這樣的情境背景,至少讓偽造地磁反轉證據以及自然隆起人面塚騙局等事件,可以被描述得多一些廣度與深度。
作者描繪日本官僚體系的善惡分明手法或者過於簡化。不過這次在書中登場的男主角因為學歷的關係而受到差別待遇,以及機關內高層如何權謀地視部屬為可以隨時犧牲的棋子,這樣的情節即使簡單卻也不會沒有讓人可以省思之處。
總之,就算還稱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是本書所表現出系列作品的進化,還是讓人對之後的作品能有期待。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BABEL

日本推理小說家日野草的短篇小說連作集,是其先前作品〈GIVER〉的續作。之所以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是因為先前在閱讀〈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6 (推理小説年鑑)〉時,對於被收錄其中的短篇小說《グラスタンク》感到好奇,想看看作者能把這樣的背景設定操作到何種程度,所以便購入本書,其收錄包括前述短篇小說在內之5篇以同樣背景設定為基礎的故事,想透過親身閱讀來評估一下,作者持續探索這個背景設定的可能性會是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
前述背景設定是,主要人物「義波」任職於一家為「復讐代行業者」的公司,其提供為客戶報仇雪恨的服務來換取金錢。書中故事的敘事觀點往往是以被報仇者為敘事者,而這樣的技巧或是為了讓敘事者為何被怨恨、誰提出報仇雪恨的服務需求、報仇執行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等問題可以變成故事的懸疑點,而敘事者一開始的行動會如何連接到之後「義波」所執行之代為報仇雪恨的計畫或甚至是陷阱,也成為吊讀者胃口的重要情節高潮之一。
例如在《ナイト・ジャーニー》中,敘事者在殺了人並負傷之後搭上回故鄉的夜行巴士,最後一刻趕上巴士的青年(後來其身分被揭露,即為主要人物「義波」)選擇坐在敘事者旁邊。而後故事開始披露,敘事者其實是詐欺犯,其殺害同伴並橫奪所有非法收入後要回家與妻兒團聚,而「義波」與全巴士上的人均為「復讐代行業者」,其目標是為重要資產被騙走的婆婆奪取敘事者所珍視的事物,即與妻兒團聚的機會。這樣的故事,即使青年便是「義波」一事很容易想見,但是情節上存在不可預想的懸疑,仍讓故事有了戲劇性與娛樂感。而故事對於敘事者背景的側寫,以及在描述敘事者與「義波」交手之過程中所點出的人性,雖然淺薄,但是襯在這樣以情節懸疑與不可預期轉折為主要訴求的故事底下,或者是剛剛好。
只是,作者為本書所全新創作的頭尾兩篇故事(情節有所連貫,所以其實可以說是上下兩篇故事),卻讓本書如果會發展成系列作品的話,其發展可能性會是向下沉淪的機率變高。特別是在第一篇故事《バベル》中,雖然從占據展望台挾持人質之事件到「義波」登場的情節不算精彩,但至少懸疑度仍在水準上;然而當最後一篇故事《バビロン》要將第一篇故事的後續發展做個交代時,因為加入了「悪事銀行」這個在第四篇故事中開始出現的新元素,便讓整個敘事本來該有的凝聚力變得渙散,並讓在原本背景設定中敘事者、「復讐代行業者」以及「復讐代行」之內容間會有的有趣互動消失殆盡。以「悪事」為交易貨幣的「銀行」,協助他人遂行惡行來交換其對之後其他人之惡行提供協助的義務,這樣的設定讓整個故事的超現實感變得太過濃厚,讓敘事失去平衡而流於浮誇無稽。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彼女がエスパーだったころ

日本科幻小說家宮内悠介的短篇小說集。雖然是把曾在〈小説現代〉雜誌上發表的短篇作品集結成冊出版,不過6篇故事不但敘事體例一致且所探討主題在同一脈絡上,故事中敘事者在不同篇故事中所遭遇的經歷亦是有所呼應與連貫,特別是最後一篇故事至少是接續並收束第二與第三篇故事,所以如果要說作者其實是有意識地要在各篇短篇小說上架設一個貫穿全書的時間軸與敘事架構,藉以把短篇小說集推向連作集甚至是準長篇小說,或者也算是還稱得上言之成理的解讀。
第一人稱敘事者是個記者(更正確地說是在書中從是變成曾經是),所以本書中各篇故事的敘事體例都是採訪型態的文稿拼貼,是由持不同見解的各方專家說法與事件當事人說詞所構成。用這樣調查報導的體例來敘說虛構的科幻故事,或者會讓敘事變得生硬,進而像是陳述與論理的堆積。作者不斷透過敘事者的調查訪問或親身經歷,討論著科學以及與科學相對之概念間的界線應如何被劃定的嚴肅課題,而即使敘事的進展是敘事者如何深度探究一個事件,前述的體例與題材還是讓短篇小說的易讀性與故事感有了減損。
然而,雖然好像因為存在太多見解與論理所以故事有點不太像故事,但是本書各篇故事還是有著情節轉折與敘事高潮,讓讀者在必須認真地思索作者透過故事所拋出的嚴肅課題外,還是可以期待作者會丟出什麼樣的故事爆點並感受爆點所激出的戲劇張力。
例如,在《百匹目の火神》中,猿猴突然具備用火的能力且引火焚燒人類財產釀災,讓人類社會困擾不已,而事件背後存在著一隻未過著群體生活且具備獨特能力的猿猴,只是有一天突然猿猴不再用火攻擊人類聚落,而這個突如其來的轉變背後的原因則是被敘事者披露出來。
書名同名作一開始給人感覺是作者想要討論超能力是否真實存在的問題,但是故事走到最後,不論宣稱自己是超能力者的女性角色是否真正具備超能力,其對於自己所造成之無可挽回的意外,即使悔恨還是必須佯裝無事或故作瀟灑地把生活過下去。
《水神計画》則是一篇彷彿要探討偽科學的短篇小說,但是作者加入核災與環境恐怖主義等元素,讓這篇短篇小說變成了一個有著陰謀、欺騙以及理想幻滅等情節的豐富故事。
總之,這是本風格獨具的作品,有著刻意匠氣的嚴肅但卻又不失通俗小說的戲劇性情節。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作家刑事毒島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短篇小說連作集,主角設定為一度離職但後來又被以「刑事技能指導員」名義二度雇用的警察,同時其也是人氣推理小說家,而殺傷力十足的毒舌以及毫無人情義理的現實主義性格是其人物特質。
前述設定當然是要用來鋪陳出諷刺與黑色幽默的敘事風格,但是作者以這樣的敘事風格為基礎,更進一步地將各篇故事的殺人事件都置入於日本出版業界的背景環境中,在戲謔嘲諷之餘,亦以誇張的筆觸描繪了出版業界中可能出現的形形色色人物,並看似浮誇地探討了出版業界的殘酷與現實。誠如書後聲明所言,「この物語は完全なるフィクションです。現実はもっと滑稽で悲惨です」,在看似插科打諢、博君一笑的故事下,作者還是有一點想要嚴肅地反省與批判現實,只是通俗娛樂小說的元素不可少,讓人發噱的嘲弄口吻與語句遮掩了板起臉來說教的內在性質。
在各篇故事中,立志要成為作家但完全無視自己沒有才能而只是怪罪環境不公的人、曾一度獲得文學新人獎但之後卻無法持續創作能量的一本作家、取得改編小說之權利卻因為配合各種商業考量而製作出完全偏離原作精神之電視劇的製作人等,具有各色鮮明特質的人物一一登場,誇張但有趣,偏頗且放大某些特質但卻沒有太過偏離現實。
作者頗富巧思與創意地將各種能夠幽出版業界一默的人物都收集在本書各篇故事中,而這樣的豐富性便可以讓讀者在讀著作者諷刺筆觸下的人物浮世繪時拍案叫絕,進而不去計較作者所設計的殺人事件謎團與推理過程其實不夠細膩而略顯平庸的事實。雖然作者有嘗試著製造出一些轉折或意外,例如,作者有設計故事情節是真兇其實不在原本已經框限範圍的嫌疑犯清單中而是另有其人,但是由於真兇是在故事展開的過程中便已登場而作者隱匿其存在感的手法並不精緻,所以讀者在得知真相後並不見得會感到意外,反而會覺得這樣的情節設計過於簡單而粗糙。
不過既然讀者可以著眼於作者對於日本出版業界的觀察與諷喻,或者便不用太過苛求本書各篇故事做為短篇推理小說的表現,雖然其實其表現仍有一定水準,只是鋒芒完全不及作者在本書中所展現的獨到黑色幽默美學。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広域指定

日本推理小說家安東能明「柴崎令司シリーズ」的第四部作品,為長篇警察小說,同時亦是所謂「文庫書き下ろし」,即不經連載亦未出版単行本版本,而是直接以文庫本形式出版的全新創作。
作者自己是這麼說的:「警察官のリアルを描き続けたい」。自己無法判斷本書到底有多貼近日本警察日常辦案的現實,但是至少自己讀來不會覺得本書的故事過於浮誇或有刻意製造戲劇高潮之處。只是追求貼近現實往往是兩面刃,畢竟缺乏抽掉現實感的戲劇化對立衝突,有時故事就會少了點張力與效果,而故事如果太過像是在現實中會實際發生的事件,則可能會流於平淡而少了點緊張感與娛樂感。本書算是有把前述的兩難矛盾做到還不錯的平衡,雖然故事並沒有灑狗血到時時讓人揪心或跟著故事情緒起伏,但是故事也還不至於平淡日常到讓人失去閱讀的興趣,同時該有的懸疑、起伏與轉折都還是有,只是或許沒有那麼地華麗或誇張。
例如,本書所描述的小女孩失蹤而後被殺害案件,因為與過去一起嫌疑犯未能被問罪的案件情節雷同,同時過往案件的嫌疑犯與當前案件發生地又有地緣關係,所以偵查便朝向是否是過往案件嫌疑犯之再犯案的方向來進行。由於過往案件與當前案件是分屬不同的管轄區域,所以是否應該讓當前案件的偵辦正式變成跨域合作偵辦,就反映出不同警察單位間本位主義與利益的矛盾與衝突。通常這樣的題材,要加油添醋地描述幾個反派人物或把警察組織內鬥寫得刀光劍影,自然也是可以操作,但是作者選擇不置重在鬥爭面而是讓故事平順進行,或者就反映出其追求貼近現實的理念。
在沒有獲得其他警察單位支援的情況下,主角以及積極投入調查的女警挖掘出當前案件背後被蓄意遮掩的人際關係與事實資訊,並進而揭開當前案件是因為扭曲醜陋人性所引發悲劇的真相。本來這樣涉及外遇、忌妒與自私人性的情節是可以好好被肥皂劇操作一下,不過作者只停留在事實交代的層次,沒有鋪陳出情緒激昂或崩潰的場景,亦沒有讓書中人物對於事實多做詮釋或省思,同樣地也是作者走內斂式現實主義風格的結果吧!
總之,本書雖然不是高潮迭起的戲劇性娛樂大作,但是具備平實收斂性格的敘事,仍然帶出了有情節轉折且具娛樂效果之值得一讀的故事。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怪談のテープ起こし

日本推理小說家三津田信三的恐怖小說短篇連作集。雖說是集結6篇描述怪異恐怖事件之故事的短篇連作集,但是作者透過插入《序章》、《幕間(一)》、《幕間(ニ)》、《 終章》等篇章的形式,以敘述本書發想緣起與編輯過程的橋段來串接本書各篇故事,除了給看似獨立不相關的各篇怪談故事一個其實也不算收束的背景脈絡外,也增加本書敘事的現實感與俗世性。
亦即是說,本書是一個書中書的平行敘事架構,一條軸線是作者以曾是編輯或現任作家的身分,採訪或聽聞其他人遭遇不可思議事件的經歷並將之寫成故事,另一條軸線則是說明負責本書的出版社編輯跟作者,在本書各篇故事從發想創作、初次發表連載到集結出書的歷程中,遭逢與本書各篇故事有所連接的詭異遭遇。
這或許是作者的風格。自己過去曾讀過本書作者「刀城言耶シリーズ」的三部作品,是推理小說卻有著詭譎迷離、陰森恐怖的氛圍,而其中謎團案件的敘事結構繁複,推理解謎的過程宛如遊走迷宮般迂迴反覆。本書雖然題材不同,但是作者卻在集結短篇故事的結構上架設多一個層次的懸疑敘事,於是在每篇故事所描述不可思議事件與所營造不寒而慄氣氛之外,還有一個貫穿頭尾的延宕存在,讓讀者掛念著作者會如何讓出版社編輯的經驗與書中各篇故事在最後勾稽起來。亦即是說,雖然只是在描述讓讀者感受詭異恐怖的靈異離奇事件,本書仍有著作者說故事不能只說一段線性敘事的風格,即不能只是單刀直入的鋪陳而必須讓讀者的閱讀走在複數而多層的敘事軸線上。
由於是書寫不可思議事件,詭異驚悚甚至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氣氛自然不可或缺。作者運用文字來營造氣氛自然是有一定功力,然而要說是讓讀者感到恐怖,不如說是帶給讀者懸疑。閱讀本書時的確會被引入故事中而想要獲知不可思議事件背後的緣由或真相,雖然往往因為是不可思議事件,所以沒有太多可以論理解釋的空間,也無從驗證故事中人物所為推論的正確性,但是要說在閱讀時有感覺到很強烈的驚悚感,可能就高估了本書各篇故事的質量與力道。
也因為是真相無法被完全交待與驗明的不可思議事件,所以敘事會有很多的留白。或許這是給讀者在體驗詭異而陰森之敘事氛圍後的自由想像空間,但是對自己來說,留白的比例不對就會讓故事讀來失去餘韻,因為一個結束在諸多疑問的故事只會讓人感覺虎頭蛇尾。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去就 隠蔽捜査6

日本推理小說家今野敏「隠蔽捜査シリーズ」的第六部長篇小說。之前已讀過系列作品中的兩部長篇小說與一部短篇小說集,而這次則是因為看到本書在amazon.co.jp網站上的讀者評價不錯,截至目前為止的10件評價所給的平均分數為5顆星中的4.5顆星,所以便購入単行本版本來閱讀。一如先前的印象,主角的合理主義行事作風與剛正不阿性格讓其正派色彩減損了不少人味,而這次故事為主角所設下的難題,其矛盾兩難之處或與其價值觀有所衝突的部分,說老實話力道略顯薄弱。
由於是在描述主角擔任大森署署長的「日常」生活,所以延續系列作品風格,本書主角仍然是於公於私都遭遇到了問題。
做為敘事主軸的犯罪事件,一開始是綁架挾持案件,是被認為持有獵槍的跟蹤狂強制帶走其所跟蹤的受害者後便行蹤不明。但是當一起失蹤、宣稱是受害者正在交往的對象被刀刺死,而屍體被人發現時,綁架挾持案件演變成為殺人案件,案情發展也變得疑點重重。在確認原本認為是人質與綁架犯藏身的場所其實空無一人時,警方一開始所預想的案情架構被一夕翻轉,嫌疑犯與受害者,跟蹤狂與殺人犯均非當初所認定者,到此做為敘事主軸的事件有了個高潮的轉折。只是事件本身雖有峰迴路轉,但是可能因為被其他敘事支線所稀釋的緣故,其分量與複雜度都略有不足。
由於是警察小說,講述警察組織之問題的情節自然也是少不了。在偵辦前述案件的過程中,主角因為當機立斷的處置而招惹了其他警察幹部的不快,甚至引發了對方挾怨報復地向上級申訴並發動特別監察的程序,讓主角面臨可能受到人事異動懲處的危機。雖然結果很肥皂劇,不只負責特別監察的長官支持主角的立場,在監察過程中提供證詞的警官們也都正面肯定主角的處置方式,但是有時候這種簡單的大快人心,還是可以帶給讀者不用思考太深入的痛快感與娛樂感。
而主角的家庭此次所面對的問題,則是主角女兒與主角先前上司的兒子之間的感情問題。主角女兒沒有結婚意願而意欲分手,並抱怨對方希望持續交往下去的舉動已經接近跟蹤狂。利用自己的警察身分,主角刻意把女兒的抱怨當成可能會成案的申訴,藉以讓女兒省思自己的問題,並與對方溝通找出關係走下去的路。這段家庭劇的情節沒有很曲折,深度也算普通,雖然不算無趣但也沒有太多撩動人心的力量。
主角轄下兩名有鮮明個性的警察在本書中有比較深入地被描寫,而這部分對自己來說或者是比較有趣的部分,也期待之後兩人會在系列作品中有更活躍的表現。女性警察熱心致力於協助夜晚徘徊街頭之少年,自發性地每晚在街頭巡邏並與少年們交流,而男性警察則是看似桀傲不羈,對長官直言不諱,但是辦案實力不容小覷。主角知人善任,設法提供適當的空間讓這兩名部下發揮所長,雖然劇情還是有點八股與刻板,但是有特色人物的塑造還是為故事帶來變化與層次。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海の見える理髪店

