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本と鍵の季節

日本推理小說家米澤穂信的作品。本書雖然看起來像是將作者已發表過、以相同登場人物為主角並接續相同世界觀的短篇小說集結成冊出版,但是由於作者在最後以全新創作之篇章將本書故事情節收束起來,所以本書感覺上比較偏向獨立一冊完結的作品而不會被發展成系列作品,不過這僅是自己的主觀論斷而已。自己做出前述論斷的另一根據是,本書所收錄的6篇短篇小說,除全新創作的最後一篇外,其他5篇可分成兩個創作時期,前3篇的發表時間分別是2012年、2013年與2014年,但第4篇與第5篇卻是在前3篇發表後時隔將近4年的2018年、且是連續在同年8月與9月發表,如果再考量本書的出版時間是2018年12月的話,則或許可以大膽武斷地推測,作者曾經想要創作出以兩個高中「図書委員」所組成之偵探搭檔為主角的系列作品,但因種種因素而中斷其創作計畫,然後在將近4年後決定將前述創作計畫收束,並將敘事的焦點轉向主角兩人的描繪與對比。當然,自己前述推測無從被證實或證偽。
不過,對自己來說,作者轉向聚焦在主角兩人人物形象與性格之塑造與對比,並用之做為基調來展開對謎團事件與解謎過程的描述與鋪陳,是讓本書的層次加深了一層,也讓本書閱讀起來變得更為有趣並能觸發自己一些思考。
本書的第一篇故事〈913〉因為曾被收錄在其他短篇小說選集中所以自己先前已讀過,而這次重讀的感想是,雖然作者所鋪陳出的敘事情節轉折能帶給讀者意外感與驚喜感,但是在產出娛樂性的同時,該篇故事卻沒有太多廣度或深度可以讓讀者有所共鳴。之後的兩篇故事〈ロックオンロッカー〉以及〈金曜に彼は何をしたのか〉,所講述的故事情節都是,兩個主角如何見微知著地,從一些蛛絲馬跡中找出線索來破解他人刻意隱瞞或避而不說的日常生活之謎,而雖然從兩篇故事的情節設計與鋪陳仍可讓人看出作者的寫作功力,但卻還是少了一點讓人讀起來會感覺精彩的火花。
只是從〈金曜に彼は何をしたのか〉開始,作者開始讓兩位主角的特質與性格變得比較鮮明而有所區隔,而其中一人帶著讓人感覺會牽扯到什麼謎團事件的神祕感,也逐漸開始發酵出來。雖然在〈ない本〉中,主角兩人性格與特質的差異還沒有製造出情節衝突的爆點,但是該篇故事本身的敘事情節,卻也已經有一些對於幽微或纖細人性的著墨,所以讀來會讓自己感覺不僅只是簡單地被娛樂而已。故事中人物無法阻止朋友即將採取偏激行動來結束生命的罪惡感與無力感,讓其所保有、朋友所託付的遺書變得宛若千斤重,而當其想要使用一些手法來公開遺書並減輕壓力時,主角點破其手法的作為或者不是收拾局面的最善選擇。
〈昔話を聞かせておくれよ〉以及〈友よ知るなかれ〉做為收束本書故事情節的兩篇故事,可以說是以上下兩集的方式描述主角兩人之間的「對決」,在一方有所遮掩而另一方逐漸迫近事實真相的過程中,兩人性格的對比也就被突顯出來。這樣的性格對比或許是因為兩人不同的成長背景與過往遭遇所造成,並且這樣的性格對比讓兩人做出不同選擇,而在本書故事最後走上分道揚鑣的結局,雖然這個結局可能是暫時性的,如果作者還有想要持續書寫兩人協力破解日常生活之謎的故事的話。之所以作者所塑造出的兩人性格對比會讓自己感覺有趣,是因為作者點出了,對人產生懷疑可能是基於相信人性本惡或基於相信人性本善,而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對於啟人疑竇的言論或舉止,其背後動機或理由,是給予道德上的批判或者同理心的理解。因為有了生動且具備各自性格特質的兩個主角,所以本書也就有了較多人性觀察而不只是描寫為日常生活之謎尋求解答的過程,也因此閱讀起來所能感受到的風情會有所不同。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沈黙のパレード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ガリレオシリーズ」的最新長篇小說作品,是系列作品時隔6年再度以単行本形式出版、與系列作品第1部已經時隔20年的第9部作品。或許因為本書是作者醞釀多時、慢工出細活的成品,所以相較於作者近年來一些或是因為「量產」而有些粗製濫造、或是因為創作路線有點迷失方向而讓人感覺定位不明的作品來說,本書的表現是四平八穩、進退得宜,讓人讀來會有一種安定感卻又不會減損一絲一毫透過閱讀所能獲得的樂趣。
從美國回到日本的物理學家,搭檔在系列作品中可說是老面孔的警察,這次在本書中所面對的案件是,因為證據不足而無法起訴之殺人案犯罪嫌疑人被殺害的案件。被殺害的殺人案犯罪嫌疑人曾經在本次案件發生的19年前,使用同樣在偵訊過程中保持沉默不做供述的手法成功規避刑責,而這次犯罪嫌疑人的故技重施,讓其又將可以逍遙法外。懷疑是被犯罪嫌疑人所殺害之受害者的家屬與相關人士,在認定犯罪嫌疑人是有罪的同時,便開始計畫採取復仇行動,但是當犯罪嫌疑人被發現身亡時,其是如何被殺害變成一個難解的謎團,而對其可能抱有殺意之相關人等均有不在場證明,也讓警方的調查陷入困境。具備過人邏輯推理能力的物理學家,除了透過在案發現場進行實驗的方式找出犯罪嫌疑人被殺害的方法外,也破解了殺人工具是如何在不被人發現的情況下被運送到案發現場的手法。只是在事件背後真相漸次被揭開的同時,事件的全貌也開始有了出人意表的變化,而這個變化便將本書故事情節的展開帶到一個峰迴路轉的最後高潮。
物理學家識破讓犯罪嫌疑人窒息而死的殺人工具不是氦氣而是液態氮,這樣的眼光雖然看起來像是因為物理學家受過嚴謹的科學訓練而可以擁有,但其實物理學家的「博學多聞」早已超出其專業領域。然而,身為系列作品的靈魂人物,物理學家的智慧與能力被描述成超過「所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甚多也是無可厚非之事,只是在本書中,可以感覺到作者讓物理學家的人物形象變得較人性化與較有人情味的意圖。
本書對自己來說比較精彩的部分是,在通俗娛樂小說可以用來塑造人物特質與性格的有限篇幅中,作者盡可能地讓幾個登場人物的形象鮮明且具有厚度與立體感。曾經與妻子組成樂團但未能走紅的音樂人,在遇到具備優異資質的少女後投入相當資源與精力,希望能將之打造成明日之星,而在一旁協助同時也將兩人夢想寄託在少女身上的妻子,在發現少女打算要因為感情而放棄追求音樂夢想時,竟一時衝動而種下讓之後種種事件發生的禍因。從作者所描述、少女與妻子在發生衝突時所進行的對話,可以讓人看到對他人抱有期待者以及受人期待者之間的認知差異,以及期待落空對於當事人所可能帶來的衝擊。另一方面,因為曾經犯下過錯而有了前科的兄長,為了不要拖累自己所關愛的同母異父妹妹,而決定與妹妹保持距離。然而,當妹妹的小孩成為犯罪案件的犧牲者、妹妹因為承受不了打擊而自殺時,這個不為人知的兄長,在對妹妹的不幸遭遇感到義憤填膺的同時,也在多年之後等到對當年犯罪者施以制裁的機會。人的過去會在何時何地、以怎樣的形式回到人的日常生活裡是種機緣,而所有在虛構故事中被書寫出來的巧合,雖然是為了要製造出故事情節的衝突,但是卻也可以為讀者點出,在現實中所謂命運或機運是會如何展現的可能。
綜上所述,本書故事情節轉折有多重層次,可以說是高潮迭起,而登場人物的形象與性格被描繪得也還算是有些立體感,所以讀來是會讓人有所觸發與想像。或許作者經過一段時日的沉潛,是想要讓自己這個算是招牌之一的系列,在睽違多年推出新作的時候,可以有不負讀者期待的表現,而就此來說,作者是做到了,甚至給了讀者超出預期的成果。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江戸川乱歩傑作選

收錄日本推理小說家江戸川乱歩在其寫作生涯早期所發表的9篇短篇小說,而自己在讀完之後,感覺這些作品被稱為「傑作」其實並未太言過其實。當然,畢竟是在將近一個世紀前被創作出來的短篇小說,讀來會有種脫節落後與不合時宜感也是在所難免,而作者在展現天馬行空想像時無法兼顧的敘事結構嚴謹與鋪陳環環相扣,則會因為作者的奇想太過斑斕瑰麗,而變成可以不用太過介意的瑕不掩瑜。
做為本書中最「年輕」的作品,〈芋虫〉帶給自己相當正面的閱讀經驗。雖然說作者在該篇故事中營造出一個醜陋到讓人不舒服、怪異到讓人有心理壓力的世界觀,有著滲入人類殘酷凶暴之衝動的縱慾與折磨、苦痛與歡愉,但是在該篇故事的底層卻有著深沉的悲傷,是人類必須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從這個角度來看,該篇故事其實很寫實,即使包著虛幻奇想的糖衣,但是骨子裡卻是很單刀直入地指涉會真實存在的苦難與淒涼。一個受了重傷進而失去四肢與表達能力的戰爭英雄,在像是一瞬煙花絢爛的歌頌活動結束後,漫長而艱辛的日常生活才是真正的考驗,而當作者很刺激讀者感官並觸動讀者情緒地描繪,戰爭英雄以近似擬態昆蟲爬行般的姿態結束自己的生命時,讀者在其腦海中所浮現的想像畫面會是如何讓人目不忍睹卻又深深映入眼簾,便是作者想像力與寫作功力的展現。即使書寫的是扭曲的慾望以及人性深層的邪惡衝動,但該篇故事中最殘酷與非人性的部分,卻是那活得已經不成人形的生活慘狀。
〈人間椅子〉是篇超現實的幻想作品,在夾雜著對肉慾的描寫中,鋪陳出會讓人感覺驚悚的故事情節。在該篇故事中存在著偷窺、隱身、偽裝、變形等敘事元素,而如果要一言以蔽之的話,該篇故事所講述的就是人變成椅子的故事。然而,在作者筆下,人變成椅子是件讓人滿足其扭曲醜惡慾望的犯罪事件,不只是犯罪者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其原本應該會被禁止進入的場所,其透過一層皮革來碰觸坐在椅子上的人的身體,更是構成了侵犯與騷擾。當讀者感同身受地去想像各色人物是毫不知情地便一屁股坐到椅子上時,這樣的想像是會帶來心理上的衝擊,而這正是該篇作品渲染力之所在。
雖然故事中犯人用來脫罪的手法在現在讀來有點過時而陳舊,但是〈心理試験〉的故事情節,整體讀來還是相當有趣的。作者在該篇故事中使用倒敘手法來鋪陳故事情節的展開,所以讀者一開始便知道犯人的真實身分,也知道犯人是如何機關用盡地意圖讓自己可以不被追究罪責。「聰明反被聰明誤」以及「百密一疏」或許是犯人的心機與手法終究逃不過偵探法眼的當然致命傷,但是該篇故事所描述、偵探與犯人間的攻防過程,卻有一種與本書其他篇故事奇想虛幻風格不同的緊張感與戲劇張力,而這或許是顯現出作者寫作功力的層次與底蘊深厚,其不僅有想像力,在需要用嚴謹架構鋪陳出偵探如何用論理攻破犯人犯罪手法時,也是可以有所表現的。
在〈赤い部屋〉中作者想像出數種不會被追究責任的殺人手法,或者更精準地說,是在沒有殺人動機的情況下,基於充滿惡意的殺意而採取特定行動,但該特定行動與受害人死亡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而僅是存在可能會發生不幸結果的或然率而已。這樣純粹是由作者發揮其想像力所虛構出來的故事情節,讀來雖然有趣,但也少了一些現實感,甚至是會讓人有種荒謬感,不過如果這就是作者所追求的效果,那或許也就沒有什麼好去指摘的,而可以只是鑑賞作者所發揮的想像力。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獄門島

日本推理小說家横溝正史的作品。對於這幾年都在閱讀日本推理小說的自己來說,會有種感覺是自己應該要開始閱讀一些經典作品,而從以金田一耕助為偵探角色的小說開始,或許是個適當的選擇。本書是角川文庫「金田一耕助ファイル」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而根據書後所附聲明,本書目前的版本是在平成8年(1996年)時被潤飾掉一些恐會引發人權爭議之語句與表現後所形成的版本。對自己來說,本書其中一個能展現其獨特魅力的地方在於,其因為貼近其創作時(本書故事的連載期間是從1947年1月至1948年10月)的社會文化所以能夠醞釀出一種濃厚而寫實的歷史感,並且因為這樣的歷史感而讓本書的虛構敘事情節得以成立與合情合理,所以前述「潤飾」或許會是個減損前述歷史感的動作,雖然自己也因為無從確定前述「潤飾」的幅度與內容所以無法評估其影響程度。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日本,因為戰爭而被送到亞洲戰場上的男性,如果可以從戰爭中倖存的話,便要返鄉嘗試融入現實生活,而有親人不幸戰死的家族,在得到親人確認死亡的訊息後便也要放下思念與希望並開始新的生活。本書中的偵探從戰場返鄉,隻身前往位在瀬戸内海、為死亡戰友之故鄉的孤島,除傳達戰友身亡的訊息外,也受戰友臨終所託,要阻止一場悲劇的發生。因為地理條件與歷史發展,孤島上的居民雖然對外有所聯繫,但卻有自成一格的與世隔絕感與強大且排外的內凝力。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死去戰友的三個姊妹接連被殺害,不僅人如何被殺是個難解的謎團,人為何被殺也因為牽涉島上複雜隱晦的人際關係而疑雲重重。當偵探將這起兇殘之殺人案的背後真相推理出來時,扭曲的動機與冷酷無情的憎惡讓人感受到封閉的環境會如何讓人心生暗鬼與作繭自縛,而犯下罪行之兇手的下場更是讓人感受到,被心魔所束縛進而被驅使的人,最後或總會淪落至與心魔同歸於盡的悲慘結局。
本書故事如果不是被放在前述的時空背景中,其實很難自圓其說,因為如果不是在一個感覺上拒絕與時俱進或者趕不上時代變化的封閉環境中,人性不會如此容易被操弄,道德與人性良善對個人行為所產生的制約力量也不會如此輕易地被解開。因此,對自己來說,與其要說本書的歷史感是為本書故事製造出一種詭異與非現實的氛圍,不如說是為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製造出一個讓其展開可以有所立基的當下現實。從前述角度來看,如果不是因為傳統與現代在日本戰後的變化中產生矛盾,以及閉鎖的孤島對於外來的影響過於抗拒,或者本書故事所描述的個別片段事件並不會被串接起來,也就不會導引出最後的慘劇。當然,本書故事不過是作者想像出來、帶給讀者娛樂效果的虛構情節,所以或許無須如此認真解讀其故事背景的歷史與社會文化意涵;只是如果讀者要進入本書故事所營造出來的世界觀並感受其敘事情節轉折所帶來的戲劇張力,則本書故事所指涉的歷史時空背景或許還是無法迴避而必須碰觸的敘事元素。
在接受了本書故事所描述謎團事件是因為在當時當地所以才會發生的前提後,在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轉折中所展現出、作者身為推理小說大師級寫手的功力,便也可以很明白清楚地被感知到。雖然有些誤導調查的手法,在現代讀來會讓人感覺有點「過時」或「簡陋」,但是如果能夠「同理心」地認知到作者是在前個世紀中期便構思出這些犯罪手法的話,或許便能體會到作者的想像力與創意還是有其水準。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グアムの探偵 2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グアムの探偵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出版社在本書最後預告,系列作品的第三部預定將在明年1月發行,而這或許是作者目前集中心力在耕耘此一系列作品的證明。持平來說,或許作者這次是設想出了一個可以有相當變化、同時有相當多敘事元素可以被挖掘與運用的系列作品題材,所以其積極要讓這座礦藏的產量與產值都發揮到極致,畢竟從本書各篇故事的表現來看,以系列作品的背景設定做為基礎,是的確可以發展出許多不同類型與風格的故事情節,並且在兼顧透過情節轉折來製造出娛樂性的同時,還可以偶爾加入一些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的觀照,或是略為觸及到人性或情感課題來為讀者的心情激起淺淺漣漪。
本書所收錄的第一篇故事〈スキューバダイビングの幻想〉讀來讓自己感覺,雖然故事本身不算無趣,其情節轉折的意外性亦顯示出作者構思的創意與巧妙,但是其相較於在系列作品第一部中所收錄的故事,感覺上沒有太多變化,而是在複製先前故事已經使用過的敘事手法與敘事元素。當然,第一部作品中的各篇故事也並非都是模板複製,所以自己所感覺到的沒有變化,其實是因為〈スキューバダイビングの幻想〉的格局還是比較侷限在個體生活經驗的層次,不論是年輕女子與中年男子的海外不倫之旅、夫妻雙雙外遇、或者雙方為爭取更多財產分配而在離婚談判中爾虞我詐等,這些敘事元素都讓該篇故事顯得不過爾爾而沒有翻出更多的新意。第二篇故事〈ガンビーチ・ロードをたどれば〉則雖然有加入主要登場人物的戀愛心情,但是小小浪漫最後還是不出預料地發展成落花有意而流水無情的淡淡哀愁,所以讀來就會讓自己有一種故事情節就會這樣發展的既視感,再加上謎團事件本身的開展並沒有太大起伏落差,自然讀後也就不會有太多的感受。
然而,讀到了第三篇故事〈天国へ向かう船〉,就開始有種開車過了隧道後視野突然開闊起來、眼前風景頓時改變的感覺。雖然該篇故事還是追求娛樂效果的虛構故事,因此不會突然變得很寫實或很深刻,但是在其敘事情節所鋪陳出的多重轉折中,該篇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開始跳脫個體經驗層次,而有了比較多的社會性格。這並不是說該篇故事比較很深度或者比較有內涵,而是說其敘事情節翻出了另一層的新意,不論是登場人物所作所為的背後動機、或者是謎團事件的態樣及其所引發的衝突,都不再只是源自個人情慾或貪念,而是源自比較群體性、涉及社會經濟層面的過往事件。該篇事件描述過往事件的兩個當事人大費周章地設局,要讓在過往事件中逃脫罪責的加害者承認其過往所隱蔽的事實,這樣的敘事情節其實很難想像會在現實中發生,但是其卻能產生出相當戲劇張力與娛樂性,而且因為其可以連接到工安、玩弄司法程序等社會議題,所以即使前述連接是有些單純、天真或者膚淺,但就通俗娛樂小說就是要有趣的評判標準來看,該篇故事的新鮮感是大大加分。
自己個人比較喜歡的故事是〈シェラトン・ラグーナ・グアム・リゾート〉。要說為何會喜歡的原因,就是作者把一齣其實很通俗、有些包青天電視劇影子、講述對抗權貴並讓其伏法之故事的大快人心劇,寫得細膩而有層次感。一開始像是要用倒敘手法般地,作者讓殺人兇手在犯案後撥打電話給其顧問律師,要求該名律師想辦法不要讓其受到「不必要」或「錯誤」的懷疑。但之後作者便沒有接著使用倒敘手法來讓兇手與偵探進行鬥智對決,而是讓偵探接受第三者的委託,在相關人士並不積極協助的不友善環境中,想辦法推翻證明兇手不在犯案現場之偽造證據。有趣的是,作者不是讓握有惡勢力的兇手像是在操弄傀儡般地讓大多相關人士為其辦事,而是安排偵探所面對的不友善環境與不利證據是複數人物的各自作為所導致的結果。該篇故事的敘事情節本身或許是平庸而通俗的,但是作者所設計出的情節轉折卻是細緻有變化,同時其所採用的敘事手法也是富有巧思。或許可以這麼說,不是多有創意或多新奇的敘事元素,在作者的妙筆生花中有了很正面的質變。

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犯罪乱歩幻想

日本推理小說家三津田信三的短篇小說集。本書所收錄的7篇故事大抵上分成兩類。其中5篇是作者在2014年至2015年間,以祝賀江戸川乱歩死後50周年與120歲冥誕之名義,運用江戸川乱歩作品為基礎所創作出的作品,也是本書書名所主要的指涉的內容。另外兩篇故事則是作者配合其他企劃概念所創作,以靈異事件為主軸的恐怖推理小說。
因為自己其實完全不熟悉江戸川乱歩的作品,所以如果作者在一篇故事中使用太多篇幅來言及江戸川乱歩的作品,或者對於作者所取自江戸川乱歩作品之元素要有基本認知,方能掌握故事情節之推展的話,則自己要閱讀這樣的故事便會有些吃力,且無法進入故事所營造出的虛構世界。不過,作者的寫作功力自然不是如此平庸,所以即使作者在故事中擺明是在擷取江戸川乱歩作品中的敘事元素,甚至是完全沒有遮掩地把江戸川乱歩作品中的整體世界觀移植到自己的故事中,卻還是能很完整且獨立地構築出自己故事的敘事情節,讓自己所書寫的故事一方面很清楚地是在向江戸川乱歩的作品致敬,另一方面卻又是可以讓讀者在不是江戸川乱歩書迷的情況下,也能讀到故事自身的精彩與有趣。
在本書中,自己比較喜歡的故事是〈赤過ぎる部屋〉,原因無他,因為該篇故事對自己來說是,即使把作者取自江戸川乱歩作品之敘事元素完全切割掉,也絲毫不會減損該篇故事之情節轉折所能產生的戲劇張力。該篇故事一開始鋪陳出,讓讀者產生好奇心但無法猜想到後續發展、充滿幻想性與不真實感的背景設定,然後再讓一些其實是虛張聲勢、僅屬於跑龍套角色性質的人物登場來迷惑或誤導讀者的視線,最後再真正切入主題,讓兩個主要登場人物以對決的形式把故事帶到一個開放式結局。該篇故事花了相當篇幅在書寫,故事中犯罪者的過往生活經驗與心路歷程,但是卻讓事件本身以一種突如其來的變奏形式發生,而與犯罪者對決的角色人物,在解釋這場突然死了一票人的事件其實是犯罪者所為時,卻又為原本看似唐突的轉折,做出以故事所提供線索為基礎來推導出的合理說明。就短篇推理小說而言,該篇故事即使沒有取自江戸川乱歩作品之敘事元素在其中,其表現也是有相當水準,但是取自江戸川乱歩作品之敘事元素對該篇故事而言卻也不是畫蛇添足,而是恰如其分地融入在該篇故事的虛構敘事情節中。
對自己來說,另一篇故事〈夢遊病者の手〉則是作者運用取自江戸川乱歩作品之敘事元素的手法有點流於匠氣與賣弄的實例。該篇故事除了謎團事件的背後真相有點過於牽強外,作者在該篇故事所述事件之真相,或更精準地說,是事件真相的其中一種可能性被書中登場人物解釋說明後,硬是要將故事情節再翻轉一次,運用江戸川乱歩作品元素來否定該篇故事所述事件的存在基礎。自己在讀完該篇故事後感覺,前述作者的手法其實略顯多餘,雖然或許其他人會認為,故事情節在最後還能有所翻轉,是作者構思巧妙的證明。
沒有運用到江戸川乱歩作品元素的兩篇故事,〈骸骨坊主の話〉以及〈影が来る〉,自己讀後則是感覺,以超自然之靈異事件做為主軸雖然不至於太過無趣,但是除了可以自圓其說地為所敘述的靈異事件做出說明外,該兩篇故事好像也沒有其他特點可以讓自己留下印象或有所想法。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昭和探偵3

日本歷史時代小說家風野真知雄「昭和探偵シリーズ」的第三部作品。已經讀過系列作品的前兩部,所以便會在閱讀本書前試想,本書所收錄的4篇故事是會走向窠臼,還是作者會在其中發揮不同的創意或巧思,以及作者隨著系列作品發展一路以來所鋪陳之「昭和の巨悪」敘事伏線,是否會有具體明確的進展等問題。在讀完本書後,感覺本書所收錄的故事,相較於系列作品的前兩部,變得比較嚴肅而沉重。作者在以往系列作品所收錄故事中使用的昭和時代敘事元素,比較偏向是在當時引領風潮的流行事物,所以故事的敘事情節會比較輕鬆,也會比較有空間可以讓作者耍點小幽默。但是作者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所使用的時代元素,開始不只是要透過具體物件來引起讀者的懷舊情懷,而是要用更抽象或文化的東西來把讀者拉回去更真實的昭和時代,所以這些時代元素開始慢慢質變成,涉及冷戰期間國際局勢、日本特定知識份子對於軍國主義之批判、日本泡沫經濟等偏冷硬調性、屬於政治經濟或歷史文化面向的事件或現象。
本書中比較特別的故事是〈永井荷風がハリウッド女優を突き飛ばした?〉,因為在這篇故事中作者使用了「歷史虛構」的敘事手法,亦即是從在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所流傳下來的文稿或事蹟等找出蛛絲馬跡,並運用這些蛛絲馬跡去虛構出其實在歷史中並不存在的敘事情節。因此,在該篇故事中,作者透過書中偵探角色,言之鑿鑿甚至合情合理地猜想,好萊塢女星ジョーン・フォンテイン(Joan de Beauvoir de Havilland)以及日本小說家永井荷風曾經在日本有碰過面,甚至後者還因為將前者與過去曾經遭遇過的西方女性在形象上做了疊合,所以朝向前者暴衝出歇斯底里的反應。以實存之敘事元素為基礎所建構的虛構故事,可以製造出的效果是在虛構的故事情節中加入有現實感的歷史文化反思;因此,在這篇故事中作者突顯了永井荷風對於日本軍國主義所涉及醜陋人性的批判與嫌惡,而後再透過描述故事登場人物的想法,將前述對軍國主義所涉醜陋人性之批判,構連上作者所虛構出的「昭和の巨悪」,並藉以製造出一種負面敘事元素的對比與加乘效果。或許應該這麼說,作者骨子裡還是個歷史小說家,對於歷史文化進行反思甚至批判才是其從事創作的動機,即使花俏地包裝在描述偵探解開昭和時代日常之謎的短篇推理小說中,系列作品接下去會發展的路線,應該會是對昭和時代社會經濟狀況進行嚴肅反省,而不會停留在僅嘗試營造與複製出,帶著幽默格調之懷舊氛圍的層次上。
另一篇故事〈うさぎ跳びの特訓に秘密の愛はあったのか?〉則是一篇看似還是在描述昭和時代日常之謎、帶有幽默戲謔風格的故事,但其中卻隱藏著對於昭和時代國際情勢的書寫,而這樣的書寫即使只是輕描淡寫當時的國際局勢並將之放在故事的背景中,卻也讓人感受到淡淡的徒勞感與哀傷感。在日本高中任職的男性英文教師,其實其父親的國籍為當時曾經存在的捷克斯洛伐克,而因為這層淵源,所以該名男性教師積極地參與當時東歐反抗蘇聯與追求自由民主的運動,甚至想在當時於日本大阪所舉辦之萬國博覽會上,對蘇聯館採取特定行動來表達訴求,雖然最後並未成功。作者最後將這篇故事收束在一場黃昏之戀上,但是即使男性教師早已在日本落地生根,其曾經遙想美好之捷克斯洛伐克的純真情懷,又是如何收場呢?作者沒有多做說明,但自己卻腦補了起來。
在〈カラオケ殺人はなぜ起きた?〉中,作者讓書中偵探角色開始接近「昭和の巨悪」,並讓相關登場人物的隱藏身分逐漸被揭開。可以想見,書中偵探角色與「昭和の巨悪」的對決應該是即將在系列作品故事中展開,雖然還無法猜想作者會用什麼樣的敘事形式去書寫這場對決,但至少自己是在心中暗自祈禱,系列作品到最後千萬不要變成雷聲大雨點小、完全落入窠臼的廉價陰謀論故事。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崖の上で踊る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長篇小說作品。
新創企業開發出可以裝設在住宅的小型風力發電系統,但是實際裝設並使用後卻有可能發生有害人體健康的副作用;而新創企業本身體質也是間黑心企業,所以也有勞資糾紛發生。於是,出自不同原因而希望向新創企業採取報復行動的10個人,集結在與外界隔絕而封閉、新創企業所持有與營運的「保養所」中,並在該場所殺害新創企業負責有問題之風力發電系統的開發部長後,繼續計畫著殺害另外兩位新創企業高層,藉此達成其報復新創企業並實踐其所認定正義的目標。
只是,在靜待殺害其他兩人的時機來臨時,在原本是「夥伴」的10個人之間卻發生連續殺人事件,封閉的空間內兇手只會是「自己人」,而兇手的動機是對合作關係的背叛還是另有隱藏的恨意並無法得知,所以還未被殺害的「倖存者」,只能疑心生暗鬼,不斷試誤地嘗試推論出真相……
這樣的故事情節設定,其實還蠻令人期待的,特別是它可以被用來讓作者展現其所擅長、透過描寫對話來鋪陳推理攻防的寫作技法。出自被報復心理所激發出來之殺意而集結的「犯罪集團」,其間所存在的人際關係其實是表面膚淺的,成員彼此之間其實並沒有太深入的相互了解。因此,當其中一名成員對其他人萌生個別的殺意時,集體所擁有的殺意做為一種「集體意識」,如何去應對這個製造麻煩的「異心」,便成為集體意識必須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當每個成員對其他人都不甚了解時,因為缺乏背景知識可以用來推理,所以便只能從當下每個成員的發言與行動中找出可以據以推論的蛛絲馬跡。另一方面,當第一個個別殺意開始產生連鎖反應,進而牽引出其他個別殺意時,即使最後個別殺意的背後真相被揭開,但存活者是否該繼續保有並執行其集體意識,或者是個可以被用來討論人類被扭曲之信念可以有多強大的問題。
不過,前述內容是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對本書故事所抱持的期待,只是當自己在閱讀完本書後,卻對本書的實質表現有種期待落空的失落感。而感覺期待落空的最主要原因是,作者在本書中所鋪陳出的對話推理攻防戰,有點失去其應有水準,對話整體結構不夠縝密而流於鬆散,對話開展的節奏也不夠明快而流於拖泥帶水,對話的一來一往有點流於平淡而沒有激發太多火花。
或許本書表現會不符期待的問題是在於,本書故事情節設定讓進行對話推理攻防戰的登場人物,太缺乏攻擊對手的材料,因為本書故事的登場人物對彼此都缺乏深入了解,除了進行報復行動的集體意識之外,並無其他的牽連可以做為材料來進行往來激烈的心理攻防戰。從另一個面向來看,本書故事情節設定也讓個別殺意變得有點無法讓讀者感同身受,因為不是有太多人際關係牽扯的對象,但卻可以如此輕易的殺害,所以是什麼樣的力量讓人性產生這麼巨大的扭曲,便會引發讀者的不解與質疑。
此外,本書故事的登場人物太缺乏角色魅力與特質,或許也是導致本書表現不如預期的問題之一。雖然最後發揮偵探功能的登場人物,可以從參與報復行動的成員間有所差異的行動與發言,找出可以證明誰是懷抱個個別殺意之兇手的論據,但是登場人物缺乏立體感與區別性的問題,卻讓本書在閱讀時會有種本書故事其實只是在敘述,一群分不出誰是誰的人攪和在一起蹚渾水而已的感覺。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ちょっと一杯のはずだったのに

