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BABEL

日本推理小說家日野草的短篇小說連作集,是其先前作品〈GIVER〉的續作。之所以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是因為先前在閱讀〈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6 (推理小説年鑑)〉時,對於被收錄其中的短篇小說《グラスタンク》感到好奇,想看看作者能把這樣的背景設定操作到何種程度,所以便購入本書,其收錄包括前述短篇小說在內之5篇以同樣背景設定為基礎的故事,想透過親身閱讀來評估一下,作者持續探索這個背景設定的可能性會是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
前述背景設定是,主要人物「義波」任職於一家為「復讐代行業者」的公司,其提供為客戶報仇雪恨的服務來換取金錢。書中故事的敘事觀點往往是以被報仇者為敘事者,而這樣的技巧或是為了讓敘事者為何被怨恨、誰提出報仇雪恨的服務需求、報仇執行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等問題可以變成故事的懸疑點,而敘事者一開始的行動會如何連接到之後「義波」所執行之代為報仇雪恨的計畫或甚至是陷阱,也成為吊讀者胃口的重要情節高潮之一。
例如在《ナイト・ジャーニー》中,敘事者在殺了人並負傷之後搭上回故鄉的夜行巴士,最後一刻趕上巴士的青年(後來其身分被揭露,即為主要人物「義波」)選擇坐在敘事者旁邊。而後故事開始披露,敘事者其實是詐欺犯,其殺害同伴並橫奪所有非法收入後要回家與妻兒團聚,而「義波」與全巴士上的人均為「復讐代行業者」,其目標是為重要資產被騙走的婆婆奪取敘事者所珍視的事物,即與妻兒團聚的機會。這樣的故事,即使青年便是「義波」一事很容易想見,但是情節上存在不可預想的懸疑,仍讓故事有了戲劇性與娛樂感。而故事對於敘事者背景的側寫,以及在描述敘事者與「義波」交手之過程中所點出的人性,雖然淺薄,但是襯在這樣以情節懸疑與不可預期轉折為主要訴求的故事底下,或者是剛剛好。
只是,作者為本書所全新創作的頭尾兩篇故事(情節有所連貫,所以其實可以說是上下兩篇故事),卻讓本書如果會發展成系列作品的話,其發展可能性會是向下沉淪的機率變高。特別是在第一篇故事《バベル》中,雖然從占據展望台挾持人質之事件到「義波」登場的情節不算精彩,但至少懸疑度仍在水準上;然而當最後一篇故事《バビロン》要將第一篇故事的後續發展做個交代時,因為加入了「悪事銀行」這個在第四篇故事中開始出現的新元素,便讓整個敘事本來該有的凝聚力變得渙散,並讓在原本背景設定中敘事者、「復讐代行業者」以及「復讐代行」之內容間會有的有趣互動消失殆盡。以「悪事」為交易貨幣的「銀行」,協助他人遂行惡行來交換其對之後其他人之惡行提供協助的義務,這樣的設定讓整個故事的超現實感變得太過濃厚,讓敘事失去平衡而流於浮誇無稽。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彼女がエスパーだったころ

日本科幻小說家宮内悠介的短篇小說集。雖然是把曾在〈小説現代〉雜誌上發表的短篇作品集結成冊出版,不過6篇故事不但敘事體例一致且所探討主題在同一脈絡上,故事中敘事者在不同篇故事中所遭遇的經歷亦是有所呼應與連貫,特別是最後一篇故事至少是接續並收束第二與第三篇故事,所以如果要說作者其實是有意識地要在各篇短篇小說上架設一個貫穿全書的時間軸與敘事架構,藉以把短篇小說集推向連作集甚至是準長篇小說,或者也算是還稱得上言之成理的解讀。
