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姑の遺品整理は、迷惑です

日本小說家垣谷美雨的長篇小說作品。因為看了改編自作者其他小說的電視劇,所以對其作品產生了興趣;然而雖然自己購入前述電視劇的原著小說已有一段時間,但是時至今日卻還沒有開卷閱讀,反而是先讀了後來購入的本書。讀完本書後的感想,概略來說,就是作者的寫作風格還蠻符合自己的想像,而自己預期可以從閱讀本書中所獲得的東西,也沒有讓自己期待落空,甚至還得到一點不在預期內的收穫。對自己來說,閱讀本書的讀者或多或少都可以在自己的周遭生活中,為本書故事情節的某個片段找到可以對比或參照的生活經驗,但是這樣的對比與參照,又並非只是把很平庸日常的生活再現在本書故事中,而是讓讀者可以有多一種視角的選擇,從作者透過敘事所傳達的訊息中,找到自己觀看事物的不同方法。或許可以這麼說,本書故事敘述的是一種不是很特別、一般人或許都會有一些共感的生活經驗,但是除了敘述之外,本書故事還透過故事人物身在其中的體悟與省思,給了讀者除了共感之外的思考空間。
獨自租屋生活的婆婆突然辭世,身為媳婦的主角必須去清理婆婆的遺物,讓屋子淨空到可以退租。對婆婆做人處事與生活方式本來就有很多不同意見、甚至是感到鄙夷的主角,從一開始對於毫無斷捨離觀念、會衝動購買許多廉價物品的婆婆多所埋怨,面對好像看不到清理完畢那一天的屋內狀況感到灰心喪志,到後來透過整理遺物逐漸了解婆婆的為人與性格,並且在曾經受到婆婆照顧的街坊鄰居出手相助的情況下,順利按照自己預定時程完成清空工作,主角即使已經是年過50的年紀,感覺好像已經能看透世事,卻還是在前述過程中像上了一堂有關人生的課程,因為更認識自己的婆婆、接觸到在過著不同生活的其他人、以及重新審視自己對身邊人事物的認知等,所以在觀念、情感以及生活上有了些許改變。或許,整理一個人的遺物就是真正在走進一個人的生活,因為畢竟人在活著的時候,其生活在有意識保護個人隱私的情況下,往往不會有這麼多的蛛絲馬跡可以攤在另一個人面前並任其窺探。而在死者已經無法說明的情況下,面對攤在眼前、證明死者生前曾經活過的點點滴滴,需要去整理這些點點滴滴的人,即使有可能會在點點滴滴中找到佐證而更加確認自己對死者生前生活的認知與評價,但也免不了還是會因為看到死者不曾讓自己看到的一面而對死者有更深入與不一樣的理解吧!
本書故事的主角在評價婆婆的生前生活時,總不免會拿自己亦已過世的母親出來做比較;從一開始一面倒地用自己母親的優點來對比婆婆的缺點,到後來逐漸體會到,兩人的差異或許是十指有長短,各有好壞,而從兩人身上都可以學到東西,主角的觀念改變,或許也是種成長。在主角的眼中,婆婆與母親是正相反的兩個極端,任性與自制、毫不遮掩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與喜怒不形於色的謹慎內斂、總是肆無忌憚地介入他人生活與總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等,兩人的形象鮮明,雖然有點對比強烈得太過刻意與剛好。只是,當婆婆的街坊鄰居們告訴主角,婆婆生前總是熱心助人到雞婆的程度,而這些鄰居們也的確感受到婆婆的善意並受到其實質的援助時,讀著故事的讀者們,或許也會開始省思,人際關係的適當距離與界線應如何拿捏,以及應如何去評價一個人的熱心與善良等問題吧!