日本推理小說家志駕晃的長篇小說作品。對自己來說,在同一個月內閱讀同一位作者兩本以上的作品是不太常見的事,而之所以這次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就只是因為自己一時衝動,購入作者至今所出版過的全部作品,雖然也就僅是三本文庫本小說而已。作者的第一本小說,雖然被說成是當年「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大賞的遺珠,但自己讀完之後並沒有給予太高的評價,所以自己竟會在不到一週的時間間隔內便選擇作者的第二本小說來閱讀,一方面是因為自己被本書標題以及故事簡介勾起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作者的過往工作經歷,讓自己有所期待,想看看作者能有多大的能耐。
作者在ニッポン放送這家廣播電台任職超過30年以上,並在48歲的時候開始從事小說創作,而現在則仍然保有ニッポン放送關係企業董事跟小說家雙重身分。本書故事的男主角被設定成在廣播電台任職,而死者則是被設定成名利雙收的人氣女性漫畫家,在男主角任職的廣播電台主持深夜現場直播節目,並且與男主角發展出姐弟戀關係。這樣的設定與作者的過往工作經歷有所呼應,所以讓自己對本書的故事情節有所期待;然而,本書故事所鋪陳的謎團事件以及推理解謎過程,其實跟廣播電台並無太多關聯,所以作者的過往工作經歷,似乎也對提升本書故事內容的精緻度與娛樂性沒有太多實質幫助。
不過雖然作者的過往工作經歷沒有為本書表現增色太多,但是本書相較於作者的第一本小說,在故事敘事情節的結構縝密度上有相當長足的進步。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不再放入太過龐雜的敘事元素,也把敘事軸線梳理成比較線性與單向的推展,所以本書讀來就不會跟在讀作者第一本小說時一樣,感覺故事很雜亂而且坑洞很多,而是感覺本書故事情節有比較明確的起承轉合,敘事推展的節奏也比較穩定。當然,就算不與作者第一本小說相比,本書的表現也還算稱得上是差強人意,雖然故事情節的轉折並沒有製造出太多的張力,但是在平穩展開的敘事中穿插著一些還算幽默有趣的橋段,讀來也就不至於感覺無趣。
例如,當本書故事的男主角因為喝醉而完全失去被認定發生殺人事件當晚的記憶,而警方在男主角嫌疑看似重大的情況下卻又只能蒐集到無法明確證明男主角犯案的狀況證據時,負責偵訊男主角的警察為了取得男主角的自白,竟然就和男主角開始一搭一唱地展開天馬行空甚至荒誕無稽的推理大亂鬥。男主角一直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犯下罪行但是完全記不起來,而警察則一直試圖突破無法解開的密室之謎,兩人對話就像是一場雙口相聲,有著裝傻與吐槽的一來一往,讀來感覺詼諧有趣。
本書故事進入後半段,傳統推理小說的形式開始浮現成形,死者身邊的關係人一一登場,而這群都有犯罪嫌疑的關係人後來被擔任偵探角色的律師集合到案發現場,律師在破解製造密室與混淆死亡時間等犯人所設下詭計的同時,也用計讓犯人坦承罪行。只是,本書所描述製造密室與混淆死亡時間等詭計,說實話有點平庸且新意不足,所以讓本書故事出現頭重腳輕的問題,讓自己感覺本書一開始所鋪陳出、男主角因喝酒喝到失憶而被懷疑犯下殺人罪行的有趣設定,到最後竟被收束成一個不太有創意且流於平淡的結局。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昭和探偵2

日本歷史時代小說家風野真知雄「昭和探偵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本書所收錄故事的章回數是從第五話到第八話,亦即是接續同系列的第一部作品,而由此或許可以推想,本系列作品應該是規劃要走章回小說的路線,即雖然各章回所敘述者均是獨立的故事,但會有一個貫穿全系列的大事件,並且這個大事件會在系列作品的情節發展至總結時帶出最大的高潮。
本書的第八話與第一部作品的第四話一樣,均點出與大事件有關的資訊,而這些資訊是由酒吧「遠い昭和」的媽媽桑以第一人稱敘事角度來敘說。該媽媽桑在每章回故事中均會登場,並會就主角偵探在該章回故事被委託調查之謎團事件提供推理提示給主角偵探。之所以該媽媽桑會如此神通廣大,因為其其實是雙胞胎姊妹,而兩人原本是美女刑警,退休後以酒吧媽媽桑身分做為掩護,隱身在市集中調查「昭和の巨悪」。目前對這個「昭和の巨悪」比較明確的說明是「昭和の暗闇に生きてきた巨悪の首魁」,但到底其是何方神聖,其又做了哪些窮凶惡極的壞事,則都還沒有被說明,而為什麼酒吧媽媽桑要如此大費周章且迂迴地試圖接近這個「昭和の巨悪」,也是要等到在本系列後續作品中才會有進一步的闡述。
對自己來說,本書中比較特別的故事是〈インベーダーゲームの取っ手泥棒?〉,原因無他,因為在該篇故事中主角偵探一開始被委託調查的奇妙事件,最後竟然連接到多年前發生的中國人社長墜樓身亡事件,並讓該事件變成一起精心設計的謀殺。本系列作品到目前為止,所描述的謎團事件都比較偏向是運用懷舊元素所設計出來的日常生活之謎,比較沒有犯罪的氣息,更不會有人被惡意的謀害;然而,該篇故事卻把系列作品的謎團事件拉到了一個不同的層次,有黑道登場,更有陰險的惡意在其中。
而另一篇故事〈脱がせたのはズロースか、ブルマーか?〉則是讓主角偵探受一名主業為建築營造不動產業的財團社長委託,去調查該社長在年輕時所陷入的初戀為何最後沒有開花結果的原因,以及社長初戀對象為什麼會拒絕社長的求歡並且毀棄婚約。然而,當主角偵探最後探出社長初戀對象的真意時,卻發現這個真意的背後是社長初戀對象嫌棄社長身上所帶有、昭和時代的貪婪與銅臭味,而這個貪婪與銅臭味,又是在向讀者暗示,「昭和の巨悪」不會只是懷舊或只是甜蜜帶點哀愁的回憶,而會是個更黑暗、更醜惡、更物慾橫流的凶險。也就是說,系列作品的走向會逐漸暗黑化,不會再只是書寫帶點幽默、讓人回憶古早時代的新奇謎團事件,而會開始走進陰暗深沉的政治經濟黑幕中。
本書故事所運用到、實際存在的敘事元素也好像是越來越多。例如,在〈お祖母ちゃんはなぜ、ラッタッタに乗った?〉中,宝塚歌劇団、日本知名女演員八千草薫等均被寫進故事裡,而將虛構人物與情節結合上實際存在的人物與敘事元素,除了可以增加故事的現實感外,也可以把系列作品所設定、不久之前的歷史情境,更立體而具象地營造出來。如果系列作品要書寫的是一個世代所共同擁有之集體記憶的話,把這個集體記憶中的最鮮明、最彷彿像是昨天才接觸到的人事物寫進故事裡,或許就能很直接而精準地達到喚起集體記憶的效果。舉例來說,「インベーダーゲーム」這款在台灣被俗稱為「小蜜蜂」的大型機台遊戲,當其被寫入故事時,或許就很能喚起自己所屬世代之兒時或少年時期的記憶,雖然後來該篇故事所謎團的謎團事件演變成一場謀殺,也就是前述〈インベーダーゲームの取っ手泥棒?〉所書寫的故事情節。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錆びた滑車

日本推理小說家若竹七海「葉村晶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在偵探小說專門書店擔任店員、同時兼任書店附屬偵探事務所之偵探的系列作品女主角,是個年過四十、生活貧困、總是有傷在身卻又常常因調查所需或捲入事件而必須搏命演出的特色人物,其形象鮮明且個性豐富。除了持續就前述女性偵探角色刻劃其人物特質並醞釀發酵其魅力外,系列作品的其他特色是,從看似雜亂且充滿窮酸氛圍的敘事軸線收束整合成前後呼應的縝密故事情節、充滿自虐性格的嘲諷與幽默、以及社會派冷硬偵探小說中該有的人情味與現實感。作者從孑然一身、身無長物之女性偵探的第一人稱視角出發來敘事,除了是讓系列作品有種遊走在社會底層或邊緣的獵奇但又帶著現實感的氛圍外,也是在走著社會派冷硬偵探小說路線的系列作品中加入較柔軟或較感情用事的調性。
然而,作者創作出前述富有特色的系列作品,對自己來說唯一的問題是,太過濃密與細緻的敘事,往往要求更高的閱讀專注度,而自己由於急性子追求快速與流暢的閱讀,則常常會因為無法跟上作者推展故事情節的節奏與步調,而有種像是被故事情節踢出來或拒在門外的閱讀挫敗感。不過,即便如此,自己還是會持續閱讀這個系列的作品,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其所具備的特有風格,讓即使在閱讀上有一點障礙的自己,還是會好奇想探知。作者還能用這樣具有特色的敘事元素,完成什麼樣的新意出來。
在本書中,作者還是展現其應有的寫作功力,先鋪陳出像是伏流般看似漫無章法的多重敘事軸線,而後透過埋藏其中之關鍵接點,將伏流一舉收束匯流成故事情節的大河,並讓其流向出乎讀者意料的結局出海口。女性偵探因為受委託調查某起事件而結識遭受車禍意外並因而負傷的男大學生,甚至捲入讓男大學生喪命的火災事件裡。在男大學生因車禍負傷與因火災致死的事件背後存在著謎團,包括男大學生的家庭隱情以及非法流通具鎮靜效果之處方藥或禁藥的犯罪事件等。本書所描述的個別事件是環環相扣卻又有各自的鋪陳與發展,而所構連起來的大事件卻又有其連貫性與整合感。另一方面,作者就其在本書中所拋出的謎團都有交待答案,而這些答案本身又是可以各自獨立卻也有所牽連。本書的敘事情節可以說是不負讀者對作者的期待,作者的應有實力算是有相當的發揮。
而人生已經算是走過一半、但是要說有什麼累積卻也乏善可陳的女性偵探,在本書中也持續表現其偶有帶刺嘲諷、偶有深沉人性體悟、偶有怨天尤人、但在無奈與勉為其難中仍積極應對難關與人生的生活態度與行事風格。作者讓女性偵探帶有某種兩面性格,一面是因為現實生活的艱難與殘酷而身心俱疲,所以難免會有點小惡毒且必須務實而堅強的過生活,另一面則是因為個性使然,所以仍然會帶著溫情的目光看待自己所遭逢的事件,並且還像是保有赤子之心般地,對人生還有積極應對的心情,同時也還懷抱的殘存的正義感。也是因為這樣的兩面性格,所以讓這個人物有了特色與魅力。而作者必須拿捏好火候地將這個兩面性格的魅力醞釀出來,在保持兩面性格可以平衡共存的情況下,又不至於讓其變得太過浮誇,或許這也是作者寫作功力的另一層展現吧!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スマホを落としただけなのに

本書是日本2016年第15回「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大賞的最終候補作《パスワード》改名後所出版的作品,除在日本已經被翻拍成電影外,中譯本也已經發行。對自己來說,因為電影宣傳讓自己有機會大致了解本書故事情節的梗概,所以便對本書感覺好奇,想知道作者如何將網路上個資外洩與虛構身分等議題結合連續殺人魔的題材而後玩出新意。
然而,當自己閱讀完本書後接著讀到書後所附的解説,發現解説給了本書相當的盛讚,只是即使如此,自己卻還是覺得前述大賞的評審們還是有點公信力,選擇讓本書停在最終選考的階段,因為畢竟本書給人的稚拙感還蠻強烈的,不論是在整合敘事元素或者構築敘事架構等面向,本書都有明顯瑕疵。
當然不可諱言,本書的題材算是新鮮有趣。故事的敘事情節從一個粗心大意的男性上班族掉了手機開始,竟牽連出犯案多起都不曾被發現的連續殺人犯,並讓男性上班族正在交往的美女派遣人員身陷危險當中。結合竊取個資、虛構身份、網路詐騙等手法,本書中的犯人讓每個被其殺害的人,雖然都是沒有什麼親友、離鄉背井隻身在東京打拼者,卻在死後仍被人認為其還活著,進而沒有人會去報案,警方也就不會展開調查,直到被埋藏在山裡的屍體因為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被人發現為止。而因為犯人撿到手機而身陷危險的美女派遣人員,在犯人利用網路犯罪手法一步步逼近並讓其身陷千鈞一髮危機時,一個具有核彈效果的秘密被揭開,也讓本書故事情節進展到最後有了出人意料的轉折。
不過,因為挑戰新鮮有趣的題材,所以更顯出作者寫作功力的稚嫩,進而給人一種小孩開大車的感覺。作者選擇採用多重視角的敘事架構,分別從犯人、美女派遣人員以及警察的視角出發,交替著開展敘事,但是卻沒有辦法讓從不同視角出發所開展的敘事有相同的品質,同時作者對不同敘事軸線的整合也是相當潦草而凌亂。
作者或者犯下新人作家常見的錯誤,就是企圖心太大,想說的事情太多,但自己的能力卻是無法回應自己的企圖心,進而無法好好收拾整理自己所拋出來的所有敘事元素。作者有些敘事元素處理得虎頭蛇尾,有些敘事元素則是處理得沒有必要的深入,讓人讀來整體有種失衡感,同時會很明顯感受的作者在進行敘事時捉襟見肘的窘態。
雖然作者在描繪警方辦案過程上的敘事是本書很大的敗筆,但是自己最介意的是,作者很潦草地交待犯人如何犯下連續殺人案的動機與緣由。作者很廉價地讓犯人是因為其幼時處境而對母親產生報復情結,才會執意殺害與母親具備同樣樣貌的女性,但是這種情節寫得膚淺,就會讓人感覺粗糙,甚至會質疑作者的政治正確性。
因此,對自己來說閱讀本書就像是在淘金一般,要從被作者寫壞的故事裡,找到自己會覺得有趣的地方。不過,必須很持平地說,作者在本書中拋出的敘事元素,有些還算是有趣,甚至可以觸發人去想點什麼,所以閱讀本書也不能說是完全負面的經驗。例如,犯人留下被害人的手機,並藉由科技的協助,來製造被害人仍然活在世上的假象;雖然深入探究前述敘事情節還是會有在現實上說不太通的做作感,但是至少作者點出了,現代人聯絡感情的方式已不再是物理上的距離拉近,而是在電子通訊世界裡的資訊交流。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グアムの探偵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作品。本書收錄5篇短篇小說,均是以在關島經營私家偵探社之三名男性偵探為主角。三名主角為祖孫三代的日裔美籍人士,亦可說是一脈單傳的世襲偵探,對於在其過往系列作品中多以女性偵探角色為主角的作者來說,或許可算是相當新鮮的設定。在本書結尾處有預告告知在2018年11月下旬將出版本系列作品的第二部,而本書的廣宣也以「待望の新シリーズ始動」來定位本書,看來作者開展新系列作品的意圖相當明顯,也就是說作者過往的系列作品應該在短時間內不會有後續新作問世了。
本書一開始用類似引言的方式點出,關島的私家偵探與日本的私家偵探不同,前者不僅可以合法配槍,調查結果甚至在法庭上還可以被採為證據,所以其依法所擁有的權限跟後者有相當程度的落差。而作者把本書故事的背景拉到關島,或許就是要運用前述差別把其所創作之推理冒險小說的格局拉大。但作者的企圖心還不僅於此,其運用關島的特殊政治定位,例如居民是美國公民但不具備選舉美國總統的選舉權等,以及關島的經濟文化特色與歷史淵源,例如當年西班牙殖民勢力入侵、在屠殺大量非天主教徒後、又從菲律賓強制移民許多人口進來填補勞動力缺口等,嘗試讓本系列作品有更深一層的政治經濟批判與社會文化省思。當然,本書是通俗娛樂小說,再怎麼想要評論現況或探究現實也只能點到為止,故事敘事情節的轉折還是製造故事張力的最關鍵因素,所以雖然作者有顯現企圖心,但為求不減損故事的娛樂性與精彩度,其所有批判與省思都是觸到表面,不過當然這也無可厚非就是了。
那本書故事情節的轉折表現如何呢?整體來說是有相當水準。因為作者這次抱有擴大故事格局的企圖心,所以其所設計的敘事情節轉折都有構連到一些人性心理面、甚至是社會經濟文化面的課題,雖然深度不深、分量也非深厚,但是至少沒有刻意斧鑿的痕跡,也不會讓人讀來會感覺做作。
在〈ソリッド・シチュエーション〉中,日本女性觀光客被綁架,但隨著事件發展,卻發現綁架犯的行徑相當詭異而難以理解,到最後偵探解釋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才讓人驚覺,人心是可以如此狹隘與扭曲。另一篇故事〈ヨハネ・パウロニ世は踊らず〉則是道出菲律賓裔移民社群之間互助性高的緊密關係,但是當人心不敵慾望與貪婪,欺騙與背叛便將人性中相互扶持援助的美德消滅殆盡。而在〈アガニアショッピングセンター〉中,因投資虧損而簽下高利貸債務的一家人漏夜逃跑,而遺留下來的豪宅變成被霸凌的小孩離家出走的藏身之處,作者把兩種際遇所引發的事件縝密地扣連,讓敘事情節有峰迴路轉之處,也有人性心理的幽微,該篇故事或許可說是作者敘事功力的高度展現。
不過,或許是自己的吹毛求疵,自己感覺本書有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作者沒有很深入地刻劃或塑造本書主要登場人物的性格與特色,所以感覺上主角們的光芒有點被敘事情節的轉折所掩蓋。雖然應該可以有更多的發揮,但是自己感覺作者這次只是平面膚淺地把本書的主角們給帶進故事中,而沒有給他們更發光發熱的空間與可能。當然,因為會發展出系列作品,所以還來日方長有的是機會,但是作者在本書有嘗試讓祖孫父子三人透過相互吐槽來展現個人特色,而其效果對自己來說是力道不足,只有給自己畫蛇添足感而已。

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

The Friend

目前是the National Book Awards 2018 for Fiction的finalist。
自己在讀完本書後,雖然還沒有看過其他同場競爭的作品,不過直覺上覺得本書應該是陪榜而不太可能獲獎。會有這樣的感覺並非因為本書不精彩,而是因為其情節敘事對自己來說是有些鬆散與虎頭蛇尾,在題材選擇上也有點小眾而給人一種作者活在自己狹隘生活圈的觀感。不過,這些瑕疵都不算太過嚴重,本書對自己來說還是有可讀性,表現也還算不差,只要自己不要執著地想把本書界定成一本小說,期待其述說出一篇結構縝密而有轉折的故事,並且在其中的角色人物是被深刻刻劃而能觸發對人性的省思。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比較是把本書的敘事當成是一個作者的獨白式散文,雖然是虛構但是卻不是敘事而是在抒情,是種作者對其生活經驗進行省思或批判的隨筆,而這樣的認知對自己來說是比較能夠讓自己客觀評價本書表現的一種切入角度。雖然本書還是有故事情節,但是卻有些結構散漫而空洞貧瘠,如果自己太著眼於故事情節,就會拉低自己對本書的評價。
本書的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一名同時有在教授寫作的作家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曾經是其學生、現在則亦是作家兼老師身分的第一人稱敘事者,開始回顧並省思兩人之間亦師亦友、甚至觸碰到曖昧界線的關係。自殺的作家是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歷任三任老婆,但與第一人稱敘事者間則一直保持相當緊密的朋友關係。自殺的作家身後留下一隻老狗,第三任老婆無意飼養而半是勸說半是強迫地將老狗託付給第一人稱敘事者,但第一人稱敘事者所住公寓卻不允許房客飼養寵物。第一人稱敘事者一方面反思自己與自殺之作家間的關係、寫作的本質以及文學到底是什麼等課題,另一方面也與老狗從陌生到發展出情感上的羈絆,並且透過由心理諮商師開出證明第一人稱敘事者需要老狗陪伴的證明,來讓老狗可以繼續待在第一人稱敘事者所住的公寓中。
只是本書故事情節發展到了後段,作者做了一個翻轉,讓在故事中應該是自殺身亡的作家,其在現實中所投射的對象其實只是自殺未遂,並透過這個橋段來帶出敘事標的的轉換,讓原本故事中第一人稱敘事者一直用來指涉自殺之作家的第二人稱you,在最後的章節中變成是指涉老狗。然而,由於作者並沒有明確給本書中角色人物姓名(故事裡面唯一有名字的是老狗),所以前述轉換的發生其實是有點曖昧的,特別是當第一人稱敘事者從故事裡的虛構敘事跳到說明故事裡的現實時,第一人稱敘事者是將其敘事給第三人稱化,變成是在描述一個woman去探望一名自殺未遂的男性友人,後者詢問前者目前寫作的狀況,前者交代說自己在寫一篇主角是隻狗的故事。轉換後的第三人稱敘事與故事裡第一人稱敘事者所講述的敘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其實是有些曖昧不明確的。而故事到了最後,第一人稱敘事者的friend從原本的自殺身亡之作家變成了老狗,這樣的情感轉移,或者是說明了,第一人稱敘事者一直是自殺身亡之作家生命中距離最接近的旁觀者,直到老狗的出現才真正有了情感的寄託。
不看整體敘事而去看作者在書中時而丟出之對生活或文學創作的省思或批判,可能會讓閱讀本書變得比較有趣。「In the end, writing and photography probably destroy more of the past than they ever preserve of it」,這句話在本書倒數第3頁上出現,卻讓自己對本書敘事產生一個不同的認知。或者作者在書寫所謂的友情,不論是存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都是一種自我療癒或遺忘的過程,特別是當這段情感上相互依存的關係終將會因為其中一造的死亡或離去而必須告終時,書寫何嘗不是一種放下的儀式或程序?特別是當本書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者時而表達,自己從未確知老狗的內心真意時,所謂的書寫不過就是一種想像與自我慰藉的過程,其將眼前或記憶中的事物用自己所能理解或甚至所偏愛的方式組構,而當組構完成後,真實也就不復存在。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昭和探偵1

日本歷史時代小說家風野真知雄「昭和探偵シリーズ」的第一部作品。根據出版社的廣宣資訊,本系列將在三個月內接續出版三本新作;本書是在2018年9月出版,而在購入本書之同時,自己也購入在2018年10月出版的本系列第二部作品。對自己來說,在沒有閱讀過任一部系列作品的情況下便購入同系列兩部作品,可能是相當不智的冒險行為;不過在讀完本書後,自己算是鬆了口氣,因為本書的表現讓自己會有所期待,想知道後續作品是否有延續本書的風格與水準。
在平成都將結束的當下,昭和就是一個曾經繁華的世代所保有、時而飄著淡淡鄉愁感的美好過往記憶。作者以懷舊做為出發點,在本書所收錄的4篇故事中,安排保有昭和時代記憶的各式人物,以委託人的身分聘請身為本書主角的偵探調查其在記憶中未曾被解答的疑惑或謎團。前述情節設定感覺好像變不出太多把戲,因為畢竟委託人是時隔多年後才來委託調查,要讓這樣的行動具備合理性,或許需要作者發揮一些想像力;毋寧說,委託調查的動機或原因,變成也是本書各篇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之一。原本會擔心作者在設計委託調查的動機或原因時會落入窠臼,但至少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作者所構思的敘事並沒有落入制式化或模組化。舉例來說,在〈総理候補が汲み取り便所に落ちた?〉中,作者所安排的委託人是被調查對象之政敵,其意圖藉由披露被調查對象過去出糗的經歷來破壞被調查對象的完美形象與高支持率,而偵探一方面想要完成任務,另一方面卻又不想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或打手,所以最後在高人獻策的情況下,讓被調查對象透過其話術與公關包裝,成功化解過去出糗經歷被公開的危機。而在另一篇故事〈コンビニのない夜は餓死もあり得た?〉中,委託人之所以要調查自己學生時代友人為何會餓死的背後真相,是因為其擔心友人的死亡是否是自己所間接導致,而在多年後因為想要擺脫這樣的擔憂與罪惡感,所才委託偵探將真相調查個水落石出。因為本書各篇故事在情節展開上具備變異性與多樣性,所以讓自己會期待作者在之後作品中還有什麼創意或想像可以發揮,而這樣的變異性與多樣性,也成為閱讀本書獲得娛樂效果的來源之一。
本書各篇故事中並沒有出現什麼犯罪事件,或者應該這麼說,本書各篇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是發生在昭和時代的日常生活之謎。當然,這些日常生活之謎並非尋常可見,毋寧說,如果是尋常所見的日常生活之謎,那麼本書各篇故事也就不會有趣或吸引人。例如,〈アグネス・ラムのビキニはどこに?〉所講述的謎團事件是一名曾經有相當人氣的寫真女星,其在當紅時的一場活動中被一名粉絲目擊,其在換衣服時所脫下的比基尼被另一名粉絲帶走,但帶走比基尼的紛絲之後卻沒有將比基尼高價賣出,或大肆宣揚其「好運」,反而是低調到毫無消息。偵探被委託調查前述事件,而過程還被電視台製播成綜藝節目。這樣的故事情節要說是會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就太過浮誇,而作者在營造懷舊氛圍之同時,還是有兼顧到要製造出通俗娛樂小說應帶給讀者的戲劇張力,並在故事情節之設計上放入相當想像力,讓故事情節雖有些誇張卻不失為新奇有趣。
本書透過呈現一些時代背景知識來製造故事的時代感與懷舊氛圍:在便利商店排擠掉各式傳統商店前,泡麵的價格對當時的學生來說是奢侈品;在污水處理系統被建置完善之前,學校或居家的廁所都還沒有裝設抽水馬桶;曾經有一度迪斯可舞廳是年輕人遊樂的場所,但是其就像麻將館一樣,隨著世道變化發展而沒落。身為一個也算昭和年代的讀者,透過閱讀本書來懷舊或長點知識,也或許是個收穫。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天空の矢はどこへ? Where is the Sky Arrow?