2016年第155回直木賞(平成28年上半期)受賞作,為收錄6篇作品的短篇小說連作集,其內容在amazon.co.jp網站上是如此被說明:「誰の人生にも必ず訪れる、喪失の痛みとその先に灯る小さな光が胸に染みる家族小説集」。自己是因為本書得獎才興起購入一讀的念頭,本想所謂的「家族小説集」可能會流於以濫情粉飾平庸,不過讀完本書後卻覺得,不慍不火的感傷被延展成細緻而淡雅的氛圍,漂浮在本書中情緒時濃時淡的敘事中,不是高潮迭起卻讓人讀來仍有被感染到的情緒起伏,所以本書可以獲獎並非僥倖。
本書中的各篇故事透過主角的敘述,把時間、記憶與個人經歷揉合在當下時空所發生的事件中,失落、傷懷、遺憾、怨懟等情緒像是條小溪流注進敘事的主要河道,在無法確切預知敘事的河流會把自己帶到何種風景的同時,讀者便被水流中不算起伏甚大的情緒波瀾所牽引,雖然細微但確實,並進而感受到存在於其中的人性。雖然本書故事所書寫的不是什麼超乎想像甚至是駭人聽聞的新奇事件,也不是什麼激烈衝突矛盾的肥皂劇情節,但是從遺憾、疏離與不如意的家庭關係中找出算不上是happy ending的一絲暖意與希望,亦即是必須走下去的人生還是需要正視現實與理解寬容,點出這樣的體悟或者是讓本書故事可以平淡卻不平庸的因素之一吧!
書名同名作是自己還算喜歡的作品。在顧客可以從座位面前的鏡子中看到美麗海景的老式理髮店中,特意從外地前來光顧的顧客聽著老理髮師說著自己的生平,雖然是個人史卻某種程度也是一段日本從二戰時到現代的歷史縮影。而與理髮師的自述交錯進行的是,顧客描述自己首次接受老式理髮服務的新鮮體驗與感受。隨著敘事的進展,老理髮師坦承自己過去事業曾大起大落、經營家庭破綻百出並因而變成孑然一身,以及曾經犯罪入獄等經歷。在前述自白中一些伏筆被看似不經意地埋下,而到最後這些伏筆收束成,老理髮師恍然大悟這名顧客跟自己的關係,在情緒應該很濃而複雜的情況下,故事結束在顧客告知老理髮師下週將要結婚的訊息,而當顧客正要離開之際,老理髮師說:「あの、お顔を見せ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もう一度だけ。いえ、前髪の整え具合が気になりますもので」。這樣的結尾就是一句話:餘韻深長。
在《時のない時計》中,中高年失業的主角拿著父親的遺物手表到鐘錶店去修理,在鐘錶店老闆進行修理的過程,以店裡所陳設的鐘錶為引子,主角探問老闆的人生故事,回憶自己的父親以及檢視自己的人生。最後主角忍痛付了並不便宜的修理費,而在主角離去之前,老闆告知手錶是贗品,這時主角心裡是如此想著,「私の父親には、おしゃれや高級品は似合わない」,在主角回應平淡甚至帶有笑意的情況下,老闆吃驚了一下後便「小さな作業机に戻り、懐中時計を手に取って、また自分の時間の中に沈みこんでいった」。在鐘錶店陳列時間的比喻與意象中,其實是平行的兩個人各自的時間彷彿有了交錯,主角回憶的意識因為有了老闆的陳述而被催化,但到最後淺薄的交流並無法為主角拉近任何事物與任何人,不論是鐘錶店中老闆個人的時間,回憶中的父親還是自己所放棄的過去生活。
《成人式》則是一篇較具肥皂劇色彩的故事。失去女兒的夫妻彷彿時間被凍結,在自己女兒如果還活著應該要參加成年禮活動的這一年,主角陪著自己的老婆,硬是打扮成要參加成年禮的年少模樣,代替自己的女兒出席活動。尷尬、異樣眼光與背後的耳語,提醒著主角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偽裝自己早已不再年輕的事實,而在這場荒謬輕率的行動後,主角算是走出了凍結的時間,彷彿置之死地而後生地有了可以跨出下一步的勇氣。雖然有點陳腔濫調,不過明快的敘事節奏以及時而略帶喜感的諷喻筆調,讓這篇故事有了輕喜劇的風味,雖然還是不脫失落與哀愁的題材,但卻為全書低沉而哀愁的氛圍放入一點調劑。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静かな炎天

日本女性推理小說家若竹七海「葉村晶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自己之前已經在〈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6 (推理小説年鑑)〉中讀過書名同名作,而當時讓自己從故事中讀到且感到有趣的是,作者塑造出一個跟自己同個世代、懷才不遇、時運不濟又身體狀況不佳的女性私家偵探做為系列作品主角,並在看似平鋪直敘得有點雜亂無章的敘事中有技巧地收束安插好的伏線來製造出人意表的結局。
本書所附的解説是這樣說到:「毒とユーモア、シビアとコージー、そのバランスはオリジナルだ」。而這個說明表達了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所感受到的「若竹七海にしか作れない世界」:主角在職業生涯或者生活條件上都可以說是處於低潮且淒涼的狀態,更為因為舊傷以及沒有時間好好休養而引發的「四十肩」所苦,但是在調查事件的過程中,主角對於所面對的荒謬可以毒舌但幽默地吐槽,對於被揭露的惡意則可以理解甚至體諒地沉穩以對,這些看似反差的元素同時出現在一個故事中並維持微妙平衡,的確可說是作者以別具巧思的創意所經營出來的敘事特質。
另一個讓自己覺得作者展現其寫作技巧與功力的部分在於作者所鋪陳出來的敘事架構,其不只成為一種鮮明的文字風格,也與前述敘事特質有了細膩與妥適的扣合。主角在從事推理小說專門書店店員的工作同時遭逢各種事件,多半是上門委託調查的工作但也有可能是偶然碰上的意外;在敘述主角兼顧打理書店與偵探調查兩方工作的流水帳式鋪陳中,作者天女散花地書寫出複數伏線並在其中插入主角間歇性自嘲、感慨與諷刺,而這些看似零亂而沒有章法的伏線,在故事接近尾聲的時候以一種讓人意外卻又言之成理的方式收束。這樣所製造出來的敘事節奏與戲劇高潮感,便有其獨特的魅力與格調。
舉例來說,在《聖夜プラス1》中,主角為了取得有作者親筆簽名之珍貴二手書,被差遣來遞送聖誕禮物,而在舟車輾轉勞頓的過程中,主角不僅自嘲與諷刺的火力全開,也解答了空地出現無名白骨的新聞事件,並揭露了一段存在於親族間的醜陋關係。主角在《青い影》中目擊了原本以為只是八卦事件的女女吻,但到最後這個目擊卻讓主角可以證明犯人的矢口否認其實是在說謊。《副島さんは言っている》則是講述主角突然被委託調查一件殺人案件的真兇,但到頭來委託人是被嫌疑犯當成人質,而暗示真兇的線索則是隱身在主角透過調查所獲得的大量資訊中。
不過即便有前述的敘事特質與獨特魅力,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仍有一些自己較不能接受的缺點。看似平鋪直敘的敘事有時會流於鬆散,而過於追求反差元素的平衡會讓敘事的焦點變得模糊,讓讀者應該凝聚在敘事上的專注力變得渙散。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偽恋愛小説家

日本推理小說家森晶麿的作品。坦白說自己並不能清楚解釋自己為何會購入本書閱讀,即使自己已經訂購了本書的續集而在等待到貨(在自己已經閱讀過本書部分內容之後,所以這個舉動也變成另一個自己不解的謎團),在過去沒有接觸過作者其他作品而作者也沒有什麼得獎經歷的情況下,自己一開始會有衝動把本書納入購書清單中,可能就是真的被amazon.jp網站上的介紹所魅惑吧!「おとぎ話に秘められたビターな恋と謎を読み解く連作ミステリ」,自己或許是想一探這樣設定的作品能夠變出什麼花樣吧!
因為作品得到出版社主辦之戀愛小說獎而在文壇出道的主角,在其得獎小說中登場的人物是實際存在的人,小說裡的故事似乎是主角的親身經歷,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主角其實是剽竊他人著作的質疑。負責主角的新人編輯,面對其他出版社威脅要以盜作一事大做文章的外來攻擊,自己也開始好奇與懷疑主角及其小說故事的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真相。
在前述敘事軸線中,作者又穿插了章回小說式一話完結的短篇「戀愛謎團」,主角在聽過其他女性彷彿童話故事般的浪漫愛情故事後,不僅賦予原本童話故事情節殘酷現實的另類解讀外,也揭開當前戀愛故事背後存在惡意甚至殺意的真相。
作者在本書中對童話故事的解構可能並非原創,不過由於自己沒有接觸過其他解構童話的作品,所以讀著作者的觀點還會覺得有趣,例如灰姑娘故事中的焦點應該是玻璃鞋,而只認鞋不認人的王子這樣的角色設定其實是童話故事作者對當朝權貴盲目愚昧的嘲諷。本書作者的創意巧思或者在於將解構童話的橋段結合較貼近現實的虛構事件,讓後者一方面呼應童話故事的情節,另一方面在所呼應的情節中又放入推理小說事件的懸疑與轉折。然而,雖然自己對於作者的創意巧思並無負評,但是對於作者在推理小說面向中所書寫的人性,或者說是在「戀愛謎團」中所存在的「犯罪動機」,自己則是不太能產生共鳴。對自己來說,作者是想讓故事轉折出人意表到走火入魔的境地,所以扭曲了故事中的現實感,想要點出幽微的人性陰暗面,卻變成失去實在感的妄想。
小說故事走到後段,主角得獎小說是否為盜作以及其自身戀愛故事的真相到底為何等謎團也有了解答。作者讓主角在其小說作品中埋了一個文字遊戲的線索,所以原本是同一人物的敘事變成有個隱藏人物在其中;這樣的設定是原本想要成為推理小說家的主角模糊戀愛小說與推理小說文體界線的刻意舉動,也是替主角自己製造可以破解在其自身戀愛故事中所存在犯罪事件謎團的機會。
對自己來說,若從就評價推理小說的角度切入,則前述設計流於匠氣,但是作者所鋪陳出、主角是在書寫「戀愛小說中的推理小說」這樣一個概念,卻讓自己覺得還算有趣。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ZERO 猟奇犯罪捜査班・藤堂比奈子/ONE 猟奇犯罪捜査班・藤堂比奈子

日本推理小說家(或者說是驚悚小說家)内藤了的作品,是其「猟奇犯罪捜査班・藤堂比奈子シリーズ」的第五部與第六部作品(這樣說可能並不精準,原因之後便會分曉)。這個系列作品在本期(2016年7月期)被改編成連續劇並且仍在播映中,女主角是波瑠,收視率雖然稱不上亮眼(前四話收視率都是個位數,在8、9間徘徊),但卻是本期自己唯一一部有在追的日劇(有在緯來日本台與日本同期首播的「家売るオンナ」不算)。因為在追劇所以對原著有了興趣,便一次購入這兩本連續兩個月出版的小說來閱讀。
看完本書後上ウィキペディア查找相關資訊才發現,電視劇不僅增加了原創的故事,同時也大幅變更了原著的人物性格設定。不過這不是讓自己對這兩本小說有所微詞的原因,因為從這兩本小說中看到的女主角,比電視劇中莫名其妙要偽裝隱藏自己殺人衝動的女主角要來得人性而有趣;自己所無法認同的是,如果這兩本小說是一個故事的上下集,為何不在廣宣上集的時候就說明白,讓購書者有心理準備,更重要的是,兩本小說篇幅都只有不到250頁,合成一本便已足夠,拆成兩本只是灌水了一些累贅的心理描述橋段,讓敘事變得拖泥帶水。
其實兩本小說要說的懸疑離奇案件本身並非不有趣,雖然有點不夠現實,但既然是書寫「猟奇犯罪」也就不用太過計較。
這次的故事與系列作品先前故事有相當的連接,例如這次事件的真正動機便是誘拐綁架女主角,讓先前故事的殺人犯逃獄後可以遂行復仇並完成其「藝術作品」(雖然作者嘗試解釋這個動機並且其解釋在故事的世界中可以說是言之成理,但是批判地檢視便會覺得這個動機不合理地沒有現實感,特別是因為作者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地製造意外的高潮,將這次事件真犯人的年紀設定在十歲)。這樣的連接對於沒有讀過系列作品之前故事的自己來說會成為閱讀上的負擔(雖然看了電視劇有補到一些對先前故事的概念),雖然不是不能進入這次的故事,但是作者花了一些篇幅讓女主角去回想並思索其與先前故事中一個重要角色之間的關係,這樣便會讓自己覺得閱讀起來有種拖戲的感覺,即使可能就算自己有讀過系列作品先前故事仍會覺得是如此。
撇開拆成兩本小說的畫蛇添足以及敘事節奏不夠明快等問題,其實閱讀這兩本小說仍可說是有趣的經驗,至少可以在離奇而變態的犯罪事件中逃離現實,享受作者不受現實所侷限的天馬行空想像力與創意。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希望荘

日本推理小說家宮部みゆき「杉村三郎シリーズ」的第四部作品,也是系列作品中首部非長篇小說而是集結四篇中短篇小說的連作集。雖然系列作品先前三部長篇小說曾被翻拍成電視連續劇,但是自己卻未曾讀過原著也沒有看過改編而成的戲劇。即使曾經動過先讀過先前作品的念頭,不過最後還是僅購入本書閱讀。
在本書中,曾經是出版社編輯、後來與財團千金結婚並育有一女、卻因為老婆外遇而離婚且失去在財團企業中職位的主角,轉換跑道成為開業私家偵探,主要靠著承接調查公司轉包的調查工作維生,年近四十住在承租而來、兼做事務所的住所,面對偶發上門來委託調查之個案,主角除了挖掘案件背後的真相以及人性糾葛外,也反省著自己的過去以及現在的際遇。透過主角的回想與省思,作者簡要地交代了主角為何走到當前這步田地,雖然細節必須閱讀先前作品方能得知,但是對從本書才開始接觸系列作品的自己而言,因為作者讓主角梗概式地說明自己的經歷,所以要進入系列作品的敘事時序以及主角的背景與心態並不能說是有太大困難。
必須說除了第一篇故事中的解謎轉折不夠懸疑外,其餘三篇故事均可說是有勾勒出鮮明特質的人物,並讓人性浮現在作者細膩鋪陳出的事件謎團與推理解謎的敘事當中。除了書名同名作《希望荘》外,主角被委託調查的案件都是特定人物行蹤不明的案件,而作者如何發揮創意去鋪陳各種「失蹤」的可能性以及案件背後所涉及的人性,便有其值得一讀之處。
自己比較喜歡的故事是《砂男》,作者除了在其中交代了主角如何結識調查公司的經營者以及如何在離婚後回到故鄉又來到東京成為私家偵探的發展外,更投入一些篇幅去描寫離婚後回到故鄉的主角如何努力融入當地生活以及如何面對原生家庭成員對其歸鄉的反應與態度;然而在前述human drama外,作者也鋪陳出一個表面看似是丈夫與小三私奔而行蹤不明的事件,但內裡真相卻是涉及瓜代他人身分而後作繭自縛的悲哀。在真相令人意外的同時,作者透過主角調查過程帶著讀者旁觀其所描繪人物的內心掙扎與行為選擇,並從其中省思人性,雖然並不深入,但就通俗小說而言亦已足夠。
在《二重身(ドッペルゲンガー)》中,作者在事件謎團的鋪陳中設計一個觀察與判斷的盲點,讓其實最應該懷疑的人一開始就被排除在調查的視野之外,然而這個人卻是犯案的真犯人。除此之外,雖然只是個交代犯案動機的小橋段,但是真犯人因為誤解而生怨憤,進而犯案並故佈疑陣讓事件發展墜入迷霧中,這樣的敘事可以看出作者體察人心並勾勒人物性格的功力。
主角的人生經歷了重摔一跤後試圖重新站穩腳步的轉折,面對案件當事人或關係人的遭遇,讓其常常投射自己的過往經歷或者當前境遇並有感同身受或攬鏡自照的感觸。在深度不深但剛好的human drama中有懸疑的謎團事件以及並非讀者一開始就能猜想到的事件背後真相,便是本書的特色以及引人入勝之處。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春風捎來的問候 Grüße aus Fukushima

雖然已經放棄在此撰寫觀影後記,不過看完這部德國電影後卻讓自己有想書寫感想的衝動。
本片是德國女導演Doris Dörrie的作品,講述一個因為自己過錯而在婚禮當天被退婚的德國女子,在311震災與福島核災發生後,到福島的災民收容所擔任義工,扮演小丑娛樂留在災區的高齡災民,並因緣際會遇到了曾經是藝伎的日本老婦人。原本不該重回位在輻射區老家的老婦人,誘使德國女子開車載她回去「重建」家園並固執地不肯回到收容所,而德國女子因為水土不服萌生不如歸去的念頭,卻在搭上火車的最後一刻轉念回到輻射區協助老婦人整理已經是廢墟的老家。因為這個轉念而走進老婦人沈重失落與哀傷的德國女子,在夜間招引來亡者的鬼魂並迫使老婦人面對束縛自己的罪惡感。德國女子在及時解救打算上吊自殺的老婦人後,與老婦人展開一場所謂的「輻射之旅」,在過程中德國女子述說自己與老婦人失去家園、生離死別不成比例的失落與哀傷,並陪著老婦人前往探視其關係疏遠的女兒。回到輻射區,老婦人的藝伎朋友前來拜訪,而看到老婦人似乎走出哀傷與自責,德國女子也彷彿重生般地踏上歸途。
鋪陳出前述故事的本片,說實話,所有自己預期會有的問題一個也沒有少地全部出現在片中。歐洲人對日本文化的刻板印象,發生在日本老婦人戲謔地稱德國女子為「大象」,並不斷指責其身形過於龐大且動作無禮粗魯,還有在老婦人女兒工作的莫名其妙酒吧中舞獅與荒謬的cosplay舞蹈表演並存等橋段。一開始德國女子不斷提問的獨白以及在中段老婦人類似的獨白,是有些流於做作而膚淺的濫情式表演,因為探問著其實很淺薄、貌似哲學論辯的問題,並無助於感動人心而只是矯情。德國女子夜晚看見亡者鬼魂的運鏡,像是廉價驚悚片,而日本老婦人撒鹽驅鬼以及贈送亡者做為其夫婿的布偶等狀似風俗文化的描寫,看在自己的眼裡都有些違和感,讓自己抽離故事所營造的氛圍。
不過,撇除前述問題,本片所描述失落與哀傷、自責與自暴自棄等情緒其實蠻能觸動人心。一開始德國女子用力表現的小丑表演以及帶著高齡災民做呼拉圈運動,無法引起共鳴的結果突顯出人自以為是的視野狹隘。逐漸敞開心房的老婦人,從自我防衛的武裝中走出,也等於是面對自己的過錯與失落,而其與德國女子所發展出的「情誼」,則是種依賴與自我救贖。老婦人與其女兒的關係雖然未被深入描繪,但是被輕描淡寫出來的矛盾與尷尬,已經足以讓觀眾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是種有趣的留白。
總之,本片對自己來說是部有些濫情、在文化觀點上有點幼稚、卻在看完後仍會有所感動與感觸的電影,雖然不是部上乘之作卻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The Turner House

