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

ジャンヌ

日本推理小說家河合莞爾的長篇小說作品。對於是否該購入本書閱讀,自己一直有所疑慮,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從過往以來,以人工智慧或機器人為題材的作品實在很多,特別是當前人工智慧是新興應用科技中的當紅炸子雞,不可避免地涉及相關倫理課題探討的故事創作也成為潮流。有趣的是,人工智慧在科技新聞、科技政策或科技創業家口中,感覺都像是快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的事,但是探討相關倫理課題的故事創作,對自己來說卻都還是讀來像是科幻小說,並沒有太多臨近感或切身感。或許,科技發展的現實與創作者的想像之間,還是存在著不知道人類是否有辦法縮短的距離吧!
本書其實並沒有處理到多麼創新的課題,敘事情節也是簡單線性得不難被想像出來。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的情節發展與轉折,都是在閱讀進展的同時可以預想得到的,不論是機器人為何殺人的理由、政府發展並推動機器人應用之政策其實是背後是有謀略之考量等,都不算是很有創意的情節橋段。然而,即便如此,讀完本書之後自己卻不會覺得無趣或失望,反而還受到一些啟發並做了一點思考。閱讀本書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效果,或許是因為作者雖然寫的是題材相當陳腐的故事,但是卻放入自己的觀察分析與論理思考,所以讓人讀來會有除了享受敘事情節起伏轉折之外的另一層收穫。
例如,作者預想日本因少子化而人口減少的速度飛快,所以狹長的島國會面臨地廣人稀、人力嚴重短缺的問題。作者想像因應前述問題的策略,除了在人類生活各領域中普遍使用機器人外,還包括強制人民遷徙到都會區,並讓廣大面積的區域被劃成不具生活機能的非居住區域。其實,這不是什麼嶄新的想法,但是至少目前各國政府面對人口集中都會區而鄉村逐漸蕭條荒廢的問題時,所思考的還是如何讓鄉村能自立或重燃發展動力。然而,當人類這個物種數量持續減少時,努力維持繁榮興盛的假象,或者勉強維繫既有過度生產與消費的生活型態,是否是逆勢而為且是否有必要,或許值得思考。
本書故事裡的重要謎團之一是,為何受制於不能傷害人類這個絕對法則的機器人可以殺害自己的主人,而這個謎團在故事裡面的解答本身雖然沒有太讓自己意外,但是其卻是可以觸發自己的進一步思考:讓人工智慧具備判斷能力,從而不只判斷事實狀況,更判斷人類行為的善惡,這樣是否等於人類自己在造神?當人工智慧與人類逐漸具備同等能力,而後人工智慧進一步成為超越人類的存在,此時由人工智慧所管理與控制的社會生活秩序,是否成為人類的另一種桎梏?完全利用自駕車來運作的運輸系統,其實不是可以應變而是被完全控制到沒有變化,而便利的無貨幣支付系統,將會讓個人行為無所遁形。到那個時候,人還剩下多少自主性與創造力呢?
其實,人工智慧的技術想像,或許是透過大量的資料讓機器學習,而後機器會自己針對特定問題運算出解答,但是這裡的學習或不等於人類的理解,運算也不等於人類的運籌帷幄。人類真的可以讓機器變得像自己,甚至跟自己一樣嗎?或許人類應該更認真看待自己做為一種物種的獨有特質。

