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花咲舞が黙ってない

日本小說家池井戸潤所出版的文庫本小說,收錄其於2016年1月至10月在《読売新聞》報紙上所發表的連載內容。根據書後所附〈解説〉之說明,本書很特別的地方在於,本書是作者在其先前作品被改編成電視劇後所延續創作出的作品,並使用連續劇的劇名來做為書名,而該劇名在當初連續劇所改編的原著短篇小說集中並未出現。本書雖然分成七個章節並具備一章一獨立故事的短篇小說連作集形式,但是對自己來說,則比較像是採用適合被改編成連續劇的敘事架構形式,即雖然前幾章是「一話完結」的故事形式,但同時亦鋪陳出一條敘事伏線,讓其到最後幾章可以變成一個結尾的高潮故事,如此便形成一種綜合章回小說與連續劇的敘事型態。
本書前幾章所敘述的獨立事件,比較是在描述以銀行為背景情境所發生的事件,並由主角二人的搭檔來解開事件背後的謀略甚或是犯罪。在〈たそがれ研修〉中,向銀行申請貸款的連鎖餐廳業者,指控銀行內部有人不當告知其競爭對手有關其展店事業計畫之內容;而最後被主角二人所揪出的真犯人,則是在銀行升遷無望而意圖跳槽到前述競爭對手公司去的銀行管理職。〈汚れた水に棲む魚〉則是在敘述新創事業淪為黑道的洗錢工具,而當主角二人揭開真相時,銀行內部的黑手卻出面阻止主角二人繼續追究銀行內部犯下嚴重不當行為者的責任。這些故事其實讀來都還頗具娛樂性,甚至可以觸發一些省思。雖然這些故事表面上還是在敘述主角二人揭露他人罪行的通俗劇情,但是在這些故事所描述事件中登場的特定人物,卻因為可以讓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找到這些人物的對應點,所以可以觸發自己對現實與人性的一些感想。例如,用銀行無法提供自己光明未來為藉口來合理化自己罪行的銀行管理職,因為要保住公司而落入他人陷阱並偏離自己當初理想的新創企業經營者等,都是可以觸發自己出一些想法的故事人物。
隨著情節的開展,本書故事的敘事格局也開始越來越擴大。本書的最終故事是在描述,銀行員知悉放款客戶不當行為卻隱匿不報,並進而牽扯出銀行內部所存在之不能說的秘密,即銀行高層在進行見不得光的行為,而主角二人被迫解散,其中一人被流放降職到地方小分支機構去,則是開啟了主角二人查出銀行高層協助政客籌措政治資金的契機。雖然作者仍然維持書寫銀行內部不當事件以及主角二人透過調查揭露真相的敘事體裁,但是卻也加入作者所擅長、多方勢力角力的情節描繪,進而讓本書故事有了風格上的轉變。然而這樣的風格轉變,對自己來說卻反而是讓本書故事平庸化,因為雖然故事本身讀來還是有其娛樂性,但是卻因為少了可以觸發感想的元素,而有肥皂劇化的趨勢。
至於在本書中作者筆下知名人物的登場,對自己來說則不過是種噱頭,因為知名人物的特質並沒有太多的發揮,雖然其對情節的演進仍然有其作用,但是其所被描繪出來的形象是平板而失焦,彷彿其只是讓故事情節得以發展的工具而已。不論是作者是出於玩心還是有想要串接不同系列作品的企圖,對自己來說,作者這樣的安排都有點流於做作刻意,其實是畫蛇添足。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樹海警察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倉崇裕的新作。閱讀之前以為本書會是作者發展新系列的首部作品(當然如果本書的市場反應不佳,應該就不會有續作),但自己讀完以後卻覺得,或許作者並不一定有這樣的意圖。