第一人稱敘事者是個記者(更正確地說是在書中從是變成曾經是),所以本書中各篇故事的敘事體例都是採訪型態的文稿拼貼,是由持不同見解的各方專家說法與事件當事人說詞所構成。用這樣調查報導的體例來敘說虛構的科幻故事,或者會讓敘事變得生硬,進而像是陳述與論理的堆積。作者不斷透過敘事者的調查訪問或親身經歷,討論著科學以及與科學相對之概念間的界線應如何被劃定的嚴肅課題,而即使敘事的進展是敘事者如何深度探究一個事件,前述的體例與題材還是讓短篇小說的易讀性與故事感有了減損。
然而,雖然好像因為存在太多見解與論理所以故事有點不太像故事,但是本書各篇故事還是有著情節轉折與敘事高潮,讓讀者在必須認真地思索作者透過故事所拋出的嚴肅課題外,還是可以期待作者會丟出什麼樣的故事爆點並感受爆點所激出的戲劇張力。
例如,在《百匹目の火神》中,猿猴突然具備用火的能力且引火焚燒人類財產釀災,讓人類社會困擾不已,而事件背後存在著一隻未過著群體生活且具備獨特能力的猿猴,只是有一天突然猿猴不再用火攻擊人類聚落,而這個突如其來的轉變背後的原因則是被敘事者披露出來。
書名同名作一開始給人感覺是作者想要討論超能力是否真實存在的問題,但是故事走到最後,不論宣稱自己是超能力者的女性角色是否真正具備超能力,其對於自己所造成之無可挽回的意外,即使悔恨還是必須佯裝無事或故作瀟灑地把生活過下去。
《水神計画》則是一篇彷彿要探討偽科學的短篇小說,但是作者加入核災與環境恐怖主義等元素,讓這篇短篇小說變成了一個有著陰謀、欺騙以及理想幻滅等情節的豐富故事。
總之,這是本風格獨具的作品,有著刻意匠氣的嚴肅但卻又不失通俗小說的戲劇性情節。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作家刑事毒島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短篇小說連作集,主角設定為一度離職但後來又被以「刑事技能指導員」名義二度雇用的警察,同時其也是人氣推理小說家,而殺傷力十足的毒舌以及毫無人情義理的現實主義性格是其人物特質。
前述設定當然是要用來鋪陳出諷刺與黑色幽默的敘事風格,但是作者以這樣的敘事風格為基礎,更進一步地將各篇故事的殺人事件都置入於日本出版業界的背景環境中,在戲謔嘲諷之餘,亦以誇張的筆觸描繪了出版業界中可能出現的形形色色人物,並看似浮誇地探討了出版業界的殘酷與現實。誠如書後聲明所言,「この物語は完全なるフィクションです。現実はもっと滑稽で悲惨です」,在看似插科打諢、博君一笑的故事下,作者還是有一點想要嚴肅地反省與批判現實,只是通俗娛樂小說的元素不可少,讓人發噱的嘲弄口吻與語句遮掩了板起臉來說教的內在性質。
在各篇故事中,立志要成為作家但完全無視自己沒有才能而只是怪罪環境不公的人、曾一度獲得文學新人獎但之後卻無法持續創作能量的一本作家、取得改編小說之權利卻因為配合各種商業考量而製作出完全偏離原作精神之電視劇的製作人等,具有各色鮮明特質的人物一一登場,誇張但有趣,偏頗且放大某些特質但卻沒有太過偏離現實。
作者頗富巧思與創意地將各種能夠幽出版業界一默的人物都收集在本書各篇故事中,而這樣的豐富性便可以讓讀者在讀著作者諷刺筆觸下的人物浮世繪時拍案叫絕,進而不去計較作者所設計的殺人事件謎團與推理過程其實不夠細膩而略顯平庸的事實。雖然作者有嘗試著製造出一些轉折或意外,例如,作者有設計故事情節是真兇其實不在原本已經框限範圍的嫌疑犯清單中而是另有其人,但是由於真兇是在故事展開的過程中便已登場而作者隱匿其存在感的手法並不精緻,所以讀者在得知真相後並不見得會感到意外,反而會覺得這樣的情節設計過於簡單而粗糙。
不過既然讀者可以著眼於作者對於日本出版業界的觀察與諷喻,或者便不用太過苛求本書各篇故事做為短篇推理小說的表現,雖然其實其表現仍有一定水準,只是鋒芒完全不及作者在本書中所展現的獨到黑色幽默美學。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広域指定

