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嘘と正典

日本科幻小說家小川哲的作品,收錄6篇短篇小說,目前是第162回2019年下半期直木賞候補作。對自己來說,定義本書各篇故事是科幻小說,似乎是太過侷限這些故事可以被詮釋的可能性。一方面或許是因為受限於短篇小說的篇幅,本書各篇故事其實沒有太深入去建構其科幻小說的世界觀,或者為其想像積極在科學理論上自圓其說。另一方面,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作者以恰如其分的篇幅,鋪陳出自己的歷史觀、人性觀察與哲學思辨,讓其所書寫的想像有一種拒絕被便宜行事地界定的深度與厚度。或許可以這這樣說,本書各篇故事並非預言式的科幻小說,是透過書寫在人類未來可能發生的一種生活態樣來反思人類社會的當下,而是寓言式的想像,是虛構出一個就當前科學知識而言是否有憑有據或言之成理並不重要的狀況或事件,然後透過在某個特定歷史時空或人際關係中描述這個狀況或事件,來開展出可以誘發讀者去思考歷史或人性的視野。因為本書各篇故事是斷片式、未附帶明確解讀框架的虛構想像,所以其所誘發出的思考是多向而歧異的,而這或許正是本書故事的魅力所在。
本書中有些故事或許連要被界定為科幻小說都有點勉強。例如在〈魔術師〉這篇故事中,書中的魔術師宣稱發現了可以用來回到過去的時光機,並將之用來進行魔術表演且最後行蹤成謎,但是時光機的真偽從來不是該篇故事想要探究的重點,該篇故事想要引領讀者去審視的反而是,做為魔術師在事業上曾經大起大落、為人夫與為人父則是徹底失敗的人,如何影響其同樣成為魔術師的女兒,而女兒又如何在欣賞父親才華與厭惡父親行徑之間做出自己的選擇。〈ムジカ.ムンダーナ〉的敘事情節也是涉及到對親子關係的描繪與探討,雖然該篇故事看似在描述一個居住在菲律賓小島上的少數民族部落,其以音樂為貨幣的生活型態,以及其在與外界開始接觸後逐漸有了變化的過程,但是透過解開父親所留下無名樂曲的謎團,故事主角也重新檢視了自己受父親影響而一路走來的人生,並重新思考自己該如何面對父親對自己人生所產生影響的課題。同樣也是以父親所遺留的物品做為契機來帶出親子關係的重新檢視,作者在〈ひとすじの光〉中所書寫出的虛構想像,讀來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科幻小說感,而僅僅是在講述,故事主角如何透過挖掘出自己家族血脈所連繫到的過去,來為自己接下來的人生開出一個新的可能性。
書名同名作則是展現出作者想像力的華麗與細膩。雖然該篇故事情節描述到可以向過去發送訊息的電信裝置,但是這個敘事元素的內容細節,卻不是該篇故事所要著重書寫的重點,雖然這個敘事元素讓該篇故事沾染上一點點科幻小說的色彩。在該篇故事中真正讓人感覺有趣有創意的構思在於,因為向過去發送訊息變成可能,所以透過改變關鍵事件來改寫人類歷史也就變成可能,而維護人類歷史的無法被改寫,或者說維持人類歷史的正統性與經典性,就成為必要的作為。
〈時の扉〉中,一個要說是科幻小說更像是靈異小說的敘事元素,亦既是可以透過付出相應代價的方式來消去有關過去悲慘或不堪遭遇的記憶,被放入一個很像是一千零一夜的敘事場景中,讓一個敘事者對著擁有權威的王者說起了有關付出代價消去記憶的故事。該篇故事裡的敘事者說著曾經選擇消去記憶的人,雖然遺忘了過去,但在過去曾發生過的事,還是會用另一種形式來與現在藕斷絲連,而曾經存在過的情感,或許也會濃厚到,在沒有記憶的情況下,把過去與現在再次連接起來。
〈最後の不良〉則或許是在本書中最有社會批判意識的一篇故事,雖然其講述的是一起可能發生在人類社會不久未來的事件,但是要說其是在想像,科技發展所可能對人類社會生活型態所帶來的影響,還不如說其是在描述,人類社會因為文化意識的轉變而可能出現的新社會現象與價值觀歧異。所謂的流行是在追隨一個大眾均接受的潮流,而消滅流行來追求極簡,避免過度裝飾與消費,其實也是一種消滅個性的流行。為了表現個體的獨特性,讓個體有追求自己喜好的完全自由,除了抵抗從眾的流行外,還要抵抗追求極簡的實用主義,而這樣的抵抗本質上就是一種叛逆行為。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雪山の檻―ノアの方舟調査隊の殺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周木律的長篇小說作品。有點想不起來自己當初為何會購入本書,可能是因為題材吸引自己,畢竟在尋找諾亞方舟的探險隊裡發生殺人事件,這樣的故事情節感覺頗為有趣,也可能是因為自己想接觸一下作者的作品,稍稍窺探一下作者的寫作風格。讀完本書之後,看了一下amazon.co.jp網站上的讀者評價,3則評價的平均給分是3顆星,這樣的成績或許只能說是差強人意。或許因為作者選擇了一個格局相當恢弘的故事題材,所以會讓人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在讀完本書後,又會感覺本書故事內容其實有點薄弱,敘事結構有點鬆散,所以到頭來就會更讓人感到期待落空,對本書表現感到失望。如果在開始閱讀之前不對本書內容有不切實際的想像或自以為是的期許,或許就可以較不偏頗地享受閱讀本書所能得到的娛樂效果,即使作者賣弄知識到已經會減損閱讀本書故事本身所能獲得樂趣的程度,即使本書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本身其實少了點懸疑,也不夠驚悚,但也還是可以從閱讀本書中獲得一些什麼,例如閱讀作者在本書中所論述的宗教觀與歷史觀,是會啟發一些省思,而作者對傳說所做出的推論,就算有些天馬行空,但至少不失為一個有創意的想法。
在本書中擔任偵探角色的是一個具備過目不忘能力、讀破萬卷書的奇人異士,但是做出這樣的人物設定往往是個危險的選擇,因為能力超過凡人太多的人物設定,會讓作者不太能夠再為其增加什麼人性情感的描寫或刻劃,畢竟是個超人,所以就會超越凡俗的情緒或欲望。作者為了透過這名偵探角色來陳述自己對於人類宗教史的觀察與批判,所以給了這個角色相當鮮明的博學、好議論特質,但是在分寸沒有拿捏得宜的情況下,便讓這個角色對於人類宗教史的表述與議論占據過多的篇幅,進而讓讀者在閱讀時感覺枯燥無味與疲憊不堪。如果作者是要讓登場人物的宗教信仰成為犯案動機的一環,其實只要使用少量的篇幅說明在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中均存在有教義不同的教派,以及一般人對前述宗教教義內容的一些刻板印象,其實是了解不夠深入,甚至是偏見或誤解,或許便已足夠。作者讓本書故事的登場人物就歷史與宗教做出長篇大論的陳述,可能是為了讓本書故事有一些不同於其他推理小說的風味,同時也填補本書故事所描述謎團事件的不夠有趣,但是就結果而言,這個動作其實是治絲益棼,讓人更不容易進入本書故事中。
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封閉環境中,總數8人的群體裡有5人接續死亡,那麼如果這5人的死亡除了意外之外都可以歸責於同一人,則真犯人的身分便已經呼之欲出,因為存活的3人中還要扣除擔任偵探與偵探助手角色的登場人物,畢竟作者不是阿嘉莎克莉絲蒂,不會安排偵探或偵探助手是真犯人的情節橋段。雖然作者有嘗試製造出情節轉折,讓偵探助手受到真犯人的誘導做出可以讓真犯人脫罪卸責的推理,但是當被推理出來的犯人在還沒有跟偵探角色對決便已死亡的時候,有點閱讀推理小說經驗的讀者都會開始懷疑,這可能只是真犯人嫁禍栽贓的詭計。除了真犯人的身分少了點懸疑外,真犯人用來讓人不會懷疑到自己身上的犯案手法也有點粗糙而漏洞百出,不管是登山帳篷密室的製造手法,或透過讓人過敏嚴重發作的殺人手法,都不是讀來會讓人拍案叫絕或出乎意料的有趣構思。或許,如果沒有作者就人類宗教史所書寫的長篇大論,則本書故事內容可能會更加乏善可陳,雖然這樣的長篇大論賣弄知識的色彩太過濃厚,讀來讓人負擔沉重。
作者給了諾亞方舟這個宗教傳說一個解釋,不論是否是過於天真不成熟的妄想,但是至少是個讀來會感覺有趣的想法。用火是人類文明進化上很重要的里程碑,而利用高溫來精煉出工藝用的材料,更是讓人類的生活條件有跳躍式的改善。大洪水的災害是在各個人類古文明中均有存在的傳說,而人類如何克服或對抗天災的威脅,歸因成神的作為便是讓宗教取得控制人心的力量,而如果是歸因在人類自己的努力,便是要人類自己不斷去找出自己面對困境的能力與信心。或許,對宗教信仰的需求就是來自人心的軟弱吧!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オレオレの巣窟

日本推理小說家志駕晃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在廣播電台關係企業位居要職,2016年參加『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大賞但沒有獲得大賞,不過即便如此,還是在2017出版第一部小說作品,正式成為兼職小說家。不論自己在實際讀完作者的作品後有何評價,不斷涉足新領域的斜槓人生,總還是會讓自己產生一種帶著強烈好奇心的想像,想著作者會如何活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現出有個人特質的寫作風格。這樣的寫作風格並非作者把自己的人生經歷直接寫成故事,而是作者基於其人生經歷而發展出一種觀看世事的角度,並以前述角度去表現自己所虛構出來的敘事情節。不過對自己來說,在本書中作者並沒有展現太強烈、富有個性的寫作風格,而是像一個專職寫作的小說家,用平穩樸實、但或許比先前作品成熟一些的筆觸,書寫出本書故事。當然,如果本書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讀來會觸發一些想法或起伏轉折出乎意料,好像也沒有必要去執著於找出作者身為兼職小說家的獨特性,因為畢竟小說家還是得用作品發聲,作品的良窳遠比作者個人生活有不有趣來得重要。
本書故事講述在現代社會中日益嚴重、似乎已無法有效管制的詐欺犯罪行為。電話詐騙、交友網站用暗樁誘騙網友消費、結婚詐欺、詐騙集團金主用假洗錢真洗劫來搶奪詐騙集團首腦的財產,作者透過交錯描述數個登場人物的人生際遇,交織出一個道德感薄弱、金錢觀錯亂之虛構但些許反映社會現實的世界。在前述世界裡,其中一個登場人物曾經有望成為社會菁英分子,但因為突如其來的家道中落而開始從事放高利貸的工作,最後成為詐騙集團首腦,成功透過不法行為累積財富。曾經任職於證券公司但受到金融風暴波及而辭職的另一個登場人物,則因為好女色且可以輕鬆說謊的性格,開始從事結婚詐欺。背負助學貸款還款的沉重壓力,從事零售服務業工作的微薄收入根本無法讓自己翻身,所以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一個女性人物最後還是踏入了情色工作的世界。因為肥胖而求職不順利,另一個女性登場人物最後被交友網站所僱用,以虛構的身分誘騙登錄網站的網友增加消費。
前述形形色色的人生際遇,或許可以交織成相當有趣的故事情節,但是本書故事對自己來說卻有點流於平庸,情節展開雖然有起伏轉折,但是沒有脫出自己可以預想得到的範圍,甚至到了結尾,還是落入正義終將伸張,犯罪者終究難逃法律制裁的套路。詐騙集團首腦想要金盆洗手,卻為了洗錢而掉入詐騙集團金主所設下的圈套,只是身為讀者的自己會覺得在澳門所發生的事件其實有點誇張,首腦會掉入這樣的圈套未免有點天真。當然誠如金主所言,從事詐騙行為反而會因為過度自信而容易受騙,但是會如此信任要幫助自己洗錢的人,一點懷疑都沒有,以一個詐欺慣犯來說,未免有點太沒有防備心。繼承鉅額遺產的女性登場人物沒多久就因為揮霍無度而必須到酒店上班,靠整型而獲得的美貌,讓其可以對曾經用結婚詐欺騙取自己金錢的騙子設下圈套,但是就算最後惡徒被繩之以法,這種廉價的正義對自己來說還是有點膚淺。更遑論最後首腦去自首,將背後金主供出,這種想重新做人的更生劇情,會讓自己感覺是虎頭蛇尾。
或許因為本書故事一開始把詐騙描寫得太過成功,所以到了結尾只能虎頭蛇尾,讓登場人物一瞬間都回歸正軌,該被懲罰的被懲罰,該重新展開人生的重新展開人生。不過雖然由登場人物的人生際遇所交織出來的整體故事情節有點流於平庸而草率,但是作者還是有做些功課的事實,是可以從其描述個別登場人物之際遇來看出。因為助學貸款還款壓力而必須從事情色工作的女子,遇到因為經營詐騙集團而致富的男子,雖然是從金錢援助開始的關係,但是因為看見彼此人生的缺憾而產生的憐憫之心,逐漸醞釀成關愛,最後變成愛情。即使這樣的故事情節說起來還是有點老套,但是因為是以稱不上浪漫也沒有童話色彩的社會現實做為背景,所以讀來還是會讓人有點感觸,或許人的情感才是拉回被慾望扭曲之人性的良方吧!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COVER 東京駅おもてうら交番・堀北恵平

