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昭和探偵1

日本歷史時代小說家風野真知雄「昭和探偵シリーズ」的第一部作品。根據出版社的廣宣資訊,本系列將在三個月內接續出版三本新作;本書是在2018年9月出版,而在購入本書之同時,自己也購入在2018年10月出版的本系列第二部作品。對自己來說,在沒有閱讀過任一部系列作品的情況下便購入同系列兩部作品,可能是相當不智的冒險行為;不過在讀完本書後,自己算是鬆了口氣,因為本書的表現讓自己會有所期待,想知道後續作品是否有延續本書的風格與水準。
在平成都將結束的當下,昭和就是一個曾經繁華的世代所保有、時而飄著淡淡鄉愁感的美好過往記憶。作者以懷舊做為出發點,在本書所收錄的4篇故事中,安排保有昭和時代記憶的各式人物,以委託人的身分聘請身為本書主角的偵探調查其在記憶中未曾被解答的疑惑或謎團。前述情節設定感覺好像變不出太多把戲,因為畢竟委託人是時隔多年後才來委託調查,要讓這樣的行動具備合理性,或許需要作者發揮一些想像力;毋寧說,委託調查的動機或原因,變成也是本書各篇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之一。原本會擔心作者在設計委託調查的動機或原因時會落入窠臼,但至少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作者所構思的敘事並沒有落入制式化或模組化。舉例來說,在〈総理候補が汲み取り便所に落ちた?〉中,作者所安排的委託人是被調查對象之政敵,其意圖藉由披露被調查對象過去出糗的經歷來破壞被調查對象的完美形象與高支持率,而偵探一方面想要完成任務,另一方面卻又不想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或打手,所以最後在高人獻策的情況下,讓被調查對象透過其話術與公關包裝,成功化解過去出糗經歷被公開的危機。而在另一篇故事〈コンビニのない夜は餓死もあり得た?〉中,委託人之所以要調查自己學生時代友人為何會餓死的背後真相,是因為其擔心友人的死亡是否是自己所間接導致,而在多年後因為想要擺脫這樣的擔憂與罪惡感,所才委託偵探將真相調查個水落石出。因為本書各篇故事在情節展開上具備變異性與多樣性,所以讓自己會期待作者在之後作品中還有什麼創意或想像可以發揮,而這樣的變異性與多樣性,也成為閱讀本書獲得娛樂效果的來源之一。
本書各篇故事中並沒有出現什麼犯罪事件,或者應該這麼說,本書各篇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是發生在昭和時代的日常生活之謎。當然,這些日常生活之謎並非尋常可見,毋寧說,如果是尋常所見的日常生活之謎,那麼本書各篇故事也就不會有趣或吸引人。例如,〈アグネス・ラムのビキニはどこに?〉所講述的謎團事件是一名曾經有相當人氣的寫真女星,其在當紅時的一場活動中被一名粉絲目擊,其在換衣服時所脫下的比基尼被另一名粉絲帶走,但帶走比基尼的紛絲之後卻沒有將比基尼高價賣出,或大肆宣揚其「好運」,反而是低調到毫無消息。偵探被委託調查前述事件,而過程還被電視台製播成綜藝節目。這樣的故事情節要說是會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就太過浮誇,而作者在營造懷舊氛圍之同時,還是有兼顧到要製造出通俗娛樂小說應帶給讀者的戲劇張力,並在故事情節之設計上放入相當想像力,讓故事情節雖有些誇張卻不失為新奇有趣。
本書透過呈現一些時代背景知識來製造故事的時代感與懷舊氛圍:在便利商店排擠掉各式傳統商店前,泡麵的價格對當時的學生來說是奢侈品;在污水處理系統被建置完善之前,學校或居家的廁所都還沒有裝設抽水馬桶;曾經有一度迪斯可舞廳是年輕人遊樂的場所,但是其就像麻將館一樣,隨著世道變化發展而沒落。身為一個也算昭和年代的讀者,透過閱讀本書來懷舊或長點知識,也或許是個收穫。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天空の矢はどこへ? Where is the Sky Arrow?

