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ストラディヴァリウスを上手に盗む方法

日本推理小說家深水黎一郎的短篇小說集,是集結了作者不同時期為不同目的所書寫的作品。根據書後所附〈初出・解題〉之說明,書名同名作為全新創作,以〈ワグネリアン三部作〉為題所集結的三部短篇小說,則分別是在不同年發表於「日本ワーグナー協会」所編輯出版的研究年刊《ワーグナーシュンポシオン》上,而〈レゾナンス〉則是作者的處女作,在其還是個研究生的30年前,發表於《三田文学》上。雖然本書是以音樂做為主題來貫穿全書,但是由於所收錄的作品不論在創作年代或寫作風格上都有所歧異,所以其集結成冊所呈現出的效果並非相互加乘或帶給人一種整體一致感,各篇故事仍明顯地各自獨立且自成一格。
不過,自己並不要求短篇小說集中的各篇故事一定要有明顯一致的風格,風格上的差異或者更可顯現作者多元化創作的天分。然而,如果因為所收錄作品在創作年代上的差別,讓各篇作品間呈現出一種在技術成熟度上的落差,則自己就會認為這並非好事。雖然對作者來說,收錄早期作品可能有其紀念意義,或者作者並不認為其早期作品是不成熟之作,但是對於並非作者狂熱書迷的自己來說,要面對創作尚未完全穩定成形的作者未熟期,就不是件讓自己覺得有受到尊重的事情,特別是當自己明確感覺到,早期作品的表現跟自己所期待的作者水準有顯著落差時。
本書收錄作者處女作的效果就是給自己這樣的感覺。作者表示,其現在回頭讀當時的作品,雖然感覺是「何とも頭でっかちで息の詰まるような作品」,但是想到「今はもうこういうのは書けない」,所以收錄於本書中的版本,相較於發表當時的版本,除了「語句の修正や若干の加筆」之外,幾乎是保留當時的架構。只是即便如此,作者現在無法寫出這樣的作品可能意味著,作者已經不會再如此不嚴謹或欠思慮地處理一個自己沒有足夠格局可以掌握的題材,或者作者已經懂得如何使用敘事結構或寫作技巧來化解題材本身的貧瘠或空洞,並製造出故事的敘事張力,所以就算作者是在緬懷自己的「青澀」,但是把以目前標準來看不夠成熟的作品放到讀者面前,怎麼說都還是會讓人無法完全欣然接受。
至於〈ワグネリアン三部作〉則是展現作者黑色幽默風格,卻又不至於產生作者作品有時會有、流於過度荒誕或賣弄冷知識的問題。雖然作者在作品中還是使用相當篇幅來鋪陳有關華格納的知識,但是其並不影響故事敘事節奏的流暢度以及情節轉折的懸宕感。作者雖然誇張地描寫幾近偏執狂或強迫症的華格納迷所做出令人莞爾一笑的行徑,但是其搞笑重於揶揄、包容重於批判,像是使用一種不失敬意的詼諧筆法來寫一個奇風異俗,表現「愛華格納不是問題,只是這樣的愛法讓人覺得有趣」的效果。
本書中最有本格推理小說樣子的作品還是書名同名作。價值不斐的古董小提琴如何從宛若巨大密室的演奏會現場中被不留痕跡地偷走,而藝術偵探如何基於其豐富的藝術知識,並以相當符合藝術風範的手法來破解謎團,是這篇故事的賣點與創意所在。故事中犯人所使用的詭計是否過於天馬行空或紙上談兵,自己覺得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是如果不糾結於故事情節是否符合現實的問題,則本篇故事至少讀來是有娛樂性的。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桜疎水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石直紀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6篇作品,其中包括2016年第69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共同受賞作〈おばあちゃんといっしょ〉。