日本推理小說家,或應該說是驚悚小說家,内藤了「東京駅おもてうら交番・堀北恵平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在之前同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中,僅僅是被帶過而沒有說清楚的謎團,在本書中終於有了比較明確的釐清,雖然讀者在閱讀第一部作品時應該已經抓到作者針對該謎團所釋出的暗示。作者設定東京車站為一個可以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時空通道,而一個在僅存在於昭和時代的東京車站分駐所中執勤的資深警察,以及一個在現代尚在培訓中的新人女警,透過東京車站的時空通道,兩人得以在分駐所中相見並喝茶聊天。雖然為何會發生這樣狀況尚無法解釋,但是有人可以在東京車站遇到這位活在過去的資深警察,已經成為現代警察之間的一項都市傳說。作者以前述情節設定做為系列作品的基調,除了讓東京車站染上一層神秘與詭譎的色彩外,也讓存在於不同時代的警察,透過穿越時空得以交換想法或進行經驗傳承。作者在本書故事甚至還留下一個伏筆,就是在資深警察與穿越時空而來之新人女警相遇的時點過後數年,資深警察便將身亡。
只是對自己來說,前述情節設定似乎沒有為本書所主要敘述的謎團事件增添什麼懸疑或恐怖的色彩,甚至可以說跟這個謎團事件的調查過程沒有太大關聯,彷彿就是兩條敘事軸線,並沒有多大的交集。雖然作者有鋪陳一起發生在過去的離奇殺人案件,被認為是凶手的男子披著被害女子的頭皮身亡,而資深警察對於兩人之間的關係有其個人的見解,但是自己讀到這個橋段時,其實並無法聯想到新人女警在現代的時空中所參與搜查的案件,也無法看出新人女警從資深警察的個人見解中得到什麼對於破案有幫助的啟示。或許,作者還是在創作所擅長的離奇驚悚事件,而有關於東京車站連接古今的情節設定,不過是種敘事上的裝飾,可能有助於讓新人女警,也就是系列作品女主角,可以有更鮮明與生動的人物性格。但是,如果把這層花俏的裝飾拿掉,對本書故事情節的展開似乎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而這樣就會讓自己覺得,前述情節設定只是種花招,雖然讀來會讓人感覺有趣,但是對增加本書故事的精彩度而言,其實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
至於本書所主要敘述的謎團事件,自己讀來的感覺是,不論是敘事情節轉折所製造出的懸疑感,或者是場景動作描寫所營造出的驚悚氛圍,可能都不夠到位。在旅館拍攝愛情動作片卻慘死的女演員,正職是照護機構的護士,其死狀讓人覺得相當不舒服的原因是因為其胸部被凶手割下並帶走。死者胸部上疑似刺青的圖案是日本特有種的蝴蝶,而網路上販售成人用品的網站竟販售死者胸部的複製模型,循著這兩條線索往下追查的警方,又遭遇到接連兩起的殺人命案,一起是與前述死者毫無瓜葛的女性同樣被殺害並割下胸部,另一起則是前述販售成人用品的網站,其模型製作工廠遭人縱火而經營者葬身火海。遺留在第二起命案現場的圖鑑夾頁成為破案關鍵,最後被逮捕的凶手是與第一位被害者在同一照護機構工作的工作人員,因為對於被害者懷抱偏執的愛慕之情,所以被被害者意圖拉開關係距離的行為所激怒,進而犯下一連串的凶殘罪行。因為偏執的感情而產生殺人的動機,因為異常的執著而對死者屍體的特定部位做出肢解的動作,其實都不能說是很有想像力或構思很新穎的敘事情節設計,而要說前述犯罪手法有多麼詭異或驚悚,自己讀來感覺是其實還好。
或許系列作品之後的發展方向,應該要朝向讓時空穿越的情節設定可以更與在現代發生的謎團事件調查產生更緊密的關聯性或有趣的互動關係吧!穿梭在東京車站並感受其既傳統又現代的融合風情,作者應該可以帶讀者走進這樣一個世界中,讓讀者去體會,如果一場犯罪調查在加入歷史的敘事元素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變化,而身在其中的角色人物又會因為這樣的經歷而有什麼樣的啟發與成長。本書故事對自己來說,並沒有發揮或善用系列作品情節設定的預期功能,在其中不論是系列作品女主角的形象立體感或特質鮮明感,相較於第一部作品可能都較為薄弱,而其所主要敘述的謎團事件又不是那麼特別與吸引人,所以如果作者還會持續創作同一系列的作品,則期待下一部作品可以更好。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空色の小鳥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崎梢的長篇小說作品。即使在讀完本書後,自己還是想不起來當初會購入本書並將之列入閱讀清單的原因。自己應該不至於會對作者原本是個書店店員的經歷感到非常好奇或特別有興趣,而且即使當初自己的想法是這樣,那麼應該會想要購入閱讀的是作者以書店為背景舞台所創作出的系列作品,而非是在去年出版的本書文庫本版本。或許當時自己是被在Amazon.co.jp網站上所載的本書介紹文字所吸引,也或許自己是因為想嘗試閱讀作者的作品,所以找在當時算是作者比較近期出版的作品,也就是本書來閱讀,總之,自己會閱讀本書,對現在的自己來說就是個不在預料內的偶遇。因此,自己在開始閱讀前,對於本書並沒有什麼期待,也沒有什麼想法,就看自己會被本書故事帶到什麼境地,會因為書裡人物的言行舉止而被引發什麼樣的思考或想像。讀完本書後,覺得自己一開始閱讀本書時,是沒有什麼想法的白紙一張,或許更有助於自己去體察本書故事的特有韻味,並且看到作者在形塑人物形象上的用心。
其實,本書故事情節很想是一齣講述豪門恩怨的肥皂劇,如果換個作者來寫,應該就是具有戲劇張力的衝突場面不斷,以及登場人物為了勾心鬥角而紛紛使出各式各樣的陰謀詭計。一個白手起家而累積相當財富的資產家,自己唯一的親生兒子一度離家出走,在被強制帶回家後不久就因為火災意外身亡。資產家的另一個兒子,其實是其第二任妻子的小孩,跟資產家並無血緣關係,甚至資產家並沒有完成法律上的收養程序,這個兒子對於資產家的財產並沒有任何繼承權利。這個並未被資產家所接納的兒子就是本書故事的主角,其透過調查得知,資產家的親生兒子生前的同居女友目前是獨立扶養一個女兒的單親媽媽,日子過得辛苦且因為罹癌而不久人世。主角費盡心思取得前述母女的信任,並在母親死後取得女兒的監護權。這個應該是資產家在世上唯一直系血親卑親屬的小女孩,成為主角用來對抗資產家身邊宛如豺狼虎豹的親戚們的武器,而原本主角是想透過小女孩來謀取資產家的財產,雖然最後盤算落空,但是卻發現自己在小女孩身上找到自己從未有過的家庭溫暖與歸屬感。本書故事情節梗概,在被用文字簡要敘述之後變得有些通俗與廉價,感覺起來不太具有被閱讀的價值。
然而,本書對自己來說表現得較為出色之處,是登場人物的形象塑造頗為生動立體。主角在接近母女時雖然想要表現出善良溫厚的形象,但是不論在母親生前或取得小女孩監護權之後,其做為一個照顧小孩的人,都顯得有些笨拙與力不從心。主角當時在交往的女性,是個在職場上發展得相當不錯的美髮師,雖然宣稱自己是不婚主義者,但其實卻是因為生理上的缺陷所做出的無可奈何決定。資產家有兩個妹妹,其中一人的兒子認為自己是資產家親生兒子死後的唯一接班人,所以表現得囂張跋扈,在得知小女孩的存在與主角的意圖時,所採取的行動卻又顯示出其器量狹小。資產家另一個妹妹的丈夫,得不到資產家兄長的信任,想要在親族間擺出長輩的姿態,卻也只是處心積慮想透過安排主角跟自己的女兒結婚,拉攏主角擴大自己的勢力。被安排要跟主角結婚的資產家外甥女,為了不切實際的夢想離家出外闖蕩,結果卻負債累,並自以為是地以為跟主角結婚會是其解決所有問題的手段。本書故事裡的形形色色人物,不是什麼具有獨特性格的特色人物,但卻都被刻劃描繪得形象滿鮮明立體,讓人讀來感覺生動有趣。
最後本書故事有個算是正面的快樂結局。雖然小女孩並非資產家親生孫女,因此主角的計謀失敗,但是經過這場風波,主角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歸屬感,並組成自己可以安心生活在其中的家庭。對於血緣有相當執念的資產家,託人傳話希望主角能偶爾帶小女孩去看看他,畢竟錢財買不來人的感情,而孤獨的老人總會需要人的陪伴。囂張跋扈的外甥雖然擊退了主角,但是仍然因為自己的濫用職權而被喪失了成為資產家接班人的可能。這樣的結局其實有點平庸,但卻讓自己讀來感覺有些許的暖意。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賢者の贈り物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短篇小說集,收錄10篇作品。本書所收錄的短篇小說,都是作者基於同樣的創作概念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亦既是在每篇故事裡,將一個一般人耳熟能詳的童話或神話故事橋段進行轉化,放進現代的時空背景中,結合一個日常生活的謎團事件,然後變成一篇全新的創作。雖然這樣的創作概念頗有有趣,而且作者還真的創作出10篇並不能說是一直複製模式、看得出有創作概念一致性卻又有內容變異性的故事,但是自己必須坦言,對自己來說本書的整體表現並非是相當精彩。要細究為何會有這樣觀感的原因,應該是作者把其擅長或偏好的寫作風格或手法放入其中,亦既是把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謎團或難題,讓一個並非具備過人天賦之偵探的一般人,在與他人對話或自問自答的過程中,用很縝密的論證邏輯推導出答案,而這個答案可能無法驗證對錯,或者只是一個可以解決難題的策略,但無關對錯。而之所以自己會覺得作者這樣可以說獨具特色的寫作風格或手法,在本書中並沒有發揮得讓自己覺得精彩,正是因為其所描述的論理邏輯,套入一個看似平凡無奇但其實日常感並不足的日常生活謎團中,是無法激發出讓人感覺有趣的火花。
自己曾經讀過本書所收錄的第一篇故事〈金の携帯 銀の携帯〉,坦白說自己在要開始重新閱讀的當下,並無法回憶出其該篇故事情節的任何細節。而這次的重新閱讀,讓自己有機會去檢視自己為何無法對該篇故事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首先,該篇故事描述一個讀來感覺是刻意虛構出來、其實很不日常的日常生活謎團,亦既是為何在手機送修時,店家所提供的備用機會內含不同價位的電子貨幣儲值金額。這樣的謎團擺明就是要重現金斧頭與銀斧頭的道德選擇,但是硬要將之放入現代的生活場景中,就顯得有點刻意而做作。其次,讀到在該篇故事主角一邊推論這個謎團事件為何會發生,一邊也思考自己該如何行動的自我論辯過程,會有種為何要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的感覺,雖然或許作者就是要書寫一個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會發生的非日常經驗,但是當作者所書寫的自我論辯過程,其實可以說是當事人自己耗費時間為自己築出必須自己找路脫出的迷宮時,就會讓人讀來有種感覺,即為何自己要閱讀這樣一篇描述主角吃飽沒事為自己找碴的故事。而該篇故事的閱讀經驗,或許就是例示了,為何自己閱讀本書不會感覺其表現得很精彩的原因。
不過,或許本書並非每篇故事都讓自己讀來感覺這麼不精彩或甚至無趣。舉例來說,在〈経文を書く〉中作者雖然還是書寫出一個其實並非很日常的日常生活難題,亦既是如何讓一個花費已經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範圍之費用在購買紅酒上的人,能夠改變自己這樣自掘墳墓的生活惡習,但是作者卻是用一人徵詢另一人是否有好策略建議的對話形式,來鋪陳出該篇故事的論辯過程。在該篇故事中,就解決日常生活難題所得出的策略方案,重點不在是非對錯,而是在是否能夠發揮作用,而最後主角們所討論得出的結果,雖然起了改變當事人生活惡習的作用,卻產生其實可能更為棘手且影響更為負面的副作用。
前述〈経文を書く〉的情節轉折,相較於〈金の携帯 銀の携帯〉,會讓人讀來感覺比較有趣的原因是,因為雖然是在同樣虛構出來的現實生活場景中,但描述一個人自己鑽牛角尖的過程,自然是比不上描述一群人透過論辯發想出策略方案之過程來得有趣,特別是後者所書寫出的問題與解決策略,都讓人覺得是新鮮有創意,並非容易想像得出來。而在本書中同樣讓自己覺得讀來還算有趣,感覺得到作者構思之巧妙與創意的故事,還有〈ガラスの靴〉、〈最後のひと目盛り〉以及〈最も大きな掌〉等。而題為〈玉手箱〉的故事,則是讓自己讀來會感覺像是在旁觀當事人自找麻煩之過程的故事。
至於作者在本書每篇故事中都有安排一名姓氏為「磯風」的女性角色登場,這樣的手法其實對自己來說,只能解讀成作者在展現其在創作上的玩心,但是並沒有發揮到讓各篇故事產生相互呼應作用的效果。而如果要細究這個在各篇故事中登場的女性角色是否為同一人,或是否彼此之間有何關聯,則好像又是個自找麻煩的論辯推理,似乎並無太大實質意義。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高校事変 III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長篇小說作品,是系列作品的第三部。或許是自己已經習慣作者在本系列作品中會毫無設限且不在乎是否荒誕不經地恣意發揮想像力,所以對於本書故事情節是否具備現實感或合情合理,好像就也沒有那麼要求或在意。畢竟系列作品女主角雖然只是高中生,但身上已經背了數十條人命,即使是為了伸張正義而以暴制暴,但是其一個人就可以對抗一群黑道或一隊傭兵,就算作者說明其過人的戰鬥能力是因為其從小就受過異於常人的訓練,但這實在還是很難說服自己,主角這樣的人是在現實生活中會有可能出現的人。或者應該這麼說,系列作品主角的人物設定,是已經誇張到不應該硬要用現實去挑戰或質疑的虛構想像。當然,如果本系列作品就是在販賣完全不被現實或日常所侷限的想像,那麼作者一部接著一部地出版,就必須確保持續被養大的讀者胃口,不會嫌棄故事是老狗變不出新把戲,也必須想辦法讓讀者不會嫌棄故事的味道不夠,滿足不了已經飽受辛辣刺激的讀者味蕾。因此,本書一定要推陳出新,比前兩部作品更能跳脫出讀者所能預想得到的格局。而從此角度觀之,本書是相當成功的。
在日本境內綁架超過七百人的未成年問題少男少女,秘密送到東南亞一座孤島上接受矯正或輔導教育,但是嚴厲到毫無人性的校規,以及透過武裝部隊來控制甚至是壓制被綁架來的少男少女們,便讓人懷疑設置這樣空有學校名義的場所到底真正的意圖是什麼。設置這樣的場所需要相當的資金,更不用說還會受到很多法規的限制,但是作者就只是很輕描淡寫地說明,主謀有辦法透過特殊管道籌措資金,而有錢能使鬼推磨地,這樣大規模的犯罪行為便能順利進行,不被外界所發現,更遑論被抨擊或批評。這樣很輕易地就可以挑出很多疑點或破綻的本書故事情節,卻好像因為太過誇張而超現實,便反而可以完全將之當成一篇虛構與幻想的故事來閱讀。
只是雖然故事情節的起伏與轉折,在不去計較是否合情合理後就也讀來頗有娛樂效果,但是在本書故事中讓主謀去策動整起事件的緣由或動機,是再怎麼樣不去在乎是否合情合理,都會讀來感覺很薄弱而牽強。就算主謀是精神病態,就算其因為曾經無法解救受虐兒而決定研究受虐對腦部發展之影響,但是如此大費周章,就只是為了收集完整的數據資料,再怎麼解釋都很說服自己是一個符合人性心理的行為動機。
作者寫到恐怖份子透過洗腦教育,來培育未成年的士兵,也寫到未成年人社會適應不良,已變成社會問題。這樣將國際政治情勢或社會運作失衡等敘事元素帶入本書故事情節中,對自己來說是沒有辦法為本書故事的虛構幻想增添什麼現實感。特別是在本書故事結局中,曾經都是懷抱各式各樣問題的問題青少年們,在團結一心為自己的自由與生存奮戰後,就彷彿脫胎換骨地將過去的問題拋開,用更積極正面的態度迎向未來的生活。這樣的情節安排,只能說太過陽光正面,不太對自己的味。雖然作者看似要在本書中有點認真地探討教育、青少年的課題,但是其主要目標還是要寫出一部讓人讀來感覺緊張卻又不忍釋卷的娛樂小說,所以前述帶有社會現實感的敘事元素,到頭來在本書故事裡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或功能,因為作者還是用相當篇幅在描繪主角對抗敵人的場景,雖然讀來感覺不錯,但是就排擠到可以更嚴肅討論前述課題的空間。
隨著系列作品的登場人物越來越多,與主角之間的互動也越來越有人情味,主角的性格也逐漸有了變化。主角曾經像是個殺人機器,對周遭人事物漠不關心,只要他人不來叨擾自己或侵害自己權益,就跟他人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距離,但隨著系列作品故事情節的展開,主角逐漸轉變成會出手營救陷入危機的他人,會與其他人發展出相互扶持的信賴關係,同時也不再只是獨來獨往,而開始有了可以稱上是友誼的人際關係。如果作者繼續創作出系列作品,則或許主角的個人成長史就會有更完整的描述,而透過描述主角的成長,或許就能啟發讀者去思考,人是可以擺脫血緣、遺傳、成長環境等影響,靠自己的力量確保自己不會走上錯誤或偏差的人生道路。至於主角之後會不會有愛情降臨,就只能說待下回分解了。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絶対正義

日本推理小說家秋吉理香子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可以說是很有創作企圖心地想要描繪出一個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並透過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去討論,正確的事並不一定總是最符合人性的事,一味講究是非曲直,只是會更突顯出人性裡必然會有的卑劣自私。
本書塑造特色人物形象的風格與手法,對自己來說其實很像是日本電視劇,其把某種特質放大到極致,放大到幾近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藉此得到誇飾的戲劇效果,並且與現實產生可以讓人進一步思考的對比。在本書故事裡,不論事情大小,只要是違反法律或規則馬上採取告發行動的主角,總是義正詞嚴得讓周遭的人無法反駁,最後只能接受其無可挑剔的正確與正義,但是這樣的行為會對人性產生極大的壓力,而當這樣的壓力反撲時,就會讓故事情節走向悲劇收場。主角身邊的人因為主角完美無缺的正義而厭惡著主角,而與主角從高中時期就認識的四個主要登場人物,更是因為主角所追求的正義,而面臨生活被徹底破壞的危機。到最後四個主要登場人物的犯罪行為還是紙包不住火地被暴露出來,而主角的女兒隱藏在其訴諸正義之行動背後的內心真意,讓人不免想到,有光就有影,所謂的正義並非總是純淨,並非完全沒有參雜到自私或自我滿足的雜質。
作者的創作企圖心也展現在其敘事手法上。作者先鋪陳出一個讓人困惑不解的謎團事件,即應該已經被殺害的主角竟然寄邀請函給聯手殺害她的四個主要登場人物,並接著用對稱的敘事結構帶出四個主要登場人物,如何被主角所追求的正義逼迫到必須採取激烈手段來反抗。因為主角的特色人物形象本來就誇張到缺乏現實感,所以在整體故事中,即使總是會有在現實裡難以想像會發生的情節,好像也是無可厚非。
然而,因為作者要書寫的是不近人情的正義以及總是無法通過高道德標準檢驗的人心與人性,所以還是得適度地貼近社會現實,因為沒有現實做為一種尺度來丈量,就無法界定故事裡的是非曲直。因此,本書故事為了要增強敘事情節的戲劇張力而犧牲掉的現實感,對自己來說,就是到頭來還是讓通篇故事因為少了真實且可以引發共鳴的人心與人情,而只能成為一篇很有衝擊力與娛樂效果的故事。或許應該這麼說,雖然每個人都會有不想被人窺見、甚至見不得光的陰暗面,做過一些不想讓人知道的小奸小惡,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定就算是要殺人滅口也一定要掩蓋起來的秘密,作者因為要製造出本書故事的戲劇張力,所以就讓本書故事裡的每個登場人物都有很戲劇性的人生,但是這樣的敘事手法太刻意也太匠氣,就會給人一種距離感,像是只是在旁觀,看著登場人物經歷大風大浪,卻找不到可以投射自己情感的切入點。
當然,小說本來就不能只是平庸無趣人生的鏡像,加油添醋讓故事情節有起伏與曲折是必要的。本書故事情節的轉折並非不精彩,只是其轉折是立基於故事裡的每個登場人物都有內容不一但性質類似的遭遇,也就是每個人都被主角的正義逼上絕路而必須做出困獸之鬥,這樣就會讓人讀來有種疲乏感,因為加油添醋到味道太過濃郁強烈,就會讓人味覺疲勞。作者的敘事結構太過工整,所以給了讀者一種預期心理,期待下一個登場人物的人生又有什麼樣的際遇,是即使必須殺人也要加以隱瞞,但是為了要刺激讀者感官,讓其預期心理得到滿足,所以就又必須讓四個登場人物的人生際遇不能太過簡單平凡。只是受限於篇幅與能力,作者並無法花費足夠的氣力去將每個登場人物的際遇都描述到同樣細緻與深入的程度,而這樣就會讓某些登場人物的際遇讀來感覺有點膚淺與缺乏現實感。
或許,前述的讀後感所代表的是,自己期許作者去達到一個很難達到的平衡,就是既要讓故事讀起來有娛樂性與戲劇張力,又要故事讀起來能啟發對人性與現實的反思。但是自己之所以會這樣苛求作者,是因為作者很有企圖心地想要去探討,追求正義的陰暗面這樣一個嚴肅的課題。如果自己只是把本書當成通俗娛樂小說來閱讀,可以很專注地享受作者透過鋪陳敘事情節展開所製造出的懸疑效果,則或許就可以不這麼吹毛求疵,雞蛋裡挑骨頭。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闇に香る嘘

日本推理小說家下村敦史的長篇小說作品,為2014年第60回江戸川乱歩賞的受賞作。據悉作者連續9年向江戸川乱歩賞遞交作品,終於在2014年以本書獲獎並得到出版本書、以作家身分出道的機會。雖然前述經歷可以說是展現作者的堅持,即使成為作家的道路並不平順,但是仍然不放棄,最後成功抓到屬於自己的機會,但對自己來說,前述經歷比較像是十年磨一劍,因為有過去的失敗,才能讓作者把自己的功力持續向上提升。本書或許展現出作者想要獲獎的強烈企圖心,不論是題材的選擇,還是敘事情節的鋪陳與轉折,都看得出來有要讓評審眼睛為之一亮的用心與努力,但是否用力過猛而流於匠氣,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在自己讀完本書,並得知作者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奮鬥才能得獎並成為作家後,就對本書的表現產生一種可以說是偏見的感覺,覺得作者就是從過去多次的失敗中學習,找出可以在推理小說的文學獎中獲勝的方法與技巧,並在精準地將之實踐出來後,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之所以會有前述感覺,第一個原因是作者選擇了一個對自己來說有點冷僻的題材。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許多之前到中國東北開墾的日本人,因為無法即時撤退而被迫留在當地,並與在日本的親人斷了聯繫。一些被留在中國東北的小孩,長大成人後回到日本與親人相認,取回日本國籍,並以日本人的身分認同重新展開生活。前述歸鄉認親的過程並非總是順遂與溫馨,誤認或甚至冒名頂替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而回到日本生活的日本人自然也有許多問題需要面對。以這樣被歷史所牽動的個人際遇做為基礎,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書寫出一個謎團事件,即主角懷疑自己從中國東北回日本、與母親相認並同住的哥哥,其實是個冒牌貨,甚至懷抱惡意想要殺害母親。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懷疑,原因是主角的孫女需要換腎,但是身為伯公的哥哥卻拒絕接受捐腎的比對。主角因為懷疑所以展開調查,但是在調查過程中卻像是走入迷宮中,對於自己所接觸的人是否說的是真話無法確定,甚至有人跑出來宣稱自己是主角真正的哥哥,而不斷寄給主角的神秘匿名信讓整起事件變得更匪夷所思。
然而,整起事件會有如墜入五里霧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主角是個盲人,而這同時也是讓自己會感覺作者寫本書是為了要得獎的另一個原因。作者挑戰不依循典型推理小說的敘事套路,讓本書故事裡沒有符合嚴謹定義的偵探,而只有一個好像一直被擺布、被欺瞞的盲人,掙扎著要解開自己一直在糾結的疑問。嚴格來說,本書故事中的謎團事件其實並不是什麼精心設計來混淆視聽的陰謀與布局,也不是什麼出於私心或貪念而犯下的罪行,而是一個不想讓當事人知道、一直被隱瞞的秘密。如果主角不是被設定成眼睛看不到的人,其實本書故事中很多的懸疑或許根本就不會成立。也就是說,作者嘗試用自己所設下的敘事條件來書寫,只有在這樣的敘事條件下得以言之成理的故事。作者有這樣的創作企圖心或許值得鼓勵,想要創出新的敘事格局,自然也不應受到太嚴苛的批評。只是如果太過追求創作上的獨特與新意,或許就會因為太過偏執而犧牲掉故事敘事情節所能帶給讀者的共鳴或感動,也就是說本書故事或許會讓人讀來眼睛為之一亮,但是開了眼後卻發現視野裡的景物有點空虛冷清。
或許應該這麼說,主角因為自己看不見而一直對許多蛛絲馬跡感到懷疑,這樣的敘事橋段一再地在本書故事中反覆出現,但是這樣的敘事橋段不斷堆疊的結果是,讓身為讀者的自己覺得枯燥乏味。特別是最後謎團事件的真相得以被揭開,是因為主角終於有機會找到可以給答案的人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問,但是當自己讀到這裡時就不免在心中質疑,如果不是因為主角眼盲,會有可能或必要兜這麼一大圈,事情的真相才得以被揭開嗎?
最後一個讓自己感覺作者很刻意要讓本書得獎的原因是,作者在本書故事裡放入許多敘事元素,意圖讓本書故事內容更為豐富,雖然自己讀來覺得是畫蛇添足。例如,用點字寫成的神秘匿名信,內容看似沒有意義與邏輯,卻是暗藏密碼可以被解讀出重要訊息。其實寄信的人大可明說,是否有故弄玄虛的動機與必要性讓自己存疑。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甦る殺人者―天久鷹央の事件カルテ―