2015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finalist。
一對經歷相隔兩地且雙方均出軌背叛的黑人夫妻,最後在底特律落地生根,並生養13個子女。在種族隔閡的社會文化意識雖然逐漸淡去但仍然懸浮在空氣中的城市生活情境中,本書敘事的主軸線聚焦在13個子女的大哥以及么妹身上,前者一直為從小迄今只有自己目擊到的幽靈所困擾,甚至必須因此求助於心理醫生,後者則是因為染上賭博惡習而失去工作與住所。
前述兩條敘事主軸線交錯進行,夾雜著對其他親族的片段描繪以及大哥和么妹兩位主角與這些親族間的矛盾衝突。在父母成家的老屋因為財務問題而必須考慮是否應將之處分、但失去住所的么妹卻偷偷寄宿於其中並變賣其中物品求現的情況下,兩位主角必須開始去面對其人生已無法規避的生命課題,亦即是自己的過去如何形塑出自己當前的困境,而自己的未來又要如何在正視自己軟弱與所犯下錯誤的情況下能有些許的轉變。
如果一個段落一個段落地看,本書其實有些精彩的地方。舉例來說:必須擔負長兄如父的責任,自覺自己不受父親疼愛的大哥,將這樣的矛盾情結與一路糾纏著自己的幽靈重疊,而其內心不滿意現狀,導致自己錯得離譜地投射感情在自己的心理醫生身上,進而身陷尷尬無比的窘態,迫使大哥最後必須找出擺脫幽靈並重整自己生活的方法。覺得自己從小被大哥欺凌的十二弟,從軍隊退伍後投身警隊任職,對大哥的對抗意識其實是尋求愛與認同。么妹曾經離家,但因為被家暴後離異,帶著女兒回底特律獨立生活,而一味忽視與埋葬過去以及生活的壓力與孤獨感,讓么妹的人生走向頻頻出錯的境地,但當其決定向自己的女兒求救時,過往的矛盾以及自身難保的生活讓女兒決定離開底特律重新開始,留下已為人母與外祖母的么妹自己重整自己的人生。這些情節中的人性缺陷與幽微情緒,都被作者處理得相當精緻細膩,閱讀起來有相當的感染力,也能觸發相當省思。
只是,如果比較整體地去看本書的敘事,則架構枝節繁雜、部分情節虎頭蛇尾以及進展節奏略顯拖泥帶水,是會影響到讀者進入故事的缺點。可能是作者太過自由不想裁剪其所創作出的任何片段,也或許是作者整理故事情節的邏輯能力不及於其觀察書寫人心的能力,本書敘事的散漫凌亂,對自己來說,可能已經是無法被說成瑕不掩瑜的缺失,而讓自己在欣賞作者描繪人性的功力時,不得不扣減自己對本書的喜好。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横浜1963

日本歷史小說家伊東潤的長篇小說。amazon.co.jp網站是這樣介紹本書:「横浜生まれ横浜育ちの作家が放つ、郷愁の社会派ミステリー」。而誠如該網站的一則讀者評論所言,「時代小説作家の雄、伊東潤がミステリーを書いたと聞いて、『どんなミステリーになるのだろう』と興味津々でアマゾンで予約して買いました」,雖然自己從未讀過作者所寫的歷史小說,但是一個總是爬梳史料並從其中挖掘出人性課題的小說家,會如何書寫社會冷硬派的推理小說,著實令人好奇,於是自己如同前述讀者一樣,出自好奇心而購入本書閱讀。
不過,本書即使有著推理小說的元素,亦即是有殺人案件發生而警察投入調查並嘗試抽絲剝繭釐清真相,但是對自己而言,本書還是一部「歷史小說」,只是其所描繪的時代是相對近代的1960年代,是東京即將舉辦奧運、越戰還在進行、駐在横須賀市的美軍享有特權的年代。
如果從評價推理小說的角度切入看本書,則本書並不能稱得上是很精彩。雖然本書所描述的是日本女性連續被殺害的案件,但是案情本身並不懸疑,辦案警察的調查過程也相當直接不曲折。而雖然在調查中間階段被鎖定的嫌疑犯其實是基於報恩心情包庇真兇,但是讓辦案警察得以察覺真相的線索過於瑣細,真兇身分在故事中太早曝光,真相浮現的轉折戲劇張力不夠且略顯拖泥帶水。這些缺點都讓本書做為一本推理小說稱不上是上乘之作。
但是本書是本歷史小說,而如果從此角度來檢視,本書或許就不需要承受這麼多的挑剔與批判。作者利用前述時代背景去書寫,在種族界線分明、種族歧視意識嚴重的情況下,無法被明確歸類或曖昧處在分類界線的人,勢必面對無所歸屬、到哪裡都是異鄉人的窘境。做為故事主角的日本警察是有著白人外貌的混血兒,雖然是日本籍卻無法完全被日本社會所接納,而因緣際會與主角一起查案的美國軍人,則是日本移民第三代,有著完全是日本人的外貌卻貨真價實地擁有美國籍。兩個人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異鄉人,面對種種壓力卻嘗試揪出犯案真兇。面對這樣的敘事情節,讀者或者應該著眼的便不是案件謎團與推理辦案,反而該著眼於主角在辦案過程中的心情轉折、感懷與對環境的批判。
總而言之,本書並不是一本精彩的推理小說,但是卻是本構思有創意的小說,其在特定的時代背景情境中,嘗試述說一個切入角度有其獨到之處的故事。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ジャッジメント

日本推理小說家小林由香的短篇小說連作集,亦是其出道作品。本書收錄五篇故事,其中同名作《ジャッジメント》獲得2011年第33回小説推理新人賞,而《サイレン》則是2016年第69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候補作,雖然之後並未能獲獎。自己之前曾閱讀過收錄在〈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6 (推理小説年鑑)〉中的《サイレン》,當時自己的感想是「作者誠意十足而讀者少了點滿足」,不過這次讀完本書後,覺得前述感想必須有所修正,應該是「作者有誠意而讀者也能有所滿足」才對。
本書的虛構背景設定是,在兇惡犯罪難以遏止的情況下,日本通過「復讐法」,讓被害者遺族親屬可以選擇,要讓加害者受到法院依據既有刑法所判決的刑罰,或者依據「復讐法」由自己來執行對加害者的復仇,亦即是親手讓加害者受到與被害者一樣的惡行,而這往往等於是被害者遺族親屬要親手殺害加害者。這樣的設定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性的人性衝突:自覺讓加害者依既有法律承擔刑責無法洩憤,但是選擇復仇就等於讓自己變成與加害者一樣兇惡的惡魔;即使是加害者也有被矯正後回歸社會的可能,而以牙還牙的復仇不過是進一步侵害人權,賦予被害者遺族親屬合法殺人的權力。
然而,在這樣的虛構背景設定中,本書中各篇故事最讓自己覺得深入而細膩的探討是,在被害者遇害後,遺族親屬如何在痛恨加害者之外,嘗試從過往記憶中找出蛛絲馬跡可以解釋事件為何會如此發生,並透過選擇復仇來逃避或面對自己其實也是造成事件發生一環的內疚自責。特別是本書有兩篇故事,其中被害者、選擇復仇的遺族親屬以及加害者之間其實是具有血緣關係的同居家人,因為涉及家暴、控制欲、疏於養育照顧等家庭中醜惡的陰暗面,所以可以製造出的戲劇張力自然更為強大。
此外,作者並非只是在前述設定中反覆套用同樣的情節架構,而是用心地嘗試在前述設定中翻出新意,探索各種敘事的可能。例如《フェイク》這篇故事便是講述一個宣稱有預知能力的新興宗教教主,其影響力甚至滲透到警界與司法界中,當這名教主成為適用「復讐法」的加害者時,其狂熱信徒開始威脅甚至迫害選擇復仇的被害者遺族,而其也透過事後調查找出被害者遺族的醜惡行為,並以此逼迫該遺族放棄復仇而選擇自殺。雖然並非故事的重點,但是作者對於新興宗教的反感與批判可見一斑。
因此,閱讀本書中的各篇故事,除了猜想個別個案中選擇復仇的被害者遺族親屬到最後會如何面對加害者及其罪行外,亦可以觀察到具備肥皂劇之娛樂性但又比肥皂劇多一些深度的人性矛盾與衝突。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代体

日本推理小說家山田宗樹的長篇小說新作。自己曾閱讀過作者獲得2013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的作品〈百年法〉以及得獎之後所發表的另一部長篇小說〈ギフテッド〉,當時便好奇作者發想創作如是風格的故事能夠持續到什麼時候,又能把自己的想像力馳騁到什麼樣的境地。本書部分解答了前述疑惑:至少作者的靈感還能支撐一本讀來頗具娛樂性的小說,而作者的想像力雖然可以看出有些套路甚至窠臼,但還不至於讓讀者失去期待或新鮮感。
作者所發展出且逐漸自成一路的題材風格是,構思出一個好像在可預見未來會真的發生的科幻元素,想像因應這樣的科技發展,人類社會會如何透過建置規範體制與管理系統來框限科技的應用,進而鋪陳人性、執念或慾望等會如何挑戰甚至是衝撞規範體制與管理系統,並將前述的挑戰或衝撞描述成一個懸疑緊張的犯罪推理故事。
本書所使用的科幻元素是人類記憶與意識(或用個傳統點的字眼,靈魂)的可轉移化,而伴隨這樣的科技發展,為消除接受治療的病患所需承受的苦痛,開始出現可以暫時接受病患所轉移意識的人工肉體,即所謂「代体」,此時失去知覺能力的真正肉體便可以接受治療,但是病患卻仍可正常生活且不會有任何感覺。
然而,當意識可被轉移時,靈肉分離後意識便可能透過不斷轉移到不同肉體上而形成違背「自然」的「長生不死」狀態,於是「代体」的使用以及意識轉移的進行,均受到嚴格的法規限制與監督控管。只是,如果當初開發出這樣技術的人其實別有居心,那人類社會所建置的規範體制與管理系統是否能夠以及該如何應對,便是個能製造出緊張感與懸疑性的故事,而這也正是本書所講述的故事。
本書的敘事節奏緊湊而不拖泥帶水,敘事軸線雖然並非單線進行但是開展的幅度並不大,且收束方式是不重視製造讀者懸念而著重敘事進展的簡練明快。在這樣的敘事中,讀者雖然無法完全預期之後情節的走向,但是也不會有太多猜想或感覺意外的空間,只不過對自已來說,這樣並不會減損閱讀本書的樂趣。
不過,雖然作者的選材都有其社會爭議性與人性衝突面,可以被挖掘甚至是引發讀者省思,但是本書在這方面的表現對自己來說是略顯平庸而淺薄。最後會引發人類社會崩壞的危機其實是出自於一個小孩的冒險慾與期盼,雖然不是不合理,但是卻也少了些深度與嚴肅,或者意識轉移的發想所能衍生出的課題,本來就有其侷限吧!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恩讐の鎮魂曲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御子柴礼司シリーズ」的第三部作品。
這個系列作品的主角是曾在少年時期犯下殘酷殺人分屍案件、後來在感化院中獲得更生機會並改名換姓的律師。本書承繼系列作品前一部的故事情節發展,一開始便描述主角律師因為在前次案件中其少年時期曾殺人分屍的經歷被公諸於世,而面臨諸多惡意攻訐、案源流失以及僅有來自黑道幫派之顧問律師邀約等困頓狀況。這樣的人物背景設定有其獨特之處,亦讓系列作品在法庭攻防戰以及律師抽絲剝繭調查案件背後真相等敘事主軸之外,多了一個可以探討犯罪者更生、贖罪與懲罰等課題的切入點。一旦犯罪的過去被揭露,社會或許對於曾犯下罪刑者並不寬容,特別是在這個犯罪者因為身為少年犯等特殊情事而不被認為有為其罪行受到應受懲罰的情況;以這樣的題材元素做為案件推理敘事的背景襯底,本書的有趣度已經是奠立了一定程度的基礎。
主角律師在本書中所遭遇的案件,是其在感化院的恩師,年老後住進老人照護設施卻犯下殺害照護人員的罪行。主角律師借助黑道力量取得替恩師辯護的機會,卻面臨恩師執意承擔刑責而不配合主角律師辯護策略的難題。為求解決前述難題並基於其堅信恩師不會因為口角而殺人的信念,主角律師調查出在照護設施中老人長期受到照護人員虐待的事實,還有被殺害的照護人員曾主張緊急避難而未因其曾犯下之殺人行為受到裁罰。主角律師在法庭上主張其恩師是為救助受虐之另一名老人而不得已殺害施虐的被害人,所以構成緊急避難而不應受罰,同時主角律師也釐清了案件的關聯人物之間所存在的隱性關聯,並藉以挖掘出這些人物之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
前述故事情節有些乍看吸引人的元素,例如融入刑法緊急避難概念在故事中、虛構但卻有現實感地描述老人照護設施中扭曲的權力壓迫關係等,但是這些元素卻無法整合發揮作用,讓整個敘事的懸疑性或緊張感能夠提升。或者說,因為作者太明顯或太直白地想要去探討嚴肅的人性與法律議題,所以不免犧牲到敘事的戲劇張力,讓案件調查的發展其實很容易被讀者所料想到。
不過,案件情節之展開與推演不夠出人意表或者高潮迭起,對自己來說並沒有減損太多閱讀本書的樂趣。或者說,自己閱讀本書的著眼點本來就不在讀到構思創新或架構縝密的案情設計,而是在隨著案情發展所衍生出的人物刻劃與情境議題探索。如果著眼於後者,則本書確有其可看之處。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黒警

日本推理小說家月村了衛的長篇小說,単行本版本於2013年9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為2016年6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會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並非是因為自己對於作者所創作的「本格警察小説」有多大好奇,也不是因為看了amazon.co.jp網站上「内容紹介」對於本書故事梗概的簡要說明而對本書產生了多大興趣,反而是因為自己要避免在一張訂單上只有一本文庫本小說的狀況發生,才選擇訂購這本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理由去懷疑其可看性、但也沒有什麼特別理由非讀不可的小說。這樣不純正的動機,顯現了自己越來越物質化、戀物癖與占有慾的購書行為,希望自己能夠早日導正這樣的偏差,讓自己的閱讀回歸單純出自好奇心。
不過,閱讀完本書後,一部分的自己覺得或許是小看了這本書,而另一部分的自己則是覺得沒有過多的期待反而不會期待落空且能更輕鬆享受閱讀。
隸屬「組織犯罪対策部」的主角警察,並非有什麼過人的能力或智識,毋寧說僅是有著一般人性的缺陷與平庸。面對在日本國境內有越來越多外國人、特別是中國人從事犯罪行為的情況,主角警察被配置去查緝仿冒品,並因此與一名具傳統義理人情精神的日本黑道分子以及因為刺殺高官而流亡日本的新興中國幫派成員結下不解之緣。在日本黑道分子與尋求其協助的柬埔寨女子雙雙被殺害後,主角警察以及與其以兄弟相稱的中國幫派成員設局為日本黑道分子復仇,一方阻止了會讓人口販運非法行為更形猖獗的立法行動,另一方面也羅織與在日本之中國黑道勢力有密切牽連的警界高層入罪並進而逼迫其自殺。
前述故事情節讀來並非特別令人感覺高潮迭起或者懸疑緊張,但可以說是平順而節奏明快地鋪陳出結構完整的敘事。黑道與警察這樣有些流於陳腐的題材,作者雖然沒有深入挖掘或者翻出新意,但卻也並非僅是帶給讀者淺薄而刻板的內容;作者沒有把主角警察設定成離經叛道、惡德不羈或者剛正不阿等極端型人物或者是原因之一。進一步地說,正是因為作者筆下的主角是平庸而人性的,所以本書的故事情節就不會只是淪為貧弱而有了讓人可以享受閱讀並進入故事情境去思考的地方。
對自己來說,主角警察與黑道分子之前對一名身陷危險的女性吝於伸出援手,而後黑道分子出自內疚而積極協助柬埔寨女子,但主角警察卻陷入自己身為警察的身分與價值認同危機,這個部分是讀來有趣之處。主角警察在仿冒品查緝上毫無建樹,被上司威脅會因為績效不佳而受到不利益的對待,讓自己看到了警察組織的虛妄面,認知到警察跟有業績壓力的上班族可能沒那麼大的不同。主角警察與中國幫派成員之間的交情發展,從不能完全信任到共有一個構陷他人莫須有罪名的黑暗秘密,兩人的心境轉變也有讓人可以吟味之處。
至於故事中主角警察與中國幫派成員所設下的圈套,其實讀來感覺有點過於單純,而書中所涉及之非法移民以及人口販運等政經社會議題,則是感覺有些被輕描淡寫。不過,只要不過於苛求或抱持不夠務實的期待,則閱讀本書可以得到令人放鬆的樂趣。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6 (推理小説年鑑)