本書中所有故事均是以京都做為背景,或者至少所描述之事件有相當比重是發生在京都,而雖然每篇故事都是獨立的短篇小說,但是其中部分故事會透過一筆敘述新聞所報導事件的方式,帶到其他篇故事所描述的事件。不知道是刻意選擇有同樣故事背景與相似情節風格的短篇小說來集結成本書,還是作者本身便框限自己的創作在熟悉的城鎮市區並使用風格一貫的敘事筆法與架構,本書中的各篇故事就是有種一致性與相似度,不只是因為京都的元素一直出現,還因為作者的題材選擇、人物刻劃與敘事語氣。
大致來說,本書所收錄故事在題材上可以分成兩類:過去事件在當下時間的餘波盪漾,以及利用詐欺案件來設局引君入甕,而〈おばあちゃんといっしょ〉以及〈仏像は二度笑う〉則可以說是融合兩種題材的創作。前者通常是在敘述,過去的誤入歧途、錯誤行動或者意外犯行,在一個契機的觸發下導引出當前的事件,可能是場蓄意的復仇,或者是某個想要得知真相的衝動或好奇被激發出來。而後者則是在描寫,一個詐欺犯設下圈套想要騙取金錢,卻反而被相關人士聯手起來反將一軍,可能是場黑吃黑,可能是場報復,也可能是透過懲罰的形式來勸誡浪子回頭。另一方面,作者透過切割跳接過去與現在的敘事時間或者連環計中不同人物的盤算與行動,來形成一種敘事節奏上的延宕與頭尾呼應,並製造出情節翻轉的懸疑與波折,這樣的技巧並不特別,用在類似題材的處理上,更增加了各篇故事的近似性。
對自己來說,因為一貫風格,所以有幾篇故事是在開始閱讀時就已猜想到作者收束敘事伏線的手法,而即使作者沒有在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也沒有讓情節走向超出自己的預想太多,自己卻不會因為一路讀著相似的故事而感覺膩或者無趣。會如此的原因,應該是因為作者在其故事中寫入很通俗卻有其個人色彩的人性觀察吧!不論是報復、原諒、或者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正義必有伸張,作者沒有寫出重重的情緒波濤,而是平淡地將故事收在某個人物的體悟感懷,或者是一個特定的場景上;情節的轉折雖然不是令人驚奇卻也未失其曲折,而揭開真相的時候不是重重給讀者帶來衝擊,而是試圖為讀者延展出一種餘韻。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秋山善吉工務店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如果要說自己為何會持續閱讀作者的作品,或者是因為自己想看看,作者可以有多少招數,在有其獨特觀察視角的社會寫實風格中,放進不至於過於簡單而仍有懸疑感的謎團。本書雖然說不上是很出色的一部作品,但是也未讓自己失望,仍展現出自己想要看到的寫作風格與水準。
失業在家的男子在一場火災中喪生,其老婆與兩個兒子雖有幸逃出,卻因為已經一無所有而必須接受婆家的好意,與男子爸媽同住。因為這樣的人生波折,一家三口必須面對有威嚴甚至是兇惡、叱責人毫不留情面的爺爺,其為一個帶著傳統氣息的專業木工。本書的敘事架構像是一話完結的電視劇,一章接續一章地說著家庭成員各自遭逢的問題:從小兒子在學校遭受霸凌、大兒子誤入歧途成了黑道販毒的幫手、單親媽媽投身職場卻掉入奧客的陷阱中等,每個問題都在爺爺使用其因歲月而累積的智慧、人脈與技能,而有了圓滿的解決。
這樣一個看似家族奮鬥劇的人情義理故事,卻收束在一個執著於水落石出的警察對於謎團事件的窮追不捨上:導致男子身亡的火災雖然看似一場意外,但是警察卻認為案情並不單純,在調查出男子失業後有對家人施暴後,警察雖然懷疑男子是被蓄意謀害,卻一直無法解開火災是如何被引發,也無法找出證據來指控其所懷疑的人確實犯案。當故事走到爺爺因為救人而在工地遭逢意外並因此不治身亡時,看似在推理戰上敗北的警察,卻在多年後聽到當年引發火災的「真兇」說明案情始末。事件真相並不複雜,也沒有涉及任何深刻的惡意,只是一個回首看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過往,而當年遭遇命運波折的一家人,則已經堅實而穩健地走出一條可以安身立命生活的路。
