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きっと誰かが祈ってる

日本小說家山田宗樹的作品。對比之前自己所閱讀過的作者其他作品,〈百年法〉、〈ギフテッド〉以及〈代体〉,本書的題材與風格不免讓自己想像,作者是有了什麼心境上的變化,讓其做出這樣彷彿打掉重練的創作路線大轉向。當然,自己過往所讀過的作者作品並不多,所以要評斷作者風格是否前後迥異,恐怕是欠缺立場與資格,但至少自己過往購入作者作品閱讀時所期待會在其中找到的元素,在本書中幾乎是不見蹤影,光是這點就讓自己對作者寫作風格的廣度有了全新的認識。
要說自己這次在閱讀本書時,跟過往閱讀作者其他作品時相比,所感受的最大差異是什麼,一言以蔽之,應該就是寫實感吧!作者過去透過想像出特定科幻元素並將之融入現實人類社會來寫作寓言故事的創作風格與手法,雖然所產出的成品並非沒有現實感(正確說來,這裡所謂的現實感,應該是指這些作品中完全虛構的情節,透過寓言故事的表現,導引讀者去省思其所身處的現實),但是其與本書故事所帶給讀者的鄰近感,也就是感覺其所描述事件可能發生當下時空的某處,相比起來是完全不同層次與面向的東西。
本書故事的鄰近感並不是來自其所營造出的溫情主義,因為雖然作者在過往作品中是生硬嚴肅地在摸索人類社會制度的應有樣貌,但是其所書寫出的故事情節並非沒有對人性情感的溫厚有所著墨,所以即使本書故事的核心之一是在描述擬制親情的真切與溫馨,也就是聚焦在鋪陳人性情感的溫暖敦厚,但是溫情主義並不是在作者過往作品中完全缺乏的元素。本書的鄰近感與寫實感,是因為其沒有使用科幻元素來拉出距離,讓讀者可以在故事對現實之省思過於直白時,可以躲進虛構幻想中稍事休息;在本書中作者就是寫出一個某些橋段此時此刻可能正在世界某處真實發生的故事,要不讀者就是對其現實性完全否定,要不讀者就是完全接受故事中所書寫的人性,不論其是溫馨或殘忍、美好或醜陋。
作者在本書中所處理的敘事格局相對是縮小許多,並不是因為其篇幅的小而美,而是因為本書故事的敘事架構簡單,並無太多的懸疑或轉折起伏來製造敘事的戲劇張力。當然,這並不是說本書是過於平淡或不夠精彩,而是要表達本書並非是透過縝密構思的懸宕起伏情節以及令人料想不到的轉折來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本書很直接地書寫一個溫情甚至到有點濫情的故事,其中敘述一個被收養的女童在養父母以及外公接連過世後,被毫無感情的阿姨以及心狠手辣的男人差點推入火坑,而在嬰幼兒養護機構任職的女主角因為曾經照護過女童而好奇女童目前生活過得如何,並在女主角其實已經有點逾越界線的熱心介入下,成功搭救女童讓其免於受到更進一步的傷害。故事並不懸疑但時而有緊張感,並沒有意外轉折卻還是有引人入勝之處。
該如何拿捏公私領域的界線,該如何界定是適度關心還是過分偏執的干涉,以及該如何讓自己的情感不會因為過度投入而無法收放自如,或許是本書所點出讓人可以有所省思的課題吧!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シャーロック・ホームズ対伊藤博文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所描述的故事是,虛構的小說人物福爾摩斯到日本,與實存的歷史人物伊藤博文,一起解決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大津事件」,雖然該事件的發展與演變,已被改寫並加入許多與史實不符的虛構情節。
對自己來說,作者在本書中是否巧妙地融合史實與虛構、是否有相當的考據來支持其虛實融合的情節鋪陳等,都不是很需要深究的問題。反而是作者如何描繪福爾摩斯這樣一個「大名鼎鼎」的虛構小說人物、如何讓這個人物已經完整封閉的虛構人生經歷岔出一條分歧來另闢敘事空間、如何讓這個人物進入日本現代化的歷史時空與背景情境中而不會讓人感覺突兀、滑稽或荒謬等,才是自己對本書會想側重評價的面向。
作者筆下的福爾摩斯,被設定是在與莫里亞蒂死鬥後假死逃亡到日本,同時寄居在過往曾有過短暫交集的伊藤博文家中,進而涉入當時日本與俄國間一觸即發會演變成戰爭的外交危機。這樣的設定讓福爾摩斯有更多必須去思慮的人性與現實,例如對其兄長安排其逃亡出國之行為的批判,以及在日本受到文化衝擊進而省思人類社會應有面貌等。有趣的是,本書特別聚焦在兄弟情誼以及日本演變成法治社會等兩個面向上,前者是對親情關係的觀察與反思,後者則是對現代化這個命題進行探討。當然,做為通俗娛樂小說,本書的「嚴肅」對自己來說是程度剛好的淺薄,並不會喧賓奪主地減損故事主軸情節的娛樂性。另一方面,因為這樣的設定,不可避免地給福爾摩斯更多「凡人」與「平庸」的形象,而不只是冷靜論理的推理機器而已。然而,作者添加了這些對人性情感與歷史社會的反省,雖然因為適度的淺薄所以不至於影響到自己對故事主軸情節的閱讀,而自己也不是感覺作者這些添加是多麼突兀或者不自然,但是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卻還是不免感覺這些添加是有些多餘,或許還是因為其淺薄所以引起不了自己的共鳴,覺得這些添加可有可無吧!