距離上次購入閱讀這個由日本推理作家協会所編集、每年出版的「推理小説年鑑」系列選集,已經是將近三年前的事(上次所閱讀者為〈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3 (推理小説年鑑)〉)。雖然之前自己因為覺得在閱讀單篇作品後,如果再購入閱讀特定作者的短篇小說集會有點浪費,所以決定不再購入這個系列選集來閱讀,不過自己這次也不知為何地就如此輕易打破自己所設下的原則,只是結果還不至於讓自己對背棄原則這件事感到後悔。
推理小說家今野敏以日本推理作家協会代表理事的身分為本書寫序,其中說到:「見事な短編というのは、まったく無駄のない作品のことでしょう」。而對自己來說,好的短篇推理小說,是用精簡的篇幅鋪陳出一個誤導讀者後再帶給讀者意外與餘韻的故事。
從前述角度來看,本書所收錄2016年第69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兩篇受賞作,《おばあちゃんといっしょ》以及《ババ抜き》,都不能說是體現了自己為好的短篇推理小說所設下的所有條件。前者讓讀者陷入猜想後,給讀者一個出乎意料但難以反駁的結局,後者則是在為讀者堆疊出「到底這個故事是要說什麼」的懸念與疑惑後,給讀者一個帶著不舒服氣味的開放式結局,但是前者少了閱讀後的餘韻,而後者則是鋪陳得過於累贅。不過即便如此,這兩篇故事讀來還是有其娛樂感,所以得獎不算僥倖。
前述獎項的其餘三篇候補作,對自己來說則是有個共通的問題,亦即是敘事建立在一個現實感不足的設定上,所以其所製造出來的轉折情節便有些失去平衡。在《リケジョの婚活》中,作者澈底操弄對「理工科女子」的刻板印象與偏見,並將之放入相親找結婚對象的情境中玩出新意,進而製造出一個令人有點不寒而慄的結局,雖然有趣但是卻有點失去現實感。《サイレン》以及《グラスタンク》,兩篇故事都各自有個獨特的虛構背景設定,而雖然兩位作者都想基於前述獨特設定製造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轉折並藉以挖掘出一些細緻的人性課題,但對自己來說,結果卻是作者誠意十足而讀者少了點滿足。
《監獄舎の殺人》是2014年第12回ミステリーズ!新人賞受賞作,而其作者則是該獎項歷年來最年輕的獲獎者;該篇短篇小說的有趣之處在於,即將被執行死刑的政治犯在獄中被殺害的事件真相,除了費人疑猜的動機外,被害者的死亡是複數人物行動所累加出的結果也是作者巧思的展現。《静かな炎天》則是有著作者系列作品的一貫風格,亦即是看似凌亂的伏線收束在令人寒心的惡意上,但是敘事中又夾雜著有人情溫度的幽默。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ポイズンドーター・ホーリーマザー

日本女性推理小說家湊かなえ的新作,是集結作者已發表的短篇作品再加上一篇全新創作後所構成的短篇小說集。雖然是集結已發表作品,但是本書中的各篇故事或者都可以說是圍繞在一個主題上向外擴張發想,亦即是當事人過於偏執的想像,渲染或曲解了在其身邊所發生的事件以及其與他人間的關係,而這樣的想像不只是個對事實自以為言之成理的解讀版本,更可能產生實質的效果並誘發不應發生的舉措。
例如,在《優しい人》中,女性主角從小被教導必須對人友善親切,所以其在不同求學階段總是對其他人不想親近的異性釋出善意,但是這樣勉強出來的友善往往演變成所有人全盤皆輸的不好結果;當女性主角長大成人開始工作,遇到真正抱持惡意而非僅是不受他人歡迎的對手時,其一開始的禮貌性善意到頭來演變成將其陷入劫難的最糟結局。如果善良不去刻意排擠或歧視別人只是一種被要求展演出來的性格,那不夠真誠的善良是否到頭來就會傷人傷己,因為所有的刻意勉強總有一天會無法維持其假象?
《マイディアレスト》、《罪深き女》以及《ポイズンドーター》等篇章則是書寫出在本書中另一個持續發酵的主題,亦即是被母親嚴格管教,甚至已經到了人身自由受到相當限制之地步的女兒,如何認知與面對這樣的處境。嫉妒未面臨同樣問題的妹妹,透過幻想鄰居弟弟是為了救贖自己而犯下大錯,在媒體上控訴自己母親來尋求解脫等,書中這些女性活在自己所構築的意識世界中,不斷反芻過往經歷並對之賦予之後可以據以行動的意義,這些反省與解讀就像是飲鴆止渴,好像是讓自己可以從過往經歷的束縛中解脫,卻其實是讓自己更加深陷在過往經歷的桎梏中。
不過,自己閱讀本書後所得出的感想是好壞參半,因為作者花太多氣力在構建主角們的意識,反而讓敘事失去緊湊感與紮實感,太過喃喃自語的文字世界,讓讀者反而有了隔閡而無法進入。到頭來自己不免要問,書中所極力描述、扭曲而偏執的母女關係,到底是否是種常態或者是否是個值得被探究的課題,而作者又到底透過本書中的故事想啟發讀者什麼樣的省思?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向田理髪店

日本小說家奥田英朗的長篇小說新作。只是雖然自己將之定義為長篇小說,但是其仍具備章回連載的性質,亦即是個別章節描述一個完整獨立的事件。然而即便如此,主要人物之登場貫穿全書,時間軸是伴隨章回敘事漸次推進,故事的舞台背景設定不僅維持不變且其意義被不斷深入挖掘鋪陳,這些特質讓自己最後還是比較想把本書當成一部完整且具凝結力的長篇小說,而不想只是將之當成集結連載作品的短篇小說集。當然自己會有如是感想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自己喜歡貫穿本書的主題,亦即是作者就沒落小鎮之現實以及身在其中之人際關係所進行的描述。
曾經因為煤礦業而繁榮一時的北海道小鎮,在礦業榮景不再後經濟衰退與人口老化負成長的趨勢完全無計可制衡或改善。主角在年輕時因為父親突如其來的病痛而辭去上班族工作回家繼承理髮廳的家業,雖然當時致使這個決定被做出的因素尚包括主角自己無法適應上班族工作的挫敗感。在看不到未來而理髮店生意僅可勉強維持生計的情況下,主角20歲出頭的兒子表明要返鄉繼承家業的動作讓主角擔憂煩心,然而因為兒子返鄉而有更多機會在一旁觀察兒子的主角,看著兒子積極參與鎮上青年團的活動以及處理事情的方式,也逐漸看到兒子良善與成熟的另一面,雖然這是否等於小鎮會有更好的未來,仍然是無人能說出正確答案的難題。
在這樣的故事主軸下,作者在個別章節中透過獨立事件的描述來書寫沒落小鎮不同面向的現實。
例如,在《中国からの花嫁》中,小鎮稀疏的人口讓彼此之間的人際關係變得緊密卻也更加讓人毫無喘息空間,好的時候是彼此關心,不好的時候卻是一種事事都逃不出周遭目光的壓迫感。於是,曾經遭逢情傷的農家男子從中國東北迎娶來外籍新娘,卻因為畏懼他人目光壓力而拒絕舉辦婚禮,之後在主角等人的介入後才逐漸卸下心房並釋放壓力。簡單的故事卻有可以點醒人去思考人際關係親疏遠近的切入點,作者書寫人情世故確實有其功力。
自己在閱讀《小さなスナック》時感受到作者的幽默感,雖然沒有嘲諷的犀利力道,卻是帶有小小暖意地讓人莞爾一笑。幾個年過半百的男人,為了一個返鄉經營酒吧之40歲猶有風韻的女子,上演不太嚴重、無傷大雅的爭風吃醋戲碼,是非常適合發生在小鎮舞台的肥皂劇,因為沒有可以將事件推向極端的力量,正是這個小鎮溫吞消極的寫照。一間酒吧的新開張就可以在小鎮這灘死水中激起漣漪,但是這個漣漪卻泛不起太多水花,因為氛圍如同遲暮般的小鎮,只會吸納所有的外來刺激卻已經失去激烈反應的能力。
總之,本書故事單純卻很有餘韻,質樸淺白卻又有某種程度的深厚底蘊,易於閱讀卻又不至於讀完後在心中沒有任何餘音迴盪,對自己來說是部有趣的作品。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さよならドビュッシー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岬洋介シリーズ」的第一部作品,単行本版本於2010年1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1年1月出版的文庫本版本。自己之前讀了一些作者的其他作品,興起了想要更系統性地就其作品進行閱讀的念頭,所以便購入這個系列截至目前為止的所有作品,並依序排入自己的閱讀清單中,雖然依照自己逐漸牛步化的閱讀速度,可能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才會讀到系列作品在上個月甫出版的最新第四部作品。
誠如書後解説所述,「本書の基本線は、ハンディキャップを背負いながらピアノ・コンクール優勝を目指す少女の音楽青春小説」。一場讓擁有億萬資產的祖父以及寄居家中的同齡少女一同身亡的祝融之災,留下了皮膚大面積燒傷而必須透過植皮整形來修復、連聲音都受到損傷的主角,雖然依照祖父的遺囑繼承了巨額遺產,但是身體所受到的永久傷害,卻影響其彈奏鋼琴的能力。在學校飽受異樣眼光與冷言冷語的主角,遇到了在系列作品中擔任偵探角色的鋼琴家,並在其鼓勵與指導之下,克服身體上與心理上的障礙,最後獲得了鋼琴競賽的優勝。
當然,如果本書只是這樣,那閱讀作者仔細描述主角彈奏樂曲時的內心戲就會變得很空虛,因為畢竟青春成長小說真的不太是自己的喜好。本書再怎麼說也還是本推理小說,系列作品中的偵探角色雖然是名鋼琴家,但是其父親是富有盛名的資深幹練檢察官,且其自身也曾通過司法考試只是之後選擇轉換跑道,所以這樣的人物背景設定,自然不可能讓本書只是在講述一個鋼琴指導老師如何協助身障少女走出低潮迎向光明的刻板故事。
在青春成長小說的故事裡交織著另一條故事軸線。主角少女遭逢了兩次意外,雖然人平安無事,但是意外是人為惡意所製造出來的事件卻是被鋼琴家偵探所揭開的事實。主角少女的母親跌落階梯身亡發展成警方必須介入的殺人事件,而事件背後的真相在少女獲得鋼琴競賽優勝後被鋼琴家偵探揭發,雖然真相的一部分是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便已猜想到的設計,但是作者縝密鋪陳敘事而後製造出翻轉故事之高潮的構思與技巧,仍然讓自己對結局感到出乎意料而有獲得閱讀的驚喜感。
更重要的是,本書對於角色人物之性格、意識與行動的描述,雖然不到刻劃人性入木三分的深入程度,但也並非只及於複製樣板人物的膚淺程度而已。主角少女所面臨之困境以及周遭人物在提供其建議或協助時所反映出該人物的特質與價值觀,或者仍可以帶給自己一些觸發。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コルトM1851残月

日本推理小說家月村了衛的作品,為2015年第17回大藪春彦賞的受賞作。単行本版本於2013年11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為在2016年4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
本書故事的時代背景設定在江戶時代,主角秘密擁有在當時殺傷力極大的槍枝,並以其做為武器殺人。主角在殺人後隱密處理屍體不被人發現,一方面為了製造死者神隱的神秘感,另一方面則是要讓人無從追查死者的死因,藉以隱匿主角的殺手身分以及其所使用武器的真實面貌。主角取得武器有一段因緣,其結識一名在鴉片戰爭中為英國人與清軍作戰的華人,主角向華人習得用槍技巧,並在最後基於對方的意願協助華人結束生命。
主角在故事一開始為當時掌控水路貿易且勢力龐大的老大工作,然而在被排除於核心權力圈外後,主角探知到老大所進行的新生意竟然是利用貨船運輸進行人口販賣,而當主角決定釋放被囚禁的男童與女童時,便意味著主角要與從來就未曾信任過他的老大決裂。前述事件亦讓主角與一名曾是老大身邊大將之情婦的女子結下不解之緣,兩人因為一個是要被父親殺死的小孩而另一個則是殺死父親的小孩,所以有了一種互相舔舐傷口的默契。主角小時候因為家中生意失敗,父母決定舉家自盡而險遭父親親手殺死,但之後被老大救出並扶養成人,只是到頭來老大與主角的家道中落有密切關係,而主角最後在面對老大並取其性命時,對於自己亟欲想知道的問題答案並未能獲得清楚解答,女子也在當場負了重傷。人的利慾薰心不會改變,送走生命走到盡頭之女子的主角,選擇與授其武器的華人不一樣的道路,在將武器投入江中後,主角的未來是帶點淒涼的未知卻也是一身輕盈的許多可能。
前述的故事梗概並未能完整掌握本書所有的敘事軸線,不過可以從中看出作者所要鋪陳的故事大概走向以及所要製造出的敘事高潮。從這個切入角度來看,本書故事雖然緊湊且有相當波折起伏,但是對自己來說並非是一個極富創意或者無從想像的故事;亦即是說,本書故事雖然讀來有趣但是並沒有給自己驚豔的感覺,雖然可以挑發懸疑感但是沒有讓自己有出乎意料的驚喜感。
不過,不能說本書沒有吸引自己的地方。作者以江戶時代做為故事時代背景並書寫所謂「ノワール」(暗黑小說)的作品,雖然使用文字有其古風,但是作品本身卻沒有很濃重的時代小說氣息,毋寧說作者之所以要將故事背景設定在江戶時代,是為了讓神秘武器的設定可以合理化。而神祕武器的設定是本書對自己來說的一大賣點,因為透過這個設定所營造出的神祕感與緊張感,例如誘引讀者猜想何時主角的秘密會被揭穿等,反而是作者創意與巧思的展現。
此外,自己其實還算喜歡作者對於主角性格的刻劃與側寫,雖然不能說是多麼深入立體,但是作者對於主角反省自己處境、思考生命定位與詮釋現實意義等行為所做的描寫,還是有可以觸發自己思考之處。

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追憶の夜想曲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御子柴礼司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単行本版本於2013年11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為在2016年3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自己過去曾經閱讀過前述系列的第一部作品〈贖罪の奏鳴曲〉,當時自己的讀後感是「讀了不會後悔是浪費時間的作品」。與本書文庫本版本幾乎同時出版的是系列作品的第三部作品,而自己則已經購入単行本版本,在閱讀完本書後,自己相當好奇第三部作品是否能夠延續作者在系列作品中的表現水準。
本書一開始,系列作品的主角、曾在少年時期犯下殺害女童並將之肢解罪行但未被定罪的惡德律師,回憶著自己過去的犯罪行為;而後敘事一轉折到了現代,惡德律師使用威脅手段,硬是從另一名律師手上搶下為一名自白殺害丈夫的女性嫌疑犯進行二審辯護的工作。對手檢察官在得知惡德律師的舉動後,對惡德律師的動機感到不解,但也竭盡全力封鎖惡德律師任何翻案的可能機會。幾次言詞辯論中惡德律師的攻勢都被檢方化解,在訴訟處於絕對不利地位的情況下,惡德律師從女性嫌疑犯的過往找到了突破口,並進而揭發整起事件背後令人驚訝的真相。殺人案件的真犯人不僅另有其人,女性嫌疑犯為何要說謊來保護真犯人的理由也被敘明;更令人出乎意外的是,惡德律師為何硬是要透過威脅手段來替女性嫌疑犯辯論的理由以及女性嫌疑犯過往的創傷竟都與惡德律師過去的罪行有所關聯,而對殺人案件真犯人做出惡劣行為並讓其義憤殺人的人也不僅是被害者而還有其他人物牽涉其中。
從前述情節梗概可以得知,本書存在環環相扣的複數謎團,而這些謎團的謎底不只出人意表更是有著峰迴路轉的多重轉折,或許這可說是閱讀本書的第一個樂趣所在。對自己來說,雖然可能隱約可以猜想得到作者所打算鋪陳出的真相大概是如何,但是對於作者要如何讓這個真相與事件表象間的構連是言之成理以及讓書中所鋪陳的敘事枝節都能到最後有所收束,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仍然抱持好奇甚至懷疑的情緒;只是在閱讀完本書,看到作者如何展現其組織敘事並製造轉折高潮的功力後,自己不得不說,這是本能夠帶給讀者閱讀娛樂感的小說,至少對自己而言,本書的故事進展並無冷場,並能吸引讀者想要得知最後的真相如何,或者說印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抓到作者的構思。
自己覺得閱讀本書的另一個樂趣是,作者對於登場人物的刻劃與描繪,雖然其無法與較為嚴肅、文學性格較為濃厚的小說相比,但是仍超出大眾小說刻板人物設定有相當距離。對自己來說,作者的人物設定不僅是可以偶而觸發讀者的省思與想像,更是其情節鋪陳的必要元素與基礎,亦即是說如果不是這些人物,本書故事便無法走成目前的狀態,而這樣的扣合,讓讀者可以更進入人物的性格與際遇之中,因為其多了可以投射的事件情節,即使所有一切都只是作者虛構出來為讀者製造閱讀樂趣的戲劇化展演。
總而言之,如同系列作品第一部一樣,本書是讀了不會後悔是浪費時間的作品,而希望自己在讀第三部作品時也能還有同樣感想。

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わたしたちが少女と呼ばれていた頃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碓氷優佳シリーズ」的第四部作品,為以系列作品女主角之高中時代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集。自己過去曾讀過系列作品的第一部〈扉は閉ざされたまま〉,當時的讀後感是「不必太過苛求的有趣作品」。
本書所收錄的七篇故事,從系列作品女主角中間入學到國高中一貫制的貴族女子高中、並結識高中時期好友的時點開始,隨著時序展開直至兩人考上大學為止,女主角憑藉著其敏銳的觀察與冷靜的論理邏輯,一件件地解決發生周遭同學身上的謎團事件。這些事件不是什麼犯罪更不是縝密的殺人詭計,而是女子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像是校園傳說、戀愛事件、虛張聲勢的無害謊言、對其他同學的誤解等等。隨著事件真相被一一揭開,女主角與好友的朋友圈也逐漸擴大,在升學班的競爭氛圍中,女子高中生的友情仍可以是青春而真誠。
然而,作者卻在最後一篇故事中翻轉其用整本書所塑造出的女主角形象,讓在之前作品中並不太有人味的女主角好不容易顯露出的人性與溫度,被推翻並打回原形。在本書中女主角的好友以第一人稱敘事並扮演華生醫生的角色,以提出問題的方式讓女主角展現其過人的推理能力;但是在最後一篇故事中,女主角不再推理而是讓其他登場人物推論誰才是女主角的暗戀對象,而在這個過程中女主角好友驚覺自己可能一直以來都沒有真正了解女主角,且這樣的懷疑成為兩人疏遠的契機…。這樣的翻轉或者是作者要讓女主角的形象與特質可以與之前作品更加貼近,但亦有可能是作者在展現其述說高潮迭起、出人意表之故事的巧思與功力。
當然本書仍是一貫地延續作者的寫作風格與特色:在自我設定並框架出的世界中,一個謎團在縝密的論證與推翻其他可能質疑之後被到處唯一可能的真實或結論。作者沒有著重於故事的現實感,而是花更多心力在構思那反覆論證與思辨的推理過程。所以在本書中即使是「日常生活之謎」,作者筆下的女主角還是不能馬虎地必須突破盲點,需要一一回應並排除排除可能的歧見與對事實不同的解讀。所以本書值得閱讀之處便是作者如何設計謎題與透過女主角的推理解開謎謎題,至於故事夠不夠貼近現實,夠不夠有深度或能啟發思考,都不再是應該被考慮的課題。
簡而言之,本書是一本不用太過苛求的有趣作品。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孤狼の血