本書所敘述的故事平實而無太多聳動或驚奇,作者是用簡潔質樸的手法直接切入其所觀察到的社會現實:放任霸凌事件發生的學校師生、青少年如何會半被誘惑半被脅迫地加入黑道組織、中年就業的困境等。作者筆下的爺爺其實就是個體現英雄形象的象徵,其作用只是用來給故事一個大快人心的結局並代替作者說出一番待人處事的大道理,但是如果要說這個關鍵人物有被多麼深刻立體的刻劃,或顯現出多麼明確清晰的人格特質,則或許只能說,為了讓該人物發揮前述作用,作者就只能讓其留著平面而空泛的樣貌,因為如此才能配合故事情節填入需要的性格或特質。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Crooked House

「My Agatha Christie Project」的第七部作品。據悉作者在1972年回答日本譯者的問題,列出了當時她自己最喜歡的十部作品,本書便是其中之一,而原因是「I found a study of a certain family interesting to explore」。在本書的Author's Foreword中,作者亦表示本書是「one of my own special favourites」。相較於名列前述作者自己所提「十大最愛」中的其他作品,如《And Then There Were None》、《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等,本書並沒有什麼顛覆性或極具創意的推理小說情節設計,也不是有什麼需要高度寫作技巧或縝密思維邏輯來完成的複雜敘事架構,因此為何其會讓作者特別私心地喜愛,便讓自己好奇並成為將之納入計畫閱讀標的的理由之一。
本書故事所描述的家庭,其一家之長擁有萬貫家財,卻因為原應注射來治病的胰島素被換成了毒扁豆醶而喪命。而與一家之長同住在大宅邸中的親族包括,年輕的第二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的姐妹、兩個兒子及其各自的配偶、小兒子的三個子女等。一家之長的死亡應是被人謀害,而最直接與濃厚的嫌疑落在年輕妻子身上,其被懷疑是因為錢財才嫁給已至遲暮之年的一家之長,並與負責小兒子年幼子女教育的家庭教師暗通款曲。但是一旦深入調查,卻發現關係人是每個人有犯案的機會,只是犯案動機無法被簡單釐清或確立。故事的敘事者是警方高層之子,想娶發生命案之家庭的長孫女為妻,而對方告訴敘事者,這個家庭裡充滿各種不同的「ruthlessness」,如果要直譯的話就是「無情冷血」。
本書書名或有被譯為《畸屋》。「crooked」一詞意指「not forming a straight line, or having many bends」,衍伸意義則為「dishonest」。對自己來說,作者使用「crooked」一詞是要傳達「扭曲」以及「表裡不一」兩層意涵:一方面書中的人物各有其性格扭曲之處,其成因是因為身在此一家庭環境之中,但同時也在此一家庭中構築出微妙且有點詭譎的人際互動關係;另一方面則是家庭成員表面的「相敬如賓」,並不等於個人沒有未表現出來的負面情緒與心眼。把一些因為家庭環境與親族關係而養成的歪曲人格放在一個閉鎖性格強烈的空間中,並透過一場謀殺來使其產生化學變化;從這樣的設定出發,去書寫人性的晦澀難解以及設計犯罪謎團的曲折陰暗,便會有許多的可能性與不確定,對作者來說是如此,對讀者來說亦是如此。而自己粗淺且不知分寸地以為,這會是作者私心偏愛本書的原因之一。