日本科幻推理小說家森博嗣「Wシリーズ」的第9部作品。自己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單純是因為看到本書的內容簡介覺得有趣,所以自己對於系列作品的存在並不知情,更遑論對於系列作品的風格、登場人物或世界觀有任何背景知識。不知是否是因為如此,自己在閱讀本書的時候總有一種故事說得不夠完整甚至被草草帶過的感覺,進而讓自己對於應該如何去掌握或認知本書所述說的故事,有一種不知所措的迷失感。前述疑問的答案,可能只能透過繼續閱讀作者同系列的作品甚至是關聯系列的作品才能獲得吧!但是本書的表現,或許又讓自己對於持續探索作者的相關作品有所遲疑。
本書故事講述,日本唯一ウォーカロン製造商的社長與重要幹部所搭乘的飛機突然失蹤,而該製造商位在九州的研究開發設施,又被不明的武裝部隊所占領;為了解決前述一連串的事件,情報局便派遣一干人等前去現地調查。ウォーカロン、情報局、人工智慧電腦等看來是在系列作品中常態出現且構成其世界觀的重要敘事元素,但是對這些敘事元素缺乏背景知識的自己,要進入本書故事的世界觀,便可能會遇到一些阻礙。雖然要掌握故事情節的展開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由於在書中擔任第一人稱敘事者的研究者,時不時會對科技應如何發展、人類這個概念到底該如何被界定等課題進行帶有些許哲學意涵的思辨,所以在沒有很能進入作品世界觀的情況下,就會產生前述思辨只是作者只是透過書中人物在自言自語、而與故事進展沒什麼關聯的懷疑。
失蹤的飛機被發現是飛到了外太空,而負責控管整個研究開發設施的人工智慧將自己傳送到失蹤的飛機上,並讓設施內人員死傷慘重。最後官方報告沒有交代人工智慧電腦跑到外太空的「動機」是什麼,因為人工智慧的行動不像人類需要被解釋。研究者詢問一名情報局的同仁,除了人工智慧到外太空是為了一覽地球全貌外,還有什麼樣的說法可以解釋人工智慧的行動,該名同仁則指出,人工智慧的程式設計本來就會包括多重性格,因為要讓其能夠多元思考,但是因為要能夠讓人類便利使用,所以人工智慧的育成便會讓其壓抑多重性格來進行統合性的思考。前述橋段是否符合技術發展的現實,缺乏技術背景的自己或不能妄下斷言,而如果不去探討其合理性或現實性,則至少可以說,前述橋段是展現出作者獨特的想像力,讀來不能說沒有趣味性,甚至可以觸發一些思考。
然而,因為自己沒有很能進入系列作品的世界觀,所以就算像前述橋段這樣的論理思辨是對科技發展進行有趣的想像與省思,自己還是無法體會或認知到,這樣的想像與認知對於故事情節的展開有什麼加分或增色的效果。特別是當本書故事所講述的謎團事件,其背後真相竟然是這樣虎頭蛇尾、甚至可以說是不明不白地被交代出來,對於自己這樣不是很熟悉作者作品世界觀與風格的讀者來說,閱讀本書能獲得的滿足感是會有所減損的。
此外,作者也透過書中人物的思考去探討了一下,科技發展如何讓「人工」這個概念變得難以定義且引發爭議。人類製造出來的人工智慧進一步可以製造出其他東西,在人工智慧不會「死亡」的情況下,這會不會是種無限的擴張而終將超出地球可負荷的程度?另一方面,生物技術的發展或許可以讓人透過複製技術來無限延續自己的生命,雖然在本書故事中因為倫理的考量,複製技術的發展受到相當限制,但是人類真的會如此乖乖就範於自己所設下的限制嗎?不論如何,這些議論或許是有趣的,但是放在一本有著科幻元素的推理小說裡,可能不見得能讓故事更加精彩。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その可能性はすでに考えた