日本科幻推理小說家森博嗣「Wシリーズ」的第9部作品。自己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單純是因為看到本書的內容簡介覺得有趣,所以自己對於系列作品的存在並不知情,更遑論對於系列作品的風格、登場人物或世界觀有任何背景知識。不知是否是因為如此,自己在閱讀本書的時候總有一種故事說得不夠完整甚至被草草帶過的感覺,進而讓自己對於應該如何去掌握或認知本書所述說的故事,有一種不知所措的迷失感。前述疑問的答案,可能只能透過繼續閱讀作者同系列的作品甚至是關聯系列的作品才能獲得吧!但是本書的表現,或許又讓自己對於持續探索作者的相關作品有所遲疑。
本書故事講述,日本唯一ウォーカロン製造商的社長與重要幹部所搭乘的飛機突然失蹤,而該製造商位在九州的研究開發設施,又被不明的武裝部隊所占領;為了解決前述一連串的事件,情報局便派遣一干人等前去現地調查。ウォーカロン、情報局、人工智慧電腦等看來是在系列作品中常態出現且構成其世界觀的重要敘事元素,但是對這些敘事元素缺乏背景知識的自己,要進入本書故事的世界觀,便可能會遇到一些阻礙。雖然要掌握故事情節的展開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由於在書中擔任第一人稱敘事者的研究者,時不時會對科技應如何發展、人類這個概念到底該如何被界定等課題進行帶有些許哲學意涵的思辨,所以在沒有很能進入作品世界觀的情況下,就會產生前述思辨只是作者只是透過書中人物在自言自語、而與故事進展沒什麼關聯的懷疑。
失蹤的飛機被發現是飛到了外太空,而負責控管整個研究開發設施的人工智慧將自己傳送到失蹤的飛機上,並讓設施內人員死傷慘重。最後官方報告沒有交代人工智慧電腦跑到外太空的「動機」是什麼,因為人工智慧的行動不像人類需要被解釋。研究者詢問一名情報局的同仁,除了人工智慧到外太空是為了一覽地球全貌外,還有什麼樣的說法可以解釋人工智慧的行動,該名同仁則指出,人工智慧的程式設計本來就會包括多重性格,因為要讓其能夠多元思考,但是因為要能夠讓人類便利使用,所以人工智慧的育成便會讓其壓抑多重性格來進行統合性的思考。前述橋段是否符合技術發展的現實,缺乏技術背景的自己或不能妄下斷言,而如果不去探討其合理性或現實性,則至少可以說,前述橋段是展現出作者獨特的想像力,讀來不能說沒有趣味性,甚至可以觸發一些思考。
然而,因為自己沒有很能進入系列作品的世界觀,所以就算像前述橋段這樣的論理思辨是對科技發展進行有趣的想像與省思,自己還是無法體會或認知到,這樣的想像與認知對於故事情節的展開有什麼加分或增色的效果。特別是當本書故事所講述的謎團事件,其背後真相竟然是這樣虎頭蛇尾、甚至可以說是不明不白地被交代出來,對於自己這樣不是很熟悉作者作品世界觀與風格的讀者來說,閱讀本書能獲得的滿足感是會有所減損的。
此外,作者也透過書中人物的思考去探討了一下,科技發展如何讓「人工」這個概念變得難以定義且引發爭議。人類製造出來的人工智慧進一步可以製造出其他東西,在人工智慧不會「死亡」的情況下,這會不會是種無限的擴張而終將超出地球可負荷的程度?另一方面,生物技術的發展或許可以讓人透過複製技術來無限延續自己的生命,雖然在本書故事中因為倫理的考量,複製技術的發展受到相當限制,但是人類真的會如此乖乖就範於自己所設下的限制嗎?不論如何,這些議論或許是有趣的,但是放在一本有著科幻元素的推理小說裡,可能不見得能讓故事更加精彩。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その可能性はすでに考えた

2016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的候補作。本書為日本推理小說家井上真偽的第二部作品,其在2014年獲得由講談社所主辦的メフィスト賞,並在次年因為前述受賞作的出版而正式出道成為作家。做為一名試圖保持相當神秘感的新銳推理小說家,作者樹立風格的企圖心顯現在其積極探求各種書寫論述推理的創新手法,並將之結合在小說故事情節中。
作者在本書中企圖書寫出一場透過否定所有可能性來證明奇蹟存在的推理論戰,所以其所描述的推理論述並非是鋪陳出相當證據來證明唯一真相是如何,而是從一團看似複雜難解的事實中找出蛛絲馬跡來想像出各種可能性,但這些可能性充其量只是可能而已,並隨即會被從事實所找出的其他蛛絲馬跡所推翻。或許可以這麼說,本書所操作的是所謂證實與證偽的差異,書中偵探要做的事不是推理出並證明事件的唯一真相是如此,而是針對嘗試說明事件真相的各種推理提出質疑並證明其均不具備實際發生的可能性。作者以自己所設計的謎團事件為基礎,安排三名人物向偵探提出挑戰並敘述出三種嘗試說明謎團事件的可能性推理,再由偵探從事件發生當時的情況中找出一些環節來論證這樣的可能性並不存在;而後作者再安排大魔王登場,指出偵探否定三種可能性的論理本身存在矛盾,所以其無法一次全部否定三種可能性,但偵探指出矛盾的存在只是因為其接受三種可能性所分別預設的前提,所以當前提本身被否定時,矛盾也就不復存在。這樣反覆來回、曲折翻轉不斷的推理論辯,是本書故事的主要賣點。作者發揮其創意巧思來鋪陳出推理論辯的攻防過程,而如果僅以作者所展現的想像力來評斷,則雖然有其匠氣與誇張之處,但整體表現應可獲得正面評價。
然而,本書故事不能也不會只是推理論辯攻防過程的描寫而已。作者嘗試給書中偵探一個鮮明獨特的特質,並讓故事情節發生在有黑道與宗教勢力活動的背景情境中,這些作為均是要讓本書故事可以不只是邏輯論理的文字描述,而能有更多敘事元素來製造出故事的戲劇效果與娛樂性。只是,不知是否是作者要展現其博學多聞,其在本書中使用許多中國文化的典故與詞彙,但對自己來說,這些典故與詞彙其實沒有產生什麼為故事加分或增色的效果,因為謎團事件本身是涉及過著集團生活的新興宗教團體,與中國文化並沒有什麼關聯,而在故事中登場、靠著不法手段累積財富與權勢的中國女性,其不需要是中國出身也能發揮同樣的角色功能。作者安排來向偵探下推理對決戰帖的人物具備不同的身分背景與年齡性別,讓每場推理論辯的攻防在不同場所進行,並讓偵探面臨不同的危機,但是因為這些情節橋段沒有被細膩地設計,所以其反而讓整體故事變得凌亂、淺薄且浮誇。
最後作者還是安排書中偵探就謎團事件提出自己的推理見解,當然這或許是必要的動作,因為推理小說沒有讓謎團有個解答就好像沒有結尾一樣。只是,因為作者不可能真的否定所有的可能性,但是其也無法讓偵探所提出的推理見解完全無懈可擊,所以作者最後所安排出來的結局就顯得有點虎頭蛇尾,會讓人讀來不免質疑,如果偵探可以做出這樣的推理,那為何需要搞一整齣透過否定所有可能性來證明奇蹟存在的戲碼?不過,作者對於前述質疑還是有安排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回應,也就是作者讓偵探最後的推理是立基在先前否定各種可能性之論述上所架構出來,所以通篇故事就比較像是在描述偵探發展並完備其推理的過程。
總而言之,作者書寫本書可以說是下了步險棋,而且是藝高人膽大地充分展現其創造力與想像力;只是過分炫技的結果是,敘事的瑕疵無法被粉飾,說出好故事的基本條件無法完全被滿足。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合邦の密室

日本推理小說家稲羽白菟的長篇小說作品。為了要進入本書故事所構築出的世界,自己做了一件對自己來說算是蠻難得的事情,也就是針對本書故事重要敘事元素之一的日本傳統表演藝術「文楽」,進行了一點點的網路檢索。「文楽」的表演是限定由男性來進行,參與表演的人為「三業」,分別是負責述說故事的「太夫」、負責演奏的「三味線」以及負責操作人偶的「人形遣い」。不論其表現是否讓自己滿意,但至少閱讀本書讓自己長了一點點知識,對自己而言也就不算是全然毫無所獲。
本書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包括40多年前在小島上發生、兩名表演人員死亡且真相未明的悲劇,以及在當下時間所發生、負責操作人偶的年輕表演人員突然失蹤、卻疑似書寫並留下一份記載詭異內容的文書。而本書故事的主要敘事情節是,在公部門開始考慮要中止補助「文楽」的敏感時期,一個對「文楽」與人偶製作等擁有相當知識的劇評家兼作家,受到其一起長大的好友、同時也是「文楽」業界叫得出名號之「三味線」樂手的邀約,一起登上曾經發生悲劇的小島,想要找到可以釐清謎團事件背後真相的線索。
只是在本書故事進入主要敘事情節前,作者使用了兩章(本書扣除終幕外本書共有五個章節)的篇幅在鋪陳謎團事件的背景資訊以及帶出登場人物,而這樣讓本書故事一開始的敘事結構會讓人覺得有些鬆散雜亂,情節展開的節奏有點拖泥帶水。進入主要敘事情節後,前述問題雖然略有改善,但改善幅度不算很大。由於自己對作者的作品並不熟悉,不能判斷前述問題是因為作者的寫作風格本就如此,還是純粹因為作者的寫作技巧不夠純熟所導致。但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在敘事進展上的散漫與紛雜,可是已經到了會影響自己對本書表現所給予評價的程度。
那本書謎團事件的設計以及其背後真相被調查推理出來的懸疑或曲折度,是否可以讓前述問題變得瑕不掩瑜呢?自己對此所給的答案是曖昧的。
由於有書寫到日本傳統表演藝術,並鋪陳出一個懸而未解之多年前發生的慘劇,本書故事自然營造出一種離奇而詭譎的氛圍,特別是書中神秘的人偶藝術家,是個年紀、外貌、背景均不為人知、把自己全身隱藏在人偶中的奇人,更增添本書故事的光怪陸離感。最後作者讓詭異甚至陰森的謎團事件落回現實的手法並不能說是沒有功力或巧思,其設計出一個多重身分的人物,讓這個人物與書中慘劇的實際加害者共同製造出、讓人以為加害者是受害者而受害者是加害者的誤導,並且把書中出現、母親下毒傷害自己小孩的殘忍情節,轉換並構連上曾經發生過的黑心有毒食品案件,這些情節轉折不能說沒有戲劇張力與娛樂效果。
然而,由於本書故事的敘事展開並不能說是結構嚴謹,所以作者在其中鋪陳出線索的章法便會讓人覺得有點隨性任意而不夠細緻,而即使作者所書寫出的謎團事件背後真相是令人料想不到,但是整個謎團事件被敘述出來以及其背後真相被調查推理的過程,卻給人一種無法完全沒有懸念地接受結局的負面感覺,進而減損本書故事的起伏曲折可以讓人享受到閱讀樂趣的力道。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凍てつく太陽

日本推理小說家葉真中顕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的時空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北海道,當時日本國內立基在軍國主義思想上的高壓統治,讓被招募來北海道做苦力的韓國人以及北海道的原住民,除了被迫要放棄自己的國家與文化認同而歸化成日本人外,還要遭受歧視與差別待遇。秘密警察制度的運作產生箝制人民思想與控制人民行動的效果,但是以人來運作的系統勢必會受到人的劣根性所腐蝕,所以在秘密研發破壞力極強之武器的重工業廠區中,腐敗的軍人結合工廠內部員工從事貪贓枉法的勾當,而看破軍國主義之虛妄、對發動戰爭之政權充滿批判與不滿、經歷過戰場之殘酷與非人道的返鄉軍人,決定遂行懲罰前述惡黨並阻止日本戰勝的計畫。
前述的故事背景設定讓人對本書有了期待,因為結合歷史與冒險的題材總是有製造出高潮迭起之戲劇張力的可能性。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安排了從如同被監禁般的惡質勞動環境以及監獄裡脫逃、惡質警察羅織人入罪、惡黨成員被連續殺害、憲兵隱蔽案情、破壞威力強大之武器被秘密開發等橋段,可以說是端出來的菜色相當豐富,而這也表示作者是很有企圖心地想把前述故事背景設定中可以被運用的敘事元素盡可能地澈底運用。只是,雖然有很好的題材,作者也很努力地想要活用所有可得的敘事元素來豐富故事內容,但是自己讀完本書之後,卻無法認為其故事情節是有高潮迭起之戲劇張力,而是有種讀完了雖然不至於給出太嚴苛之負評但卻也只是不過爾爾的感覺。
如果要去探究自己為何有此感覺的原因,那麼問題應該是出在,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鋪陳出的冒險情節、謎團事件、犯罪行為、歷史論斷、人性觀察等都有點流於淺薄而不夠到位,所以就算作者端出了一道什錦大拼盤,裡面有多樣菜色,但是因為個別食材都沒有被烹調入味,所以吃起來就無法讓人感覺美味可口。特別是作者沒有對謎團事件的調查多所著墨,所以讓人讀來感覺好像整起事件很容易地就被找出真相,而這樣自然無法讓故事情節產生懸疑的效果。作者想要寫得多、寫得廣、寫得飽滿,卻反而變成寫得雜、寫得淺、寫得草率,雖然這樣也不至於讓本書讀來變得無趣,但是卻會讓人讀完有種遺憾的感覺,感嘆本書其實可以寫得更精彩、寫得更聚焦而深入。
自己比較喜歡的橋段是,破壞力極大的秘密武器開發最後被揭穿是場騙局,而這場騙局不只是象徵著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本身就是謊言與妄想,更是突顯出在二次大戰期間看似軍力強大的日本,其實早已被自己內部的人性醜惡與腐敗侵蝕得只剩空殼。其實人生不也有時如此?像是夸父追日般地追求一個其實是虛妄而空洞的事物,但是其實所有身在其中的人們都只是協力著在維持謊言不被揭穿而已。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時限感染 殺戮のマトリョーシカ

日本推理小說家岩木一麻的長篇小說作品。與作者獲得「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大賞的作品《がん消滅の罠 完全寛解の謎》相比,本書給自己的感覺是比較質樸,不論在謎團事件的格局上或敘事情節的轉折上,本書都比較沒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勢,而是讓人感覺故事比較貼近現實,敘事進展比較平順而直接。當然,前述觀感是一個比較級的概念,畢竟本書故事是描述利用基因改造技術製造出可以在數年後讓人罹患致死疾病的病毒、並透過將病毒多次擴散至人群中來產生大規模感染、藉以讓社會上人心惶惶的恐怖主義行動,而要說這樣的題材是平實而貼近日常生活,可能也太過浮誇而虛偽。只是相較於作者過往作品之敘事起伏與想像力恣意發揮的程度,不論從好的或壞的意味來說,本書都是較為樸實而清淡的。
自己沒有生物技術或醫學的專業知識,所以要說本書故事所涉及的科技想像是比較接近現實且具可能性,都是自己主觀而淺薄的認知,並沒有任何論據以及參考價值。只是相較於作者先前所設計出、癌症竟可以被根治的謎團,本書所講述利用基因改造病毒來進行恐怖攻擊的故事,或許比較可以讓自己用粗淺而片面的知識去理解與掌握,且不會質疑作者為了要製造出人意表的故事情節,便不顧科學原理或誇大其實地杜撰。然而,本書的科技想像或許較不浮誇而接近現實,但也因為如此,本書的故事也就少了一點懸疑性與意外感,讓人讀來不會有種被挑戰的感覺。前述被挑戰的感覺是會覺得作者設下了一個自己想不透的謎團,而即使最後作者給的答案有點荒謬且一廂情願,但是至少在閱讀過程中會因為被情節起伏所牽引而獲得娛樂感。
也就是說,本書的平實,就好的意味而言是比較貼近現實,所以有一些零星片段是可以觸發出一點對人類社會現況的粗淺省思。但另一方面,就壞的意味而言,本書的平實就是敘事情節較為平淡無奇,缺乏高潮迭起的緊張感,感覺故事進展的走向沒有太多讓人有所期待但想像不到的驚喜,而結局也就是平平順順地將敘事軸線做一收束,製造不出太大的戲劇張力或衝擊效果。
本書故事中最大的謎團,或許是規劃出並讓共犯去執行恐怖攻擊行動的故事人物,是出自什麼樣的動機,才會做出這麼偏激而難以想像的反社會行為。一段可以說有點肥皂劇且不太特別的單戀情愫,很迂迴地讓本書的故事人物採取可以說是玉石俱焚的激烈手段,期待藉此能將原本讓人不抱太大希望的現實扭轉成會有奇蹟發生的未來。考量醫藥研發必須投入龐大資源以及藥廠營運與獲利的政治經濟學,有人為了要讓資源流向罕見疾病的藥物研發而從事前所未聞、犧牲與效益不成比例的偏激行動,或許也不是那麼不合理與荒謬。只是,本書故事一開始所鋪陳出的情節是讓社會恐慌不已、攸關許多人生死的恐怖攻擊行動,但到了結尾卻是收在一段有點膚淺而浮濫的個人情感上,並且有點潦草地描繪出問題突然可以迎刃而解、讓人可以充滿希望的展開,這樣的敘事不免讓人感覺虎頭蛇尾。
一具斷頭的女教授屍體在其自宅中被發現,可以說是讓本書故事情節得以展開的關鍵案件。只是,雖然發生殺人案件是讓本書故事中的警察可以開始行動的契機,但是如果這起死狀淒慘的殺人案件到最後只是被草率解決的話,那麼本書這樣的開頭就不能說是讓人滿意,因為其沒有被接下來的故事情節好好回應。

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幽霊たち

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的長篇小說作品。在自己的印象中稱不上是量產的作者,時隔一段時間發表新作,自己懷抱著像是與好久不見的半面之舊(畢竟,自己也稱不上是作者的書迷,充其量只是讀過作者的幾部作品而已)重逢的心情,想從本書中找到一些浮光掠影來與自己先前閱讀作者其他作品的記憶相疊合。結果,自己在閱讀本書時所遇見的作者,讓自己感覺有點陌生,而在閱讀過程中沒有太多可以與過往記憶有所疊合的經驗或收穫,讓自己有種相見不如不見、過去的美好應該留在過去的感觸。
舉例來說,自己記憶中的作者,在鋪陳情節時往往會給人一種縝密嚴謹的感覺,但是在閱讀本書時,自己卻偏尋不著這樣的感覺,反而覺得不論是在敘事結構上或者是在論理邏輯上,本書故事都有些雜亂失序。也許是作者太想要表現其過人的想像力,所以用力過猛的結果就是讓天馬行空變成脫韁野馬,讓過往是偶爾脫軌一下而可以製造出幽默嘲諷效果的虛構,變成是脫軌太多而阻礙讀者進入故事的虛構。
本書故事講述一個地方望族複雜紊亂的人際關係,其中夾雜著不能說是尋常的人性與情感。在這樣的故事情節中,作者加入故事人物具備可以與往生鬼魂溝通的通靈體質,以及透過一人具備雙重身分來掩蔽其中一人已經往生之事實等敘事元素。作者所書寫出的故事情節,讓人不太能掌握其創作意圖是什麼,彷彿作者只是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為了製造轉折起伏劇烈的戲劇效果,而敘述了一個光怪陸離的故事,但是故事卻沒有太多底蘊或意境,可以讓人投射情感在其中,進而隨著故事情節的進展感受自己的情緒受到牽引。作者製造懸疑氛圍與情節翻轉的作為太過用力,所以讓本書通篇故事讀起來有點邏輯錯亂,不容易找出可以去對應到現實的敘事脈絡。而作者所設計出的人物,也讓人感覺不到真實感,其情感難以讓人產生共鳴,其行動則讓人感覺怪異不解。
此外,在閱讀本書時自己不斷懷疑,自己過去認為作者有其獨特幽默感的印象是否正確。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描繪各種異常或偏執的情感,但是卻沒有將之誇飾成可以讓人發噱或會心一笑的嘲諷,反而是過於認真地增加其重量,像是要用這樣的人物情感去製造出怪誕而離奇的敘事氛圍,藉以增加故事的張力。然而,沒有現實感的荒謬不可能讓人感覺沉重,而是只會讓人感覺毫無道理或章法;作者或許還是比較適合書寫以輕鬆詼諧為基調但偶有深意的故事,因為想像跟嚴肅之間或許存在,作者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讓兩者並存的衝突。

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アリバイ崩し承ります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山誠一郎的作品,收錄7篇講述鐘錶行年輕女老闆破解各式不在場證明的短篇小說。自己過去曾經閱讀過作者獲得2013年日本本格ミステリ大賞的作品《密室蒐集家》,而對自己來說,本書與之相比是有落差。
本書主要登場人物之一的男性警察,在因緣際會下走進位在商店街的鐘錶行並看到其牆上貼有寫著「アリバイ崩し承ります」的紙張,便好奇詢問年輕女老闆,而對方回答這是傳承自已過世之老老闆的一項業務。年輕女老闆進一步說明,對於身為其祖父的老老闆來說,因為主張不在場證明往往涉及聲明幾時幾分人在哪裡,而這樣的聲明是以鐘錶為基準所做出的,所以沒有人比鐘錶行的人更適合處理不在場證明是真是假的問題。之後當男性警察遇到嫌犯所主張不在場證明無法被破解的情況時,便求助鐘錶行年輕女老闆來獲得破案的突破口。
前述情節設定或者看來有點荒誕無稽,感覺太過天真與超現實,但是放進通俗娛樂小說的敘事脈絡中也不見得那樣無法被接受或需要被批判,畢竟作者無意探究人性與現實,只求馳騁其想像力、讓讀者動腦卻無法破解其所設計之謎團、並三不五時幽人生一默而已。其實平心而論,作者結合「安楽椅子探偵」與破解不在場證明的設定,即使完全是虛構而來且不具任何現實感,卻也不失新鮮感與趣味。
本書之所以無法與作者前作相比,問題或許不是在於情節設定,而是在於作者所構思出的不在場證明謎團。作者要挑戰創作出這麼多的不在場證明謎團,這樣的企圖心與自我期許或許值得鼓勵,但是這個挑戰本身所具備的難度,就算未能挑戰成功也不能說是因為作者的才華有限或努力不足。只是從結果來說,本書所收錄的故事,其中幾篇所鋪陳出的不在場證明謎團以及其最後被破解的手法,都有些不合情理,不太能讓人毫無懷疑地接受。
如果說作者所構思出的不在場證明謎團,主要是以「置換」某個元素來製造出讓人誤判或誤解的不在場證明,則本書中各篇故事所講述的「置換」,不是每一個在最後真相大白時,都能讓人毫無疑問地佩服作者又成功完成其想要達到的誤導效果。例如,在〈時計屋探偵とストーカーのアリバイ〉中,死者請求兇手殺了自己,並協助兇手製造不在場證明;就算不去探究這樣的情節是否符合人性或合情合理,死者透過偽裝自己的用餐時間來推遲自己死亡時間的認定,不管在法醫學上或在現實生活中都無法讓人不去懷疑其可行性。
於是,閱讀本書讓自己有了一個矛盾的感覺:一方面自己想要進入作者在本書中所虛構出的想像世界中,也的確某程度地進入了那個世界並藉此獲得閱讀的樂趣;但另一方面自己又常常被拋出那個世界,因為自己覺得想要進入那個世界的自已實在有點太過天真。

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人類滅亡小説

日本小說家山田宗樹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延續作者運用科幻題材虛構出近未來社會場景、並藉以探討人性與社會制度課題的寫作風格。本書講述地球上空開始孳生紅色細菌,讓天空中雲層變成紅色,且因為該細菌代謝會迅速降低氧氣濃度,所以當其降落地面時會對人類造成致命傷害。當這種細菌無法被撲滅並進化成具備滅絕人類能力的環境災害時,人類將如何去面對地球已不宜人居、人類即將滅種的狀況?前述設定讓人對本書敘事情節會如何開展感到好奇。
本書延續作者從複數人物視角出發發展出多重敘事軸線的手法,加上本書的敘事時間跨越三個世代,從人類發現天空中出現紅雲開始到人類面臨物種即將滅亡的危機,所以本書敘事節奏有時會顯得有點拖泥帶水而鬆散,有時又會有過於聚焦在個別人物個體經驗上而讓情節格局受到侷限,進而讓故事情節失去一些說服力。
不過本書故事可以說是科幻虛構的歷史書寫,所以要從人物的個體經驗去書寫社會的變遷發展本來就不容易拿捏好敘事所應聚焦的層次,而要去論述變遷發展的因果關係或機制牽引效應也往往容易流於片面而武斷。因此如果太去強調本書敘事結構的散漫或者一一挑剔情節展開的不合理或過於天真淺薄,可能反而會讓自己無法去欣賞本書的優點,即作者以豐富想像力與獨到見地所書寫出的人性與社會觀察。
作者想像,人類會去面對地球環境不再宜居之環境災害的方式,就是興建能夠隔絕外在風險的密閉式桃花源;然而,當用來避難的桃花源不可能容納所有人的時候,如何選擇可以獲救的人就變成一個不只是攸關個人生死、也是涉及公平正義的大哉問。作者設計了讓人工智慧去做出選擇的橋段,想像人類會用將選擇去人為介入的方式來迴避做出選擇的責任;但是選擇就是選擇,被選擇入住避難桃花源以及被留在外面等待滅亡的人,都要去處理個人情感與價值的矛盾衝突,並找出自己面對未來的方式。
面對末日或者人們就會想到尋求宗教的慰藉,想要透過相信超自然力量之存在來為當前所面對的無能為力找出因應的方式。只是當新興宗教的教義變得入世,參雜了政治訴求,則信徒的行動就可能從尋求個體解脫轉變成集體行動,甚至變成一場恐怖攻擊。當新興宗教的領導階層幹部有了不只是想要傳播教義的理念,同時具備特別的技能以及敏捷的行動能力時,宗教與社會運動就越來越不容易區分,集體行動也就可能會從傳教變成表達訴求、從修行布道變成反社會行動。
本書的故事情節雖然不能說是很深刻,但是還是會觸發自己一些省思,例如:人類社會的集體選擇可能是理性的嗎?在看似充滿偏頗政治立場或者訴諸人性負面情緒的偏激選項之外,人類社會真的有能夠面面俱到而不會製造差別與犧牲的選項存在嗎?人類社會又該犧牲什麼來換取什麼呢?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死神刑事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倉崇裕的作品。看來這次作者是打算設計出全新的特色人物與敘事情節模板,藉此來發展出新的系列作品。
本書講述一名外號被稱為「死神」、直接隸屬於日本警視庁但不屬於任何編制單位的警察,其負責針對被告獲得無罪判決的刑事案件重啟調查進而找出真相。該名警察在每次重啟調查時,會選擇在第一次調查時有參與同一案件之辦案過程的警察做為其搭檔。由於被檢方起訴的被告獲法院判決無罪,對檢警雙方來說都是一件不名譽或甚至會遭人批判的事,所以如果一名警察參與被稱為「死神」的警察所主導的二次調查活動,其之後就會在警界受到冷眼甚至排擠的對待,其警察生涯也就等於被宣判死刑,而這也是「死神」名號的由來。
這樣的構思其實頗為創新且有趣,而本書所收錄的4篇故事,不僅讓作者所設計的敘事情節模板,在建立起體例的同時又開發出不同層次的變化,其個別所描述的謎團事件與推理過程,也是有著起伏轉折而不流於平庸淺薄。
雖然說跟被稱為「死神」的警察搭檔的警察都被傳言會有不好的下場,但是在本書所收錄的4篇故事中,作者細膩地給了不同人物各自不同的發展方向,概略來說就是每個人物都有了再出發或揮別過去的正面契機。在〈死神の顔〉中,一名身材壯碩的年輕警察,雖然被認為有練柔道的好資質卻無法在比賽中獲得任何可以誇耀的好成績,在警界的表現則是年紀輕輕就被調到地處偏僻的派出所。在和被稱為「死神」的警察搭檔進行案件在調查的過程中,年輕警察被指摘所欠缺的是「怒氣」,而當所調查案件的真相竟是律師為了製造「冤罪」來提升其聲譽而設計出來的陷阱時,年輕警察所展現出的義憤填膺便成為為他自己的警察生涯帶來重大轉變的契機。
而在〈死神の手〉中,原本跟前途被看好之警察相親的女性交通警察在案件調查結束後決定回絕對方,但卻跟在所調查案件中替被告辯護的年輕律師有了進一步發展關係的可能。即使發生刑事案件對牽涉其中的每個關係人來說都是一件會帶來負面影響的事情,但是如果能有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展開,就會好像整件事情不是只是讓人感覺沉重陰暗,而至少會有些正面的希望微光射入其中並帶來暖意。
自己看完本書後,有個感覺是作者觀察人性並側寫其幽微細緻處的功力似乎有所成長。這倒不是說作者在本書中進行多麼深刻的人性剖析,而是說作者在一本通俗娛樂小說能容許描繪人性的極有限篇幅中,書寫出有其個人風格與見解的人性觀察,即使其廣度深度都受到侷限,卻讓身為讀者的自己感受到作者寫作的誠意。

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火のないところに煙は

日本推理小說家芦沢央的作品。本書故事是描述書中以第一人稱敘事、為作者自身化身的登場人物,在「小説新潮」上陸續發表、以自己所聽聞到之靈異事件為題材的五篇短篇小說作品,而後在要將這些作品集結成冊出版時,卻驚覺這五篇作品各自所敘述的事件並非獨立而是有所牽連,並且這其中的牽連是指向因為觸犯禁忌所招來的厄運。
本書分成六章(六話),前五章均是作者實際上在「小説新潮」上發表過的作品,而作者以全新創作的最終章來收束在前五章所書寫故事中所鋪陳出的線索,並讓書中故事情節的時空與外在現實時空貼合。作者藉由前述手法製造出以靈異事件為題材的小說作品往往需要做到的戲劇張力效果,也就是在盡量貼近現實的場景中敘述出虛構情節,讓讀者可以將想像內容投射到日常生活的現實中,如此才會讓人讀來感覺驚悚或不寒而慄。
招來惡緣或者可以說是本書通篇的主題。不論是因為跟不想招惹上之靈異力量結下緣分、或者是因為懷疑或觸怒占卜師而觸犯禁忌等原因,本書以第一人稱敘事的登場人物,嘗試為在其所聽聞的光怪陸離事件中所發生的意外死亡找出原因;而即使看似最後該名登場人物把全部事件都接在一起,並推論出其間可能牽連的脈絡,這個結果充其量不過就是該名登場人物想像出來的產物,只是無法被證實的懷疑。
雖然作者在本書中使用了一些推理小說的寫作手法,例如透過在一些描述片段中放入可以相互參照的細節來鋪陳出線索,但是以第一人稱敘事的登場人物最後透過收束線索所推論出來的「真相」,卻不是像在推理小說裡面一樣、可以用來追究責任、有確實證據支持的「事實」,而是充滿臆測但沒有任何證據、最多只能說是可以解釋所有事情的「合理懷疑」。或許這就是書寫靈異事件之小說作品所需要製造出來的效果吧!因為要帶給讀者更重更深的壓迫感,讓恐怖的氣氛可以持續,所以破解謎團的動作不能做好做滿,而所有不可解的怪異或驚悚現象,也必須保持在未被完全解釋的狀態。就算最後故事結局有給出一種看似可信的說法或解釋,但是還是要讓讀者持續困惑與懷疑,因為疑心生暗鬼,如此恐懼感才會持續下去。
閱讀本書是可以獲得相當的娛樂性,因為本書透過文字所營造出來的氛圍很到位,且敘事情節的懸疑感也很厚實。不過要說閱讀完本書後有什麼觸發或者省思,則可能就有點太過苛求,因為畢竟本書只是本通俗娛樂小說,其有給人感受性的效果就好,不用要求要有對人性的省思或對現實的體悟在其中。