本書不是一本讓人閱讀起來會有如墜入五里霧中,然後在見到真相之曙光顯現時會驚呼意外,甚至感到被作者誤導卻又獲得相當閱讀樂趣的推理小說,而從此角度來看,本書在作者的作品集中並不是特別突出的精彩,亦稱不上是名列前茅的傑作,雖然本書故事還是有作者應有的水準,該有的娛樂性與懸疑感都沒有欠缺。只是,從作者試著深入描繪一個變調扭曲家庭的企圖來看,本書的「趣味」在於作者所書寫的人物們,其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常見,卻有些面向可以讓讀者去思考人性的幽暗。

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The Murder at the Vicarage

「My Agatha Christie Project」的第六部作品,也是自己所閱讀的第一部「Marple系列」作品。
由於僅閱讀過本書,不知道本書的風格是否能夠代表所有有Miss Marple登場的作品,但是至少本書所呈現的世界觀,相較於自己先前所讀過的「Poirot系列」作品,是有些許不同。或許可以這麼說,本書更像是在書寫一個社交圈中的暗潮洶湧,謠言、傳聞、窺探隱私、個人偏見與評論等,在一個其實有點封閉的小鎮裡,懸浮在日常生活的氛圍中。本書中時而強調女人的敏感直覺與喜好八卦,而作者嘗試將這樣看似負面的特質,在Miss Marple身上轉化成深入洞察人性並敏銳看破真相的智慧,讓這個極富特色的偵探角色,有點令人畏懼、有點不討人喜歡、卻又令人折服而無法不去讚賞其過人的智慧與眼光。
本書有趣的敘事手法在於,Miss Marple登場的篇幅其實很有限,僅是透過幾次跟敘事者的對話,交代一下目前其推理的方向,然後就到了最後登場,說明其所推理的案件始末並揭露真兇身分。收集各家不同說法、聽取不同傳言、搜尋並獲得各項證據或與案情相關之蛛絲馬跡的人是擔任敘事者的教區牧師,他有自己的情緒與性格,有自己對案情的解讀以及對關係人的評價。
在這個敘事手法下,Miss Marple反而成為被側寫的人物,讀者是透過敘事者的觀點來了解其人格特質與行事風格,但是又不像伴隨著偵探辦案的助手在敘述故事一樣,因為在後者的敘述中,偵探幾乎出現在通篇故事裡,所以讀者可以有較多機會觀察偵探的人物特色。或許這麼說,Miss Marple是隱身在故事背景裡、帶著謎樣風情的人物,她窺視著整個事件,對其中錯綜複雜且有些醜惡的人性深感興趣,卻又是可以置身事外地冷靜辨別其中的謊言與真實。
然而,本書敘事雖然仍依循著案情調查的軌跡,但是卻夾雜著對小鎮中流言蜚語與人際互動的描述,因此關係人或可能證人在給予證詞時,時而混著個人情緒與不可被輕信的揣測,也讓敘事讀起來有點龐雜凌亂。再加上作者仍然在本書故事中設計多重軸線,在主要的謀殺案件外加入一些同時發生的事件,除混淆讀者的思考方向外,也讓故事裡面所鋪陳的線索更加複雜。也就是說,對自己而言,本書少了一點簡潔,少了一點結構與秩序感,所以讀起來比較費力,也比較不容易進入故事裡感受其懸疑氣氛。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愚者の毒

2017年第70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受賞作。在閱讀本書時,自己一直聯想到英國女作家Sarah Waters的《Fingersmith》,並非因為兩者故事情節有何雷同或重疊之處,只是同樣使用分成三部的敘事架構以及從兩名命運交纏之女性角色個別視角來對照敘事的寫作手法,讓自己沒有任何根據地想像,本書作者或者有些微程度地受到前述英國小說的影響吧!
