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水鏡推理V ニュークリアフュージョン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水鏡推理シリーズ」的第五部作品。做為2016年所閱讀的最後一本小說,本書的表現超出自己原本所預期的水準,讓自己這一年的閱讀,感覺上有了一個還算美好的結局。自己在兩個月前閱讀完本系列的第四部作品時,表示自己會對本系列作品維持好奇心是因為「作者在多產的同時,卻又能將系列作品的主要精神不斷地翻出新意,並且讓故事的格局不斷跨入新的境界」,而本書更讓自己確信了,可以繼續保持對本系列作品的好奇心,並在2017年2月時依據本書書後的出版預告,購入本系列第六部作品一讀,看看作者還有多少能耐,可以為本系列翻出何種新意。
在本書中,作者使用了「核融合」與「細胞核融合」這兩個分屬不同技術領域卻在文字型態上近似的辭彙,設計出一個操弄科研預算分配的詭計,其透過混用檢索關鍵詞來欺騙進行資料探勘運算之超級電腦,並進一步竄改該電腦所得出之技術發展狀態評估結果。所以當本書一開始,女主角不明所以地被一名精神狀態有問題的女性告知這世上存在所謂「不妊バクテリア」,而後再因為被調職的緣故,開始接觸透過超級電腦觀測核融合發電技術是否可能實現的業務時,這兩條看似無法串接的敘事軸線,之後卻能交疊成一個蓄意構築的陷阱與精心策劃的陰謀。
故事進展到了中盤,女主角便已揭發了前述混用檢索關鍵詞欺騙超級電腦並竄改結果的陰謀,除了成功讓實行犯俯首坦承罪行外,也好好洗臉了一票所謂的菁英分子。作者雖然在此處仍不免俗地玩弄起系列作品中階級格差的設定,不過其程度還不至於產生負面效果。只是,自己不免狐疑,敘事走到全書篇幅的一半多,事件謎團的背後詭計就已被拆穿,那之後本書還要敘述什麼呢?此時筆鋒一轉,作者開始安排女主角跟其新的部門主管去追查與實行犯合作的不特定多數之幕後黑手,這些人意圖透過股票質押與操弄科研預算分配來影響股價等手法謀取暴利;而在追查過程中,作者讓女主角去對抗人性的自私與傲慢,同時透過女主角對新部門主管是否亦是共犯的懷疑,來探討人如何可能相信一個人的道理。
此外,作者雖不算深入但有觸及一些點地探究了,少子化現象與女性在社會上生存環境條件間關聯性的課題。以女主角母親提出希望女主角去相親做為故事開端,再以女主角與母親關係更加親密之描述做為收尾,女主角做為系列作品之偵探角色的硬性性格,開始因為加入了女主角家庭關係與生活面之描寫而融入了些許人情味的柔軟風情。書後解説解釋其對本書所下之「細かい技を節々で使い、次々に新たな局面を示して読者を驚かせ」的評價,不只是在表述作者「ツイストの連続、どんでん返し、伏線の張り方および回収」等技巧之高明,也是在說明系列作品有了「家族という主題を変奏してメインストーリーを支えるサイトストーリーの強化、つまりヒロイン…および家族像の一層の魅力化」的演化現象。閱讀完本書後,自己是頗能認同前述評價。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いまさら翼といわれても

日本推理小說家米澤穂信「〈古典部〉シリーズ」的第六部作品與第二部短篇小說集。在閱讀本書之前,自己從未讀過這個系列過往的任何一部作品,而雖然自己對於所曾閱讀過之作者其他作品都有還算不錯的評價,但是從半路闖進一個知名系列且缺乏對其世界觀或演進脈絡有初步的認知,這樣是否是件好事,坦白說是自己一開始在閱讀本書時所抱持的疑慮。