至於作者所構思出來的故事主軸情節,則可以說是表現達到應有水準,轉折令人無法預料,故事內容所涉及的元素亦頗具創意。例如,作者利用當時日本社會對西方科學知識毫不質疑並通盤接受的文化意識,設計出一場要讓日本社會無法進步的龐大政治陰謀:透過刻意隱匿有關於環境公害的科學研究成果,讓「求知若渴」的當時日本政府接收不到相關資訊,進而讓其因為沒有問題意識而無法及時介入解決問題。前述情節橋段當然有其浮誇不合理之處,然而純就構思本身的新鮮度與新穎性而言,這樣的情節設計讀來是很有意思,且相當有娛樂性。重要的是,對自己這個有興趣在探討語言建構真實議題的人來說,這樣的情節設計可以讓自己過往粗淺的研究心得有所發酵。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ブルース

日本小說家桜木紫乃的作品,単行本版本在2014年12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為在2017年11月出版的文庫本版本。
雖然是短篇小說連作集的形式,個別篇章所敘述的故事情節都有其可以獨立閱讀的起承轉合,但是因為存在著貫穿全書的敘事時序與人物,所以本書便又兼具了長篇小說的實質內涵。本書的敘事架構是透過在個別篇章故事中做為第一人稱敘事者的不同女性人物,敘述其遇到貫穿全書的男性人物所發生的事件或遭遇,以及因而產生的情感與體悟。除了第一章是跨時期地交代了貫穿全書的男性人物在青少年時期與晚年的遭遇外,各篇章的故事大致上是按照時序編排,所以該男性人物的人生經歷其實是在本書中被有條理順序地呈現出來,其從在人生底層掙扎、為求生存不擇手段累積資源、變成在地方呼風喚雨的一方之霸,中間的成長與轉變,便是本書整體敘事的轉折與起伏。
只是透過不同女性人物的視角來敘述男性人物的轉變,這樣隔一層紗的敘事手法,是本書創意巧思之所在,卻也成為本書的侷限。雖然在不同女性人物的眼中,男性人物隨著其人生時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象,但是其對異性有著特殊魅力的外貌以及身體上讓人會特別注意到的特徵,卻是不變的特色,也一再地被反覆敘述。然而,因為個別女性人物主要是在敘述自己的遭遇與情感,所以男性人物雖然是全書的主角,卻是個別篇章故事中的配角,做為敘事者的女性人物就男性人物所提供的資訊是有所偏頗而且支離破碎,所以即使讀者努力拼湊,卻也難以完整而深入地理解或掌握男性人物的性格與特質。
當然前述敘事手法所製造的效果可以說是作者的意圖,因為男性人物的形象有所模糊或缺漏之處,便是留給讀者發揮想像力去填補或增色的空間。只是對自己來說,作者這般的敘事手法過於「狡猾」,是避重就輕地不去交代難以合理說明的細節,所以男性人物就可以隨作者的意,擁有複雜的身世與貧窮的出身,曾經出賣肉體與不擇手段詐欺拐騙,到後來轉變成可以出手替人清除債務、在地方大肆收購建物、靠財力操控地方政治的大人物,但是過程卻完全未被說明。更重要的是,對男性人物性格特質的描述淺薄而雜亂,雖然個別女性人物的敘述必然會有瞎子摸象的效果,所以矛盾是在所難免甚至是必要的,但是淺薄雜亂卻是作者所造成的結果,也是無法被接受的缺陷。
撇開作者是否成功塑造男性人物的問題不論,對個別女性人物之慾求、思緒與情感的深刻描寫,或者才是作者應該被期待有所表現之處。然而,因為生活的不圓滿而總是處在悲憐情緒的女性人物,被男性人物所療癒、救贖、利用甚至不當對待,作者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所書寫的女性情慾,在自己看來是沒有達到其應有的表現水準。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都知事探偵・漆原翔太郎 セシューズ・ハイ

日本推理小說家天祢涼的作品。本書與自己過往曾讀過的作者另一部作品《葬式組曲》有著類似的敘事架構:一開始讓人感覺是設定好故事背景情境並有重複登場之人物的短篇小說連作集,但是讀到最後一章才發現,作者在前面各章故事都安排了伏筆,然後到最後才將之全部收束,並讓本書成為一部有著起承轉合、頭尾連貫的長篇小說。