雖然說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是較聚焦在個體生活經驗的層次,但是在本書故事的背景中還是有些社會議題的殘影存在著。在故鄉的老家逐漸老朽化,要如何處理便會成為問題,雖然想要賣掉,但是因為地段的關係,無法賣得好價錢,甚至是乏人問津,而如果要繼續保有老家,雖然可以延續回憶,但是維持與修繕的費用卻可能是個沉重的負擔。人應該在什麼時間與情況下保持原有的狀態,又應該在什麼時間與情況下求新求變,或許是個人自己的判斷,但是一個區域或社群,應該在什麼情況下因為安全與效率等原因改變與更新自己的面貌,又該在什麼情況下為了保存歷史與記憶而投下成本維持現狀,可能就必須由該區域或社群內的所有人,在有所共識的情況下做出決定。在本書故事中的老家,或許是住在其中的人可以決定是否要放下離開,但是留在當地,還沒、不想或無法放下離開的人們呢?雖然故事沒有說到這裡,但是自己卻腦補了起來。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望み

日本推理小說家雫井脩介的長篇小說作品,而自己所購入閱讀的版本是20194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自己並未讀過作者的其他作品,所以無法判斷本書是延續作者一貫的創作風格,還是作者開拓創作格局的一項嘗試,但不論如何,本書的確有其獨特之處。誠如書後所附解説所言,「よくあるミステリーならば、両親は息子の無実を信じ、疑いを晴らすために奔走するだろう」,但是本書做為一本社會派推理小說,卻未在設計謎團事件時故布疑陣或故弄玄虛,也未在鋪陳事件調查過程時營造緊張懸疑、高潮迭起的氣氛,反而是呈現出一種質樸寫實的寫作風格。一個家庭在面對其中一名家庭成員行蹤不明的狀況時,因為無法確定該成員是犯罪事件的加害者或受害者,所以會有很多情緒與想法,而當外界又開始對這個家庭投射異樣眼光甚至是敵意時,家庭裡不同成員勢必承受相當壓力,並且有複雜的心境變化。著重在描述前述家庭情事以及其中所涉及的人性心理,本書相當程度跳出一般推理小說的格局與視野,像是在邀請讀者,不要將推理小說的類型化框架套在本書故事情節上,而是要去看本書所描繪的人情義理與社會現實。
雖然要將之說成是一個道德上的兩難有點過於嚴肅認真與言過其實,但是本書故事的確探討到了一個涉及人性與道德的選擇題,亦即是當故事登場人物的家人因為牽涉到一起廣受社會大眾矚目的犯罪案件而行蹤不明時,身為一個普通人而並非擁有過人韌性與毅力的平民英雄,這些登場人物是會希望家人是存活但在逃亡中的加害人,還是希望家人是已經被殺害但只是遺體還沒有被發現的受害者?身為加害者的家屬,之後或許要面對相當強大的社會壓力,不只會受到被害者家屬與社會輿論的批判與指責,甚至會因為受到歧視而導致生活受到相當影響。因為預想到身為加害者家屬會落到前述處境,所以人或許就會很自私地希望,因為涉案而行蹤不明的家人最好是受害者,之所以會行蹤不明就是因為遭逢不測,即使這樣自己就會與家人天人永隔,無法再次相見。在從案發到真相大白的期間內,來自外界的關注、懷疑、揣測、探問甚至是批判,都成為故事登場人物在擔心自己家人安危以外必須承受的壓力,而當這些登場人物開始有了私心、掙扎甚至是怨懟時,要說這些負面情緒是展現出人性的醜惡,還不如說是展現人性的平庸與侷限。如果每個人的未來都必須由自己面對,且自己的家人所帶來的不是支持或助力,而是妨礙或阻力時,這時候人還會因為家族情感而無條件地希望自己的家人長命百歲嗎?而這樣的希望又是需要多麼堅強的心理素質才能支撐得起來?