2016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的候補作。本書為日本推理小說家井上真偽的第二部作品,其在2014年獲得由講談社所主辦的メフィスト賞,並在次年因為前述受賞作的出版而正式出道成為作家。做為一名試圖保持相當神秘感的新銳推理小說家,作者樹立風格的企圖心顯現在其積極探求各種書寫論述推理的創新手法,並將之結合在小說故事情節中。
作者在本書中企圖書寫出一場透過否定所有可能性來證明奇蹟存在的推理論戰,所以其所描述的推理論述並非是鋪陳出相當證據來證明唯一真相是如何,而是從一團看似複雜難解的事實中找出蛛絲馬跡來想像出各種可能性,但這些可能性充其量只是可能而已,並隨即會被從事實所找出的其他蛛絲馬跡所推翻。或許可以這麼說,本書所操作的是所謂證實與證偽的差異,書中偵探要做的事不是推理出並證明事件的唯一真相是如此,而是針對嘗試說明事件真相的各種推理提出質疑並證明其均不具備實際發生的可能性。作者以自己所設計的謎團事件為基礎,安排三名人物向偵探提出挑戰並敘述出三種嘗試說明謎團事件的可能性推理,再由偵探從事件發生當時的情況中找出一些環節來論證這樣的可能性並不存在;而後作者再安排大魔王登場,指出偵探否定三種可能性的論理本身存在矛盾,所以其無法一次全部否定三種可能性,但偵探指出矛盾的存在只是因為其接受三種可能性所分別預設的前提,所以當前提本身被否定時,矛盾也就不復存在。這樣反覆來回、曲折翻轉不斷的推理論辯,是本書故事的主要賣點。作者發揮其創意巧思來鋪陳出推理論辯的攻防過程,而如果僅以作者所展現的想像力來評斷,則雖然有其匠氣與誇張之處,但整體表現應可獲得正面評價。
然而,本書故事不能也不會只是推理論辯攻防過程的描寫而已。作者嘗試給書中偵探一個鮮明獨特的特質,並讓故事情節發生在有黑道與宗教勢力活動的背景情境中,這些作為均是要讓本書故事可以不只是邏輯論理的文字描述,而能有更多敘事元素來製造出故事的戲劇效果與娛樂性。只是,不知是否是作者要展現其博學多聞,其在本書中使用許多中國文化的典故與詞彙,但對自己來說,這些典故與詞彙其實沒有產生什麼為故事加分或增色的效果,因為謎團事件本身是涉及過著集團生活的新興宗教團體,與中國文化並沒有什麼關聯,而在故事中登場、靠著不法手段累積財富與權勢的中國女性,其不需要是中國出身也能發揮同樣的角色功能。作者安排來向偵探下推理對決戰帖的人物具備不同的身分背景與年齡性別,讓每場推理論辯的攻防在不同場所進行,並讓偵探面臨不同的危機,但是因為這些情節橋段沒有被細膩地設計,所以其反而讓整體故事變得凌亂、淺薄且浮誇。
最後作者還是安排書中偵探就謎團事件提出自己的推理見解,當然這或許是必要的動作,因為推理小說沒有讓謎團有個解答就好像沒有結尾一樣。只是,因為作者不可能真的否定所有的可能性,但是其也無法讓偵探所提出的推理見解完全無懈可擊,所以作者最後所安排出來的結局就顯得有點虎頭蛇尾,會讓人讀來不免質疑,如果偵探可以做出這樣的推理,那為何需要搞一整齣透過否定所有可能性來證明奇蹟存在的戲碼?不過,作者對於前述質疑還是有安排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回應,也就是作者讓偵探最後的推理是立基在先前否定各種可能性之論述上所架構出來,所以通篇故事就比較像是在描述偵探發展並完備其推理的過程。
總而言之,作者書寫本書可以說是下了步險棋,而且是藝高人膽大地充分展現其創造力與想像力;只是過分炫技的結果是,敘事的瑕疵無法被粉飾,說出好故事的基本條件無法完全被滿足。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合邦の密室