當然,作者還是可以基於本書的設定發展出後續的故事,同時其也在本書敘事中埋著未完待續的伏筆,所以其從本書發展出系列作品的可能性不能不說仍是相當濃厚。但是對自己來說,本書設定其實發揮空間有限,而作者在本書中似乎也是毫不吝嗇地就把好的段子大放送般一次出清。更重要的是,作者雖然先敘述了兩起獨立的事件並藉以帶出主要人物的過往經歷,但是卻將本書收尾在第三起讓大反派現身的事件上,感覺上像是把在本書背景環境中所發生的事情做了歸結,讓本書變成一部有起承轉合的獨立作品,在結尾的地方不是設下開放式的待續,而是一個故事到此可以見好就收的句點。
必須要說,本書故事的設定其實相當新鮮且有創意,而作者實現其創意的技巧與執行力也是其應有的表現水準。名為樹海的一片森林,對日本人來說,是自殺者會選擇了結其生命的地方,也是殺人犯可以選擇棄屍的地方,所以關於樹海有著各式都市傳說,也有著無窮無盡的想像。以樹海做為原點出發,作者虛構了一個警察體系的冷衙門,僅僅只有四人編制的特別單位,專門負責第一線處理在樹海發現遺體的通報事件並判斷其是否是自殺還是需要後續調查的刑事案件。前述發想給了作者兩條可以並行處理的敘事軸線,一是邊陲冷衙門內的職場人際關係以及該冷衙門與警察主流體系間的格格不入,另一則是樹海遺體在被發現後,辨別其身分與判斷其是否具備事件性往往有相當難度。作者在本書中對於兩條軸線均有相當的處理,前者提供了作者發揮其書寫黑色幽默功力的空間,後者則是讓作者在有趣設定也是限制的情況下,仍要鋪陳出能引起讀者興趣的謎團事件以及出人意表的真相。
作者描述一個警界菁英被派來接掌前述特別單位,在其自身信念與周圍氛圍完全無法調和的情況下,其逐漸融入特別單位人際關係的過程,以及在前述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幽默橋段與荒謬情景。因為警界菁英是真的相信其信念,所以到頭來反而可以獲得特別單位中其他人的信任與認可,雖然警界菁英不斷被吐槽甚至愚弄,但是這些諷刺甚至戲謔的情節發展到最後,還是導向溫情而正面的結果。作者的黑色幽默並沒有虛妄或無奈的底蘊,而是只有溫情主義且無傷大雅的博君一笑,不過既然是通俗娛樂小說,這樣便也足夠,甚至是綽綽有餘。
至於在敘述樹海遺體被發現後調查其死因的事件上,對自己來說,作者的表現是差強人意,雖然不是有什麼瑕疵,但是也沒有特別精彩。
在第三起事件中,最後大反派其實是以替人將屍體運送至樹海進行遺棄處置為業,雖然這樣的構思有趣也特別,但是作者的鋪陳卻略顯粗製濫造,讓通篇故事給自己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覺得結尾收束得有點雜亂。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作者意圖不如自己所想,其還是想要後續發展出系列作品,但是如果其結尾是如此收束,則後續可以如何開展或許便會是個問題。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The Nine Tailors

甫一開始便停滯不前的「經典推理小說探索計畫」,終於在時隔兩個多月後,展開第二部作品的閱讀。本書被英國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選為「the Top 100 Crime Novels of All Time」的第18名,亦被美國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選為「the Top 100 Mystery Novels of All Time」的第28名。本書相較於自己就前述計畫所閱讀的首部作品《The Big Sleep》,排名較不亮眼,而相較於作者Dorothy L. Sayers的其他作品,本書排名表現也是次於《Gaudy Night》。不過能入選百大並且也還算是名列前茅,本書也不能說不算是經典吧!
