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Refund: Stories

2015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finalist,集結作者於1992年至2014年間、在Ploughshares、The Harvard Review、Granta、The Iowa Review、Guenica等雜誌上所發表的短篇小說。
本書所收錄的故事,瀰漫著一種孤獨、幽暗、禁閉而貧瘠的氣息。如果書中敘事的鉛字可以讓人聞到味道,那就會是一股酸臭的氣味,但是其並不是因為屍體或食物的腐敗,而是人心在被孤立、被遺棄、被現實所禁錮、或被即將墜入生活困頓之恐懼所襲擊等情況中,因為逐漸失去血色並逐漸扭曲變形而導致的組織壞死。然而,這並不是說本書中的故事都是把人推進悲觀、醜陋而暗無天日的深淵之中,雖然有一些故事的開放式結局讓人對接下來的發展感到無奈甚至悲哀,但是書中仍時不時會有人性在支離破碎的家庭關係或被隔絕在邊陲的失去希望中,展現出讓人感動片刻的光明面,只不過這樣像劃火柴般的須臾光與熱,可能無法照亮或溫暖故事的陰冷灰暗基調。
被生活推擠到角落後困在其中的故事人物,往往沒有家人的羈絆或者有著無法讓自己感到寬心或療癒的家庭關係,在這樣的狀況下,這些人物因為偶遇、意外或選擇,走向一個不見得會有結局的轉折,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變動卻不見得會有正面的意義或價值。作者在這樣的故事中書寫現實的殘酷與沉重以及人性的幽微與細膩,亦即是說,在故事所構築出的現實中,故事人物展現自己意識或性格中的自私、執妄、貪念、困窘或無奈,在無能為力轉變現實卻必須行動的狀況下,錯誤無法被導正,孤獨只能被深化,悲慘沒有脫出的可能,雖然人性不見得會因此失去希望也不見得會放棄掙扎,但是希望的熱度與掙扎的力道卻經常無法傳達太多正面的訊息。
嘗試為幾篇故事整理出敘事梗概,做為說明前述感想的例子:
在《Reunion》中,為經濟狀況與家庭問題而掙扎的女主角參加高中同學會,重逢昔日男友卻也遇上了昔日同窗持槍殺人的事件,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昔日男友出手相救,然而主角之後聽信昔日男友建議所進行的投資,卻是場騙局且讓主角損失慘重。
《Theft》則是描述孤單終老的女詐欺犯,在診斷出罹患失智症後想要散盡家財並搭乘遊輪之旅,而在遊輪上她遇到因失戀而痛苦、不諳世事的年輕女生。
透過製作嘲弄人性貪婪與虛妄之電視節目而累積財富的製作人是《Anythiing for Money》這篇故事的主角,因其與前妻離婚而疏於連絡的女兒,把其外孫女託付給製作人照顧,而外孫女需要換心的病情,讓製作人必須面對自己的無力感。
與書名同名的《Refund》所講述的故事是,因為追求藝術夢想而讓自己負債累累的主角,為籌錢讓小孩上高級幼稚園並在因緣際會下,將自己在雙子星大樓附近的破舊公寓短期租借給他人,而911事件的發生讓租借關係破局,對方不斷提高所要求退費的價格,但在看似歇斯底里的行動背後卻有著摯友在事件中身亡的悲劇。
被過動不受控制的小孩所困擾的主角,面對持保守政見且與自己理念不合的候選人到自己家門口拜訪並從事競選活動,小孩的舉動所導致的意外,讓原本不可能有什麼交集的主角與候選人有了片刻的心靈交流,即是這樣的交流在《Candidate》這篇故事中只是如同漣漪般短暫出現且終將不留痕跡地消失。
必須說,本書的故事讓自己讀來很有觸發,作者所營造的世界與氛圍,讓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到並省思,故事所傳達、慘酷冷冽卻也悲傷無奈的訊息。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宰領 隠蔽捜査5

日本推理小說家今野敏「隠蔽捜査シリーズ」的第五部長篇小說,単行本版本在2013年6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6年2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自己曾經讀過這個系列的短篇小說集〈自覚 隠蔽捜査5.5〉以及長篇小說作品〈果断 隠蔽捜査2〉,後者為2008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及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受賞作。