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

能面検事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一開始閱讀本書時,會以為本書是要發展成描寫具備強烈個人特質之登場人物遭遇各式各樣之獨立事件的章回形式短篇小說集,但是一路讀下去之後發現,除了一開始像是開場白、用來側寫出登場人物形象並鋪陳出故事情節背景的獨立事件外,通篇故事所講述者為一起完整的事件,其是由同居情侶被殺害之案件以及大阪府警察疏於管理而遺失大量刑事案件證據之重大缺失事件所交織構築而成。
在前述構成本書故事主軸的事件中,殺害同居情侶的真犯人意圖嫁禍給女性被害人的跟蹤狂,並利用職權之便銷毀對其不力的證據,而承辦該案的檢察官,同時亦是本書的主角,因為對於該案證據的遺失起了疑心,便發動檢察體系展開大規模調查,結果找出大阪府警察在證據保全上的重大疏失,並讓數十名警察遭受相當嚴厲的懲戒處分。作者一方面以這樣的故事情節來描寫組織體制與個人信念之間的可能矛盾與衝突,二方面也書寫出一個案情有所轉折的謎團事件,讓讀者可以在本書故事中找到推理小說應有的懸疑與解謎等敘事元素。因為先前幾部作品的閱讀經驗,讓自己感覺本書作者會因為寫作速度過快而導致作品品質下滑,但這樣的認定似乎因為本書表現而有點改觀,特別是本書故事情節架構的緊實度與敘事軸線的多層次,雖然不能說是多麼精彩的佳作,但是至少就一部帶給讀者娛樂性的通俗小說來說,本書表現應該不會遭受太多負評。
本書主角是一名面無表情、獨善其身的檢察官,其揭露大阪府警察有因為管理不當而遺失許多刑事案件證據的問題,而這個作為不僅讓大阪府警察受到新聞媒體與民眾的批判與撻伐,也讓多名警察受到處分。因此,主角在調查個別案件需要警方協助的時候,便遭受到各階級警方人員的冷嘲熱諷、冷眼對待、甚至是批判質疑,而檢方高層也對主角直言,其作為未能考量組織立場,也沒有考慮後果的嚴重性。主角對人不留情面且做事不圓融世故,讓其行為就算是符合正義也無法被相關人士所接受,而其堅持己見的結果就是在職場上遭遇被孤立甚至被排擠的處境。本書是一部娛樂通俗小說,所以主角可以很堅強,可以不為任何事所左右,但是在現實中有幾人能如此理路分明、擇善固執呢?雖然沒有深刻到可以啟發自己去進一步省思的程度,但是至少本書故事有寫出一些人性課題,例如人在面對自己的失敗或錯誤時是如何缺乏自省能力而努力將責任轉嫁他人、將組織文化內化的人是會如何對影響組織運作者產生巨大敵意等,而對自己來說,這些人性課題閱讀起來也還算有趣。
作者透過鋪陳出前述大阪府警察之重大缺失事件,來襯托或拉抬其對同居情侶遭殺害之刑事案件的描述,所以即使單獨來看,後者的謎團設計或情節開展可能沒有那麼精彩,但是由於其與前者產生有意義而合理的構連,便讓後者本來可能有點平庸的情節有了較具張力的起伏轉折。其實作者安排主角在警方所保有的證據中找不到情侶被殺害案件的關鍵證據,然後再安排主角去調查並揭發警方大量遺失刑案證據的嚴重問題,就已經是很明顯地給讀者暗示,情侶被殺害案件的真犯人應該是可以接觸到警方所保有證據的人,所以才能把自己湮滅證據行為這樣一片樹葉,藏在警方遺失大量證據的整片樹林裡,而這樣的謎團事件設計,坦白說並不能算是製造出很高的懸疑性。當自己讀完之後覺得本書故事就推理小說來說不算無趣時,或者就是作者還算有技巧地讓其筆下對警方證據保全不當事件與殺人案件的描繪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果吧!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生き残り

日本小說家古処誠二的作品。作者先前作品《いくさの底》為2018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的受賞作,而因為自己過去閱讀該書的經驗還算正面,所以在得知本書出版後便選擇購入閱讀。
作者以戰爭時期所會發生的事來做為其虛構創作的專攻領域,雖然要把場景拉到二次大戰時的東南亞戰區,是需要進行相當的資料爬梳來做為構思發展敘事情節的基礎,但是作者的表現可以說不僅是把資料爬梳的基本工做得沒有太多可挑剔之處,更是進一步地將其所書寫的文本從較為直白的紀實文學或歷史小說文體中跳脫出來,演化成情節完全虛構創作、以戰爭為背景的故事。因此,在戰爭中總是貼近死亡的凝重與緊張氛圍、人類為求生或私利而說出的謊言或所展現的人心險惡、不知或不能理解為何而為的殺戮以及耗竭人性善良的虛妄與荒謬等,都成為作者在虛構創作故事情節時所能運用的敘事元素。而作者在其想像力與創意不會受到太多侷限的情況下,便可以在與當前現實距離遙遠的時空背景中,鋪陳敘述出結合不同題材或實現不同文體的故事,例如在戰時所發生的殺人事件謎團與推理解謎、人類在戰爭中為了生存自保而做出的冷血行動等。
在本書中作者所要挑戰的題材是,在戰事不斷摧殘甚至毀滅人的身心靈健康時,人類互助的美德以及戰友間相互扶持的情誼會是多麼不堪一擊,而在拋棄甚至殺害會成為自己撤退時沉重負擔的負傷或染病的戰友時,人會如何消弭自己的罪惡感或給自己的行為一個合理化的粉飾或包裝。
只是即使作者很用力地使用文字描述來營造氣氛與製造懸疑感,但是題材本身的貧瘠與淺薄還是無法填滿一部中長篇小說所需要的相當篇幅。因此,閱讀完本書後會感覺到作者在本書中一直在重複述說著沒有太多餘韻或景深的同一件事,就是一組臨時編成的雜牌軍,在多人負傷或感染熱帶疾病的情況下要轉進到城市去謀求生路,但在過程中因為遭受野外環境與敵方游擊隊的雙重壓力,所以個人必須斷尾求生,犧牲那些沒有太多存活可能、同時也是負擔的同伴。然而,這種行為背後的人性,並沒有足夠讓作者去深入剖析或探究的深度與廣度,所以閱讀本書故事就像是在聽一個用盡全力賣弄演唱技巧的歌手,其一直重複唱著相同的歌曲段落,雖然猛一聽可以感受到花招百出,但是要接下去找到自己可以有所共鳴的點時,便很殘酷地發現整場表演就是平淡無實。

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罪びとの手

日本推理小說家天祢涼的長篇小說作品。
本書故事講述在一座廢棄的大樓裡面發現一具屍體,而協助警方處理遺體的葬儀社小老闆,指認該名死者的身分是不久前卸下葬儀社老闆職位後交給自己接班的父親。確定死者身分加上葬儀社小老闆的證詞,警方認定整起事件是意外,但是承辦警察覺得事有蹊蹺,特別是其對遺體的真實身分有所懷疑,並對於葬儀社小老闆的反常舉動無法釋懷,所以其執著地想要證明整起事件是殺人案件。
本書故事的架構是分章節以不同事件關係人的視角出發來敘事,包括葬儀社老闆的長子(接班的是次子)、與老闆有交情的葬儀社同業、以及在老闆卸任後才到葬儀社工作的新進女員工等。作者透過這些事件關係人鋪陳出事件相關的線索,但是除此之外,作者也讓這些事件關係人發展出自己的故事。因此,本書故事的故事架構就會變成,在探究事件真相的敘事主軸中穿插一些獨立帶有人情劇性質的故事橋段,例如葬儀社同業因為不孕症所以收養了一個兒子,但是對觸碰屍體有極度恐懼的兒子,卻因為不知道自己是養子而勉強自己要接下家裡葬儀社的事業,而這個兒子不是親生的秘密,被葬儀社小老闆拿來威脅葬儀社同業,逼其讓步協助小老闆完成計畫。
作者在故事情節鋪陳上花費相當力氣,可以看出其想製造出相當戲劇張力與懸疑感的企圖心。特別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安排另一起少女連續遭殺害的駭人聽聞案件發生,並且在故事一開始便暗示該起案件已經身亡的嫌疑犯其實很有可能是被冤枉的,藉此想讓讀者懷疑,疑似可能是葬儀社老闆的死者為何與如何死亡的謎團,其實是跟少女連續遭殺害的案件有所牽連,並進一步讓讀者對案情真相有多重的懸念。
然而,或許作者的企圖心太過強烈,所以其在情節鋪陳上的斧鑿痕跡太過明顯,力氣使用得太過刻意甚至做作。作者在故事情節展開的過程中鋪陳線索的手法其實很直接,例如作者安排葬儀社的老員工作證說曾經在一名少女受害者被殺害的現場中看到葬儀社老闆的身影,但是又讓葬儀社老闆用應該是看錯等等說詞含糊交代過去,如此便是很明顯但又有點拙劣地讓讀者意識到,葬儀社老闆跟少女連續遭殺害的案件一定有某程度的牽連。作者一直重複點出本書主要事件所涉及的四大疑點來加深讀者的期待,吸引讀者想看看作者最後會如何收束書中所鋪陳出的複數線索來為四大疑點提出解答。只是當作者最後的收束其實有點讓人失望,意外性不足也有些不夠合情合理之處時,作者的企圖心展現就會變成虎頭蛇尾,用盡氣力卻效果不彰。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絶対解答可能な理不尽すぎる謎

日本推理小說家未須本有生的作品。本書中的各篇故事描述7個不同職業的人,包括推理小說家、影像創作者、警官、品酒師、出版社編輯、飛機製造公司工程師、設計師等,彼此協力合作解決個別人物所遭遇的問題。這些問題並非故布疑陣的殺人案件,甚至多半也無涉帶有惡意的犯罪事件,而是一些帶有知性色彩、需要相當背景知識、必須從有限的可得資訊中推導出解答的日常生活問題,例如如何為一個平常不太喝酒的人挑選符合其口味的紅酒、如何確定一對被養在有設定特定水質條件之獨立魚缸中而後來意外死亡的熱帶魚是屬於何種品種、找出熱愛玫瑰的作家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對幫忙其修剪玫瑰的出版社編輯動怒等等。
本書的第一篇故事〈小説家 高沢のりお氏の災難〉可以說是與其他篇故事走不同的風格路線,因為其描述一起傷害事件,並設下真犯人是誰的謎團讓從事設計師工作的登場人物去找出答案。如果將該篇故事視為一篇短篇推理小說,則其表現並不突出,因為作者在該篇故事中鋪陳出線索的手法過於直白且沒有技巧,所以其透過描述不知加害者是誰的傷害事件所設計出的謎團並無法製造出足夠的懸疑感。然而,如果把該篇故事當成是為後續故事定下敘事基調的本書起始,則透過聚焦於該篇故事與後續故事間敘事脈絡相通之處,或會看到在該篇故事中與後續故事風格有所呼應的敘事元素,也就不會太過執著於要把該篇故事僅僅當成一篇短篇推理小說而失望於其有點平庸的表現。
除去前述第一篇故事,本書其他篇故事所描述的解謎,要說是讓書中人物去對抗故弄玄虛或隱瞞罪行的犯罪者,不如說是透過書中人物的行動來展現知性的力量,讓書中人物運用各種並不日常也不普通的知識,來為各種有點稀奇古怪、甚至略帶荒謬的問題推導出答案。
例如,在〈評論家 鷺宮聡氏の選択〉中,身為推理小說家的登場人物因為想要追求一位新竄起的人氣作家,所以想要找到會讓後者感到驚喜的特別禮物,而前者為了要挑選出一支讓酒量不佳的後者也會喜愛的紅酒,便拜託身為品酒師的另一位登場人物以其豐富的專業知識來解答這樣一個有點刁難人的問題。本書中各有專業領域的登場人物,在各篇故事中因為各種機緣必須去為像前述找酒一樣、不太有道理、甚至帶點找人麻煩意味的問題找出解答,而這樣的情節設定也是呼應了乍看會讓人有點困惑之書名所要表達的意義。
只是這樣的情節設定,要說有趣也還算有趣,要說構思有新意也的確是會讓人讀來有種新鮮感,但是由於作者透過登場人物來鋪陳出各種細節知識的方式,有點過度像是讓登場人物在進行授課或專題演講,所以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並無法充分製造出引人入勝的戲劇張力,其起伏轉折有點被拉平,敘事節奏也因此顯得有點散漫而不夠緊湊。例如,〈映像作家 深川隆哉氏の誘引〉是在講述身為影像創作者的登場人物向身為警官的登場人物提出挑戰,要後者在一定期限內找出一組密碼,而後者便號召其他登場人物來幫忙,透過不同登場人物的專業知識,一個一個破解前者所設下、誤導嘗試找出密碼者之注意力的陷阱。但是作者讓故事中的登場人物嘗試過多的錯誤密碼排列組合,雖然這些錯誤都是有所依據的推論,但是作者透過影像創作者放置太多誤導人的煙幕彈,讓整篇故事之展開像是在解答滿是試題的考卷而不是在敘述高潮迭起的解謎行動,閱讀樂趣也因此減損不少。

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ファーストラヴ

第159回2018年上半期直木賞的受賞作。總結來說,自己讀完本書後最直接的感想是,對本書為何能夠獲獎之原因感到困惑不解。
一開始作者鋪排出一個敘事進展方向之可能性很多的起頭,即一名努力想當上主播而正在從事相關求職活動的女大學生,用菜刀刺殺與自己其實沒有血緣關係的父親,但卻不肯說明為何殺人的動機,而一名女性臨床心理師受出版社的邀請,打算找出前述事件背後的真相並將之撰寫成書出版。這樣的故事起頭讓人會有所期待,想看看作者可以發展出什麼樣的敘事情節轉折、可以側寫出什麼樣的幽微人性心理。然而,閱讀本書故事到了後半段,開始察覺作者寫出的不過是個平庸淺薄的故事,既不夠煽情灑狗血,又不夠嚴肅深刻,其只是在書寫女大學生在父親絕對霸權的支配下,遭受了不當的對待並因而發展出自殘的習慣,而作者透過這樣的故事要探討或刻劃的人性心理,只是空洞、膚淺而破碎,不僅無法引起共鳴,甚至有讓人無法理解或接受之處。
本書故事的敘事架構亦稱不上工整或縝密。作者在前述描述女大學生弒父事件的主要敘事軸線外添加了一條敘事支線,即女性臨床心理師跟女大學生的辯護律師其實曾在大學時期發展出曖昧的關係,但是女性臨床心理師後來卻嫁給了辯護律師的哥哥,且兄弟兩人雖然感情深厚而融洽,但是其家庭關係卻有著複雜的一面。前述敘事支線跟主要敘事軸線之間並沒有產生任何相互牽引的相乘效果,也沒有因為有著什麼可以讓人相互參照的呼應情節、而讓人在閱讀時可以延展出更多的想像或觸發。更重要的是,敘事支線所描繪的三角關係既不深刻也不貼近現實,要從看肥皂劇的角度切入來看一段複雜激烈的情感糾葛是沒有,要從探討人性心理的角度切入來從中找出可以讓人一窺一個人過去經歷對其當下心情所產生之作用的蛛絲馬跡也是沒有。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所想問的問題是,作者寫這樣的故事到底是想帶給讀者什麼呢?情節不夠起伏曲折,更遑論有任何可以觸發人省思的廣度或深度,敘事節奏製造不出太多的懸疑感,人物形象也缺乏立體感,很難想像這樣的閱讀經驗可以讓人有什麼收穫。
自己在閱讀本書故事的前半段時,還一度幻想著,作者會在結局丟出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事件真相,並在情節鋪陳的過程中,透過描述女性臨床心理師為探知真相而對事件所進行的抽絲剝繭,來製造出懸疑而引人入勝的戲劇張力。只是,伴隨自己的閱讀逐漸走到本書故事的後半段,自己漸漸認清本書從來都不是一本推理小說,其敘事情節的平鋪直敘讓自己了解到、自己曾經錯得離譜的事實。
當然,本書的故事並不是無趣或無聊到讓人無法閱讀下去的程度,只是因為其得了獎,所以讓自己有了過高的期待。

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葬偽屋に涙はいらない 高浜セレナと4つの煩悩

日本推理小說家森晶麿「葬偽屋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自己尚未閱讀這個系列的第一部作品,而自己之所以會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不外乎是被這個系列作品的背景設定所吸引,好奇作者可以從這樣的設定變出什麼花樣來。
本書共收錄4篇故事,其共通的背景設定是作者所虛構出來的一種特殊職業「葬偽屋」,從事這個職業的三名主角,主要是為上門的客戶提供舉辦假喪禮的服務,讓客戶可以透過假死來獲知只有人死後才會知道的資訊或事實。不過在本書各篇故事中委託主角們舉辦假喪禮的客戶,其真正的動機或許都不是其一開始所陳述的那樣簡單,這些客戶可能真正想要的是實現長久以來的願望、解決一個困難的現實問題、甚至是讓逍遙法外的罪犯露出馬腳等。前述客戶表面說出口的動機與心中暗自盤算的真正動機間的落差,就是作者透過本書各篇故事的情節鋪陳所要製造出的懸疑與轉折,而對自己來說,各篇故事的懸疑與轉折,在完成度與戲劇張力上是有滿明顯的好壞之別。
〈書物に頼りすぎた男〉是本書所收錄、最接近推理小說預設樣貌的一篇短篇小說,因為故事中有為了己身私欲而致人於死的罪犯,以及為尋求真相而設下陷阱讓罪犯之罪行無所遁形的關係人。在這篇故事中作者透過書中人物介紹了「プロバビリティの犯罪」的概念,其指涉犯罪者將其犯行的成功與否交由機率來決定,所以雖然犯罪者不能確定其犯行一定會成功,但一旦成功就會成立完全犯罪,因為無法完全確立犯罪者行動與所產生結果間的因果關係。此外,作者也安排書中人物賣弄了一下其在藝術方面的知識,其介紹矯飾主義(Mannerism,マニエリスム)代表性畫家Arcimboldo(アルチンボルド)。作者的掉書袋雖然不見得與故事之展開有多縝密的關聯,但至少讀來可以長點知識,填補故事情節本身的些許不足。
作者在〈カラス、なぜ泣くの?〉中則是探討血汗企業與過勞等較為嚴肅的社會議題,只是雖然其企圖心值得鼓勵,但成果卻差強人意。作者在該篇故事中所製造出的懸疑與轉折,即過勞的丈夫舉辦假喪禮不是為了控訴公司壓榨勞工的惡行而是要與自己老婆離婚,但是這個要求離婚的舉動其實是為了保護老婆不會因為自己之後的自殺行為而被公司索賠,這樣的情節展開對自己來說並不符合自己所認知到的人性心理。不過,自己對於作者收束這個故事的手法倒有些許共鳴:作者安排其中一名主角在街上巧遇當時已自殺身亡之過勞者的前妻,而前妻已有新的伴侶,主角請前妻不要忘記其前夫是因為不要讓其受到傷害才會提出離婚,但前妻回答既然已經離婚則這一切就都跟自己無關,只是在這樣冷淡的回應背後,主角認為其看到了前妻的濕潤眼眶。這樣的橋段某種程度寫出了在現實中亦有可能發生的幽微人性,人要務實地往前走,但是過去總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襲來,而雖然其或許衝擊不了任何現實,但卻也還是會為當事人帶來情緒上的微微波動。
〈亜麻色の髪の乙女〉裡面有個讓人會感到淡淡哀愁的愛戀故事,是不會獲得回應的單戀因為即將到來的死亡而有了個減少當事人遺憾的機會,只是這樣相較於死亡來說是虛妄而微小的幸福,卻已經是當事人可以求得的最大額度,如此便不免讓人感到淒涼。

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ふたえ

日本推理小說家白河三兎的作品。雖然本書所附解説將本書界定成「高校の修学旅行を題材とした六つの物語を収録した連作短編集」,不過自己在讀完之後,會比較傾向將本書界定為一本從多重人物視角出發來敘事的章回長篇小說,其所描述的故事為高中各種特立獨行之學生的所思所為,並且其以群像劇的方式,讓從不同人物之觀點所描述的各篇故事,最後收束在一個翻轉讀者預設想法的轉折結局上。雖然前述各篇故事或可以各自獨立並各自有完整的情節起承轉合,但是因為其有共通的敘事基調與人性觀察,所以對自己來說,各篇故事讀起來比較感覺到連貫性而非獨立感,其是通篇故事敘事主軸在展開過程中的鋪陳與曲折,而不僅僅是各自發展的單篇故事。
作者讓兩個不同的敘事時間交錯在各篇故事中,並藉此製造出混淆與誤導的效果,一方面是與書名的一種呼應,另一方面也是製造出懸疑感來增強轉折結局之衝擊性與戲劇張力的一種敘事手法。然而,由於作者採用多重人物視角的群像劇敘事架構,所以其無法聚焦於特定人物深層情感的勾勒與描繪,再加上轉折結局本身並沒有太具說服力的論理邏輯在支撐,因此當作者採取前述敘事手法想要讓轉折結局出人意料時,反而會讓自己有種被結局帶出各篇故事所共同營造出之敘事氛圍外的錯愕甚至是荒謬感,會疑惑不解於這樣的結局安排是為了什麼,並認為結局是畫蛇添足,破壞了各篇故事原本可以帶給自己在閱讀上的啟發與觸動。
如果結局不是讓自己這麼滿意的話,或許跟隨本書所附解説將本書界定為短篇小說集並忽略最後一篇描述出結局的故事,會是讓自己修正對本書之讀後感與評價的一種方法。而的確如果自己將各篇故事視為獨立的故事,並在閱讀過程中聚焦在作者如何去側寫出在校園群體生活中、因為個人特質半是自主被是被迫地過著離群索居生活之學生的不同樣貌,則自己對於本書的讀後感會正面許多。
舉例來說,〈素顔に重ねる〉就是一篇敘事情節雖不複雜但卻帶有青春哀愁感而具有情緒感染力的作品。一個沒有讓人感覺突出之特點到會讓人幾乎忘記其存在的女學生,因為參加學校校外教學活動來到了京都後,便策畫了一場透過裝扮成藝妓來改頭換面、靠近自己所心儀之男同學的行動。雖然完成裝扮後的藝妓成功吸引了心儀男同學的目光,但是那只是疊在自己所身處現實上的海市蜃樓,對於根本無心的人來說,是沒有機會從虛妄的幻影中看見任何的真實。人真的可以打破自己的特質為自己所設下的桎梏嗎?無法被人看見的平凡感是可以藉由努力作為來改變嗎?自己給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悲觀的否定。
或許由於自己也是有深深離群索居感的人,所以對於書中部分故事比較容易有所共鳴。〈偶然に重ねる〉是一篇讓自己有所省思的故事,其描述一個曾經被同儕視為愛算命之怪咖的女學生,在因緣際會下說中校外教學活動會發生意外後,便從此可以透過塔羅牌算命來吸引他人關注,進而脫離離群索居的處境。然而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自己是如何使用話術等技巧來製造算命準確的結果,而這樣虛構出來的形象,是否又是另一個束縛自我的囚籠呢?相較於離群索居的寂寞,是否站在人群中央的寂寞更讓人感到淒涼呢?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The Mask of Dimitrios

「經典推理小說探索計畫」的第四部作品。本書的另一個書名是《A Coffin for Dimitrios》,其被英國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選為「the Top 100 Crime Novels of All Time」的第24名,亦被美國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選為「the Top 100 Mystery Novels of All Time」的第17名。本書故事背景是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歐洲,主角為英國籍並曾在大學教授政治經濟學,但後來因為投身偵探小說的創作而轉職成為專業的小說家。主角在一次因緣際會下獲知有關一名僅知其名為Dimitrios之罪犯的片段資訊,進而對該名罪犯生平產生高度興趣,於是便展開一場橫跨歐洲的調查之旅,嘗試要拼湊出該名罪犯的行動軌跡並探知該名罪犯的想法與動機。然而原本被主角認為已經身亡的罪犯,不僅仍活在世上,還改名換姓並累積相當財富,主角在與自己道德原則有所牴觸的情況下,和曾經是罪犯之販毒同夥結盟,用黑函勒索罪犯,最後雖然成功引出罪犯現身,卻也製造出一場新的悲劇。
雖然本書故事被設定發生在兩次世界大戰間,但是對自己來說,那段期間的歷史氛圍以及歐陸政局變化,並不是在本書中很突出的情節敘事元素。即使這有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歷史常識並不豐富,所以無法讀出作者在字裡行間所點綴的歷史風韻,但是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感覺其故事主軸是在描述一名有相當智慧與操控人心能力、性格陰暗且未背負太多良知包袱的罪犯,如何順應情勢並利用所有可得資源,在不同國家境內從事不法勾當或犯下各種罪行來滿足其掌握權勢、掠奪金錢的慾望。
作者透過本書主角的跨國調查之旅,來鋪陳出該名罪犯百密一疏、未能澈底消滅的犯罪行為痕跡。這樣的敘事手法有製造懸疑的效果,讓圍繞在該名罪犯身上的謎團顯得深不可測。但除了製造懸疑的效果外,前述敘事手法亦產生了另外一種層次的效果,即透過曾涉及該名罪犯之犯罪行為的當事人向主角所陳述的事件內容,讓該名罪犯的人物像被側寫與勾勒出來,而這個邪惡、令人畏懼、會為一己私利構陷他人的人物像,雖然很鮮明地浮現,但卻又不是那麼明確而實在、完整而細緻地被描繪。這樣的敘事手法製造出一種引人入勝的朦朧美與距離感,雖然不是很特別或嶄新的手法,但是作者的運用與實踐卻也讓本書所獲讚譽並非浪得虛名。
然而,本書畢竟是在1939年所出版的作品,所以即使當時的時局是動盪不安,但是民風或許是「淳樸」的;更正確地說,或許在當時所發生的犯罪行為,是殘忍、非人道,但卻也是直接而原始的。殺人後讓人頂罪、密謀政治暗殺、毒品販賣、人口販運等等這些本書故事所描述的犯罪行為,其凶惡與泯滅人性都是沒有曲折而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其違反道德的程度都是可以明確被判定的。簡單來說,本書主角所追蹤調查的罪犯,就是智能甚高的一匹狼,遊走於國境之間,不對任何人或犯罪組織帶有感情或忠誠,只是被慾望驅使著,透過強取豪奪而壯大。對自己來說,當前世界的犯罪已經不再只是如此簡單,或更精準地說,當前世界的善惡已經不再只是二分,所以作者筆下的「頂級」罪犯,就是一個毫無良知與道義的個人黑道,其犯罪行為並沒有太值得自己去省思之處,也觸發不了太多的想像。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本書讓自己感覺有種陳舊感,有種故事裡的時間與世界離自己有段距離的感覺。即使距離有時是種美感,但是這次距離就是一種距離,本書故事寫一個好像天生就該是罪犯的人,其沒有掙扎或抗拒地就成為了罪犯,而這樣的人性對自己來說或許有點片面而淺薄。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噛みあわない会話と、ある過去について

日本推理小說家辻村深月的短篇小說集,收錄其4篇作品。
其中一篇〈ママ・はは〉是在一本由多位推理小說家聯手創作之短篇小說集《宮辻薬東宮》中初次發表,而自己過去閱讀該書時,比較重視的是該篇故事如何實踐該書所設定的編輯企劃,但這次閱讀本書,用本書其他篇故事所共同構築出的世界觀與共通主題來詮釋該篇故事,又有了不同的啟發與感觸。粗略地說,本書各篇故事的共通主題是小時候或學生時期的人際關係,在當事人成年後演變出不同的記憶版本,引發當事人間認知有所落差的對話,甚至導引出帶有衝突性、對不同當事人產生衝擊的行動。而從前述共通主題出發來重新詮釋〈ママ・はは〉的敘事情節,曾經吸引目光之幻想帶有驚悚意味的敘事元素不再是閱讀時著重的焦點,故事主角回憶其幼時如何承受母親嚴厲的掌控與管束,以及其與母親的關係如何因為某種未被解釋清楚的異變而發展成形成強烈對比的全新關係,這些情節反而啟發自己另一個方向的感觸與省思。
本書中讓自己感受到作者觀察人性有其獨到之處的故事是〈ナベちゃんのヨメ〉。該篇故事講述一名大學時期在眾多女性友人眼中是個草食男與工具人的男子,在有了交往對象並決定結婚後,接受對方的要求開始有些不近人情地逐步斷絕與過往女性友人、甚至是所有友人的往來。看在曾經自以為與該男子交情匪淺的大學時期女性友人們眼中,前述行動就是一種背叛,但是擔任敘事者的其中一名女性友人,開始比較冷靜不帶情緒地從客觀角度去解釋過去曾經有過的經歷以及當前所發生的事,便有了帶有反省意味的理解與釋懷。自以為自己是對方好友的女性友人們,在接受對方的付出時從未認知對方為自己可以交往的對象,也無法回應對方需要被當成唯一、需要成為視線焦點的期待,自然無法理解對方為何會接受把自己禁錮在封閉關係裡的感情。
另一篇故事〈パッとしない子〉則是讓自己有所共鳴。當紅炸子雞的國民偶像因為綜藝節目之企劃要重回過去曾就讀的小學訪問,而在小學中現職唯一一名曾教導過該偶像的老師,便被其他人問起過去教導過該偶像的點點滴滴。應偶像之要求,老師與其闢室單獨談話,此時偶像收起了燦爛的笑容,開始指出老師在其記憶中幾乎沒有印象的過去,而這些過去都是老師無心隨口的話語或舉止卻對偶像造成陰影甚至傷害。老師反覆述說偶像在過去其實是個不太起眼的小孩,但是這個「不太起眼」其實就是種漠視甚至輕蔑,而老師對其他人所說、過去一段算是美談的軼事,其實根本就是一場搞錯人的烏龍。其實人對於生命中的過客,即使有職業道德的要求,還是只有花費有限的心思,也難逃被主觀好惡所影響甚至左右;而人的記憶往往容易隨著世事變遷而被不斷改寫,但是自己記不得或記憶有誤的事情,對於其他人來說卻不見得是件可以記不得或記錯的小事,而記不得或記錯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傷害。