本書可以說集結了許多在推理小說中會被慣常使用的元素,包括暗號、無名屍、隱姓埋名並偽造身分的逃亡者、複數人物的行動環環相扣成複雜的謎團等。然而本書不僅是在謎團事件的敘事上用了多重元素來建構出複雜而難解的推理迷宮,其更獨特的地方是加入change ringing這個相當有英格蘭特色的文化元素,並且很富巧思與創意地將之緊密地與暗號以及殺人做結合。
只是雖然說本書所使用的元素,部分已經發展成為被廣泛使用到有點浮濫地步的套路,但是即便有這些在現在讀來可能不再讓人感覺新鮮或驚奇的情節設定,本書的故事還是給人不到最後無法預想真相的懸疑感,讓人讀來彷彿墜入五里霧中而一直找不到通往真相的路。一旦當讀者讀到最後獲知作者所安排的真相時,卻又無法不承認,作者用來收束其所鋪排之複雜敘事的真相,是如此單刀直入、簡潔明快且合情合理,讓人只能佩服作者縝密細膩的布局與巧思。這或許就是本書時至今日讀來讓人還是可以感覺其歷久彌新之魅力、進而能成為經典的過人之處吧!
作者的企圖心或許不僅是要寫出讓讀者讀到最後一頁才能窺知真相的偵探推理故事,還要把犯罪與謎團結合到更具時代感的時空背景以及更具真實感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故事環繞在人口規模有限、有點遺世獨立氛圍的小鎮中教區牧師的生活日常,有著在外面世界發生的戰事以及單身女富豪所帶來的祖母綠項鍊。項鍊被竊後成為一直未被尋獲的贓物,被牽連其中的關係人命運因此改變,而這些牽連與改變便成為後來無名屍被殺害的起因。作者最後運用教堂鐘聲的寓意,給了真相一個警世的道德意涵。這不僅是突顯出偵探主角具備道德正義感的正面性格與形象,更是讓故事結局從一個出人意表的意外,變成一個陳述善惡終有報之道德主張的寓言。
不過,即使作者把本書故事情節的層次感處理得豐富厚實,並且讓多種元素無違和感且不做作地結合成整體的敘事,但是太豐富的內容卻也讓閱讀形成負擔。雖然本書不能被歸類為嚴肅而深刻的文藝小說,但是因為作者也沒打算讓本書僅僅只是書寫虛構犯罪、挑戰讀者智慧的犯罪推理小說,所以本書還是有點脫逸了僅僅為了娛樂讀者而創作的分際,讓故事有了更多的細節,進而製造出閱讀上的負擔。簡單來說,本書給了東西太過豐富,所以讓閱讀容易分心,也讓敘事節奏變得有點拖泥帶水而不夠明快。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共犯関係

本書為日本出版社角川春樹事務所所出版的文庫本短篇小說集,集結於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間在該出版社所發行月刊「ランティエ」上所發表的五篇短篇小說。自己會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本書所設定主題「共犯關係」引起自己的興趣,好奇這樣的主題能被如何發揮,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想開始接觸其中幾位作者的作品,在先前均未讀過他們作品的情況下,從單篇短篇小說開始,或許是比較可以控制風險的選擇。
本書中讓自己最感到意外的作品是似鳥鶏的〈美しき余命〉。這篇故事其實寫得很有瑕疵,但是卻因為其所選擇的題材、觀察人性的切入角度以及情節轉折的鋪陳都表現得不錯,於是產生了瑕不掩瑜的效果,也讓自己讀完後有正面的觀感與評價。因酒駕肇事而失去所有家人的少年,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疾病而死期就在眼前;其被一家三口所收養,養父母與姐姐都非常溫暖的付出,給少年相當豐富的愛。然而當少年奇蹟式地存活下來,原本的溫暖與疼愛都不復存在,有的是不知所措與尷尬的距離感,因為原本應該被送別而要活在回憶裡的人,卻活下來繼續影響著周遭人的生活。酒駕肇事者的配偶因為賠償金而登門要殺害少年及其養父母家庭,少年自願被殺來換取其他三人的存活成為新聞媒體大肆報導的美談,然而真正的事實卻是,另外三人成為「共犯」合力將少年推上死路,犧牲他來換取自己的存活。本篇故事部分段落其實是累贅,敘事其實可以更精煉,讓張力更大、情緒的餘韻更加厚實。然而由於故事本身所講述的人性太過切中要害而精彩,所以就算自己對於其敘事架構與節奏有相當意見,也還是在閱讀後被觸發出一些感想與體悟。
