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伴連れ

日本推理小說家安東能明「柴崎令司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同屬本系列的短篇小說〈随監〉是2010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受賞作,而時隔數年後自己再度閱讀作者同系列的作品,便是想看看作者在延續風格的同時是否能翻出新意。
總體來說,本書各篇故事還是延續系列作品風格,簡潔直白的文字,幾近線性結構的敘事,雖然有人物性格特質的描繪,但僅是點綴而不深入。雖然各篇故事都有戲劇張力的轉折,但是營造懸疑氣氛似乎不是作者所追求的效果,所以作者僅是將事件所有的線索鋪陳出來,並透過描述警方調查的過程,來將事件全貌翻轉成並非故事一開始所呈現出的樣子。不過,雖然是平鋪直敘,但是作者所設計出來的情節轉折卻非平庸或簡單;作者沒有在敘事技法上刻意放煙霧或耍花招來讓讀者抓不著導引出真相的線索,而是以直球對決的方式,直接用故事情節本身的峰迴路轉來挑戰讀者的想像力與推理。對自己而言,雖然本書各篇故事的轉折不是太出乎意料或令人拍案叫絕,但是至少也沒讓自己一開始就能預想到事件的發展與結局,所以閱讀起來還是有相當的樂趣。
而雖然作者在寫作手法上是延續了系列作品風格,但是本書各篇故事的情節內容卻給了自己一種有在與時俱進的感受。各篇故事所描述的事件或有構連到一些在當下社會中刻正發生的現象或問題,例如生病老人的照護、恐怖情人的騷擾、藥物濫用、家庭暴力、世代對工作之價值觀歧異等。作者透過故事情節的書寫,並非去探討這些現象或問題的成因或影響,而是利用人們對這些現象或問題的既有印象或認知,設計出顛覆前述印象或認知的情節,來製造出敘事轉折的效果。
〈Mの行方〉就是一個例子。該篇故事所描述的事件是,被認定是恐怖情人的男子行蹤不明,而後被發現陳屍在被認定為受害者之女子過去承租的公寓內,警方在針對各項啟人疑竇的蛛絲馬跡進行調查後發現,案情並不如預想般單純,男子的死亡是被刻意引導出的結果。前述事件的真相某種程度翻轉了在恐怖情人事件中被預設之加害者與被害者間的關係,而這樣的翻轉也是作者為該篇故事所設計出的情節轉折。
自己讀來比較有觸發的是與書名同名的作品。在該篇故事中,久病需要照料的丈夫,為了掩蓋妻子因為不堪長期心力交瘁而殺夫的事實,將事件偽裝成闖空門不成而發生的搶劫傷人;當警方透過調查後找出事件真相,妻子卻堅持其是懷抱堅定的殺意,如此其刑責便無法被從輕認定。妻子這樣的主張反映出其堅持要離開丈夫、不願再一肩扛起照護責任的決心,而這或許也是當代社會中部分家庭悲劇的寫照。