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風神の手

日本推理小說家道尾秀介的作品,是部敘事時間跨越數十年、描述一起有著秘密與謎團的事件如何牽引故事人物命運產生變化的長篇小說。
在amazon.co.jp網站上所揭載的本書廣宣中有這麼一句話:「道尾秀介にしか描けない世界観の傑作ミステリー」,而自己在讀完本書後認為,前述廣告文案或許沒有太言過其實。作者以撒網捕魚後收網的寫作手法,鋪陳出在有河流流經的小鎮上興建河堤時所發生的環保工安事件,如何讓一對年輕男女初萌芽的淡淡愛戀變成相隔兩地的各自生活,以及如何讓兩個小學生經歷一場將其中一人之親生父親從被監禁中救出的冒險,而後再以數十年後環保工安事件真相被揭開做為契機,讓前述兩條原本僅讓人感覺是發生在差不多時空背景中的平行敘事軸線有了交集與牽連。作者藉著前述故事情節的展開,帶出外在現實環境的情勢變化與人際關係的細膩互動是如何牽動幽微的人性情感,以及這樣的人性情感又如何讓故事人物做出選擇或採取行動,而前述選擇或行動會攪動現實並製造出改變,這樣的改變可能很劇烈,可能只是淡淡地在人物心口劃下一道淺淺傷痕,但不論如何,隨著時間流逝,真相有些已經被風化而不可考,再如何起伏的情緒在名為活下去的未來面前都是雲淡風輕。作者透過前述寫作手法,使用帶有其特色的文字筆觸與敘事語氣,傳達有其濃厚個人風格的世界觀,但是其所鋪陳出的故事情節展開卻仍然有相當的起伏轉折。從此角度來看,作者做為打滾多年的推理小說家並沒有在本書中砸了自己的招牌。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前述作者帶有其特色的文字筆觸與敘事語氣,有時會讓自己有種過於細膩幽微的感覺,在其撒網捕魚後收網的寫作手法中,產生一種讓自己感覺網撒得太遠、網目調整得太細的效果。在描寫故事人物間人際互動的時候,作者要放入之後故事情節在收網時必須用到的敘事伏線連接點,只是作者彷彿過於耽溺在自己所書寫橋段的獨特美學中,所以用了比較多的氣力在勾勒細節,而這樣過於工筆的技法讓部分故事情節變得對自己來說有點節奏拖泥帶水,閱讀起來不容易抓到焦點。作者想要營造出一種淡雅沉靜但又讓人感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敘事氛圍,但是這樣的氛圍卻有時影響到故事情節展開的流暢度。
作者意圖書寫出一個故事,在其中有複數因果關係在交錯著,而涉在其中的人所做出的選擇會無法預料地牽動另一個人的命運,且每個選擇都有相當程度的不由自主或迫於情勢。從這點來看,本書的表現是有實踐出作者所設定的意圖。作者進一步從前述所設定之意圖出發,構築出本書故事情節的曲折與懸宕,而整體說來,這樣的曲折與懸宕是有製造出戲劇張力,讓人讀來會有娛樂效果的。

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凶犬の眼

日本推理小說家柚月裕子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的《孤狼の血》是2016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的受賞作,而本書則是該書的續篇。自己在讀過《孤狼の血》後,其實對該書並沒有給予太高的評價,而之所以自己在經過一番考慮後還是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是,一是因為在amazon.co.jp網站上本書的讀者評價有平均4.4顆星,二是因為自己好奇,作者會如何從感覺已經完結的《孤狼の血》所述故事,延續出一條新的故事軸線。
如果跟前作相比,本書的故事情節其實較不具戲劇張力,敘事較為線性而較沒有轉折或懸疑。主角是被調職到鄉下的警察,因緣際會地結識了因為在幫派爭鬥中殺害敵對派系當家而被通緝、變裝改名躲在鄉下工地現場的黑道。主角警察與黑道之間發展出厚實的情誼,而黑道透過假裝綁架主角警察做為人質之方法來爭取時間,讓幫派爭鬥可以被調解,結果是讓自己被判無期徒刑而入監服刑,並為主角警察升遷鋪路,但是黑道內的爭權仍未平息,透過殺戮來進行的冤冤相報仍在持續。或許作者在書寫本書時有更明確想要發展出系列作品的意圖,所以所寫出的故事就比較像是在主角警察與黑道糾葛之職涯中的一段插曲或軼事,其少了能製造出懸疑感的縝密敘事布局,卻多了對人性情感的描繪。簡而言之,本書所書寫故事是一齣主題為黑白兩道無法逕渭分明的人情義理劇,所以謎團與推理的成分占比並不如預期的多。
不過,本書所書寫故事雖然不是特別複雜或峰迴路轉,但是卻也不至於過於平淡或無趣。毋寧說,本書講一個簡單直接的故事,裡面的人物其實並非特別顯眼或突出,甚至因為不是很難被想像得出來所以有點落入既有的刻板印象;但是正因為如此,所以讀來反而有種輕快流暢感,可以無壓力地享受故事本書的質樸趣味。作者是個資深寫手,所以即使所構思出的故事情節稱不上是高潮迭起或想像力豐富,但是其寫作功力卻能將敘事處理得四平八穩,進而補強了故事情節的不足。
總而言之,或許從一個客觀的角度來評量,本書的表現其實沒有前作來得精彩,但是從自己主觀的角度來看,本書讀來還不至於感覺無趣,更因為其有一種平實的感覺,所以讓自己覺得相較前作並不遜色。
然而,對自己來說,由於前作所設下的比較基礎其實並不高,所以如果不進行相對比較而是直接問自己對於本書的評價,那麼本書情節故事讓自己所感覺到的平實感,只是讓本書不至於過於無趣,但也無法讓本書的整體表現提升多少。作者或許是想要發展出一個系列作品,講述一名警察如何遊走在黑白兩道之間並貫徹自己對於正義的信念;但是,就好像再怎麼加料與調味,一盤主要食材並不新鮮的菜餚,終究成不了真正的美食,一個其實沒有太多深度與厚度的題材,就算作者可以妙筆生花,也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法讓最後作品變成讓人驚豔的佳作。本書中的黑道,連為什麼要進行派系鬥爭的動機或理由都沒有被說清楚,主角警察也是有點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地、沒有經過什麼內心交戰就跟黑道結為兄弟,這樣的故事情節就算讓人讀來流暢,也無法帶來太多的觸發或共鳴。

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道具箱はささやく

日本推理小說家長岡弘樹的作品。本書所收錄的短篇小說,篇幅大約在15頁左右,雖然稱不上是極短篇,但是相較於一般的短篇小說來說還是篇幅精簡許多。「短編の名手が挑む、原稿用紙たった20枚の世界」的宣傳文案明確告訴讀者,本書所收錄各篇故事的篇幅精簡,是作者用來展現其寫作功力的手段,但是本書所收錄各篇故事的表現是否真的有達到宣傳文案所稱的「緻密な伏線、鮮やかな切れ味、驚きと余韻の残る結末」,則是一個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感覺自己無法輕易做出非黑即白結論的問題。
首先,本書所收錄的多篇故事,其結局都可以說是令人意外而預想不到,甚至還可以說是會產生一種讓讀者必須去反芻消化的餘韻;只是令人意外的結局不見得能傳遞感動或讓人有所共鳴,而必須去反芻消化的餘韻有時候反而是帶給人負面的不舒服感覺而不是正向的啟發。例如,〈父の川〉描述一個即將結束婚姻關係的父親,為了決定自己應該要留下姊妹中哪一個在身邊扶養,而採取偏激到有點匪夷所思程度的手段來幫助自己選擇,但是最後這個手段卻導致自己喪命。這篇故事的轉折雖然不是從一開始閱讀時就可以預想得到,但是這個轉折所涉及的人性卻也不容易讓人有所共感。其他故事如〈不義の旋律〉、〈嫉妬のストラテジー〉、〈レコーディング・ダイエット〉等,其情節敘事是立基在對人類一種特定心理作用機制的描述上,而故事中的人物之所以會做出讓人不解或較為極端的行為,便是因為要去觸發或者實踐該心理作用機制。然而,這樣的情節敘事無法讓人產生共鳴之處在於,其所描述的人類心理作用機制並不盡然會讓人認同,特別是涉及到人類比較陰暗、極端或負面的情感,而故事中的人物用來觸發或實踐心理作用機制的行動,則是給人一種用大砲打蒼蠅的比例不對稱感,感覺是大費周章去解決一個人的鑽牛角尖問題,但是卻不是人們日常生活消除或排解負面或極端情感的慣常方法。
其次,本書所收錄的部分故事,其情節在開展時並不容易讓人看到其轉折的方向或路線,一方面是受限於篇幅,所以作者盡量僅交代必要的情節與敘事元素,而少了鋪陳與醞釀,另一方面則是作者刻意要製造懸疑,所以在鋪排與構築敘事架構時,會很有技巧地迴避線性敘事並使用製造斷裂與落差的手法。雖然作者的敘事功力,不論是運用精簡表現來製造戲劇張力最大化的效果,或者是使用簡單筆觸來勾勒出人物形象以及營造出別有獨特風味的敘事氛圍,都是有其突出之處,但是當故事的情節主題本身無法觸動情緒或啟發思考時,作者一味展現其敘事功力就會變得很炫技。一言以蔽之,這些故事都讓人感覺到匠氣,像是作者為了要展現其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說故事功力,所以就花招百出地製造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事件與故事情節的轉折,然後再很不考慮現實或很不貼近真實人性地找出自圓其說的方法,雖然作者的構思是風格獨具,但是卻無法讓故事變得真的很有趣。
不過,本書還是有一些故事的情節內容趣味性與細膩度,與作者在該篇故事中所展現出的敘事功力,有達到一種較適當的平衡。例如在〈声探偵〉中,兩名警察監視綁架嫌疑犯的行動,卻一時不察讓嫌疑犯混入宴會場合而失去對其行動的監控,而原本像是在故事中被隨意帶到說明的人類心理作用機制,卻在故事最後起了關鍵作用,讓嫌疑犯無所遁形。另一方面,故事結局讓人感覺驚悚的〈虚飾の闇〉以及故事結局讓人感覺微微心酸的〈遠くて近い森〉,則是因為其故事情節內容有讓自己感覺比較可以產生共感的切入點,雖然也不是多麼貼近現實或日常,但至少其所書寫的內容不是涉及難以想像的人性心理。

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福家警部補の考察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倉崇裕「福家警部補シリーズ」的第5部作品。在一個月內閱讀同一個作者兩本以上的作品,這樣的事情對自己來說並非很常會發生;不過好險自己在讀完《琴乃木山荘の不思議事件簿》後不久便閱讀了本書,讓自己對於作者創作功力的信心不會一下子被摧毀得太完全。作者時隔超過三年再推出系列作品的新作,或許是因為作者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在把構思落成文字時做更多的調整與修正,所以自己在閱讀前一部作品時對系列作品的走向與未來所產生的疑慮,在閱讀本書時被相當程度地破除。雖然本書所收錄的各篇故事並不能說是相當精彩或傑出的短篇偵探小說,但是整體表現維持在一定水準所帶給人的穩定感,以及作者時不時耍弄小花招來增加讀者在閱讀時所能獲得的趣味性,都讓本書做為一本通俗娛樂小說算是表現稱職。
前述的小花招是自己這次在閱讀本書時有比較明確感受到、作者在營造系列作品的特色風格時慣常使用的一種助攻手法,雖然可能在過往作品中作者已經開始使用,只是自己因為駑鈍而不察,但是閱讀本書的經驗讓自己覺得,這樣的小花招對於作品的趣味性與整體表現是有加分的效果。之所以稱之為小花招,是因為其對於系列作品的倒敘形式推理小說文體並沒有太多增色,並且對於描寫書中偵探如何與兇手鬥智、看穿兇手所做的偽裝工作並讓兇手俯首認罪的故事主軸情節,也不會增加什麼起伏或曲折;小花招讓故事變得更有趣的效果是發生在,其讓故事的情節敘事有了小小的脫軌,而這樣的脫軌可以讓故事裡多了一些人性觀察,並且讓書中人物有了更立體的形象。
例如,在《安息の場所》中,做為系列作品主角並負責破解兇手之故布疑陣的女性警察,為了獲得資訊來支持自己的推論,前往訊問被兇手利用、差點誤入歧途的配角人物;在訊問過程中女性警察讓配角人物一瞬間認清了自己崇拜黑道人物的虛妄與膚淺,並因而打消加入黑道的念頭。這樣的小橋段為該篇故事的情節敘事增加、除了描述在故弄玄虛與揭穿謊言間一進一退之偵探與犯人攻防過程外的敘事元素,不僅讓這個登場篇幅不多的配角人物有了性格與特質,讓配角人物的想法轉變帶給讀者一些可以延伸想像的空間,也讓做為主角之女性警察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鮮明且多了趣味性。在前述同一篇故事中,讓死者在被殺害前曾經抽獎抽中一瓶酒之傳統商店的老老闆,以及經營傳統腳踏車店、被兇手利用來製造不在場證明的酒吧常客,本來可能對自己的人生都感覺有些茫然,但是在經過女性警察的訊問調查後,就好像突然看見光明與希望,對人生有了正向積極的想法。異於常人、總無法讓人不驚訝其職業竟是警察的主角,作者賦予其冷靜而疏離的人物形象,並利用這樣的人物形象,去書寫出無心插柳柳成蔭、辦案順便帶給人救贖的情節橋段,而這樣的橋段雖然對於主軸情節之展開來說只是過場,但是卻讓人讀起來有種像是走進深山小徑、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趣味。
至於本書各篇故事在倒敘形式推理小說情節上的表現,雖然沒有讓自己感覺驚豔,但也還算不失水準,所以讓自己對於系列作品接下去的發展還可以抱持相當期待。

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希望が死んだ夜に

日本推理小說家天祢涼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過往作品《葬式組曲》為2013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候補作,而其中收錄之〈父の葬式〉則是2013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自己過去閱讀《葬式組曲》的讀後感還算正面,所以當自己得知本書的出版訊息,並在看了amazon.co.jp網站上對本書的介紹後也覺得本書故事應該有可期待之處,便決定購入本書閱讀。而讀完本書後,感覺作者要走社會派推理小說家路線的意圖頗為強烈,而雖然本書可能只是作者發展多元創作風格的其中一次嘗試,但是就結果而論,自己並不覺得作者的嘗試沒有獲得預期的成果。
就一本推理小說來說,本書的敘事情節是有多重轉折的,但是本書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以及本書透過情節轉折所製造出的懸疑感與起伏感,坦白說並不能算是表現得非常突出。一名主張自己殺害了同學的少女,卻不願意說明自己殺害同學的動機與原因;而前述謎團事件經過警察的調查與抽絲剝繭,其背後的真相有了數次翻轉,從兩人相約自殺但其中一人卻先自行了結生命,轉變成原本以為是自殺的死者,其實是被人殺害,而兇手在行兇後將現場偽裝成死者自殺。前述謎團事件相關細節隨著情節展開一一被釐清,而雖然有些事實資訊是讓人預想不到,但是由於其在情節展開中並沒有被適當地埋下線索或伏筆,也沒有被縝密地串接或構連到其他案情相關事實,所以沒有辦法讓自己讀來有種作者布局巧妙、敘事功力深厚的感覺。當然,作者讓本書敘事架構採雙軸線的型態,對自己來說或許也是個無法為故事情節加分或添色的選擇,因為兩條軸線交錯並行的敘事,反而減損了故事情節本身的起伏節奏,讓個別敘事軸線的展開都變得有點平鋪直敘,同時產生一種相互破梗的效果。
然而,本書可以引人入勝之處或不在於其推理小說的情節本身,而是其結合社會議題與推理小說情節的手法。作者在本書中探討了更不會為人所看見的城市中「貧窮家庭」問題,這些家庭無法落入「偏鄉學子力爭上游、只需要被拉一把」的刻板印象中,所以就更容易被城市看似富足舒適的「平均」生活所掩蓋。不夠社會化或者曾經有不幸遭遇的父母,常常是單親家庭,讓自己的子女無法獲得「健康で文化的な最低限度の生活」;而必須自求多福的子女們甚至必須照顧自己所依附的血親,要實現自我、追求夢想的希望其實是個奢侈而虛妄的念頭。應該要能提供協助的社會救助系統,在資源有限、社會觀感不佳等雙重壓力的夾擊下,往往無法提供這些城市中貧窮家庭所需要的援助。作者在本書中沒有探究什麼深刻或特別的理論或大道理,其只是表面地去觸及一個其實不複雜也不遙遠的社會問題,但是這樣的表面對通俗娛樂小說而言已經足夠,可以讓有點平淡的推理小說情節有了深度,也創造出讓讀者進一步省思的空間。
死者的父親在其母親死後變成單親爸爸,為了照顧女兒而必須減少工作量,但也因此導致收入減少,甚至後來成為被裁員的理由。無法忍受世俗批判眼光以及放不下自己的身段,這樣的單親家庭往往成為社會救助系統「撙節開支」的適格對象,而勉強維持一個華麗假象,只是這樣的家庭無法面對殘酷現實的逃避方法。雖然作者在本書中沒有把前述家庭的境遇描繪得很深入,也沒有去批判任何造成這樣境遇的人性或社會因素,但是這樣的深度或許就已足夠觸發同理心與省思。

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琴乃木山荘の不思議事件簿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倉崇裕的作品。作者在本書中結合「山岳」與「日常の謎」兩種不同的敘事元素,意圖創作出具備系列作品性格與嶄新風格的短篇推理小說。作者以位於海拔2000多公尺的山中小屋為本書各篇故事的發生場景,並將故事情節設計成,由在山中小屋打工的新進女員工與資深男員工組成搭檔,負責解開不全然涉及犯罪卻讓人匪夷所思之謎團事件的背後真相。負責進行推理解謎的偵探是年齡不詳、來歷不明的資深男員工,而對山中小屋的過去並無太多了解、因為個人自身的因素選擇上山工作而對未來有著迷惘的新進女員工,則是對諸多事情均抱持疑問而等待被釐清的偵探助手。
整體來說,本書的各篇故事給自己一種過於「清淡」的感覺:兩種敘事元素在質量上都好像被處理得不夠到位,而各篇故事所涉及的人性情感被描寫得有些膚淺,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本身也似乎無法讓人感到緊張與懸疑。當然,前述論斷並非是要說作者所寫出、具備嶄新風格的短篇推理小說不夠水準;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或者就是因為作者把本書各篇故事寫得太過拘謹、正統與符合期待,才讓各篇故事反而變得有些「平淡無奇」。本書各篇故事並非是因為過於「日常」或「生活化」而給人平淡的感覺;對自己來說,各篇故事是因為敘事情節本身缺乏戲劇張力而無法讓讀者獲得閱讀的娛樂感。各篇故事所鋪陳的謎團事件並非完全沒有涉及惡意或刻意隱蔽事實的偽裝工作,但或許是受限於篇幅以及必須結合登山等敘事元素,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並沒有製造出可以讓人讀起來可以感覺出乎意料或被誤導的轉折。
另一方面,作者所設計出的固定登場人物,對自己來說有點缺乏魅力,其被塑造出來的形象不夠突出、特質不夠鮮明。作者並沒有打算給在本書中負責推理解謎的偵探任何獨特的個性,所以反而是讓其形象有一種對讀者來說彷彿失去焦距的模糊感與距離感。偵探的行動是出自縝密思考的規劃,其所做出的正確推論也是基於其過人的觀察力以及分析能力;但是正因為如此,偵探就沒有人味,雖然或許作者是想賦予偵探一種神祕感,但是異於常人並不需要完全失去人的味道,在側寫與描繪本書各篇故事的固定登場人物時,讓這個人物沒有個性而流於平面單薄,對自己來說也是本書各篇故事讓自己感覺過於「清淡」的原因之一。
讓謎團事件發生在山上或許是本書的賣點,但是如果登山這樣一個敘事元素並沒有被活用來增加以謎團事件為基礎所形成之敘事情節的深度或趣味性,而謎團事件本身又只是被鋪陳得「四平八穩」的話,那本書中的各篇短篇推理小說或許是具備嶄新風格,但卻不會成為讓人感覺有趣的故事。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瑕疵借り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作品,是其未曾在其他刊物上連載或發表過的全新創作。
塑造出可以讓其固定登場的特色人物,並圍繞著前述特色人物架構與延展出、可以一直被操作與演繹的情節元素、題材風格與世界觀,或許是發展出系列作品的一種手法。在本書所收錄的四篇故事中,均存在一個固定登場的特色人物、一項貫穿全書的關鍵情節元素、以及一種反覆出現的事件態樣,所以可說是具備了發展成為系列作品的條件與基礎。只是對自己來說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是,雖然作者的構思頗具創意而新穎,但是其是否能被持續操作與演繹來不斷產生不會落入窠臼的變化,或讓人存疑。
以台灣通用的概念來闡釋,在本書各篇故事中反覆出現的事件態樣是,如果一個不動產物件是曾經在裡面死過人的「凶宅」,則不動產管理公司為了要免除必須向後來的租屋者說明其為「凶宅」的義務,就會找個人頭租屋入住,藉以拉開與曾經發生過事故或案件的「過往」間相隔的時間,同時不讓該不動產物件荒廢過久。這個被安排入住的人頭就是本書所稱的「瑕疵借り」,而在本書各篇故事中固定登場的「瑕疵借り」是個謎樣男子,其無業、來歷不明且幾乎不會展現任何情緒,面對登門來訪、詢問之前房客遭遇什麼事的各色人物,其最後都能探究並推理出發生在之前房客身上的事件真相。
作者在本書中並不打算創作出充滿惡意或邪念的暗黑故事,反而是集中心力在撰寫能體現人性溫暖或帶給人正面力量的暖心故事,所以本書中沒有為了金錢或感情做出錯事的罪犯,死亡的原因也不是被謀殺,而是病死、自殺或事故。或許因為作者不想把故事寫得太像一般的推理小說,所以在本書的「凶宅」中所發生的謎團事件既不是讓人匪夷所思的密室殺人事件,也不是情節曲折或離奇的滅門血案;作者讓本身就是個謎團的「瑕疵借り」去探究的謎團是,自殺的人為何要尋死的動機、失蹤的人到底發生什麼事、其他人要隱匿跟死者相關的什麼資訊等等。不過,或許就是因為如此,所以本書各篇故事少了點懸疑與起伏,情節有點流於平淡,感覺是很努力地想要描述出有著濃厚人性情感的社會寫實劇,但是寫實的力道與深度不足,所鋪陳出的人性情感也不夠深刻或讓人可以產生共鳴。
自己在讀完之後比較有感覺的故事是〈保証人のスネップ〉。一名男子為了錢出賣自己的身分,當了一名女子在租屋時的保證人,而當女子失去聯絡並積欠房租時,男子必須負起清償責任,同時也出自怨懟的情緒而開始著手調查女子的下落。女子是因為遭遇意外而身亡,其所遺留、感謝男子幫其找到重生機會的一封信,成為鼓勵男子下定決心脫出現狀的契機。故事情節雖然缺乏明顯的起伏轉折,但至少所描繪的情感還算真誠,讓人可以有所共感。另一篇故事〈百尺竿頭にあり〉則是雖然死者自殺的動機還算出人意料,但是背後的情感卻有點偏激而非常態。

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燃える水

日本推理小說家河合莞爾的長篇小說作品。購入本書閱讀其實是場小小冒險,畢竟自己過去從未接觸過作者的其他作品,同時作者也不是著作等身的推理小說資深寫手,更沒有傲人的獲獎經歷。自己會想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是,書名吸引到自己的目光,然後看了amazon.co.jp網站對於本書內容所做的簡單介紹,覺得還算有趣,進而認為就算其只是堆砌溢美之詞的浮誇文宣,本書內容也應該不至於會差到毫無可取之處的程度。而實際購入閱讀之後,卻發現本書是超出自己原本期待水準的有趣,雖然可能也是因為自己一開始沒有期待太高,但是就算本書稱不是深度寫實或發人深省的佳作,但是至少從閱讀本書中可以獲得的娛樂效果並不小,同時本書故事情節也還有一些可以讓人對比當前現實並做出進一步省思的地方。
本書故事主角是一個在大型企業負責總務業務的40歲上班族,其突然被公司半是脅迫、半是拐騙地勸導自願離職,但說穿了就是被公司裁員。提出辭呈後面對中年失業後的謀職困難,主角好不容易獲得的工作機會,竟然是一家中小企業的人事課長,要負責勸導三名員工自願離職,同時要想辦法調查出證據來證明一名從事研發工作的員工,其在家中意外觸電身亡並非是職災。當主角開始處理前述業務後發現,所有的事情好像都有牽連,同時背後似乎存在著什麼樣不能見光的盤算或計畫。此時故事情節有了第一次的翻轉,從描述中年失業上班族的生活困境與窘況,轉變到公司內部鬼影幢幢的陰謀論調查。水如果可以被簡單分解成氫氣與氧氣並用來燃燒的話,其將帶來巨大的能源革命,所以這樣的發明會帶來莫大益處,但也因為涉及可觀利益而相當危險。當主角得知在其新任職的中小企業中所發生的所有事情,可能都與讓水可以被燃燒的發明有關時,故事情節又有了一波轉折,中小企業的董事長與主角等人,策劃一場對他們來說是復仇與奪還劇的計畫,並藉此成功從盜取中小企業技術的中國大企業身上騙回50億日圓,當然此時水能燃燒的發明其實並不存在,一切都只是為了布局所杜撰出來的假象。
在前述故事情節的展開中,作者雖然不深入但還算廣泛地觸及到一些當前的社會與經濟課題。首先,在勞動條件越發趨於彈性,企業在變動環境中的存續充滿高度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勞工往往無法抵抗企業以體制或經營方針調整等理由所發動的人事變革,而企業因為以自身存續為最優先,所以勞工的生計與人生等就不太可能是會被顧及的問題。其次,企業不再投資在研發活動上,而是購買其他企業的技術或透過資金槓桿來併購其他企業取得技術,這樣的做法雖然符合經濟效益,但綜觀來說是否有益於人類科技的進步,或許有待商榷。最後,智慧財產權制度真的有辦法保障技術不被竊取或不會外流嗎?本書給了一個很悲觀的答案。
總而言之,本書的敘事節奏明快流暢、結構緊實工整,閱讀起來很舒服;所處理題材雖不能說是獨具創意,但是至少還算頗為有趣,也涉及相當廣泛的社會與經濟議題,雖不深入但可以啟發一些省思。