2019年3月21日 星期四

殺人鬼がもう一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若竹七海的作品,收錄6篇短篇小說。雖然在本書中所有故事都是發生在位於東京都郊區、發展停滯、居住人口老化的鄉鎮中,而相當有特色的女警也在各篇故事中均有登場,並且所有故事的第一人稱敘事者均為女性,甚至第一篇與第二篇故事還是以前述女警為敘事者,但是這些特質對自己來說,都並非是讓本書所有故事變得風格一致與調性和諧的首要原因。如果要說是什麼樣的特質,讓自己覺得本書各篇故事都有作者個人獨特風格以及在敘事上相互映襯與烘托的調性,那應該是作者在各篇故事中所描述出,掩蓋或隱藏日常生活下的惡意。這些惡意的存在不是為了對比出正義的美好,而是在面對荒謬到讓人不得不盡力嘲諷的日常生活時,因為人性的幽微與陰暗所發展出來,處理日常生活中不盡如人意部分的一種手段。
大都會郊區逐漸沒落荒廢的鄉鎮,居民多半是年事已高且無太多發展性與未來性的老人。以此區域為轄區的警察局,原本是個流放地,到此任職的警察毫無升遷機會,在幾乎沒有犯罪案件發生的情況下,閒散度日,只求為退休生活多累積點財富。然而,表面上毫無生氣的地域,卻暗藏許多惡意在發酵或滋生的幽暗角落。在這些角落裡,或許是慾望無窮,也或許是情感變質,人性變得沒有丈量是非的尺度,而人的生命也失去應該被尊重或保護的價值。因此,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比比皆是沒有被偵破的犯罪案件,伸張正義或判定是非從來都不是故事敘事的宗旨,道德教化對於已經扭曲變形的人性來說並無多大意義。但是,本書各篇故事並非很簡化地書寫瘋狂的罪犯,而是描繪在道德觀相對薄弱的情況下,一方面理性甚至聰慧的人,會如何行動來解決自己所面對的問題,另一方面情感脆弱或理智不足的人,又會如何製造出必須被解決的問題。
作者在各篇故事中,先鋪陳出看似零亂的敘事軸線,而後再以意外且巧妙的結局予以收束,這是作者所擅長的敘事手法。這樣的敘事手法,與前述讓人讀完後會感覺不舒服的題材相互融合並產生化學作用,一方面成功形塑出故事的世界觀並將讀者帶入其中,所以在故事中幾乎不知罪惡感為何物的人物做出任何舉動都不會讓讀者感到突兀,另一方面又讓讀者無法預期,詭異甚至略帶荒謬的惡意會在哪個登場人物身上出現,以及會以何種形式發生。
舉例來說,在〈丘の上の死神〉中,一開始是地方首長的選舉對戰被以誇張且充滿黑色幽默的方式被描繪出來,而後以詐欺為業的男子被殺,意外帶出後來勝選之女性候選人之夫的死亡真相,而女性候選人得以在選戰中勝出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與其競爭的當時現任地方首長,其實是要趕走當地居民後收購土地再賣出做為大型公共建設開發之用。該篇故事中有多重的敘事軸線,但是情節的推展仍有起承轉合,並收束在讓人始料未及的結局上。該篇故事裡的惡意,除了詐欺與巧取豪奪外,還有在大難不死後,出自報復與收拾殘局等動機,選擇之後無法被證明的見死不救。兩種惡意相較後者更為深層,因為是種理智凌駕情感、算計取代道義的展現。
〈黒い袖〉以及〈葬儀の裏で〉或者是可以對比的兩篇故事。前者描寫警察家族與家族間的婚禮,後者則描述家族成員群聚的喪禮。雖然是描繪不同目的的儀式活動,但作者同樣嘲諷人性的淺薄、粗鄙與荒謬。〈きれいごとじゃない〉則是結局的意外性最讓自己意外的一篇故事。

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八つ墓村

日本推理小說家横溝正史「金田一耕助シリーズ」的作品。然而,跟過往曾讀過的同系列其他作品《犬神家の一族》與《獄門島》相比,自己認為本書的表現並不算是太為出色。雖然本書並非不有趣,其故事情節也非平淡或缺乏起伏轉折,但是在讀完之後,自己總覺得本書少了一些什麼。
作者在本書中不斷營造與堆疊恐怖氛圍,並藉此製造出故事情節進展的懸疑感與緊張感,但是被恐怖氛圍刺激久了,感官便會逐漸痲痺,而希望製造出來的懸疑感與緊張感也就會持續遞減。因此,閱讀本書對自己來說就像是觀看一齣層次感不夠鮮明的驚悚片,雖然並不會讓人想中途放棄,也不乏感官上的刺激效果,但是讀完之後卻不會留下太多餘韻,也觸發不了什麼想像或省思。
或許自己會有前述感覺的原因是,當作者要收束故事情節的時候,其所書寫出來的結局,對比其所鋪陳出的懸疑詭譎情節,在重量上或質感上都有相當落差。或許是在本書故事中死了太多人,兇手的動機太過偏差難以理解,一連串的死亡又發生得太過依循單一模式與缺乏變化,所以讓自己感覺,本書故事好像起了一個格局很大、氣氛很陰森詭異的開頭,到頭來卻是便宜行事地讓一個性格偏執殘酷的兇手承擔所有的罪責,並藉此對所有謎團做出解釋。
特別是作者鋪陳出兩起在過往不同年代發生、後來演變成鄉野傳說的事件,感覺上為本書故事帶來詭異陰森的氣氛,但是到最後兩起事件卻都沒有跟一連串的殺人事件有太深入的牽連。一起事件發生在遙遠的過往,是落難武士被村民出賣,死後怨念不散開始在村落中作祟,直到村民慎重為其造墳埋葬後方得化解。當然這種稗官野史性質的傳說,最多是會被人穿鑿附會來為其犯行製造煙幕,混淆視聽。然而即使如此,在本書故事中兇手的穿鑿附會卻是有點牽強而薄弱,讓前述傳說,雖然在一開始被鋪陳出來的時候令人期待,卻在最後故事結局時變得好像可有可無。另一起事件則是發生在故事敘事時間的不甚久遠之前,是起窮凶惡極的連環殺人事件,而因為該事件的當事人是與所有故事人物均有相當關聯性,所以自然會讓人期待,該起事件會與在故事敘事時間中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有相當牽連。不過,當作者讓兇手犯下所有罪行的動機是為了獲得鉅額財產時,前述窮凶惡極的事件好像也不具備任何關鍵意義,因為就算沒有該起事件,兇手的偏執殘酷性格還是會導引其犯下所有罪行。
不過本書也非毫無特色或有趣之處,否則其也無法成為作者的名作之一。在本書故事中,名偵探登場的篇幅相當有限,其調查手法或推理過程,並非本書故事的敘事焦點。作者讓本書故事主角從其第一人稱視角出發,敘述其所遭遇到的光怪陸離與凶殘險惡。當主角一直陷在無從排解的困惑、緊張、恐懼等情緒之中,其所敘述出來的故事情節,對讀者來說就會產生一種臨近感與切身感,可以讓讀者感同身受主角的情緒,並進而更容易將讀者帶入故事情境之中。
因此,或許應該這麼說,本書並非要突顯謎團事件及其背後真相之間的迂迴曲折,而是將敘事的置重點放在描繪故事主角的心理狀態。敘事情節的主軸是主角因為遭遇光怪陸離、殘酷險惡的一連串事件,所以持續身處在困惑、緊張、恐懼等情緒之中。簡而言之,對自己還說,本書比較偏向是驚悚小說而非推理小說,也因此就沒有那麼符合自己的個人喜好。