系列作品的主角、階級雖為「警視長」卻受到降格處分而擔任大森署署長的竜崎伸也,在這次的故事中,於公於私都面臨到問題。二度重考的兒子要再度接受東大入學測驗,但在前一晚卻發高燒,甚至還在考場昏倒,而於此同時,與主角同期的警視庁刑事部長請託主角低調調查國會議員行蹤不明的事件,但後來卻演變成議員被綁架而為其開車的司機慘遭殺害的犯罪事件。主角在警察組織的複雜人際關係與權力結構中,堅持自己的判斷並嘗試找出合理處事的方式,抽絲剝繭地釐清案情真相,在成功救出議員並逮捕綁架實行犯後,進一步揭開案件背後真正的藏鏡人。本書節奏明快,敘事流暢,閱讀起來輕鬆且很容易被帶進故事中,雖然所描述事件的案情不是多麼複雜懸疑,但讀起來仍會讓人興味盎然。就一本通俗娛樂小說而言,本書算是可以滿足期待。
在本書故事中有一背景情境設定,即「警視庁と神奈川県警の確執」。當議員行蹤不明事件演變成議員被綁架事件時,警方確認犯人是使用横須賀市內的公共電話聯絡警方,因此決定在横須賀署中設置前線本部,而主角則是被任命去擔任前線本部的副本部長。當身為「キャリヤ」警察之主角以「警視庁の大森署署長」身分踏入横須賀署時,可預期地會面對到衝突與敵意,而果不其然,身為「ノンキャリヤ」警察之神奈川県警捜査一課長便與主角對案情有不同的推理,雖然最後證實是主角的推理方為正確的推理。而後,在指揮攻堅救出人質並逮捕嫌犯時,主角挑戰上級命令並堅持自己認為是對的判斷,選擇以神奈川県警之人員來執行任務,最後不只成功遂行任務,也收服了神奈川県警的人心。這種敘事的轉折發展雖然流於英雄主義且過於簡單天真,但是其戲劇張力讓人讀來有大快人心的娛樂感,或者這樣亦已足夠。
總之,本書是一本可以在周末輕鬆閱讀的小說,故事不複雜也還算有趣,雖然不足以觸發思考卻可以讓人讀得愉悅痛快。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ドンナ ビアンカ

日本推理小說家誉田哲也「魚住久江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単行本版本在2013年2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6年2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
做為系列作品主要靈魂人物之女性警官,在本書中所參與調查的事件是餐飲集團高階主管被綁架的案件,而除了前述高階主管外,任職於該集團旗下餐廳的另一名男性員工亦一同被綁架。這名員工是單純被捲入事件的受害者還是偽裝成受害者的共犯,讓偵辦案件之警察起了懷疑。
不過,本書故事並不僅是描述,警方偵辦並抽絲剝繭解開綁架案件背後真相的過程。本書書後解説是如是說明本書內容:「この誘拐事件捜査の物語は、しかしながら、本書の半分に過ぎない。残る半分は、小細工が苦手で純粋な男が、一人の女に惚れ込んだ姿を描く恋愛劇なのである」。的確,本書採取兩個不同人物視角之敘事交錯進展的結構,其中一個是以將近40歲之酒品批發商送貨員的第一人稱敘事,述說其愛上在酒店上班之中國女子並發展成偽裝結婚關係的過程,另一個則是以第三人稱的觀點,將靈魂人物之女性警官當成敘事核心,描述警察調查綁架案件的發展。
雖然在篇幅上兩個敘事的分量相去不遠,且作者很細膩而用心地鋪排提供給讀者的資訊,讓兩個交錯進行的敘事不會影響到故事推向結局所應有的高潮,但是相較起來,描述綁架案件偵查過程的部分敘事其實較為鬆散,案情本身也不是特別複雜或是有什麼高潮迭起的轉折,反而是描述男子人生遲來之戀愛心情、還有其之後因為戀愛心情而掉入他人所設陷阱並讓自己身陷困境的部分敘事,結構較為緊密且偶有可觸發人省思的人性描繪。甚至可以說,即便是在描述辦案過程的敘事中,比較精彩的內容也是來自於側寫女性警官以及其周邊人物的性格特質與互動關係。因此,本書要說是描述警察破案的警察小說或者說是描述透過推理揭開事件謎團的推理小說,不如說是描述一個愛情故事變調成荒謬犯罪事件的通俗小說。
至於自己對於本書的評價,則是雖可以輕鬆閱讀且偶有觸發,但是不到令人激賞的程度。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望郷