日本推理小說家稲羽白菟的長篇小說作品。為了要進入本書故事所構築出的世界,自己做了一件對自己來說算是蠻難得的事情,也就是針對本書故事重要敘事元素之一的日本傳統表演藝術「文楽」,進行了一點點的網路檢索。「文楽」的表演是限定由男性來進行,參與表演的人為「三業」,分別是負責述說故事的「太夫」、負責演奏的「三味線」以及負責操作人偶的「人形遣い」。不論其表現是否讓自己滿意,但至少閱讀本書讓自己長了一點點知識,對自己而言也就不算是全然毫無所獲。
本書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包括40多年前在小島上發生、兩名表演人員死亡且真相未明的悲劇,以及在當下時間所發生、負責操作人偶的年輕表演人員突然失蹤、卻疑似書寫並留下一份記載詭異內容的文書。而本書故事的主要敘事情節是,在公部門開始考慮要中止補助「文楽」的敏感時期,一個對「文楽」與人偶製作等擁有相當知識的劇評家兼作家,受到其一起長大的好友、同時也是「文楽」業界叫得出名號之「三味線」樂手的邀約,一起登上曾經發生悲劇的小島,想要找到可以釐清謎團事件背後真相的線索。
只是在本書故事進入主要敘事情節前,作者使用了兩章(本書扣除終幕外本書共有五個章節)的篇幅在鋪陳謎團事件的背景資訊以及帶出登場人物,而這樣讓本書故事一開始的敘事結構會讓人覺得有些鬆散雜亂,情節展開的節奏有點拖泥帶水。進入主要敘事情節後,前述問題雖然略有改善,但改善幅度不算很大。由於自己對作者的作品並不熟悉,不能判斷前述問題是因為作者的寫作風格本就如此,還是純粹因為作者的寫作技巧不夠純熟所導致。但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在敘事進展上的散漫與紛雜,可是已經到了會影響自己對本書表現所給予評價的程度。
那本書謎團事件的設計以及其背後真相被調查推理出來的懸疑或曲折度,是否可以讓前述問題變得瑕不掩瑜呢?自己對此所給的答案是曖昧的。
由於有書寫到日本傳統表演藝術,並鋪陳出一個懸而未解之多年前發生的慘劇,本書故事自然營造出一種離奇而詭譎的氛圍,特別是書中神秘的人偶藝術家,是個年紀、外貌、背景均不為人知、把自己全身隱藏在人偶中的奇人,更增添本書故事的光怪陸離感。最後作者讓詭異甚至陰森的謎團事件落回現實的手法並不能說是沒有功力或巧思,其設計出一個多重身分的人物,讓這個人物與書中慘劇的實際加害者共同製造出、讓人以為加害者是受害者而受害者是加害者的誤導,並且把書中出現、母親下毒傷害自己小孩的殘忍情節,轉換並構連上曾經發生過的黑心有毒食品案件,這些情節轉折不能說沒有戲劇張力與娛樂效果。
然而,由於本書故事的敘事展開並不能說是結構嚴謹,所以作者在其中鋪陳出線索的章法便會讓人覺得有點隨性任意而不夠細緻,而即使作者所書寫出的謎團事件背後真相是令人料想不到,但是整個謎團事件被敘述出來以及其背後真相被調查推理的過程,卻給人一種無法完全沒有懸念地接受結局的負面感覺,進而減損本書故事的起伏曲折可以讓人享受到閱讀樂趣的力道。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凍てつく太陽

日本推理小說家葉真中顕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的時空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北海道,當時日本國內立基在軍國主義思想上的高壓統治,讓被招募來北海道做苦力的韓國人以及北海道的原住民,除了被迫要放棄自己的國家與文化認同而歸化成日本人外,還要遭受歧視與差別待遇。秘密警察制度的運作產生箝制人民思想與控制人民行動的效果,但是以人來運作的系統勢必會受到人的劣根性所腐蝕,所以在秘密研發破壞力極強之武器的重工業廠區中,腐敗的軍人結合工廠內部員工從事貪贓枉法的勾當,而看破軍國主義之虛妄、對發動戰爭之政權充滿批判與不滿、經歷過戰場之殘酷與非人道的返鄉軍人,決定遂行懲罰前述惡黨並阻止日本戰勝的計畫。