自己之所以會想要購入本書閱讀,並非是因為自己想要密切追蹤作者的作品出版動向,而是自己好奇,作者透過本書的設定到底可以玩出什麼樣的把戲。誠如書後〈解説〉所言,書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者,亦即是虛構之東京都知事的秘書,常常搖擺在,要把虛構之東京都知事這位主角認定為「事件解決の天才」還是「おバカな政治家」的兩種極端想法間,而本書也是透過這樣衝突元素的並陳來製造出帶有揶揄諷刺性質的幽默效果。
本書所書寫的政治其實相當簡單且非現實,或許可以說是帶有脫力系的喜感,所以如果太認真嚴肅看待,就會誤判了作者設定政治活動場域做為謎團事件發生背景的意圖:作者想要的是創新的想像空間,其所訴求的是幽政治一默,但是並沒有要擔負起認真討論政治這樣的重責大任。作者的意圖或可從其在創作書寫事件時所選擇的題材上看出。透過丟擲冰淇淋之行動來表達對政治人物的嘲弄、在地吉祥物的人型大玩偶被潑上墨汁、可以一妻多夫的虛構國家公主來訪卻發現其寶石不見蹤影等,這些題材或許都不是在現實生活的醜陋政治中會真實發生的事情,也不是嚴肅的政治論辯所會討論或關注的課題。即使在最後收尾的大事件中,作者讓虛構的日本總理是以一個看似認真嚴肅的政治課題為動機(只是表面上的冠冕堂皇,真實動機另有其他)來策劃並執行一個誇張的陰謀,但是這個動機所涉及社會與經濟狀況並非敘事重點,其充其量只是讓虛構之日本總理的行動能夠被解釋而已,虛構之日本總理的荒謬野心才是故事要置重的焦點。
至於作者操弄政治的元素並將之用來包裝謎團事件與推理過程的敘述,這樣的敘事設計是否是明智之舉,又是否從結果來看是成功的,答案會因為所依據的價值標準而有所不同。對自己來說,通俗娛樂小說本無須太過認真嚴肅,所以如果作者想要訴求的是幽默,那即使敘事情節誇張甚至在現實中不合邏輯,只要在其自成一格的敘事世界中言之成理便可。不過,如果作者要訴求的幽默並沒有被好好醞釀出其應有效果,而謎團事件與推理過程的敘述也沒讓人感覺特別有趣,那麼本書的表現就只能說是平平了。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賛美せよ、と成功は言った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碓氷優佳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不過不到190頁的篇幅,讓自己對於使用「長篇」二字有所遲疑。
自己過往曾經讀過,系列作品的第一部《扉は閉ざされたまま》,以及故事背景時間設定在主角高中時期的短篇小說連作集《わたしたちが少女と呼ばれていた頃》。在前者中,讀者一開始便知道在封閉宅邸中所發生殺人案件的真兇是誰,而主角與真兇間的鬥智與攻防過程便是故事的賣點所在。而後者所收錄的個別故事,雖然其所敘述的可能是所謂「日常生活之謎」,但是其敘事的重點不在現實感,而是在主角反覆論證與思辨的推理過程上。或者這就是系列作品的特質所在:故事只是個工具,其設定與鋪陳只是要讓一個由作者所設計出來給讀者看的腦力激盪遊戲可以被呈現,所以故事不用太貼近現實,重要的是主角如何展現其過人的智力。
本書的故事讓主角參加了久疏聯絡的高中時期補習班同學聚會,這場聚會的目的是為了慶祝其中一個同學成功獲得創業機會並實現高中以來所懷抱的夢想。在慶祝活動進入高潮的時候,另一名目前事業陷入危機的同學,突然拿起酒瓶砸向受邀參加聚會的當時補習班老師的頭部,並造成後者身亡。主角與本書故事敘事者發現,成功同學的妻子,也是當時補習班的同學之一,其表情透露出其實其已預想到這場意外的發生。而後故事的敘事方向便轉向描述,敘事者從旁觀察,主角與成功同學之妻子間,如何透過對話一來一往的攻防過程。主角嘗試破解成功同學妻子所企圖建構的事件解讀,並試圖釋明成功同學妻子是否有誘導事件之發生以及為何要如此做的理由。而成功同學妻子則一再將參加聚會的其他同學拉入攻防中,誘使這些人說出對自己有利的心聲或意見。