日本推理小說家知念実希人「天久鷹央の推理カルテ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接連閱讀同一系列的兩部作品,對自己來說並不是很常發生的事,因為會覺得不應該太侷限自己在一個不斷繁殖增生的敘事世界觀中,即使自己在閱讀第一部作品時對系列作品的演進有所期待,也因為從過往經驗裡所學到的道理是,任何有趣的事物都會有落入窠臼而僵化的可能,以及持續接觸會產生邊際效益遞減的效果。先前讀完本系列的另一部作品時,其實不能說是獲得相當滿意的閱讀體驗,但是因為突然想到被過度遵循的原則會變成教條,所以就有點反動地把幾乎與該作品同時購入的本書拿來閱讀,想看看接連閱讀同系列之兩部作品並進行比較會是怎樣的狀況。而讀完本書後,很直覺地與自己先前讀完的同系列作品進行比較,雖然先前讀的作品從出版時序來看是本書的後作,但是就作品的成熟度與完整性來說,本書並沒有比先前讀的作品遜色太多。
對自己來說,本書有一個贏過先前讀的作品的地方是,本書的謎團事件看似簡單直接、沒有太多枝節,但是卻比在先前讀的作品中被書寫出來、由複數事件所構連起來的謎團事件來得有趣與引人入勝。要用單一謎團來撐起一部長篇推理小說,如果謎團本身不夠懸疑與難以猜想,則很容易讓故事敘事情節變得拖泥帶水,枯燥乏味。本書所書寫的謎團事件,一開始的鋪陳好像讓人不太能期待故事情節會有什麼峰迴路轉的發展可能,特別是當解謎的關鍵被導向連續殺人魔是否有個雙胞胎兄弟,而故事登場人物的數量又好像沒有多到可以讓嫌疑人無法被特定的程度時。但是當作者用一個非常罕見、兩個受精卵融合成一個個體成長的嵌合體現象,來收束其在通篇故事中所安排的所有線索時,本書故事敘事情節的起伏轉折就變得完全不能預料且有趣了起來。當然,這樣的手法有點遊走在違反推理小說創作原則的邊緣,即不應該在故事裡出現超自然力量,但是嵌合體現象只是非常罕見但並非完全不會在自然界裡發生,所以好像就也沒有什麼太堅強的理由,可以對作者做出太過嚴苛的批判與質疑。
連續殺人魔在被逮捕時,對著系列作品的主角、擁有豐富知識與過人推理分析能力的女醫說,自己的異常與女醫的異常並沒有差別,女醫的過人天賦終將讓女醫走上犯罪者的路,只要女醫心裡面的惡意被誘發出來的話。或許,追求真相與追求正義並非相同的一件事,能夠從蛛絲馬跡中看出謊言與假象背後的真實,與能夠從人心的幽微與晦澀中論斷出是非曲直,也是兩種不同的能力。作者筆下的女醫,是個絕頂聰明但有點不近人情的人,說出的話是一針見血卻沒有一絲委婉或圓融。這樣的人物形象,或許容易讓人感覺,在故事裡的女醫是對解開謎團、找出真相有近乎異常的興趣,但是對於牽涉在事件裡面的關係人,有什麼樣的委屈或怨懟,或許不一定會有什麼惻隱之心或同理心。了解人性心理才能看到犯罪的動機,但是看得到動機不等於可以體察動機背後的無可奈何或不由自主。具有過人推理能力的天才,是否能夠一直秉持著善念來使用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時不時發揮自己的同情或憐憫來平衡自己的銳利與直接,或許是區別天才做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品格的一種方法。
透過描繪女醫與其下屬、也是在本書故事中擔任偵探副手角色的男醫之間的互動,作者讓女醫展現出偵探以外的性格特質,其是種旁若無人的特立獨行,但也是種不太社會化的天真與單純。女醫與其下屬男醫之間的若有似無,雖然當事人極力否認,但是看在旁人眼中卻是再曖昧不過的關係,或許是在本系列作品中,用來柔和在描述謎團事件時會產生的尖銳甚至殘暴。在連續殺人魔批判女醫是個跟其並無多大差別的異於常人的人之後,女醫的心理承受了相當的壓力,而男醫嘗試給予安慰,說明女醫不可能會懷抱極端惡意,並霸氣地承諾,就算女醫有一天步入歧途,屆時男醫也會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作者描述這樣的男女互動,或許是想為本書故事增色,但是對自己來說,太過浪漫的互動橋段出現在本書故事中,可能並不太符合自己的期待,自己還是比較偏愛,帶有幽默或諷諭色彩的互動橋段。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火焔の凶器―天久鷹央の事件カルテ―

日本推理小說家知念実希人「天久鷹央の推理カルテ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因為作者有醫師執照,所以自己對於描寫在醫院所發生之謎團事件、並以天才女醫做為推理解謎之靈魂人物的本系列作品有一定程度的期待,更何況本系列已累積有10部作品,自然更是將自己的期待又向上推高了一層。在自己尚未讀過其他作品前,或許不能斷言本書表現在所有系列作品是屬於平均水準之上或之下,也無法以偏概全地把本書當成所有系列作品的代表,但是自己在讀完本書後,至少可以論斷,本書表現是否是否符合自己原本對於本系列作品的想像,是否沒讓自己的期待落空。而自己對於本書表現的整體感覺是有些微妙的,要說很符合自己的想像,好像並不盡然是如此,但要說讓自己的期待落空,好像也沒有那麼讓自己失望。或許應該這麼說,本書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太多涉及醫療的部分,可以讓作者的專業背景有好好發揮的空間,但是做為一部以有趣做為主要訴求的推理小說,本書似乎也表現得比差強人意好一些,即使不到精采絕倫的程度。
本書故事裡的主要謎團是,人體為何會突然起火燃燒。雖然讀者已經很有默契地知道,因為本書推理小說而不是奇幻小說,所以人體自燃的現象不會真的是因為受害者被詛咒所造成,而且作者必然最後會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只是當詛咒這樣帶有神秘靈異色彩的敘事元素被帶入本書故事情節之中,也還是為本書故事增添了一些趣味與變化。然而,最後作者為人體自燃現象為何發生所提供的解釋,對自己來說有點平庸無奇,沒有讓自己太過意外,而且是自己曾經想像過的可能性之一。雖然作者製造了一些敘事情節的起伏轉折,讓一連串的謎團事件是因為複數人的行動交互牽連所導致,而且其中不全然是有意圖的行動,還包括意外與因應狀況變化的隨機應變,但是整體來說,本書故事所描述的主要謎團事件,並不能說是富有想像力的構思或讓人無法預想的巧妙設計,而只能說是讀來不會讓人感覺平淡無趣,但也沒有辦法給人太大滿足感的中等水準表現。反而是在本書故事中較為枝節的小謎團事件,例如某個登場人物的性向,其線索鋪陳與收束的敘事手法還算細緻有巧思,也製造出還不錯的戲劇效果。
如果天才女醫是系列作品中的福爾摩斯,那在本書故事中與女醫一起行動的下屬,或許就是華生醫生。不過作者並沒有讓本書故事的華生醫生只是當個平庸的旁觀敘事者,沒有限制其所能發揮的作用就只有協助調查與襯托出天才女醫的異於常人與天縱英明,而是讓其具備一定程度的智慧與推理能力,甚至可以說是比一般人通常水準還要高出一些。只是即使本書故事的華生醫生能夠破解一些較為次要或簡單的謎團,其與天才女醫之間的主從關係與落差,還是被很明確地描述出來,因為畢竟沒有對比就無法突顯主角的與眾不同。在故事中必須有一個讓一般人可以投射或定位自己的角色人物,其設定出無法看清謎團事件背後真相的凡人智慧水準,如此才能讓負責破案的神探展現出鶴立雞群的形象,其解開謎團的作為也才更能讓人感覺意外、不平凡以及有趣。
在敘事情節中添加一些登場人物間情感交流與對話互動的橋段,除了讓登場人物的性格與形象可以更為立體與生動之外,也能相當程度地為謎團事件設計與推理過程鋪陳的平淡無奇增色。在本書故事中,天才女醫與其下屬之間,在旁人看來是互有好感、兩情相悅的關係,即使兩個當事人否認或沒有特別往這個方面去想,卻還是發展出一些會讓人感覺有趣甚至好笑的互動。天才女醫的角色設定一定會有一些看在常人眼裡是怪異、特立獨行、甚至匪夷所思之處,而其下屬的角色設定則勢必是帶一點軟弱與平庸,面對天才女醫的強勢與任性,就只能被打壓甚至是欺凌。兩人之間的互動看似是吵吵鬧鬧,卻是建立在對彼此有深厚信賴的基礎上,彼此了解,也有相當默契。雖然前述的人物角色設定是有些流於刻板,彷彿似曾相識地曾經在其他作品中看過,但是寫在本書故事中,也還是有被玩出一些趣味,不算構思新穎但也不至於讀來無趣。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高校事変 II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長篇小說作品,是系列作品的第二部。系列作品的女主角是窮凶惡極之犯罪集團首腦的女兒,在人權團體與律師的協助下得以在一般高中就讀並寄居在社福機構中,但卻也受到日本公安警察的嚴密監視。在前一部作品中,女主角英勇對抗闖入高中校園綁架重要政治人物的武裝集團並成功化解危機,雖然故事情節像是不太需要觀眾動腦與認真細究合理性的動作電影,但是至少敘事節奏明快,讀來還頗有娛樂感。在本書故事中,女主角轉學到另一間高中,雖然是旁人眼中需要特別留意、可能會有暴力行為的危險分子,但是當同住在同一間社福機構中的兩姊妹落入壞人手中時,卻挺身而出,活用之前因受父親指導而學會的各種戰鬥技能,以暴制暴地透過將所有壞人殺死的方式,解救出兩姐妹,讓正義得以伸張。然而,如果將本書跟前一部作品做個比較,則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情節延續了前一部作品的誇張與缺乏現實感,卻少了引人入勝的轉折起伏與流暢明快。
首先,問題可能出在本書故事的題材不夠富有想像力,沒有浮誇到讓人可以不去對比現實,而是完全將之當成一部娛樂小說來閱讀。武裝暴力集團侵入校園,綁架政治人物,甚至把高中女生當成慰安婦,這樣等級的浮誇,反而因為其想像格局不受限制,而讓人可以接受其虛構的世界觀,不會強求其需要符合現實且合情合理。然而,為了籌措生活費而出賣肉體的女高中生,遇到殘暴凶惡的客人,被綁架後險些被殺害,而一心只想營救失蹤姊姊的妹妹,又因為被仲介高中女生賣淫的惡徒所陷害,差點被一群幫派分子所輪姦,這樣的故事情節並不能說完全不會在現實生活裡發生。而當故事情節設定比較貼近現實時,在故事中女主角隻身一人就能對付各類暴徒,甚至取其性命,就會讓人讀來無法入戲,會一直感覺故事裡的一切都太過誇張甚至荒謬。
舉例來說,為了製造不在場證明,讓自己的行為因為沒有證據而不會被追究責任,女主角在本書故事中使用某種個人滑翔裝置,讓其可以更快速地從其刻意被人目擊的場所移動到受害者被犯人監禁的地方。如果是在漫畫裡,那麼其中一個人物透過使用特別裝置而可以自在飛行,也就不會是一個需要受到質疑或批判的情節橋段。但是如果前述情節橋段出現在一篇讓人感覺有點像是在書寫現實的故事中,則就會讓人讀來感覺不合情理與錯亂。女主角武藝高超,可以以一擋十,殺人不手軟,或許就已經是需要有點勉強自己才能接受的情節設定,如果再加上一些像是在007電影才應該或可以出現的道具的話,那麼通篇故事讀來就會讓人無從界定其定位,進而讓人很難進入其故事情境中。
當然,閱讀本書可以不用這麼嚴肅認真,可以就全盤接受故事情節設定而不多加思索與批判。然而,即使接受了女主角因為從小所受的訓練而可以飛簷走壁、以寡擊眾,但是本書故事的情節展開,卻還是跟這樣誇張、或者說是華麗的設定,在比例上有些不相稱。本書故事中的反派人物,其中一組是家財萬貫的豪門,所以父親在酒駕致死後,卻可以將罪責推到精神鑑定為異常的兒子身上,而兒子則可以利用家中肉品加工工廠的設備,處理受害少女們的屍體。另一組反派人物是仲介女高中生賣淫的業者,其為了私利可以不顧少女們的死活。只是就算在故事裡有彪形大漢與幫派分子登場,但是女主角非得透過將惡人們全殺死才能讓正義獲得伸張,這樣的故事情節其實會讓自己感覺,只是為了成就女主角,作者就很廉價地讓眾人的鮮血白流。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さよならの儀式

日本推理小說家宮部みゆき的作品,收錄作者在2010年至2018年所發表、風格與題材或許可以被廣泛或粗略地歸類成科幻小說的8篇短篇小說。自己稱不上作者的書迷,讀過的作者作品其實是寥寥可數,所以閱讀作者所書寫帶有科幻色彩的短篇小說會有微妙的新鮮感,雖然這可能只是因為自己對作者作品與寫作經歷的了解太過淺薄,所以才會有這樣的錯覺或誤解。之所以本書各篇故事對自己來說僅能被廣泛或粗略地歸類成科幻小說,是因為自己讀完後感覺作者僅是挪用一些科幻的敘事元素進到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中,藉以擴充作者可以在故事中描繪或省思人性心理的想像空間。作者對於科幻敘事元素的處理,其實並不能說是有完整地為個別故事建立出具有深度與廣度的世界觀,反而比較像是配合自己說故事的需要隨意擷取與鋪排,有時是彷彿只要帶過就可以般地簡略說明,有時則像是在宣揚教義般地陳述其從想像情境出發所得出的批判,不過這樣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因為受限於短篇小說之篇幅所造成。簡而言之,本書各篇故事對自己來說是裹著科幻小說糖衣、但其實是在書寫對現實之觀察與對人性之剖析的社會派小說,在自己不去細究其做為科幻小說的世界觀是否足夠深厚或敘事是否有邏輯後,便更能體察作者在其中對社會文化之反思與對人性心理之探究。
舉例來說,〈戦闘員〉或許在本書中並不算是篇表現出色的作品,與其說其是一篇科幻小說,或者更應該說其是一篇在書寫人對於科技產生妄想的小說。不論在該篇故事中主角對於監視器所產生的敵意是如何的荒謬,為何主角需要這樣的敵意來為自己的生活增加價值與意義,或許才是該篇故事敘事情節最能啟發讀者思考的地方。在這個信者恆信、人的主觀價值無法與同溫層外的人溝通交流的時代,人會去信奉新興宗教、會去毫無批判思考能力地相信沒有根據的假新聞等,或許並不是可以簡單用愚昧無知來解釋的現象。
同樣地,雖然書名同名作的故事敘事情節是在想像,當機器人已深度滲透人類生活且人類亦已對自己身邊的機器人投射相當情感時,機器人的「報廢」會發生何種狀況,但是該篇故事對自己來說最精采的部分在於,故事的結局收束在描寫,任職於負責處理機器人報廢回收之機構的故事主角,最後感嘆自己孑然一身的生活並覺得或許變成機器人比當人來得幸福快樂。故事主角在故事最後想要大聲哭喊,這是人類才會有的情緒反應,卻也是人類生活際遇不況的象徵,而人過得不如機器人的敘事情節,不也是可以對照在當前現實中人過得不如有錢人寵物的現象?
在〈わたしとワタシ〉中,現年45歲的故事主角遇見穿越時空而來、還是高中生時的自己,面對過去的自己否定現在自己的生活狀態,故事主角決定,不需要與否定現在自己的過去自己發展親密或友好的關係。作者雖然有約略觸及,過去的自己在尋求改變的同時,是否意味著現在的自己將不復存在,抑或是穿越時空的其實是住在平行時空裡的居民,所以彼此的行為舉動不會影響到彼此的狀態等科幻小說會討論到的課題,但是其實作者在該篇故事中是用了大多篇幅在講述,平凡人甘於平凡的選擇與生活方式。
〈星に願いを〉與〈聖痕〉則是自己覺得表現不符自己期待的作品,原因是因為這兩篇故事的敘事節奏對自己來說有點失速,所以導致敘事情節的展開與鋪陳有點失去平衡。作者或許想要加入一些科幻或者想像的敘事元素來裝飾其直視社會現實的描述與批判,但是當加入的敘事元素沒有與故事的敘事情節主軸產生有意義的交互作用或有趣的化學變化時,這樣的故事讀來就會感覺敘事有點雜亂,敘事節奏有點浮動不穩定。〈海神の裔〉是一篇依據其他作品的世界觀所創作出來的作品,或許是因為如此,所以該篇故事讀來會讓自己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覺得故事情節沒有什麼起伏轉折,敘事沒有什麼重心、也沒有打到什麼痛處。另一方面,雖然自己對於〈保安官の明日〉與〈母の法律〉兩篇故事也有一些可以再精進的想法,但是其實是出自較正面的評價,希望作者可以用長篇小說的篇幅,將在兩篇故事中寫得太過簡略或潦草的部分,做更有意義的延伸與深化。該兩篇故事的背景設定,或許可以用來發展出不同層次與內涵的故事情節,而受限於短篇小說的篇幅,或讓該兩篇故事讀來會讓人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

