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大癋見警部の事件簿リターンズ 大癋見vs.芸術探偵

日本推理小說家深水黎一郎的作品。自己之前閱讀過〈大癋見警部の事件簿〉一書,並將之定位為一本「黑色幽默的怪作」。對於這次的「リターンズ」,要說自己是因為對前作有什麼樣正面的評價所以開始要追這系列作品的進展,還不如說自己是因為想看看作者加入其所擅長的藝術元素後,能夠把嘲諷、文字遊戲、翻弄敘述盲點、顛覆敘事體例、挑戰推理小說原則等破格或脫逸常軌的效果,推進到什麼樣的程度或境界。
前作的不羈與荒謬讓自己有點跟不上節奏,而本書則比較踏實而穩定,雖然脫序與惡搞的幽默成分仍健在,但至少作者的創作意圖比較明確,所以敘事沒有被脫序惡搞成分所攪亂而比較能保有可被辨識的理路與架構。
作者在本書中賣弄了一些藝術方面的知識。例如,在《ピーター・ブリューゲル父子真贋殺人事件》中,「芸術探偵」熱情地探討畫作是出自畫家Pieter Bruegel the Elder還是其同為畫家的兒子Pieter Brueghel the Younger之手,而完全忽略追查美術評論家被殺身亡事件的真相。然而,本格推理的元素在該篇故事中仍然存在,嫌疑犯一一登場且都有動機,最後「芸術探偵」揭露的真相雖不在預想內卻也言之成理。只是一再抗拒進入「大癋見警部ワルード」的「芸術探偵」最後承認「敗北」,因為他的「本格ミステリー」最後還是被「大癋見警部」的「バカミス」所擊倒,原因是在死者留下的文書上所寫的「子」不是指「兒子」而是「鼠(ねずみ)」,因為天干地支中的「子」是代表十二生肖的老鼠。誠如書中人物所言,「せっかくミステリーらしい事件が解決したというのに、どうしても脱力系のオチにしないと気が済まないのか」,就算有完整的本格推理故事在,作者還是要埋入文字遊戲的惡趣味,這個故事可以說是在「大癋見警部の事件簿シリーズ」中比較有水準之作。
相較起來,《盗まれたの逸品数々》以及《指名手配は交ぜ書きで》就是比較粗淺或「脱力系」過了頭的故事。特別在後者故事中,作者玩弄混合「漢字」與「平仮名」表記之「交ぜ書き」,讓「大癋見警部」看來是瞬間指出疑犯姓名的「神技」不過只是誤認表記的「湊巧」,但是這個誤認表記的搞笑元素其實過於淺白。不過《指名手配は交ぜ書きで》一開始嘲諷堅持只能使用其所制訂「常用漢字表」所收錄「漢字」之審議委員們的荒謬與醜態,倒是相當有趣且揶揄的力道十足。
《とある音楽評論家の、註釈の多い死》顛覆小說敘事體例,讓故事人物對於故事本身附加註釋。只是這個其實是活在自己世界的註釋者,雖然其辛辣諷刺與荒謬滑稽的註釋一開始還算有趣,但讀到後來卻也讓人感覺有點膩。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水鏡推理Ⅳ アノマリー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水鏡推理シリーズ」的第四部作品。很難得地自己在一個月當中就讀了同一個系列的兩部作品,雖然兩本書的出版日期相差不過四個月。更讓人驚嘆的是,本書的最後預告了系列作品的第五部將在12月出版,僅僅兩個月作者又要再推出另一個有關學術詐欺的故事,只能說作者的產能豐富,而讀完本書的自己到時候也只能乖乖地買書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自己之所以會對系列作品產生越來越多的好奇心,原因是作者在多產的同時,卻又能將系列作品的主要精神不斷地翻出新意,並且讓故事的格局不斷跨入新的境界。
