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恩讐の鎮魂曲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御子柴礼司シリーズ」的第三部作品。
這個系列作品的主角是曾在少年時期犯下殘酷殺人分屍案件、後來在感化院中獲得更生機會並改名換姓的律師。本書承繼系列作品前一部的故事情節發展,一開始便描述主角律師因為在前次案件中其少年時期曾殺人分屍的經歷被公諸於世,而面臨諸多惡意攻訐、案源流失以及僅有來自黑道幫派之顧問律師邀約等困頓狀況。這樣的人物背景設定有其獨特之處,亦讓系列作品在法庭攻防戰以及律師抽絲剝繭調查案件背後真相等敘事主軸之外,多了一個可以探討犯罪者更生、贖罪與懲罰等課題的切入點。一旦犯罪的過去被揭露,社會或許對於曾犯下罪刑者並不寬容,特別是在這個犯罪者因為身為少年犯等特殊情事而不被認為有為其罪行受到應受懲罰的情況;以這樣的題材元素做為案件推理敘事的背景襯底,本書的有趣度已經是奠立了一定程度的基礎。
主角律師在本書中所遭遇的案件,是其在感化院的恩師,年老後住進老人照護設施卻犯下殺害照護人員的罪行。主角律師借助黑道力量取得替恩師辯護的機會,卻面臨恩師執意承擔刑責而不配合主角律師辯護策略的難題。為求解決前述難題並基於其堅信恩師不會因為口角而殺人的信念,主角律師調查出在照護設施中老人長期受到照護人員虐待的事實,還有被殺害的照護人員曾主張緊急避難而未因其曾犯下之殺人行為受到裁罰。主角律師在法庭上主張其恩師是為救助受虐之另一名老人而不得已殺害施虐的被害人,所以構成緊急避難而不應受罰,同時主角律師也釐清了案件的關聯人物之間所存在的隱性關聯,並藉以挖掘出這些人物之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
前述故事情節有些乍看吸引人的元素,例如融入刑法緊急避難概念在故事中、虛構但卻有現實感地描述老人照護設施中扭曲的權力壓迫關係等,但是這些元素卻無法整合發揮作用,讓整個敘事的懸疑性或緊張感能夠提升。或者說,因為作者太明顯或太直白地想要去探討嚴肅的人性與法律議題,所以不免犧牲到敘事的戲劇張力,讓案件調查的發展其實很容易被讀者所料想到。
不過,案件情節之展開與推演不夠出人意表或者高潮迭起,對自己來說並沒有減損太多閱讀本書的樂趣。或者說,自己閱讀本書的著眼點本來就不在讀到構思創新或架構縝密的案情設計,而是在隨著案情發展所衍生出的人物刻劃與情境議題探索。如果著眼於後者,則本書確有其可看之處。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黒警

日本推理小說家月村了衛的長篇小說,単行本版本於2013年9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為2016年6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會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並非是因為自己對於作者所創作的「本格警察小説」有多大好奇,也不是因為看了amazon.co.jp網站上「内容紹介」對於本書故事梗概的簡要說明而對本書產生了多大興趣,反而是因為自己要避免在一張訂單上只有一本文庫本小說的狀況發生,才選擇訂購這本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理由去懷疑其可看性、但也沒有什麼特別理由非讀不可的小說。這樣不純正的動機,顯現了自己越來越物質化、戀物癖與占有慾的購書行為,希望自己能夠早日導正這樣的偏差,讓自己的閱讀回歸單純出自好奇心。
不過,閱讀完本書後,一部分的自己覺得或許是小看了這本書,而另一部分的自己則是覺得沒有過多的期待反而不會期待落空且能更輕鬆享受閱讀。
