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帰ってきた腕貫探偵

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腕貫探偵シリーズ」的最新作,共收錄四篇短篇小說。自己先前亦有讀過這個系列的其他作品,而在讀完前一部作品時,自己感覺該作品有點在探索系列作品路線風格定位的味道,所以對於系列作品之後的走向會如何,是抱持著疑慮。不過,讀完本書後,不論是好是壞,自己感覺系列作品的路線風格開始有了收束或聚焦,且作者運用系列作品既有元素與體例來鋪陳新事件的技巧亦趨於成熟而穩定。
本書中第一個可以被感受到、較明確發展出的風格定位是主角「腕貫探偵」的「幽靈化」。基於系列作品的過往設定,主角是年齡不詳、面無表情、面貌不易辨識、渾身散發陰沉氣息的謎樣男子,但是在本書中,主角變得更飄忽、存在感更淡薄、甚至是散發讓人無法辨識是人是鬼的陰森與曖昧氣息。然而有趣的是,雖然主角的存在越來越超現實,但是伴隨著其他登場人物開始被設定成為系列作品的班底,主角跟這些人物之間的關聯便成為制衡主角「幽靈化」並將之拉回現實的一種引力:例如,喜歡稱主角為「だーりん」的千金女大學生,便能相當程度掌握主角四處「擺攤」的慣性,讓主角神出鬼沒接受一般市民諮商疑難雜症的行為有更多其實是在「工作」的現實感。
前述風格定位的一個附帶效果是,主角真正出現在故事中的篇幅越來越少,由於主角只是就所聽到的謎樣事件做出推理、點出盲點並解明可能的真相,所以其出場所需要的敘事篇幅其實不用太多,而作者索性就把敘事視角移到每個事件當事人身上,並在使用故事大多篇幅讓當事人說明其所遭遇的謎樣事件內容後,再讓主角登場,以「安楽椅子探偵」的方式解開謎團。其實這是很傳統的推理小說敘事架構,而這樣的架構也讓作者不再使用太多篇幅來說明或處理系列作品的既有元素,而更多聚焦於個別事件的鋪陳上。在《指輪もの騙り》這篇故事中,主角甚至並未現身,而把推理解謎的任務交由其他班底人物來執行。雖然在《追憶》這篇故事中,主角是從頭到尾登場,不過由於其只是傾聽當事人故事然後再據以做出推理,所以就算是以對話形式跟當事人有所互動,並會就當事人敘述提出疑問,主角在故事中的存在感還是到了要揭開事件真相的時候才比較有了重量。
本書另一個被確立的風格是跨越時空。前三篇故事所描述的事件都不是發生在敘事當下時間,從一兩年前、二十年前到三十年前,主角或者登場人物所推理解謎的不可解事件都是封存在當事人記憶裡的過往,所以當真相被揭開時,當事人所獲得的只是一種從罪惡感中被救贖或從困惑中被解脫的感覺,伸張正義、打擊犯罪則從不是故事所要傳達的主題。《追憶》更是把跨越時空的元素推到另一個層次:在故事中當事人是個鬼魂,事件的發生則是在五十年前,在所有關係人均已死亡的情況下,主角所做的只是讓當事人(往生者)從與塵世的羈絆中解脫。謎樣存在的主角所解開的是長期束縛人心的過往心結,這樣的風格或者會成為系列作品之後的特質之一。
先不管本書故事的情節是否足夠精彩或者布局是否相當巧妙,看到系列作品有了風格定位,自己也好像撥雲見日地暫時放下疑慮,而不用去想系列作品是否會迷失方向或水準江河日下。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菩提樹荘の殺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有栖川有栖「火村英生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四篇作品,単行本版本在2013年8月出版,而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6年1月出版的文庫本版本。