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灼熱

日本推理小說家秋吉理香子的長篇小說作品。自己是第一次閱讀作者的作品,而由於本書是其新作但應該不能說是其代表作,所以即使自己在閱讀本書後對於本書的寫作手法或敘事風格有什麼評價,或許也只能說是對本書表現所形成的看法,而不能將之擴張解釋成對作者個人風格的評判或論斷。會如此謹慎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感覺本書不論是在篇幅上或是在故事情節的複雜度上,都應該不能說是可以代表作者的所有作品。這並不是說自己對於本書有什麼負面的評價,或者是說對作者有什麼既定的印象或想法,而是說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會覺得作者做為一個有相當資歷、也累積了一定數量之著作的小說家,寫出本書應該是牛刀小試,所以本書的表現無法代表作者的寫作功力。但是如果作者之前的作品大致上都是跟本書題材近似、風格相仿的話,那或許作者就是一個走通俗娛樂路線的作家,寫著不太複雜、讓讀者可以輕鬆閱讀的作品。
之所以會有前述感想,是因為本書的故事情節,蠻讓自己意外地,很像一齣灑狗血之肥皂劇的內容,雖然不是抄襲某齣特定的戲劇,卻有著多齣肥皂劇的不同影子。本書故事中的女主角為了復仇,將自己整型成另一個女人的臉並冒名頂替其身分,而之所以這樣貍貓換太子的假冒他人身分能夠成功,乃是因為頂替他人身分與被頂替身分的人都是孑然一身,沒有家人親屬,並且雖然兩人相約自殺,卻發生不在計畫內的意外,讓僅有一人身亡,另一人卻存活下來。女主角用著他人的身分與容貌接近要復仇的對象,順利讓對方愛上自己,並成功突破對方心防,讓對方與自己結婚。只是當女主角著手調查為自己要復仇原因之事件的背後真相時,卻發現自己是真的愛上了自己要復仇的對象,而前述事件的背後真相,其實是完全不若女主角所想像,有著更強烈的罪惡感、更迂迴的贖罪行為、以及更複雜的人際關係。前述情節橋段,好像都曾經在其他的電視劇或小說中看過,而在作者沒有展現更大企圖心、挑戰將這些橋段寫得更具深度或翻出新意的情況下,閱讀本書就像在看一齣似曾相識的肥皂劇,雖然會感受到其情節轉折的戲劇張力,也不會感覺無趣,但是卻也會因為自己又被有點老套的情節所娛樂到而感到有點小羞愧。
更進一步地說,前述情節橋段讓人感覺不太可能在現實中發生,不論是把自己整型成另一個人,還是有機會去冒名頂替一個沒有人知道其已死亡的人,或是刻意接近自己想復仇的對象就能讓對方愛上自己,都是充滿過多的巧合,並且淡化或忽略許多其實不太能被解決的現實問題。誇張的故事情節有其娛樂效果,可以讓人暫時忘卻平庸無聊的現實,但是也因為其不太可能有在現實生活中實際發生的機會,所以即使閱讀這樣的故事情節可以獲得感官上的刺激,也不可能將這樣刺激轉化成對現實生活的省思。或許人可以去想像,如果有這樣的機會,讓自己可以完全割捨當下的生活,用另一個人的身分繼續活下去,則自己可以跳脫多少的當下現實困境,可以如何重新調整或修正自己的人生。但是當開始做這樣的想像時,又會發現即使自己可以變成另一個人,但是另一個人的過去不會成為自己現在的負擔嗎?誠如在本書故事中,當女主角的身分被懷疑時,懷疑的人就會用女主角所冒名頂替者的過去來試探女主角,而雖然在本書故事中女主角可以勉強應付過去,但是現實生活有可能會如此簡單容易嗎?
本書故事寫得淺薄,以一個不太繁複的敘事結構去鋪陳出有起伏轉折的情節展開,雖然有些漏洞,但是讀起來卻很輕鬆無負擔,只要不要過度地用批判的眼光去檢視故事的每個細節。就好像本書故事的結局,如果硬要說的話,用讓重要角色人物死亡的方式來解決過於激烈的衝突可能無法收尾的問題,其實是有點投機取巧。然而,當本書故事收尾在女主角與復仇對象的妹妹一起悼念已過世的復仇對象,並且決定兩人相互扶持地走向未知的未來,就算這樣的情節橋段有點濫情,卻也很單純而直接給了讀者一個不想太多就會感覺得到的暖意。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早朝始発の殺風景

日本推理小說家青崎有吾的作品,共收錄5篇短篇小說以及1篇收束各篇故事的エピローグ。本書各篇故事的登場人物都是高中學生,其在彼此互動對話的過程中,透過觀察蛛絲馬跡推理出沒有被明說的隱藏事實。本書故事可以被歸類成是在書寫所謂的日常生活之謎,而在每篇故事有限的篇幅中,作者嘗試達到一種平衡,亦既是並重地描述,真相讓人有些意外的謎團事件,以及青春時期幽微青澀的年少情懷。雖然沒有窮凶惡極的犯罪情節,也沒有會讓人讀來會感覺驚悚的變態心理,但是本書各篇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在線索鋪陳與情節轉折上都算是布局細緻。而另一方面,作者所描繪的年少情懷,也可算是細膩與生動。總而言之,對自己來說,作者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是有達到其所嘗試達到的平衡,雖然所敘述的不是什麼離奇或曲折的事件,但是還可以說是情節轉折有趣的日常生活之謎,而牽涉在其中的登場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情緒與想法,雖然是青春年少說不上深刻或沉重的小情小愛,但是卻也還算寫實與真切,自然可以啟發進一步的省思。
舉例來說,〈三月四日、午後ニ時半の密室〉所書寫的是相當平實的高中生活場景,一個擔任クラス委員的高中女生,為了送畢業證書與畢業紀念冊給因為感冒而未能出席畢業典禮的同學,進到了這名同學的房間裡,但是由於與這名在學校時總是我行我素、獨來獨往的同學並不熟識,所以在對話互動的過程會感到尷尬與生疏。在打算離開的當下,高中女生突然察覺到,同學剛才的說詞與舉動,透露出自己所造訪的房間其實不是同學平常在使用的房間,而在高中女生揭露真相並破解同學為了怕沒面子所耍的小小心機時,隔在兩人中間的玻璃牆便被打破,即使之後兩人不見得會再有交集,也或許不會發展出深厚的情誼,但是當下所拍的合照,卻也成為高中三年兩人之間寥寥可數但很有價值與意義的回憶。或許對很多人來說,高中生活是封閉、孤獨與枯燥乏味的,但是如果有那麼一個契機,可以讓人感覺不再像是被鎖在找不到出口的密室裡,則或許可以改變這個人之後的待人處世,甚至可以將光亮與色彩帶進這個人的生活裡。雖然該篇故事很平實地描述,兩個在日常生活中並非不常見、分屬不同類型的高中女生,在一個下午所進行的對話交流,但是在這個看似平實的故事中,作者卻也一方面鋪陳出隱藏真相被揭露的情節轉折,另一方面也描繪出讀者可以體會的少女心。
內斂與迂迴的體貼,說不出口而只能等待對方自行體會的情感,有時候人就是這樣複雜與不坦率的生物,在經營人際關係上為自己製造煩惱與麻煩。在〈夢の国には観覧車がない〉中,因為無法直接向對方說出,其所暗戀的女生其實早已心有所屬,所以故事主角之一的高中學生,只好刻意安排自己與另一名故事主角搭上摩天輪,希望能藉此製造出意外目擊到真相的機會,在自己不用親口說出殘酷事實的情況下,讓對方認清自己的暗戀不可能會有結果。或許這樣的舉動對成年人來說太過麻煩也沒有必要,但是在該篇故事中高中學生會這樣做的心情與想法,卻也不是完全無法被接受與體會;或許應該這麼說,因為該篇故事的青春小說風情,所以讓故事主角的行為舉止合情合理。人在年輕的時候,時間成本多少或投入與效益是否相當,或許都不是在採取行動前所必要考量的事情,而會有容易鑽牛角尖、想太多的毛病,也或許是青春年少尚未長大成熟到可以豁達面對許多事的證明。
書名同名作是本書中唯一有涉及犯罪案件的故事,但是其所涉及的犯罪案件也僅是存在於故事背景之中,故事的敘事主軸還是在描述,一對偶然一同搭乘早上首班車的高中男女學生,兩人如何猜出對方早起理由的過程。而兩人各自為對方所找出的行為動機,雖然不能說是十之八九的人都會這樣想與這樣做,但是套在該篇故事主角的人物設定上,卻也沒有什麼突兀感。然而,エピローグ是以書名同名作的情節後續發展為主要架構,穿插帶入其他各篇故事的情節後續發展,雖然在構思與布局上可說是有巧思,但是其為書名同名作之故事情節所接續出的後續發展,在自己讀來是感覺有點畫蛇添足。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罪の轍

日本推理小說家奥田英朗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或許可以說是獲得相當正面的評價:在amazon.co.jp網站上,本書所獲得的讀者評價平均分數是4.3顆星(滿分為5顆星),而在總計31則讀者評價中,有24則給予5顆星,雖然亦有少數的4則給予3顆星,2則給予1顆星。然而,在讀完本書後,如果以自己的主觀標準來衡量,則雖然對於多數派給予本書盛讚的理由也不是完全無法理解,但還是會比較傾向於認同少數派的評價。少數派中1則給予1顆星的讀者評價,將本書界定為「驚きも何もない長い長い警察小説」,而雖然自己覺得前述評價是有些過於嚴苛,但卻也找不出太多可以反駁其論斷的依據。
本書故事的時空背景是設定在1964年東京奧運舉辦前的數年間,在北海道長大並有竊盜前科的主角,僥倖逃出他人所設下的陷阱而輾轉到了東京,但是在東京謀生不易,主角只能重操闖空門行竊的舊業,進而開啟了與一連串犯罪糾結不清的際遇。本以為這樣的情節展開,會讓自己看到作者對那個時代社會底層或邊陲人物的觀察與描繪,但是出乎自己意料的是,作者只是隔靴搔癢地,偶爾在本書故事裡點綴一些對當時社會文化民情的輕描淡寫,當故事情節發展到接近結尾的高潮階段時,作者是將敘事焦點置放在書寫主角轉變成凶惡罪犯的過程上。一開始原以為,作者是要書寫社會上的弱勢族群,如何被現實或命運所擺弄而無法與犯罪劃清界線,但是在本書故事前段只是闖空門盜取財物的主角,到了後段卻是涉嫌綁架了無辜的孩童,還殺害跟自己有關係的女子。雖然作者對於藏在主角看似有記憶障礙之外貌下的殘暴冷血性格,有說明是因為主角小時候被繼父利用所造成的創傷,但是以這樣薄弱的說明帶出敘事情節的重大轉折,對自己來說就是顯示出本書故事敘事結構的不夠嚴謹。
在本書故事中,作者讓數個主要角色人物從其不同視角,交錯接續地進行敘事,藉此鋪陳出故事情節的進展。這樣的敘事手法,會讓人期待,作者會適度地深入描寫個別角色人物的心理與思緒,把該角色人物的性格特質刻劃得較為立體,並較為完整地說明該角色人物的背景與際遇。然而,雖然一開始作者是有這麼做的企圖,也的確用了一些篇幅來書寫個別角色人物的想法與背景,但是當該角色人物的特質或形象好像開始要有較為明確的輪廓以及較為複雜的內涵時,作者就筆鋒一轉,開始著重在描寫警察的辦案過程。如果作者所設計出來的謎團事件有足以製造出懸疑、讓讀者無法輕易看清的複雜度,則作者的筆鋒一轉,並不會讓人讀來有種拖泥帶水、避重就輕的感覺。但是當讀者很熱切地期待,作者所描述的犯罪是有與表面看來有所出入的背後真相時,如果作者只是讓故事中的犯罪者一如讀者所預期,而故事中的警察又是很費力地才能掌握讀者其實已經對之不太有懸念的真相,則即使本書故事的情節展開還是有起伏與曲折,卻不免還是會讓人讀來感覺有點平淡。
作者筆下的一個女性角色,是歸化日本的韓僑,在家中所經營的民宿幫忙,卻想著總有一天會離家展開自己的獨立生活。這樣的設定讓人期待作者會對該角色人物進行更具深度與廣度的描繪,或許是探討當時韓裔日籍人士所面對的社會現實,又或許是描述被困在某種限制中的人會如何掙扎與力求脫出。只是作者並沒有順應前述期待,雖然作者持續書寫著該名女性角色,但是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其人物性格特質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只是一味地不與警方積極合作,擔心自己的弟弟卻又無法做出什麼具體作為。此外,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也從一名警察角色的視角出發來敘述故事情節,而雖然作者有約略說明,該名警察角色的經歷、家庭狀況以及在警察組織中的定位,但是其並沒有讓該名警察角色有更鮮明或突出的形象,更遑論讓該名警察角色有細膩的心理或情感,可以引起讀者的共感或啟發讀者更進一步的思考。
不過。作者還是有一定水準的敘事功力,所以其描述故事主角的意圖逃亡,是會讓人讀來感覺緊張,因為想要盡快知道逃亡是否成功的結果而一口氣讀到該段敘事的結尾。或許這就是讓本書獲得好評的原因之一,雖然對自己來說這樣的閱讀樂趣並不足夠。

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高校事変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已經發展成系列作品,自己在閱讀本書前已經購入第二集,而第三集也已經在日前出版。自己曾讀過的作者其他系列作品,均是以女性主角為故事中的英雄人物,而本書亦不例外。只是,本書故事主角的人物設定,或許可以說是作者相當大膽與有企圖心的嘗試。一個窮凶惡極的犯罪集團首腦在伏法後,其女兒長大到上高中的年紀,但是背負著父親的「盛名」,這個女兒,也就是本書故事的主角,最後只能就讀位於神奈川県之一所學生課業成績表現不算太好的高中。在父親的「熏陶」下,本書故事主角雖然只是高中生卻有過人的戰鬥技能,在所就讀高中面臨空前危機時,可以處變不驚,上陣殺敵,最後化解危機,甚至解救了差點要被殺害的日本内閣総理大臣。雖然作者在本書中所展現的寫作功力有其一定水準,在敘事節奏的掌控、情節起伏轉折的設計、以及戰鬥場面的描繪等方面,都可說是表現得不俗,但是把故事主角設定為未成年高中女生,有著宛如馬蓋先般的知識與技能,還擅長使用武器,甚至可以面不改色的殺人,就算是虛構的角色人物,還是會讓自己讀起來感覺有點太過誇張。
作者創作本書故事或許不僅是想要述說一個緊張刺激的故事,還有想要省思日本政治與社會現實的意圖。做為本書故事舞台的高中,因為讓歸化為日本人的越南裔羽球天才入學,而被認為是所尊重人權的學校,並因此一時之間受到世間的關注。為了展現親民、對教育懷抱理念、同時也重視人權課題,内閣総理大臣接受提議,在行程不公開的情況下造訪該所高中。另一方面,被認為是問題人物的主角,即使受到相當爭議最後還是得以就讀該所高中,但會有這樣的發展,除了人權團體的奔走外,校方想要維護尊重人權之形象的盤算,或許才是主角得以入學的主因。在故事情節發展到武裝分子攻入學校之前,作者為本書故事鋪陳了前述背景,而這樣的背景或許正是帶出作者想要針砭的社會現實,即公眾人物沽名釣譽的偽善,以及社會大眾難以擺脫的偏見與歧視。
或許作者在本書故事中較著重在描寫,武裝分子占據學校以及主角運用各種方法解除學校危機等過程,所以便沒有花費太多心思氣力去刻劃登場人物的性格與心理。武裝分子們比較像是本書故事中的臨時演員,雖然擁有武力也凶惡殘暴,但是其犯案並非出自什麼崇高的理念或深厚的情感,所以其人物形象就顯得平面,缺乏立體感。此外,這些武裝分子為何要大費周章把事情搞個這麼複雜,牽連範圍這麼大,雖然不能說本書故事沒有就此提出說明,但這個說明其實頗不具說服力。想奪取政權的女性国務大臣雖然是覬覦莫大的利益,同時想要藉由解決危機來把自己塑造成英雄,但是其在本書故事中被描繪出的形象,對自己來說僅僅是符合奸詐狡猾政客的刻板印象,太過簡單也太過膚淺。做為最大反派,国務大臣不選擇採取更具成本效益的權謀手段,而是選擇採取會製造許多死傷、幾近恐怖攻擊的大規模暴力行動,這樣的情節展開,也是讓人無法完全理解這個反派人物心理的理由之一。最後被安然救出的内閣総理大臣,其心情轉折在本書故事中也沒有被更深入或更細緻地描寫。
本書故事的最大賣點或引人入勝的魅力或許在於,其節奏明快與高潮迭起的敘事情節展開。不過閱讀本書所會得到的樂趣,可能不僅是來自讀到一篇戲劇張力十足的故事,也還有可能是來自作者所書寫的形形色色高中生活。雖然沒有用到太多篇幅,但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描述的高中學生與老師,相較於前述反派人物,可能還算是形象較為立體而鮮明,可以讓讀者對人性心理有多一些的思考。舉例來說,當武裝分子要強拉高中女生做慰安婦時,有高中女生為了保全自己與得到食物等物資,在對於性的道德觀念並不強烈的情況下,便自願用身體來換取自己所想要的事物。在學校裡會偷拍學生的問題老師,其卑劣的性格在面對危機時完全展露,而即使一項職業在社會通念裡被認為是應該受到較高的道德標準檢視,但是這不等於所有從事這項職業的人都可以符合高道德標準的要求。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やっぱりミステリなふたり

日本推理小說家太田忠司「京堂夫妻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7篇作品。或許系列作品要能長遠而穩健地發展,其固定登場人物的性格與形象,以及故事情節的背景設定,必須能在既定的框架中有些許彈性的變化,而且這些變化要能與時俱進並偶爾翻出新意,才能讓系列作品保持一種鮮度,不會落入窠臼且讓人讀來有種老狗變不出新把戲的感覺。可惜的是,自己在讀完本書各篇故事後,就有一種這個系列作品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感覺,一方面主要登場人物之間的互動已經流於制式,激發不出太多有趣的火花,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受限於短篇小說的篇幅,或許是因為無法跳脫「安楽椅子探偵」的敘事形式,甚至或許是因為作者的創意枯竭或想像力疲乏,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讀來感覺粗糙潦草、結構不夠嚴謹、轉折平淡無奇。雖然本書讀來還是會有娛樂的效果,輕鬆讀過還是可以享受到閱讀的樂趣,但是相較於同系列的先前作品,其表現水準下滑也是無庸置疑的事實。或許這個系列作品的發展已經走到生命週期的末段,像是僅靠施行維生醫療來延長其瀕死過程的末期病人,必須要有破壞式創新般的轉型或突破,才能讓其枯木逢春,再現生機。
或許是因為自己對於所讀過同系列先前作品的內容已不復記憶,但是在讀完本書各篇故事後,自己有種感覺是,這次作者比較慣常在身為系列作品主角的夫妻之間,加入較具挑逗性暗示意味的互動橋段。然而,不論是否是因為自己過去在閱讀同系列先前作品時較未在意這樣的橋段,或者是因為作者真的有意圖加入較多夫妻閨房樂趣式的互動來增加故事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透過這樣的橋段來為故事增色的手法,對自己來說都只是畫蛇添足,達不到什麼實質的效果。之所以會有如此評價是因為,這樣的橋段很容易流於制式,在敘事情節走到一個段落時點綴進來,並不能發揮什麼製造情節轉折的作用,而僅僅是帶有暗示意味程度的描述,對於成年人讀者來說,好像也不是能讓人會心一笑的高明幽默。或許這就是系列作品翻不出新意後就會落入的窠臼吧!主角夫妻的角色設定是系列作品的特色與賣點,但是一旦這樣的設定已經變不出什麼有趣的新花樣時,就會變成系列作品發展的限制與束縛,在每篇故事中成為流於形式的固定橋段。
即使系列作品的既有設定流於形式而翻不出新意,但如果本書各篇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是有趣的,是敘事展開無法被讀者所預想的,那或許讀來也還不會對系列作品的未來抱持相當悲觀的想法。然而,讓自己感覺失望與沮喪的是,本書各篇故事在鋪陳謎團事件內容與收束線索說明真相時,並不能說是有嚴謹的敘事結構,情節轉折不是流於平庸,就是給人一種線索沒有完整被鋪陳出來、結局像是天外突然飛來一筆的感覺。舉例來說,在〈死ぬ前に殺された男〉中,被車撞到的男子,死因卻是氰化物中毒,在其生前最後飲用的機能飲料新產品試用品不可能被下藥的情況下,為何生產機能飲料的製藥公司會收到犯罪宣言,以及死者到底是如何被毒殺等,就成為謎團。只是該篇故事最後為謎團事件所說明的真相,卻讓自己讀完有種被突襲的感覺,因為真相所立基的所有線索,幾乎都沒有在故事的敘事展開中被帶出,而是在真相被揭開後才被說明,這樣就不免會讓人有種,只是在很刻意而牽強地製造出一個讓人想不到之結局的感覺。
在〈善人の嘘〉以及〈容疑者•京堂新太郎〉中所描述的謎團事件則是給自己一種不太合情合理的感覺。在前者的故事中,為了短暫逃離現實,被害者說出在現實中毫無根據的謊言,但是這樣的謊言說得太過,便擦槍走火讓自己丟了性命。有人會為了逃避現實而為自己虛構出毫無事實根據的第二人生,或許不能說是在現實裡不會發生的事,但是一個成年人會毫無質疑就深信誇張到有點荒誕不經的謊言為真,或許就會讓人感覺不太合理。在後者的故事中,為了詐騙老婦人財產而要為其安排與年輕帥哥的假相親,甚至臨時在路上找個陌生人來參與計畫,即使自己盡量正面看待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卻還是不免想要批判,書寫太過誇張的故事情節並非系列作品尋求轉型的好方法。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Blue