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Sing, Unburied, Sing

2017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winner,也是自己因為選擇輕鬆閱讀而耽溺在日本推理小說世界後,跨出重回閱讀偏廢已久之英美文學獎得獎或入圍作品的第一步。因為時隔好一段時間,所以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而讀完本書後,自己的心情其實是沮喪的,因為一方面預期會發生的傷害真的發生,就是自己必須正視自己閱讀能力變差的事實,另一方面自己對於得獎作品應有表現所懷抱的期待也落空,以種族或階級議題為背景的故事成為能得獎的主流,讓自己在讀完本書後覺得被陷在窠臼中,少了點耳目一新,也少了點觸發或感動。
當然,本書並沒有那麼狹隘,要說其故事情節深度與厚度之所在,應該不是種族或階級議題,而是以種族或階級議題為基底的家族關係,以及因為前述家族關係而放大的人性軟弱與缺陷。對自己來說,本書中的人物都是抱著或是罪惡感、或是怨懟的負面情緒在尋找歸屬以及在應付自己的怯懦與無能。和白人男子生下一男一女卻不被對方家庭接受的母親,在吸毒的幻覺中見到自己死去弟弟的陰魂,住在娘家卻完全無法稱職擔起做母親的責任。面對母親的疏於照顧以及父親在獄中的現實,長子必須照顧妹妹,同時把自己的外祖父當成社會學習的標的。只是當長子陪同母親去迎接出獄的父親時,在同一監獄中曾與外祖父有所牽連的死者陰魂開始出現在長子面前,而這樣的因緣際會讓長子必須正視自己對於自己的人生其實是相當無能為力、必須示弱的殘酷現實。
本書故事有著幻覺與鬼魂,並且使用不同人物交錯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來開展故事,所以意識流的獨白在虛實之間遊走,讓讀者一方面被要求去面對個別人物最赤裸的內心世界,卻又一方面被界線有些模糊的虛實敘事所牽引,而彷彿霧裡看花地必須用自己的想像去建構出個別人物所身處現實與所懷抱情緒。對閱讀能力日漸低落的自己來說,這樣的手法只是讓自己已經不太容易聚焦的注意力更加渙散,並因此讓自己對自己好像已經無法閱讀嚴肅作品的事實感到失落。
但是坦白說,自己仍不免覺得,本書的故事情節其實有些薄弱,即使作者使用了受到相當讚譽的文字技巧與敘事手法,實踐其詩意而沉靜的美學,並打造一個虛實層次豐富的敘事空間,但還是無法改變,本書故事所講述的就是一個無法讓個別成員完整感受歸屬感的失能家庭、情節進展節奏拖泥帶水、不同敘事軸線個別過於單薄而整合又顯鬆散等事實。雖然自己並不認為本書故事很平庸或者過於簡單,但是自己卻也無法理解本書故事的深刻與豐厚,無法指出本書故事是如何反映出美國南方的社會與文化,又是如何帶領讀者進入個別人物的深層內心世界,進而讓讀者產生共鳴與感動。

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7

2017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受賞作〈黄昏〉,是日本推理小說家薬丸岳持續經營其「夏目信人シリーズ」所創作出的短篇小說作品,而相較於自己過往所閱讀、屬同系列的短篇小說集《刑事のまなざし》,這次的作品依然保有系列作品結合推理謎團與人情義理的特色,讓人讀來會感受到溫度,卻又比過往作品成熟,少了那點廉價與濫情。一個看似為了詐領年金的隱匿年邁母親死訊事件,真正的動機卻是女兒為了自己的自私向母親懺悔,並嘗試透過帶給另一名長者溫暖來獲取救贖。故事敘事節奏平穩,情節從鋪陳到轉折讓人不會有突兀感;更重要的是,雖然讀者已心知肚明,故事中的事件背後真相絕非為了詐領年金,所以即使作者所設出的情節轉折有創意,也不見得會讓讀者感受到強大的戲劇張力,但是本書故事的情節轉折已非僅是停留在要讓人感覺意外而拍案叫絕的層次,而是更上一層樓地要讓人對書中人物的行動與情感有所共鳴。作者成功地讓推理敘事染上濃重的人情劇色彩,這樣的風格是該篇小說精彩與過人之處。
前述獎項的另外4篇候補作中,自己較為欣賞的是白河三兎的〈旅は道連れ世は情け〉。看似是相隔許久的舊地重遊,搭上渡輪的第一人稱敘事者被身旁的「乘客」所攀談,同時敘事者也開始回想過去自己一段像是業障般的「緣分」。敘事者對過去事件的回憶與搭乘渡輪當下的感觸交錯地被書寫,而隨著故事情節的推展,原本感覺像是一則帶著淡淡哀愁的初戀故事,逐漸轉向成一件因得知被利用後情緒失控的情殺與掩埋屍體事件。整體敘事節奏流暢,情節轉折出人意表,是展現作者縝密構思與成熟寫作技巧的一篇作品。
另一篇候補作,井上真偽的〈言の葉の子ら〉,則是一篇融合科幻元素、甚至帶有反思科技發展意涵的短篇小說,雖然表現有一定水準,客觀來說是篇好作品,但是卻無法讓自己主觀上說很喜歡。究其原因,應該是該篇故事太過「論理」。一個研究日本兒童語言學習習慣的「外籍老師」,透過一名兒童的日常會話,找到其母親有外遇的證據。這樣一個看似透過語言表意的細膩之處來設計推理橋段的故事,卻帶出一個更大的情節轉折:具備強大分析能力的「外籍老師」其實是人工智慧,而能分析出真相的運算邏輯,卻無法洞悉人性情感的幽微與陰暗。
除了受賞作與候補作外,曽根圭介的〈留守番〉則是讓自己有點回復對該作者的信心,同時該篇小說也算是自己在本書所收錄故事中的個人偏好之一。作者刻意誤導讀者去設定或猜想敘事者的身分以及與其他人物間的關係,但是當誤導讀者的元素被漸次從敘事主軸中剝離,讀者所讀到的事件背後真相,不僅會讓人感覺意外,也會讓人有種被耍弄的感覺。不過會說自己對該篇小說的喜好是個人偏好,是因為其實該篇小說並沒有太多厚度與餘韻,充其量就是作者在賣弄其說故事的巧妙技法而已。
整體來說,本書所收錄的各篇故事,水準堪稱整齊,其中更有數篇佳作;單從本書觀之,2017年或許可以說是日本短篇推理小說的豐收之年。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消えない月