隸屬「組織犯罪対策部」的主角警察,並非有什麼過人的能力或智識,毋寧說僅是有著一般人性的缺陷與平庸。面對在日本國境內有越來越多外國人、特別是中國人從事犯罪行為的情況,主角警察被配置去查緝仿冒品,並因此與一名具傳統義理人情精神的日本黑道分子以及因為刺殺高官而流亡日本的新興中國幫派成員結下不解之緣。在日本黑道分子與尋求其協助的柬埔寨女子雙雙被殺害後,主角警察以及與其以兄弟相稱的中國幫派成員設局為日本黑道分子復仇,一方阻止了會讓人口販運非法行為更形猖獗的立法行動,另一方面也羅織與在日本之中國黑道勢力有密切牽連的警界高層入罪並進而逼迫其自殺。
前述故事情節讀來並非特別令人感覺高潮迭起或者懸疑緊張,但可以說是平順而節奏明快地鋪陳出結構完整的敘事。黑道與警察這樣有些流於陳腐的題材,作者雖然沒有深入挖掘或者翻出新意,但卻也並非僅是帶給讀者淺薄而刻板的內容;作者沒有把主角警察設定成離經叛道、惡德不羈或者剛正不阿等極端型人物或者是原因之一。進一步地說,正是因為作者筆下的主角是平庸而人性的,所以本書的故事情節就不會只是淪為貧弱而有了讓人可以享受閱讀並進入故事情境去思考的地方。
對自己來說,主角警察與黑道分子之前對一名身陷危險的女性吝於伸出援手,而後黑道分子出自內疚而積極協助柬埔寨女子,但主角警察卻陷入自己身為警察的身分與價值認同危機,這個部分是讀來有趣之處。主角警察在仿冒品查緝上毫無建樹,被上司威脅會因為績效不佳而受到不利益的對待,讓自己看到了警察組織的虛妄面,認知到警察跟有業績壓力的上班族可能沒那麼大的不同。主角警察與中國幫派成員之間的交情發展,從不能完全信任到共有一個構陷他人莫須有罪名的黑暗秘密,兩人的心境轉變也有讓人可以吟味之處。
至於故事中主角警察與中國幫派成員所設下的圈套,其實讀來感覺有點過於單純,而書中所涉及之非法移民以及人口販運等政經社會議題,則是感覺有些被輕描淡寫。不過,只要不過於苛求或抱持不夠務實的期待,則閱讀本書可以得到令人放鬆的樂趣。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6 (推理小説年鑑)

距離上次購入閱讀這個由日本推理作家協会所編集、每年出版的「推理小説年鑑」系列選集,已經是將近三年前的事(上次所閱讀者為〈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3 (推理小説年鑑)〉)。雖然之前自己因為覺得在閱讀單篇作品後,如果再購入閱讀特定作者的短篇小說集會有點浪費,所以決定不再購入這個系列選集來閱讀,不過自己這次也不知為何地就如此輕易打破自己所設下的原則,只是結果還不至於讓自己對背棄原則這件事感到後悔。
推理小說家今野敏以日本推理作家協会代表理事的身分為本書寫序,其中說到:「見事な短編というのは、まったく無駄のない作品のことでしょう」。而對自己來說,好的短篇推理小說,是用精簡的篇幅鋪陳出一個誤導讀者後再帶給讀者意外與餘韻的故事。
從前述角度來看,本書所收錄2016年第69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兩篇受賞作,《おばあちゃんといっしょ》以及《ババ抜き》,都不能說是體現了自己為好的短篇推理小說所設下的所有條件。前者讓讀者陷入猜想後,給讀者一個出乎意料但難以反駁的結局,後者則是在為讀者堆疊出「到底這個故事是要說什麼」的懸念與疑惑後,給讀者一個帶著不舒服氣味的開放式結局,但是前者少了閱讀後的餘韻,而後者則是鋪陳得過於累贅。不過即便如此,這兩篇故事讀來還是有其娛樂感,所以得獎不算僥倖。
前述獎項的其餘三篇候補作,對自己來說則是有個共通的問題,亦即是敘事建立在一個現實感不足的設定上,所以其所製造出來的轉折情節便有些失去平衡。在《リケジョの婚活》中,作者澈底操弄對「理工科女子」的刻板印象與偏見,並將之放入相親找結婚對象的情境中玩出新意,進而製造出一個令人有點不寒而慄的結局,雖然有趣但是卻有點失去現實感。《サイレン》以及《グラスタンク》,兩篇故事都各自有個獨特的虛構背景設定,而雖然兩位作者都想基於前述獨特設定製造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轉折並藉以挖掘出一些細緻的人性課題,但對自己來說,結果卻是作者誠意十足而讀者少了點滿足。