系列作品一開始像是在書寫廉價的學術詐欺故事,其中的詭計等級像是學校同樂會的表演者使用市售魔術道具就能完成的障眼法;當然這可以解釋成,因為涉及高額研究補助,所以研究者被推定會自律以及政治人物不懂科學等因素讓詐欺反而因為不會被懷疑而容易成功,不過即便如此,故事讀來還是有點像是在玩扮家家酒的感覺。
然而,前一部作品跟本書都讓人可以看出作者的企圖心,不但故事中所設計的謎團詭計不再侷限於實驗情境的操弄,所涉及的人性與社會議題也逐漸拓出廣度與挖出深度。即使詭計設計還是有點粗糙,人性與社會議題還是脫不出通俗娛樂小說的層次,但是故事的敘事架構越發繁複,多了情節轉折以及人物的自我省思,讓閱讀的過程變成一種無法預期的開展,在猜測作者要如何收束不同敘事軸線的同時,也聆聽著作者透過書中人物所闡述出的人性觀察與社會批判。
本書講述的是天氣預報的準確度問題,而作者又加入了犯罪少女的感化教育以及畫大餅的控制氣候研究如何爭取研究經費等元素。一開始四名正在接受感化教育的少女在登山的過程中各自陳述著自己為何涉入犯罪行為,還有自己跟父母的關係。這樣的登山活動是由一個非營利團體所策畫舉辦,並且透過網路傳播推波助瀾而受到世間相當注目。一次攀登計畫因為誤信了民間氣象公司的預報而讓少女們疑似遭逢山難,也讓民間公司被懷疑使用不正手法在氣象局所舉辦競賽中獲勝並藉以取得知名度。女主角受另一名公務員所託協助其工作,然而該名公務員之後卻失去音訊,隨即出現在少女們的登山計畫中且一同被認為在山中遇難。這一連串的事件到頭來連接成一個莫大的騙局,涉案的所有人是為了分贓即將到手的研究經費,卻因此險些致少女們以及公務員於死地。
作者用一個大騙局將零散的個別敘事元素整合收束,其中有些牽強,但不失有巧思且具有娛樂性。作者寫了一些對親子關係的審視,因為父母不懂得如何愛子女而為子女帶來壓力與負面情緒,雖不深刻卻仍是本書一個亮點。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あしたの君へ

日本推理小說家柚月裕子的作品,共收錄五篇曾在〈オール讀物〉雜誌上發表過的作品。雖然本書形式上看起來像是本短篇小說連作集,而各篇故事亦都敘述了個別獨立的事件,但是整體來看,本書亦可以說是一部職人成長小說,其描述日本「家庭裁判所調査官」這項職業在初入行時所可能面對到的迷惘與困惑,以及主角如何在所遭遇之各式人物的支持與協助下逐漸找到自己努力下去的理由。
當然這是本通俗娛樂小說,所以營造勵志溫馨氣氛的作為多於深入探索現實的企圖,而雖然有刻劃到人性課題,但是人性良善、錯誤可以導正修復等還是本書主要傳遞的訊息。「家庭裁判所調査官」編制在日本法院體系裡,負責家事事件與少年事件的背景原因事實調查,而本書描述擔任這項職務者如何從剛開始接觸事件之青澀與無力感中逐漸站穩腳步並走向未來的過程,自然有相當空間可以發展成一部講述人情世道的小說,雖然不夠深入但是通俗易讀,且不失讓人省思的韻味。
在《縋る者》中,主角帶著自己其實並不適任「家庭裁判所調査官」的挫敗感與自我懷疑回到了故鄉省親,並正視與批判自己當初只是為了謀取一份穩定的公務員工作,以及錯誤地認知從事這份工作便可以變成跟年少時代所憧憬者一樣溫暖等讓自己選擇這份工作的理由。然而,昔日同窗友人意外地自白自己已經離婚的事實,以及自己曾經因為所遇到之「家庭裁判所調査官」的一席話而被救贖的經歷,讓主角重新檢視自己工作的價值與意義,以及自己即使目前還無法獨當一面且仍有許多不足,但是還是有可以堅持做這份工作下去的理由。簡單甚至平庸的故事,雖不是撼動人心或讓人深刻省思,卻還是有著某種感染力。