日本推理小說家湊かなえ的短篇小說集,単行本版本在2013年1月出版,而自己所閱讀者則是在2016年1月出版的文庫本版本。本書中所收錄的《海の星》(當時題名為《望郷、海の星》)為2012年第65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受賞作。自己曾閱讀被收錄在《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2(推理小説年鑑)》一書中的《望郷、海の星》,而自己當時的讀後感是雖沒有負評但亦沒有驚喜。只是這次在本書中重讀這篇短篇作品,或者是因為其被放回本書一貫主題設定的脈絡中,與其他作品間產生互相映襯的作用,也或者是因為第二次閱讀,讓自己能夠更體會在有限篇幅中作者鋪陳轉折的功力以及深入淺出點出人性課題的纖細手法,所以自己這次的閱讀,是有在其中發現到先前未能感受到的深度與靈魂。
作者以其故鄉「因島」(いんのしま)為本,虛構出一座名為「白綱島」的獨立島嶼,其原本為一獨立的城市,並且因種植柑橘、造船業等產業而一度繁榮,但後來榮景不再,城市亦被廢編而併入了鄰近本土的城市管轄範圍內。地理環境上的隔絕獨立與自我封閉,搭配時間流動的由盛轉衰以及在文化情感上因與本土間的差距隔閡所產生的情結,作者所設定的故事背景情境,提供了一個讓本書中各個故事中的人物可以遭遇遷徙、變遷以及在困頓中掙扎等狀況,並懷抱被陰魂不散之記憶與過往所束縛的情緒。
本書中各個故事有著被孤立、被邊陲化甚至被排擠霸凌的角色,在周邊環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的趨勢中,即使已經到達不同的人生階段卻還在掙扎著從自己過往經歷所形成的繭中破出。而在前述主要角色與記憶周旋的human drama中,作者安排了一個出乎意料的轉折,亦即是一個不被預期的真相被披露,如此不僅給故事一個解謎的高潮(然而,巧妙的是,讀者在閱讀時並無從得知或猜想,當下所讀故事的謎團到底是什麼)以及收束敘事的結局,也將human drama的衝突感與深度帶向另一個層次。
這樣一個雖有意想之外的真相但謎團與解謎毫無一般推理小說氣息的特質,形成本書故事獨特的魅力,配上其中角色人物的疏離孤立以及其帶著悲傷韻味的命運或遭遇,還有島上生活的隔絕感與落後感以及整個島上聚落因為經濟榮景不再而必然發生的沒落,便形成獨樹一格的氣質與風味,讓本書故事讀來可以引人省思卻又有讓人意外的高潮,讓讀者在獲得娛樂性滿足之同時又能體會一種獨到的文字美學。
例如,在《雲の糸》中,以為已經脫離因生母弒夫而被排擠與霸凌之遭遇的搖滾新星,被迫回到島上面對人性的虛假與荒謬,在自覺無法擺脫命運之時卻因為得知生母弒夫之真相而獲得某種程度的救贖。又例如,在《夢の国》中,被祖母霸權所宰制的主角,無法前往象徵夢想國度的樂園而只能渴望自由,然而在意外的真相揭露後,讀者才知道原來束縛主角的是她自己的罪惡感。
父親角色的不存在,也是本書故事的另一特色。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松谷警部と三ノ輪の鏡

日本推理小說家平石貴樹「松谷警部シリーズ」的第三部作品,目前是2016年第16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的候補作。在網路上搜尋一下作者的生平資料,發現作者之前是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並在2013年退休後被授予東京大学名誉教授的頭銜,其專門研究美國小說家福克納的作品,而其在小說創作活動上,則是以發表推理小說作品為主。
在本書封底上所載之本書簡介中有這樣的一段話:「伏線また伏線、一読三嘆の本格ミステリシリーズ第三作」。實際讀完本書後,覺得前述描述即使是宣傳用的廣告用語,但是亦非太過誇大渲染或言過其實,因為本書敘事的確有複數伏線,而作者透過描述警方調查殺人案件並推理出真相之過程來收束各個伏線的手法,可以說是穩健且思慮周到,並讓整個敘事結構工整而厚實。
做為一本本格推理長篇小說,本書一開始就端出了原本為職業高爾夫球選手的男子在自宅被攻擊身亡、負責融資業務的銀行主管疑似在車內燒炭自殺、對前高爾夫球選手有敵意的記者在公園被殺身亡、與前高爾夫球選手被殺案件有所牽連的重要關係人行蹤不明等四個事件。前述複數事件不僅是在兩天內接續發生,且所有被害者均有所牽連,所以這些事件不可能毫無關係,但是其間關係到底如何、個別事件的真犯人又到底是誰等謎團,卻讓警方墜入五里霧中,頓時找不到可以抽絲剝繭出真相的切入口。而後,本書之敘事透過訊問事件關係人與查訪案情等警方偵辦動作,讓與事件有關的不同事實逐漸浮上檯面,這些與事件有關的事實形成一條又一條的敘事伏線,彼此交錯也彼此相連,在部分伏線收束之時,另一條伏線被收束的可能性也相應出現,而最後所有的伏線都指向並收束在,由擔任偵探角色的女性巡査部長所推理出並釋明的真相上。