《監獄舎の殺人》是2014年第12回ミステリーズ!新人賞受賞作,而其作者則是該獎項歷年來最年輕的獲獎者;該篇短篇小說的有趣之處在於,即將被執行死刑的政治犯在獄中被殺害的事件真相,除了費人疑猜的動機外,被害者的死亡是複數人物行動所累加出的結果也是作者巧思的展現。《静かな炎天》則是有著作者系列作品的一貫風格,亦即是看似凌亂的伏線收束在令人寒心的惡意上,但是敘事中又夾雜著有人情溫度的幽默。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ポイズンドーター・ホーリーマザー

日本女性推理小說家湊かなえ的新作,是集結作者已發表的短篇作品再加上一篇全新創作後所構成的短篇小說集。雖然是集結已發表作品,但是本書中的各篇故事或者都可以說是圍繞在一個主題上向外擴張發想,亦即是當事人過於偏執的想像,渲染或曲解了在其身邊所發生的事件以及其與他人間的關係,而這樣的想像不只是個對事實自以為言之成理的解讀版本,更可能產生實質的效果並誘發不應發生的舉措。
例如,在《優しい人》中,女性主角從小被教導必須對人友善親切,所以其在不同求學階段總是對其他人不想親近的異性釋出善意,但是這樣勉強出來的友善往往演變成所有人全盤皆輸的不好結果;當女性主角長大成人開始工作,遇到真正抱持惡意而非僅是不受他人歡迎的對手時,其一開始的禮貌性善意到頭來演變成將其陷入劫難的最糟結局。如果善良不去刻意排擠或歧視別人只是一種被要求展演出來的性格,那不夠真誠的善良是否到頭來就會傷人傷己,因為所有的刻意勉強總有一天會無法維持其假象?
《マイディアレスト》、《罪深き女》以及《ポイズンドーター》等篇章則是書寫出在本書中另一個持續發酵的主題,亦即是被母親嚴格管教,甚至已經到了人身自由受到相當限制之地步的女兒,如何認知與面對這樣的處境。嫉妒未面臨同樣問題的妹妹,透過幻想鄰居弟弟是為了救贖自己而犯下大錯,在媒體上控訴自己母親來尋求解脫等,書中這些女性活在自己所構築的意識世界中,不斷反芻過往經歷並對之賦予之後可以據以行動的意義,這些反省與解讀就像是飲鴆止渴,好像是讓自己可以從過往經歷的束縛中解脫,卻其實是讓自己更加深陷在過往經歷的桎梏中。
不過,自己閱讀本書後所得出的感想是好壞參半,因為作者花太多氣力在構建主角們的意識,反而讓敘事失去緊湊感與紮實感,太過喃喃自語的文字世界,讓讀者反而有了隔閡而無法進入。到頭來自己不免要問,書中所極力描述、扭曲而偏執的母女關係,到底是否是種常態或者是否是個值得被探究的課題,而作者又到底透過本書中的故事想啟發讀者什麼樣的省思?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向田理髪店

日本小說家奥田英朗的長篇小說新作。只是雖然自己將之定義為長篇小說,但是其仍具備章回連載的性質,亦即是個別章節描述一個完整獨立的事件。然而即便如此,主要人物之登場貫穿全書,時間軸是伴隨章回敘事漸次推進,故事的舞台背景設定不僅維持不變且其意義被不斷深入挖掘鋪陳,這些特質讓自己最後還是比較想把本書當成一部完整且具凝結力的長篇小說,而不想只是將之當成集結連載作品的短篇小說集。當然自己會有如是感想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自己喜歡貫穿本書的主題,亦即是作者就沒落小鎮之現實以及身在其中之人際關係所進行的描述。
曾經因為煤礦業而繁榮一時的北海道小鎮,在礦業榮景不再後經濟衰退與人口老化負成長的趨勢完全無計可制衡或改善。主角在年輕時因為父親突如其來的病痛而辭去上班族工作回家繼承理髮廳的家業,雖然當時致使這個決定被做出的因素尚包括主角自己無法適應上班族工作的挫敗感。在看不到未來而理髮店生意僅可勉強維持生計的情況下,主角20歲出頭的兒子表明要返鄉繼承家業的動作讓主角擔憂煩心,然而因為兒子返鄉而有更多機會在一旁觀察兒子的主角,看著兒子積極參與鎮上青年團的活動以及處理事情的方式,也逐漸看到兒子良善與成熟的另一面,雖然這是否等於小鎮會有更好的未來,仍然是無人能說出正確答案的難題。
在這樣的故事主軸下,作者在個別章節中透過獨立事件的描述來書寫沒落小鎮不同面向的現實。