日本女性推理小說家柚月裕子的長篇小說作品,為2016年(平成27年下半期)第154回直木賞候補作以及2016年第69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受賞作。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與黑道關係匪淺且糾葛甚深的問題警察,其透過恫嚇、利益交換、斡旋等遊走法律邊緣甚至是明顯違法的手段,解決與在地黑道各幫派有關的暴力犯罪事件。主角是擁有大學學歷的新進刑警,被分配到與前述問題警察搭檔,在調查失蹤案件、幫派間相互尋仇事件等的過程中,新進刑警的正義感讓其在見識到問題警察幾近無視法律的辦案手法時無法認同,但是在問題警察挺身而出以檯面下手段斡旋敵對幫派間紛爭避免黑道大火拼之時,新進刑警對於行蹤不明的問題警察展現因相處而生的夥伴情感,並對於問題警察的死被當成落海意外而無法言明其其實是因為執行職務而殉職感到憤慨。
問題警察死後透過其曾協助隱蔽犯罪的酒吧老闆娘,將問題警察透過與黑道交涉折衝所積累下來的辦案秘密資金以及讓其不會在警察組織中被施壓、載滿可以用來保身之高層警察醜聞甚至罪行的筆記本交給新進刑警。而故事結局的高潮轉折是,新進刑警原來是高層警察安插來監視問題警察的暗樁,並被交代要取得前述筆記本的任務;新進刑警在意識到問題警察是在知悉其任務的情況下仍然選擇把秘密資金與筆記本託付給他,便選擇與交付其任務的長官攤牌並繼承死去問題警察的遺志。
從本書入圍與獲獎的狀況來看,可以說其是相當受到肯定,而就故事敘事的流暢度以及情節鋪陳的轉折性來看,本書的確也是表現得有一定水準。只是對自己而言,本書的問題在於題材,在於過於文雅與整齊的黑白兩道交集的世界。作者筆下的黑道太過政治、太過論理與派系化,所以即使書中可以說傷亡眾多,卻讀來像是謀略者布局棋戲,沒有暴力的殘酷感與死亡事件的真實感。簡而言之,作者所構築的世界有點過於浮面且像是個肥皂劇的場景,雖然登場人物是警察與黑道,但是人物的描繪刻劃呆板平面,場景中所演出的故事流於單純淺薄,讀來便少了韻味與厚度。
或許可以這麼說,本書是個有戲劇張力的故事,但不是個有說服力或引人入勝的警察故事。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暗幕のゲルニカ

日本女性推理小說家原田マハ的新作。本書將畢卡索的生平、實際存在的藝術傑作「ゲルニカ」(Guernica)、西班牙內戰以及二次大戰前後的巴黎等史實融入虛構的小說世界,並使用平行時空交錯書寫的敘事結構,一方面從畢卡索當時情婦的視角出發,描寫畢卡索創作畫作的過程以及在20世紀三四零年代歐洲動盪情勢中的人心,另一方面則虛構出一個在21世紀發生、以「ゲルニカ」這幅畫作所傳達之反戰主張為發想基礎的女性策展人冒險故事。書後說明指出,在20世紀的故事中,除了兩個延續到21世紀故事中的人物是虛構出來的以外,其他均是在歷史上實際存在的人物,而在21世紀故事中的登場人物,則全部均是虛構出來且並未以任何實際存在的人物做為範本。
21世紀虛構故事裡面任職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日籍女主角,丈夫死於911事件,而當美國政府執意影響聯合國安理會支持其出兵伊拉克時,女主角做為一個畢卡索研究者,想起了小時候讓其震撼不已的畢卡索反戰畫作。只是西班牙收藏這幅珍貴但脆弱之畫作的博物館並不同意出借,在MoMA背後財團重要人物的支持下,女主角突破困難並得以出借畫作至美國。然而,當畫作要被運送時,女主角被西班牙巴斯克(Basque)地區分離主義組織ETA所綁架,其以奪回「ゲルニカ」所有權做為其政治主張。最後,女主角有驚無險地被救出,畫作則被展示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大廳中。
前述占了本書大約一半篇幅的虛構故事,有懸疑也有高潮,且在背景中作者對911事件與反恐戰爭的省思,雖不深入但也四平八穩。只是對自己來說,這個故事並非無趣只是淡薄了一些,雖然作者企圖把故事的格局放大,讓現代藝術與當代國際政治有所構連,但是故事本身就是一個線性的敘事,像是耍了一套招式新穎的花槍但卻沒有擊中任何要害。
20世紀的故事則是展現作者藝術史研究的成果。不過讓自己覺得有趣的是,作者從情婦的觀點出發,描述原本亦是藝術創作者的她如何被畢卡索的才華所吸引,又如何必然地無法束縛住畢卡索成為其唯一的女人,而在這樣的敘事中,畢卡索反而變得像是個平面的樣板,發揮了在敘事中與主角情婦對戲的功能,卻無法如同主角情婦一般有個內心世界讓讀者可以進入。
因此,本書其實應該是兩個女人的故事,一個是作者用自己的觀察分析所寫出的歷史人物,另一個則是作者用想像創造出來、藉以傳達自己對於藝術可以影響政治與人心之理念的虛構人物。雖然不能說作者把這兩個女人及其故事寫得多麼深刻而細緻,但是其還是有可以讓人體會與省思之處,就一本通俗娛樂小說而言,已是可以給予正面評價的表現。

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アメリカ最後の実験

現為2016年山本周五郎賞候補作,雖然在自己購入本書閱讀時,該賞的候補作品名單尚未公布。自己之所以會閱讀本書的原因,是因為自己之前便曾閱讀過本書作者的其他作品,特別是其先後被選為直木賞候補作的〈盤上の夜〉與〈ヨハネスブルグの天使たち〉。
做為一個1978年出生的新銳科幻小說家(這個歸類不盡精準,會如此歸類只是因為其作品有獲得日本SF大賞而已),作者樹立創作風格以及開拓敘事新境地的企圖相當強烈,誠如出版社對於本書的介紹所言,「ここではないどこか、誰も書いたことがない世界を書きたい――気鋭の作家の新感覚小説」,在本書中,作者的確是描繪出了一個雖然依存在現實存在國家的地理環境中,卻盡是迷離虛幻的超現實幻想世界,而這樣的世界及其氛圍,或者真的可以說是沒有其他人可以建構出來、不在當下而在某處的情境。
對自己來說,本書的確是本「新感覚小説」,因為即使出版社的介紹將之說成是本「サスペンス長編」,但是要說本書有多懸疑,還不如說本書是揉合瘋狂、荒謬、極端、迷幻、妄想的散文詩。本書雖然是在說故事,但卻也是不斷地在表述感覺與想像,而其中時序與軼事的跳接,讓整體敘事更有種浮游且失去具體結構的非現實感。其實之前自己所讀過的作者其他作品,這種挑戰敘事結構必須清楚縝密的書寫風格便已浮現,但是在本書中,作者更明白地宣示了,其不打算明確區分敘事元素與獨白意識的創作企圖,所以作者便可以在三言兩語地交代人物的背景與經歷後,便開始書寫如同感懷、如同批判或者如同想像的獨白,而這樣的敘述也是故事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使其並未讓情節走向更高潮迭起或明確發展。
當然這並不是說本書中沒有敘事。主角到美國西岸的一間爵士音樂學院接受其非常規的入學測驗,其中一個目的是想知悉當年父親失去音訊的真相。主角因為接受測驗的關係,結識了另外兩位同樣想要入學的音樂人,並且獲得了其父親當年使用的特殊樂器(其實是一台合成器)。而後在測驗進行之時,學院內發生了殺人事件,兇手的留言引發了之後一連串模仿的殺人事件,而在最後的事件中,故事的謎團被交代清楚,雖然這個謎團並不是一開始就被清楚設定出來。
在書中作者是這樣描述主角:「脩は偽物を好む。それはおそらく、自分に確固たるものがないと感じるからだろう」。而在書的最後一句話,作者是這樣寫著主角的心情:「自分を偽物たらしめてくれる、すべての本物が」。這樣的書寫讓自己頗有感觸,或許是因為自己有可以投射其中的人生困境吧!只是自己並不如主角般幸運,自己並沒有可以用來確認自己虛偽存在的真實對照,自己的空洞與懸浮並無從被辯證。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ミネルヴァの報復

2016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作者是東京大学法学部畢業的執業律師,在60歲退休後開始創作推理小說,並在2011年正式出道,先前兩部作品分別成為2013年與2014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的候補作,自己則是曾閱讀過其中一部作品〈衣更月家の一族〉。
本書的主角是名單身且獨立開業的女律師,經營員工只有一名女性事務員的一人律師事務所,並被捲入大學時代學長的離婚訴訟事件中。學長、其妻子與其外遇之間的糾葛,在離婚訴訟未果後,妻子對外遇提起損害賠償之訴並要求不合理的天價賠償,但隨即外遇失蹤而讓損害賠償訴訟演變成全面接受原告主張的一造辯論判決,外遇的房產被拍賣來支付賠償金。之後學長妻子被發現陳屍在律師協會的諮詢室中,學長則因為人在主角的律師事務所中而有不在場證明。對學長有所懷疑的主角雖然投入自己的資源展開調查,但案情仍陷入膠著,而學長後來也被發現陳屍在律師協會與法院的地下連通道中。
主角受司法訓練的同期,為一名已婚育有小孩且與丈夫合營事務所的女律師,其在本書中擔任神探的角色,神探在本書中的登場方式其實可以說是「安楽椅子探偵」,不僅其出現的篇幅有限,同時其僅是聽取主角對於案情的陳述便找出事件背後真相與真犯人,進而解開謎團。
作者多年執業律師的職涯經驗,讓其可以去對比主角與神探間的人別差異,並透過主角的自我省思,去點出一些較為深層與人性的生活感觸或社會現實。從這個面向來看,本書增添了不少人性化與現實生活的細節,同時角色的側寫也較為立體,所以讀來可以有不同於閱讀本格推理小說的觸發與思考點,也開出了一扇讓讀者可以稍稍窺見不同人生活細節的窗,雖然只是片段也有距離。
不過,如果以檢視一本推理小說的角度來檢視本書,則本書可能為了兼顧書寫女律師生活細節與其對人生之感觸,而讓推理情節的敘事變得有點凌亂而不夠緊湊。主角太過糾結在謎團中,對於真相的揭發卻遲遲沒有進展;部分敘事細節與推理故事軸線並無太多關聯,雖然這在本書中不是什麼太大瑕疵,但是少了將所有敘事線所織成的網收束成結局點這樣一個展現推理小說家功力的典型範例,本書做為一本推理小說的閱讀痛快感便有所減損。
更重要的是,本書的詭計其實有點粗糙而不夠實際,特別是偽裝身分這種設計,過於頻繁的使用會讓讀者覺得,書中調查案情的警察以及目擊者都未免太過天真好騙。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生還者

現為2016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是一本以登山為題材的推理小說。
一組日本登山隊攀登海拔8586公尺之世界第三高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與印度邊界的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カンチェンジュンガ),但是卻遭逢雪崩山難並導致五人身亡,其中四人的遺體被尋獲。其中一名罹難者的弟弟,其也是登山愛好者,因為過去發生的事故而與罹難者感情疏遠,在哥哥喪禮後開始懷疑自己哥哥的死因並不單純,同時對於因為過往事故不再登山的哥哥為何重新挑戰高難度登山的原因感到困惑。此時有兩名生還者被救出,在兩人先後回到日本後,卻分別對在山上所發生的事提供對立的說法。而這樣的發展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也讓一名亦為業餘登山客的女記者投入調查矛盾說詞背後的真相。
就在干城章嘉峰上所發生意外的真相以及所有關係人之行動背後所存在的動機,作者的確是設計了一個多重轉折與軸線的謎團,其中包括一個遺體尚未被尋獲之罹難者被兩個生還者分別說成熱心助人的善人與犧牲他人的卑鄙小人、參與登山隊的人彼此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與為何選擇攀登干城章嘉峰的理由、在主事件背後所存在之過往事故到底發生什麼事等問題。
隨著罹難者弟弟與女記者逐漸收集到線索並據以拼湊出可能推論,他們決定跟隨其中一名生還者(另一生還者此時已身亡)重回干城章嘉峰,並在事件發生的現場把整個謎團中交錯構連的前述問題一一釐清。這樣的收束方式製造出一種推遲高潮的懸宕效果,並且在最後的解謎高潮中,以快節奏的方式把真相一而再、再而三的翻轉,讓讀者無法預想發展或自行破梗,而只能被作者的敘事帶向出人意表的結局。
本書有個敘事支線是在處理罹難者弟弟的感情,其單戀哥哥的女友,在哥哥女友於過往事故中身亡後與曾經體貼照顧自己的護士交往,並在調查事件真相的過程中對同為山友的女記者動心。本書最後是收尾在一場婚禮上,或者代表作者還是很想在有限的篇幅中把感情這條線做好處理,只是作者筆下的女性角色有點平面化與樣板化,而身為主角的罹難者弟弟在感情上的心情轉折也沒有被寫得足夠深入,所以感情這條線反而顯得有點淺薄,對山難謎團來說是有些畫蛇添足。此外,作者使用「サバイバーズ・ギルト」這個心理狀態去串連事件關係人的行為動機,雖然新鮮但也增加了讓敘事有深度而立體的難度,而作者或者受限本書框架,並無法成功展現其具備可以挑戰這樣難度的寫作功力。
總而言之,做為推理小說,本書有驚險與懸疑所以讀來很有娛樂感,但是或許因為作者野心不只是寫出一本以登山為背景的推理小說,而是想要書寫更多的人性掙扎與細膩心理,所以反而有點自曝其短。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死と砂時計

現為2016年日本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的候補作。本書結構上可以說是一本短篇推理小說連作集,因為其一開始看來是在一個章節中便處理完一件事件(其中多數章節均已在推理專門雜誌〈ミステリーズ!〉上發表過),雖然書中主要登場人物與場景設定是具備連貫性。只是作者在最後一個為本書所全新創作的章節中,把全書通篇故事做了一個收束,並在本書最後幾頁的《エピローグ》中,帶出一個令人感到意外甚至驚悚的開放式結局,並透過書中偵探角色的死亡以及所設定場景的崩壞,而宣告會有續篇的可能性並不高。
本書所虛構出的場景是收容來自世界各國被判處死刑之囚犯的「ジャリーミスタン終末監獄」,其位處中東沙漠,為一產油國獨裁者的發想,以特有之管理方式,代替各國政府監禁死刑犯並執行死刑,藉以換取收益(然而,最後一章的故事甚至揭露了,獨裁者開放行刑之直播給各國特權階級或富人觀看)。主角為日裔美國人,因殺害生母與養父而被判處極刑,在進入監獄的第一天,遇到了監獄中最年長的死刑囚,並成為最年長死刑囚的「助手」,協助其解決監獄中所發生的各種離奇事件。故事到了最後的結尾,主角與最年長死刑囚間出人意料的關係被揭開,而最年長死刑囚的偏執信念,在書中敘事的最後數行,變成了讓人驚訝甚至毛骨悚然的結局。
作者在本書各個事件中巧妙地運用虛構監獄場景的各種元素,或者更正確地說,作者很盡力地把監獄中所可能發生的各式各樣事件,以結合推理解謎的方式書寫成具娛樂性與戲劇張力的故事。因此,在本書中讀者可以讀到,在具備密室性質的單人牢房中,即將被處決的死刑囚離奇身亡的事件;在囚犯被植入晶片監控以及獄卒層層監視的雙重禁錮系統中,卻有死刑囚可以從警備森嚴的監獄中成功脫逃的事件;進行獄卒行為與倫理考核的監察官,在退休前最後一次執行職務時卻被發現陳屍在監獄中的事件;沉默神秘,為被處死後的死刑囚挖掘墓穴的死刑囚,被發現將特定死刑囚屍體肢解的事件;被囚禁在獄中毫無機會接觸男性的女性死刑囚,卻被獄醫判定懷了身孕的事件等等。
本書的設定雖然令人耳目一新且饒富創意,但是就個別故事來看,其謎團設計與推理過程其實不算表現特別突出,不過還是有一定水準,讀來仍有相當樂趣。對自己來說,本書最高潮且張力最足夠的部分就是在最後的事件與結局,即使隨著敘事的鋪陳,讀者或者已經可以猜到主角與最年長死刑囚之間的關係,但是對於故事最後的發展,恐怕還是只能望著作者想像力的奔馳而讚嘆轉折的巧妙。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東京結合人間