本書在書寫前述人性與道德的選擇題時,雖然沒有太深入的探討或挖掘,但是至少就觸發進一步省思來說,還算不會太膚淺。更重要的是,本書故事雖然是描述一場人情義理劇而非一件複雜或兇惡的犯罪事件,但是其趣味性卻沒有因此折損太多,做為一本通俗娛樂小說,本書算是稱職且表現有達到一定水準。本書故事之所以會讀來讓人感覺有趣而非平淡甚至枯燥,或許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作者在本書中展現還算不錯的敘事功力與技巧,其適度地以犯罪案件的真相來吊讀者胃口,同時也用適當的節奏來鋪陳出,一個家庭從平穩之日常生活掉入被千夫所指且必須擔心家人安危之危機狀態的過程。但是本書故事會讓自己讀來感覺有趣,對自己來說更為關鍵的原因是,作者在其中書寫出一種可以讓人感同身受、並不特別偏激或瘋狂、但又不至於太過平庸或日常的人性與情緒,特別是作者用層次堆疊的技法,讓故事中的登場人物是伴隨著事件的發展而逐漸去面對自己的心境轉變,以及去體悟到自己原來也會有這樣的想法,這樣比較貼近在現實中會發生的人性反應,也就比較容易讓人會有所共鳴與投射情感在其中。
只是雖然自己覺得本書讀來還算有趣,也有讓自己在讀完後可以進一步思考的餘韻,但是因為本書沒有太讓人意外的情節轉折,沒有巧妙的敘事布局,要說是本推理小說,還不如說是本描述家庭關係的通俗小說,所以對還是比較期待讀到一本「血統」比較純正之推理小說的自己來說,讀完還是會有一點期待落空的失落感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それまでの明日

日本推理小說家原尞「沢崎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為2019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其於2018年3月出版,與同一系列前一部作品的出版時間相隔了14年。自己是第一次閱讀作者的作品,雖然是因為本書入圍推理小說獎才購入閱讀,而且在開卷前對於作者經歷毫無所悉,但是當自己在讀完本書後得知作者可以說是一位「十年磨一劍」的直木賞作家時,卻反而有些改變了自己對於本書表現的評價。或許可以這麼說,當自己知道作者的寫作資歷算是資深,而本書是其相隔相當時日後所發表的作品時,反而有種本書應該可以更有趣或更有深度的感覺,雖然本書表現並非不好,但是卻好像還達不到作者醞釀多時後所做出創作的應有水準。不過,或許作者並沒有醞釀多時,在14年的歲月裡,其實作者是有除了構思寫作外其他形式的精彩人生,但不論作者究竟是花費多少時間與氣力在創作本書上,自己都無從確知,而自己所能確定的,就只有自己讀完本書的感想。
一個自稱是金融信貸公司分店店長的委託人,委託偵探為其調查一間餐廳老闆娘的身家狀況。偵探調查後得知老闆娘其實已不在人世,而當偵探親身到委託人宣稱為其工作場所的地方並要告知委託人前述訊息時,卻捲入一場強盜未遂事件。強盜事件的背後所牽涉的隱情是,幫派組織將黑錢掩人耳目地藏在金融信貸公司的金庫裡,以及一票相關人士密謀策劃假強盜、真詐財之計畫,意圖侵占前述黑錢。而偵探一方面跟警方半是合作、半是相互提防地調查前述強盜事件的真相,另一方面也嘗試找出冒名來委託調查之委託人的真實身分與動機。雖然偵探到最後選擇不去深入探究委託人的真實身分與經歷背景,但是委託人還是陳述了自己為何要假冒他人身分委託調查的緣由,那是一段萍水相逢,一對男女各有心思,而當時幽微而複雜的情緒,到頭來只是一抹殘影,映在現實上,無聲無息,沒有什麼重量。
或許本書可以被歸類為冷硬派推理小說,雖然自己是覺得有點勉強,畢竟本書故事情節的氛圍對自己來說是比較偏日常與溫情的。不過,如果側重描述人情世故而非謎團事件與犯罪手法,在故事裡登場的偵探是個有個性的常人而非不世出的天才等,粗略地說算是冷硬派推理小說的類型化特質,那麼本書並不能說是缺乏前述特質,因此被歸類成冷硬派推理小說好像也沒有那麼難以令人接受。