前述的故事背景設定讓人對本書有了期待,因為結合歷史與冒險的題材總是有製造出高潮迭起之戲劇張力的可能性。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安排了從如同被監禁般的惡質勞動環境以及監獄裡脫逃、惡質警察羅織人入罪、惡黨成員被連續殺害、憲兵隱蔽案情、破壞威力強大之武器被秘密開發等橋段,可以說是端出來的菜色相當豐富,而這也表示作者是很有企圖心地想把前述故事背景設定中可以被運用的敘事元素盡可能地澈底運用。只是,雖然有很好的題材,作者也很努力地想要活用所有可得的敘事元素來豐富故事內容,但是自己讀完本書之後,卻無法認為其故事情節是有高潮迭起之戲劇張力,而是有種讀完了雖然不至於給出太嚴苛之負評但卻也只是不過爾爾的感覺。
如果要去探究自己為何有此感覺的原因,那麼問題應該是出在,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鋪陳出的冒險情節、謎團事件、犯罪行為、歷史論斷、人性觀察等都有點流於淺薄而不夠到位,所以就算作者端出了一道什錦大拼盤,裡面有多樣菜色,但是因為個別食材都沒有被烹調入味,所以吃起來就無法讓人感覺美味可口。特別是作者沒有對謎團事件的調查多所著墨,所以讓人讀來感覺好像整起事件很容易地就被找出真相,而這樣自然無法讓故事情節產生懸疑的效果。作者想要寫得多、寫得廣、寫得飽滿,卻反而變成寫得雜、寫得淺、寫得草率,雖然這樣也不至於讓本書讀來變得無趣,但是卻會讓人讀完有種遺憾的感覺,感嘆本書其實可以寫得更精彩、寫得更聚焦而深入。
自己比較喜歡的橋段是,破壞力極大的秘密武器開發最後被揭穿是場騙局,而這場騙局不只是象徵著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本身就是謊言與妄想,更是突顯出在二次大戰期間看似軍力強大的日本,其實早已被自己內部的人性醜惡與腐敗侵蝕得只剩空殼。其實人生不也有時如此?像是夸父追日般地追求一個其實是虛妄而空洞的事物,但是其實所有身在其中的人們都只是協力著在維持謊言不被揭穿而已。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時限感染 殺戮のマトリョーシカ

日本推理小說家岩木一麻的長篇小說作品。與作者獲得「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大賞的作品《がん消滅の罠 完全寛解の謎》相比,本書給自己的感覺是比較質樸,不論在謎團事件的格局上或敘事情節的轉折上,本書都比較沒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勢,而是讓人感覺故事比較貼近現實,敘事進展比較平順而直接。當然,前述觀感是一個比較級的概念,畢竟本書故事是描述利用基因改造技術製造出可以在數年後讓人罹患致死疾病的病毒、並透過將病毒多次擴散至人群中來產生大規模感染、藉以讓社會上人心惶惶的恐怖主義行動,而要說這樣的題材是平實而貼近日常生活,可能也太過浮誇而虛偽。只是相較於作者過往作品之敘事起伏與想像力恣意發揮的程度,不論從好的或壞的意味來說,本書都是較為樸實而清淡的。
自己沒有生物技術或醫學的專業知識,所以要說本書故事所涉及的科技想像是比較接近現實且具可能性,都是自己主觀而淺薄的認知,並沒有任何論據以及參考價值。只是相較於作者先前所設計出、癌症竟可以被根治的謎團,本書所講述利用基因改造病毒來進行恐怖攻擊的故事,或許比較可以讓自己用粗淺而片面的知識去理解與掌握,且不會質疑作者為了要製造出人意表的故事情節,便不顧科學原理或誇大其實地杜撰。然而,本書的科技想像或許較不浮誇而接近現實,但也因為如此,本書的故事也就少了一點懸疑性與意外感,讓人讀來不會有種被挑戰的感覺。前述被挑戰的感覺是會覺得作者設下了一個自己想不透的謎團,而即使最後作者給的答案有點荒謬且一廂情願,但是至少在閱讀過程中會因為被情節起伏所牽引而獲得娛樂感。
