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許されようとは思いません

日本推理小說家芦沢央的短篇小說集,收錄5篇作品,其中書名同名作為2015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候補作,而本次購入閱讀者為在2019年5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截至自己讀完本書時,在amazon.co.jp網站上共有16則關於本書的讀者評價,平均分數為3.4顆星。前述結果或許不能說本書是獲得相當好評,而持負面評價的讀者多半是認為,本書所收錄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不太符合現實,作者為了要刻意製造出讓人料想不到的情節轉折,反而犧牲掉敘事情節的合理性以及對人性心理的剖析與觀察。對自己來說,作者要書寫偏激或扭曲的人性並沒有太多問題,要挑戰讓人不會有太多日常生活感的題材也是無可厚非,只是如果作者想要發揮想像力與敘事功力,寫出讓人完全無法預想的情節轉折的話,則其在敘事情節的前後呼應上必須能自圓其說,更重要的是,要在僅是很匠氣地製造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效果外,給人至少可以對故事情節產生一些同理心或共鳴的觸發點。
舉例來說,雖然被書後解説認為是本書中最佳傑作,但是對自己來說,〈姉のように〉正是一篇作者在其中過於用力地賣弄透過誤導讀者來製造情節轉折意外性的技巧,反而沒有餘力好好把敘事情節所言及之人性心理寫得更深刻細緻的故事。該篇故事的一開始是一則新聞報導,陳述有名母親因為壓力而殺害自己的親生女兒,而後開始講述一個妹妹因為自己姐姐犯了罪,所以感覺被周遭人們懷疑、不信任甚至排擠,這樣日積月累的壓力找不到出口,便讓這位妹妹開始對自己的女兒施加暴力。只是當故事情節推展到最後,讀者會突然發現,一路讀來所感受到的些許不對勁,其實是作者透過模稜兩可的敘述來讓讀者誤以為殺害親生女兒是姐姐所犯下的罪行,但作者所安排的結局卻是,姐姐是因為生活費拮据而竊取友人財物,而妹妹才是失手害死自己親生女兒的那個人。自己讀完該篇故事後,感覺作者對自己所構思出來的敘事情節內容似乎沒什麼信心,所以必須透過釋放煙霧來讓讀者視野迷茫,無法明辨故事中登場人物之間的關係。然而,如果作者只是平鋪直敘地講述,姐姐的竊盜行為加深妹妹的神經質,進而導致不幸的憾事發生,這樣好像也無法成為一部推理小說,因為敘事情節的展開將缺乏懸疑與轉折。不過,沒有讓人感到意外的情節轉折以及太刻意製造出情節轉折,兩害相權孰輕孰重,或者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書名同名作講述孫子帶著自己女友來到外祖母生前居住的村落,在路途中孫子向女友說明,外祖母生前受到村落裡的人集體排擠,並因為殺害自己的公公而入監服刑,最後因病死在獄中。女友聽完孫子的敘述後,推論出外祖母殺害其公公的真正理由是,外祖母不想死後被葬在家族墳墓中,想要與自己所嫁入的家族以及整個村落完全切割。閱讀該篇故事會感覺到一種微妙的懸疑感,因為會無法猜想敘事情節的展開會走向哪個方向與走到何處,但是當閱讀到最後得知作者所安排的結局時,卻又覺得該篇故事的情節轉折有點流於匠氣與刻意,因為雖然不是不能理解故事所描繪的外祖母的心情,但是也無法對這樣的心情產生太多共鳴。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另一篇故事〈絵の中の男〉中。作者在該篇故事中迂迴曲折地鋪陳出敘事情節,讓人無法掌握作者會如何收束出故事的結局,但是在真正讀到故事結局時,又會有種結果竟然只是這樣的小小失落感。
〈ありがとう、ばあば〉讀來會讓人省思小孩是否因為太過天真,反而無法估算自己行為有多殘暴。不論該篇故事有多麼不切實際,故事裡登場人物的行為有多麼偏激,至少其提供了一個可以讓人正視並省思現實的窺視孔,而不是只有意圖讓人無法掌握敘事情節發展的障眼法。〈目撃者はいなかった〉的敘事情節轉折,並不是透過誤導讀者的手法而是透過將不同故事橋段環環相扣後所製造出來,亦既是主角為了粉飾自己在工作上的失誤,意外目擊一場車禍,只是為了不讓自己的行為暴露,主角選擇不說出所目擊到的實情,而這讓想要車禍真相水落石出的人,只能選擇以牙還牙。不過正是這個以牙還牙,讓整篇故事的敘事情節顯得太過湊巧,讀來也就沒有那麼有趣。

