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アメリカ最後の実験

現為2016年山本周五郎賞候補作,雖然在自己購入本書閱讀時,該賞的候補作品名單尚未公布。自己之所以會閱讀本書的原因,是因為自己之前便曾閱讀過本書作者的其他作品,特別是其先後被選為直木賞候補作的〈盤上の夜〉與〈ヨハネスブルグの天使たち〉。
做為一個1978年出生的新銳科幻小說家(這個歸類不盡精準,會如此歸類只是因為其作品有獲得日本SF大賞而已),作者樹立創作風格以及開拓敘事新境地的企圖相當強烈,誠如出版社對於本書的介紹所言,「ここではないどこか、誰も書いたことがない世界を書きたい――気鋭の作家の新感覚小説」,在本書中,作者的確是描繪出了一個雖然依存在現實存在國家的地理環境中,卻盡是迷離虛幻的超現實幻想世界,而這樣的世界及其氛圍,或者真的可以說是沒有其他人可以建構出來、不在當下而在某處的情境。
對自己來說,本書的確是本「新感覚小説」,因為即使出版社的介紹將之說成是本「サスペンス長編」,但是要說本書有多懸疑,還不如說本書是揉合瘋狂、荒謬、極端、迷幻、妄想的散文詩。本書雖然是在說故事,但卻也是不斷地在表述感覺與想像,而其中時序與軼事的跳接,讓整體敘事更有種浮游且失去具體結構的非現實感。其實之前自己所讀過的作者其他作品,這種挑戰敘事結構必須清楚縝密的書寫風格便已浮現,但是在本書中,作者更明白地宣示了,其不打算明確區分敘事元素與獨白意識的創作企圖,所以作者便可以在三言兩語地交代人物的背景與經歷後,便開始書寫如同感懷、如同批判或者如同想像的獨白,而這樣的敘述也是故事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使其並未讓情節走向更高潮迭起或明確發展。
當然這並不是說本書中沒有敘事。主角到美國西岸的一間爵士音樂學院接受其非常規的入學測驗,其中一個目的是想知悉當年父親失去音訊的真相。主角因為接受測驗的關係,結識了另外兩位同樣想要入學的音樂人,並且獲得了其父親當年使用的特殊樂器(其實是一台合成器)。而後在測驗進行之時,學院內發生了殺人事件,兇手的留言引發了之後一連串模仿的殺人事件,而在最後的事件中,故事的謎團被交代清楚,雖然這個謎團並不是一開始就被清楚設定出來。
在書中作者是這樣描述主角:「脩は偽物を好む。それはおそらく、自分に確固たるものがないと感じるからだろう」。而在書的最後一句話,作者是這樣寫著主角的心情:「自分を偽物たらしめてくれる、すべての本物が」。這樣的書寫讓自己頗有感觸,或許是因為自己有可以投射其中的人生困境吧!只是自己並不如主角般幸運,自己並沒有可以用來確認自己虛偽存在的真實對照,自己的空洞與懸浮並無從被辯證。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ミネルヴァの報復

2016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作者是東京大学法学部畢業的執業律師,在60歲退休後開始創作推理小說,並在2011年正式出道,先前兩部作品分別成為2013年與2014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的候補作,自己則是曾閱讀過其中一部作品〈衣更月家の一族〉。
本書的主角是名單身且獨立開業的女律師,經營員工只有一名女性事務員的一人律師事務所,並被捲入大學時代學長的離婚訴訟事件中。學長、其妻子與其外遇之間的糾葛,在離婚訴訟未果後,妻子對外遇提起損害賠償之訴並要求不合理的天價賠償,但隨即外遇失蹤而讓損害賠償訴訟演變成全面接受原告主張的一造辯論判決,外遇的房產被拍賣來支付賠償金。之後學長妻子被發現陳屍在律師協會的諮詢室中,學長則因為人在主角的律師事務所中而有不在場證明。對學長有所懷疑的主角雖然投入自己的資源展開調查,但案情仍陷入膠著,而學長後來也被發現陳屍在律師協會與法院的地下連通道中。
主角受司法訓練的同期,為一名已婚育有小孩且與丈夫合營事務所的女律師,其在本書中擔任神探的角色,神探在本書中的登場方式其實可以說是「安楽椅子探偵」,不僅其出現的篇幅有限,同時其僅是聽取主角對於案情的陳述便找出事件背後真相與真犯人,進而解開謎團。