本書第二章的內容讓自己比較有感觸。並非是因為其故事情節有多麼曲折或高潮迭起,亦非是因為其所描述的人物角色有多麼深刻到發人深省,而是該章故事本身所描述的時空背景,除了濃厚的時代感外,更帶著讀者去審視一種情況,即明明整體社會的經濟在持續高度成長,卻仍有一塊社會角落是發展的耀眼陽光所無法照亮的陰濕與晦暗。作者在該章故事中時而透過敘事者來述說兩個世界的對比與隔閡,並描述在陰濕晦暗角落中被貧窮與悲慘命運翻弄的人們,因為想要向命運反擊的野心而走上了犯罪一途。
然而,雖然作者使用分成三部的敘事架構以及跨越三個年代與地域的複數敘事軸線來書寫複數犯罪事件,但是其所營造的謎團氛圍其實有點膚淺,真相對讀者來說並不難預想。只是,即使作者所構思的犯罪事件並不懸疑,甚至有點淺白到讓人可以不用太過傷腦就猜想出來,但是既然作者寫的是犯罪小說,是從犯罪者的視角出發去剖析其犯下罪行的動機與心理,事件是否懸疑,是否是個需要抽絲剝繭推理、有著精細設計的謎團,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本書中的律師角色,也讓自己聯想到《Fingersmith》中被稱為「Gentleman」的角色,同樣是密謀操弄書中人物來遂行野心,並彷若魔鬼般有著表裡不一的雙面性,同時兼具聰穎機敏與冷酷無情。
由於本書是從兩個女性角色的視角出發來敘述通篇故事,所以男性主角一直處於被描述的狀態。男性主角不僅因為性格設定的關係而話量少,所以沒有太多在故事中自我表述的機會,更因為其情緒與想法多半是透過敘事者的詮釋而被間接傳達給讀者,所以其行為動機與思考邏輯對讀者而言永遠存在曖昧性與距離感。只是即使男性主角在書中的人物角色側寫無法讓人感覺深刻或立體,對自己而言卻有一種微妙的共鳴感,像是一個空蕩的山谷,雖然一眼望去視野開闊而單調,但是對之呼喊一聲卻可以引起回聲。也就是說,男性主角是個誘使人自己去填空的留白,雖然曖昧而有距離,卻也讓人可以自行從中找到自己所能想像或有所觸發的面向。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My Agatha Christie Project」的第五部作品。
本書被英國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選為「the Top 100 Crime Novels of All Time」的第5名,亦被美國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選為「the Top 100 Mystery Novels of All Time」的第12名,因此本書可以說是作者最被人讚譽的代表作之一。
自己在少年時期曾讀過本書的少年讀物翻譯版本,當時就對真兇出人意表的真實身分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對故事細節則因為時間久遠而僅有模糊的記憶。這次重新閱讀原文版本,深深折服於作者可以將一個顛覆偵探小說敘事框架的概念,亦即是「華生醫師是兇手」,用如此細膩精緻且簡潔工整的敘事架構予以實踐出來。
本書簡潔的架構並非只是線性敘事,本書故事中仍然存在複數事件,其交錯形成了多重敘事軸線的推展,並增加故事的複雜與層次,藉以混淆讀者的認知與推理。本書精緻的架構則是在於,作者完美精準地讓做為故事第一人稱敘事者的兇手,在陳述故事的同時,並未太輕易地透露出自己就是兇手的「破綻」但又完整地拋出所有破案線索給讀者,因此在符合推理小說要求「偵探與讀者必須資訊對等」之規則的情況下,本書讓讀者只能毫無挑剔地接受,作者是成功地達成一項推理小說創作的艱難任務。
透過讓事件關係人每個人都有秘密、每個人都沒有完全說實話的設計,作者編織出一張偽裝罩,遮蔽謀殺案件的真相,並讓偵探與敘事者間的對話有了一種攻防感,因為畢竟本書最大的秘密是來自敘事者本身,所以敘事者在描述自己與偵探之間的對話時,其變成一方面要規避洩漏太多資訊給偵探,並提防偵探的試探性問話,卻又必須扮演好敘事者的角色,讓作者可以透過其敘述向讀者交代故事的情節內容。當然自己因為先前讀過少年讀物翻譯版本,所以在閱讀過程中都很清楚知道真兇是誰,也就可以去挑出那些作者放在偵探與敘事者間對話中的細膩伏筆,但是如果自己在不知道結局的情況下閱讀本書,則一路被欺瞞、到最後只能對故事結局拍案叫絕的可能性相當大。
對自己來說,真兇的姐姐是個活靈活現的丑角,其包打聽、隨時蒐集與身邊人事物相關之所有資訊並隨時能對八卦事件做出推論甚至評析的人物形象,相當生動鮮明到可以說是本書中最為立體的一個人物角色。這樣的角色存在於本書中,淡化了本書故事所可能會帶給讀者,理智到過於僵硬、所有登場人物都像是作者掌中戲偶而僅有平面淺薄之性格特質的負面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