或許自己會覺得有點抗拒讓本書被以前述方式歸類的原因在於,本書故事所描繪的人情世故並沒有那麼引起自己想窺探究竟的好奇心,其敘事進展的節奏沒有流暢到讓自己在閱讀時的情緒會被牽引到感覺緊張的程度,而情節的起伏轉折好像也沒有巧妙到會讓自己拍案叫絕。當然要求本書的表現達到前述水準或許是種苛求,畢竟本書的敘事情節是由多重軸線所構成,結構稱得上是工整縝密,而故事人物的形象也算被刻劃得立體有神,所以整體表現不能說是太過平庸普通。只是,雖然本書看得出是寫作功力不俗之寫手的作品,但是讀起來卻讓人有種少了一點什麼的感覺。或許應該這麼說,本書故事少了一道讓自己可以走入其中的門,沒有讓自己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或思緒,也沒有讓自己可以感覺很意外但又合情合理的情節轉折,雖然讀來不是沒有味道與風情,但是就是淡了一點,少了一點引人入勝的魅力。
本書故事裡的偵探,雖說應該要是一個可以撐起整個故事的靈魂人物,但是說實話,其形象塑造與性格刻劃並不能說是相當成功,少了點立體感,也少了點味道。或許作者打的是一張安全牌,所以本書故事裡的偵探有著年逾五十、執業多年的智慧與幹練,也會因時因人展現出體貼善良、知所進退,但是就也是因為這樣太過偏向正面的人物設定,讓原本可以透過遊走在善惡間灰色地帶來製造出的人性衝突或矛盾,無法在本書故事中出現並發揮作用。即使故事情節裡有幫派組織與謀取錢財的陰謀,但是好像沒有那麼醜惡或奸巧,故事最後的結局是走溫情路線,甚至是帶點苦楚、讓人感覺微微心酸的浪漫。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本書沒有讓自己可以有所省思的人性描繪,所以也就讓自己在讀完後沒能留下什麼餘韻。

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名もなき星の哀歌

日本推理小說家結城真一郎的長篇小說作品,為2018年5回新潮ミステリー大賞受賞作。根據amazon.co.jp網站所揭載之一則カスタマーレビュー所言,在前述文學獎的評選過程中,委員之一的伊坂幸太郎給予本書高度評價,但是另一位委員貴志祐介卻不以為然。這樣的對立觀點或許反映出兩位作家歧異的創作理念與喜好風格,但是讀完本書的自己,坦白說是比較支持貴志祐介的評價與見解。簡單來說,本書故事看似可愛討喜的填充玩偶,但實際抱在懷裡卻發現沒什麼重量感,只是虛有其表而已。
對自己來說,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書寫出的核心主題是,記憶代表一個人的存在,所以當記憶可以被買賣、抽出置入甚至完全改變的時候,選擇把所有記憶抹去並換上全新記憶的人,等於是親手殺死原本的自己,或者說是協助原本的自己「自殺」。雖然改寫記憶並非太過新穎的敘事元素,不過把改寫記憶的敘事元素與青春小說的題材做結合,或許還是可以讓人有所期待,邊讀邊想著好像是會讀到一篇有趣的故事。然而,平淡無奇的青春小說題材加上沒有製造出新意的敘事元素,並無法負負得正,讓故事擺脫讓人讀完會感覺平淡無奇且了無新意的命運。或許應該這樣說,本書故事像是畫了大餅或吹了牛皮,在一開始的時候給了讀者過多的期待,但是虎頭蛇尾的結局,即使有將顯示出作者企圖心過強之繁雜敘事軸線做了收束,卻是轉折幅度不夠,渲染或刺激的力道亦不足。