現為2016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本書是一部科幻推理小說:在異想天開的近未來設定中,本格推理小說慣常可見的場景被鋪陳出來,亦即是一群人被困在與外界隔絕的孤島上,在下次資源補給的定期船到達之前,人一個接著一個被殺害,而未被殺害的人在懷疑彼此是真犯人的同時,必須找出一連串事件背後的真相。
本書所設定的科幻或超現實元素,包括:人類性行為演變出一種結合行為,即男女雙方會結合成一個生命體,即所謂「結合人間」,而在結合過程中會有小比例的異常現象發生,此時所結合成的「結合人間」便無法說謊,這種無法說謊的「結合人間」有融入社會的困難;一種病毒透過性行為傳染所引起的疾病「羊歯病」,症狀有皮膚會出現血腫與惡臭等,雖不會致命但也無法醫治,可以接種疫苗預防但仍有被感染的風險,所以被稱為「死ぬより恐ろしい奇病」,亦成為人類恐懼與排斥的標的;一種由日本開發但在部分國家遭到禁售的「結合人間スーツ」,可以完美改變「結合人間」的外貌,或讓不是「結合人間」的人類偽裝成「結合人間」。
對自己來說,一部科幻推理小說要能成立,能讓科幻元素與推理情節緊密而成功地接合,其中超現實或科幻的設定必須成為謎團推理的內在邏輯,其必須限制而非擴張推理可觸及的範圍。也就是說,科幻部分的設定不能是諸如特殊兵器或特別的超能力,讓原本不可能的犯罪變成可能,前述設定必須明確限定敘事發展的可能,並成為在進行推理時所必須考慮到並且不能違背的限制條件之一。
而從前述自己所訂下的標準來看,本書的表現不可不謂是在水準之上,雖然其科幻設定有些過於荒謬無稽且並非自己所偏好的風格。在本書所描述的推理過程中,一方面故事被設定的超現實元素緊密地型塑了進行推理的規則,但是另一方面,這些超現實元素也成為突破看似不可能犯罪之謎團的突破口,讓事件在故事所設定的背景情節與限制條件中,得到了「合情合理」,或者說是可以完全嵌入所有超現實元素所結合成之論理框架中的結論。
然而,本書有個可能是在近來日本推理小說中會時而出現的「特色」,就是在沒有可以做出「絕對推理」之神探級人物登場的情況下,推理過程變成一次又一次的假說建立與推翻,而小說中大部分的篇幅會成為對話、論辯、推斷、舉證以及排除可能性的場域。這或許是日本型的本格推理玩到極致後會走向的發展趨勢,但是太過反覆的推理過程有時候會讓讀者的閱讀受到某程度的干擾。雖然自己閱讀本書仍有獲得閱讀樂趣,但是故事情節太多的翻轉,即使是高潮迭起也出乎意料,卻仍然讓自己有些吃不消與厭煩。只是前述問題還算是瑕不掩瑜,故事整體來說仍是有趣。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帝の毒薬

2013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及び連作短編集部門的候補作,當時購入本書的単行本版本卻束之高閣而沒有閱讀。最近想要整理一下因為自己過度膨脹之購買欲而堆積的未讀書籍,所以本書便從收納的紙箱中重見天日並排入自己的閱讀清單中。
本書的単行本版本是在2012年3月出版,但是時至今日其文庫本版本卻仍未出版,而或者這顯示了,本書並未獲得一般水準以上的評價或注目,所以出版社也因而卻步,不為其發行文庫本版本。
amazon.co.jp上僅有兩則讀者評價,其平均分數是3顆星(一則給了4顆星、另一則僅給了2顆星),而整合其中讀者評論意見,或許可以得出,讓本書不受肯定的原因是「本書のフィクションたる所以が、史実から逸脱したストーリーにあるところ」。
作者在本書中將敘事分成三個部分,分別基於三個歷史事件來構築虛構的故事情節,而構成敘事主要脈絡的前兩部,則是分別描述在哈爾濱進行恐怖人體試驗的「元関東軍731部隊」以及實際在1948年發生在東京的「帝銀事件」(被稱為「敗戦から間もないGHQ支配下の時代に起こった謎と疑惑に包まれた奇怪な事件」)。作者在前兩部中透過虛構人物與情節,將「731部隊」與「帝銀事件」做了因果關係的連結。
在「帝銀事件」中被逮捕並判處死刑的嫌疑犯平沢貞通(亦在本書中登場),歷經多任法務大臣均未簽署執行其死刑,最後平沢貞通病死獄中,而在其死後,訴求平沢貞通並非真犯人、其所受刑責為冤獄的運動仍持續進行。根據網路資訊,「帝銀事件の真犯人は元関東軍731部隊の化学兵器開発の担当者ではないかとの推測を支持する証拠資料(初期捜査を担当した故甲斐文助警視庁警部が遺した「捜査手記」12冊)も見いだされているし、警視庁がこの元軍人の捜査を断念したのは、731部隊関係者の戦争責任の追求の免除を代償として化学兵器などの研究資料を押収した事実の暴露をおそれたGHQの圧力によるものだとする説を裏付ける資料(アメリカのジャーナリストが発見したアメリカ公文書)もある」,所以作者所做的因果關係連結並非完全的空穴來風,而是為至少一部分人所接受的陰謀論。從此角度來看,作者雖然稱不上是提出完全天馬行空或出人意表的發想或推論,但要說其完全偏離史實可能也是太過苛刻的批判。
不過,會有偏離史實的評價可能不僅是因為本書所描寫的情節本身,而是因為本書中存在一些刻劃過於表面、設定太過漫畫風格的人物,而這個狀況所導致的問題,其實不是偏離「史實」而是偏離「現實」。然而,本書既然是虛構的通俗娛樂小說,或許也就無須強求人物不能「非凡」,敘事情節一定要貼近現實;如果故事有起伏,有轉折,讓人可以從中享受到閱讀故事的懸疑緊張感,那娛樂小說的功能便已滿足。
閱讀本書至少讓自己得以略為認識到「帝銀事件」。而既然自己沒有打算要探索歷史懸案的真相,則讓一個現實成分不足、戲劇張力有些浮誇的故事娛樂自己,或者也不是什麼過不去的問題。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Refund: Stories

2015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finalist,集結作者於1992年至2014年間、在Ploughshares、The Harvard Review、Granta、The Iowa Review、Guenica等雜誌上所發表的短篇小說。
本書所收錄的故事,瀰漫著一種孤獨、幽暗、禁閉而貧瘠的氣息。如果書中敘事的鉛字可以讓人聞到味道,那就會是一股酸臭的氣味,但是其並不是因為屍體或食物的腐敗,而是人心在被孤立、被遺棄、被現實所禁錮、或被即將墜入生活困頓之恐懼所襲擊等情況中,因為逐漸失去血色並逐漸扭曲變形而導致的組織壞死。然而,這並不是說本書中的故事都是把人推進悲觀、醜陋而暗無天日的深淵之中,雖然有一些故事的開放式結局讓人對接下來的發展感到無奈甚至悲哀,但是書中仍時不時會有人性在支離破碎的家庭關係或被隔絕在邊陲的失去希望中,展現出讓人感動片刻的光明面,只不過這樣像劃火柴般的須臾光與熱,可能無法照亮或溫暖故事的陰冷灰暗基調。
被生活推擠到角落後困在其中的故事人物,往往沒有家人的羈絆或者有著無法讓自己感到寬心或療癒的家庭關係,在這樣的狀況下,這些人物因為偶遇、意外或選擇,走向一個不見得會有結局的轉折,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變動卻不見得會有正面的意義或價值。作者在這樣的故事中書寫現實的殘酷與沉重以及人性的幽微與細膩,亦即是說,在故事所構築出的現實中,故事人物展現自己意識或性格中的自私、執妄、貪念、困窘或無奈,在無能為力轉變現實卻必須行動的狀況下,錯誤無法被導正,孤獨只能被深化,悲慘沒有脫出的可能,雖然人性不見得會因此失去希望也不見得會放棄掙扎,但是希望的熱度與掙扎的力道卻經常無法傳達太多正面的訊息。
嘗試為幾篇故事整理出敘事梗概,做為說明前述感想的例子:
在《Reunion》中,為經濟狀況與家庭問題而掙扎的女主角參加高中同學會,重逢昔日男友卻也遇上了昔日同窗持槍殺人的事件,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昔日男友出手相救,然而主角之後聽信昔日男友建議所進行的投資,卻是場騙局且讓主角損失慘重。
《Theft》則是描述孤單終老的女詐欺犯,在診斷出罹患失智症後想要散盡家財並搭乘遊輪之旅,而在遊輪上她遇到因失戀而痛苦、不諳世事的年輕女生。
透過製作嘲弄人性貪婪與虛妄之電視節目而累積財富的製作人是《Anythiing for Money》這篇故事的主角,因其與前妻離婚而疏於連絡的女兒,把其外孫女託付給製作人照顧,而外孫女需要換心的病情,讓製作人必須面對自己的無力感。
與書名同名的《Refund》所講述的故事是,因為追求藝術夢想而讓自己負債累累的主角,為籌錢讓小孩上高級幼稚園並在因緣際會下,將自己在雙子星大樓附近的破舊公寓短期租借給他人,而911事件的發生讓租借關係破局,對方不斷提高所要求退費的價格,但在看似歇斯底里的行動背後卻有著摯友在事件中身亡的悲劇。
被過動不受控制的小孩所困擾的主角,面對持保守政見且與自己理念不合的候選人到自己家門口拜訪並從事競選活動,小孩的舉動所導致的意外,讓原本不可能有什麼交集的主角與候選人有了片刻的心靈交流,即是這樣的交流在《Candidate》這篇故事中只是如同漣漪般短暫出現且終將不留痕跡地消失。
必須說,本書的故事讓自己讀來很有觸發,作者所營造的世界與氛圍,讓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到並省思,故事所傳達、慘酷冷冽卻也悲傷無奈的訊息。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宰領 隠蔽捜査5

日本推理小說家今野敏「隠蔽捜査シリーズ」的第五部長篇小說,単行本版本在2013年6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6年2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自己曾經讀過這個系列的短篇小說集〈自覚 隠蔽捜査5.5〉以及長篇小說作品〈果断 隠蔽捜査2〉,後者為2008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及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受賞作。
系列作品的主角、階級雖為「警視長」卻受到降格處分而擔任大森署署長的竜崎伸也,在這次的故事中,於公於私都面臨到問題。二度重考的兒子要再度接受東大入學測驗,但在前一晚卻發高燒,甚至還在考場昏倒,而於此同時,與主角同期的警視庁刑事部長請託主角低調調查國會議員行蹤不明的事件,但後來卻演變成議員被綁架而為其開車的司機慘遭殺害的犯罪事件。主角在警察組織的複雜人際關係與權力結構中,堅持自己的判斷並嘗試找出合理處事的方式,抽絲剝繭地釐清案情真相,在成功救出議員並逮捕綁架實行犯後,進一步揭開案件背後真正的藏鏡人。本書節奏明快,敘事流暢,閱讀起來輕鬆且很容易被帶進故事中,雖然所描述事件的案情不是多麼複雜懸疑,但讀起來仍會讓人興味盎然。就一本通俗娛樂小說而言,本書算是可以滿足期待。
在本書故事中有一背景情境設定,即「警視庁と神奈川県警の確執」。當議員行蹤不明事件演變成議員被綁架事件時,警方確認犯人是使用横須賀市內的公共電話聯絡警方,因此決定在横須賀署中設置前線本部,而主角則是被任命去擔任前線本部的副本部長。當身為「キャリヤ」警察之主角以「警視庁の大森署署長」身分踏入横須賀署時,可預期地會面對到衝突與敵意,而果不其然,身為「ノンキャリヤ」警察之神奈川県警捜査一課長便與主角對案情有不同的推理,雖然最後證實是主角的推理方為正確的推理。而後,在指揮攻堅救出人質並逮捕嫌犯時,主角挑戰上級命令並堅持自己認為是對的判斷,選擇以神奈川県警之人員來執行任務,最後不只成功遂行任務,也收服了神奈川県警的人心。這種敘事的轉折發展雖然流於英雄主義且過於簡單天真,但是其戲劇張力讓人讀來有大快人心的娛樂感,或者這樣亦已足夠。
總之,本書是一本可以在周末輕鬆閱讀的小說,故事不複雜也還算有趣,雖然不足以觸發思考卻可以讓人讀得愉悅痛快。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ドンナ ビアンカ

日本推理小說家誉田哲也「魚住久江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単行本版本在2013年2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6年2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
做為系列作品主要靈魂人物之女性警官,在本書中所參與調查的事件是餐飲集團高階主管被綁架的案件,而除了前述高階主管外,任職於該集團旗下餐廳的另一名男性員工亦一同被綁架。這名員工是單純被捲入事件的受害者還是偽裝成受害者的共犯,讓偵辦案件之警察起了懷疑。
不過,本書故事並不僅是描述,警方偵辦並抽絲剝繭解開綁架案件背後真相的過程。本書書後解説是如是說明本書內容:「この誘拐事件捜査の物語は、しかしながら、本書の半分に過ぎない。残る半分は、小細工が苦手で純粋な男が、一人の女に惚れ込んだ姿を描く恋愛劇なのである」。的確,本書採取兩個不同人物視角之敘事交錯進展的結構,其中一個是以將近40歲之酒品批發商送貨員的第一人稱敘事,述說其愛上在酒店上班之中國女子並發展成偽裝結婚關係的過程,另一個則是以第三人稱的觀點,將靈魂人物之女性警官當成敘事核心,描述警察調查綁架案件的發展。
雖然在篇幅上兩個敘事的分量相去不遠,且作者很細膩而用心地鋪排提供給讀者的資訊,讓兩個交錯進行的敘事不會影響到故事推向結局所應有的高潮,但是相較起來,描述綁架案件偵查過程的部分敘事其實較為鬆散,案情本身也不是特別複雜或是有什麼高潮迭起的轉折,反而是描述男子人生遲來之戀愛心情、還有其之後因為戀愛心情而掉入他人所設陷阱並讓自己身陷困境的部分敘事,結構較為緊密且偶有可觸發人省思的人性描繪。甚至可以說,即便是在描述辦案過程的敘事中,比較精彩的內容也是來自於側寫女性警官以及其周邊人物的性格特質與互動關係。因此,本書要說是描述警察破案的警察小說或者說是描述透過推理揭開事件謎團的推理小說,不如說是描述一個愛情故事變調成荒謬犯罪事件的通俗小說。
至於自己對於本書的評價,則是雖可以輕鬆閱讀且偶有觸發,但是不到令人激賞的程度。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望郷

日本推理小說家湊かなえ的短篇小說集,単行本版本在2013年1月出版,而自己所閱讀者則是在2016年1月出版的文庫本版本。本書中所收錄的《海の星》(當時題名為《望郷、海の星》)為2012年第65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受賞作。自己曾閱讀被收錄在《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2(推理小説年鑑)》一書中的《望郷、海の星》,而自己當時的讀後感是雖沒有負評但亦沒有驚喜。只是這次在本書中重讀這篇短篇作品,或者是因為其被放回本書一貫主題設定的脈絡中,與其他作品間產生互相映襯的作用,也或者是因為第二次閱讀,讓自己能夠更體會在有限篇幅中作者鋪陳轉折的功力以及深入淺出點出人性課題的纖細手法,所以自己這次的閱讀,是有在其中發現到先前未能感受到的深度與靈魂。
作者以其故鄉「因島」(いんのしま)為本,虛構出一座名為「白綱島」的獨立島嶼,其原本為一獨立的城市,並且因種植柑橘、造船業等產業而一度繁榮,但後來榮景不再,城市亦被廢編而併入了鄰近本土的城市管轄範圍內。地理環境上的隔絕獨立與自我封閉,搭配時間流動的由盛轉衰以及在文化情感上因與本土間的差距隔閡所產生的情結,作者所設定的故事背景情境,提供了一個讓本書中各個故事中的人物可以遭遇遷徙、變遷以及在困頓中掙扎等狀況,並懷抱被陰魂不散之記憶與過往所束縛的情緒。
本書中各個故事有著被孤立、被邊陲化甚至被排擠霸凌的角色,在周邊環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的趨勢中,即使已經到達不同的人生階段卻還在掙扎著從自己過往經歷所形成的繭中破出。而在前述主要角色與記憶周旋的human drama中,作者安排了一個出乎意料的轉折,亦即是一個不被預期的真相被披露,如此不僅給故事一個解謎的高潮(然而,巧妙的是,讀者在閱讀時並無從得知或猜想,當下所讀故事的謎團到底是什麼)以及收束敘事的結局,也將human drama的衝突感與深度帶向另一個層次。
這樣一個雖有意想之外的真相但謎團與解謎毫無一般推理小說氣息的特質,形成本書故事獨特的魅力,配上其中角色人物的疏離孤立以及其帶著悲傷韻味的命運或遭遇,還有島上生活的隔絕感與落後感以及整個島上聚落因為經濟榮景不再而必然發生的沒落,便形成獨樹一格的氣質與風味,讓本書故事讀來可以引人省思卻又有讓人意外的高潮,讓讀者在獲得娛樂性滿足之同時又能體會一種獨到的文字美學。
例如,在《雲の糸》中,以為已經脫離因生母弒夫而被排擠與霸凌之遭遇的搖滾新星,被迫回到島上面對人性的虛假與荒謬,在自覺無法擺脫命運之時卻因為得知生母弒夫之真相而獲得某種程度的救贖。又例如,在《夢の国》中,被祖母霸權所宰制的主角,無法前往象徵夢想國度的樂園而只能渴望自由,然而在意外的真相揭露後,讀者才知道原來束縛主角的是她自己的罪惡感。
父親角色的不存在,也是本書故事的另一特色。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松谷警部と三ノ輪の鏡