本書這樣完整繁複卻又層次架構清楚的敘事,著實顯現出作者鋪陳與構築出引人入勝之敘事架構的說故事功力。此外,作者所設計的謎團確實複雜難解,而最後被披露的真相也有符合論理邏輯卻讓人感到意外之處。因此,要說本書是本格推理小說的佳作,或者也算不上是掩惡溢美之辭。
不過,本書中也有一些裝飾點綴,其不那麼本格推理而比較像是作者在展現自己的幽默感,例如在辦案過程中與女性巡査部長搭檔的天兵巡査,其白目言行引人發噱,只是這些裝飾點綴為數不多,所以無法讓本書變成一本以黑色幽默為賣點的推理小說。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水鏡推理Ⅱ インパクトファクター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水鏡推理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作者寫作可以說是「量產」,因為在本書書後已經預告,系列作品的第三部〈水鏡推理Ⅲ パレイドリア・フェイス〉即將在2016年6月出版。對自己來說,自己會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其實並不明確:一方面可以說是受到amazon.co.jp上為數不算少的正面讀者評價所影響,另一方面則可以說是出自好奇,想知道作者這樣頻繁密集地出版系列作品,是否能展現多元創意還是只是複製樣板;然而即便有這些原因,基於自己先前在讀完系列作品之第一部作品後所給予的評價,自己應該是不會有誘因去追蹤本系列作品的進展才是。但結果自己卻還是購入本書閱讀。
本書一開始作者便說明,官員們會因「職務異動」所以來來去去,而組織會在先前成員容貌與姓名都還沒被記住的情況下不斷替換新成員;而這樣的說明意味著,在第一部作品中的登場人物,除了女主角外,其他認同女主角信念並支援其行動的配角們,全數不會在本書中登場。另一方面,相較於在第一部作品中女主角接連揭穿多起「科學實驗詐欺事件」的詭計,在本書中女主角可以說是僅解決了「一大一小」的事件,所以本書比較像是描述女主角遭遇大事件的長篇小說,而前部作品比較像是將描述女主角解決事件的複數短篇故事連貫集結成冊。
即使有前述差異,對自己而言,作者在本書中所設計的詭計,如同其在第一部作品所為者,是「帶著魔術成分,使用誤導、置換等手法,讓乍看是真正發生的奇蹟其實是被操弄出來的一場騙局」,而即使作者透過女主角解釋這樣的詭計之所以可以行得通,原因是因為「からくりを知ってしまえば、なんだと思うようなことでも、強い錯覚を生む捏造手段なら、専門家の目も欺けるんです」,但是自己還是覺得這樣的詭計設計是過於天真。
誠如書後解説所言,本書中的虛構事件是以小保方晴子發表宣稱製成「STAP細胞」的論文造假事件為基礎所構築出來,而在本書敘事中,前述論文造假事件亦曾以「STEP細胞」事件的名義被言及,顯示作者是意圖言明,自己的構思的確與前述實際發生的科學醜聞有所關聯。不過作者在本書中所虛構的謎團與真相解明,與前述真實事件並無實質關係或情節疊合之處,要說作者從「STAP細胞」事件所汲取的元素,應該是研究者為何會想要捏造實驗結果、虛構不實之科學突破的動機之謎,而作者轉化自己對於前述動機之謎的想像,並在自己所虛構的事件中,透過解明虛構人物將自己陷入科學醜聞、或者說讓自己被捏造之實驗結果所欺騙的原因,來構築出一場顯露人性偏執或理性侷限的戲劇性演出。相較於科學實驗詐欺的詭計,就虛構事件所涉及動機之謎進行推理並闡明真相,或者才是本書情節真正的核心,而且是更能顯現作者創意與巧思的部分。
因為本書情節將重點置放在說明虛構事件涉案當事人為何會如此行動的動機解明上,所以對自己來說,便稀釋了本書中科學實驗詐欺的詭計設計有點過於「兒戲」的問題。即使本書對涉案當事人心理的描述不夠深刻,所解釋出的當事人動機也不能說完全讓自己沒有過於牽強的感覺,但至少就大眾娛樂小說來說,這樣的情節內容有其特別之處,讀來有相當的娛樂價值,因此相較於系列作品的第一部,自己對於本書自然可以給出較正面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