也就是說,本書的平實,就好的意味而言是比較貼近現實,所以有一些零星片段是可以觸發出一點對人類社會現況的粗淺省思。但另一方面,就壞的意味而言,本書的平實就是敘事情節較為平淡無奇,缺乏高潮迭起的緊張感,感覺故事進展的走向沒有太多讓人有所期待但想像不到的驚喜,而結局也就是平平順順地將敘事軸線做一收束,製造不出太大的戲劇張力或衝擊效果。
本書故事中最大的謎團,或許是規劃出並讓共犯去執行恐怖攻擊行動的故事人物,是出自什麼樣的動機,才會做出這麼偏激而難以想像的反社會行為。一段可以說有點肥皂劇且不太特別的單戀情愫,很迂迴地讓本書的故事人物採取可以說是玉石俱焚的激烈手段,期待藉此能將原本讓人不抱太大希望的現實扭轉成會有奇蹟發生的未來。考量醫藥研發必須投入龐大資源以及藥廠營運與獲利的政治經濟學,有人為了要讓資源流向罕見疾病的藥物研發而從事前所未聞、犧牲與效益不成比例的偏激行動,或許也不是那麼不合理與荒謬。只是,本書故事一開始所鋪陳出的情節是讓社會恐慌不已、攸關許多人生死的恐怖攻擊行動,但到了結尾卻是收在一段有點膚淺而浮濫的個人情感上,並且有點潦草地描繪出問題突然可以迎刃而解、讓人可以充滿希望的展開,這樣的敘事不免讓人感覺虎頭蛇尾。
一具斷頭的女教授屍體在其自宅中被發現,可以說是讓本書故事情節得以展開的關鍵案件。只是,雖然發生殺人案件是讓本書故事中的警察可以開始行動的契機,但是如果這起死狀淒慘的殺人案件到最後只是被草率解決的話,那麼本書這樣的開頭就不能說是讓人滿意,因為其沒有被接下來的故事情節好好回應。

2018年10月7日 星期日

幽霊たち

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的長篇小說作品。在自己的印象中稱不上是量產的作者,時隔一段時間發表新作,自己懷抱著像是與好久不見的半面之舊(畢竟,自己也稱不上是作者的書迷,充其量只是讀過作者的幾部作品而已)重逢的心情,想從本書中找到一些浮光掠影來與自己先前閱讀作者其他作品的記憶相疊合。結果,自己在閱讀本書時所遇見的作者,讓自己感覺有點陌生,而在閱讀過程中沒有太多可以與過往記憶有所疊合的經驗或收穫,讓自己有種相見不如不見、過去的美好應該留在過去的感觸。
舉例來說,自己記憶中的作者,在鋪陳情節時往往會給人一種縝密嚴謹的感覺,但是在閱讀本書時,自己卻偏尋不著這樣的感覺,反而覺得不論是在敘事結構上或者是在論理邏輯上,本書故事都有些雜亂失序。也許是作者太想要表現其過人的想像力,所以用力過猛的結果就是讓天馬行空變成脫韁野馬,讓過往是偶爾脫軌一下而可以製造出幽默嘲諷效果的虛構,變成是脫軌太多而阻礙讀者進入故事的虛構。
本書故事講述一個地方望族複雜紊亂的人際關係,其中夾雜著不能說是尋常的人性與情感。在這樣的故事情節中,作者加入故事人物具備可以與往生鬼魂溝通的通靈體質,以及透過一人具備雙重身分來掩蔽其中一人已經往生之事實等敘事元素。作者所書寫出的故事情節,讓人不太能掌握其創作意圖是什麼,彷彿作者只是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為了製造轉折起伏劇烈的戲劇效果,而敘述了一個光怪陸離的故事,但是故事卻沒有太多底蘊或意境,可以讓人投射情感在其中,進而隨著故事情節的進展感受自己的情緒受到牽引。作者製造懸疑氛圍與情節翻轉的作為太過用力,所以讓本書通篇故事讀起來有點邏輯錯亂,不容易找出可以去對應到現實的敘事脈絡。而作者所設計出的人物,也讓人感覺不到真實感,其情感難以讓人產生共鳴,其行動則讓人感覺怪異不解。