2019年3月15日 星期五

火と汐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的作品,收錄其在1967年至1968年間所發表的4篇小說。因為作品的時代背景,所以在當時鑑識技術尚未如同今日一般進步的情況下,作者的寫實風格,鉅細靡遺且單刀直入地鋪陳出事件的各項細節,就會讓整體故事讀來有種時代感,例如只能確認血型而沒有DNA比對,監視器尚未普及便只能依靠目擊證詞等。不過,作者平鋪直敘、近乎客觀新聞報導調性的文字描述,僅在最小限度的必要範圍內對於故事人物心情或思緒有所著墨,例如讓該人物之後的作為能被合理解釋,或者讓事件所涉及的人際關係與所發生的背景情境可以被說明清楚等,如果直接放回作品被寫出時的歷史時空背景,在接受當時各種條件限制的情況下閱讀,對自己來說反而是更能感受到作品的魅力,時代感也變成是一種有獨特味道的風情。
舉例來說,〈証言の森〉可以說就是一篇因為歷史時空背景而變得更有趣與更有意涵的故事。一起狀似是強盜殺人的案件,被害人丈夫被懷疑是兇手,但在警方調查偵訊的過程中,被害人丈夫從否認犯行到坦承犯案,前後口供數度翻轉,對於細節的說明也是反反覆覆。在被害人丈夫被判刑定讞後,在案發當日送味噌等雜貨至被害人家中的送貨員向警方投案自首,表示前述案件是其犯行,但是警方因為被害人丈夫已經入監服刑而未受理。該篇故事書寫一起因為走進複數當事人證詞所形成之迷宮後導致真相無法被辨明的案件,而之所以複數證詞會形成迷宮,一方面是因為被害人丈夫受到警方壓力與出自個人私心,反覆變更其供述內容,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他人出於各自不同考量而做出產生混淆視聽效果之證詞。向警方自首的送貨員,為了逃避被徵兵而宣稱犯案,希望能因此入監服刑而不用上戰場,不論其是真兇還是想要頂罪,其行為動機都可以被理解。作者最後所安排的故事結局是,送貨員所搭乘的運兵船被擊沈,被害人丈夫則因為在獄中服刑而不必承受為國犧牲的風險,這樣一明一暗的對比,拉出了可以導引讀者去思考的餘韻。
對自己來說,〈種族同盟〉是一篇在書寫人性本惡論的故事。接下刑事案件指定辯護的律師,面對其當事人是基於間接證據被起訴而起訴內容仍有部分疑義的情況下,成功為其當事人取得無罪之判決。之後律師讓該當事人到其事務所工作,而該當事人的偏差性格也逐漸顯露出來。當律師忍無可忍決定要求該當事人離開事務所時,該當事人不僅坦承自己過去的犯行,說明自己是透過何種詭計來製造出其無法犯案的假象,更要脅律師,會讓律師背負顛倒黑白之惡德律師的污名;此時律師心中便燃起了一股殺意,因為眼前的人性醜惡,或許只能透過以暴制暴的方式方能解決。冤罪與脫罪,因為無力而遭受不白之冤與因為機巧而能在為非作歹後還偽裝清白,人在面臨信任課題時,該相信眼前的狀況是前者還是後者?雖然是個一念之間的抉擇,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後續效應。面對人心險惡,相信人本善良的信念顯得愚昧而淺薄,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就變得事事懷疑與處處提防,不也讓人性變得毫無期待可能?
根據書後解説所言,作者的「トラベルミステリ」是結合交通工具、旅遊、時事與解謎等敘事元素,並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樣貌,而本書所收錄的〈火と汐〉也是可以被分類在這個彰顯作者個人特色的類別之中。安排兇手利用飛機等交通工具來偽裝自己人身在遊艇上的不在場證明,是透過不同交通工具間的差異性來設計出需要被破解的謎團;而描寫社會富裕階層以擁有與駕駛遊艇為娛樂消遣,以及民用航空愈發普及等現象,則是反映出日本社會當時的狀況。然而,在該篇故事中,鍥而不捨的警察最後終於拼湊出兇手如何完成看似不可能之犯罪的手法,只是作者以其寫實風格描述警察調查過程,就故事情節的起伏轉折來說,顯得有些冗長繁瑣、拖泥帶水,進而影響到自己對於該篇故事精彩度的評價。