日本推理小說家葉真中顕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是講述一起一家五口慘死在自宅中的案件,第二部則是講述一起一對男女在原應是無人居住之空屋中慘遭殺害的案件,兩起案件均發生在日本平成年間,看似毫無牽連卻是由同一人所犯下的罪行。作者筆下的平成年間,是個沒有戰爭卻有嚴重天災的和平年代,經濟上的由盛轉衰突顯出社會底層的貧困問題,而社會與行政體系的運作疲乏加劇了政治立場的對立以及社會整體的疏離與分解。透過複數敘事者視角的交互跳接,本書故事描述警方如何追查前述兩起案件的背後真相,並帶出一個沒有戶籍的幽靈人口,生於平成第一年、死於平成最後一年的一生。然而,作者的創作企圖並非僅是想要書寫離奇曲折的刑事案件以及窮凶惡極的罪犯,而是野心更大地想去呈現其對日本社會現況的觀察與檢視。本書敘事情節的懸疑轉折並不會讓讀者感到失望,而作者在故事背景中所鋪陳出的社會觀察與現實批判,又算是恰如其分地沒有喧賓奪主到搶了故事情節本身的風采,卻能拉出故事情節的廣度與深度,也還算可以觸發讀者的想像與思考。總括來說,本書做為一本通俗娛樂小說,可以說是表現得超出自己原本的期待。
本書故事所探討的一項課題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血緣關係是否就等於愛,而愛自己的父母與愛自己的小孩又到底是怎樣的一件事情。離家出走的女子生下非婚生的兒子,在未為其辦理戶籍登記的情況下讓其成為制度上不存在的幽靈人口。原生家庭的不諒解與不接納,讓女子只能靠著出賣肉體過日子,並帶著小孩輾轉與不同男人,在社會底層過著貧困生活,而面對母親及其同居人的情緒或肢體暴力,還有生活狀態的不穩定與資源匱乏,小孩對於母親的 依戀讓其最後為了母親殺害了自己的外祖父母跟阿姨。從小被父親用暴力嚴格管教的女警,在結婚生子之後對於自己無法給予自己的親生女兒滿滿的親情感到極深的罪惡感,而這樣的心情也導致其離婚並孤單獨自生活。父母必須活得非常穩定踏實,才能用成熟的方式給予自己的子女豐厚而適當的愛,而在子女無法獨立面對現實世界時,對父母的依賴便讓其必須照單全收來自父母的各種對待。所謂的親情真的是種天性嗎?在社會現實並不是對每個人都很友善時,親情或許是種幸運而不是必然。
而人為什麼一定要能夠愛其他人呢?誠如本書故事的一個角色人物所言,如果一個人無法愛上任何人,不想與任何人發生關係,結不了婚也無法繁衍後代,那這樣的人或許有缺陷,而如果世界上都是這樣的人,則人類這個物種終將滅絕,但是一個人沒有必要背負整個世界,也不是為了維繫世界的運作而存在,所以無法愛人即使是種缺陷,也無須為這個缺陷感到罪惡感或想方設法去矯正它。在現在這個低生育率已經被宣告是國安問題的時代,鼓勵生育的政策措施往往沒有去正視,當前的社會現實與文化意識如何讓人變得疏離,變得只能為自己的生存不斷掙扎,變得沒有辦法有餘裕去付出情感等狀況。人類社會的機制運作或許是建立在人性有愛與良善的基礎上,但是人類做為一種生物,愛與良善是否是其生物本能或天性,或許從來不是一個不證自明的問題。當人有了自由可以選擇,或者是被現實所迫必須選擇時,愛與良善是否總是人的唯一選擇,或許也是一個有許多可能答案的問題。
一個社會是否包容或善待非我族類的外來者,或許是個現實情形總無法追上理想預期的課題。作者筆下的日裔海外移民第二代,以及來自越南、想在日本打工累積財富的外籍勞工,在日本經濟逐漸衰退以及社會封閉性並未消解多少的嚴峻現實中,只能在日本社會的邊陲或底層掙扎,忍受著不公平甚至非人道的對待,想辦法求取生存並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些外來者遇上被社會主流所遺棄的社會邊緣人,在同樣的社會邊陲或底層尋求其實往往不可得或者得到也是岌岌可危的安身立命,其會做出怎麼樣的選擇,又能有怎麼樣的選擇,或許本書故事對此沒有做出太多太深刻的描寫,但是卻有提供一些線索,讓人有興趣的話可以進一步去想像。本書故事或許是透過描述一個一般人日常生活所不會看到的世界,來讓一般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會感覺有趣,但如果讀者可以在讀完本書後,對於看到這樣的世界可以有些省思,那麼本書對於讀者來說,或許就可以多一些意義與價值。

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西郷札 傑作短編集(三)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的短篇時代小說集,共收錄12篇作品。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可以說相當樸實而線性,沒有太多裝飾性或深入角色人物心理層面的描述,情節展開亦沒有太過繁複的結構,例如複數軸線的交錯、收束所鋪陳出線索來製造轉折等,而是順著時序進展一一帶出故事情節橋段,不去刻意營造敘事情節的起伏或曲折。這樣的敘事風格,或許不是因為受限於短篇小說的篇幅,也不是因為本書故事是在上個世紀中期所寫成的作品,更不是因為其題材是發生在歷史時空背景中的人事物,而比較可能是因為作者自身所偏好或所擅長的寫作筆觸,簡潔而不帶多餘裝飾,寫實而不刻意營造情節曲折迂迴的氛圍。對自己來說,閱讀本書故事會感覺有種時代感,但並不是因為其為時代小說,故事的時空背景是被設定在日本幕末到明治維新或是在德川時代初期,而是因為前述敘事風格本身。太像歷史紀錄或寫實報導的書寫,即使能點出在時代局勢中角色人物被左右與無可奈何的命運,但還是會因為太過平鋪直敘而讓自己讀來感覺少了些引人入勝的幽微。
如果要說本書各篇故事是非典型的時代小說,或許是因為其所敘述的並非英雄人物在時局變化中運籌帷幄、戰勝逆境的故事,而是那些被時代洪流所淹沒或沖刷到航道外的失敗者,如何被局勢所擺布的故事。例如,〈戦国権謀〉這篇故事的結尾是,當改朝換代在權力核心所在地發生後,在邊陲之地過世的故事主角,其死訊應該無人聞問也無人關心。即使故事主角曾經有可能有一番作為,但權力更迭、時局變化都不是個體一己之力所能掌握與控制,人生際遇不順遂也只能感嘆是時也命也。〈二代の殉死〉則是在對比一對父子因為自己的主公身故而殉身的選擇。父親是真的獲得自己主公的信任與寵愛,所以選擇死亡是展現其與主公之間的情誼。然而,當兒子的主公身故而兒子也選擇殉身時,當時的社會風氣其實已經不會表彰或認同這樣的行為,而兒子也沒有受到主公多大的恩情或寵愛,兒子的選擇只是因為其想追隨父親的腳步,想要親身感受父親死亡當時所感受到的慷慨激昂。〈面貌〉裡的故事主角即使是幕府將軍之子,但是因為長相不被父親所愛,也就只有被冷落的命運,終將走上時運不濟的結果。作者筆下的失敗者,無法在動盪時局中勝出,而只能隨波逐流,被推到權力政治舞台的邊緣,處境寂寥且晚景淒涼。然而,這樣的故事用太過平鋪直敘的筆調書寫,在情節橋段上沒有太多突出或具辨識度的內容,就會讓自己讀來感覺有點平淡,無法太投入其中。
在書名同名作中作者書寫了男性的嫉妒心理,以及出自嫉妒所精心謀劃的陷害計策。而讓這樣的陷害得以產生效果的基礎是,從權力競逐中勝出的權貴階級,在權力不對等的不公平社會結構中,有能力去欺瞞並壓榨,奪取權力不成而淪落不好處境的失敗者。〈権妻〉則是一篇很有肥皂劇風情的故事,講述當年的私生女與自己的兒子要論及婚嫁,無法將真相說明白的父親只能選擇殺害私生女後自殺。將通俗甚至較為現代的故事題材,放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設定中書寫出來,不去著眼政治權謀或軍事鬥爭的大歷史,而是關注兒女私情與個人的內心糾結與掙扎,這樣的時代小說或許不是那麼典型,也給人一種不論古今、人性的缺陷與陰暗或許總是存在的感覺。前述這樣的故事或許寫出一種在時代小說裡卻不受限於時代小說格局的視野,人的詭詐心機,人的作繭自縛,或許在不同的時代文化背景、人際關係與社會情境中會有不同的展現,但是本質上的人性情感,或許是可以跳出故事的特定背景情境而讓身處不同時空的讀者有所感受。
因為時局變化而失去原有地位或發展舞台的失敗者們,會有怎麼樣的下場或結局?在〈くるま宿〉這篇故事中,帶著神祕氣息且其實深藏不露的中年人力車夫,最後在挺身而出解決麻煩事後,因為過去經歷曝光而決定離開去找自己下一個隱居地。對比之下,在〈梟示抄〉這篇故事中,在爭權奪利中敗下陣來並淪為被追捕對象的主角,則是因為未能分清敵友而落至伏法結局。前述對比要說是因為個別角色人物的際遇有差,或許不如說是因為人的品性決定了其選擇,而其選擇又導致出截然不同的際遇。或許人應該務實,認清自己的當下,太多不必要的意圖或情緒,只是混淆自己的判斷,為自己帶來不利。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10 Minutes 38 Seconds In This Strange World

目前是2019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本書故事在敘事架構上可以大致分成兩個部分。前半是做為故事主角的女性性工作者,在伊斯坦堡街頭被不知名人士施以暴行並被棄置在垃圾箱中等待死亡,而主角在其死前的10分38秒裡,像是看到人生跑馬燈地,回想起其自兒時迄今的人生際遇,以及其如何結識五名好友的過程。後半則是主角死後成為「無親屬請領之屍體」而被送至公墓埋葬,其五名好友不捨其淒涼境遇,決定盜墓挖出其屍骨另行安葬,而這場有些荒謬的冒險,讓好友們重新檢視自己與主角的關係以及自己的人生。前半的敘事有著工整到甚至可以說有點匠氣的結構,雖然頗具創意巧思,但不免還是讓自己感覺有點太過花俏與刻意。然而,作者書寫前半故事情節的炫技是瑕不掩瑜,其筆下被錯置在自己無法調適之框架中而必須逃開、或被命運擺弄而必須掙扎的人物角色形象,有種不只是出自表面之異國情調、而是來自更內在之人性刻劃的深度與立體感。後半敘事回歸較為平順的線性結構,雖然故事情節仍有其起伏轉折,同時也發揮將全書故事做一收束之功能,但是相較於前半敘事,對自己來說是有點流於平庸,引起共鳴或啟發省思的力道略有不足。
主角並非出身貧寒或來自社會底層,最後卻落腳在伊斯坦堡的煙花巷裡,靠著出賣肉體來營生。由妾所生卻從小被當成元配的女兒來扶養,主角是一心求子之父親的唯一後嗣,雖然曾有弟弟,但弟弟卻因為罹患唐氏症而無法活到成年。受到叔父的持續性侵後來變成家族醜聞,而主角原本擔心父親不會相信所以選擇隱忍不說,但後來卻發現父親其實相信主角所言屬實,只是為了家族的顏面而做出犧牲主角的決定,或者說父親認為其決定是讓主角可以獲得幸福的唯一可能。主角的離家是自我放逐也是被家族所放逐,而在伊斯坦堡這樣的大城市裡討生活,對主角來說只能選擇活在城市的陰暗邊陲處,與其他從不同悲慘際遇或命運桎梏中逃離的社會邊緣人,相互取暖、相互扶持與相互保護。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是在書寫虛構人物的個人史,卻也是在書寫,不曾被社會發展所顧及的邊緣族群,其因應社會發展並找出個體生存空間之掙扎或對抗的心路歷程。
在本書故事的背景裡存在著土耳其的近代史。主角的丈夫死在對左派人士所進行的屠殺之中,而雖然是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但是主角選擇接受丈夫殷勤追求,或可說是為愛下了相當的決心。主角因為自己的人生歷練,或許從未全心全意地相信自己丈夫所勾勒出的美好未來願景,但是在曾經幸福的兩人世界中,主角選擇不用自己的現實去質疑丈夫的理想,而是選擇耽溺在丈夫理想的虛幻裡。主角的變性好友曾經想質問主角的丈夫,其是否因為看輕主角的好友們而不想將這些人介紹給自己的社會運動夥伴們認識,但最後好友卻放棄質問,因為其體悟到,或許沒有什麼事情是真的值得去質疑或憂慮的,如果所有事情都持續在變化或消失,那麼人除了活在當下外沒有其他可以確立意義的方法。面對個體力量無法左右的歷史洪流或群體命運,人可以選擇堅持信念,可以選擇守在自己的世界裡,亦可以選擇隨遇而安。只是個體力量所無法左右的,或許正是會嚴重左右個體命運的力量,而當個體對上群體是如同螳臂當車般地力量不對稱時,個體的消極、逃避、甚或是困獸之鬥,不也是各式各樣的現實樣貌?即使有時直視這樣的現實樣貌會讓人感覺有些酸楚。
雖然只是兩頁多的篇幅,作者為一些無人請領之屍體書寫出為何其最後會被埋葬在公墓的緣由。主角的親戚們早已因為前述家族醜聞而斷絕與主角的關係,所以其在接獲主角死訊通知後拒絕領回主角的屍體,並讓主角的屍體被下葬在埋葬無人請領屍體的公墓中。所謂的血緣關係是否真的總是讓人產生出情感羈絆,或許並非是一個可以簡單給出肯定答案的問題。人是否應該要期待或追求,自己死後會有人為自己舉辦葬禮,料理後事,而不是只是處理掉自己的屍體?前者是生前情感關係的延續,後者則是社會運作體制的新陳代謝功能發揮。或許不論何時何地,在人類社會的群體生活裡總有無法與群體其他人建立關係的人,而不論原因是什麼,總會有人是孑然一身,或許也是無可反駁的現實。

2019年9月8日 星期日

ファミリーランド

日本小說家澤村伊智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6篇作品。整體來說,本書各篇故事是以科幻小說的風格或筆觸來描繪作者所想像或所想省思的未來人類社會。作者在個別故事中想像出目前尚未存在的未來科技產品或服務,並描繪這個產品或服務是因應人類社會的何種需求所發展出來,以及當這個產品或服務普及後,會如何影響或衝擊人類社會裡的家庭與人際關係。作者並沒有在其對於科技的想像上著墨太多,而是放比較多心力在處理其所勾勒出的人類社會可能發展樣貌。作者發揮其想像力,試圖描述出立基在人際關係與家庭組織之基礎上來運作的人類社會,會如何以科技做為工具或手段,去面對進而解決,家庭組織崩壞或人際關係失去應有功能的問題。因此或許可以這麼說,本書中的各篇故事只是披上科幻小說的外衣,但是骨子裡還是呈現出作者對當前社會現實所為觀察與反思的社會小說。
舉例來說,〈愛を語るより左記のとおり執り行おう〉看似是在書寫,未來人類社會為了追求便利與效率,透過科技發展讓喪葬儀式完全虛擬數位化,而這樣的發展也反映出人情與親情的日趨淡薄。然而,對自己來說,作者在該篇故事裡所著眼的並非去想像與描繪出虛擬喪葬儀式的細節,而是透過虛擬喪葬儀式這樣一個想像去反思,告知他人有關一個人的死亡,會有什麼樣的意義與價值。在該篇故事中,有人想舉辦早已經是歷史記憶的傳統喪葬儀式,讓死者的親友可以到靈堂瞻仰死者遺容並祭拜,但這一切像是要重現已經失傳的技藝般,其難度遠遠超過當初的預期,甚至還引來不諒解與批評的聲音。舉辦傳統喪葬儀式讓或許曾經斷了聯繫、細節已無法追問的一段人際關係得以再度搭上線,而雖然當事人內心有怎樣的情懷或感想並沒有被說明或描述,但卻也因此為讀者留下相當的想像空間。或許,社會的進步與效率化,就是抹去人類個體情感或差異等不確定變數,讓個體得以融入集體化的體制內,進而讓體制得以順遂運作。只是,在這樣的未來社會裡,人類將看不見自己所不想看到或對自己來說是個麻煩的事物或景象,而即使這個看不到是眼不見為淨,卻也讓人類失去可以體驗七情六欲的可能。
在本書中自己較為喜歡的故事是〈今夜宇宙船の見える丘に〉。該篇故事所描述的未來社會是極端殘酷的現實,因為老人的照護已經成為沉重負擔,所以科技讓無力照護的人們可以選擇剝奪老人的部分生理或運動機能,進而讓照護工作變得較為便利簡單。當該篇故事裡經濟狀況不佳的主角將要選擇讓自己的父親進入跟死亡沒有多大差別的狀態時,其為了要滿足父親最後的心願,而帶著父親來到外星人飛碟所降落的山丘上。與外星人的第一次接觸揭露了令人意外的事實,亦既是這群來到地球的外星人其實是被棄養的外星老人。這個看似情節荒誕不經的故事,卻讓人讀來會有心頭像是被低氣壓籠罩的抑鬱感,因為看到照護的沉重負擔會將親情與善良銷磨殆盡,而要去省思這樣的現實便很難讓人積極樂觀得起來。
〈コンピューターお義母さん〉則是另一篇自己也還算喜歡的作品。因為物聯網的發展,讓即使住在安養院裡的婆婆,也能隨時掌握兒子媳婦家裡的所有狀況,並介入干涉兒子媳婦的家庭生活。對此嫌惡到已無法忍受的媳婦決定到安養院找婆婆攤牌,但卻發現婆婆已過世,而死前仍在操作相關電腦設備的身體早已有多處機能退化。婆婆不再干涉自己生活的日子讓媳婦感到寂寞,於是人工智慧便繼承婆婆的遺志,從虛擬世界裡繼續介入並陪伴著生者的家庭生活。該篇故事要讀者去思考家人間的關係,到底怎樣是好怎樣是壞,或許不是簡單從單一面向切入就能解答的問題。
〈マリッジ.サバイバー〉則是一篇在文體上較可以被歸類為推理小說的故事。在未來社會中相親網站已經做到全方位的媒合,而藉此走入婚姻的男女,會配戴可以彼此掌控對方狀況的婚戒,而這樣雖然讓彼此可以更深入地關心與照料對方,但也讓人受到相當程度的監控。以為自己短暫逃離監控的主角犯下對流浪漢施暴的罪行,但殊不知自己受監控的程度與範圍遠遠超出自己的預想。監控管制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是否讓人失去選擇另一種社會秩序的自由與權利,讀完該篇故事後,自己想了一下這個問題。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腸詰小僧 曽根圭介短編集