《抱かれる者》是篇述說著人如何自欺欺人與編織假象到心理出了問題的故事。無法接受自己婚姻出了問題、人生不若自己想像般完美的母親,給予對分手女友犯下跟蹤狂罪行的高中生兒子相當大的精神壓力;主角為了掌握事件真相以便能做出最後判斷,費力撇開當事人所製造出來的錯誤資訊並深入進行調查,最後終於找到真正幫助當事人重新走回人生正軌的方法。
在《責める者》中,負責指導主角調查家事事件的前輩,嚴厲批評主角「担当することになった事案を、世間一般と同じ見方しかできないんじゃ家裁調査官としては失格ね」並質疑主角不適任這份工作,而透過主角的深入調查挖掘後,發現接受離婚調解的丈夫表面上是個稱職老公但是私底下卻是對妻子進行「モラハラ」的加害者。
前述兩篇故事都是點出在家庭這個私領域中,或會有許多外人無從得知的狀況發生,而當事人不見得能找到方法或管道向外界尋求介入與協助,但是為了避免讓問題加劇並能被有效解決,能敏銳觀察細節、深入想像可能狀況並找出突破假象之可能切入口的能力便相當重要。主角常常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具備前述能力,並在處理具體事件上跌跌撞撞,但最後終能突破盲點並找出真相。這樣的故事是最後大快人心的通俗肥皂劇,但也讓人學習到不去表面論斷一件事而需要謹慎地把事情看得更仔細。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Eileen

目前是2016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自己已經數個月沒有好好讀完一本英文小說,幾個小說類文學獎的入圍與得獎作品自己也沒有好好讀過(雖然是有購入成為「庫存」),所以希望能以本書重新出發,讓自己可以重拾慣性閱讀英語小說的習慣。而做為重新出發的第一本書,本書的表現並沒有讓自己失望,即使自己並不看好其最後會獲獎,因為其少了能得獎的氣勢以及能較廣泛被接受的題材。
本書敘事是一個年邁女性的回憶獨白,但說的卻都是她選擇從中消失的一個過往身分與生活。在新英格蘭的小鎮上,年輕的主角任職於一所在地的青少年監獄,身上穿的總是死去母親留在衣櫃中的過氣衣物,在社交花蝴蝶的姐姐離家出走後,自己被迫照料並陪伴從警察職務退休、酗酒而有失智症狀的父親,對於父親的憎恨與嫌惡,主角在其獨白中毫不隱藏。陰鬱而孤單的氣味瀰漫,襯上主角回憶裡耶誕節前夕的寒冷天氣,小鎮生活對主角來說就是枯燥、壓抑、空虛、疏離而不健康,只能依靠幻想與閱讀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來逃離現實。
主角的幻想扭曲了她與其他人間的互動關係。一開始主角像是個跟蹤狂般地迷戀監獄中的一名警衛,假日甚至會開車到該名警衛家附近,想要製造「不期而遇」。故事的轉折出現在監獄新聘的女性教育人員登場,都會時尚與知性俐落的氣質,讓主角幻想自己可以因為成為她的朋友而變得她一樣,不帶有愛情的成分卻仍然是種變質的迷戀。原本以為被邀請去其家裡作客的主角,驚覺自我中心意識強烈到偏激的女性教育人員為其理念犯下罪行,主角被拖下水成為共犯,也因此成為促成她拋下父親並從小鎮生活中消失的契機。
前述轉折是神來一筆的出人意料,牽動了故事節奏轉變也深刻地突顯出主角與女性教育人員的人物性格刻劃。只是這樣的轉折雖不能說不合理,但讀來有種彷彿在半路中埋伏的意外感,是驚喜卻也打亂了閱讀的步調與期待。
作者嘲諷式地描述人物與事件,辛辣而幽默,時不時為自己的閱讀帶來會心一笑。但本書最讓自己投入之處是,作者對於因為孤立寂寞而扭曲的人性所進行的描繪與剖析,深刻到直指痛處卻又能撼動人心引起共鳴,至少對於很能感同身受主角處境與心情的自己來說,本書的故事就像面鏡子,映照出或許是很小眾但卻很真摯的現實。