本書是所謂的「青春ミステリ」,故事的發展以四名高中生主角的日常生活為核心,有敘事時間當下所發生的日常之謎,也有回憶過去並解開曾經無法解釋或理解的謎團。沒有謀殺、兇器或屍體,甚至沒有非置人於死地的惡意(最惡劣的就是隱藏傷害被霸凌者之惡毒訊息在畢業紀念展品中)或者故佈疑陣的詭計手法,有的只是當事人未曾明說的動機或心理,以及因為這些幽微的動機或心理所觸發的外顯行為,讓其他人覺得困惑或造成其他人困擾而已。主角是對人生還可以有許多摸索的高中生,所以他們的日常生活之謎格局不會太大(頂多就是用來記錄漫畫創作構想的筆記本無端被偷、校園選舉有效選票數比選舉人數多、應出現參與合唱團練習的人臨時失蹤等),也不能太過詭譎複雜,而作者所設計的偵探角色也不能太過全知全能,只是能從簡單的事實中破除盲點而已。
不管是日常生活之謎或者揭開背後真相的推理過程,本書就推理小說來說或許都顯得有點平庸與薄弱,所以如果太過強求精彩的推理小說元素,可能會對於本書的「清淡」感到失望。然而,本書之所以在僅是描述「平凡」事件的情況下還能維持讀者的閱讀興致,其所靠的是作者醞釀與鋪陳的敘事功力。作者的文字有種沉穩的力量,不是華美的詞藻或者深奧的意境,卻能造成娓娓道來的敘事節奏,維持著讀者的好奇心並且放慢故事進展的步調。這樣說並非意味著作者是在「拖戲」或者在故事中穿插太多裝飾意味的枝節,每篇故事的內容還是相當濃縮與精煉,只是作者布局巧妙地將看似散落卻實質必要的敘事元素不疾不徐、不慍不火地一一交代,在最後再將元素串起,形成一頭尾呼應的收束,如此閱讀時雖然不會感覺高潮迭起或者出乎意料,但卻是可以隨著故事的進展步調被拉進其世界中,感受其氣氛以及其中人物的情緒與感懷。不過仍必須釐清的是,作者並非追求縝密的結構,反而是鋪陳出緊實中帶有鬆軟,交織敘事軸線但不時出現縫隙或缺口的故事網,並藉此營造出貼近日常生活的氛圍。總之,作者的功力讓平庸的素材有了故事的活力,可以勾住讀者的目光並牽動讀者的心情。
此外,本書的各篇故事也有其人情味的厚度,讓其所描述的日常生活之謎可以有更多的現實感,並散發著青春氣息與哀愁。舉例來說,書名同名作中未依約出現在合唱團練習現場的主角之一,雖然迷惘著是否應該放棄繼承家業而自由追求自己想要的未來,但是最後還是說出「いまさら翼といわれても、困るんです」,而聽到這句話的第一人稱敘事者,同時也是主角之一,則感覺到想要用力捶打讓自己受傷流血之程度的挫敗感與不甘心。這樣的橋段雖然只是占據寥寥數句的篇幅,卻畫龍點睛地讓整個失蹤之謎的敘事有了人性觀照的景深。在〈鏡には映らない〉中,主角看穿了霸凌者的壞心眼,進而以消極不按照規劃完成工作的方式來破壞並翻轉霸凌者的計畫,卻也背負了擺爛的惡名;雖然另一主角日後因為無法接受這樣表象的結果而調查出真相,但是因為事情已事過境遷所以也無計可施來改變過去。這樣帶著不完滿的英雄行為,即使只是發生在校園中的小事,卻可能對當事人有長遠的影響,同時也是人生現實的縮影。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警視庁情報官 ゴーストマネー