日本推理小說家曽根圭介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7篇作品。對自己來說,作者似乎還是比較適合用短篇小說的形式來創作,在有限的篇幅中,運用其頗具個人獨特風格的敘事手法來營造故事的懸疑感,並讓情節轉折出人意表。雖然是自己主觀任意的界定,但是自己從所讀過之作者的短篇小說作品中,感覺作者時常穿插交錯地鋪陳出狀似平行的複數敘事軸線,並在其中拋出片段式的資訊或線索,然後在故事進展到結尾時,讓部分的片段式資訊或線索串接拼湊起來,進而完成不在讀者預期中的故事情節收束,而之所以這樣的收束不在讀者預期中,一方面是因為有些片段式資訊或線索是障眼法,只是故事情節的錦上添花但並非拼湊出故事收束的關鍵,另一方面則是作者常常使用誤導性的敘述,讓讀者自身對人事物的既有刻板印象將其閱讀導向錯誤的認知。當然,作者使用前述敘事手法不必然總是成功,而且已經讓自己感覺作者有點落入窠臼或走到瓶頸,甚至作者也並非總是能夠完全發揮,有時候故事敘事軸線的複雜度無法提升,用來誤導或混淆讀者的資訊也不夠精緻或細膩。只是雖然本書各篇故事並非表現都有一致水準,但是整體來說,都還稱得上是不算太無趣的通俗娛樂小說。
在本書中,作者實踐其獨特敘事手法最為徹底、也可說是最有效果的故事,對自己來說應該是書名同名作。一個其實發展得不算太好的自由撰稿人,因緣際會得以獨家訪問到曾犯下震驚社會之殺人事件的少年,而該名少年在受訪時已成年,接受完矯正教育後重回社會生活。當年受害者的父親找上自由撰稿人,希望得知當年殺害自己女兒之少年現在的狀況與住處,而自由撰稿人的警察弟弟,卻因為桃色糾紛而面臨事業與家庭的危機。自由撰稿人最後以非常自私、甚至會讓人感覺有點驚悚的方法來解決弟弟的問題,而這樣的故事結尾會讓讀者預想不到的原因是,在讀者的刻板印象中,兇惡的少年犯應該是男性,但是作者卻利用這樣的刻板印象,在誤導讀者認知的同時,巧妙串接兩條原本是平行的敘事軸線。在該篇故事中,結局並非是真相大白或正義獲得伸張,而是扭曲甚至醜惡的人性主導了故事登場人物的行動。亦即是說,該篇故事的世界觀相當陰暗與負面。
在〈父の手法〉這篇故事中,作者使用經過變形的敘事手法,讓平行的複數敘事軸線變成單一但樹狀分支的敘事軸線,然後讓分支的敘事軸線再度接合成不在讀者預想範圍內的結局。曾經酒駕撞死人但卻讓另一個人被錯判為凶手的老人,因為罹患失智症而將安養院的照顧服務員誤認為他人,並將內心的罪惡感向之全盤托出。照顧服務員因為好奇而開始追查前述交通事故的始末,進而結識被錯判是凶手而入監服刑之女性的丈夫,並因為對其懷抱情愫,所以下手殺害老人來避免事實被揭露,在監獄中的女性會因此提早出獄。一個充滿惡意、讓人感覺不舒服的轉折,將故事原本不太有方向感的展開收束成 一個出人意表的結局,而由此可看出作者用短篇小說形式說故事的功力。
相較於書名同名作,在本書中作者的獨特敘事手法被實踐得較不成功的故事,自己個人意見認為是〈解決屋〉。雖然在該篇故事中存在兩條平行的敘事軸線,但是作者在個別敘事軸線中所鋪陳出來的情節橋段過於獨立且零散,而到故事要收束的時候,作者所選擇讓兩條敘事軸線接合起來的串接點,對於個別敘事軸線的情節而言太過邊緣。即使這樣的串接可能並不在讀者的預想中,但是這個不在預想中並沒有發揮正面的效果,因為作者是在數種可以串接的可能中,選擇雖然不容易被人預想到但也是較為無趣的一種可能。因此,讀完該篇故事,自己的感覺是作者給了太多可以拼成不同圖案的拼圖塊,但是最後拼出來的結果卻是讓人感覺相對平淡的圖案,同時拼不進這個圖案、多出來的拼圖塊,感覺可以有其他的發展可能,卻有點可惜地被浪費掉。
而之所以會說自己感覺到作者有點落入窠臼,是因為當自己讀到〈母の務め〉這篇故事時,會覺得作者是在重複使用已於書名同名作中使用過的布局,亦即是去誘發讀者的刻板印象,讓其對故事登場人物有錯誤的認知,進而在揭露登場人物的真正身分時製造出意外感。然而,在讀過書名同名作後,作者的故技重施就沒有那麼有效果,而自己在閱讀該篇故事時,也已預想到情節的發展走向。

2019年9月1日 星期日

偶然の聖地

日本小說家宮内悠介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一開始帶著適度的超現實感,並且鋪陳出多重的敘事軸線,讓自己期待作者這次又會發揮其想像力與敘事功力,以成功融合幻想與現實的情節為基礎,說出一個讓人無法輕易定義其屬性、但也無法否認其有引人入勝之趣味的故事。然而,隨著作者像是在賣弄知識、像是在展示其可以選擇敘事應以何種形式展開之權力、又像是在考驗讀者耐心一般地,不斷在本書故事中加入註釋(最後,篇幅為約330頁的故事竟然有超過300個註釋),自己的閱讀開始從期待故事無法預料的結局,轉變成對作者是否迷失其創作理念、想挑戰新穎寫作手法之企圖心是否有點走火入魔的懷疑。讀完本書後,感覺作者想要實踐一個極富野心的創作構想,即結合電腦程式撰寫的邏輯架構以及後設小說的理論實踐,但是前述結合意義何在,卻讓自己困惑不解,甚至自己在無法享受閱讀樂趣之同時,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讀懂,作者到底是要講述什麼樣的故事情節。
或許該說作者的創作企圖心太過強大,超出了其能力可以實踐出來的範圍,也或者可以說,作者想像力的高深莫測是自己的理解力所無法匹敵。一座充滿傳說的聖山以及出自不同緣由想要攻頂的人們,一個不為人知但以解決全球危機為己任的菁英組織,一個莫名其妙出現在住家房間的木乃伊乾屍以及偏執地想要追查真相的警察,這些性質與態樣都不太近似的敘事元素,在本書故事中被整合起來。作者在完成前述整合時,並不能說沒有依循其自成一格的論理邏輯,只是這個論理邏輯迂迴得略顯匠氣,表面看似有條有理,但是內在的矛盾衝突卻也沒有消弭。
例如,因為不孕而向聖山許願並獲得子嗣,但是聖山實現人的願望是要有交換條件,而以程式除錯的邏輯來解決全球危機的菁英們,必須對抗反動力量來削弱聖山的力量。又例如,本書故事裡的某個人物其實被放置進來要擾亂敘事秩序的病毒,而本書故事中的多重敘事軸線,其實是登場人物階層式的創作,一條軸線裡的人物虛構出另一條軸線的敘事情節。這些情節設定看似都落在作者發揮豐富想像力所構築出來的世界觀裡,但進一步審視卻又會發覺,作者只是在自圓其說,把前述的情節設定都依據其意願形塑成,可以在其世界觀裡彼此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作者所表達的世界觀,對自己來說只是意義不明的混沌,而雖然本書故事情節有曲折離奇,也有懸疑起伏,但是讀來就是無法讓自己感覺太有趣。
因此,作者很有企圖心地想要創作出一部像是人工智慧在撰寫電腦程式般的後設小說,裡面的登場人物都彷彿不是被作者牽著線來操控而是有自我意識的傀儡,會自己說著故事並虛構出其他人物的故事。作者更有企圖心地,讓本書故事雖然有很濃重的幻想氣息,但是其中超現實的情節設定,卻又與現實世界有所對應。作者不只是要展現其不受框架所侷限的想像力,更要展現其跨越不同領域的豐富知識,所以國際情勢、程式語言、民族學、創作理論、甚至是日本文壇的名人軼事,都被穿插在本書故事中,看似要豐富本書故事內容,但實際上卻是讓本書故事變成一座迷宮,有空泛的深度與廣度,卻沒有提供地圖,讓人可以按圖索驥地找到藏在敘事情節後的意義。當然,這可能是自己沒有讀懂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展現的深度與廣度,也可能是自己太狹隘地執著在要為本書故事情節找出個道理或意義,但是就自己的主觀來說,本書故事就是作者的創作野心走得太遠,自己的理解能力跟不上,而看著作者所企圖挑戰的創作目標,也無法被激起想奮力追上作者腳步的熱情。
在本書故事中,自己並沒有讀到讓自己感到有趣的人性心理描述。或許應該說,本書故書裡的登場人物都被書寫得有點缺乏立體感,因為他們都只是作者用來搬演出其龐雜世界觀的工具,即使一個登場人物在故事情節的開展中有了形象的轉變,好像也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因為本來這個人物就沒有很深刻與明確的形象,所以正可以像個變色龍般地,配合故事情節變換形象。或許,本書所講述的只是作者所形塑出來的獨特世界觀,而不是可以啟發讀者去省思自身所處現實的故事。

2019年8月28日 星期三

歌舞伎町ゲノム

日本推理小說家誉田哲也「ジウシリーズ」的作品。自己從未閱讀過同系列的過往作品,所以在閱讀本書時,會對於本書各篇故事偶而點到的一些片段背景資訊感到困惑,不過這樣的困惑是不會影響到閱讀的流暢度,因為本書各篇故事的情節大體上還是獨立發展,有完整的起承轉合。當自己讀完本書後,有點想不太起來自己一開始為何會想要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畢竟自己對系列作品是陌生的,也就無從想像本書各篇故事的風格與樣貌,所以比較可能的原因或許是對於作者作品的期待。只是這個期待算是落空嗎?閱讀本書雖然不能說是無趣,但是讀完會殘留在自己腦海或心底的記憶、感覺或想法卻是相當淺薄。
可能是系列作品的敘事情節背景設定吧!讓自己閱讀本書時無法有太深刻的感受。名為「歌舞伎町セブン」、由7個不同職業身分之人所合意組成的團體,在龍蛇混雜的新宿街頭,用殘暴血腥的手法,對因犯罪而應受制裁的惡徒們,不留痕跡與線索地施以私刑。在本書故事中,能夠將命案現場清理得像是事件根本沒發生過,並將屍體處理得像是死者不曾存在過的清潔員,被前述團體接納為其新成員,藉以填補舊成員離去所留下的空缺,至於舊成員到底遭遇了什麼事、為何離開團體,則就是前面所述、讓自己感到困惑、在本書故事中未被敘明的背景資訊。
然而,即便本書故事適度地說明了,前述團體的個別成員有何過往,又是因為何種因緣際會才會組成這樣的團體,有了這些背景資訊,或許也不會改變自己的讀後感,即描述這樣一個以暴制暴、用非法手段制裁法律無法制裁之罪行的團體,會讓本書故事讀來讓人有種非現實感與虛妄感。在充滿酒色財氣、什麼都可能被拿來交易的世界裡,貪欲與性慾遮蔽了人的道德觀,暴力潛藏其中,人命輕於鴻毛。這樣的世界用符合其運作邏輯的方式來維護應有的秩序,人性的猙獰與醜陋如果脫序得太過嚴重,就應該用脫序的方法來撥亂反正。用這樣的背景設定去發展出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即使個別故事的情節轉折是帶有巧思的設計,故事所描繪的人性心理能夠觸發更進一步的想像或省思,但是故事背景太過符合刻板印象,太過像是在廉價製作的動作片中所會看到的場景與情節設定,還是會減損閱讀故事情節本身所能帶來的樂趣。簡而言之,故事背景缺乏日常感又流於樣板,成為限制想像與創意發揮的框架。
〈売逃御法度〉是在本書中自己比較喜歡的一篇故事,原因是其比較貼近自己對推理小說的期待,有讓人料想不到的情節轉折,而故事對於人性心理的描述,亦有較為獨特的想像與切入點較為新鮮的觀察。一名讓自己所心儀之女子耽溺於慾望並逐漸沉淪的男子,在女子因為交通事故身亡後,不斷苛責自己卻無法自我了斷,只好假手他人,以迂迴的方式希望前述團體能夠制裁自己。雖然前述故事人物的心理與情感,可能太過偏執或甚至異常,所以一般人並不見得能夠有所共感,但是或許也不能就此斷言,一般人在閱讀本篇故事時,並無法嘗試想像並理解這樣情感的存在。失落感與罪惡感,讓人像是被掏空般地自我放棄,但是生物的自我保護本能與人性的怯懦,又讓人無法輕易了結自己的生命。或許在新宿這樣一個飄著危險氣息的區域裡討生活的人們,不是每一個人都像自己所逞強裝出的外表一般的強悍,而情感是讓人脆弱的源頭,有了七情六慾,人自然有所罣礙,心思變得複雜,甚至會因而讓自己的生活走入無法脫出的死活同。
相較起來,〈兼任御法度〉則是在本書中自己讀來覺得較為平淡的一篇故事,其敘事情節的展開較為線性而沒有太多的懸疑與曲折,所描述出的人性心理也無法觸發更進一步的思考。一群學生時期曾打過橄欖球的男性,性侵一名當時與他們一起從事社團活動的女性,原因只是因為該名被害人與其他男子訂了婚。被害人曾經一度提告但又撤銷告訴,後來甚至選擇在自己家中上吊自殺。被害人的未婚夫在新宿街頭嘗試探詢真相並尋求復仇的可能,而之所以性侵案沒有被繼續追查下去,則是因為有政治黑手的介入。歌舞伎町セブン」決定要為被害人申冤,並以殺害加害人的方式來討回司法制度所無法給予的公道。這樣的故事情節其實相當平庸,沒有什麼預想不到的轉折或者高潮迭起的展開,就一篇通俗娛樂小說而言,讀來是讓人略感無趣。

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結婚相手は抽選で

日本小說家垣谷美雨的長篇小說作品。因為看了改編本書而成的電視劇而對本書產生興趣,但購入本書後卻又將之束之高閣,反而是在閱讀了作者其他作品後才回過頭來閱讀本書。
一開始看到本書的厚度,就知道以本書的篇幅容納不下電視劇的所有劇情內容,亦既是說電視劇勢必是加油添醋了不少橋段才能撐起8集的劇情。然而,讀完本書之後,開始覺得有些電視劇所加油添醋的橋段其實有點突兀,例如電視劇男主角從因為有潔癖而無法讓女性親近的宅男,搖身一變成為積極替無法以傳宗接代為目的結婚之社群發聲的志工,以及因為飾演男主角的演員要表現因外在條件不受女性歡迎實在太沒說服力,所以硬是將潔癖這個特質強加在男主角身上等。不過,電視劇有表現出不能與不想結婚的多樣可能性,這點或許是原著所不及的。只是當電視劇是立基在原著創新有趣的設定上將想像空間進一步推深推廣時,即使其表現出更多現實的可能樣貌,並啟發出更多的省思或感觸,但原著有其價值還是無庸置疑的事。
本書故事的設定是,日本政府為解決少子化問題,透過立法強制要求所有適婚年齡男女都必須與隨機選出的對象進行相親後步入婚姻,並且只賦予一個人有兩次回絕對方的權利,若回絕三次就必須加入反恐部隊並接受嚴格訓練。於是,婚姻不再是自由選擇而是義務。只是如果在自由戀愛的世界中都無法找到自己想要陪伴一生、或者想要陪伴自己一生的對象,那透過公權力介入私領域的方式,硬是把世界拉回那個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是否就能讓結不了婚或不想結婚的人走入婚姻,或許就像是硬要讓水往上流的逆勢而為,是個答案再清楚不過的問題。作者透過母胎單身且完全沒有女人緣的宅男、有美貌卻內在淺薄的千金女、有家世卻也有秘密的美男子、想逃離母親情緒勒索的平凡護理師等角色人物,來探討在戀愛市場中的殘酷現實,亦既是有些外在條件的障壁是用違反人性的方法也突破不了的,而有些緣分走不到最後或者必須繞一段遠路,也是時也運也,由不得人做主。
當本書故事中的宅男及其朋友持續他們不受女性青睞的際遇,在法律廢止之前參加政府所安排的相親並被回絕了十幾二十次時,宅男想起參加相親時的情景,就是一群擠不進婚姻窄門的男男女女,在消極厭世的氛圍裡繼續承受著自己不受異性青睞的現實。當相親不再是從對方身上找到自己願意努力磨合的正面特質、而是不斷從對方身上挑出自己所不能接受、以及不斷從對方眼中看到自己不被接受的負面特質時,這樣的相親就變成一種不健康的負面能量蓄積,即使有人,像是本書故事中宅男的朋友,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積極向上的能量,亦既是把對方對自己的批評紀錄下來,然後據以尋求改進。或許,強迫每個適婚年齡男女都要結婚,這個制度最不符合人性之處在於,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甚至偏見,要去改變甚至扭轉其實是難如登天。當然,或許不是那麼悲觀的是,因為情境變換或者外來刺激,人可能會成長或轉變,否則社會運動永遠不可能走出其同溫層來產生更大效應,只是刻意安排出一場參與者並非出自自願而參與的萍水相逢,到底發揮能有多大的作用就會讓人質疑。
或許人要被逼到絕境才會產生改變自己的反彈力量。本書故事裡的千金女,原本是看不清或者刻意迴避不去看自己的問題,只是束手無策、焦慮或怨懟地想著自己當前的遭遇有多糟,到後來被自己的祖母點醒,改變現狀或許要從澈底改變自己開始,或許點出了,人只會因為必須掙扎脫出困境,所以才會意識到,釜底抽薪是必要的,斷開自己所依賴的人事物是必要的,即使再困難,陣痛期再長。本書故事看似在探究結婚這件事,對自己來說卻是講出更多的事情,亦既是個體如何順應情境變化來調適自己,在半是不得已、半是靠自己的狀態下找到改變自己的可能。護理師的母親因為跟著護理師到了離島生活而有了轉變,母女之間的關係也有了相當程度的好轉,這或許對護理師來說是始料未及的,而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又一村」,人生際遇的轉變或許往往來得意外、來得驚喜。