在本書中,作者好像有很多讓故事情節展開變得更峰迴路轉的可能選擇,也好像有很多可以很用力描述人性晦澀或陰暗面的機會,但作者卻選擇不浮誇,不讓故事情節曲折到會讓讀者感覺太過意外,也放棄書寫惡意或慾望,而只是聚焦在青春微微苦澀、微微心酸、微微哀傷的小情小愛上,並且把故事情節的氛圍營造成讓人感覺惆悵卻又溫暖正面。雖然本書故事的核心情節,即主角為了自己年少時的初戀對象,決定以形同自殺的方式賣掉自己所有的記憶,再為自己編寫一組全新的記憶,以一個全新的個體身分活在世上,其實不能說是相當合情合理,甚至讓自己感覺牽強或離奇,但是如果將之當成較為偏激的人性與情感,或許也還可以勉強接受。然而,作者在敘述前述情節時,沒有書寫主角做出決定的掙扎、矛盾或焦慮,也沒有書寫主角周遭的人嘗試阻止主角行動或抗拒配合演出,彷彿主角的動機並不偏執或者不讓人覺得難以接受,主角做出這樣的選擇就像是在日常生活中選擇吃飯一樣平常或簡單。或許說穿了,自己就是根本上無法認同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做出的各項情節設定,例如,對自己來說,作者對記憶買賣之商業行為的描述其實邏輯有點亂、漏洞也很明顯,而彼此之間羈絆很深很強的純愛,既無法說服自己也無法打動自己。
總而言之,自己讀完本書是有一種期待落空的空虛感,畢竟自己一開始也有被本書故事的起頭勾起好奇心而對後續展開感到興趣,但是本書故事的結局卻無法回應自己的期待,讓自己有種看戲看到被草草收場的負面感覺。舉例來說,在地方上聲望很高的醫生,全家喪命於一場火災中,而倖存者是家中的麻煩人物,並被懷疑是為了鉅額遺產而起了歹念。這樣的情節展開會讓人期待,這起事件與記憶買賣、主角年少時經歷等橋段之間,會被以具衝擊性或意外性的方式牽連在一起,而雖然這起事件的確與主角年少時經歷有關,但是作者卻讓這個關係對讀者而言的意外性是發生在其實這個關係並不深入也不複雜,而事件背後的黑幕,也因為跟主角之間的純愛沒有直接關係,所以就被簡單幾筆帶過。本書故事的情節展開,像是帶著讀者在地下迷宮中探險,途中有遭遇到一些奇景或妙事,但是在繼續進行探險後卻發現,這些奇景或妙事原來不是在探險行程中應該被關注的重點,而探險行程的真正目的地則是會讓人感覺有點平庸與無聊。
自己之所以會對本書的表現不太滿意,或許也是因為自己在購入本書閱讀時,是比較期待讀到一本推理小說,但本書卻比較像是讓推理小說文體與其他類型小說混血。而這樣混血後便造成彼此稀釋的效果,結果就是讓自己覺得,本書如果被當成一本推理小說來閱讀,則其表現並未達一定水準。

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などらきの首

日本小說家澤村伊智「比嘉姉妹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其中收錄2019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受賞作〈学校は死の匂い〉。自己先前對於作者其實一無所知,這次會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是因為偶然獲知本書收錄了前述得獎作品。嚴格來說,作者的作品比較不能被歸類為推理小說,而是比較傾向被歸類為恐怖小說或靈異小說;然而在娛樂小說的大傘下,文體之間的界線模糊,個別作品所講述的故事如同變色龍般可以隨著讀者的視角與判斷變換其形貌與屬性,因此作者以靈異事件為題材所書寫出的故事,只要其中有謎團與解謎,最後獲得推理小說類的獎項好像也沒有什麼好挑剔或質疑的。在短篇小說有限的篇幅中,鋪陳出謎團事件的懸疑性並讓事件真相出人意表,或許是說故事的人展現其敘事功力之所在,至於謎團事件涉及何種敘事元素,是立基在社會現實或想像世界中,整篇故事的屬性應如何定義歸類等,或許對於讓一篇故事具備娛樂性並成為好的通俗小說作品來說,並非那麼重要而需要認真思辨的問題。