日本推理小說家平石貴樹「松谷警部シリーズ」的第三部作品,目前是2016年第16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的候補作。在網路上搜尋一下作者的生平資料,發現作者之前是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並在2013年退休後被授予東京大学名誉教授的頭銜,其專門研究美國小說家福克納的作品,而其在小說創作活動上,則是以發表推理小說作品為主。
在本書封底上所載之本書簡介中有這樣的一段話:「伏線また伏線、一読三嘆の本格ミステリシリーズ第三作」。實際讀完本書後,覺得前述描述即使是宣傳用的廣告用語,但是亦非太過誇大渲染或言過其實,因為本書敘事的確有複數伏線,而作者透過描述警方調查殺人案件並推理出真相之過程來收束各個伏線的手法,可以說是穩健且思慮周到,並讓整個敘事結構工整而厚實。
做為一本本格推理長篇小說,本書一開始就端出了原本為職業高爾夫球選手的男子在自宅被攻擊身亡、負責融資業務的銀行主管疑似在車內燒炭自殺、對前高爾夫球選手有敵意的記者在公園被殺身亡、與前高爾夫球選手被殺案件有所牽連的重要關係人行蹤不明等四個事件。前述複數事件不僅是在兩天內接續發生,且所有被害者均有所牽連,所以這些事件不可能毫無關係,但是其間關係到底如何、個別事件的真犯人又到底是誰等謎團,卻讓警方墜入五里霧中,頓時找不到可以抽絲剝繭出真相的切入口。而後,本書之敘事透過訊問事件關係人與查訪案情等警方偵辦動作,讓與事件有關的不同事實逐漸浮上檯面,這些與事件有關的事實形成一條又一條的敘事伏線,彼此交錯也彼此相連,在部分伏線收束之時,另一條伏線被收束的可能性也相應出現,而最後所有的伏線都指向並收束在,由擔任偵探角色的女性巡査部長所推理出並釋明的真相上。
本書這樣完整繁複卻又層次架構清楚的敘事,著實顯現出作者鋪陳與構築出引人入勝之敘事架構的說故事功力。此外,作者所設計的謎團確實複雜難解,而最後被披露的真相也有符合論理邏輯卻讓人感到意外之處。因此,要說本書是本格推理小說的佳作,或者也算不上是掩惡溢美之辭。
不過,本書中也有一些裝飾點綴,其不那麼本格推理而比較像是作者在展現自己的幽默感,例如在辦案過程中與女性巡査部長搭檔的天兵巡査,其白目言行引人發噱,只是這些裝飾點綴為數不多,所以無法讓本書變成一本以黑色幽默為賣點的推理小說。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水鏡推理Ⅱ インパクトファクター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水鏡推理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作者寫作可以說是「量產」,因為在本書書後已經預告,系列作品的第三部〈水鏡推理Ⅲ パレイドリア・フェイス〉即將在2016年6月出版。對自己來說,自己會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其實並不明確:一方面可以說是受到amazon.co.jp上為數不算少的正面讀者評價所影響,另一方面則可以說是出自好奇,想知道作者這樣頻繁密集地出版系列作品,是否能展現多元創意還是只是複製樣板;然而即便有這些原因,基於自己先前在讀完系列作品之第一部作品後所給予的評價,自己應該是不會有誘因去追蹤本系列作品的進展才是。但結果自己卻還是購入本書閱讀。
本書一開始作者便說明,官員們會因「職務異動」所以來來去去,而組織會在先前成員容貌與姓名都還沒被記住的情況下不斷替換新成員;而這樣的說明意味著,在第一部作品中的登場人物,除了女主角外,其他認同女主角信念並支援其行動的配角們,全數不會在本書中登場。另一方面,相較於在第一部作品中女主角接連揭穿多起「科學實驗詐欺事件」的詭計,在本書中女主角可以說是僅解決了「一大一小」的事件,所以本書比較像是描述女主角遭遇大事件的長篇小說,而前部作品比較像是將描述女主角解決事件的複數短篇故事連貫集結成冊。
即使有前述差異,對自己而言,作者在本書中所設計的詭計,如同其在第一部作品所為者,是「帶著魔術成分,使用誤導、置換等手法,讓乍看是真正發生的奇蹟其實是被操弄出來的一場騙局」,而即使作者透過女主角解釋這樣的詭計之所以可以行得通,原因是因為「からくりを知ってしまえば、なんだと思うようなことでも、強い錯覚を生む捏造手段なら、専門家の目も欺けるんです」,但是自己還是覺得這樣的詭計設計是過於天真。
誠如書後解説所言,本書中的虛構事件是以小保方晴子發表宣稱製成「STAP細胞」的論文造假事件為基礎所構築出來,而在本書敘事中,前述論文造假事件亦曾以「STEP細胞」事件的名義被言及,顯示作者是意圖言明,自己的構思的確與前述實際發生的科學醜聞有所關聯。不過作者在本書中所虛構的謎團與真相解明,與前述真實事件並無實質關係或情節疊合之處,要說作者從「STAP細胞」事件所汲取的元素,應該是研究者為何會想要捏造實驗結果、虛構不實之科學突破的動機之謎,而作者轉化自己對於前述動機之謎的想像,並在自己所虛構的事件中,透過解明虛構人物將自己陷入科學醜聞、或者說讓自己被捏造之實驗結果所欺騙的原因,來構築出一場顯露人性偏執或理性侷限的戲劇性演出。相較於科學實驗詐欺的詭計,就虛構事件所涉及動機之謎進行推理並闡明真相,或者才是本書情節真正的核心,而且是更能顯現作者創意與巧思的部分。
因為本書情節將重點置放在說明虛構事件涉案當事人為何會如此行動的動機解明上,所以對自己來說,便稀釋了本書中科學實驗詐欺的詭計設計有點過於「兒戲」的問題。即使本書對涉案當事人心理的描述不夠深刻,所解釋出的當事人動機也不能說完全讓自己沒有過於牽強的感覺,但至少就大眾娛樂小說來說,這樣的情節內容有其特別之處,讀來有相當的娛樂價值,因此相較於系列作品的第一部,自己對於本書自然可以給出較正面的評價。

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アクティブメジャーズ

以創作警察小說聞名之日本推理小說家今野敏的長篇小說作品,是其「倉島警部補シリーズ」的第4弾。本書的単行本版本是在2013年8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6年2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
本書是以日本公安警察官體系做為背景,而日本公安警察官之職責是維護日本之國家安全,簡而言之就是類似國安局的情報單位。本書故事一開始,主角完成被通稱為「ゼロ」的研修後歸建,並被上級長官指派秘密任務,調查同樣隸屬於公安外事課之前輩的行動,而就在此時,全國性大報的編輯部高階主管從自宅陽台摔落身亡,自殺或他殺尚不得而知。
因為時間上的巧合,讓主角開始懷疑自己被任命的調查是否與大報編輯死亡之事件有所關聯。在解明真相上毫無線索與方向的情況下,主角只能嘗試建構出可用的人際關係來尋求情資,而此時逐漸浮出檯面的關係人包括,任職於俄羅斯駐日大使館的外交官員、以駐在日本的記者身分做為掩護的俄羅斯情報人員以及在酒店工作但當下行蹤不明的女性等。
主角周旋在俄羅斯諜報網、日本公安搜查員活動以及日本警方就大報編輯死亡事件所進行之調查行動間,必須判斷個別人物涉入事件的行為動機以及彼此間利益是存在衝突或有可被利用的一致性,因為多方勢力在提供情資給主角的同時,也希望換得對其有用的情資甚至是操縱主角之行動。而就在這樣爾虞我詐的情境中,主角逐漸建立能協助其調查的人際網絡,並解開大報編輯死亡事件的真相。
自己在閱讀本書時,感覺作者用心地要去建構出日本公安警察調查活動的特殊情境氛圍,並藉此突顯其與其他警察小說所描述、警察偵辦刑事案件之行動間的不同。只是雖然作者有建立出以公安警察活動為主題的故事特殊性,但是這樣的故事題材本身卻讓自己感覺有點娛樂感薄弱與戲劇張力不足,因為在作者筆下的日本境內俄羅斯諜報活動,感覺沒有太多懸疑緊張,雖然這樣可以說是較具現實感,但也沒有給自己太多閱讀小說的娛樂性。或者作者所設定的主要敘事目標是描述公安警察調查活動的狀況,所以雖然故事有懸疑也有一開始摸不著頭緒的謎團,但是由於描述得平實,就顯得故事的張力被削弱,讀來少了點高潮迭起的感覺。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plenty「いのちのかたち(生命的形狀)」專輯巡迴台灣場

在2016年元宵節前的周六,從中午搭乘自強號下高雄,為了不是參加高雄燈會活動(自己是當天到現場遇到交通管制才知道有這個活動),而是要去聽日本樂團plenty在高雄駁二LIVE WAREHOUSE所舉辦的演唱會。在聽完演唱會後再搭乘公路客運的夜車回台北,這樣一日北高只為了聽演唱會的瘋狂行徑,雖然非常不適合感冒還未完全痊癒的中年大叔,不過自己還是做了。
plenty選擇在高雄開演唱會,讓自己不太能理解也擔心其票房;在駁二裡面迷路甚至差點找不到演唱會所舉行場地的自己,進場後發現偌大的場地觀眾不到五分之一,對於自己的擔憂變成真實感到並不開心。之前在台北參加アルカラ的演唱會已經體驗過票房不佳的現實,但是日本比較獨立的搖滾樂團來台開唱,往往票房並不理想,這樣的狀況讓自己不免想著,邀請這些樂團的主辦單位是抱持什麼樣的心情又如何獲利,這些樂團看著現場稀落的觀眾做何感想等問題,也讓自己無法確定是否還會有下一次的機會,在台灣欣賞到這些樂團的演出。
然而,少少的觀眾並沒有影響plenty的演出水準,毋寧說,這樣的觀眾人數創造出一種可以更享受演唱會的氛圍。吉他、鼓與貝斯,三個樂手的盡力演出,幾乎沒有任何合音而只有主唱的聲音表情,只有零星數句問候而沒有太多與現場觀眾的互動或硬是要說國語的橋段,現場觀眾只有隨著音樂搖擺而沒有過度的尖叫或歡呼,都讓這次演唱會的體驗變得簡單、質樸、直接但美好。plenty不僅僅演唱新專輯中的曲目,還唱了好幾首之前的作品(如《最近どうなの?》、《待ち合わせの途中》等),紮實地唱了兩個小時,可以說誠意十足。
主唱的聲音是plenty的特色之一,之前聽CD時會覺得主唱的聲音,雖然纖細而帶點神經質是很符合歌曲風格,但是在高音部分會出現的撕裂感與尖銳感,有時候會給人些許壓力。不過現場聽主唱的聲音,並不會有太大壓迫的感覺,反而多了一些溫潤感與包容性,讓自己更是感覺這場演唱會是來對了。
可以現場聽到《空が笑ってる》也是讓自己不虛此行的理由之一。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赤い博物館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山誠一郎的短篇小說集。自己過去曾讀過作者在2013年獲得本格ミステリ大賞的作品〈密室蒐集家〉,而當時自己對於該書的讀後感是「一言以蔽之,就是超出預期的驚喜」。本書是作者在〈密室蒐集家〉出版後,於2015年9月所出版的単行本版本新作,其中收錄主要人物與故事情境設定具備連貫性的五篇短篇小說。amazon.co.jp網站對本書的介紹是:「キャリアながら『警視庁付属犯罪資料館』の館長に甘んじる謎多き美女と、一刻も早く汚名を返上し捜査一課に戻りたい巡査部長。図らずも『迷宮入り、絶対阻止』に向けて共闘することになった二人が挑む難事件とは――。予測不能の神業トリックが冴え渡る、著者初の本格警察小説」。
故事的敘事視角主要是原本任職於捜査一課、因為疏失洩漏搜查資料而被調職之巡査部長的第一人稱觀點,但是穿插一些事件當事人說明部分事件細節的獨白。從巡査部長的第一人稱觀點來敘事,或者是讓另一個主角,即擔任做出縝密推理之神探角色的女性館長,可以有更多神秘色彩。讓女性館長角色謎樣化,也就等於是讓這個角色平面化與單純化,雖然有明明是菁英卻在冷衙門單位任職八年、不擅與人交際且做出搜查指示時均未說明理由等特質,但是女性館長說穿了就是個「安楽椅子探偵」,其僅透過閱讀或檢視多年前所發生之懸案的證物或相關資料,加上指示巡査部長去進行補充搜查所得出的結果,便能破解這些懸案的真相。也就是說,本書具連貫性的人物與故事情境設定其實有些單薄,人物雖然有其獨特特質,而情境設定也有明白交代,但是若從其是否僅是本格推理小說特定類型文體之變形的角度來檢視,則這些元素其實並不特別。
然而,這並不等於本書不夠精采或不值得一讀。如果本格推理小說所要帶給讀者的就是謎團事件與推理解謎之描述的話,那麼要在其中尋求現實感或者社會關照等元素就是緣木求魚,因為這應該是另一類型的推理小說該做的事情。在簡單且明確限定的設定中,閱讀本格推理小說的樂趣在於,看著作者提出一個看似不可能或謎團重重的狀況,然後再看著作者透過偵探提出合理的解釋說明,破解謎團事件走入不可解迷宮的盲點。從這個角度來檢視,本書的表現並不俗,特別是如果依據敘事節奏簡潔流暢這個標準來進行比較,則本書相較於〈密室蒐集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閱讀本書,「一言以蔽之,就是超出預期的驚喜」。
雖然書中部分故事,自己在閱讀時就其所描述謎團事件的真相已直覺性地有所察知,但是這並不減損閱讀本書的樂趣,因為看作者如何鋪陳偵探在做出推理時所進行的邏輯論理,或許也是閱讀本格推理小說的樂趣來源之一。而且本書中五篇故事都有很戲劇性的轉折,其表現態樣通常是涉案人的真實狀態或彼此間關係與懸案發生當時的調查方向完全不同,這點也是讓本書讀來會相當有趣的一點特色。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幻坂

日本推理小說家有栖川有栖的短篇小說集,其收錄作者基於一貫主題設定所創作出的多篇短篇小說。本書的単行本版本是在2013年4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2016年1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
自己會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不外乎是被本書的一貫主題設定所吸引。「大阪の町にある『天王寺七坂』を舞台に、その地の歴史とさまざまな人間模様を艶のある筆致で描く」,想像作者以大阪不同的「坂道」為背景,書寫各式各樣的怪談,包括靈異或不可思議事件等,在其中點出大阪的風土民情與歷史文化,並描述各種人際關係的幽微模樣,讓自己期待閱讀本書所可以感受到的多層次樂趣。
然而,實際閱讀完本書後,不得不說自己原本對本書的想像與本書所實際展現出的內容是存在落差,而期待落空也讓自己對於自己的選書判斷能力產生相當程度的懷疑。作者創作本書中各篇故事的功力與水準並沒有什麼太大問題,只是自己錯誤地,或者說一廂情願地,認定作者會將創作的重點放在怪談故事情節的構思與鋪陳上,但是實際上作者花了相當篇幅,透過各篇故事中人物的說明或闡述,在建構對於大阪的歷史記憶以及探索大阪城市風情的細膩與深度。對自己來說,作者對於不同元素的置重比例是不均衡的,太多的歷史與人文地理性質的描述,而太少故事情節的鋪陳以及人物情緒的刻劃。
感覺作者之所以要以大阪不為觀光客所注目的街景一隅來做為敘事舞台,並在其中講述跨越虛實、揉合記憶倒敘與現時描述的超現實故事,是因為作者想要透過這種文體來傳達其對於這些街景所懷抱的思慕情懷以及闡釋其所爬梳出、附著在這些街景上的風土人情與文化底蘊。作者在あとがき中是這樣說的:「大阪は怪談とはあまり縁がないと思われがちで、また事実そうである…すぐ隣に京都というオーソリティーとファンタジーで固まって街(必然的にたくさんの怪談が生まれる)があるため、役割としてリアリズムを担った大阪からは怪異が蒸発してしまうのかもしれない。そんな大阪を舞台にした怪談を書いたのは、大阪で生まれ育った物書きとして『ないなら自分が書いたらええ』と素朴に思ったからだ」。因此,作者撰寫本書中各篇故事是有個人的情感甚至是使命感在,但是對於期待閱讀到更多「故事性」的自己來說,那些述說大阪街景一隅之風土民情與歷史文化的內容,說實話無法讓自己產生太多的共鳴。
《源聖寺坂》是自己比較喜歡的一篇故事,因為其是本書中內容最像是推理小說的一篇故事。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戦場のコックたち

日本推理小說家深緑野分的長篇小說作品,是平成27年(2015年)下半期第154回直木賞的候補作,雖然最後沒能成為受賞作。
在amazon.co.jp網站上,本書是這樣被介紹的:「忽然と消え失せた600箱の粉末卵の謎、オランダの民家で起きた夫婦怪死事件など、戦場の『日常の謎』を連作形式で描く、青春ミステリ長編」。書中所描述的「戦場」是二次世界大戰從諾曼第登陸後到德國投降的歐戰戰場,地理上則是包括法國、比利時、荷蘭等被納粹德軍所占領的西歐國家。主角是個帶著祖母食譜上戰場的美國青年,在部隊中擔任伙房兵的職務,並在進入歐戰戰場之後,與其他同樣是負責後勤勤務、各具特色的夥伴士兵們,遭遇各式各樣的謎團事件。
自己一開始把閱讀本書的重點放在「戦場の『日常の謎』」以及這些謎團被破解的推理過程,但是在閱讀時不免感覺有點失望,因為這些謎團的設定,彷彿是勉強地硬要在戰爭的背景情境中描寫出背後道理邏輯不易被一眼看穿的事件,並藉此牽強地讓負責伙食等後勤任務的士兵們,能以故事主要人物之身分,在槍砲不長眼、死傷慘重之戰事進行間的「空檔」,「撥冗」解釋事件為何會如此發生的緣由。自己在閱讀這些謎團時並無法投入,因為這些事件發生在戰爭裡讓自己感覺有點唐突甚至荒謬,而戰爭的虛妄與殘忍對比這些事件的平庸與無關緊要,讓自己的閱讀失去平衡與重心。
不過,當自己逐漸隨著故事情節的開展,跳脫個別謎團事件,並把閱讀焦點置重於戰爭如何促成甚至是迫使書中主角人物「成長」的過程,自己便逐漸認知到本書的真正價值。本書是以戰場為背景的青春小說,謎團事件以及不斷發生傷亡的戰事,都只是讓讀者得以看到主角如何在戰爭中尋求存活並脫胎換骨的情節元素而已。本書並非僅是集結個別謎團事件而形成之長篇篇幅的故事,其是描述主角如何進入戰爭並從戰爭中倖存後回歸日常生活的長篇故事。amazon.co.jp網站的介紹說是誤導或許太過沉重,但是放錯重點讓讀者產生錯誤期待卻是可能會有的負面效果,因為至少這個問題就發生在自己身上。
總而言之,雖然本書最後的事件以及結局可以說是出乎意料的展開,但是不要把本書僅當成是推理小說,而要更全面地去閱讀本書所勾勒描繪的人性成長,或者能更體會到作者書寫本書的意志與用心。