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いけない

日本推理小說家道尾秀介的作品,其中三個章節分別描述三起發生在相同區域的死亡事件,每起事件相關人物時有重複,而最後的章節則是將前述事件做一總結。
對自己來說,在本書中作者展現出相當成熟與細緻的寫作技巧,將敘事架構組織成多層次與多軸線的樣貌,並且讓其實為數不算多的登場人物,在三起彼此牽連有深有淺的事件中,發展出命運相互影響或甚至相互導引的關係。只是,這樣的敘事架構雖然讓故事情節的走向變得懸疑與引人入勝,但是在撥開作者其實流於匠氣與炫技的寫作技巧後,本書故事情節其實有點貧瘠,角色人物的形象其實很單薄模糊,更遑論所書寫出的人性其實缺乏深度與厚度。作者把每個事件都敘述得不清不楚、含混曖昧,而確實在本書中被描述的每起事件,即使讀者獲得相當多可以推論出真相的線索,但嚴格說起來都不曾在本書故事的時空中真相大白、水落石出。前述含混曖昧看似貼近現實,因為現實世界中所發生的事本來就不會有條理分明的脈絡,人類的行為動機或心理情緒本來就是複雜難解。然而對自己來說,作者把故事情節支離破碎化再重組成一個架構複雜的敘事展開,或許只是在遮掩,本書故事其實並沒有感染力也沒有想像力,其中人物的情感心理無法讓人有共鳴,行為模式有點無法被合情合理地解釋,就只是相當偏執的復仇心理、動機其實有點難以理解的偽證、以及為了掩蓋曾經做出的偽證而不斷殺人滅口而已。
在本書故事中其情感與心理有被比較細緻而深刻地描繪的登場人物,或許是在〈その話を聞かせてはいけない〉中登場、從中國跟著父母移民到日本的小學生吧!因為中文姓名而在幼稚園被嘲笑,上了小學之後被孤立而幾乎沒有朋友,父母開的中華料理餐廳在營運上好像有狀況等等,讓小學生好像被放牛吃草一樣地,有了無人聞問而空虛寂寞的自由。因為目擊了一起殺人事件而陷入危機,在危機中被搭救的小學生,與自己曾經嫌棄的朋友之間有了更上一層樓、彼此信任的友誼關係,而如果其真能放下過去所遭遇的事情,則其或許真的可以在貌似寧靜和平的市街裡過著平穩的生活。在描述這樣一段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作者把小學生不安、困惑、孤獨、自我懷疑的情緒心理,以及尋求自我價值與生活意義的努力都寫了出來,雖然不是絲絲入扣,但是至少還算有趣。
只是為了保有貌似寧靜和平的街景,有許多的過錯或罪行都需要被掩蓋,也有許多的悲傷與憤怒需要找到宣洩的出口,或許本書故事所要講述的主要意旨就是如此。人會有負面情緒,會想不開,也會遭逢意外,會有惡意,在這樣不能總是善良美好的人生中,如果要讓世界不至於太過脫序或失衡,要讓人性醜陋或殘忍的一面不要太過張揚,則適當的掩飾工作是必要的,有些事實不能被攤在陽光下,以免一點火苗燒成燎原之火。舉例來說,利用人心的軟弱來聚集信眾的新興宗教,因為人生不可能沒有不幸發生,所以有了發展的空間,但是新興宗教的真實樣貌,卻是不能被明說或者必須被極力粉飾,不然在其中因為自覺不幸而尋求救贖的信眾,將會面臨更大的失落。曾經選擇隱藏自己或他人罪行的人們,或許在激昂情緒平復之後,或許在意識自己的一錯再錯必須有個了結的時候,會良心發現地想要坦承一切,但丟下一顆石頭讓平靜水面激起漣漪,在可能其實已經是事過境遷的當下,到底還有何意義呢?或許居住在貌似寧靜和平的市街裡,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去破壞這表面而膚淺的祥和,即使是出於良知,即使是打著伸張正義的名義。
即使是社會派推理小說,講述的是人性心理與社會現實,但是讀者或許還是會期待,在故事情節走到結局時,所有謎團得以被解開,真相可以在故事的時空中被公諸於世,正義可以某個程度地被伸張,受傷的人心可以有被撫慰或救贖的可能。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或許讓寫作技巧發揮得太滿太多,所以在像是積木被堆砌起來的敘事情節中,少了完整的起承轉合,少了不會讓讀者感覺失落的結局。至少對自己來說,當故事裡的謎團事件不是被設計得很有巧思或創意,其中所涉及的人性心理也沒有被書寫得很有深度或厚度時,作者說故事的方法即使很有技巧,可以誘導讀者想要一窺究竟,也還是終究成不了一篇好故事。

2019年8月13日 星期二

クジラアタマの王様

日本推理小說家伊坂幸太郎的長篇小說作品。讀完本書後覺得自己應該確認一下本書在amazon.co.jp網站上所獲得的讀者評價,而確認後發現,截止目前為止在該網站上所發表的21則評價,給本書平均4.3顆星(5顆星為滿分)的高評價。前述結果突顯出,自己在閱讀本書時偶爾會有的感覺,即自己並沒有掌握到作者的創作企圖心,也不太確定自己應該要從本書故事中獲得什麼,可能並非其他讀者會有共感的閱讀經驗,所以自己在要給本書一個評價的時候才會有所遲疑,無法像其他讀者一樣很肯定地給出正面評價。
或許作者在本書中挑戰了一個很困難的情節設定,讓過著現實生活、各有不同人生的三名角色人物,生產零食之私人企業職員、民意代表以及當紅明星,因為有共同的經歷而有了共享的夢境,並且三人在夢境中對抗巨大生物之戰鬥勝敗,會與三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否能順利解決所面臨危機有著連動的關聯性。然而,這樣的情節設定即使對作者來說是展現出一種嶄新的創作風格,是結合奇想冒險與生活寫實的獨特敘事手法,自己卻不知應該如何去欣賞或界定其價值,過於新穎的風格或太有創意的手法,反而讓自己無所適從,找不到自己閱讀時的定位。
雖然自己對於作者透過添加奇想冒險之敘事元素來增強本書故事情節之動感與變化性的做法並沒有很能認同,但是這並不等於自己對於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描述出、比較貼近社會現實的敘事情節,也是抱持著較為負面的看法。舉例來說,因為從境外移入之新型流感疫情擴大所引發的群眾恐慌心理與人性自私反應,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而妨礙可以用來預防或治療新型流感之疫苗與藥物的研發工作等,雖然說並非多麼具有想像力或巧思的情節橋段,但是以作者的敘事功力來說,要將這樣的情節橋段寫成具相當深度與廣度的故事或許也不會是太困難的事。只是當自己讀到在本書故事中,身為主角的私人企業職員因為女兒感染上新型流感而在生活上陷入相當危機時,竟發現接下來作者所鋪陳的敘事情節走向,並非描述主角如何面對這個在生活現實中突如其來的晴天霹靂,而是書寫主角如何接手被襲擊陷入昏迷的民意代表完成其原本偷偷在進行之擴散流感疫苗與藥物的工作,並對抗想要妨礙前述工作進行的其他勢力。雖然作者有點到為止地將急性傳染病疫情擴散的現實面問題在本書故事中拋出,但是其並未深入探究這些問題,而是轉向去書寫奇想冒險,放任其想像力如同脫韁野馬般揚塵奔馳而去。對自己來說,這樣的閱讀經驗就像是突然從故事中的現實世界被拉出來後,丟進舉目望去沒有邊界的平行時空中,從以穩定速度在前進的步行變成無法著地的無重力狀態。
或許問題是自己不太能夠理解,作者讓三名角色人物在夢境中組成冒險隊共同對抗巨大生物,並讓三人夢境與現實出現連動關係的動機或意義何在。例如作者似乎在暗示,三人曾經一起遭遇過火災並且用獨特方式從火場中逃出的共有經驗,是讓三人之後開始有了共通夢境的一個契機,但是當作者未能給前述情節一個更深入明確與合情合理的解釋時,之後所鋪陳出的故事情節展開就會讓自己讀來感覺很沒有踏實感,不知道該如何去解讀情節展開的意義。或許對其他讀者來說,寫出這種不知敘事情節會如何進展以及為何會如此進展的故事是作者想像力的展現,而閱讀這種混同現實與奇幻世界觀的故事,是可以獲得與閱讀有嚴謹敘事結構的故事完全不一樣的樂趣。然而,對自己而言,每當閱讀本書故事到一個段落,自己的腦中都會浮現一些問號,想要問作者接下來的情節到底還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到底要不要給讀者一個可以用來解釋故事情節之意義的邏輯框架等問題。故事可以懸疑,情節展開可以出人意料,但是至少要有脈絡可循,或至少不能讓人感覺情節橋段在接續上有斷裂感。
本書故事一開始,主角所任職的零食公司,有客戶投訴其產品混入異物,並因為管理階層的處置不當而演變成衝擊公司營運的大危機。前述情節橋段對自己來說是本書故事中比較有趣的部分,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其是以幽默的筆觸書寫較貼近現實的事件。

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うちの子が結婚しないので

日本小說家垣谷美雨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的題材原本不應會引起自己太大的興趣,更正確地說,自己在閱讀本書之前,其實認為本書故事的情節內容,並太不可能會超出自己的想像範圍。而讀完本書之後,要說其故事情節內容有多麼讓自己意想不到,應該會是言過其實,但是沒有充滿創意與巧思的情節轉折可以讓自己感覺意外甚至驚豔,並不等於自己在閱讀本書的時候沒有感覺到樂趣。當然這並不是說,本書對於人性與日常的刻劃與剖析,是有多麼地鞭辟入裡或發人深省;其實認真說起來,本書還是停留在通俗小說的程度,對於人生的觀察與體悟僅僅是老生常談或社會通念,說不上是能夠啟發出更深一層或具顛覆破壞性的想法或省思。
然而,通俗不見得就是粉飾現實、討好讀者,平庸也不見得就是膚淺、譁眾取寵。在本書中作者所展現出的風格或許是,用平鋪直敘的故事情節告訴讀者其實讀者原本就知道的社會現實與人性心理。只是雖然作者看似平淡無奇地在說故事,但是其所說出來的故事,卻又會讓人在讀完後感覺,好像對現實與人性有多了那麼一些體悟,即使這些體悟說破了,好像也不是多大的學問或道理。
由父母代替子女參加相親活動,是本書故事的主要內容。因為擔心獨生女會一輩子單身而過著辛苦與淒涼的晚年生活,所以主角及其丈夫便說服女兒應積極為自己找個可以共組家庭的結婚對象,並由主角出面參加父母代為相親的活動,為女兒物色對象。主角的女兒雖然還未滿三十,但外貌平凡,學歷與工作都不算出色,在相親活動這樣一個現實甚至功利的世界裡,其實並不太容易可以突破重圍,殺出血路。在被自己覺得不錯之對象拒絕、又得拒絕來接近自己但自己並不喜歡之對象的循環中,相親活動讓人看到了人性的自私與卑劣,以及人多麼容易活在自己的狹隘世界中,多麼容易會與其他人無法溝通。在相親時所提出的條件,不僅功利務實也反映出提出條件者的價值觀,而這個價值觀的歧異不只來自社經階級的差異,也來自世代的不同。對參加相親活動的父母來說,幫小孩找結婚對象是在找個人來為自己照料自己的小孩,甚至更自私地是在找個人來照顧自己的老年生活,而所謂的「匹配」其實不過是經濟條件或家世背景符合自己期待的現實考量,愛或喜歡則從來不是考量重點。
面對在參與相親活動時所感受到的赤裸人性,主角也重新觀察並省思自己周遭的人所選擇或被迫選擇的生活方式。主角的姐姐曾嫁入地方豪門,卻因為丈夫的外遇而離婚,帶著女兒回娘家,過著單親辛苦扶養女兒長大的日子。主角同學的女兒長相與內在都不出眾,卻能嫁入望族過起人人稱羨的生活,但是女兒卻因此瞧不起自己的母親,覺得母親讓自己沒有面子。主角另一個同學的女兒則是有份相當不錯的工作,卻在一場相親活動中認識一個眼高手低的男人,奉子成婚後沒多久就因為幻滅而離婚。結婚真的能為自己甚至家人帶來幸福嗎?主角一家三口雖不富裕但還算和樂,只是這個和樂是因為他們的平凡、知足、認命、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對於前述問題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並沒有深究,只有在結尾處透過主角的思考提醒讀者,想結婚的話,就集結周遭可得的力量來積極挑戰,因為結婚對象不好找且應該要慎選。
本書故事的最後一句話是「モテに関しては、人は生まれながらにして平等という憲法の定めに違反しているようだ」。作者平實而不誇飾的幽默風格也就是展現在這裡,雖然說的是再淺顯明白不過的道理,所使用的比喻手法也不算是多麼華麗或有特別突出的想像力,但是一句看似只是主角有感而發、說口說出的語句,卻有種讓人有所共感的力量,即使任誰都可以明白,受不受歡迎絕非可以靠自己積極努力就能澈底改變或扭轉的狀態。本書故事斷斷續續地在書寫,其實人是生而不平等的現實,在結不結得了婚的競賽中,有人享盡優勢,有人卻是用盡氣力也沒法勝出。或許就像運動或創作,在同等努力的基礎上有多少天賦決定了最後的結果,人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除了自己可以積極爭取的部分外,時也命也則是每個人都得妥協接受的現實。

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出身成分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長篇小說作品,以北韓的政治經濟情勢與社會生活現實做為背景,講述一起發生在平壤市外之郊區的殺人性侵案件,其真相如何在歷經相當時日後得以水落石出。作者筆下所描述的前述案件調查過程,充滿了欺瞞與操弄,而之所以要重啟前述案件的調查,除了是要釐清案情並讓真正的犯人自白其罪行外,也是要確認被指派進行案件調查的保安員,即本書故事的主角,是否有受到其父親的影響而有反體制與政治不正確的思想。
在本書故事中的北韓,不是做為用來向其他國家進行政治宣傳之樣板、住著享盡資源之權貴與富人的平壤,而是生活條件貧困、住著階級身分不佳者的村落。本書故事的登場人物不是用思想箝制與恐怖統治來維繫權力的獨裁者或既得利益者,而是掙扎著與自己因為階級身分不佳而遭遇種種不公平對待之命運共處的人們。一直有所轉折的本書故事情節,所描述的其實是主角像是隻實驗用白鼠,在虛假證詞以及案件關係人個個演很大的情況下,被其他人的設局所反覆擺弄的過程。前述特質加總起來,讓本書故事產生一種獨特的異國風情,即使作者寫得是點到為止而不夠深入,甚至有些部分是帶著偏見與誇飾,但是本書故事讀起來卻還是有些引人入勝的魅力,因為本書的謎團事件被書寫得很政治,所有的線索、證據與證詞都可能是被捏造出來的謊言,並讓主角調查與推理的結果都像是很不牢靠的海市蜃樓,隨時可能被推翻。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牢靠的海市蜃樓卻也讓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變成是無所牽引的漂浮,太過頻繁的轉折讓人讀來感覺疲乏,到頭來許多故事裡的關鍵人事物都是虛假,也會讓人讀來感覺淺薄而空虛。
階級身分是本書故事裡很重要的敘事元素,甚至成為主角在故事中面臨道德兩難抉擇的基礎。一種以最大力道進行控制、也以最大力道去進行差異化與隔離的社會制度,讓人從出生就要去承擔其父親人生的好壞,也讓人必須小心翼翼活在整體社會所定義出來的狹隘框架之中,不能讓自己犯下錯誤,以免讓自己與家人跌落不幸深淵。在本書故事中,主角發現如果自己將父親定罪,就會讓自己與妻女被歸類成更差的階級身分,進而生活會更加艱辛困難,但如果把罪名加諸在已自白犯罪的他人身上時,會讓另一個原本已經不幸的家庭變得更不幸,同時也會讓正義無法被伸張。這樣一個道德困境隨著故事情節的再度轉折,變成只是一個測試主角的設局,進而讓主角曾經背負之無比沉重的心理負擔,突然變成只是其他人所設計虛構出來的幻象,是請君入甕的陷阱。面對這樣轉折所帶來的衝擊,主角所感受到的不是如釋重負(也不可能是如釋重負,因為主角在那一刻已經確定會因為父親的罪行而被歸類成相當糟糕的階級身分),而是一種在感覺虛妄與荒謬後所會進一步感覺到,先是憤怒夾雜不安、再來是無力混雜悲愴的負面情緒。這樣的負面情緒也讓主角對區別階級身分之社會制度的想法從懷疑進階到批判,但即使如此,主角仍然還是無法可以脫出眼前跌落地獄的悲慘命運,除非其逃離這個其出生後就未曾離開過的祖國。
在本書故事的一段詭辯裡,有這樣一個論點被提及:不平等、階級、貧富差距、因為性別而產生的權力宰制關係、甚至是人權侵害等,就算在號稱是民主社會的國家裡依然會發生或存在,而人類社會不論在哪裡都其實沒有那麼進步,即使在中央集權的國家問題可能是較為明顯與嚴重,但是在所謂的民主國家中,問題也有可能只是變成隱性而沒有被多數人所察覺或認知到。然而,人性是否能夠完全進化到不自私貪婪、不殘暴醜陋,或許是個答案可能不太樂觀的問題,但是因為得不到將問題澈底解決的方案就不再嘗試解決問題,連追求一絲一毫的進步都不願意,只是合理化與常態化眼前的不公不義,或許是個會讓人類停止進步的可怕腐敗思想。
作者最後讓可以說是設局擺弄主角之主謀或主要執行者的角色人物,一瞬間改頭換面成為好人,並協助主角及其家人展開脫北的危險旅程,對自己來說,這樣的情節設定像是硬要給陰鬱的故事一個好像有點光明與希望的可能結局,其實讀來有點勉強與畫蛇添足。

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許されようとは思いません

日本推理小說家芦沢央的短篇小說集,收錄5篇作品,其中書名同名作為2015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候補作,而本次購入閱讀者為在2019年5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截至自己讀完本書時,在amazon.co.jp網站上共有16則關於本書的讀者評價,平均分數為3.4顆星。前述結果或許不能說本書是獲得相當好評,而持負面評價的讀者多半是認為,本書所收錄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不太符合現實,作者為了要刻意製造出讓人料想不到的情節轉折,反而犧牲掉敘事情節的合理性以及對人性心理的剖析與觀察。對自己來說,作者要書寫偏激或扭曲的人性並沒有太多問題,要挑戰讓人不會有太多日常生活感的題材也是無可厚非,只是如果作者想要發揮想像力與敘事功力,寫出讓人完全無法預想的情節轉折的話,則其在敘事情節的前後呼應上必須能自圓其說,更重要的是,要在僅是很匠氣地製造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外,給人至少可以對故事情節產生一些同理心或共鳴的觸發點。
舉例來說,雖然被書後解説認為是本書中最佳傑作,但是對自己來說,〈姉のように〉正是一篇作者在其中過於用力地賣弄透過誤導讀者來製造情節轉折意外性的技巧,反而沒有餘力好好把敘事情節所言及之人性心理寫得更深刻細緻的故事。該篇故事的一開始是一則新聞報導,陳述有名母親因為壓力而殺害自己的親生女兒,而後開始講述一個妹妹因為自己姐姐犯了罪,所以感覺被周遭人們懷疑、不信任甚至排擠,這樣日積月累的壓力找不到出口,便讓這位妹妹開始對自己的女兒施加暴力。只是當故事情節推展到最後,讀者會突然發現,一路讀來所感受到的些許不對勁,其實是作者透過模稜兩可的敘述來讓讀者誤以為殺害親生女兒是姐姐所犯下的罪行,但作者所安排的結局卻是,姐姐是因為生活費拮据而竊取友人財物,而妹妹才是失手害死自己親生女兒的那個人。自己讀完該篇故事後,感覺作者對自己所構思出來的敘事情節內容似乎沒什麼信心,所以必須透過釋放煙霧來讓讀者視野迷茫,無法明辨故事中登場人物之間的關係。然而,如果作者只是平鋪直敘地講述,姐姐的竊盜行為加深妹妹的神經質,進而導致不幸的憾事發生,這樣好像也無法成為一部推理小說,因為敘事情節的展開將缺乏懸疑與轉折。不過,沒有讓人感到意外的情節轉折以及太刻意製造出情節轉折,兩害相權孰輕孰重,或者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書名同名作講述孫子帶著自己女友來到外祖母生前居住的村落,在路途中孫子向女友說明,外祖母生前受到村落裡的人集體排擠,並因為殺害自己的公公而入監服刑,最後因病死在獄中。女友聽完孫子的敘述後,推論出外祖母殺害其公公的真正理由是,外祖母不想死後被葬在家族墳墓中,想要與自己所嫁入的家族以及整個村落完全切割。閱讀該篇故事會感覺到一種微妙的懸疑感,因為會無法猜想敘事情節的展開會走向哪個方向與走到何處,但是當閱讀到最後得知作者所安排的結局時,卻又覺得該篇故事的情節轉折有點流於匠氣與刻意,因為雖然不是不能理解故事所描繪的外祖母的心情,但是也無法對這樣的心情產生太多共鳴。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另一篇故事〈絵の中の男〉中。作者在該篇故事中迂迴曲折地鋪陳出敘事情節,讓人無法掌握作者會如何收束出故事的結局,但是在真正讀到故事結局時,又會有種結果竟然只是這樣的小小失落感。
〈ありがとう、ばあば〉讀來會讓人省思小孩是否因為太過天真,反而無法估算自己行為有多殘暴。不論該篇故事有多麼不切實際,故事裡登場人物的行為有多麼偏激,至少其提供了一個可以讓人正視並省思現實的窺視孔,而不是只有意圖讓人無法掌握敘事情節發展的障眼法。〈目撃者はいなかった〉的敘事情節轉折,並不是透過誤導讀者的手法而是透過將不同故事橋段環環相扣後所製造出來,亦既是主角為了粉飾自己在工作上的失誤,意外目擊一場車禍,只是為了不讓自己的行為暴露,主角選擇不說出所目擊到的實情,而這讓想要車禍真相水落石出的人,只能選擇以牙還牙。不過正是這個以牙還牙,讓整篇故事的敘事情節顯得太過湊巧,讀來也就沒有那麼有趣。