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ミステリなふたり あなたにお茶と音楽を

日本推理小說家太田忠司「京堂夫妻シリーズ」的新作,收錄作者在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間所發表的6篇短篇小說,以及1篇作者用來做為本書總結的未發表創作。雖然各篇故事都是敘述各自獨立的事件,不過由於是屬於系列作品,所以各篇故事的主要人物都是系列作品的固定登場人物,同時這些人物間存在作者設定來製造娛樂性的人際關係。
系列作品的固定情節元素是,系列作品的男主角,是一位在家工作並負責所有家務、職業為插畫家的丈夫,其每每在聽完警察妻子所轉述的犯罪事件案情後,便能以「安楽椅子探偵」的姿態推理出謎團案件背後的真相。這樣的情節元素是在操作男女刻板形象的翻轉,不過時至今日已經不夠新鮮有趣,但是看男主角的形象如何朝向完美暖男的方向持續進化,或者也是系列作品情節元素所能帶來的另一種娛樂效果。
只是這次除了系列作品的固定登場人物與情節元素外,作者在本書中還架構出一個貫穿全書的敘事軸線,即系列作品男主角接了一份替紅茶職人所創作之散文集繪製插畫的工作,而作者在每篇故事中都會把在前述虛構之散文集中所提到的紅茶與音樂,牽連到故事的情節敘事裡。本書每篇故事的開頭都是節錄一段散文集中的內容,其中會提到某種風味的紅茶,以及身為散文作者之紅茶職人,想到該風味的紅茶就會聯想到的過去生活經驗與特定歌曲。而在每篇故事中,當男主角跟其警察妻子在討論案情時,該風味的紅茶以及被聯想到的特定歌曲就會被提及。雖然不能說作者將紅茶與歌曲等元素以及個別故事的敘事做了多縝密或富有巧思的結合,但是這些元素的加入,讓原本可能沒有太突出或特別的推理小說情節有了種偽文青或者小資生活品味的氛圍,所以即使沒有讓推理小說情節更精彩或引人入勝,這些元素至少讓閱讀本書有了另一種趣味。
〈六曲目ー華麗なる賭け〉是自己覺得本書中在推理小說部分的表現較為出色的篇章。在一場運鈔車搶案中,一名警衛因受到搶匪攻擊而身亡,搶匪落網後接受偵訊,疑點便漸次浮現;警方調查後發現身亡的警衛生前是個樹敵無數的個性惡劣之人,而這件看似是搶劫但實際上卻是幕後黑手預謀殺人的犯罪事件,幕後黑手的身分竟讓人料想不到。在短篇小說的有限篇幅中,作者讓敘事情節有數次轉折,並且將蛛絲馬跡都妥善鋪陳在其中,雖然不能說是篇很突出的佳作,但是卻充分顯示出作者身為推理小說資深寫手的功力。
在另外一篇故事〈四曲目ーバードランドの子守唄〉中雖然也有讓人意想不到的真犯人以及情節轉折,不過讀來就沒有這麼讓自己投入在其中,原因應該是因為,與該篇故事所描述的人性心理,比較不能讓自己認同。相較起來,〈三曲目ー雨にぬれても〉則是描述出自己比較能夠感同身受的犯罪動機,雖然在推理小說的部分並沒有表現得很突出,但是至少情節轉折閱讀起來還算有變化起伏。

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超動く家にて 宮内悠介短編集

日本科幻小說家宮内悠介的短篇小說集,收錄其在2012年至2017年間所發表的短篇小說,以及1篇未發表過的作品。作者過去的不同作品,曾分別被選為直木賞與芥川賞的候補作,從此可看出作者創作風格的多樣性。自己從過去閱讀作者作品的經驗中所體會到的一件事是,作者有非常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而為了充分發揮這樣常常讓人驚豔的想像力,作者往往比較不拘泥於要把敘事結構處理得嚴謹工整,所以當作者想像力的揮灑本身是有邏輯而細膩時,作品就會很精彩,但是如果想像力走得太像脫韁野馬時,作品的敘事節奏就會跟著亂了起來,讀起來就會感覺像是走入迷宮般,有點找不到方向跟出口。
舉例來說,作者在〈法則〉中使用了美國推理小說家范達因(S. S. Van Dine)所提出的推理小說二十法則,並想像出一個虛構的世界,在其中前述二十法則是不可能違逆的金科玉律,所以身為僕人的主角即使使用注射劇毒的手法也殺不死自己的雇主,推理出真相的「偵探」永遠也殺不了人等等。作者從一個很創新的構思出發,推展出一個結局完全無法被預想的有趣故事。
另一方面,〈エラリー·クイーン数〉則是一個可以被用來做為對比的例子。在該篇短篇小說中,作者也是很有創意地創造出一個概念,即「艾勒里昆恩數」,其是可以被用來測量單篇推理小說是否為標準之本格推理小說的一種指標。作者很炫技地模仿維基百科的文體,用不像是小說敘事的筆觸來闡述前述概念的發展史。只是這些富有想像力的花招,都無法為該篇故事其實很貧乏的情節內容增色。只能說單憑很花俏的構思與創意,不見得就能發展成一篇有趣的小說。
本書中有幾篇故事的情節,涉及了作者對於人工智慧發展與應用的想像。〈夜間飛行〉一開始是描述飛行員跟支援其執行任務者間的對話,但隨著情節的推展,讀者的認知從被刻意誤導到瞬間翻轉,原來飛行員是人工智慧機器人,而支援其執行任務者才是人類,後者因為已無實質可發揮之功能,所以只能負責一項其實可有可無的工作。該篇故事的有趣之處,並非在於作者想像的創新程度,而是在於作者用很巧妙的敘事手法,把一個其實已經有點通俗的想像,即人工智慧將會全面取代人類勞動,發展成一個有戲劇性的情節轉折。
〈ゲーマーズ·ゴースト〉則是一篇沒有太多科幻元素、卻有相當荒謬色彩、在誇張甚至瘋狂的情節中帶點哲理的故事,而這也是顯示出作者創作風格的多樣性。四個因為各自不同原因而必須逃亡、在逃亡過程中碰巧同路的人,在以為後方有追兵、卻不知道是在追誰的情況下,發現各自必須逃亡的原因其實互有關聯,而到頭來更發現,自以為存在的後方追兵,其實只是自己疑心生暗鬼的結果。雖然情節有不少荒謬之處,但是這些荒謬卻又某程度指向人類生活中最現實的面向,亦即是人常常虛妄地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但這一切不過只是自己過於狹隘而自以為是的想像,其實地球並不會為了任何人自轉或公轉。
本書也有一些故事是在書寫文學或出版業界的可能未來。〈トランジスタ技術の圧縮〉雖然是透過一種不可能實際存在的競賽型態在書寫經驗傳承與師徒關係,但實體書籍雜誌的出版將會因為電子書籍的普及而不復存在,這樣的故事背景或許也並非只是危言聳聽。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刑事の怒り

日本推理小說家薬丸岳「夏目信人シリーズ」的第4部作品。本書為收錄4篇作品的短篇小說集,其中包括2017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受賞作〈黄昏〉。自己曾經閱讀過收錄在《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7》中的〈黄昏〉,當時自己所給的評價是正面的,而這次再度閱讀該篇作品,雖然自己少了對情節轉折的期待,不過卻反而重新認知到作者在鋪陳情節的節奏拿捏與枝節裁剪上是表現得有一定水準。
本系列作品的特色或賣點之一,可以說是把嚴肅的社會議題融入描述警察辦案與破案過程的故事中,但這樣的特色或賣點卻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若操作得宜的話就是產生一篇有深度的短篇推理小說,若無法在透過情節轉折所製造出的戲劇張力與透過探討社會議題所製造出的現實感間維持平衡的話,則所寫出的故事就可能流於做作膚淺或過於平鋪直敘。要維持相當高度的表現水準,又要在系列作品的框架下持續創作出有新鮮構思的故事,或者對所有小說家來說都是不容易達成的任務,而本書所收錄的短篇小說,就讓自己感覺作者開始複製固定模式,逐漸失去探討社會議題的細緻度與敏銳度,雖然意圖讓情節轉折出人意表卻又無法讓前述轉折背後的人性心理能說服力地符合現實。
〈生贄〉或許就是前述問題的一個適例。作者在該篇故事中選擇書寫女性受到性侵後的創傷心理,但是這個困難的主題往往容易被處理得很濫情或表面,而很可惜的是作者也無法跨越這個高難度的門檻。一名女性宣稱自己因為陷入被歹徒性侵的危機而為了自衛刺死歹徒,但是做為系列作品主角的警察卻抽絲剝繭地揭穿女性所編出的謊言,點破其並非是出自防衛而是刻意謀殺。女性做出此舉的動機是希望喚起大眾正視性侵受害者的處境,但是這樣的心理卻有點不具備說服力也沒有現實感,讓自己覺得作者只是為了製造出故事情節的峰迴路轉而很勉強地讓事件真相出乎意料,但是實際上卻沒有很有深度地切入其所要探究的社會議題。
另一篇故事〈異邦人〉則是讓自己覺得,其所探討的社會議題與其所描述的推理故事情節只是鬆散地拼貼在一起,兩者間並未產生太多化學反應。一個懷抱日本夢來留學的越南青年,接下替日本警方翻譯的通譯工作,協助調查同胞女子被控入侵私宅、傷害屋主並搶奪財物的案件。作者雖然穿插了幾個描寫外國人在日本求生存所遭遇困境的橋段,但是故事所描述案件的背後真相,其實跟犯罪嫌疑人是否是外國人並無太直接的關係,讀來只會覺得作者很刻意地想要觸及在日外國人所受待遇的議題,但是其所書寫出的故事卻很薄弱,無法支撐住其所想進行的社會關懷。
本書同名作則是想要描繪一個偏激到醜惡的人性,但是故事敘事有點拖泥帶水,題材也過於邊緣而無法引起自己的共鳴或讓自己有所省思。

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たゆたえども沈まず

日本小說家原田マハ的長篇小說作品。同樣是作者所擅長的藝術史相關題材,不過本書跟過往自己曾讀過的作者其他作品相較,似乎是少了點懸疑與冒險的成分,反而是多著墨在手足或摯友之間的情誼,以及在美學價值的轉變期中畫商與藝術家如何尋求定位等課題。
本書是基於史實來創作而出的虛構小說,書寫的是梵谷的畫家生涯,以及活躍於明治時代的日本畫商林忠正在歐洲經營引進日本藝術作品之生意而獲致大成功的故事。或許是因為基於史實,所以本書情節的起伏轉折不若完全是虛構創作的小說一樣高潮迭起、峰迴路轉,也因此自己閱讀本書時會將目光放置在,作者如何去詮釋這些歷史上實際存在人物的幽微心理與價值思維,以及其如何在時代潮流中求取定位與發展自我。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對自己來說本書雖然不能說是表現不俗的作品,但是至少讀來也還算有趣,可以給自己一些想像與省思的空間。
愛卻無能為力,是自己閱讀作者對畫家梵谷與其畫商弟弟之間關係所為詮釋後得到的感觸。即使在物質上援助自己的哥哥,讓其自由自在創作以及陷在自己孤獨而閉鎖的世界中,梵谷的畫商弟弟卻一直無法擺脫自己無法更貼近哥哥的心靈、以及無法讓哥哥的畫作可以更受到世人所賞識的內疚感。從畫家梵谷的角度來看,一方面自己必須依賴自己弟弟援助的現實,跟自己一直懷才不遇、找不到歸屬感與定位的挫折感,相互共振後放大成負面的情緒,另一方面嘗試更靠近自己家人或朋友的努力,往往是徒勞且讓自己受到更大傷害。兄弟之間其實是互相關懷與愛慕的,但是精神層面的距離卻宛若無法跨越的鴻溝,讓一方只能焦慮並且束手無策地看著另一方逐漸走向無可挽回的悲慘結局,進而讓自己也被排山倒海而來的悲傷捲入,無法自救。人真的可以單憑著善意與情感就走進另一個人的心靈,進而讓其不再感覺孤單與哀傷並獲得救贖嗎?即使是親如手足,即使是跨越國籍、種族與文化的難得知己,那屬於個體的、極端個性的深層情感,往往還是難以從其他個體身上找到慰藉。
至於在日本僅被認為是種大眾文化卻在歐洲「ジャポニスム」潮流下受到喜愛與讚賞的「浮世絵」畫作、印象派畫家如梵谷等受到日本「浮世絵」畫風所影響、印象派風格是歷經一段時日發展後才成為被認可的藝術流派等等藝術史領域的知識,在本書的敘事中雖然都有一些橋段述及,但是充其量還是本書故事情節的背景,並沒有被深入探究,也沒有在故事情節中發酵出更濃郁富厚的風味。不過,對於藝術史知識極端淺薄的自己來說,本書故事所夾帶的知識量還是讓自己學到了一些新東西。
本書情節並沒有吊人胃口的懸疑,也沒有讓人無法預想到的轉折,雖然有些藝術史相關的背景知識在其中,但是實質上還是一部敘述夢想與現實、親情與友情的人情劇。

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銀河鉄道の父

第158回2017年下半期直木賞的受賞作。作者的構思頗具巧思與創意,其讓故事情節是以日本知名詩人及童話作家宮沢賢治的父親為核心來展開,然後再從父親的視角來側寫宮沢賢治的生平。透過這樣的寫作手法,作者一方面可以有很大的虛構與想像空間去書寫一個身處時代轉變、面對不同價值觀、疼愛兒子的父親,另一方面又可以援引人物傳記資料去拚湊出自己對宮沢賢治生平的詮釋與省思。而從成果來看,雖然稱不上是多麼深刻的人性觀察與刻劃,但是至少以一部通俗小說而言,本書做到了不只是在書寫充滿溫情主義或僅著重於製造戲劇張力的故事,而是讓所書寫的故事有景深與襯底,可以引發共鳴。
宮沢賢治的父親接掌上一代所草創出來的當鋪事業,在當地算是富裕的家庭;身為長子的宮沢賢治,則是受到父親的疼愛,甚至是過度的關愛。創立當鋪事業的祖父認為經營當鋪不需要多餘的知識,所以宮沢賢治的父親並沒有接受太多正規的學校教育;而雖然期待宮沢賢治能夠繼承家業,但是在歷經一番內心掙扎後,宮沢賢治的父親還是讓宮沢賢治繼續升學,並且依其所好選擇想要的科系就讀。這樣的決定就讓父子勢必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而對父親而言漸行漸遠的兒子讓其有諸多不解與不捨。無力也不想勉強兒子的父親看似總是在妥協,但是實質上卻是一直很可靠而包容地看顧著兒子走在其不斷碰撞並尋求自我實現的人生道路上。這是本書故事的敘事核心:在作者筆下,宮沢賢治是個思想自由奔放的少爺,生活態度並非總是那麼務實,而其一路走來的跌跌撞撞,看在父親眼中總是擔心卻也只能盡力扶持;只是一個溫柔的父親,就算擔心與懷疑自己的兒子是否真的能獨立、是否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最後還是會看見兒子的成長,並從中找到可以讓自己驕傲的地方。
作者所書寫出的父子關係並非多麼特別或深刻,但讀來卻給人一種質樸而新鮮的感覺,或許是因為其所書寫的不是父親的權威掌控了兒子的所有事或者導致出兒子幾近仇視的對抗,而是父親有點笨拙但很真誠地想要理解並支持兒子所選擇的人生道路,並且一再應對著兒子為自己生活與價值觀所帶來的考驗或衝擊。
此外,宮沢賢治的大妹與二妹,在作者筆下雖然登場篇幅有限,僅是被輕描淡寫,但其人生故事卻也讓自己有了一點粗淺的體悟。大妹選擇升學並謀得教職,看似要走出一條獨立女性自主生活的人生道路,但卻因為染病而早逝;小妹嫁給遠房親戚並產下五子,過著平凡卻也沒什麼好不知足的日子。人生往往就是一念之差的選擇以及之後不能自我掌控的機緣,好像並無須強求孰優孰劣的論斷。

2018年6月3日 星期日

蒼き山嶺

日本推理小說家馳星周的長篇小說作品。雖然作者是耕耘多年、著作等身的知名作家,但是本書卻是自己首次閱讀的作者作品。本書應該不能說是作者的代表作,而自己會選擇以閱讀本書做為起點來進入作者的小說世界也只是個機緣,並沒有太深刻或經盤算的理由,所以自己不會把閱讀本書所得的觀感與評價,當成判斷作者創作實力高低的基礎。
本書是部山岳小說,講述的是登山者在高山上挑戰嚴峻自然環境、同時面對人性心理課題的故事。但本書也包含推理跟冒險的元素,透過謎團事件的鋪陳來營造懸疑與緊張的氛圍。不過,本書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其實有點單薄,作者可能還是放比較多的心思與氣力在書寫登山者所會面對到的風險與恐懼,以及登山者間所可能發展出的信賴感與情誼,所以即使其所構思出的謎團事件稱得上是有創意,但是其所描寫出的內容卻不夠紮實,讓人讀來不會有太多貼近現實的感覺,也沒有太多投射情感的空間。
曾經在大學時期一起征服群山的三個友人,一個辭去警察工作轉為專業的高山嚮導,一個持續在日本警察的公安體系中任職,另一個成為專業的登山者卻葬身在K2山峰。在不適宜登山的季節,高山嚮導在山中遇見了久未連絡的公安警察,並答應帶領公安警察攀越高山前往面向日本海的地區。然而,山下集結了警方的人馬要追捕公安警察的資訊傳到了高山嚮導耳中,高山嚮導對公安警察的行動起了疑心,也因此讓自己被公安警察用槍所脅迫,必須帶著公安警察在越來越惡劣的天候中走完預定的行程。過世之登山者的妹妹加入高山嚮導以及公安警察的行動,讓兩人想起在大學時期三人一起登山的點點滴滴,而三名男子到山上來追殺公安警察的行動,揭開了公安警察真實身分以及其為何從事冒險行為的理由。帶著傷且精疲力竭的高山嚮導終於揹著公安警察越過山峰到達可以看到日本海的地方,但是早已體力耗盡且身負重傷的公安警察卻無法張開眼睛、如其所願地眺望其朝思暮想的景色。
作者在鋪陳故事主軸情節的同時,也同時穿插著描寫高山嚮導對過世之登山者的回憶與思念。作者著重在描寫因為對登山的熱愛而結成好友的三人,彼此之間的聯繫與羈絆,卻反而沒有去著墨公安警察一路走來的心情。當然,作者選擇以高山嚮導為第一人稱敘事者,就已經限制住深入側寫與刻劃公安警察這個人物角色的可能性,而這樣的選擇,卻也導致作者原本很有創意的謎團事件設定,變成只是故事主軸情節的背景,只能用來突顯高山嚮導行動的戲劇張力與衝突感。作者的選擇是基於創作者己身的意念,是應該受到尊重的價值判斷,但是基於這樣的選擇所開展出來的故事,卻讓自己感覺少了一點深度與精彩。如果本書故事開展到最後,講述的重點是不論朋友做過什麼事情、隱瞞了什麼天大秘密,都還是挺到底,克服萬難也要為其使命必達,則對自己來說,這樣的故事就有點流俗,錯失了可以更有趣的可能性。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冬雷

日本推理小說家遠田潤子的長篇小說作品,是2018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的候補作,但是最後並未能獲獎。
一個封閉且人口規模不大的海邊小鎮,一直維持著舉辦特定文化祭典活動的傳統,藉以鎮壓傳說中會帶來災厄的怪魚。在前述祭典活動裡有兩個核心人物,一是負責馴養老鷹的職人,另一則是在祭典跳舞的巫女。兩個核心人物的背後存在著世襲該職務的家族,而對小鎮居民來說,這兩個家族是特別的存在,也因此小鎮居民對家族成員會有複雜的情緒甚至是心結。在這樣的背景設定中,負責馴養老鷹的家族因為當家夫妻不孕,而從孤兒院收養了一名少年做為養子來繼承馴養老鷹的職務,但是之後當家夫妻的親生兒子出生,養子的價值與功能盡失,原本以為已經獲得的家庭關係一夕破滅。當家夫妻的親生兒子失蹤,讓養子受到懷疑並因此被趕出家門,其與同年紀的巫女原本有私奔的約定,卻因為巫女的臨陣脫逃而變成養子一個人離開。多年後,當家夫妻親生兒子的屍體被發現,養子接到警察的聯絡而重回小鎮,並開始揭開跨越兩代人的複雜人際關係與情感糾葛,進而發現當年當家夫妻親生兒子被殺害案件的背後真相。
有著祭典、傳說等元素,並讓故事發生在一個封閉的小鎮裡,本書就這樣帶著懷舊風情、甚至像是有點時代錯置般地,讓自己一開始讀來會誤以為其是一部已經出版多年的小說。但是隨著閱讀的進展而開始進入書中的文字世界後,會發現作者其實是用很當代的視角去切入這樣一個時代錯置的故事情節。例如,養子在重回小鎮前,即使工作地點在城市的郊外,其寧願花時間通勤也要住在城市內,因為「全員が顔見知りのようなところは息が詰まる。隣近所、誰一人名も顔も知らない都会がいい」。雖然作者看起來是在寫一個有點老套、帶著濃厚日本風情的推理人情小說,但是其也讓本書故事有了一些比較現代的觀察與省思,讓書中人物是用現代人的思維與價值觀去對人處事,並且試圖書寫出因為時代潮流的演變,傳統再也無法束縛人心與應付變革、勢必終會崩壞消逝的現實。
自己閱讀本書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或衝擊,而是很平順地將之讀完。但是讀完後回想起來,卻又有那麼一些淡淡淺淺的餘韻,有點可以反芻的想法,雖然即不深刻也沒有帶給自己太多省思空間。或許應該說,本書就是一部不走創意構思、沒有企圖開拓格局的日本推理小說,守著以日本風土民情包裹謎團事件與推理情節的正統路線,但是讀進去後會發現那一點點與眾不同的細緻之處,雖然是一點點而已。

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悪徳の輪舞曲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御子柴礼司シリーズ」的第四部作品。
少年時期曾經犯下殺人分屍案件、在接受感化教育後改名換姓並成為律師的系列作品主角,在本書故事中接受其親生妹妹的委託,為其親生母親被指控殺害再婚對象的案件進行辯護。前述設定讓自己對於本書故事的情節推展有了些小小期待,希望作者可以多花點心思在描述主角的內心矛盾與掙扎。例如,自己希望能讀到一些橋段是在描寫,雖然過往經歷不可能被完全抹滅,甚至已經因為先前故事所描述事件被攤在陽光底下,但是只想往前看、不想再被舊名與過去罪行所束縛的主角,面對因為自己過去的行為而陷入人生困境的母親跟妹妹,還是一再堅持自己跟對方只是辯護律師跟當事人的公務關係、自己不會再使用過去的舊名等等立場,只是即便如此,主角內心裡的動搖與五味雜陳自然不可能完全被掩飾。然而,讀完本書後,雖然不能說作者沒有著墨於主角的心境與情緒,但是只能說作者的筆法過於粗糙潦草,所以讀來不太能夠產生共鳴。
前述期待落空可以說是例示了自己閱讀本書的整體讀後感。作者近期的多產與品質良莠不齊,讓自己擔心這個系列的後續作品會不會也受到影響,所以當自己購入本書閱讀時,其實是有些忐忑不安的。而當自己讀完本書時,感覺作者並沒有認真負責地善用一個其實還不錯的情節設定,反而是讓本書故事原本可以有的深度變得膚淺片面。另一方面,即使本書故事有開出具廣度的敘事格局,卻還是敗在敘事結構的鬆散與頭重腳輕。
本書故事情節的重點在於主角如何證明,其母親並沒有在殺害再婚對象後再將之偽裝成自殺。在描寫最後交互詰問過程的橋段中,作者讓主角透過現場再現的方式,實證出檢方所設想之犯罪手法在物理性上的不可能,並舉出證據來證明死者其實有羅織主角母親入罪的動機。前述橋段是要收束本書故事情節的最大懸疑,並製造出讓讀者意想不到的轉折。雖然並不能說作者所設計的情節轉折沒有創意或很平庸,但是作者在描述最後的交互詰問過程時卻是有些潦草,讓檢方因過於自信而疏於準備,對於主角的突襲竟毫無對策,甚至對主角就死者心理基於薄弱證據所做出的主觀臆測毫無反駁餘地。這樣的潦草讓自己讀來感覺作者太過便宜行事,一方面讓情節發展顯得跳躍而不夠緊湊,另一方面也沒有好好營造出可以更有戲劇張力的衝突場面。
死者意欲羅織主角母親入罪的報復心理,是作者想要製造爆炸性效果的構思,卻讓自己讀來感覺牽強。想要透過撕下善人面具、揭穿其內心陰暗負面想法的情節設定來帶給讀者衝擊,這樣的手法當然應該要受到肯定,但是如果是太過簡單直線的鋪陳,沒有多加著墨人性的幽微複雜,則前述手法還是會讓人感覺粗糙。
本書像是起手握有一首好牌卻因為打得毫無章法而輸牌,讓人感覺失落與遺憾。或許作者真的應該愛惜羽毛,不要再為求量產而粗製濫造了。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祈りのカルテ

日本推理小說家知念実希人的作品,是收錄5篇故事的短篇小說連作集。因為作者的醫學背景,所以在本書各篇故事中登場的主角是一名實習醫生,而故事內容也是以解開在醫療現場發生之謎團事件的背後真相為主要核心。
本書各篇故事描寫的是人情世故,醫院背景只是用來賦予登場人物進行道德抉擇一個合理情境而已。因此,雖然在amazon.co.jp網站上有讀者評論指摘出,本書故事的考據不夠講究而有錯誤,但是自己讀完後卻覺得,即使這個指摘是正確的,也是個可以被忽略的瑕不掩瑜。更正確地說,其實自己在閱讀時也有對情節設定產生些許疑問,並認為部分敘事內容有點過於淺薄且流於方便行事,但是這些對於自己閱讀本書故事所能得到的樂趣卻都不至於產生太大影響;原因無他,就只是因為本書故事其實是醫療肥皂劇,是以溫情為賣點,所以無須苛責其醫學或其他知識的不夠精準或正確。
本書會不會發展系列作品尚且未知,因為身為主角的實習醫生已經結束實習並選擇成為一名內科醫生,這樣就無法再像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一樣,因為在不同科別實習所以可以遇到不同的人情世故與謎團事件。不過,本書或許是很適合改編成電視劇,因為各篇故事的敘事架構與節奏其實很一致,很適合當前在日本蔚為主流的一話完結式電視劇型態。本書各篇故事均是將謎團事件鋪陳完,便讓主角找到可以突破表象的蛛絲馬跡,並在揭開真相後簡單交代事件的後續發展來做為收尾;這樣一話完結的敘事架構不會造成閱讀上的負擔,雖然可能會流於單調與陷入窠臼,但是至少可以預期閱讀完會獲得一定的樂趣。安定但制式的敘事,符合期待但是不會有驚喜,平庸可掌握但是不至於無趣的情節,簡單的人情世故,可以觸發一點點省思但是不會有太多的餘韻。
簡單來說,本書各篇故事都是在講述病患的「難言之隱」。多次謊稱自己吞服過量但不會致死之助眠藥物來讓自己住院的女性,其實是為了要躲避前夫的暴力行為。希望能夠領取保險金來解決家人經濟困境的老人,提出在自己生日前一定要動手術的看似無理要求。為了能夠再婚並重獲幸福的女子,自己製造火傷來去除身上的刺青。期待與親生父親見面的女孩,刻意不服用藥物來讓自己住院。當紅女演員所罹患疾病是除了接受心臟移植外別無其他治療方法,其謊稱要赴美接受心臟移植並向大眾募款籌措醫藥費,其實是希望將這筆錢捐出去來幫助更多的人。這些因為難言之隱而說出的謊言或做出的行為舉動,雖然被寫成故事後並沒有成為多麼曲折離奇的峰迴路轉,但至少還帶有一點溫情主義,讀來也還算新鮮有趣。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サーチライトと誘蛾灯

日本推理小說家櫻田智也的短篇推理小說連作集,其中書名同名作是2013年第10回ミステリーズ!新人賞的受賞作,而〈火事と標本〉則是2018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
本書應該會被發展成系列作品,只要作者不要靈感枯竭或者落入窠臼就好。本書中各篇故事的情節是從一個概略的共通設定向外擴展延伸:一個背景經歷、職業現況等均不詳的神秘男子,因為對於昆蟲的著迷而神出鬼沒地出現在各種事件發生的現場;這名昆蟲男子憑藉其敏銳的眼光與縝密的思考邏輯,往往能點破導致事件發展成謎團的盲點,指出可以推論出事件背後真相的蛛絲馬跡,並讓事件的發展在象徵與隱喻的層次上與昆蟲的形象或特質產生連結。
前述設定為作者所構思的故事情節增添些許文藝氣息,因為昆蟲的形象或特質與故事情節的某個面向或元素有所疊合,推深了故事情節本身的深度,提供讀者更大的想像空間去思考故事情節所點出的人性與社會課題。舉例來說,在〈ナナフシの夜〉中,作者透過昆蟲男子帶出竹節蟲這樣的昆蟲,並且點出其擬態成樹枝的生物特性。在其實有些與世隔絕的特定封閉場域中,一對自稱是夫妻的男女其實是將其外遇關係「擬態」成婚姻關係,但是兩人之間一個有些不自然的舉動讓其偽裝被昆蟲男子所識破,而女方出自忌妒或怨憤的情緒所使出的心機,讓男方被其有情緒問題的正牌妻子所殺害。將「擬態」這個概念拉進這個故事中,讓故事給人的想像與省思空間頓時擴大了不少,而生物特性與人性心理的疊合,便讓故事情節的開展,給人一種不只是解謎、更是在說書的層次感。
另一個例子則是〈アドベントの繭〉,其使用已被馴化的蠶失去在自然環境中自我生存能力的現象,去比喻因為過去所發生之悲劇而無法走出作繭自縛的兒子,在發現父親被人殺害的遺體後,又把自己封閉在隱密空間的動機與心情。不過這篇故事所使用的昆蟲形象與特質,感覺上與故事情節的疊合度有點不夠緊密,所以讓讀者會想更多、看故事可以看更深的效果也就比較有限。
當然,本書中各篇故事的賣點並非只有使用昆蟲形象與特質來為推理小說情節增色而已,推理小說情節本身的表現也有相當水準。可以成為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的候補作,就算〈火事と標本〉最後並未得獎,其仍不失為一篇讀來有相當娛樂性的短篇推理小說。原本以為是兒子與母親一同引火自焚的事件,但是卻被昆蟲男子找出蛛絲馬跡來推論出更細膩的真相,而製作昆蟲標本的意象在這篇故事中也被運用來說明兒子採取特定行動的動機與心情。情節轉折出人意料,敘事軸線開展與收束的節奏平順、結構工整,這篇故事是有一定可看性的短篇推理小說。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友達以上探偵未満