日本小說家畑野智美的長篇小說作品,講述一起恐怖情人情殺事件的始末。本書的敘事是交錯地從事件加害人與被害人的第一人稱視角出發來開展,描述兩人如何認知與應對兩人間關係的發展與變質。這樣的敘事架構讓自己對本書產生了興趣,雖然沒有預期作者會深入或有獨特觀點地去剖析恐怖情人的心理或背景,但是至少自己期待,本書從對照的觀點來看待一起情殺事件的進展,是可能會產生讓閱讀變得有趣或有所啟發的效果。
從結果來看,本書的表現並沒有讓自己太過失望,雖然也沒有超出自己原本的預期。作者還是跳脫不出將加害人與被害人的人物形象放入一個有所框限的框架之中:加害人因為扭曲的性格與偏執的妄想而鑄下大錯,被害人則是因為忍讓與逃避,最後讓問題演變成無法收拾的悲劇。雖然可以看出作者避免對被害人課責與為加害人開脫,但是當描述被害人周邊人物對事件的解讀時,不免仍然會書寫到對被害人性格的批判,而在描寫加害人的成長背景與性格發展時,亦不免會讓人讀來感覺有點像是在為加害人為何會有如此扭曲偏執的觀念與認知,找出可以讓人理解的解釋或理由。不過即使在可預期的框架限制下,作者還是有嘗試要為本書故事增加廣度與深度,例如透過書寫被害人及加害人與其各自周邊人物的互動,來帶出周邊人物的不同觀點與經驗等。
雖然整體表現並沒有給自己意外的驚喜,但是本書故事情節中的部分細節卻還是讓自己有所觸發或省思。雖然作者筆下加害人的人物形象其實有點刻板,但是作者描述加害人之家庭環境與成長經歷如何導致其扭曲性格與偏執個性的形成,還是帶出一些可以讓人有所延伸思考的空間。例如,因為從小人際關係沒有適當發展,所以讓加害人只能從自己被孤立的處境、以很狹隘與僵固的觀點來看待世界與周遭的人事物;這是一種必須將自卑轉化成自大的自我保護機制,卻同時也是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發展,所以一旦被外在事件所觸發,便可能會導致出很極端的結果。其實加害人是不被愛的,或者是他從未獲得其所擘劃出的理想的愛;因為過於期待別人所給予、完整並符合其理想的愛,所以其不願意接受其所身處的現實,亦即是其實別人所釋出的善意,並非為其所獨占,也無法完全符合其期待。或許,自己的經驗讓自己某程度可以共感這樣的狀態吧!而自己之所以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某種平衡,或者只是自己很認命地接受現實,而沒有爭取什麼的決心或勇氣吧!
相較於加害人的人物形象,作者對於被害人的側寫對自己來說則是相對淺薄而缺乏立體感;當然這或許是因為,作者想要給被害人的人物形象一種平庸感與普通感,進而讓讀者可以做出自我投射。只是,如果太過壓抑自我與容易忍讓,讓人成為容易受害的族群,則應該如何堅強才不會讓是否受害變成只是取決於運氣或機率,作者沒有給答案,或者也無法有答案。