此外,在閱讀本書時自己不斷懷疑,自己過去認為作者有其獨特幽默感的印象是否正確。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描繪各種異常或偏執的情感,但是卻沒有將之誇飾成可以讓人發噱或會心一笑的嘲諷,反而是過於認真地增加其重量,像是要用這樣的人物情感去製造出怪誕而離奇的敘事氛圍,藉以增加故事的張力。然而,沒有現實感的荒謬不可能讓人感覺沉重,而是只會讓人感覺毫無道理或章法;作者或許還是比較適合書寫以輕鬆詼諧為基調但偶有深意的故事,因為想像跟嚴肅之間或許存在,作者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讓兩者並存的衝突。

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アリバイ崩し承ります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山誠一郎的作品,收錄7篇講述鐘錶行年輕女老闆破解各式不在場證明的短篇小說。自己過去曾經閱讀過作者獲得2013年日本本格ミステリ大賞的作品《密室蒐集家》,而對自己來說,本書與之相比是有落差。
本書主要登場人物之一的男性警察,在因緣際會下走進位在商店街的鐘錶行並看到其牆上貼有寫著「アリバイ崩し承ります」的紙張,便好奇詢問年輕女老闆,而對方回答這是傳承自已過世之老老闆的一項業務。年輕女老闆進一步說明,對於身為其祖父的老老闆來說,因為主張不在場證明往往涉及聲明幾時幾分人在哪裡,而這樣的聲明是以鐘錶為基準所做出的,所以沒有人比鐘錶行的人更適合處理不在場證明是真是假的問題。之後當男性警察遇到嫌犯所主張不在場證明無法被破解的情況時,便求助鐘錶行年輕女老闆來獲得破案的突破口。
前述情節設定或者看來有點荒誕無稽,感覺太過天真與超現實,但是放進通俗娛樂小說的敘事脈絡中也不見得那樣無法被接受或需要被批判,畢竟作者無意探究人性與現實,只求馳騁其想像力、讓讀者動腦卻無法破解其所設計之謎團、並三不五時幽人生一默而已。其實平心而論,作者結合「安楽椅子探偵」與破解不在場證明的設定,即使完全是虛構而來且不具任何現實感,卻也不失新鮮感與趣味。
本書之所以無法與作者前作相比,問題或許不是在於情節設定,而是在於作者所構思出的不在場證明謎團。作者要挑戰創作出這麼多的不在場證明謎團,這樣的企圖心與自我期許或許值得鼓勵,但是這個挑戰本身所具備的難度,就算未能挑戰成功也不能說是因為作者的才華有限或努力不足。只是從結果來說,本書所收錄的故事,其中幾篇所鋪陳出的不在場證明謎團以及其最後被破解的手法,都有些不合情理,不太能讓人毫無懷疑地接受。
如果說作者所構思出的不在場證明謎團,主要是以「置換」某個元素來製造出讓人誤判或誤解的不在場證明,則本書中各篇故事所講述的「置換」,不是每一個在最後真相大白時,都能讓人毫無疑問地佩服作者又成功完成其想要達到的誤導效果。例如,在〈時計屋探偵とストーカーのアリバイ〉中,死者請求兇手殺了自己,並協助兇手製造不在場證明;就算不去探究這樣的情節是否符合人性或合情合理,死者透過偽裝自己的用餐時間來推遲自己死亡時間的認定,不管在法醫學上或在現實生活中都無法讓人不去懷疑其可行性。
於是,閱讀本書讓自己有了一個矛盾的感覺:一方面自己想要進入作者在本書中所虛構出的想像世界中,也的確某程度地進入了那個世界並藉此獲得閱讀的樂趣;但另一方面自己又常常被拋出那個世界,因為自己覺得想要進入那個世界的自已實在有點太過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