〈Partners in Crime〉的表現則算是符合自己期待,雖然沒有驚喜,但是閱讀起來也還算樂在其中。從一開始閱讀就猜想作者應該會安排一個翻轉來給主角一個落難式的懲罰,而即使有此預期,卻還是感覺作者最後所設計出的轉折是出人意表的變化。萌生殺意的主角在殺人未果後卻發現自己被迫背上殺妻的嫌疑,此時作者告訴讀者,真正的「共犯」以及其犯案目的,而最後即使是「逍遙法外」,但「共犯」的羈絆或者是另一種形式與意義的「囚籠」。
相較前述兩篇故事,〈Forever Friends〉以及〈代償〉這兩篇故事則是讓自己感覺,作者的企圖心無法跟自己產生太大共鳴。特別是〈代償〉,故事一開始的鋪排讓自己有所期待,感覺會在敘事情節之外有其他的元素可以給自己觸發,而當故事情節走到謎團事件發生,自己可以隱約察覺作者會如何交代謎團背後的真相,但還是期待,想看看作者會如何經營細節。只是當故事走到結局,雖然作者並沒有虎頭蛇尾或者犯下失誤,但卻讓自己感覺故事的收尾平淡,少了些韻味,或者是因為原本應該要產生的張力,跟著自己對故事的期待逐漸轉淡,也逐漸失去其力道吧!
至於〈カフカ的〉這篇故事,給自己的感覺是,想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作者,因為太想表現所以選擇自己無法駕馭的題材,最後就只能以表現不盡如人意來收場。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ゴールデン・ブラッド GOLDEN BLOOD

日本推理小說家内藤了的長篇小說作品。在amazon.co.jp網站上的7則讀者評價中,有6則給予5顆星,只有1則是4顆星,如此正面的評價便誘發自己的好奇心,進而購入本書閱讀。
本書的廣宣文案將其介紹為一本「胸に迫る、慟哭必至の医療ミステリ」,而這自然也讓自己對本書更感興趣。只是,醫療推理小說往往是把兩面刃,情節設定或許精彩而充滿想像巧思,但是卻也可能讓人感覺有種讀來像是浮在現實上的不真實感,同時也有可能讓人讀著讀著不斷感到似曾相識,有種跳脫不出既定敘事窠臼的感覺。其實當自己看著本書廣宣文案所寫出的故事梗概時,心中便對本書故事情節有了一個大致的想像,所以雖然因為正面讀者評價以及使用醫藥題材這兩件事讓自己對本書有了好奇心,但是有些自相矛盾地,自己在閱讀之前對於本書所抱持的期待並不高。
然而,但自己讀完本書後,必須說自己有種很玄妙的感覺:雖然本書的情節走向跟自己的想像其實相去不遠,但是自己讀起來卻也不會感覺味如嚼蠟,反而還蠻能進入到故事情節之中,享受著敘事的進展。
當作者開始逐一鋪排敘事的各個環節時,其意圖其實相當清楚明白,所以自己也就可以大致猜想到作者要如何去收束與串接這些環節。說得更直接一點,就是本書故事其實並不懸疑也毫無懸念,更沒有什麼可以稱得上是讓人意外的轉折。勉強要說,只有男主角跟其原以為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間其實是有血緣關係這一點,是在自己預想之外的展開,但是這樣的安排是否有必要,是否是作者的畫蛇添足,其實還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雖然自己有為作者這樣的安排設想一個理由,但自己並不覺得這樣的安排有為本書表現加到什麼分數。