例如,在《中国からの花嫁》中,小鎮稀疏的人口讓彼此之間的人際關係變得緊密卻也更加讓人毫無喘息空間,好的時候是彼此關心,不好的時候卻是一種事事都逃不出周遭目光的壓迫感。於是,曾經遭逢情傷的農家男子從中國東北迎娶來外籍新娘,卻因為畏懼他人目光壓力而拒絕舉辦婚禮,之後在主角等人的介入後才逐漸卸下心房並釋放壓力。簡單的故事卻有可以點醒人去思考人際關係親疏遠近的切入點,作者書寫人情世故確實有其功力。
自己在閱讀《小さなスナック》時感受到作者的幽默感,雖然沒有嘲諷的犀利力道,卻是帶有小小暖意地讓人莞爾一笑。幾個年過半百的男人,為了一個返鄉經營酒吧之40歲猶有風韻的女子,上演不太嚴重、無傷大雅的爭風吃醋戲碼,是非常適合發生在小鎮舞台的肥皂劇,因為沒有可以將事件推向極端的力量,正是這個小鎮溫吞消極的寫照。一間酒吧的新開張就可以在小鎮這灘死水中激起漣漪,但是這個漣漪卻泛不起太多水花,因為氛圍如同遲暮般的小鎮,只會吸納所有的外來刺激卻已經失去激烈反應的能力。
總之,本書故事單純卻很有餘韻,質樸淺白卻又有某種程度的深厚底蘊,易於閱讀卻又不至於讀完後在心中沒有任何餘音迴盪,對自己來說是部有趣的作品。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さよならドビュッシー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岬洋介シリーズ」的第一部作品,単行本版本於2010年1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1年1月出版的文庫本版本。自己之前讀了一些作者的其他作品,興起了想要更系統性地就其作品進行閱讀的念頭,所以便購入這個系列截至目前為止的所有作品,並依序排入自己的閱讀清單中,雖然依照自己逐漸牛步化的閱讀速度,可能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才會讀到系列作品在上個月甫出版的最新第四部作品。
誠如書後解説所述,「本書の基本線は、ハンディキャップを背負いながらピアノ・コンクール優勝を目指す少女の音楽青春小説」。一場讓擁有億萬資產的祖父以及寄居家中的同齡少女一同身亡的祝融之災,留下了皮膚大面積燒傷而必須透過植皮整形來修復、連聲音都受到損傷的主角,雖然依照祖父的遺囑繼承了巨額遺產,但是身體所受到的永久傷害,卻影響其彈奏鋼琴的能力。在學校飽受異樣眼光與冷言冷語的主角,遇到了在系列作品中擔任偵探角色的鋼琴家,並在其鼓勵與指導之下,克服身體上與心理上的障礙,最後獲得了鋼琴競賽的優勝。
當然,如果本書只是這樣,那閱讀作者仔細描述主角彈奏樂曲時的內心戲就會變得很空虛,因為畢竟青春成長小說真的不太是自己的喜好。本書再怎麼說也還是本推理小說,系列作品中的偵探角色雖然是名鋼琴家,但是其父親是富有盛名的資深幹練檢察官,且其自身也曾通過司法考試只是之後選擇轉換跑道,所以這樣的人物背景設定,自然不可能讓本書只是在講述一個鋼琴指導老師如何協助身障少女走出低潮迎向光明的刻板故事。
在青春成長小說的故事裡交織著另一條故事軸線。主角少女遭逢了兩次意外,雖然人平安無事,但是意外是人為惡意所製造出來的事件卻是被鋼琴家偵探所揭開的事實。主角少女的母親跌落階梯身亡發展成警方必須介入的殺人事件,而事件背後的真相在少女獲得鋼琴競賽優勝後被鋼琴家偵探揭發,雖然真相的一部分是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便已猜想到的設計,但是作者縝密鋪陳敘事而後製造出翻轉故事之高潮的構思與技巧,仍然讓自己對結局感到出乎意料而有獲得閱讀的驚喜感。
更重要的是,本書對於角色人物之性格、意識與行動的描述,雖然不到刻劃人性入木三分的深入程度,但也並非只及於複製樣板人物的膚淺程度而已。主角少女所面臨之困境以及周遭人物在提供其建議或協助時所反映出該人物的特質與價值觀,或者仍可以帶給自己一些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