本書所收錄的短篇小說,其所講述的故事,總括來說就是為不可思議的靈異事件找出其為何會發生的原因。因為在本書的世界觀裡,靈異事件是真的會發生,鬼魂、超自然力量等是人類日常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物,所以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所發生的推理,並非去為靈異事件找到科學上的合理解釋或破解其以假亂真的手法,而是去說明是什麼樣的力量或作用,讓靈異事件發生並產生特定效應。各篇故事在營造靈異事件的懸疑性以及鋪陳推理過程的轉折等面向上,所投入的力道或者有所不同。有些故事較偏重於透過描述靈異事件來醞釀出讓人感覺緊張或驚悚的氛圍,其對於靈異事件的發生所提供的解釋,往往是種推論,通常無法被驗證也沒有什麼證據支持,而對於推理演繹出前述推論的過程也往往只是輕描淡寫。這樣的故事或許就比較會被歸類為靈異小說,而對自己而言,本書中多數短篇小說的屬性是如此。
然而,〈学校は死の匂い〉之所以會獲得推理小說類的獎項,或許是因為作者在其中花了較多心力去鋪陳謎團事件背後真相被推理出來的過程,且所鋪陳出的推理過程包含頗具意外性的轉折,所以雖然該篇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本身是靈異事件,但是該篇故事的靈異小說屬性,被所參雜進來的推理小說屬性沖淡稀釋了許多。特別是該篇故事所敘述的謎團事件其實是表裡不一,且當事件表面上應該是如此的假象或盲點被突破、事件背後的真相被揭開時,事件表裡之間的落差雖然讓人意外,但卻仍為被安排在該篇故事情節展開中的種種線索所支持。前述表現不僅讓該篇故事從靈異小說的類別中走出並踏進了推理小說的類別,並且讓其做為一篇短篇推理小說被稱之為佳作也不為過。
當然,前述個人觀感並不表示,在本書中被自己認定是沒有那麼像推理小說的故事,就是自己認為表現較差的故事。例如,〈居酒屋脳髄談義〉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篇讀來還蠻有趣的靈異小說,而且其情節展開亦存在讓人感覺意外的轉折,只是這個轉折並非故事登場人物在進行抽絲剝繭之推理後揭開事件被隱藏的真相,而是故事所描述事件的本質一開始未被明確說明,但在敘事情節展開中被一語道破的過程。該篇故事一開始像是在描述職場同事下班後的聚餐活動,席間男性們種種性別政治不正確的發言,由在場女性透過縝密論理一一駁斥;當讀者還在狐疑,靈異現象到底何時才會出現在故事情節之中時,在場女性的震撼性發言,不僅給了故事登場人物一記當頭棒喝,也讓整篇故事情節展開急轉直下,從看似平庸的日常生活書寫轉成讓人讀來心情會有點不平靜的靈異事件描述。而該篇故事寫到,一群不願離開人世的幽魂,在不知自己是在作祟的情況下,持續干擾著活人們的生活,這樣的情節其實會讓人讀來,對其虛妄感覺些許心酸。
至於有些故事,如果在將之界定為靈異小說後評價其表現,則會讓自己認為其表現是過猶不及。例如,〈悲鳴〉對自己來說是篇虎頭蛇尾的作品,一開始作者鋪陳出看似有複雜內情的謎團事件,但是作者收尾故事的方式卻讓自己感覺是無法回應其一開始企圖放大創作格局的野心。〈ファインダーの向こうに〉則是有點平淡,讓自己讀完只有「事情原來是這樣」的感想。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MASK 東京駅おもてうら交番・堀北恵平