坦白說,陰謀論對自己來說是個不太新鮮的題材,而偏執地認定為了大義就可以犧牲小我,這樣的反派人物也沒有在作者的筆下活出什麼特別的風格或形象,反而是被塑造得有點單薄而平面。至於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兄妹情深,甚至還發展成愛戀情愫,以及妹妹雖然抱持著私心還是因為想要幫助他人而貢獻自己的血液等情節,要說有多麼感人,對自己來說其實是還好,感覺並不深刻。而在經歷過陰謀以及多條無辜生命的犧牲,最後身為兄長的主角還是決定協助人工血液的研究,這或者是作者所安排、主角自我實現旅程最後所到達的成長,但是坦白說並沒有引起自己的共鳴。
有前述的種種問題,那為什麼自己還會覺得本書故事讀來還算有趣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本書敘事節奏的流暢明快,讓一個簡單的故事保持其該有的簡單,所以如果只是追求娛樂性,在不去想太多太深的情況下,本書敘事的起伏還是可以讓人放鬆地享受閱讀娛樂小說的樂趣。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アキラとあきら

日本小說家池井戸潤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雖然是2017年5月首度書籍化的文庫本版本,但是其內容初次以連載形式發表的時間卻是2006年至2009年。本書故事業已被翻拍成電視劇,不過作者的作品本來就是被苦尋不著優秀戲劇題材的日本各家電視台視為荒漠甘泉,所以本書甫出版沒多久就被翻拍成電視劇並速速上檔,也不是件需要太過大驚小怪的事情。
本書以兩個名字讀音相同但漢字不同的男子做為主角,兩人登場篇幅相去不遠,但是比較像是以接力的方式,兩人各自情節發展有所交集的部分其實並不多。兩人都是公司老闆的兒子,但是一人是最後落得破產下場的中小企業老闆的兒子,另一人則是橫跨不同業別之財團第三代。前者經歷了跟母親逃跑躲債、高中畢業曾經一度想放棄升學去就業來資助家計等人生際遇,最後選擇進入銀行業,希望能夠幫助和自己父親經歷類似處境的公司老闆。後者則是冷眼旁觀自己叔叔如何出自對自己父親的嫉妒而費盡心思想要爭奪家產,並選擇放棄繼承家業而依照自己意願進入銀行業工作。兩人的交集,除去小時候曾經發生的擦肩而過,就是兩人在同期進入銀行時所接受的新人訓練,以及財團第三代為了解救財團危機而重新接掌家族事業,在籌資解決困境的時候獲得另一名主角的鼎力協助。
本書的敘事結構平穩整齊,節奏流暢明快,易於閱讀也可看出作者的用心與功力。本書敘事從中小企業老闆兒子的小時候開始,走到財團第一代的身故以及遺產分配,然後交代兩個主角一開始進入銀行業的情況,接著敘述財團第二代、亦即是其中一名主角父親的病亡以及財團事業如何陷入巨大危機,最後收束在兩個主角如何在看似絕望的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在絕處逢生。本書情節涵蓋了中小企業發展受限的悲情、財團家大業大卻無法擺脫人心幽微與人性陰暗所帶來的陰影、企業為求籌資與銀行攻防等等內容,感覺像是作者擅長題材的集大成,卻又不像是大雜燴般地只是料多但味道不道地,反而給人有種面面俱到也都各有千秋的感覺。當然,本書是通俗娛樂小說,作者要製造娛樂效果與戲劇張力,自然對於現實感與深度的經營就會受到限制,而從此角度來看,本書表現其實是水準之上。
本書雖然也是有理想論的陳腔濫調,但是至少不是熱血到盲目的天真,所以讀起來還可以接受,不至於對進入其他情節內容產生太大干擾。
作者使用了一些醞釀與迂迴的敘事技巧,安排伏線但先不交代清楚,等到情節發展到另一階段後方才收束,只是這樣的技巧使用,有些比較成功,有些則只有錦上添花的裝飾效果。中小企業老闆兒子家的先前員工、該名主角的中學同窗、以及當時短暫轉學進來與該名主角做了一陣子同學的女神,都在故事中登場後便消失一段時間,而後在主角人生不同階段的際遇中再度登場。只是,前兩者的伏線收束其實效果差強人意,反而是女神同學的再度登場,雖然只是被寥寥數段文字所交代,對自己來說卻產生餘韻綿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