作者多年執業律師的職涯經驗,讓其可以去對比主角與神探間的人別差異,並透過主角的自我省思,去點出一些較為深層與人性的生活感觸或社會現實。從這個面向來看,本書增添了不少人性化與現實生活的細節,同時角色的側寫也較為立體,所以讀來可以有不同於閱讀本格推理小說的觸發與思考點,也開出了一扇讓讀者可以稍稍窺見不同人生活細節的窗,雖然只是片段也有距離。
不過,如果以檢視一本推理小說的角度來檢視本書,則本書可能為了兼顧書寫女律師生活細節與其對人生之感觸,而讓推理情節的敘事變得有點凌亂而不夠緊湊。主角太過糾結在謎團中,對於真相的揭發卻遲遲沒有進展;部分敘事細節與推理故事軸線並無太多關聯,雖然這在本書中不是什麼太大瑕疵,但是少了將所有敘事線所織成的網收束成結局點這樣一個展現推理小說家功力的典型範例,本書做為一本推理小說的閱讀痛快感便有所減損。
更重要的是,本書的詭計其實有點粗糙而不夠實際,特別是偽裝身分這種設計,過於頻繁的使用會讓讀者覺得,書中調查案情的警察以及目擊者都未免太過天真好騙。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生還者

現為2016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是一本以登山為題材的推理小說。
一組日本登山隊攀登海拔8586公尺之世界第三高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與印度邊界的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カンチェンジュンガ),但是卻遭逢雪崩山難並導致五人身亡,其中四人的遺體被尋獲。其中一名罹難者的弟弟,其也是登山愛好者,因為過去發生的事故而與罹難者感情疏遠,在哥哥喪禮後開始懷疑自己哥哥的死因並不單純,同時對於因為過往事故不再登山的哥哥為何重新挑戰高難度登山的原因感到困惑。此時有兩名生還者被救出,在兩人先後回到日本後,卻分別對在山上所發生的事提供對立的說法。而這樣的發展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也讓一名亦為業餘登山客的女記者投入調查矛盾說詞背後的真相。
就在干城章嘉峰上所發生意外的真相以及所有關係人之行動背後所存在的動機,作者的確是設計了一個多重轉折與軸線的謎團,其中包括一個遺體尚未被尋獲之罹難者被兩個生還者分別說成熱心助人的善人與犧牲他人的卑鄙小人、參與登山隊的人彼此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性與為何選擇攀登干城章嘉峰的理由、在主事件背後所存在之過往事故到底發生什麼事等問題。
隨著罹難者弟弟與女記者逐漸收集到線索並據以拼湊出可能推論,他們決定跟隨其中一名生還者(另一生還者此時已身亡)重回干城章嘉峰,並在事件發生的現場把整個謎團中交錯構連的前述問題一一釐清。這樣的收束方式製造出一種推遲高潮的懸宕效果,並且在最後的解謎高潮中,以快節奏的方式把真相一而再、再而三的翻轉,讓讀者無法預想發展或自行破梗,而只能被作者的敘事帶向出人意表的結局。
本書有個敘事支線是在處理罹難者弟弟的感情,其單戀哥哥的女友,在哥哥女友於過往事故中身亡後與曾經體貼照顧自己的護士交往,並在調查事件真相的過程中對同為山友的女記者動心。本書最後是收尾在一場婚禮上,或者代表作者還是很想在有限的篇幅中把感情這條線做好處理,只是作者筆下的女性角色有點平面化與樣板化,而身為主角的罹難者弟弟在感情上的心情轉折也沒有被寫得足夠深入,所以感情這條線反而顯得有點淺薄,對山難謎團來說是有些畫蛇添足。此外,作者使用「サバイバーズ・ギルト」這個心理狀態去串連事件關係人的行為動機,雖然新鮮但也增加了讓敘事有深度而立體的難度,而作者或者受限本書框架,並無法成功展現其具備可以挑戰這樣難度的寫作功力。
總而言之,做為推理小說,本書有驚險與懸疑所以讀來很有娛樂感,但是或許因為作者野心不只是寫出一本以登山為背景的推理小說,而是想要書寫更多的人性掙扎與細膩心理,所以反而有點自曝其短。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死と砂時計