cero "Obscure Ride" Tour 2016

因為看到演唱會訊息所以上網找了他們的mv試聽歌曲,也所以買了他們的新專輯,喜歡上了主打歌《Orphans》以及《Summer Soul》。
陰雨霏霏的週五晚上,一個被請託的翻譯急件還在難產中,一個人來到彷彿位在城市邊緣的The Wall小型live house,照理來說是個很容易感到淒涼寂寥的時刻;只是很小確幸地(原諒必須使用這個自己並不認同的詞彙)自己遇到了這場讓自己可以輕鬆搖擺的演唱會,即使自己熟悉的歌曲不到3首,會場中可以三三兩兩群聚嬉鬧的年輕人們也讓自己感覺疏離與不耐。
比一般搖滾樂團在樂器的編制上豐富不少,主唱的長笛與模仿禽鳥鳴叫聲的合成器,後排的薩克斯風與穿插出現的複數型態打擊樂器,帶給這場演唱會豐富而厚實的層次感。自我音樂風格的獨特與不易歸類,卻有親民的感染力,讓身在現場的自己可以浸淫在風味獨具卻又毫無壓力的氛圍中,用著自己喜愛的方式擺動肢體。
彷彿種種因素都恰如其分,一個半小時的表演讓自己沒有必須冷眼批判的理由。主唱的聲音是自己偏好並認為是日本樂團的典型主唱音質(完全是主觀偏見,經不起檢證),陰柔而略帶稚氣,情緒偏憂鬱卻又因為有著抽離的距離感而不沈重,反而給人更多像是飄在空中的輕浮感。然而,這個主唱的聲音多了些磨擦感,表面顆粒較粗糙而比較乾澀,雖然在唱《Orphans》時顯得高音薄了些、吃力了些,卻也有另一種帶人進入其世界的魅力。有著自己律動節奏與語言的肢體,稱不上舞蹈卻很確實地傳達了主唱想要述說的那個自我與世界觀。現場雖可以讓人寬鬆地站立並擺動肢體,但觀眾人數卻也還可以將空間填滿而不至於感覺稀稀落落,這種狀態正是剛好,不會感覺冷清卻也不會擁擠喧囂到自己耐受度的極限。
總之,沒有驚豔或爆點,卻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恰巧,所以讓自己可以忘卻煩惱而自我放鬆。也因為如此,本來只是想順便購入他們之前的兩張專輯,卻在演唱會結束後跟著人潮排隊並拿了其中一張給三位團員簽名。在排隊的時候看著可以三五成群、不顧左右地聊著自我滿足之話題與展演著自以為是之風格的年輕人,自己的錯置感與憤世嫉俗的批判意識卻沒有強烈到產生負面情緒,而自己追隨潮流地推遲回家時間只為換取虛妄無謂簽名的虛無感與荒謬感,也沒有強烈到讓自己感覺到價值矛盾。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ヒポクラテスの憂鬱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ヒポクラテス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雖然形式上是短篇小說連作集,同時各篇故事也都分別在不同期雜誌上發表過,但是由於有「コレクター」這個謎團貫穿全書,所以某種程度來說,本書亦可以說是具有以各章敘事來鋪陳至一個高潮結局的章回小說性格,各篇故事之間的聚合度與連結感,似乎比其他僅是背景人物設定具連貫性的短篇小說連作集來得略強。
只是「コレクター」這個謎團一開始便讓自己隱約感知到其真實身分,雖然有兩個「コレクター」以及兩人的犯行動機都是意料之外的展開,但是由於作者將「コレクター」的可能身分限制在能夠知悉個別事件調查內容的人,所以要能在少數登場貫穿全書的人物中猜出誰是「コレクター」並不困難。要說這個謎團設計有點減損了閱讀本書的樂趣,其實也不完全正確,因為犯行動機的揭露仍可說是個有戲劇張力的轉折;只是閱讀本書無法獲得如同在閱讀系列作品第一部時所獲得的娛樂感,究其原因應該還是因為本書各篇故事的情節流於平淡以及謎團設計創意平庸吧!