2019年7月21日 星期日

昭和探偵4

日本歷史小說家風野真知雄的系列作品最新作。在本書各篇故事中,系列作品的主角做為一名私家偵探,逐漸打響其專門調查昭和時期相關事物的名聲,甚至連電視台都規劃要將之前所製作、側寫委託主角調查昭和時期謎團事件之過程的特別節目常態化。因此,在〈4の字固めをかけてきた男のいまの技は?〉中,當委託人登門要委託主角幫忙調查案件時,主角還探問委託人在其所要委託調查的案件中是否有什麼是昭和時期相關事物,因為畢竟這是讓主角打開知名度的專業,而委託人一開始回答沒有,但後來還是勉強想出一些線索告訴主角。雖然最後在該篇故事中還是出現了昭和時期相關事物,不過作者在前述所占篇幅不到一頁的橋段中所展現出的幽默感,對自己來說是看似簡單實則巧妙的神來一筆。
相較之下,作者在〈ふりかけご飯は貧乏飯?それとも贅沢飯?〉的結尾處所安插的自嘲梗,則是有點畫虎不成反類犬,給自己一種刻意過了頭的感覺。主角在該篇故事的最後又去光顧了、其在每回故事中必去光顧的酒吧,在藏了很多秘密的媽媽桑面前唱了一首昭和時期的歌曲,這時候媽媽桑心中想著,這首歌的作詞者是「風野真知雄」,是「昭和の三流エンタメ作家」。雖然作者的自嘲與自虐或許是想要博君一笑,但是這個梗卻沒有跟通篇故事的敘事情節有什麼呼應或關聯,因此讀來就會讓人覺得是畫蛇添足、是作者太過賣弄的花招。然而,如果把這個對自己來說有點多餘的梗當成是一個小小瑕疵,而把目光聚焦在通篇故事的敘事情節上,則自己會覺得,該篇故事其實還算構思創新有趣。一個其實家境富裕的騙婚女,委託主角調查這次要下手目標的身家背景,然而當主角展開調查之後,卻發現被當成目標的男性,其實是對想騙婚的人的心理感到興趣的心理學家,所以其是在知情的情況下刻意接近騙婚女的。兩人最後發現彼此很契合所以一同踏上婚姻之路,而善於操弄人心的騙婚者與對人心有深入探討的心理學家,或許是棋逢對手,或許是相知相惜,但不論原因是什麼,兩人是天生一對的事實卻好像很有說服力地讓人提不太出來可以將之推翻的論據。
作者持續醞釀,一直潛藏在系列作品各篇故事之敘事表層下的「昭和の巨悪」,終於在本書中有點露出表面,讓讀者可以窺見比較多的線索。一開始作者讓特定人名被敘述出來,並點出這是一個大家以為已經逝世、但其實可能還存活著的高齡人瑞,而後到了本書最後一篇故事〈爺いのストリーキングに主義主張はあったのか?〉,作者則是透過一張拍下四個中年人裸奔景象的照片,以及一起發生在昭和時期、記者被認定是意外身亡但其實有可能是被暗殺的謎團事件,將「昭和の巨悪」這條敘事軸線,往可能與當時是否應該興建核能發電廠之爭議與抗爭有關的方向牽引,又或許說這是一個突破口,可以讓主角跟酒吧媽媽桑在之後的故事中更加接近「昭和の巨悪」的背後真相。本書的最後一篇故事其實不能說是有被收尾,作者所給的是一個很開放的結局,告訴讀者在當下主角還稱不上是已經破解的謎團之後,還有更深更厚更多的謎團存在。當作者把格局開得這麼大,使出渾身解數地要讓讀者被「昭和の巨悪」這個巨大的懸疑誘發強烈的好奇心時,身為持續閱讀系列作品之算是忠實讀者的自己,只能期待作者在收束系列作品的那天,不要虎頭蛇尾,草草了事就好。
〈その恋は駅の伝言板が育んだのか?〉中,主角的友人委託主角調查一個在車站留言板上重複留下同樣留言的女子的真實身分,但其實是希望主角為其調查自己想要結婚的對象過去是否有過主角友人會很介意的經歷。對自己來說有趣的是,因為在意所以無法正視與面對,因為有所懷疑所以更無法開口問清楚的心情。其實人都無法太過寬容,總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即使可能會失去什麼,但還是無法過自己為自己所設下的關卡,用自己的介意與放不下拖住自己,讓自己無法往前跨出一步。雖然前述心情在作者筆下是被輕描淡寫的,但是在自己主觀武斷的眼裡看來,卻是作者舉重若輕,不細細探究,而留給讀者自行加油添醋的空間。

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夢の迷い路

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的作品,共收錄4篇短篇小說。在書後的〈あとがきのふりをした謝辞その他〉中,作者說明本書是接續其先前作品《さよならは明日の約束》,以熱愛讀書的聰穎少女與喜歡電影的笨笨少年所組成的高中生搭檔為主角,描述兩人與其周遭人物間人際關係的發展,以及兩人為其所聽聞到之謎團事件找出背後真相的推理過程。
自己並未讀過前述先前作品,而如果僅從自己閱讀本書後的觀感來看,自己會將本書故事,除第四篇書名同名作之外,歸類成以解決過往所發生懸案為主題、帶有安樂椅子偵探風格的短篇偵探小說。然而,相較於自己曾讀過、以解決過去懸案為主題的其他偵探小說作品,自己主觀的感覺是,作者在書寫本書故事時比較沒有著重在營造懷舊氛圍與運用時代元素,其所設計出的謎團事件有較濃厚的離奇感與曲折感,牽涉其中的死亡人數較多,事件背後的真相也較為殘暴、醜陋與充滿惡意。作者不是個想要賣弄知識的歷史小說家,只是想要發揮自己的創意與想像力,寫出帶有自己鮮明風格的推理小說,所以即使本書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是發生在故事當下時間的十幾二十年前,但作者書寫這些事件的方式卻不去刻意突顯其時代感,而是將存在於事件發生時間與故事當下時間之間的時空隔閡,直接書寫成安樂椅子偵探不會出現在案發現場調查證據、也不會盤查事件關係人、僅僅透過聽取案情說明便能推理出結果的類型故事。
當然,作者並非完全沒有運用時代元素,只是當作者在故事中特別強調只會存在或發生在事件發生當時的事物或狀況時,這個強調都是與故事情節的轉折與展開有密切的關係。舉例來說,在〈埋没のシナリオ〉中,5名男大學生在其中一人之租屋處聚會時,某人突然暴斃,為了通報警方,在當時尚未有手機這種科技產物的年代,聚會的主人只好到外面去找尋公共電話,但是這個一時離開案發現場的行為,卻製造出機會,讓其他人得以共謀將事件變成一個謎團。
該篇故事也是自己在本書中讀完後比較有感受的一篇故事,但原因並非作者很淺顯明白地使用時代元素來讓謎團得以成立,而是作者描繪出某種人際關係的樣貌是讓自己還蠻有共鳴的。坦白說,牽涉在該篇故事所描述謎團事件中的登場人物們,其行為動機與心理狀態其實並不太能讓自己認同,特別是為了遠赴海外報被情敵奪愛之仇,竟計畫花上幾年時間謀害一個其實關係並不深的友人,在隱匿其屍體後竊取其身分,這樣的想法對自己來說是有些匪夷所思。只是,作者在故事中約略闡述了為何5名男大學生會在當時一起聚會,其實在5人彼此之間並非真的存在親密或深厚的情誼,只是出於有個物理性的陪伴或甚至不太善良的企圖等緣由,便好像有那麼一回事地演起交流熱絡、友誼純真的青春群像劇,但是這樣的萍水相逢在狀況改變或目的達成之後,瞬間熱情熄滅、關係疏遠,好像對當事人來說也沒有什麼好奇怪或值得感到遺憾之處。雖然前述部分並非該篇故事的核心或重點,但是所描繪的人際關係樣貌卻能觸發自己的一些想像與感受。雖然自己並不太能欣賞該篇故事迂迴曲折到讓自己覺得是在炫技的敘事情節發展,但僅僅是故事裡一個讓敘事情節可以發展下去的設定便能讓自己有了些想法,或許也是展現出作者身為創作老手的經驗累積以及對人性情感的洞察力。
其實,本書各篇故事,或許除了讀來讓自己感覺真的像是走入迷宮般地不知敘事情節要帶自己走向何方的書名同名作之外,對自己來說都像是作者在極力展示其說故事的功力,一方面把謎團事件鋪陳得複雜懸疑,另一方面則是把事件背後真相推到可被接受之合理解釋的最邊緣,彷彿再多曲折一點就會讓人覺得故事結局完全不合情理。舉例來說,在〈アリバイのワイン〉裡的犯人,因為某人的偽證而僥倖可以不被究責,所以其之後犯案都會重複同樣的行為,彷彿這樣就會讓自己可以全身而退。雖然作者為犯人所設定的偏執心理讓前述敘事情節說不上是完全不合情理,但也是已經到了自己可以理解或認同的範圍邊緣。

2019年7月8日 星期一

希望の糸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加賀恭一郎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新作。雖然加賀恭一郎在本書故事中亦有登場,但嚴格說來本書故事的主角並不是他,而是其同為警察的表弟松宮脩平。本書故事情節由兩條敘事軸線所交錯構成,一是松宮脩平等警察們展開調查的咖啡店女老闆被刺身亡事件,另一則是松宮脩平因病而不久人世的生父,在其遺書中表明願意在尊重當事人意願之情況下完成認領程序。不論是哪一條敘事軸線,讀來都給稱不上是作者書迷的自己一種熟悉但新鮮的感覺,感覺熟悉的是作者鋪陳情節的手法有其辨識度頗高的獨特風格,感覺新鮮的則是作者竟然可以書寫出這樣很像肥皂劇的家庭人倫故事。
兩條敘事軸線所敘述的謎團可以說都是所謂的身世之謎,只是有所不同的是,在有關松宮脩平身世的敘事軸線中,即使被當成祕密、塵封在兩人未有交集的日常生活中,血緣像是一條絲線,可以跨越心理障礙與情緒反應,聯繫起情感與緣分,但是在有關被刺殺事件的敘事軸線中,血緣是個擾亂人心的錯誤,而真正的家人與親情,是共同生活的日積月累,是解開誤會後就能撥雲見日的簡單美好。在一條敘事軸線中,丈夫因病過世的女人,與有婦之夫墜入情網,而對方原本已經無法繼續的婚姻,卻因為對方妻子遭逢意外而有了轉圜,但因此必須退出的女人卻發現自己已經懷有身孕。而在另一條敘事軸線中,因為不孕而就醫,希望透過體外受精的人工受孕技術來讓自己可以孕育下一代,但是因為一個不太可能發生的疏失,原本應該被銷毀的受精卵竟然被誤植到不相干女性的子宮內。
不論知情或不知情,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部分人物,都有個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活在世界某個角落,但自己卻沒有與之共同生活的緣分,而當掩蓋親子關係這個祕密的布幕有了破洞、讓相關人士有了窺探真相的機會時,該如何行動,該如何自處,該如何面對其他相關人士,便成為知道秘密的相關人士必須面對且需要在深思熟慮後做出抉擇的問題。只是,抉擇推動了命運的齒輪,開始產生連鎖反應並牽動其他相關人士的人生,所謂的造化弄人,或許就是這樣的牽動不會以自己所預想的方式運作,而因為意外所導致的殘局,應該如何收拾,應該如何跨越後走向未來,便考驗著相關人士們的智慧。
在本書故事中,咖啡店女老闆被人刺殺的事件,雖然有懸疑曲折,但或許不算是敘事情節的核心,因為在故事裡真正牽引讀者心情的謎團事件是前述兩個身世之謎。不過即使如此,刺殺人的真兇或許是在本書故事中最讓自己有所感觸的人物。總是在尋找歸屬感的女子,曾經墮胎過兩次,因而認為自己的懷孕並非是件會讓人感到幸福與喜悅的好事,在得知跟自己同居、形同夫妻的男人與其前妻之間有個孩子後,前去質問男人的前妻,但是卻因為誤解前妻的一句話,理智斷線而失手刺殺了前妻。在女子自白自己的犯行後,與其同居的男子前去探視,在當場女子謊稱自己已經懷孕,讓男子喜出望外並承諾要等女子贖完罪後一家人一起生活,而男子的反應讓女子感動不已,因為對她來說這是第一次有人因為她的懷孕而真心感到喜悅。因為找不到歸屬感很久所以很害怕失去陪伴,因為找不到歸屬感很久所以無法讓自己可以安心地被人陪伴,女子對自己可以得到幸福這件事從來都不曾有過自信,所以對於可能的失去很敏感,而這樣的敏感就導致了在本書故事中最大的不幸。
或許本書故事的情節並沒有讓人拍案叫絕的鋪陳與布局,其起伏與轉折也沒有懸疑曲折到讓讀者讀到結局時會感覺意外或驚喜。本書做為一本推理小說,或許不能說是表現得相當讓人驚艷。然而,作者書寫出這樣一部作品,或許是想要用推理小說的外衣,去包裝其所想要探討之有關血緣與親情的課題。或許本書故事所描述的身世之謎不是在現實生活中會很常發生的事,而作者透過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虛構出這樣曲折的身世之謎,一方面是要讓讀者可以讀到敘事情節有所轉折的故事,另一方面則是要讓讀者可以去對照現實中平凡的親情,並思考親情是源自於血緣還是共同生活的大哉問。對自己來說,本書或許不是系列作品中最構思巧妙的一本,但很像肥皂劇、甚至有點誇張到不太真實的敘事情節,或許是作者在保有自己敘事風格的同時所試圖挑戰的一種突破,而自己對此並沒有什麼負面的評價。

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ノーサイド・ゲーム

日本小說家池井戸潤的長篇小說作品。早在本書於20196月正式出版發行之前,日本TBS電視台便已宣布要將本書改編成電視連續劇並在20197月期的日曜劇場時段播出,甚至連男主角人選都已公布,為第一次主演該電視台連續劇的演員大泉洋。TBS電視台熱中於改編作者作品並非新聞,畢竟可以想像其會想要複製之前「半沢直樹」的成功經驗,但是在書都還沒有發行前便已決定要改編其內容來拍成連續劇,或許足以顯現該電視台押寶在作者身上的決心與魄力。也是因為這樣,稱不上作者書迷、僅僅讀過作者幾部作品的自己,等到本書在書店上架後便購入本書閱讀。讀完之後,發現自己完全可以理解為何在電視台日前公布之演員名單中會有在本書故事中未登場的角色人物,例如在本書中只是被一筆帶過的主角老婆等,畢竟要完全以本書略嫌單薄的故事內容來撐起一部完整的電視連續劇可能有點勉強。
粗略地做個切分的話,本書故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段落。首先,對橄欖球完全是門外漢的主角,在因故被調職去接手公司所贊助但年年虧損之業餘橄欖球隊的管理業務後,透過找到好教練、改變球隊營運模式等方法,主角成功提升球隊戰績,並吸引更多人關注球隊與橄欖球運動。而後,主角發現在導致自己因為與長官意見不合而被調職的企業併購案背後,竟然存在著粉飾過失的檢驗資料造假事件,但是主角調查出證據並向上舉報的動作,卻被有心人士利用來進行權位之爭。最後,雖然橄欖球隊的成績漸入佳境,但是鉅額的開銷成本卻讓其面臨被裁撤的危機,而陳腐守舊的業餘橄欖球聯盟協會,成為透過改革橄欖球隊營運方式來開拓財源、維持收支平衡的最大阻力,不過因為主角的奮鬥與努力,不僅公司內真正敵人的陰謀被揭穿與阻止,甚至還成功地讓業餘橄欖球聯盟協會進行體制改革。雖然不能說作者沒有把前述三個段落的故事情節在環節上做好串接,但是對自己來說,還是讀來會感覺橄欖球隊的起死回生以及環繞著企業併購案所發生的權謀與鬥爭,其實是兩條平行沒有相交的敘事軸線,而作者只是將兩個故事拼湊在一起,雖然其讓整個故事的敘事情節進展仍有起承轉合,但是個別段落的情節過於淺薄的問題,似乎並沒有因為整合在一起而獲得改善。
雖然自己過去只是零零星星地讀過幾本作者的作品,但是印象中會覺得,作者所擅長的是構築出一個存在善與惡、正義與自私之對立關係的故事情境,並讓故事主角在其中挺身而出、奔走奮鬥、對抗權謀、揭發黑幕,最後再讓主角所體現的正義勝出,進而讓讀者讀到一齣大快人心的懲惡獎善劇。不過,在本書故事中出自一己之私而行動的反派有點過於平庸而軟弱,而主角在努力奮鬥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雖然相當棘手,但是主角卻因為有非常剛好的天時地利人和而輕鬆化解。當然,通俗娛樂小說要能讓人讀來沒有負擔甚至是釋放壓力,讀完能有痛快感或許是必要的,所以結局不能充滿負面能量,讓人開心不起來。但是正義必勝並不等於要讓正義毫無懸念或起伏地獲勝,而本書讓自己讀來不是很能樂在其中的原因就是,本書故事給自己一種正義太過容易獲勝的天真感與膚淺感。例如,業餘橄欖球聯盟協會的體制改革可以是一夕變天般地容易被達成,原本戰績不佳但進步神速的球隊可以透過社區公益活動,很快吸引到球迷並獲得支持等故事情節,都讓自己讀來有種作者把故事說得太簡單的感覺。
然而,本書故事的轉折雖然不夠劇烈,但是卻不能說是無趣,而即使敘事情節進展讓自己感覺有點像是把不同橋段硬是湊合在一起,但是敘事節奏卻沒有因此而不流暢。其實本書讓自己感覺有點淺薄的最主要原因是,在本書故事裡沒有什麼個性鮮明或特質明確的特色人物,主角的人物形象太過平板,配角們又太像跑龍套的臨時演員,沒有可以用來襯出主角性格特質的重量。或許只有存在於主角表面上的天敵與真正的天敵間的人物形象對比,有觸發自己的一些想像,讓自己在讀完本書後還能對故事人物留下一點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