現為2016年日本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的候補作。本書結構上可以說是一本短篇推理小說連作集,因為其一開始看來是在一個章節中便處理完一件事件(其中多數章節均已在推理專門雜誌〈ミステリーズ!〉上發表過),雖然書中主要登場人物與場景設定是具備連貫性。只是作者在最後一個為本書所全新創作的章節中,把全書通篇故事做了一個收束,並在本書最後幾頁的《エピローグ》中,帶出一個令人感到意外甚至驚悚的開放式結局,並透過書中偵探角色的死亡以及所設定場景的崩壞,而宣告會有續篇的可能性並不高。
本書所虛構出的場景是收容來自世界各國被判處死刑之囚犯的「ジャリーミスタン終末監獄」,其位處中東沙漠,為一產油國獨裁者的發想,以特有之管理方式,代替各國政府監禁死刑犯並執行死刑,藉以換取收益(然而,最後一章的故事甚至揭露了,獨裁者開放行刑之直播給各國特權階級或富人觀看)。主角為日裔美國人,因殺害生母與養父而被判處極刑,在進入監獄的第一天,遇到了監獄中最年長的死刑囚,並成為最年長死刑囚的「助手」,協助其解決監獄中所發生的各種離奇事件。故事到了最後的結尾,主角與最年長死刑囚間出人意料的關係被揭開,而最年長死刑囚的偏執信念,在書中敘事的最後數行,變成了讓人驚訝甚至毛骨悚然的結局。
作者在本書各個事件中巧妙地運用虛構監獄場景的各種元素,或者更正確地說,作者很盡力地把監獄中所可能發生的各式各樣事件,以結合推理解謎的方式書寫成具娛樂性與戲劇張力的故事。因此,在本書中讀者可以讀到,在具備密室性質的單人牢房中,即將被處決的死刑囚離奇身亡的事件;在囚犯被植入晶片監控以及獄卒層層監視的雙重禁錮系統中,卻有死刑囚可以從警備森嚴的監獄中成功脫逃的事件;進行獄卒行為與倫理考核的監察官,在退休前最後一次執行職務時卻被發現陳屍在監獄中的事件;沉默神秘,為被處死後的死刑囚挖掘墓穴的死刑囚,被發現將特定死刑囚屍體肢解的事件;被囚禁在獄中毫無機會接觸男性的女性死刑囚,卻被獄醫判定懷了身孕的事件等等。
本書的設定雖然令人耳目一新且饒富創意,但是就個別故事來看,其謎團設計與推理過程其實不算表現特別突出,不過還是有一定水準,讀來仍有相當樂趣。對自己來說,本書最高潮且張力最足夠的部分就是在最後的事件與結局,即使隨著敘事的鋪陳,讀者或者已經可以猜到主角與最年長死刑囚之間的關係,但是對於故事最後的發展,恐怕還是只能望著作者想像力的奔馳而讚嘆轉折的巧妙。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東京結合人間

現為2016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本書是一部科幻推理小說:在異想天開的近未來設定中,本格推理小說慣常可見的場景被鋪陳出來,亦即是一群人被困在與外界隔絕的孤島上,在下次資源補給的定期船到達之前,人一個接著一個被殺害,而未被殺害的人在懷疑彼此是真犯人的同時,必須找出一連串事件背後的真相。
本書所設定的科幻或超現實元素,包括:人類性行為演變出一種結合行為,即男女雙方會結合成一個生命體,即所謂「結合人間」,而在結合過程中會有小比例的異常現象發生,此時所結合成的「結合人間」便無法說謊,這種無法說謊的「結合人間」有融入社會的困難;一種病毒透過性行為傳染所引起的疾病「羊歯病」,症狀有皮膚會出現血腫與惡臭等,雖不會致命但也無法醫治,可以接種疫苗預防但仍有被感染的風險,所以被稱為「死ぬより恐ろしい奇病」,亦成為人類恐懼與排斥的標的;一種由日本開發但在部分國家遭到禁售的「結合人間スーツ」,可以完美改變「結合人間」的外貌,或讓不是「結合人間」的人類偽裝成「結合人間」。
對自己來說,一部科幻推理小說要能成立,能讓科幻元素與推理情節緊密而成功地接合,其中超現實或科幻的設定必須成為謎團推理的內在邏輯,其必須限制而非擴張推理可觸及的範圍。也就是說,科幻部分的設定不能是諸如特殊兵器或特別的超能力,讓原本不可能的犯罪變成可能,前述設定必須明確限定敘事發展的可能,並成為在進行推理時所必須考慮到並且不能違背的限制條件之一。