日本推理小說家麻耶雄嵩的作品。本書雖然還沒有被發展成系列作品,但感覺作者應該是有這樣的企圖。
以兩個女子高中生所組成的偵探搭檔做為主角,再搭配一個配角,即其中一個女子高中生的警察哥哥,作者設定出這樣的主要登場人物組合,感覺上是有很多路線可以發展。然而,本書所收錄的三篇故事,除了最後一篇外,卻讓自己感覺作者是選擇一條安全的路,也就是讓故事中的本格推理小說元素占比較重的比重,而比較不去著墨於人物性格特質的勾勒,也不去玩弄可以展現幽默感或產生嘲諷效果的趣味元素。當然,也不能說作者完全沒有運用其所型塑出來的主要登場人物來為其所構築的本格推理小說世界增添色彩,只是作者筆下的女子高中生少了點立體感,形象雖然不是不夠鮮明,卻是有點過於粗糙。或許作者是認為其不要工筆而要潑墨寫意,所以只打算偶有點綴地書寫主要登場人物的想法與心境,然後把較多篇幅留給自己所擅長的謎團事件設計與推理情節鋪陳。
只是,當自己感覺作者還是想把本書故事界定為本格推理小說,並且要用本格推理小說的元素來帶給讀者娛樂性時,自己就免不了期待本書故事的謎團事件與推理情節能讓自己耳目一新,或至少不會感覺流於俗套。而自己若是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來閱讀本書中各篇故事時,就會有種失落感,因為作者設計謎團事件其實設計得有點匠氣。對自己來說,作者就像是為了有屍體而讓人被殺,為了製造出一群嫌疑犯而群聚一群人,但不論是殺人動機或者是登場人物之間的關係都有點膚淺,所以即使推理過程的鋪陳是有峰迴路轉與縝密論理,仍導正不了謎團事件本身的貧乏與刻意。
〈夏の合宿殺人事件〉是本書最後一篇故事,卻也是有著畫龍點睛效果的一篇故事,因為作者在這篇故事中嘗試把兩名主角各自的性格與特質書寫出來,並且透過描寫其中一名主角的想法,就推理小說中偵探角色應具備何種素質這樣一個課題進行了一場粗淺的分析。冷靜而細膩的觀察,並從觀察出的蛛絲馬跡中,透過有邏輯的串聯,推理出謎團背後的真相,這是認定自己最適合偵探角色的主角所引以為傲的素質與能力。只是當這名主角遇到了一直要挑戰自己、卻是使用野性直覺而沒有縝密推論能力的另一名主角時,從一開始看不起對方、認為對方只能當自己助手的想法,逐漸轉變成認知到或許對方具備與自己不同但不見得不如自己的能力,這樣的心境轉變,可以說就是一種成長。當自己沒有從閱讀本書故事中的本格推理小說元素得到太多趣味時,前述或許只是作者無心插柳柳成蔭而來的青春小說元素,就反而帶給自己一種閱讀上的新鮮感。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三つの悪夢と階段室の女王

日本推理小說家増田忠則的短篇小說集。本書是作者的出道作品,共收錄4篇短篇小說,其中一篇〈階段室の女王〉是2018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候補作,但最後並沒有得獎。
本書所收錄的短篇小說,其敘事結構對自己來說並非是很嚴謹或工整,不過這或許是因為作者所選擇之寫作風格所導致。作者所要追求的效果比較像是要製造出某種渾沌不明與緊張驚悚的氛圍,讓讀者無法覺察故事的情節走向到底會往何處發展,所以本書故事的敘事結構會比較像是隨時會岔出歧路的車道,閱讀時就像在這樣的車道上行車,會隨時失速或被迫轉彎,終點在哪裡或者會有什麼都是無法預料。作者不是鋪陳出線索讓讀者去拼湊而後用讀者意想不到的結局來挑戰讀者的推理與想像,作者是一直在堆疊故事的轉折與拋出更多的情節資訊,透過讓故事情節中許多事物都無法被明確掌握的手法來製造出一種飄浮感,並帶給讀者一種夢魘般的閱讀經驗。
這樣的寫作風格對個別讀者而言是否合其口味,或許是個人喜好問題;但是如果撇開偏好問題,而是單純從作者是否有紮實地實踐出其所想要型塑的風格,則以自己個人主觀的評斷來說,就是本書中各篇故事的表現水準有所落差。
自己比較能投入其中的一篇故事是〈復讐の花は枯れない〉,而之所以會有這樣感想的理由是,這篇故事中有比較清晰的人性刻劃。相較起來,在另一篇故事〈マグノリア通り、曇り〉中雖然也有透過脅迫他人殺人來達到自己復仇或洩憤目的的橋段,但是自己閱讀〈マグノリア通り、曇り〉時就會感覺故事情節的推展比較牽強與刻意,而會感到這樣的僵硬感,或許是因為自己對於故事中的人物沒有太多共鳴吧!前述比較讓自己體會到,作者有鮮明的寫作風格或許會影響個別讀者對其作品的接受程度,但是作者透過其作品呈現出何種世界觀,或許也會左右讀者能投入其作品所營造出世界的程度。本書中的各篇故事或許就是如此,在作者所營造出的緊張氣息與不安氛圍後面,自己找不到太多自己想要看到的東西,雖然作者一直將故事情節推展到無法預期的變化上,但是這些變化所製造出來的高低差,卻不能產生位能轉換動能的效果,也就不能讓自己在閱讀時的心情受到一些撼動。
〈夜にめざめて〉是篇自己以為可以寫得更為深刻的故事。它的題材雖然有點流俗,但至少有藉以探討社會課題的可能;只是作者把敘事節奏處理得過於拖拉,也讓情節長出過於茂盛的枝節,所以閱讀起來少了點緊湊與簡潔。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作者或多或少都有選擇在社會上比較位處邊緣的人來做為主要角色,只是最後作者所寫出的還是驚悚犯罪故事,並沒有著墨太多在故事的背景上,也沒有藉機探討社會課題或人性心理。至於這樣的做法會不會讓人感覺可惜,就是見仁見智了。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護られなかった者たちへ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作者可以說是量產小說的快手,自己粗估了一下,其在2017年大約每隔一個月就出版一部作品。只是自己雖然不敢自稱是作者的書迷,但還是讀了幾本作者的作品,所以還算可以很主觀武斷地認為,自己有見證到作者作品因為量產而品質日漸低落的劣化過程。
那本書是否也例示了作者作品的品質劣化過程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對自己來說是有點微妙的,因為一方面自己有感覺到作者在寫作上因為求快求量產所導致的潦草馬虎,但另一方面又覺得作者挑戰社會議題的企圖心並非完全沒有產生效果。如果自己把前面兩種互為反向的作用力加乘起來、而要給本書表現一個綜合性評價的話,則自己雖然說不出本書相當精彩這樣的評語,但會願意表達本書有為作者扳回一些顏面這樣的評論。
本書的明顯瑕疵在於其敘事節奏有點拖泥帶水。雖然作者使用雙軸線的敘事結構,但是因為雙敘事軸線間的距離不夠遙遠,所以讓讀者可以很容易猜想到其會如何產生交集。只是必須要公允地說,作者這樣將雙敘事軸線的交集很淺顯而不製造懸念地鋪陳出來,其實是有意圖的,因為作者要製造空間出來給最後的轉折,讓轉折帶給讀者意外感的戲劇效果可以被強化到最大。然而,作者雖然立意良善,但卻可能因為執行得太過草率,導致雙敘事軸線的交集方式雖然被早早破梗,但是要轉進故事最後的轉折卻失去應有的速度,讓故事情節的進展在中後段時變得有點起伏過於平淡,所以即使故事結局是出人意表,卻只能讓人感覺突兀,而沒有情節緊密相連的緊湊感。
作者選擇用犯罪推理小說的形式來探討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的議題,可以說是相當符合其社會派推理小說家名號的創作企圖。因為政府預算不足而必須讓社福大餅無法雨露均霑,甚至必須犧牲部份弱勢、任其自生自滅,這樣的社會現象很殘酷也讓人無奈。只是,機械式毫無變通地依循政策方針做事、使盡所有可能手段駁回社會救助申請的公務員,因為其「冷血」致使特定弱勢者被非人道地餓死,而這樣的行為成為其日後被報復、遭綁架後刻意遺棄致死的緣由,說實話自己覺得這樣的情節設定有點流於誇張而刻意。特別是當被報復的公務員們後來都成為其周遭人們眼中的「正派人物」時,自己在閱讀本書時不免好奇,曾經無視於申請者個別需求而只是一味執行刪減經費支出之上級指示的公務員,如何之後成為零負評的大善人?作者沒有交代清楚的細節,雖然對故事情節的進展沒有重大影響,但還是顯示出作者有在寫作上求快而不求精細的問題。
書中有個橋段倒是讓自己有了一些省思:接受社會救助的貧窮家庭,就不該讓自己的小孩去上補習班,增加之後的競爭力嗎?當社會流動因為資源落差而變得停滯時,這樣的社會就會讓人失去信心。

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マツリカ・マトリョシカ

目前是2018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的候補作。本書是日本推理小說家相沢沙呼「マツリカシリーズ」的第3部作品,所以在其敘事開展的過程中,偶爾會出現一些應該是呼應到系列作品前作的情節元素,而由於自己未曾讀過系列作品前作,所以讀到這些情節元素時會感到有點困惑。不過撇開這點小小的干擾,本書其實是部讀來會感覺蠻有趣的本格推理小說,因為可以看出作者在謎團事件的設計上應該是下了不少工夫。
在高中校內存在一間有著「開かずの扉」的房間,在這間房間中,兩年前發生了一起女學生被割傷手腕的事件,當時事件的真相並未被查明,而無人可以進出該房間傷害被害人的密室狀態便成為懸而未決的謎團。兩年後的現在,主角在同樣的房間中發現穿著被盜竊女學生制服的裸體軀幹雕像,同樣是不可能有人可以不被發現地進出的密室狀態,是誰偷了制服並弄出這樣讓人有點匪夷所思的故布疑陣,便成為主角必須解開的謎題。兩個密室事件,部分重疊的事件關係人,雖然沒有多麼血腥或殘暴的犯罪,也沒有十分醜惡或卑劣的人性牽涉在其中,但是本書所鋪陳之謎團事件的雙層式結構,在同樣的物理空間中卻有不同的密室製造手法,讓自己覺得作者真的花了心思在構思本書的推理情節。
將本格推理小說的密室謎團,結合青春群像劇以及校園傳說,本書的故事呈現出一種微妙的風格,有些時候是很天真爛漫地在描述著一群少不更事之高中生的生活,有時候卻又很認真理性地在鋪陳本格推理小說世界中的邏輯推論與線索歸納演繹。
不過,本書整體來說是偏向推理小說的,因為高中生的幽微情緒並沒有在書中被很深刻地書寫出來,作者還是把敘事的重心放在謎團事件解謎線索的鋪陳以及各種可能性的反覆辯證。本書的謎團事件鋪陳雖然是雙層式結構,但是兩層間並非對稱或對等關係。在故事當下時間的現在中所發生的密室謎團仍然占據情節較多篇幅,作者也推出了數個案情推理的試誤版本,例如機械式的密室製造手法、進出密室的不是犯人而是裸體軀幹雕像、可以較自由取得鑰匙的老師才是犯人、第一個打開密室的學生才是犯人等等。作者透過書中複數人物的不同推理,充分論證了密室製造手法的各種可能性,讓人像是不只在讀一篇推理小說,還像是在讀一篇討論比較各類密室製造手法的論文。
只是,本書還是帶有青春群像劇的色彩,所以免不了要有青少年經歷事件後學得人生啟示的情節橋段。雖然是故事必要的背景,因為總不能讓小說真的變成本格推理小說密室製造手法的純粹理論探討,但是說實話,本書故事所描述事件背後的犯行動機,以及書中人物經歷事件後的成長,其實都寫得有點流於平淡,雖然因為自己也不會過度放大檢視這部分內容,所以無減於自己閱讀本書推理小說部分內容的趣味就是。

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ディレイ・エフェクト

日本小說家宮内悠介的作品,收錄其3篇短篇小說。以科幻小說見長的作者,過往作品曾經分別被選為直木賞以及芥川賞的候補作,而本書所收錄之書名同名作亦被選為2017年下半期芥川賞的候補作。讀完本書後,自己某種程度可以理解,作者為何可以遊走在通俗小說與文藝小說兩種不同創作路線之間,而自己也很主觀地想像,作者在寫作時並沒有明確意識到自己要走哪一個創作路線,只是其所寫出來的作品剛好就是可以雅俗共賞而已。
書名同名作是披著科幻小說的外衣在書寫當代人對歷史的反思。一開始的故事敘事或許會讓讀者感到有點困惑,因為會無法界定所讀到的故事發想與設定是要把情節發展帶向什麼方向。海市蜃樓般的平行世界,讓現代的東京與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東京有了時空上的重疊,活在現代東京的人們像是看著幽靈般地看著戰時的東京生活百態,而主角的背景與經歷讓其成為日本公安部門所監控的目標。然而當讀者還在從前述的發想與設定中摸索故事情節的走向時,作者卻筆鋒一轉地將故事收束在主角妻子透過書信所坦白的真心話。看似散漫的敘事結構,卻相當適合讓作者自由揮灑其想像力,而原本是科幻小說的發想與設定,卻發展到後來變成一個講述家庭如何面對歷史與反思自己所身處當下的嚴肅故事。當人真誠地面對自己的過往時,或許就能正視自己接下來該走向的未來,自己讀完後有這樣的感觸。
〈空蟬〉則沒有科幻小說的元素在其中,雖然作者看似虛無飄渺、結構鬆散的敘事風格仍在,但講述的卻是一個嚴肅而深刻的故事。一個曾經只活動一小段時間的小眾搖滾樂團,在靈魂人物死亡後,所有相關人士都回到各自平庸的人生。過著放蕩不羈生活的靈魂人物,活在相關人士的記憶裡,因為逝者從未真正逝去,是活著的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夾雜著嘲諷元素的〈阿呆神社〉,卻也是認真嚴肅地在描寫人性的自私與荒謬。只是在這篇故事中,作者敘事的散漫風格走得有點過火,讓情節敘事變成有點凌亂無章法,進而有影響到自己的閱讀。不過故事情節本身還是讓自己感覺到作者過人的想像力與說故事功力,也讓自己在讀完後有所啟發與省思。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彼女の色に届くまで

目前是2018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的候補作。在本書中有密室以及看似不可能的犯行,但是卻沒有被謀殺的被害者,只有被毀損到無法修復的畫作。本書是青春愛情小說與藝術推理小說的結合,但也時不時點綴著帶有嘲諷性質的黑色幽默。
閱讀本書就像是跟著故事主角經歷從參加高中美術社、在大學主修油畫到在父親所經營之畫廊任職的各個人生階段,而這樣一路走來看到主角所愛慕、帶著謎樣氛圍的女孩,發揮過人的洞察與推理能力,解開一件又一件與畫作有關的謎團事件,並展現出在繪畫上的優異天分,讓主角深深意識到自己的平庸。然而,原本像是在主角不同人生階段所發生的獨立事件,卻收束在女孩身上的秘密,進而開展出一個讓人料想不到的happy ending。
不過如果單獨去評價本書中推理小說的部分,則必須要說,雖然本書故事將繪畫與展覽等元素結合到密室與看似不可能之犯行等謎團事件設計上,但所產生出來的懸疑效果其實並不甚突出。最後的轉折雖然出人意表,但是與前面的鋪陳其實結合得有點牽強。
「贋の新作」是收束全書各篇故事之秘密的核心,是透過模仿名家之畫風來偽造出該名家其實從未創作過的畫作,所以其並非臨摹特定真跡所畫出的贗品,而是全新畫作卻刻意偽裝成是由特定人士所創作出卻未曾問世的作品。然而,這樣的構思雖然新鮮有創意,卻也有點讓人感覺太過不合情理,因為即使是模仿得再維妙維肖,但也還是會有其他的文獻或佐證可以用來確定特定作品是否為出自特定畫家之手的畫作,所以存在複數「贋の新作」的設定未免太過欠缺真實感。即使有些微的差異,但是在各篇故事中摧毀畫作的動機都是不讓「贋の新作」的祕密被公諸於世,而這樣的故事情節所立基的人性心理,說實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無法感同身受。不過,如果忽略前述不盡貼近現實的瑕疵,把本書當成通俗娛樂小說而不去深究其故事情節是否合情合理,則其實本書讀來還是蠻有趣的。
本書其中一個有趣的點是人物形象的描繪。主角是一個兒時曾經天真地以為自己具備藝術天賦而可以靠繪畫出人頭地,但是伴隨年紀增長便認清自己的平庸無奇而幻滅的人。然而即便如此,主角還是一直走在以藝術為志業的道路上,甚至還在大學主修油畫,雖然最後其還是成為畫廊從業人員並只能當個「日曜画家」。面對自己所愛的人擁有過人的繪畫天分,主角複雜幽微的情緒與心理,雖然不是被刻劃得非常入木三分,但是還是有讓人可以去玩味之處。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屍人荘の殺人

2017年鮎川哲也賞受賞作。前述文學獎是由東京創元社所主辦,以未發表過的長篇推理小說為徵件對象,目的是募集「創意と情熱溢れる鮮烈な推理長編」。因此,前述文學獎實質上為文學新人獎,而本書則是作者今村昌弘的出道作品。
就第一部作品來說,本書的完成度其實算高,沒有太多嚴重或明顯的瑕疵,敘事節奏流暢,懸疑感維持得宜,情節轉折並無法被輕易猜想得到。不過本書能夠獲獎,應該不只是因為作者已臻成熟的筆力或技法,更主要的原因是本書構想的巧思與創新性。作者在本書敘事中結合幻想的殭屍元素以及正統的本格推理,在自行構築的世界觀中,讓謎團事件是緊密扣合自行設定的規則與邏輯,而這樣的表現不僅需要想像力,還需要嚴謹的情節構思與敘事推演能力。
其實坦白說,本書故事就是推理小說題材已經山窮水盡後的變通之道。一群人進入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封閉場域中,接二連三的殺人事件,殺人手法以及為何要如此殺人的理由均未明,每個人都有嫌疑也都有遇害的風險,這樣的故事其實是推理小說再制式或樣板不過的情節設定。人類被病毒感染後變成智能低下的殭屍,病毒是由神秘的研究組織所開發,並透過人為刻意的行為擴散開來,而殭屍攻擊人類的行為是為了透過傳染他人讓病毒繁衍而非為了吃人,這種種的幻想情節個別來看都很像是廉價通俗科幻小說的內容,但由於其被操作成故事中謎團事件所立基的情境條件,就會讓人有種脫胎換骨成為具創意巧思之故事情節一部分的感覺。總之,本書吸睛的地方在於,其所描繪的殺人事件是由殭屍與人類所協力完成,或者更正確地說,是人類利用殭屍的特性、把殭屍當成工具來實現其殺人意圖。這樣的融合不能說不有趣,並可說是實踐了運用自成一格與自有邏輯的虛構情境來製造謎團事件的推理小說敘事手法,進而為本書故事開出創新格局。
不過,本書有一點雖然不嚴重但是還是會讓自己在意的瑕疵,就是作者很有企圖心地設計一段第一人稱敘事者涉及隱匿案情的橋段,但是這個橋段的布局與鋪排其實並不嚴謹,讓人讀來有種像是在聽書中偵探角色講述其推理過程時被真相突襲了的感覺。應該這麼說,要讓敘事者隱匿案情相關重要線索或資訊,其實是推理小說創作的高階技法,而作者這次所說的故事已經因為融合殭屍與謀殺等元素而有足夠的新意,或許也就不用一次要把所有製造情節轉折的技法全部用上。
另一方面,本書或許受限於篇幅,而沒有好好運用部分情節來推展出對人性情感或道德衝突的描述,雖然這樣做會有點流俗,但卻也會讓本書有不同層次的深度與廣度。只是作者就是把朋友變殭屍的故事情節單純敘述出來,而沒有再深入點地去探究每個人物角色面對這樣狀況的心情或想法。這樣的結果要說可惜倒也還不至於,因為畢竟本書是通俗娛樂小說,懸疑緊張的氛圍是重點,深沉感則不是。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崩れる脳を抱きしめて

日本推理小說家知念実希人的作品,目前是2018年本屋大賞的ノミネート作品。2018本屋大賞的評選機制是由日本504家書店的店員665人進行票選,所以其所選出的作品或會比較貼近潮流或市場,比較通俗且具娛樂性,而較不像由作家評審所選出者,會比較「專業」跟「有深度」。當然這是自己粗淺與武斷的見解,但是本書確實是某程度印證了自己的前述想法。
前述想法並非意指本書很平庸或無趣,而是要點出本書可以很輕鬆地閱讀,然後享受到相當的娛樂性。本書敘事節奏流暢,情節鋪陳簡潔明快,讓本書讀來就像在看一部娛樂電影,其中是在講述一個其實很浮濫的浪漫愛情故事,然後穿插了一些謎團事件,讓身為男主角之實習醫生的生活出現波瀾,並進而有了重大轉變。
如果太深入去檢視,本書在愛情故事中所穿插的謎團事件其實並無太多新意。男主角父親表面上看似拋家棄子的行為背後,其實有著對家庭貼心與無私的愛,並處心積慮地留下一筆可觀的錢財,雖然其所使用的手法其實是從已經可以說是經典的推理小說橋段轉化而來。因為腦部病變而像是在身上背著不定時炸彈、雖時都會身亡的女主角,突然的死訊讓男主角開始懷疑其死亡背後的真相,只是當男主角回到先前與女主角相遇的醫療照護機構、想要打聽一些消息時,所有人卻告知男主角,其與女主角曾經有過的回憶都是男主角自己的幻覺。一場透過交換身分來保護擁有龐大資產者人身安全的布局是所有人串通來欺騙男主角的背後真相,但是對女主角的心意讓男主角撥開了迷霧,解開了所有謎團,並讓自己的人生走出一片海闊天空。只是說實話,交換身分的布局其實很單薄,不僅是在閱讀過程中不難猜出真相,其細節其實也有點無法經得起認真的探究或檢證。
不過,本書的「不夠細緻」或「認真嚴肅」並沒有讓本書變得讀起來枯燥乏味,反而應該說,本書的「簡單」甚至「膚淺」讓本書變得很有娛樂效果。本書敘事情節有其起伏與轉折,雖然沒有那麼讓人拍案叫絕或完全意想不到,但卻也還可以讓人不用燒腦地單純跟著情節進展而享受到閱讀樂趣。相當一目瞭然的設定讓人很容易進入到故事的世界觀中,而雖然愛情故事的浪漫以及謎團事件的懸疑,兩種氛圍都不是被營造得相當完全,但是在同一故事中以適當的比例將兩者融合,沒有衝突感或者其中一方影響到另一方的問題,並各自都達到了應有的效果,這樣的表現其實是不能說不好的。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いくさの底

本書目前是2018年第18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的候補作,並在amazon.co.jp網站上獲得7名讀者平均4.4顆星的評價,其中4人給了5顆星、2人4顆星、1人3顆星。對自己來說,本書獲得平均4.4顆星的評價算是公允的,而能夠成為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候補作也並非僥倖。
一個鄰近中緬邊境的緬甸小村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處在日本軍隊意圖強勢占領、中國游擊軍時而發動奇襲的不穩定局勢中。以這樣一個村落為舞台,本書故事一開始描述一名平民通譯跟著日本軍隊行軍至該村落,準備駐紮在該村落並防止中國游擊軍的勢力推進。然而,負責指揮該日本軍隊的軍官在半夜遭人殺害,雖然日本軍方試圖掩蓋真相,但隨後偽裝是該村落之村長的華僑亦被發現遭人謀害。兩起殺人事件牽連出村民、日本軍與中國游擊軍之間的複雜關係:對緬甸人來說,日本軍是殘暴的,而中國游擊軍則是狡猾的,因此如何跟雙方都保持安全距離,維持村落的自主性不受干擾,讓村民身家財產安全無受侵害之虞,便是相當重要的事。當緬甸村民自有盤算與考量,中國游擊軍可以忍住一時失敗但卻布下暗樁在村落裡伺機而動,而日本軍必須因應眼前發生殺人案件所導致的不安氛圍與腹背受敵時,殺害偽裝成村長的華僑,是該村落為求自保的必要選擇,但是殺害日本軍官的動機卻是出自復仇。
本書作者很有企圖心地挑戰一個不容易完成的任務,亦即是將推理小說情節設定是發生在一個自有邏輯的世界裡。如果作者寫的是一部故事發生在當代的推理小說,則雖然故事情節可能不容易有所突破與創新,但是要讓其可以被讀者所認知與理解,至少可以援引讀者對於自己所身處時代的知識。然而,作者讓其所創作的謎團事件發生在一個各方勢力角力拉鋸、人際關係與權力秩序都不能一目瞭然的背景情境中,就是考驗自己是否能把世界觀交代完整、是否能言之成理且邏輯清楚地將故事敘述出來。而作者不僅完成了前述任務,其更上一層樓地做到了,讓其所創作的推理小說情節,必須要在其所架構出來的世界觀中發展才能言之成理。
至於推理小說情節本身則雖然稱不上多麼峰迴路轉或架構繁複,但是卻也不是完全沒有懸疑或意外轉折,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就已經能大致把握敘事發展的走向。如果硬要挑剔,則推理小說情節本身有點單薄是個瑕不掩瑜的小問題,因為描述情境與營造氣氛的鋪陳太多,所以讓對情節發展的敘述有點受到稀釋。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刑事の約束

日本推理小說家薬丸岳「夏目信人シリーズ」的第3部作品。本書為收錄5篇作品的短篇小說集,其中包括2014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候補作〈不惑〉。
自己過去曾經在其他短篇小說選集中讀過〈不惑〉,而這次重讀該篇作品,則有不同的感受。或許是因為該篇作品這次被與其他屬同一系列的短篇小說擺在一起,所以近似的風格與題材,讓該篇作品的優缺點都被突顯了出來。
系列作品的故事情節特色是,主角在調查並推理出犯罪事件真相的過程中,會同時挖掘出隱藏在事件背後的溫情與人性。整體來說,系列作品所敘述的故事通常是在傳達一個訊息,亦即是犯罪不見得都是窮凶惡極、冷血殘忍或者人心不足蛇吞象,犯罪者或許會有其犯案的動機或理由,而這個動機或理由往往是基於人性情感或甚至是善意利他的基礎。
只是,當犯罪者不再是出自於惡意、歹念、貪欲或甚至泯滅人性的扭曲動機而行動時,要創作出這樣的犯罪事件,發想出不同態樣與變化型,便是相當考驗作者創意與想像力的一件事。因為是走寫實風格與溫情主義的路線,所以作者所發想出的故事,即使是虛構,也要讓人覺得其在現實中是有可能發生,其中犯罪者的心理與想法是言之成理、至少讓人可以理解或有所共鳴。然而,當作者必須同時放入推理小說的必要元素,亦即是要有情節轉折與讓人料想不到的結局時,作者所面臨的挑戰就更加嚴峻,其所書寫出來的故事也就不見得能在寫實風格、溫情主義與推理解謎之間維持良好平衡。
包括〈不惑〉在內,本書的各篇故事或多或少都會讓人讀完有種這個事件未免太過「特別」的感覺。當然,不「特別」也就沒有書寫的必要,也引發不了讀者閱讀的興趣;但是本書各篇故事的太過「特別」之處在於,有過多「剛好」與「湊巧」,雖然讓故事情節得以發展,卻也同時讓故事情節少了現實感與讓人可以有所共鳴的地方。
以〈不惑〉來說,當事人要從束縛其多年的罪惡感中解脫,是其採取偏激行動的理由。然而,當事人被罪惡感糾纏許久卻沒有用其他可能的方式來排解,而是要一直等到一個其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時機到來才採取行動,或許是讀來會讓人覺得有點不合情理的地方,也因此影響了在閱讀時的情感投入。
〈被疑者死亡〉與〈無縁〉兩篇故事均涉及小孩的身世之謎,而為了隱藏與小孩有真正血緣關係的生父或生母身分,當事人或事件關係人採取了積極的作為,甚至進一步引發犯罪事件。只是在故事中小孩的複雜身世以及造成複雜身世的大人間的人際關係,雖然不是現實中不會發生的事,但是以此為原點迂迴而曲折地連接上後來發生的犯罪事件,進而讓身為系列作品故事主角的警察登場來抽絲剝繭並找出事件背後真相,這樣的敘事布局還是會讓自己讀來覺得有點過於匠氣,是刻意要製造出以人情義理為基礎的情節轉折。
書名同名作則是一篇敘事軸線繁複、顯示作者創作野心的作品。然而,對自己來說,作者的創作野心並沒有完全獲得實現,最後的成果其實只有差強人意的水準。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A Murder is Announced