偽裝死因或許可以說是本書各篇故事的共通主題,不論是自殺偽裝成他殺或意外,還是他殺偽裝成自殺或意外。《熱中せる》可能是篇比較特別的故事,其中母親為了掩飾女兒被虐致死的真相,與男友合作將屍體偽裝是因為熱衰竭致死,意圖藉此將罪責減輕。《暴く》是揭開第二個「コレクター」真實身分與犯行動機的收尾之作,然而其中女警自殺事件的背後,存在著慢性毒殺的惡意以及為了掩飾惡意所製造出的埋葬真相行為,即「コレクター」一連串消耗有限之解剖資源以及讓警方疲於奔命的告發行為。
作者在書中各篇故事除了敘述如何透過法醫解剖與警方調查來揭穿偽裝死因的詭計外,亦透過「コレクター」的犯行直指日本法醫資源不足的現象。然而,當偽裝死因的故事並沒有精彩到讓人拍案叫絕,甚至是有些平庸無奇,而用來敘述法醫執行職務之困境的篇幅又略顯過多時,本書的娛樂感自然就被稀釋與淡化。
系列作品的女主角,亦即是大學法醫教室的新進女法醫,與時常造訪法醫教室尋求協助的男警察,兩人之間開始出現的曖昧化學反應,作者描述這樣的橋段或者是想要用來軟化過於嚴肅的現實批判以及過於顯露人性扭曲或醜陋的故事情節,但是可能因為浪漫喜劇不太是作者的風格,所以讀來有種體現邯鄲學步這句成語的感覺。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水鏡推理Ⅲ パレイドリア・フェイス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水鏡推理シリーズ」的第三部作品。雖然本書甫在2016年6月出版,但是系列作品的第四部〈水鏡推理IV アノマリー〉卻已經預告會在2016年10月出版,就此來看作者的「產能」著實不容小覷。雖然稱不上什麼死忠書迷且對前兩部作品的評價是有所保留,但是自己卻也還是跟著這個系列作品一路走過來,而如果單就本書的表現來說,則或許可以說系列作品已經過了摸索期,開始有了比較確立的人物特質設定與題材風格,同時水準也有可以被期待的穩定度。
首先讓自己注意到的一件事是,故事女主角的形象與特質,開始與作者其他系列作品女主角產生較明顯的異化。曾經在偵探事務所受過訓練而後考上公務員,如是被設定的女主角在之前兩部作品中被描繪得比較冷酷且少了幾分人味與現實感,但是在本書中,女主角有比較多帶著人味的情緒與人際互動,同時其能力並非無所不能而有明確的侷限。由於不再是帶著距離感的女超人,所以本書中的女主角變得較為親民而立體,也逐漸從與作者另一系列作品女主角有所疊合的特質中跳脫出並走出自己的個性。
承繼系列作品「殺人のないミステリ」的題材風格,相較於先前作品過於稚嫩天真的謎團設計,本書可以說是有相當進步。不論是在敘事結構的層次感、複雜度與穩定性,或是敘事轉折的迂迴感與落差度,還是事件背後真相的現實感與深度,本書內容對自己來說,都比之前作品所描述、使用類似魔術般的手法詐騙研究經費的事件來得有趣且有所觸發。
從實驗室的情境走出,本書把讀者帶到了擁有大片森林的偏鄉小鎮,立基在森林保育、廢土棄置、地域觀光發展、私有土地所有權與公共用途徵收等議題所堆疊出的基礎上,本書的故事開拓出與系列作品過往故事不同的視野。當然做為一本通俗娛樂小說,前述議題在書中並不會被多麼深入地探討,但是這樣的情境背景,至少讓偽造地磁反轉證據以及自然隆起人面塚騙局等事件,可以被描述得多一些廣度與深度。
作者描繪日本官僚體系的善惡分明手法或者過於簡化。不過這次在書中登場的男主角因為學歷的關係而受到差別待遇,以及機關內高層如何權謀地視部屬為可以隨時犧牲的棋子,這樣的情節即使簡單卻也不會沒有讓人可以省思之處。
總之,就算還稱不上是上乘之作,但是本書所表現出系列作品的進化,還是讓人對之後的作品能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