2019年3月7日 星期四

東京輪舞

日本推理小說家月村了衛的長篇小說作品。在本書中作者展現了相當大的創作企圖心,而本書的實際表現也顯示出,作者是有能力也有下番功夫去執行並達成其所設定的創作目標。以一名日本外事警察超過40年的職涯與人生為敘事主軸,作者在本書中帶領讀者從冷戰時期對抗蘇聯的日本,經過奧姆真理教帶來社會衝擊的日本後,走進當前榮景不再的日本。雖然作者所書寫的故事是個體的不遇以及個體如何在與組織的對抗中屢屢挫敗,但是這個故事同時也觸及到現代日本政治與社會的變遷,而且以通俗娛樂小說來說,其所觸及的深度與廣度並不能說僅僅是輕描淡寫或錦上添花而已。
整體來說,本書故事是在描述,身為專門處理蘇聯事務之外事警察的主角,如何在其職涯中面對一起又一起的事件,並在追尋事件背後真相的同時遭逢無法盡如己意的變化,以及因為無法與組織的策略或高層的權謀同一步調,而逐漸失去升遷與發達的可能。然而,本書故事所描述的一起起事件,其情節的懸疑與起伏轉折雖然有趣,而作者也善盡責任交代個別事件的時代背景,讓自己長了一些淺薄的日本現代史知識,但是對自己來說,作者在本書中所塑造出的主角性格與特質,是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與感染力,會觸發自己的想像與思考。特別是本書除了是本冒險小說、間諜小說、警察小說與推理小說之外,也是本愛情小說,雖然只是有限篇幅的描寫,但是主角對蘇聯女性情報員所懷抱的情愫,以及兩人之間互相利用、互相無法信任、卻又被彼此吸引的關係,成為本書故事中很具關鍵性的情節元素。而前述愛情小說的情節元素,是形塑主角重情重義性格的重要基礎之一,而主角重情重義與嘗試貫徹自身信念的性格,便成為其在日本公安警察體系中出人頭地的絆腳石。
因為作者將主角的性格與特質描繪出還算鮮明的質地,所以作者在描繪存在於主角周遭、與主角形成形象對比的配角們時,便可以透過主配角間的互動與矛盾,製造出讓讀者去思考人性課題的空間。曾經是主角部下,經歷與主角間短暫三年婚姻後一路平步青雲,職涯發展遠勝過主角的主角前妻,或許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其內心一直無法原諒主角對於蘇聯女性情報員懷抱著情愫,主角前妻對於主角的感情從傾慕轉變成輕蔑,並且基於出人頭地的強大野心與憑藉精明幹練的辦事手腕,主角前妻透過貫徹組織意志而不問是非曲直,來為自己打出一條爬到位高權重階級的職涯道路。主角在故事最後回顧自己人生,表示自己不忌妒也不羨慕自己的前妻,自己做不來也不想做的事,前妻憑藉自己的努力、依其所願地做到了,自己對其既無讚許也無貶抑之意。或許人生就是如此這般,一個性格上的差異製造出人生際遇上的天壤之別,而站在人生某個階段的某個分歧點,一個轉念的不同,就讓人生的下一步變成南轅北轍。
本書故事收束在2018年,主角已經年過70,過著以年金維生的獨居生活。透過主角對其一路走來之人生與所身處時代的檢視與省思,作者適度地傳達了其自身的歷史觀,在沒有減損敘事節奏感與流暢度的情況下,其所傳達的歷史觀是能帶給讀者一些啟發。當然,本書不是在書寫或論斷歷史,而是使用取自歷史的敘事元素來虛構具戲劇張力與娛樂效果的故事情節,所以當故事情節本身的表現已經有相當水準時,作者即使只是酌量地添加一些對歷史的觀察與評論,也算是能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作者最後讓主角跟蘇聯女情報員偶遇並以共舞的形式來道別,讓人有種不勝唏噓的傷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