作者在単行本的あとがき中指出,本書的共通主題是「若さ」。作者說明,除了《アポロンのナイフ》是在處理少年犯罪的主題而《探偵、青の時代》是在書寫主角火村英生在大學時代所發生的事件外,這個系列作品的特點是,做為主角的偵探搭檔組合,兩人在特定時點後年齡便不再增長,總是以34歲的狀態出現在故事中,亦即是「時代だけが移り変わり、彼らは超越的に常に〈現代〉を生きるわけだ」。只是,作者亦坦承,「同じ齢のままで、キャラクターの成長や変化を描く手もないではない。しかし、生年不明の彼らの世代を描くことはできず、時代背景が空白だから生い立ちを克明に書くことも困難だ」。
而後,作者在文庫版あとがき中進一步闡述,「私が主人公たちに齢を取らせないのは、彼らに常に現代に生きてもらいたいからであって、時間が静止したファンタジー空間に浮かんでいて欲しいからではない。だから、これまでずっと現実の事象(事件や世相など)を作中に取り込んできたつもりだ」。所以,作者是意圖性地讓主角兩人「不老」,但是又「與時俱進」地一直活在「當下」,處理著敘事背景與環境和讀者所身處的時間與現實沒有什麼違和感的事件。
本書書後所附解説則是把作者為本書所指出的主題「若さ」做了近一步的分析,指陳出「外側と内側から、それぞれ異なった形で『若さ』にアプローチしたのも、本短編集の妙だ」。然而,這樣的分析對自己來說是有點太過牽強,畢竟作者說本書的主題是「若さ」,不等於這個元素就必須出現在每篇故事中,或者這個元素即使出現在故事中是無關緊要甚至突兀,也要配合主題勉強將之指摘出來並放大其意義或價值。例如,在與書名同名的故事《菩提樹荘の殺人》中,雖然被害者是推廣名為「エヴァーグリーン・ライフ」之青春永駐(アンチエイジング)養生術的媒體寵兒,而主角兩人也在故事中討論衰老等議題,但是對自己來說,這些元素跟故事主要敘事軸線並無太多關聯,要將之拉出來契合作者所宣稱的本書主題,有些牽強亦無必要。
在主角「凍齡」的虛構世界中,這個系列作品的設定所能翻出的新意,或者不是主角的成長與變化(作者自己也說有困難),而是將主角虛構與非現實的性格定型並深化。透過故事中敘事者主角的描述,讀者得知偵探主角在青春期曾經動過殺人的念頭,雖然最後並沒有付諸實行;偵探主角是為何有了殺意,對象是誰,這些細節都還是謎團,而偵探主角尚未被揭露的神祕或陰暗面,和他特異的性格與過人的推理能力有何關聯,或者也是這系列作品的人物設定引發讀者好奇心之處。主角人物在隨時代不斷演進的敘事背景中,一直維持其年齡、形象、作風與性格,在時代在變、人卻不變的微妙平衡中,主角人物在故事裡可以給讀者一種既非現實又現實的感覺,或許這便是系列作品獨具特色的魅力之一。
然而,撇開「凍齡」這個設定背後的創作理論以及所能產生的風格與效果不談,本書四篇故事的事件謎團設定與推理過程鋪陳,對自己來說並不是很出色的表現,讀完之後並沒有帶給自己太多閱讀偵探小說的滿足感。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代官山コールドケース

日本推理小說家佐々木譲的長篇作品。本書的単行本版本是在2013年8月出版,自己曾經有過購入閱讀的念頭但最後並未付諸行動;得知本書的文庫本版本會在2015年12月出版,自己便在逛書店時詢問店員並確認有現貨後購入,藉以消弭之前因為遲疑而錯失閱讀機會的一絲絲遺憾。
本書是作者「水戸部裕シリーズ」(或稱為「特命捜査対策室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本書書後所附解説將這個系列作品闡釋成「巨大な都市の一隅を〈街〉として切り取り、事件発生から解決までの一続きの時間の中でその変化を記述するという性格がある」,而自己由於未讀過系列作品之第一作〈地層捜査〉,所以無法判斷撰寫解説之書評家的前述闡釋是否應被認同。不過,基於前述闡釋,本書書後所附解説進一步指摘出,本書即使並未直接描述而是透過證人證詞回溯到過去,但其所描述者為「昭和から平成への移ろい」,而這樣的時代氛圍雖然淡薄,但是就像是股幽微的氣味,在本書所建構出的故事背景中確實還是可以聞得出來。