「My Agatha Christie Project」的第13部作品。本書為「Marple系列」的作品,亦為作者在1972年所自選的十本偏愛作品之一,其選擇理由為:「I thought all the characters interesting to write about and felt I knew them quite well by the time the book was finished」。
一則在報紙上刊登、預告謀殺即將在何時何地發生的廣告,吸引了社區小鎮中街坊鄰居的目光。好奇人士依據廣告內容來到謀殺被預告會發生的場所,而當廣告所指定的時間一到,燈光突然全滅,神秘男子出現在門口,一陣槍響後神秘男子被發現臥倒在地身亡。被預告會發生謀殺之場所的女主人被懷疑是神秘男子所計畫殺害的對象,而女主人曾經擔任富豪的秘書,讓其有機會可以繼承大筆遺產,卻也同時可能因此成為,下落不明之富豪的外甥女為了要爭奪遺產而欲謀害的對象。與女主人住在同一屋簷下的人們以及女主人的鄰居們,彼此之間的人際關係背後似乎存在許多秘密,而隨著第二起以及第三起殺人案件的發生,事件看似走進了迷宮,雖然所有的線索都已被鋪陳了出來。偵探最後透過設局,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讓真兇伏首認罪。偵探在指出真兇身分的同時,亦說明真兇為何要透過在報紙刊登廣告預告謀殺這樣複雜之布局來實行其殺人計畫,以及為何必須殺害後續兩名被害人之理由,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兇為了掩蓋其假冒他人身分、覬覦巨額遺產的行為。
本書的登場人物數量可以說是偏多的,而其中有部分特色人物,對自己來說是可以看出作者有用心在塑造這些人物的形象與特質,所以當作者說她偏愛本書的理由是她在寫完本書時對書中人物有熟悉感、覺得這些人物是有趣到值得被描寫,自己是可以理解作者為何會有這樣的感覺。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把許多有趣的人物加在同一篇故事中,並不見得會發揮出相乘效果,而讓整體故事變得有趣。即使作者已經是個裁剪枝節的高手,可以在說故事的時候有效率地鋪陳出必要的細節,並且不會讓敘事迷走到失去應有的軸線架構,但是本書故事還是不免給人一種敘事結構失去平衡的感覺,雖然是瑕不掩瑜,但是隱約感受到的雜亂感還是會稍稍影響到閱讀本書的樂趣。
除了因為敘事軸線複雜而稍稍在結構上失去平衡外,本書故事有更讓自己比較無法投入其中的一點是,本書故事所描述的人性讓自己較無法感同身受或認同。作者讓偵探使用了將近40頁的篇幅說明真兇的犯案動機與心理變化,但是在犯案時選擇太過迂迴的布局,以及對人好惡過於偏執的情感,都讓自己對於真兇這樣一個人物的人格特質有些不能理解或掌握。或者可以這麼說,因為過於扭曲或歪斜,所以真兇的人物側寫讓自己在閱讀本書這樣一個複雜的故事時,到了結尾反而有一種出了戲的感覺。

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ジュリエットの悲鳴

日本推理小說家有栖川有栖的短篇小說集,単行本版本早在1998年便已出版,而不同的文庫本版本亦曾在2001年由另一出版社出版過。本書收錄作者在1990年至1998年間所發表的12篇短篇小說,而其中有幾篇可以說是接近極短篇的篇幅。本書並不屬於作者的系列作品,所收錄的短篇小說,彼此之間也沒有關聯人物或連貫主題,所以可以說是在沒有編輯理念的框限下集結作者各式作品的大雜燴。而確實本書的各篇故事展現了作者創作態樣與題材選擇的多樣性與廣度,但是作者的文字風格與敘事氛圍仍然或深或淺地浮現在本書的每一篇故事裡。
用嘲諷的黑色幽默向推理小說創作致敬的作品〈登竜門が多すぎる〉,雖然精緻度不夠且有一些瑕疵,但是作者構思有創意,所以在可以引人發噱的同時,也讓人小小反思了一下,靠創作推理小說維生這件事的意義與本質。
同樣是構思有創意但完成度卻相當高的作品則是〈世紀のアリバイ〉。在該篇故事中,作者使用接近極短篇的篇幅,敘述一個一開始看起來像是嫌疑人受到偵訊但最後其不在場證明獲得驗證的故事,但是在最後的情節轉折中,作者僅說明了嫌疑人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而後便讓讀者自己去聯想,嫌疑人的世紀發明是否成為其偽造不在場證明的工具。相當精簡的敘事卻製造相當大的戲劇張力,是巧思與技巧兼具的作品。
以科幻小說的場景來鋪陳推理小說情節並不是簡單的事情,因為科幻小說雖然去除現實的限制元素,但是卻也讓推理小說情節發展所仰賴的論理邏輯必須被重新建立,且這個論理邏輯必須被建立得有條理、能自圓其說而不至於破綻百出。在〈タイタンの殺人〉中作者創造出三種各自具備不同生理條件的外星人,他們同樣成為殺害一名地球人的嫌疑人,而偵辦案件的人必須從犯罪現場的狀況去推論出哪個外星人才是真兇。作者具巧思地讓自由想像出來的不同外星人特質,一方面成為所有嫌疑人都有可能犯案的基礎,另一方面卻又成為區別誰能真正犯案的關鍵,可以說是活用科幻小說所賦予的想像空間,去形成縝密的推理小說論理邏輯。
帶有驚悚小說風味的〈危険な席〉則是要讓讀者在讀完故事結局之後,在心理殘存一種不愉快的餘味。故事中巧妙布局卻並未奏效的殺人詭計,其背後真相是否真如主角所想像,是主角無法求證的事情,但是不論如何主角心中已被種下恐懼與懷疑的種子,這樣的故事結局讀來便會產生讓人不寒而慄的效果。不過,如果單從推理小說的懸疑性來看,該篇故事其實表現平平。
〈落とし穴〉是從犯罪者的視角出發去描述其著手實行犯罪並製造不在場證明的過程,而讀者在閱讀該篇故事的過程中則會期待看到,作者最後如何讓犯罪者的計畫出了差錯。雖然不能說作者為該篇故事所設計的結局是很容易被預想到,不過卻也因為結局沒有太多現實感而讓該篇故事少了點精彩度。

2018年2月18日 星期日

The Moving Finger

「My Agatha Christie Project」的第12部作品。本書為作者在1972年所自選的十本偏愛作品之一,而作者給的選擇理由頗堪玩味:「which I have re-read lately and enjoyed reading it again, very much」。本書為「Marple系列」的作品,但是作者在書中給擔任偵探角色之Miss Marple的登場篇幅,占不到全書的五分之一,而作者安排Miss Marple說明事件真相的形式,則是使用書中最後十多頁的短短篇幅,讓Miss Marple以為其他事件關係人解惑的方式,說明其如何看穿真兇的真實身分並設下陷阱讓真兇伏法,真兇犯案的動機與心理,以及真兇所使用的障眼法。這樣的敘事架構設計,或許是讓作者在重讀本書時仍會享受其閱讀的原因,因為它讓本書敘事在遵循正統推理小說規則之同時,又會給人一種在觀看肥皂劇的錯覺。
作者讓讀者跟隨以第一人稱視角敘事的主角搬遷到封閉的偏鄉小鎮,看著主角遭遇到匿名黑函的攻訐以及涉入小鎮的人際關係,而後當被害人出現時,讀者便進一步看著主角一方面嘗試為眼前的謎團理出頭緒,另一方面卻也被混亂的人際關係所牽扯而產生情緒的波動。小鎮的風波不知會如何發展,偵探不知會何時登場來抽絲剝繭、解開謎團,所以雖然事件本身不是非常複雜,人際關係的背後也不是秘密重重、暗潮洶湧,但是總覺得故事沒有可以讓人預先猜測結局的著力點,即使作者不斷鋪陳出線索,卻還是讓人有種對事件全貌無法清楚掌握而墜入迷霧中的感覺。
因此,本書並非靠著用創意巧思十足的謎團或者論理邏輯縝密繁複的推理過程來引人入勝,其所描述的事件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落入窠臼,是作者慣常會設計出、發生在封閉小鎮中的茶壺裡風暴。本書有趣之處在於,其所要講述的就是一個人性扭曲、人心不古的故事,其就是要去敘述,在一個彷彿是只能窺見有限天空之井底的封閉環境中,人因為相當歪曲或荒謬的理由,費盡心機去故布疑陣,實踐內心所萌生的殺意,所以其毫不耍花槍、賣弄技巧,直接就書寫出小鎮中的眾生浮世繪,即使有人被偽裝成自殺、有人原因不明地被殺害,但是整個故事就是擺明地在講述,一個邪念如何攪亂原本平靜的小鎮生活,讓其充滿謠言與猜忌。
不過,本書的謎團事件設計還是有個小創意巧思,就是其誤導目光的障眼法。誠如Miss Marple在書中所言,其實很多犯罪事件都是動機瘋狂但很直接易懂,只是人們很容易被犯人所製造的假線索所誤導,而把目光聚焦在錯誤的地方。或許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人的作繭自縛,或許常常是因為太過偏執在表象的複雜,而忽略本質其實很單純、淺顯易懂。

2018年2月16日 星期五

天下人の茶

2016年上半期直木賞候補作。作者用自己的觀點去解讀一個歷史之謎,即豊臣秀吉為何下令要千利休切腹自殺的原因。不過作者在切入前述謎團之前,先是講述了幾個千利休弟子的故事,並透過添加虛構故事情節在實際存在之歷史人物身上的手法,從旁側寫並構築出其所欲建立的千利休人物像。
作者筆下的千利休是非常權謀而工於心計的,其利用其在文化上的霸權以及對其弟子的影響力,支持豊臣秀吉在政治上的霸權。千利休運用其所建構出來的茶道,透過闡述茶道背後的哲理,來影響向其求教茶道者的人生選擇;於是,千利休的茶道不再只是種生活文化,也不再只是種實踐哲學,其變成是一種政治上的運籌帷幄,是種可以操控人心的權謀之術。
當豊臣秀吉和千利休意氣相投時,前者進入後者的茶道世界,而這就像是前者進入後者所建築出來之意識型態的天羅地網中,並因此受其左右。所以即使後來前者抱持著狂妄的野心,並且因為其野心而致生出無窮慾望,讓其與後者產生分歧甚至決裂,但是前者所建構出來的自我意識卻再也無法逃脫後者的影響,像是後者綁在前者身上的操偶線永遠無法被剪斷一樣。後者彷彿是已經看透事情的所有可能發展一樣,對每個來學習其茶道的人施了法術,所以即使其肉身已死,精神與意識卻透過其他人的行動而彷彿殘留在人世間,繼續發揮影響力。
當然,本書的重點不是書寫千利休如何蠱惑人心或者操控他人意識,而是在描述書中個別人物如何去應對千利休對其人生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其內化某個觀念或道理後,做出受到這個觀念或道理所影響的人生選擇。書中的千利休其實幾乎只是個背景,他的心理、思緒與舉動,其實幾乎都是透過他人的眼睛所觀察、並經由他人的描述與解讀後才呈現出來。千利休在書中象徵的只是一種時代的道德氛圍與論理邏輯,在茶道與政治已經密不可分的同時,透過實踐茶道所體察出來的道理,其實也就反映出當下政治的權力架構以及資源分配。
書中的個別人物所採取的行動,表面上像是其解讀千利休所講授之道理後所做出的實踐,但其實是其基於對當下政治現實的認知與判斷,嘗試著要去遂行其自我意識的實現,只是這些人物的自我意識仍不免受到時代的道德氛圍與論理邏輯所限制或制約。所以要說這些人物的行動是被千利休所左右,不如說在一個時代中的個人,不可能會有完全的自我與自由,因為都是背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在做出選擇並據以採取行動。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本書故事中千利休被描述發揮出的影響力,真的是他自己的自我意識所製造出來的效果嗎?或許千利休也是個時代產物,其提供了當權者維繫政治權力所需要、在文化與精神面上的意識型態,卻也無法阻止,自己被時代演進之歷史巨輪輾壓而過的結局發生。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A Judgement in Stone

「經典推理小說探索計畫」的第三部作品。本書被英國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選為「the Top 100 Crime Novels of All Time」的第39名,亦被美國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選為「the Top 100 Mystery Novels of All Time」的第89名,雖說排名並非名列前茅,但至少是躋身經典,能被列入百大或便有其可看之處。
本書是本犯罪小說,側重在描述犯罪事件發生的原因與經過,以及刻劃犯罪者的心理與人格特質。對自己來說,本書可以躋身經典的亮點在於,其用可以說是工筆的技法所描繪出的人性野蠻殘酷,以及透過將這樣的人性野蠻殘酷投射入社會階級的矛盾衝突中,來檢視階級矛盾衝突下的道德教養,其實是種夜郎自大的無知,在絕對的暴力與冷血之前不堪一擊。犯罪者身為文盲或者因為自覺不堪而必須去掩蓋自己身為文盲的事實,或者都並非犯罪者必須犯下殺害四人之重罪的真正起因。犯罪者的「野性」必須被束縛與馴化,其「粗鄙」被誤解成可以教育或矯正,所以當犯罪者並無法接受這樣帶有上下階級意涵的外來限制時,強烈的反抗心理加上薄弱的道德意識,便導致出其冷血無情的犯罪行為。當犯罪者殺害四人後,其沒有受到任何良心苛責,也不是選擇坦承自己的罪行,反而是偽裝成無辜的目擊者,試圖用假證詞為自己脫罪。這樣的動作讓人不免感覺,犯罪者並非全然的「粗鄙」,其「野蠻殘酷」背後有著「機靈」與「聰敏」,只是這些特質都脫了序、不在正軌上而已。
因此,本書並無意圖製造懸疑,反而是希望能透過一種近似社會寫實的筆觸去營造出一種驚悚的氛圍。然而,對自己來說,本書的角色人物塑造有點過於嚴肅,所以必須很認真地去想像甚至去檢視分析,這些角色人物的特質以及其所身處的現實環境。這當然不是說,作者沒有做好其描繪特色人物的工作,反而是說其因為做得太深入、太有社會意識,所以讓自己無法單純只從享受閱讀樂趣的角度,把本書當成一本具娛樂性的犯罪小說來看待。本書讀完會有讓人感覺沉重的餘韻,但是其並非只是來自,因為讀到殘酷冷血的犯罪而感到不悅與驚悚,而是包括因為看到人性的陰暗與殘暴、做作與自大,所以感覺有去反芻省思之必要的壓力。
不過,雖然只是占據短短篇幅,但是對殺人事件發生後警方調查過程的敘述,在自己看來其實是有點畫蛇添足。當然自己無從判斷,讓故事結束在事件發生後,會有什麼樣的效果,但是如果可以僅是用幾段文字簡單交代,犯罪者如何被繩之以法、個別關係人的後續發展如何等等收尾性質的情節,或者會有不一樣的敘事效果。

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伴連れ

日本推理小說家安東能明「柴崎令司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同屬本系列的短篇小說〈随監〉是2010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受賞作,而時隔數年後自己再度閱讀作者同系列的作品,便是想看看作者在延續風格的同時是否能翻出新意。
總體來說,本書各篇故事還是延續系列作品風格,簡潔直白的文字,幾近線性結構的敘事,雖然有人物性格特質的描繪,但僅是點綴而不深入。雖然各篇故事都有戲劇張力的轉折,但是營造懸疑氣氛似乎不是作者所追求的效果,所以作者僅是將事件所有的線索鋪陳出來,並透過描述警方調查的過程,來將事件全貌翻轉成並非故事一開始所呈現出的樣子。不過,雖然是平鋪直敘,但是作者所設計出來的情節轉折卻非平庸或簡單;作者沒有在敘事技法上刻意放煙霧或耍花招來讓讀者抓不著導引出真相的線索,而是以直球對決的方式,直接用故事情節本身的峰迴路轉來挑戰讀者的想像力與推理。對自己而言,雖然本書各篇故事的轉折不是太出乎意料或令人拍案叫絕,但是至少也沒讓自己一開始就能預想到事件的發展與結局,所以閱讀起來還是有相當的樂趣。
而雖然作者在寫作手法上是延續了系列作品風格,但是本書各篇故事的情節內容卻給了自己一種有在與時俱進的感受。各篇故事所描述的事件或有構連到一些在當下社會中刻正發生的現象或問題,例如生病老人的照護、恐怖情人的騷擾、藥物濫用、家庭暴力、世代對工作之價值觀歧異等。作者透過故事情節的書寫,並非去探討這些現象或問題的成因或影響,而是利用人們對這些現象或問題的既有印象或認知,設計出顛覆前述印象或認知的情節,來製造出敘事轉折的效果。
〈Mの行方〉就是一個例子。該篇故事所描述的事件是,被認定是恐怖情人的男子行蹤不明,而後被發現陳屍在被認定為受害者之女子過去承租的公寓內,警方在針對各項啟人疑竇的蛛絲馬跡進行調查後發現,案情並不如預想般單純,男子的死亡是被刻意引導出的結果。前述事件的真相某種程度翻轉了在恐怖情人事件中被預設之加害者與被害者間的關係,而這樣的翻轉也是作者為該篇故事所設計出的情節轉折。
自己讀來比較有觸發的是與書名同名的作品。在該篇故事中,久病需要照料的丈夫,為了掩蓋妻子因為不堪長期心力交瘁而殺夫的事實,將事件偽裝成闖空門不成而發生的搶劫傷人;當警方透過調查後找出事件真相,妻子卻堅持其是懷抱堅定的殺意,如此其刑責便無法被從輕認定。妻子這樣的主張反映出其堅持要離開丈夫、不願再一肩扛起照護責任的決心,而這或許也是當代社會中部分家庭悲劇的寫照。

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Sing, Unburied, Sing

2017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winner,也是自己因為選擇輕鬆閱讀而耽溺在日本推理小說世界後,跨出重回閱讀偏廢已久之英美文學獎得獎或入圍作品的第一步。因為時隔好一段時間,所以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而讀完本書後,自己的心情其實是沮喪的,因為一方面預期會發生的傷害真的發生,就是自己必須正視自己閱讀能力變差的事實,另一方面自己對於得獎作品應有表現所懷抱的期待也落空,以種族或階級議題為背景的故事成為能得獎的主流,讓自己在讀完本書後覺得被陷在窠臼中,少了點耳目一新,也少了點觸發或感動。
當然,本書並沒有那麼狹隘,要說其故事情節深度與厚度之所在,應該不是種族或階級議題,而是以種族或階級議題為基底的家族關係,以及因為前述家族關係而放大的人性軟弱與缺陷。對自己來說,本書中的人物都是抱著或是罪惡感、或是怨懟的負面情緒在尋找歸屬以及在應付自己的怯懦與無能。和白人男子生下一男一女卻不被對方家庭接受的母親,在吸毒的幻覺中見到自己死去弟弟的陰魂,住在娘家卻完全無法稱職擔起做母親的責任。面對母親的疏於照顧以及父親在獄中的現實,長子必須照顧妹妹,同時把自己的外祖父當成社會學習的標的。只是當長子陪同母親去迎接出獄的父親時,在同一監獄中曾與外祖父有所牽連的死者陰魂開始出現在長子面前,而這樣的因緣際會讓長子必須正視自己對於自己的人生其實是相當無能為力、必須示弱的殘酷現實。
本書故事有著幻覺與鬼魂,並且使用不同人物交錯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來開展故事,所以意識流的獨白在虛實之間遊走,讓讀者一方面被要求去面對個別人物最赤裸的內心世界,卻又一方面被界線有些模糊的虛實敘事所牽引,而彷彿霧裡看花地必須用自己的想像去建構出個別人物所身處現實與所懷抱情緒。對閱讀能力日漸低落的自己來說,這樣的手法只是讓自己已經不太容易聚焦的注意力更加渙散,並因此讓自己對自己好像已經無法閱讀嚴肅作品的事實感到失落。
但是坦白說,自己仍不免覺得,本書的故事情節其實有些薄弱,即使作者使用了受到相當讚譽的文字技巧與敘事手法,實踐其詩意而沉靜的美學,並打造一個虛實層次豐富的敘事空間,但還是無法改變,本書故事所講述的就是一個無法讓個別成員完整感受歸屬感的失能家庭、情節進展節奏拖泥帶水、不同敘事軸線個別過於單薄而整合又顯鬆散等事實。雖然自己並不認為本書故事很平庸或者過於簡單,但是自己卻也無法理解本書故事的深刻與豐厚,無法指出本書故事是如何反映出美國南方的社會與文化,又是如何帶領讀者進入個別人物的深層內心世界,進而讓讀者產生共鳴與感動。

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7

2017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受賞作〈黄昏〉,是日本推理小說家薬丸岳持續經營其「夏目信人シリーズ」所創作出的短篇小說作品,而相較於自己過往所閱讀、屬同系列的短篇小說集《刑事のまなざし》,這次的作品依然保有系列作品結合推理謎團與人情義理的特色,讓人讀來會感受到溫度,卻又比過往作品成熟,少了那點廉價與濫情。一個看似為了詐領年金的隱匿年邁母親死訊事件,真正的動機卻是女兒為了自己的自私向母親懺悔,並嘗試透過帶給另一名長者溫暖來獲取救贖。故事敘事節奏平穩,情節從鋪陳到轉折讓人不會有突兀感;更重要的是,雖然讀者已心知肚明,故事中的事件背後真相絕非為了詐領年金,所以即使作者所設出的情節轉折有創意,也不見得會讓讀者感受到強大的戲劇張力,但是本書故事的情節轉折已非僅是停留在要讓人感覺意外而拍案叫絕的層次,而是更上一層樓地要讓人對書中人物的行動與情感有所共鳴。作者成功地讓推理敘事染上濃重的人情劇色彩,這樣的風格是該篇小說精彩與過人之處。
前述獎項的另外4篇候補作中,自己較為欣賞的是白河三兎的〈旅は道連れ世は情け〉。看似是相隔許久的舊地重遊,搭上渡輪的第一人稱敘事者被身旁的「乘客」所攀談,同時敘事者也開始回想過去自己一段像是業障般的「緣分」。敘事者對過去事件的回憶與搭乘渡輪當下的感觸交錯地被書寫,而隨著故事情節的推展,原本感覺像是一則帶著淡淡哀愁的初戀故事,逐漸轉向成一件因得知被利用後情緒失控的情殺與掩埋屍體事件。整體敘事節奏流暢,情節轉折出人意表,是展現作者縝密構思與成熟寫作技巧的一篇作品。
另一篇候補作,井上真偽的〈言の葉の子ら〉,則是一篇融合科幻元素、甚至帶有反思科技發展意涵的短篇小說,雖然表現有一定水準,客觀來說是篇好作品,但是卻無法讓自己主觀上說很喜歡。究其原因,應該是該篇故事太過「論理」。一個研究日本兒童語言學習習慣的「外籍老師」,透過一名兒童的日常會話,找到其母親有外遇的證據。這樣一個看似透過語言表意的細膩之處來設計推理橋段的故事,卻帶出一個更大的情節轉折:具備強大分析能力的「外籍老師」其實是人工智慧,而能分析出真相的運算邏輯,卻無法洞悉人性情感的幽微與陰暗。
除了受賞作與候補作外,曽根圭介的〈留守番〉則是讓自己有點回復對該作者的信心,同時該篇小說也算是自己在本書所收錄故事中的個人偏好之一。作者刻意誤導讀者去設定或猜想敘事者的身分以及與其他人物間的關係,但是當誤導讀者的元素被漸次從敘事主軸中剝離,讀者所讀到的事件背後真相,不僅會讓人感覺意外,也會讓人有種被耍弄的感覺。不過會說自己對該篇小說的喜好是個人偏好,是因為其實該篇小說並沒有太多厚度與餘韻,充其量就是作者在賣弄其說故事的巧妙技法而已。
整體來說,本書所收錄的各篇故事,水準堪稱整齊,其中更有數篇佳作;單從本書觀之,2017年或許可以說是日本短篇推理小說的豐收之年。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消えない月

日本小說家畑野智美的長篇小說作品,講述一起恐怖情人情殺事件的始末。本書的敘事是交錯地從事件加害人與被害人的第一人稱視角出發來開展,描述兩人如何認知與應對兩人間關係的發展與變質。這樣的敘事架構讓自己對本書產生了興趣,雖然沒有預期作者會深入或有獨特觀點地去剖析恐怖情人的心理或背景,但是至少自己期待,本書從對照的觀點來看待一起情殺事件的進展,是可能會產生讓閱讀變得有趣或有所啟發的效果。
從結果來看,本書的表現並沒有讓自己太過失望,雖然也沒有超出自己原本的預期。作者還是跳脫不出將加害人與被害人的人物形象放入一個有所框限的框架之中:加害人因為扭曲的性格與偏執的妄想而鑄下大錯,被害人則是因為忍讓與逃避,最後讓問題演變成無法收拾的悲劇。雖然可以看出作者避免對被害人課責與為加害人開脫,但是當描述被害人周邊人物對事件的解讀時,不免仍然會書寫到對被害人性格的批判,而在描寫加害人的成長背景與性格發展時,亦不免會讓人讀來感覺有點像是在為加害人為何會有如此扭曲偏執的觀念與認知,找出可以讓人理解的解釋或理由。不過即使在可預期的框架限制下,作者還是有嘗試要為本書故事增加廣度與深度,例如透過書寫被害人及加害人與其各自周邊人物的互動,來帶出周邊人物的不同觀點與經驗等。
雖然整體表現並沒有給自己意外的驚喜,但是本書故事情節中的部分細節卻還是讓自己有所觸發或省思。雖然作者筆下加害人的人物形象其實有點刻板,但是作者描述加害人之家庭環境與成長經歷如何導致其扭曲性格與偏執個性的形成,還是帶出一些可以讓人有所延伸思考的空間。例如,因為從小人際關係沒有適當發展,所以讓加害人只能從自己被孤立的處境、以很狹隘與僵固的觀點來看待世界與周遭的人事物;這是一種必須將自卑轉化成自大的自我保護機制,卻同時也是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發展,所以一旦被外在事件所觸發,便可能會導致出很極端的結果。其實加害人是不被愛的,或者是他從未獲得其所擘劃出的理想的愛;因為過於期待別人所給予、完整並符合其理想的愛,所以其不願意接受其所身處的現實,亦即是其實別人所釋出的善意,並非為其所獨占,也無法完全符合其期待。或許,自己的經驗讓自己某程度可以共感這樣的狀態吧!而自己之所以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某種平衡,或者只是自己很認命地接受現實,而沒有爭取什麼的決心或勇氣吧!
相較於加害人的人物形象,作者對於被害人的側寫對自己來說則是相對淺薄而缺乏立體感;當然這或許是因為,作者想要給被害人的人物形象一種平庸感與普通感,進而讓讀者可以做出自我投射。只是,如果太過壓抑自我與容易忍讓,讓人成為容易受害的族群,則應該如何堅強才不會讓是否受害變成只是取決於運氣或機率,作者沒有給答案,或者也無法有答案。

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角の生えた帽子

日本推理小說家宇佐美まこと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作者5篇已發表以及4篇新創作的短篇驚悚小說。對自己來說,已發表之5篇作品相較於4篇新創作之作品,在敘事架構的鋪排手法以及敘事片段的裁剪組合技巧上,都顯得較為青澀而粗糙,所以雖然可能只是自己片面武斷的主觀認知,但自己的確感覺,作者的寫作實力隨著時間是不斷蓄積的。
例如,即使情節相去甚遠但勉強可以說是同樣以圖書館做為場景的兩篇故事,在2012年所發表的〈城山界隈奇譚〉,相較於新創作的〈夏休みのケイカク〉,前者不論在情節創造的想像力與巧思上,或者在鋪陳懸疑後收束在意外轉折的敘事架構編排上,相較於後者都顯得有所不及。前者感覺上就像是,作者匆忙想要把故事完結,所以一個沒有被適當醞釀的橋段便被很突然地拋在讀者面前,讓人讀來感覺草率而突兀;更重要的是,這個橋段是要讓讀者感覺不寒而慄的敘事轉折,所以作者讓人感覺潦草的處理,不僅導致讀者會有種閱讀到中後段突然被突襲一般的感覺,更讓通篇故事的驚悚效果大打折扣。後者則是在敘事的鋪陳上四平八穩,不僅井然有序地帶出在短篇小說篇幅中所能承載的敘事元素,更讓故事最後的轉折是由這些敘事元素所收束得出,且該轉折並非是讀者所可以輕易預想得到,所以儘管通篇故事的驚悚效果並不強烈,但至少是篇讀來有娛樂性、不會感覺雜亂感或突兀感的作品。
或許基於自己對「驚悚小說」這個文體概念有點偏頗或刻板的預期或想像,去閱讀本書所收錄的各篇故事,便讓自己在所難免地產生失望的情緒,因為這些故事的驚悚性並不是那麼的濃厚或強烈。或許能讓這些故事得到比較「正確」或「貼切」之評價的定義方式是將其界定成「鄉野奇譚」吧!雖然有怪力亂神以及讓人必須敬畏的不可思議力量在故事當中發生作用,但是作者並沒有很認真努力地要在故事中製造出恐怖或壓迫人神經的氛圍,而是置重在設計故事情節的懸疑與轉折本身,並將之當成讓讀者透過閱讀獲取娛樂性的賣點。舉例來說,在〈あなたの望み通りのものを〉中,即使是在敘述或許由其他更擅長營造氣氛的作者來寫便會很賣力地鋪陳出恐怖或驚悚氛圍的故事情節,但作者卻是側重在書寫故事主角的心情轉折,甚至是帶著相當微量的哲學思辨,去探討人性的幽微以及何謂「夙願以償」的幸福。
因此,本書的故事在閱讀時不會對讀者心理或情緒產生太多作用或效應,其閱讀經驗是比較理智而冷靜的。作者所要表現給讀者品評的是,其揮灑想像力與運用怪力亂神元素來設計出故事情節的懸疑與轉折,而非透過精心鍛造的文字來實踐獨特的驚悚美學。然而,由於作者還是走以敘事情節是否引人入勝與讓人拍案叫絕來和讀者正面對決的「中規中矩」創作路線,所以一旦情節鋪陳不夠完整縝密,懸疑謎團的設計不夠別出心裁,則其便有無法滿足對閱讀娛樂性有點貪得無厭之讀者的可能。而對自己來說,本書中有些故事或者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