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桃ノ木坂互助会

日本女性推理小說家川瀬七緒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的単行本版本是在2014年2月出版,而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6年1月出版的文庫本版本。作者另外有發表「法医昆虫学捜査官シリーズ」的系列作品。根據日文版ウィキペディア上的資訊,作者在2007年開始動筆寫小說之前是一名服裝設計師,在2010年分別有作品成為鮎川哲也賞與江戸川乱歩賞的最終候補,並在2011年二度參加江戸川乱歩賞而受賞。
在amazon.co.jp網站上,本書的故事被介紹為,一名老人為了保護自己所居住的小鎮,所以與「互助会」的夥伴們,開始著手進行將會引發問題之危險人物趕出小鎮的行動,只是這看似只有這群具備不同專業背景的老人方能完成之異想天開的行動,原本應該會很順利地按照計畫來展開,但事情的發展卻變調而走向意料之外的方向。這樣的設定,誠如一則amazon.co.jp網站讀者評論所述,像是「ダークな『三匹のおっさん』」,是在「三匹のおっさん」的故事上,加上「人の悪意」、「ダークな展開」、「老人の厳しい現実」、「ドロドロな人間関係」等元素混合,而後再加上「救いのないどんでん返し」所形成的故事。而正因為是這樣的設定,讓自己對本書故事產生興趣並決定購入閱讀。
而本書故事情節並非只有在前述故事介紹中所提及的內容,尚包括另一條更陰暗的敘事軸線。一個因為生父暴行而存在陰影、擁有精神科醫師執照的年輕女性,接受受到家暴等惡行所迫害的女性受害者委託,使用讓施暴者深陷恐慌等精神壓力、甚至迫使其自殺的手法,為受害者報復或尋求讓受害者得到永久性的解脫。由於女性的目標與「互助会」老人們的目標是同一人,在彼此行動的交互影響以及目標人物具備更加危險之特質的情況下,雙方行動竟導致出讓女性有生命危險的危機,而最後更令人意外的展開是其中一名老人角色「知人知面不知心」的陰暗面性格。
而這樣的故事情節發展雖然有娛樂性,讀來也是節奏明快流暢,但是人物側寫過於單薄,部分敘事元素過於粗糙簡略,仍成為本書讓自己無法忽略的不足或侷限。原本預期會更有現實感的故事,讀完之後卻覺得其中有些元素還是過於超現實而顯得有些膚淺與薄弱。例如,書中使用精神疾病之術語來解釋書中人物的行動或心理,就顯得有點矯情且流於浮面。

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

Fortune Smiles: Stories

2015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winner,為作者的短篇小說集。自己之前曾閱讀過作者在2013年獲得the Pulitzer Prize的長篇作品〈The Orphan Master's Son〉,當時自己並無法理解該書為何會受到如此多正面的讚賞:「總而言之,即使有再多的讚譽,本書對自己來說就是一本作者自我滿足的幻想之作,對讀者來說僅是貧瘠而帶來困惑」。
不過,這次的短篇小說集卻讓自己讀完之後驚艷不已,甚至可以說作者像是換了一個人似地,從一個賣弄敘事技巧的文字工匠,變成了成熟真摯、能搔到人心癢處的說書人。
雖然作者在故事中還是從與讀者所身處現實可能存在距離的極權政權、歷史、災難、不治之症、資通訊技術等元素擷取創作的養分,但是可能是因為作者在短篇小說的文體中選擇簡練而直白的文字風格,不再在敘事架構或軸線上玩弄故弄玄虛的匠氣技巧,所以敘事的力道反而能更明白地直指人心。在本書所收錄的六篇故事中,作者的選材不能說是涵蓋多樣的變異性,但是作者在可以看出其喜好或所關注人性議題的主題中,把人的幽微思緒或陰暗面情緒書寫出恰到好處的深度與廣度,並用讀來沒有壓力、直接而簡約的文字,讓讀者讀到有所懸疑又有所省思的有趣故事。
自己最喜歡的故事是《George Orwell Was a Friend of Mine》。在柏林圍牆被推倒後的東柏林,主角是任職於先前囚禁思想犯或政治犯之監獄的前典獄長,面對妻女離開而先前工作的監獄成為提醒人們歷史記憶的觀光景點,不想面對自己過去或許曾經有在歷史的翻弄下顯露出自己人性的自私與醜惡,前典獄長在曾經被囚禁於監獄中之女囚所帶領的監獄導覽之旅中,開始質疑女囚所講述的過往經歷,並在故事最後的高潮中為了否定歷史的存在而將自己陷在意外的風險中。歷史的流轉讓判斷正義與錯誤的標準不再是主角所曾相信或依據的版本,但是這樣的表面因素所導致出的對立或矛盾,卻更深層地觸碰到人心的自我防衛與自我辯護,讓人性的自私與選擇性遺忘,到頭來無所遁形。不是去究責或討論是非曲直,作者更多是在敘說,人如何面對歷史文化、社會現實與人際關係所帶給自己的難題與窘境,而真誠地看待自己與過往又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帰ってきた腕貫探偵

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腕貫探偵シリーズ」的最新作,共收錄四篇短篇小說。自己先前亦有讀過這個系列的其他作品,而在讀完前一部作品時,自己感覺該作品有點在探索系列作品路線風格定位的味道,所以對於系列作品之後的走向會如何,是抱持著疑慮。不過,讀完本書後,不論是好是壞,自己感覺系列作品的路線風格開始有了收束或聚焦,且作者運用系列作品既有元素與體例來鋪陳新事件的技巧亦趨於成熟而穩定。
本書中第一個可以被感受到、較明確發展出的風格定位是主角「腕貫探偵」的「幽靈化」。基於系列作品的過往設定,主角是年齡不詳、面無表情、面貌不易辨識、渾身散發陰沉氣息的謎樣男子,但是在本書中,主角變得更飄忽、存在感更淡薄、甚至是散發讓人無法辨識是人是鬼的陰森與曖昧氣息。然而有趣的是,雖然主角的存在越來越超現實,但是伴隨著其他登場人物開始被設定成為系列作品的班底,主角跟這些人物之間的關聯便成為制衡主角「幽靈化」並將之拉回現實的一種引力:例如,喜歡稱主角為「だーりん」的千金女大學生,便能相當程度掌握主角四處「擺攤」的慣性,讓主角神出鬼沒接受一般市民諮商疑難雜症的行為有更多其實是在「工作」的現實感。
前述風格定位的一個附帶效果是,主角真正出現在故事中的篇幅越來越少,由於主角只是就所聽到的謎樣事件做出推理、點出盲點並解明可能的真相,所以其出場所需要的敘事篇幅其實不用太多,而作者索性就把敘事視角移到每個事件當事人身上,並在使用故事大多篇幅讓當事人說明其所遭遇的謎樣事件內容後,再讓主角登場,以「安楽椅子探偵」的方式解開謎團。其實這是很傳統的推理小說敘事架構,而這樣的架構也讓作者不再使用太多篇幅來說明或處理系列作品的既有元素,而更多聚焦於個別事件的鋪陳上。在《指輪もの騙り》這篇故事中,主角甚至並未現身,而把推理解謎的任務交由其他班底人物來執行。雖然在《追憶》這篇故事中,主角是從頭到尾登場,不過由於其只是傾聽當事人故事然後再據以做出推理,所以就算是以對話形式跟當事人有所互動,並會就當事人敘述提出疑問,主角在故事中的存在感還是到了要揭開事件真相的時候才比較有了重量。
本書另一個被確立的風格是跨越時空。前三篇故事所描述的事件都不是發生在敘事當下時間,從一兩年前、二十年前到三十年前,主角或者登場人物所推理解謎的不可解事件都是封存在當事人記憶裡的過往,所以當真相被揭開時,當事人所獲得的只是一種從罪惡感中被救贖或從困惑中被解脫的感覺,伸張正義、打擊犯罪則從不是故事所要傳達的主題。《追憶》更是把跨越時空的元素推到另一個層次:在故事中當事人是個鬼魂,事件的發生則是在五十年前,在所有關係人均已死亡的情況下,主角所做的只是讓當事人(往生者)從與塵世的羈絆中解脫。謎樣存在的主角所解開的是長期束縛人心的過往心結,這樣的風格或者會成為系列作品之後的特質之一。
先不管本書故事的情節是否足夠精彩或者布局是否相當巧妙,看到系列作品有了風格定位,自己也好像撥雲見日地暫時放下疑慮,而不用去想系列作品是否會迷失方向或水準江河日下。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菩提樹荘の殺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有栖川有栖「火村英生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四篇作品,単行本版本在2013年8月出版,而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6年1月出版的文庫本版本。
作者在単行本的あとがき中指出,本書的共通主題是「若さ」。作者說明,除了《アポロンのナイフ》是在處理少年犯罪的主題而《探偵、青の時代》是在書寫主角火村英生在大學時代所發生的事件外,這個系列作品的特點是,做為主角的偵探搭檔組合,兩人在特定時點後年齡便不再增長,總是以34歲的狀態出現在故事中,亦即是「時代だけが移り変わり、彼らは超越的に常に〈現代〉を生きるわけだ」。只是,作者亦坦承,「同じ齢のままで、キャラクターの成長や変化を描く手もないではない。しかし、生年不明の彼らの世代を描くことはできず、時代背景が空白だから生い立ちを克明に書くことも困難だ」。
而後,作者在文庫版あとがき中進一步闡述,「私が主人公たちに齢を取らせないのは、彼らに常に現代に生きてもらいたいからであって、時間が静止したファンタジー空間に浮かんでいて欲しいからではない。だから、これまでずっと現実の事象(事件や世相など)を作中に取り込んできたつもりだ」。所以,作者是意圖性地讓主角兩人「不老」,但是又「與時俱進」地一直活在「當下」,處理著敘事背景與環境和讀者所身處的時間與現實沒有什麼違和感的事件。
本書書後所附解説則是把作者為本書所指出的主題「若さ」做了近一步的分析,指陳出「外側と内側から、それぞれ異なった形で『若さ』にアプローチしたのも、本短編集の妙だ」。然而,這樣的分析對自己來說是有點太過牽強,畢竟作者說本書的主題是「若さ」,不等於這個元素就必須出現在每篇故事中,或者這個元素即使出現在故事中是無關緊要甚至突兀,也要配合主題勉強將之指摘出來並放大其意義或價值。例如,在與書名同名的故事《菩提樹荘の殺人》中,雖然被害者是推廣名為「エヴァーグリーン・ライフ」之青春永駐(アンチエイジング)養生術的媒體寵兒,而主角兩人也在故事中討論衰老等議題,但是對自己來說,這些元素跟故事主要敘事軸線並無太多關聯,要將之拉出來契合作者所宣稱的本書主題,有些牽強亦無必要。
在主角「凍齡」的虛構世界中,這個系列作品的設定所能翻出的新意,或者不是主角的成長與變化(作者自己也說有困難),而是將主角虛構與非現實的性格定型並深化。透過故事中敘事者主角的描述,讀者得知偵探主角在青春期曾經動過殺人的念頭,雖然最後並沒有付諸實行;偵探主角是為何有了殺意,對象是誰,這些細節都還是謎團,而偵探主角尚未被揭露的神祕或陰暗面,和他特異的性格與過人的推理能力有何關聯,或者也是這系列作品的人物設定引發讀者好奇心之處。主角人物在隨時代不斷演進的敘事背景中,一直維持其年齡、形象、作風與性格,在時代在變、人卻不變的微妙平衡中,主角人物在故事裡可以給讀者一種既非現實又現實的感覺,或許這便是系列作品獨具特色的魅力之一。
然而,撇開「凍齡」這個設定背後的創作理論以及所能產生的風格與效果不談,本書四篇故事的事件謎團設定與推理過程鋪陳,對自己來說並不是很出色的表現,讀完之後並沒有帶給自己太多閱讀偵探小說的滿足感。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代官山コールドケース

日本推理小說家佐々木譲的長篇作品。本書的単行本版本是在2013年8月出版,自己曾經有過購入閱讀的念頭但最後並未付諸行動;得知本書的文庫本版本會在2015年12月出版,自己便在逛書店時詢問店員並確認有現貨後購入,藉以消弭之前因為遲疑而錯失閱讀機會的一絲絲遺憾。
本書是作者「水戸部裕シリーズ」(或稱為「特命捜査対策室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本書書後所附解説將這個系列作品闡釋成「巨大な都市の一隅を〈街〉として切り取り、事件発生から解決までの一続きの時間の中でその変化を記述するという性格がある」,而自己由於未讀過系列作品之第一作〈地層捜査〉,所以無法判斷撰寫解説之書評家的前述闡釋是否應被認同。不過,基於前述闡釋,本書書後所附解説進一步指摘出,本書即使並未直接描述而是透過證人證詞回溯到過去,但其所描述者為「昭和から平成への移ろい」,而這樣的時代氛圍雖然淡薄,但是就像是股幽微的氣味,在本書所建構出的故事背景中確實還是可以聞得出來。
故事一開始,主角受命與一名負責偵辦性犯罪案件的女警合作,以不公開方式著手調查一件在17年前以嫌疑人身亡而不起訴處分結案的獨居女子在其住處被殺害事件。之所以要重啟調查,是因為在17年後的當下發生另一起女子在其住處被殺害事件,在其案發現場檢驗出與在17年前案件之案發現場中出現的相同DNA,而在17年前發生的案件中,現場遺留有三名不同男性的陰毛,其中一人是後來身亡的嫌疑人,另兩人之身分則未被調查清楚。17年前案件發生之當時,日本警方正疲於奔命地在處理奧姆真理教所發動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所以該案便在被害人當時男友可能涉嫌後來又原因不明身亡的情況下被草率結案。當在該案現場出現的DNA在17年後又出現在案情類似的另一起案件現場時,害怕顏面掃地與國賠危機等問題的警界高層,便任命主角在不得張揚的情況下,重啟對17年前舊案的調查,並在不得與調查新案的地方警察有所交流的情況下,搶在地方警察前找出真相。
除了從主角的視角切入的敘事軸線外,本書中還交錯著從非正式協助主角進行調查的科学捜査研究所研究員、曾經參與17年前案件調查又參與當下事件調查之警察等人物視角所切入的敘事軸線。而由於在多重軸線中存在複數人物,包括追查真相者以及被調查的涉案關係人,所以即使案情本身雖是陷入疑雲但又並非懸疑到引人入勝的程度,看著作者鋪陳出多種角色人物然後再收束出最後的真相,還是可以感覺到作者寫作警察小說的功力,亦即是讓警察辦案過程中混入人味與社會現實感,雖然案件謎團設計與調查推理過程本身並無太多令人驚喜與驚豔之處。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罪人よやすらかに眠れ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新作短篇小說集。
如同作者過去的一些短篇小說集作品,在本書中作者亦是設定出一個謎樣而詭異的情境,並讓偶發之謎團及其解謎推理在其中發生:在北海道札幌市中島公園旁邊有一座帶著不可思議氛圍的豪華建築,其神秘的特質是「この館に、業を抱えていない人間が来てはいけないんです」,而每個偶然路過並因為種種原因被居住在建築裡的人們帶進建築中的「當事人」,都是背負著「罪」或「秘密」等「業障」,並在進入建築後被一個俊美的神祕男子透過觀察、對話與推理,找出蛛絲馬跡揭露每個「業障」背後的真相。
太過詭異或奇想的設定或者就會讓人表現出明顯的好惡。本書各篇故事中有著一些作者沒有敘明也無法敘明的元素,而讀者就必須把這些元素當成背景設定的一部分並接受作者創造謎樣氣氛的自我滿足與想像力展現,如果要去質疑或批判,那麼能給予本書的評價自然不會太高。
作者所擅長的是在文本敘事中加入一些邏輯漏洞或描述曖昧之處,然後讓扮演偵探角色的書中人物指摘出來,並透過推理分析的方式排除其他解釋的可能而得出做為唯一可能結論的真相。在本書中作者挑戰難度更上一層樓的技巧,亦即是讓每個被帶入建築中的「當事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去述說自己進入建築內的經歷。這樣的技巧會有好處是,作者可以透過書中人物的視野與感覺,一再反覆去構築並強化建築以及其中人物的神祕詭譎感。但是,這樣的技巧亦會有壞處是,作者必須花更多力氣去交代,為何敘事者無法把謎團自己說明清楚而必須讓扮演偵探角色的人物來闡釋,而這點作者並不能說有做到很好。此外,前述技巧也會讓讀者感覺,扮演偵探之人物能夠看破真相,是沒有太多根據、武斷臆測卻歪打正著的「天賦異稟」,因為或者是受限篇幅,或者是無法完整闡述,扮演偵探之人物從「當事人」的敘述中找出線索並得出結論,其推理過程總有一些令人感覺「一廂情願」或「加油添醋」的地方。
不過,對自己來說,閱讀本書還是有娛樂價值的,因為作者的發想仍有其想像力與創意。雖然本書的作品在敘事結構上有鬆散的問題,謎團鋪陳與推理演繹亦非作者最高水準的表現,但是作者的風格仍健在,表現亦仍有其火侯與功力,所以自己也就不想太過嚴苛,畢竟多著眼書中可以讓自己滿足的部分才能更享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