故事一開始,主角受命與一名負責偵辦性犯罪案件的女警合作,以不公開方式著手調查一件在17年前以嫌疑人身亡而不起訴處分結案的獨居女子在其住處被殺害事件。之所以要重啟調查,是因為在17年後的當下發生另一起女子在其住處被殺害事件,在其案發現場檢驗出與在17年前案件之案發現場中出現的相同DNA,而在17年前發生的案件中,現場遺留有三名不同男性的陰毛,其中一人是後來身亡的嫌疑人,另兩人之身分則未被調查清楚。17年前案件發生之當時,日本警方正疲於奔命地在處理奧姆真理教所發動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所以該案便在被害人當時男友可能涉嫌後來又原因不明身亡的情況下被草率結案。當在該案現場出現的DNA在17年後又出現在案情類似的另一起案件現場時,害怕顏面掃地與國賠危機等問題的警界高層,便任命主角在不得張揚的情況下,重啟對17年前舊案的調查,並在不得與調查新案的地方警察有所交流的情況下,搶在地方警察前找出真相。
除了從主角的視角切入的敘事軸線外,本書中還交錯著從非正式協助主角進行調查的科学捜査研究所研究員、曾經參與17年前案件調查又參與當下事件調查之警察等人物視角所切入的敘事軸線。而由於在多重軸線中存在複數人物,包括追查真相者以及被調查的涉案關係人,所以即使案情本身雖是陷入疑雲但又並非懸疑到引人入勝的程度,看著作者鋪陳出多種角色人物然後再收束出最後的真相,還是可以感覺到作者寫作警察小說的功力,亦即是讓警察辦案過程中混入人味與社會現實感,雖然案件謎團設計與調查推理過程本身並無太多令人驚喜與驚豔之處。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罪人よやすらかに眠れ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新作短篇小說集。
如同作者過去的一些短篇小說集作品,在本書中作者亦是設定出一個謎樣而詭異的情境,並讓偶發之謎團及其解謎推理在其中發生:在北海道札幌市中島公園旁邊有一座帶著不可思議氛圍的豪華建築,其神秘的特質是「この館に、業を抱えていない人間が来てはいけないんです」,而每個偶然路過並因為種種原因被居住在建築裡的人們帶進建築中的「當事人」,都是背負著「罪」或「秘密」等「業障」,並在進入建築後被一個俊美的神祕男子透過觀察、對話與推理,找出蛛絲馬跡揭露每個「業障」背後的真相。
太過詭異或奇想的設定或者就會讓人表現出明顯的好惡。本書各篇故事中有著一些作者沒有敘明也無法敘明的元素,而讀者就必須把這些元素當成背景設定的一部分並接受作者創造謎樣氣氛的自我滿足與想像力展現,如果要去質疑或批判,那麼能給予本書的評價自然不會太高。
作者所擅長的是在文本敘事中加入一些邏輯漏洞或描述曖昧之處,然後讓扮演偵探角色的書中人物指摘出來,並透過推理分析的方式排除其他解釋的可能而得出做為唯一可能結論的真相。在本書中作者挑戰難度更上一層樓的技巧,亦即是讓每個被帶入建築中的「當事人」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去述說自己進入建築內的經歷。這樣的技巧會有好處是,作者可以透過書中人物的視野與感覺,一再反覆去構築並強化建築以及其中人物的神祕詭譎感。但是,這樣的技巧亦會有壞處是,作者必須花更多力氣去交代,為何敘事者無法把謎團自己說明清楚而必須讓扮演偵探角色的人物來闡釋,而這點作者並不能說有做到很好。此外,前述技巧也會讓讀者感覺,扮演偵探之人物能夠看破真相,是沒有太多根據、武斷臆測卻歪打正著的「天賦異稟」,因為或者是受限篇幅,或者是無法完整闡述,扮演偵探之人物從「當事人」的敘述中找出線索並得出結論,其推理過程總有一些令人感覺「一廂情願」或「加油添醋」的地方。
不過,對自己來說,閱讀本書還是有娛樂價值的,因為作者的發想仍有其想像力與創意。雖然本書的作品在敘事結構上有鬆散的問題,謎團鋪陳與推理演繹亦非作者最高水準的表現,但是作者的風格仍健在,表現亦仍有其火侯與功力,所以自己也就不想太過嚴苛,畢竟多著眼書中可以讓自己滿足的部分才能更享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