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角の生えた帽子

日本推理小說家宇佐美まこと的短篇小說集,收錄作者5篇已發表以及4篇新創作的短篇驚悚小說。對自己來說,已發表之5篇作品相較於4篇新創作之作品,在敘事架構的鋪排手法以及敘事片段的裁剪組合技巧上,都顯得較為青澀而粗糙,所以雖然可能只是自己片面武斷的主觀認知,但自己的確感覺,作者的寫作實力隨著時間是不斷蓄積的。
例如,即使情節相去甚遠但勉強可以說是同樣以圖書館做為場景的兩篇故事,在2012年所發表的〈城山界隈奇譚〉,相較於新創作的〈夏休みのケイカク〉,前者不論在情節創造的想像力與巧思上,或者在鋪陳懸疑後收束在意外轉折的敘事架構編排上,相較於後者都顯得有所不及。前者感覺上就像是,作者匆忙想要把故事完結,所以一個沒有被適當醞釀的橋段便被很突然地拋在讀者面前,讓人讀來感覺草率而突兀;更重要的是,這個橋段是要讓讀者感覺不寒而慄的敘事轉折,所以作者讓人感覺潦草的處理,不僅導致讀者會有種閱讀到中後段突然被突襲一般的感覺,更讓通篇故事的驚悚效果大打折扣。後者則是在敘事的鋪陳上四平八穩,不僅井然有序地帶出在短篇小說篇幅中所能承載的敘事元素,更讓故事最後的轉折是由這些敘事元素所收束得出,且該轉折並非是讀者所可以輕易預想得到,所以儘管通篇故事的驚悚效果並不強烈,但至少是篇讀來有娛樂性、不會感覺雜亂感或突兀感的作品。
或許基於自己對「驚悚小說」這個文體概念有點偏頗或刻板的預期或想像,去閱讀本書所收錄的各篇故事,便讓自己在所難免地產生失望的情緒,因為這些故事的驚悚性並不是那麼的濃厚或強烈。或許能讓這些故事得到比較「正確」或「貼切」之評價的定義方式是將其界定成「鄉野奇譚」吧!雖然有怪力亂神以及讓人必須敬畏的不可思議力量在故事當中發生作用,但是作者並沒有很認真努力地要在故事中製造出恐怖或壓迫人神經的氛圍,而是置重在設計故事情節的懸疑與轉折本身,並將之當成讓讀者透過閱讀獲取娛樂性的賣點。舉例來說,在〈あなたの望み通りのものを〉中,即使是在敘述或許由其他更擅長營造氣氛的作者來寫便會很賣力地鋪陳出恐怖或驚悚氛圍的故事情節,但作者卻是側重在書寫故事主角的心情轉折,甚至是帶著相當微量的哲學思辨,去探討人性的幽微以及何謂「夙願以償」的幸福。
因此,本書的故事在閱讀時不會對讀者心理或情緒產生太多作用或效應,其閱讀經驗是比較理智而冷靜的。作者所要表現給讀者品評的是,其揮灑想像力與運用怪力亂神元素來設計出故事情節的懸疑與轉折,而非透過精心鍛造的文字來實踐獨特的驚悚美學。然而,由於作者還是走以敘事情節是否引人入勝與讓人拍案叫絕來和讀者正面對決的「中規中矩」創作路線,所以一旦情節鋪陳不夠完整縝密,懸疑謎團的設計不夠別出心裁,則其便有無法滿足對閱讀娛樂性有點貪得無厭之讀者的可能。而對自己來說,本書中有些故事或者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