這樣的故事情節其實讀來頗為新鮮有趣,雖然幾乎沒有什麼現實感。當然,如果硬要自圓其說,可以說就是因為聚會成員對於實現夢想的成敗太過偏執,所以才會保持聯絡、相互取暖、像是信徒般地仰慕補習班老師並依據其建議來行事;但是面對人生順風或逆流的心情,即使是被誘導的情緒爆發,也不至於如書中所描述的單純與淺薄。不過,既然系列作品的特質是給讀者看一場「推理對話劇」而不是「人生百態浮世繪」,那麼主角與其他登場人物間的鬥智攻防過程是否被書寫得縝密有條理,情節轉折是否被鋪陳得令人意外且具戲劇張力,或許才是比較重要的閱讀重點,因為要閱讀能啟發對人性或現實之省思的虛構故事,挑選本書或許就是個錯誤。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覆面作家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沢在昌的短篇小說集,集結其自2007年至2017年所發表、以推理小說家為主角並以第一人稱敘事的8篇短篇小說。
要說書中各篇故事的主角,其人物設定是作者投射自己的形象,或許也是並非毫無根據的推論,畢竟作者透過主角去審視或剖析的出版業界內幕或小說家日常生活,都讓人讀來感覺很寫實、生動而深入。然而,自己會比較傾向於認為,作者其實是塑造出一個虛實參半的推理小說家形象,提供作者自己可以在其中隨意操弄紀實與虛構的空間;作者是在對自己實際生活經驗的描述中,添加自己想美化或想製造出效果的想像或創作,而前者的比例甚至可能會比讀者所猜想的還要少。
只是前述推敲也不見得有什麼意義,因為故事主角是不是作者的投射,或者帶有幾分作者的神韻,這些問題能否有正解或答案是什麼,對於閱讀本書故事並享受作者所創造出來的娛樂效果而言,其實並無太大影響。就像書中主角在多篇故事裡一再反覆說明的,其身為推理小說家,即使其創作讀來讓人感覺很有真實感,但是其並不會以在現實中實際發生的事件做為基礎來進行創作,而是會完全從自己的想像出發來虛構出故事,因為真實事件不見得有戲劇張力也不見得夠曲折有趣。作者只是選擇性地展現給讀者,作者假設讀者會期待看到或者看到會覺得有趣的「推理小說家」形象,它不是在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某某人,也不見得必須要觸及到作者日常生活中的某個面向。
在〈確認〉這篇故事裡,主角回應世上是否真有職業殺手存在的問題,其表示雖然其寫過有殺手登場的故事,但是從動機、現實性與人性等面向來看,其實是很難認為以接受委託殺害他人維生的人是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主角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如果是為了錢去替人殺人,則就投資報酬率來說,搞詐騙集團這樣的犯罪型態還比較容易賺到錢;殺人一旦完成後就有被抓的可能性,而在過往曾經殺過數人的犯行中只要有一件立證成功,那殺手的職業生涯便告終,這樣的風險也未免過大。依樣畫葫蘆地把前述推論放在推理小說所書寫的各樣事件上或許都可以成立:真實的犯罪或許少了引人入勝的趣味與想像空間,但多了讓人不忍卒睹的殘酷,所以不能成為小說的題材,就像職業殺手只能浪漫地存在於虛構世界中,在現實中它就會只是個無法賴以維生的行業而已。
〈村〉是另一篇可以體現前述意旨的有趣故事。位於郊區、感覺與世隔絕的獨立村落,其實是讓擁有大筆不法金錢但是需要從世間消失之人暫時棲身的地方;然而,現實裡誰會營運這樣的村落,其完全不被世間人所注意到的隱蔽性可以有多高,卻也好像是不能被認真檢證的問題。只是,這篇故事讀來有趣,可以享受到作者豐富想像力所創造出來的娛樂性與敘事張力,這就是小說的價值所在,並無任何必要得把虛構情節套到日常生活中,硬要去思辨其到底有多真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