日本推理小說家安東能明「柴崎令司シリーズ」的第四部作品,為長篇警察小說,同時亦是所謂「文庫書き下ろし」,即不經連載亦未出版単行本版本,而是直接以文庫本形式出版的全新創作。
作者自己是這麼說的:「警察官のリアルを描き続けたい」。自己無法判斷本書到底有多貼近日本警察日常辦案的現實,但是至少自己讀來不會覺得本書的故事過於浮誇或有刻意製造戲劇高潮之處。只是追求貼近現實往往是兩面刃,畢竟缺乏抽掉現實感的戲劇化對立衝突,有時故事就會少了點張力與效果,而故事如果太過像是在現實中會實際發生的事件,則可能會流於平淡而少了點緊張感與娛樂感。本書算是有把前述的兩難矛盾做到還不錯的平衡,雖然故事並沒有灑狗血到時時讓人揪心或跟著故事情緒起伏,但是故事也還不至於平淡日常到讓人失去閱讀的興趣,同時該有的懸疑、起伏與轉折都還是有,只是或許沒有那麼地華麗或誇張。
例如,本書所描述的小女孩失蹤而後被殺害案件,因為與過去一起嫌疑犯未能被問罪的案件情節雷同,同時過往案件的嫌疑犯與當前案件發生地又有地緣關係,所以偵查便朝向是否是過往案件嫌疑犯之再犯案的方向來進行。由於過往案件與當前案件是分屬不同的管轄區域,所以是否應該讓當前案件的偵辦正式變成跨域合作偵辦,就反映出不同警察單位間本位主義與利益的矛盾與衝突。通常這樣的題材,要加油添醋地描述幾個反派人物或把警察組織內鬥寫得刀光劍影,自然也是可以操作,但是作者選擇不置重在鬥爭面而是讓故事平順進行,或者就反映出其追求貼近現實的理念。
在沒有獲得其他警察單位支援的情況下,主角以及積極投入調查的女警挖掘出當前案件背後被蓄意遮掩的人際關係與事實資訊,並進而揭開當前案件是因為扭曲醜陋人性所引發悲劇的真相。本來這樣涉及外遇、忌妒與自私人性的情節是可以好好被肥皂劇操作一下,不過作者只停留在事實交代的層次,沒有鋪陳出情緒激昂或崩潰的場景,亦沒有讓書中人物對於事實多做詮釋或省思,同樣地也是作者走內斂式現實主義風格的結果吧!
總之,本書雖然不是高潮迭起的戲劇性娛樂大作,但是具備平實收斂性格的敘事,仍然帶出了有情節轉折且具娛樂效果之值得一讀的故事。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怪談のテープ起こし

日本推理小說家三津田信三的恐怖小說短篇連作集。雖說是集結6篇描述怪異恐怖事件之故事的短篇連作集,但是作者透過插入《序章》、《幕間(一)》、《幕間(ニ)》、《 終章》等篇章的形式,以敘述本書發想緣起與編輯過程的橋段來串接本書各篇故事,除了給看似獨立不相關的各篇怪談故事一個其實也不算收束的背景脈絡外,也增加本書敘事的現實感與俗世性。
亦即是說,本書是一個書中書的平行敘事架構,一條軸線是作者以曾是編輯或現任作家的身分,採訪或聽聞其他人遭遇不可思議事件的經歷並將之寫成故事,另一條軸線則是說明負責本書的出版社編輯跟作者,在本書各篇故事從發想創作、初次發表連載到集結出書的歷程中,遭逢與本書各篇故事有所連接的詭異遭遇。
這或許是作者的風格。自己過去曾讀過本書作者「刀城言耶シリーズ」的三部作品,是推理小說卻有著詭譎迷離、陰森恐怖的氛圍,而其中謎團案件的敘事結構繁複,推理解謎的過程宛如遊走迷宮般迂迴反覆。本書雖然題材不同,但是作者卻在集結短篇故事的結構上架設多一個層次的懸疑敘事,於是在每篇故事所描述不可思議事件與所營造不寒而慄氣氛之外,還有一個貫穿頭尾的延宕存在,讓讀者掛念著作者會如何讓出版社編輯的經驗與書中各篇故事在最後勾稽起來。亦即是說,雖然只是在描述讓讀者感受詭異恐怖的靈異離奇事件,本書仍有著作者說故事不能只說一段線性敘事的風格,即不能只是單刀直入的鋪陳而必須讓讀者的閱讀走在複數而多層的敘事軸線上。