日本推理小說家(或應該稱之為驚悚小說家)内藤了的作品。從本書在故事結束處所標記的「……To be continued.」來看,本書應該是會被發展成系列作品。在本書故事情節的基調中還是存在著以變態的慾望與扭曲的人性為核心的敘事元素,甚至還有超現實靈異事件的橋段,但是有趣的是,這些敘事元素與橋段並沒有致使本書故事讀來會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緊張或者驚悚,反而自己在閱讀本書故事時,會有種平實質樸甚至是天真爛漫的感覺。會有這樣奇妙到有點難以形容的感覺,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本書故事情節的展開其實有些平鋪直敘,沒有太多的懸疑,也沒有讓人無法預想的轉折,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因為,本書故事主角的人物設定,有種像是NHK晨間連續劇女主角般的討喜感與親切感,雖然有些迂腐卻也能發揮一定程度拉攏人心的效果。
本書故事裡的扭曲人性乃是出自於,對藝術美學偏執而狂熱的追求,在與非常態的家庭組成態樣有所交集後所產生的交互作用。本書故事所言及的藝術美學,牽涉到宗教信仰與傳統文化,所以故事登場人物對其偏執而狂熱地追求,最後會踰越的界線,不僅是存在於現實與想像、論述與行動之間的界線,也包括存在於被害與加害、慾望與道德之間的界線。誘拐少年並且用殘酷的手法將之殺害後,使用少年的臉孔來製作被認為是活靈活現、甚至有靈魂住在其中的面具,故事登場人物不只是在嘗試複製,能做出究極藝術作品的技法,也是在維繫,並且也是挑戰,其所被禁錮在內的家庭關係。雖然作者很灑狗血、膚淺地僅是留下前述故事情節的異常面、獵奇面與驚悚面,但是讀完前述故事情節的讀者,如果有心的話還是可以發揮想像去腦補出自己的體悟或思考。在本書故事的不可思議與超出現實之外,不論作者是否有此意圖,讀者還是有自行深化故事所能傳達意義的自由。
本書故事主角將東京車站擬人化甚至神格化,每天都會對車站建築物行禮,甚至向其祈禱,希望能儘速偵破,少年遺體被裝在箱中並被放在車站置物櫃裡的案件。此外,故事主角與在車站中擦鞋的老人維繫著互動交流關係,並關心著睡在車站裡身體微恙的老婦人,而這些人際關係讓故事主角得以獲得破案的線索。偶然走到一個給人感覺時代有些錯置的警察派出所,遇見一位帶有神秘氣息又相當睿智的年邁警察,故事主角得到了因而得以突破案件謎團的啟發,但是不論是派出所或者是年邁警察,彷彿都不存在於現實之中,而故事主角的遭遇則比較像是南柯一夢。
前述故事情節,都是遊走在現實與幻想之間,有時候是一股勁地進入超現實的領域,有時候又透過鋪陳出一些事實性的細節來拉回合乎情理的現實。然而,不論作者打算讓本書故事有多少比重是貼近現實,其所書寫出的超現實情節,並不會給人太過壓迫的詭異感或或太過刺激的離奇感,反而給人一種稚氣天真的感覺。之所以會如此,應該是因為作者安排故事主角在面對充滿惡意與偏執的案件時,學習著變得堅強與睿智,但是在成長的同時卻又保有正向思考與積極活力。或許該這麼說,作者書寫一起醜陋與凶惡的犯罪案件,卻也描繪出一段年輕女性正向積極的成長史,兩者看似衝突與矛盾,卻在本書中激盪出還算有趣的火花。
然而,誠如前述,本書故事讀來會讓自己有種平實感,有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其情節並沒有鋪陳出太傷自己腦細胞的懸疑,也沒有曲折或複雜到會讓自己有種在迷宮中探險的驚奇感。當然,作者要描繪出一個具備積極進取形象的主角,可能就會較無暇顧忌將故事情節寫得層次繁複、結構縝密,一方面要讓人物像鮮明,就要用較多篇幅去描述細節,另一方面要讓人物心理或思維不會被迫走向陰暗負面,故事裡面的惡意、偏激、殘暴與算計,就不能太過濃厚到任誰都會失去對人性的信任。所以即使本書故事情節所涉及的案件充滿惡意與偏執,但是惡意與偏執的力道卻有被減弱,因為案件的細節是很容易一目瞭然,所牽涉到的意念或情緒也是直接簡明。
總而言之,本書因為讓扭曲的人性與進取的態度可以共存在同一個故事裡,所以讀來有種獨特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