日本推理小說家(或更精準地說,警察小說家)濱嘉之「警視庁情報官シリーズ」的新作。作者從中央大学法学部法律学科畢業後便進入日本警視庁任職,並在2004年從警視庁警視的職位離職,先轉進政界擔任衆議院議員政策担当秘書,而後在2007年以〈警視庁情報官〉(文庫本版本改題為〈警視庁情報官 シークレット・オフィサー〉)一書轉職為作家,目前亦同時從事危機管理顧問之工作,並以新聞評論者的身分在媒體上曝光。
作者這樣豐富而特殊的經歷,讓自己對本書的內容有了期待,特別是截至目前為止發表在amazon.co.jp網站上的三件讀者評論都給了本書5顆星的評價。不過當自己讀完本書後回頭確認這幾則5顆星評價的內容,發現自己以後除了關注平均評分外,可能還要稍微花點時間細讀評論之內容,如此方能協助自己做出更謹慎的決定。例如有一則評論是如此說:「濱嘉之作品は、小説的なわくわく感には欠ける…すでにそれが定評になっている作家の作品を、ではなぜ読み、星5を付けるかと言えば…この作家ならではの、国際情報分析に惹かれるからである。小説としての稚拙さを凌駕する「情報」と「知識」がこの作品には詰まっている。」另一則評論則是說:「担当編集の熱意に負けての続編執筆とすれば、全編から漂う準備不足のような印象も仕方がない所かも。心地よい荒唐無稽ぶりは健在とは言え、既刊と比較し現実からの遊離感をより強く感じてしまいました…そういった感想を踏まえますと、本書が好調に行けば、続巻が「新章」的に連続刊行…といった流れも期待できますので、本書を宜しくお願いします!お願いの気持ちで☆を一つ追加しています。」亦即是說,這些5顆星評價所著眼的並非小說的情節與內容,而是作者在書中所陳述的國際局勢觀察評析,亦或是對作者之後續發表系列作品的期待,至於本書在小說情節內容上的表現,則實際上並未真正受到好評。
的確,本書做為一部小說,其表現並不能說是有在水準之上。書中主角在經過約三年的海外研修後,回日本後被賦予籌設「総監直轄の情報組織」的任務,並投入ATM集團盜領事件以及鉅額報廢紙鈔被竊事件。在就前述事件展開調查的過程中,主角透過其人脈廣泛收集各種內幕資訊,而作者則是透過書中人物的言論,不斷發表其對於當前國際政經局勢發展與各國國情文化的觀察與評析。看到在一本小說中有許多當前現實裡實際發生的國際事件,例如英國脫歐、ISIS恐怖攻擊等,以及實際存在的政治人物,例如例如德國總理梅克爾、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等,或者會有種新鮮感,但是作者描述太過偏向評論甚至警示的語氣與筆法,只會讓本書失去小說應有的質地。本書中故事情節敘述與國際政情評析的比重也不能說是有維持在適當的平衡,前者其實平淡而薄弱,所設計事件本身不夠懸疑,所描述的調查辦案過程亦不夠高潮迭起或轉折起伏,但是後者卻是喧賓奪主地聲勢浩大且鳩佔鵲巢地佔據相當篇幅。
當然,作者在書中所揭露的一些資訊,雖然無從查證辨別其真偽或可信度,但是若從僅僅只是提供一種說法或觀點的角度來看,讀來或者還算是有趣且能觸發一些想像或思考。然而,小說不是現實,亦不應被直接帶入到現實中,或者直接被映照在現實上,而是應該讓讀者透過其自身的閱讀與反思,自行將小說內所鋪陳的元素昇華成可以用來詮釋現實的工具。少了這樣的迂迴與距離,小說敘事的美感便不再存在,而本書的內容便會讀來像是在看一段電視談話性節目的名嘴評論,有著道聽塗說與穿鑿附會的交織,可能精彩且華麗,但是卻走不出謠言與猜想的有限格局。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セイレーンの懺悔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新作。