而從前述自己所訂下的標準來看,本書的表現不可不謂是在水準之上,雖然其科幻設定有些過於荒謬無稽且並非自己所偏好的風格。在本書所描述的推理過程中,一方面故事被設定的超現實元素緊密地型塑了進行推理的規則,但是另一方面,這些超現實元素也成為突破看似不可能犯罪之謎團的突破口,讓事件在故事所設定的背景情節與限制條件中,得到了「合情合理」,或者說是可以完全嵌入所有超現實元素所結合成之論理框架中的結論。
然而,本書有個可能是在近來日本推理小說中會時而出現的「特色」,就是在沒有可以做出「絕對推理」之神探級人物登場的情況下,推理過程變成一次又一次的假說建立與推翻,而小說中大部分的篇幅會成為對話、論辯、推斷、舉證以及排除可能性的場域。這或許是日本型的本格推理玩到極致後會走向的發展趨勢,但是太過反覆的推理過程有時候會讓讀者的閱讀受到某程度的干擾。雖然自己閱讀本書仍有獲得閱讀樂趣,但是故事情節太多的翻轉,即使是高潮迭起也出乎意料,卻仍然讓自己有些吃不消與厭煩。只是前述問題還算是瑕不掩瑜,故事整體來說仍是有趣。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帝の毒薬

2013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及び連作短編集部門的候補作,當時購入本書的単行本版本卻束之高閣而沒有閱讀。最近想要整理一下因為自己過度膨脹之購買欲而堆積的未讀書籍,所以本書便從收納的紙箱中重見天日並排入自己的閱讀清單中。
本書的単行本版本是在2012年3月出版,但是時至今日其文庫本版本卻仍未出版,而或者這顯示了,本書並未獲得一般水準以上的評價或注目,所以出版社也因而卻步,不為其發行文庫本版本。
amazon.co.jp上僅有兩則讀者評價,其平均分數是3顆星(一則給了4顆星、另一則僅給了2顆星),而整合其中讀者評論意見,或許可以得出,讓本書不受肯定的原因是「本書のフィクションたる所以が、史実から逸脱したストーリーにあるところ」。
作者在本書中將敘事分成三個部分,分別基於三個歷史事件來構築虛構的故事情節,而構成敘事主要脈絡的前兩部,則是分別描述在哈爾濱進行恐怖人體試驗的「元関東軍731部隊」以及實際在1948年發生在東京的「帝銀事件」(被稱為「敗戦から間もないGHQ支配下の時代に起こった謎と疑惑に包まれた奇怪な事件」)。作者在前兩部中透過虛構人物與情節,將「731部隊」與「帝銀事件」做了因果關係的連結。
在「帝銀事件」中被逮捕並判處死刑的嫌疑犯平沢貞通(亦在本書中登場),歷經多任法務大臣均未簽署執行其死刑,最後平沢貞通病死獄中,而在其死後,訴求平沢貞通並非真犯人、其所受刑責為冤獄的運動仍持續進行。根據網路資訊,「帝銀事件の真犯人は元関東軍731部隊の化学兵器開発の担当者ではないかとの推測を支持する証拠資料(初期捜査を担当した故甲斐文助警視庁警部が遺した「捜査手記」12冊)も見いだされているし、警視庁がこの元軍人の捜査を断念したのは、731部隊関係者の戦争責任の追求の免除を代償として化学兵器などの研究資料を押収した事実の暴露をおそれたGHQの圧力によるものだとする説を裏付ける資料(アメリカのジャーナリストが発見したアメリカ公文書)もある」,所以作者所做的因果關係連結並非完全的空穴來風,而是為至少一部分人所接受的陰謀論。從此角度來看,作者雖然稱不上是提出完全天馬行空或出人意表的發想或推論,但要說其完全偏離史實可能也是太過苛刻的批判。
不過,會有偏離史實的評價可能不僅是因為本書所描寫的情節本身,而是因為本書中存在一些刻劃過於表面、設定太過漫畫風格的人物,而這個狀況所導致的問題,其實不是偏離「史實」而是偏離「現實」。然而,本書既然是虛構的通俗娛樂小說,或許也就無須強求人物不能「非凡」,敘事情節一定要貼近現實;如果故事有起伏,有轉折,讓人可以從中享受到閱讀故事的懸疑緊張感,那娛樂小說的功能便已滿足。
閱讀本書至少讓自己得以略為認識到「帝銀事件」。而既然自己沒有打算要探索歷史懸案的真相,則讓一個現實成分不足、戲劇張力有些浮誇的故事娛樂自己,或者也不是什麼過不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