由於是書寫不可思議事件,詭異驚悚甚至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氣氛自然不可或缺。作者運用文字來營造氣氛自然是有一定功力,然而要說是讓讀者感到恐怖,不如說是帶給讀者懸疑。閱讀本書時的確會被引入故事中而想要獲知不可思議事件背後的緣由或真相,雖然往往因為是不可思議事件,所以沒有太多可以論理解釋的空間,也無從驗證故事中人物所為推論的正確性,但是要說在閱讀時有感覺到很強烈的驚悚感,可能就高估了本書各篇故事的質量與力道。
也因為是真相無法被完全交待與驗明的不可思議事件,所以敘事會有很多的留白。或許這是給讀者在體驗詭異而陰森之敘事氛圍後的自由想像空間,但是對自己來說,留白的比例不對就會讓故事讀來失去餘韻,因為一個結束在諸多疑問的故事只會讓人感覺虎頭蛇尾。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去就 隠蔽捜査6

日本推理小說家今野敏「隠蔽捜査シリーズ」的第六部長篇小說。之前已讀過系列作品中的兩部長篇小說與一部短篇小說集,而這次則是因為看到本書在amazon.co.jp網站上的讀者評價不錯,截至目前為止的10件評價所給的平均分數為5顆星中的4.5顆星,所以便購入単行本版本來閱讀。一如先前的印象,主角的合理主義行事作風與剛正不阿性格讓其正派色彩減損了不少人味,而這次故事為主角所設下的難題,其矛盾兩難之處或與其價值觀有所衝突的部分,說老實話力道略顯薄弱。
由於是在描述主角擔任大森署署長的「日常」生活,所以延續系列作品風格,本書主角仍然是於公於私都遭遇到了問題。
做為敘事主軸的犯罪事件,一開始是綁架挾持案件,是被認為持有獵槍的跟蹤狂強制帶走其所跟蹤的受害者後便行蹤不明。但是當一起失蹤、宣稱是受害者正在交往的對象被刀刺死,而屍體被人發現時,綁架挾持案件演變成為殺人案件,案情發展也變得疑點重重。在確認原本認為是人質與綁架犯藏身的場所其實空無一人時,警方一開始所預想的案情架構被一夕翻轉,嫌疑犯與受害者,跟蹤狂與殺人犯均非當初所認定者,到此做為敘事主軸的事件有了個高潮的轉折。只是事件本身雖有峰迴路轉,但是可能因為被其他敘事支線所稀釋的緣故,其分量與複雜度都略有不足。
由於是警察小說,講述警察組織之問題的情節自然也是少不了。在偵辦前述案件的過程中,主角因為當機立斷的處置而招惹了其他警察幹部的不快,甚至引發了對方挾怨報復地向上級申訴並發動特別監察的程序,讓主角面臨可能受到人事異動懲處的危機。雖然結果很肥皂劇,不只負責特別監察的長官支持主角的立場,在監察過程中提供證詞的警官們也都正面肯定主角的處置方式,但是有時候這種簡單的大快人心,還是可以帶給讀者不用思考太深入的痛快感與娛樂感。
而主角的家庭此次所面對的問題,則是主角女兒與主角先前上司的兒子之間的感情問題。主角女兒沒有結婚意願而意欲分手,並抱怨對方希望持續交往下去的舉動已經接近跟蹤狂。利用自己的警察身分,主角刻意把女兒的抱怨當成可能會成案的申訴,藉以讓女兒省思自己的問題,並與對方溝通找出關係走下去的路。這段家庭劇的情節沒有很曲折,深度也算普通,雖然不算無趣但也沒有太多撩動人心的力量。
主角轄下兩名有鮮明個性的警察在本書中有比較深入地被描寫,而這部分對自己來說或者是比較有趣的部分,也期待之後兩人會在系列作品中有更活躍的表現。女性警察熱心致力於協助夜晚徘徊街頭之少年,自發性地每晚在街頭巡邏並與少年們交流,而男性警察則是看似桀傲不羈,對長官直言不諱,但是辦案實力不容小覷。主角知人善任,設法提供適當的空間讓這兩名部下發揮所長,雖然劇情還是有點八股與刻板,但是有特色人物的塑造還是為故事帶來變化與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