書名中的「セイレーン」是希臘神話中半人半鳥的海妖,其在海上用魅惑的歌聲迷惑船員並藉以製造船難。書中的主要警察角色以前述海妖做為比喻,對大眾新聞媒體做出如下指控:「君たちがいつも声高に叫ぶ報道の自由・国民の知る権利とかいうのはセイレーンの歌声そのものだ。君たちにとって錦の御旗なんだろうが、その旗の翻る下でやっているのは真実の追求でも被害者の救済でもない。当事者たちの哀しみを娯楽にして届けているだけだ」。
從書名所要傳達的訊息來看,本書要說是推理小說,還不如說是「職人小説」。本書透過書寫新聞誤報這樣一個戲劇性故事來探討,以新聞報導形式披露社會案件真相與挖掘當事人隱私的價值與意義,以及新聞媒體在追求獨家的過程中應如何在衝突價值中拿捏分寸與自我定位等課題。對當前社會新聞報導方式的省思乃至批判,本書著墨不可不謂之不深。
故事主角是資歷尚淺的電視台女記者,在其屬團隊所製作的新聞報導節目已多次引發爭議事件的情況下,主角跟其前輩記者被指派報導女高中生被綁架案件並著手進行調查採訪。當女高中生的屍體在廢棄工廠中被發現,顏面被化學藥品所燒灼而面目全非時,主角與前輩記者開始清查女高中生周邊人際關係,而主角獲得女高中生在學校受到霸凌的情報。見獵心喜的長官決定以獨家報導形式,將被指為霸凌加害者的一幫人塑造成殺人嫌疑犯,然而在獨家報導為節目取得漂亮收視率數字之同時,卻發現前述一幫人有不在場證明而真兇另有他人。一場誤報將一名被指為殺人嫌疑犯的女高中生逼到自殺未遂,也讓前輩記者被貶謫到電視台關聯企業任職。在罪惡感與自我懷疑的情緒中,主角持續調查事件背後的真相,而在接觸真正犯下罪行的真兇時被真兇攻擊,並在被主要警察角色搭救後做出真正的獨家報導。
做為一部小說,本書的批判意圖太過露骨而直接。透過書中人物的言論或自我省思,作者很直白地批判了,新聞從業人員自以為是的真相揭露不過就是自我滿足與自我標榜,而對抗霸權與維護新聞自由不過就是造就了以羶色腥報導來迫害事件當事人隱私權的巨獸。全書超過三分之二的篇幅被用來書寫從事件發生肇始的情況到新聞誤報所引發的種種效應,在其中記者的調查採訪方法、新聞素材之選擇與呈現、新聞媒體應對處理誤報事件之方式等等現象都被描述並深入檢討。但是直指問題的論理批判並不見得會成就出一個高潮迭起的好故事,太著重於時下現象的針砭與偏頗價值的質疑,並不會讓故事變得更精彩,而就算可以讓人省思一些社會現實,卻也不會比看了一篇評論產生更觸動人心或發人深省的效果。
篇幅約310頁的本書敘事走到約莫大概250頁後推理小說的風味開始濃厚了起來:因為誤報而自我否定的主角,對於警方的偵訊內容有了懷疑,當嫌疑人宣稱其沒有絞殺被害人並毀損其屍體的記憶時,主角認定嫌疑人是否為真兇一事有進一步調查的必要。小說敘事走到最後,除了揭開殺害女高中生的真兇身分及其犯案緣由外,亦更一步點破一個道德上應該非難但法律無從規範的可悲真相,而這個真相背後存在著人性的自私與殘酷。只是,因為敘事的篇幅被壓縮,事件本身的格局在一開始就沒有被拓寬與挖深,所以在批判反省新聞媒體的表現後,即使作者有心,其也沒有太多空間可以就事件本身進行鋪陳。不論是事件本身的懸疑性或可以藉由事件所導引出的社會議題省察,對自己來說,本書所呈現的成果都不能說是有達到作者的應有水準。
最後一件小事。書中的主要警察角色被設定成高大挺拔、五官精緻。雖然到了書末最後一段,主要警察角色邀約主角去喝咖啡,感覺上留下一個浪漫的伏筆,但是為什麼主要警察角色需要被設定得如此帥氣,坦白說自己是覺得困惑。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慈雨

日本推理小說家柚月裕子的長篇小說。
故事主角是屆齡退休的警察,懷抱著心事與妻子一起踏上了名為「四国八十八ヶ所霊場遍路」的88間寺廟徒步參拜之旅。在參拜的過程中,主角警察正視自己過去從擔任山中小村落派出所駐警到轉調成為刑警的職場生涯,回顧曾經處理過或遭逢過的幾起對自己有特別意義的事件,然後嘗試著讓自己透過這個徒步參拜之旅,救贖深藏在自己心中的罪惡感與歉疚。
在此同時,社會上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小學女生被綁架後殺害事件,其案情以及犯罪手法,與16年前主角警察曾經參與調查的事件多所類似。這讓主角警察不得不認為兩起案件是同一人所為,因為主角警察知道,自己臣服在長官命令與組織威權下、在僅基於當時並不可靠之DNA鑑定證據以及刻意忽視不在場證明存在的情況下、將之逮捕並讓其遭判刑後入監服刑的16年前案件嫌疑犯,其實是受到冤枉,真正的犯人並未為其罪行負起刑責,進而在經過16年後犯下當前案件。書中花了一定篇幅描述主角警察自我質疑的情緒以及無從排解的罪惡感,其面對因為自己而吃了不少苦的結髮妻,在恐懼披露當年真相會導致相當衝擊的陰影下,最後仍下定決心在即使必須捨棄許多東西的情況下做出本於自己良心的選擇,而陪在身邊的妻子也溫柔守候、不離不棄。
本書敘事主要軸線便是在呈現主角警察的心理掙扎以及與自己所懷抱罪惡感間的對話與辯證。在只有犯罪者是壞人的情況下,書中的主要角色,包括主角警察及其周遭人物,都是懷抱溫暖或正直敦厚。因為懦弱而犯下的錯誤讓正義無法伸張,尋求從這樣沉重的負荷中解脫,主角警察透過指示與其養女交往的年輕警察進行調查來讓真相得以撥雲見日。前述敘事主要軸線可以說是遊走於濫情邊緣,在其實很容易淪為過度天真與正面之溫情主義的風險當中,本書透過時而存在的細膩情感刻劃以及穿插對獨立軼事的描述,例如主角警察如何因為偵破稻米竊盜事件而獲得拔擢並解開駐警時期山中小村落住民間的對立心結、主角警察夫婦在參拜途中遇到坦白自己過往曾殺害自己母親的男子等,來增加本書敘事的厚度與廣度,也讓通篇故事不至於變得膚淺單薄,即只剩下描述一個退休警察如何戰勝自己心魔,協助警方偵破難解的案件並下決心要披露自己過去曾經參與之不公不義冤罪事件的肥皂劇般情節。
由於敘事主要軸線並非描述案件調查與破解謎團的推理,所以本書雖然還是推理小說,但其元素和氣息並不濃重。為何相隔16年再次犯案以及為何現場出現的可疑車輛會無法被追蹤等問題雖是謎團,但在其盲點被主角警察突破後,便成為將線索不多的案件從迷霧中拉出的救命繩。只是不論是案情自身或警方偵辦過程,其均非本書敘事的置重點,對其所進行的描述僅止於提供必要性資訊的程度而已,例如後來被逮捕的犯人,本書敘事對其犯罪動機與身世背景,可以說是幾近毫無交代。亦即是說,作者在敘述案件的時候,其所著重描述的還是人物們的心情與反應。
好險本書敘事因為有描述到多個獨立事件而有了厚度與廣度,不然略顯單薄的推理小說成分以及有些陳腐的主角警察贖罪心理書寫,可能會讓本書變得膚淺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