2019年7月21日 星期日

昭和探偵4

日本歷史小說家風野真知雄的系列作品最新作。在本書各篇故事中,系列作品的主角做為一名私家偵探,逐漸打響其專門調查昭和時期相關事物的名聲,甚至連電視台都規劃要將之前所製作、側寫委託主角調查昭和時期謎團事件之過程的特別節目常態化。因此,在〈4の字固めをかけてきた男のいまの技は?〉中,當委託人登門要委託主角幫忙調查案件時,主角還探問委託人在其所要委託調查的案件中是否有什麼是昭和時期相關事物,因為畢竟這是讓主角打開知名度的專業,而委託人一開始回答沒有,但後來還是勉強想出一些線索告訴主角。雖然最後在該篇故事中還是出現了昭和時期相關事物,不過作者在前述所占篇幅不到一頁的橋段中所展現出的幽默感,對自己來說是看似簡單實則巧妙的神來一筆。
相較之下,作者在〈ふりかけご飯は貧乏飯?それとも贅沢飯?〉的結尾處所安插的自嘲梗,則是有點畫虎不成反類犬,給自己一種刻意過了頭的感覺。主角在該篇故事的最後又去光顧了、其在每回故事中必去光顧的酒吧,在藏了很多秘密的媽媽桑面前唱了一首昭和時期的歌曲,這時候媽媽桑心中想著,這首歌的作詞者是「風野真知雄」,是「昭和の三流エンタメ作家」。雖然作者的自嘲與自虐或許是想要博君一笑,但是這個梗卻沒有跟通篇故事的敘事情節有什麼呼應或關聯,因此讀來就會讓人覺得是畫蛇添足、是作者太過賣弄的花招。然而,如果把這個對自己來說有點多餘的梗當成是一個小小瑕疵,而把目光聚焦在通篇故事的敘事情節上,則自己會覺得,該篇故事其實還算構思創新有趣。一個其實家境富裕的騙婚女,委託主角調查這次要下手目標的身家背景,然而當主角展開調查之後,卻發現被當成目標的男性,其實是對想騙婚的人的心理感到興趣的心理學家,所以其是在知情的情況下刻意接近騙婚女的。兩人最後發現彼此很契合所以一同踏上婚姻之路,而善於操弄人心的騙婚者與對人心有深入探討的心理學家,或許是棋逢對手,或許是相知相惜,但不論原因是什麼,兩人是天生一對的事實卻好像很有說服力地讓人提不太出來可以將之推翻的論據。
作者持續醞釀,一直潛藏在系列作品各篇故事之敘事表層下的「昭和の巨悪」,終於在本書中有點露出表面,讓讀者可以窺見比較多的線索。一開始作者讓特定人名被敘述出來,並點出這是一個大家以為已經逝世、但其實可能還存活著的高齡人瑞,而後到了本書最後一篇故事〈爺いのストリーキングに主義主張はあったのか?〉,作者則是透過一張拍下四個中年人裸奔景象的照片,以及一起發生在昭和時期、記者被認定是意外身亡但其實有可能是被暗殺的謎團事件,將「昭和の巨悪」這條敘事軸線,往可能與當時是否應該興建核能發電廠之爭議與抗爭有關的方向牽引,又或許說這是一個突破口,可以讓主角跟酒吧媽媽桑在之後的故事中更加接近「昭和の巨悪」的背後真相。本書的最後一篇故事其實不能說是有被收尾,作者所給的是一個很開放的結局,告訴讀者在當下主角還稱不上是已經破解的謎團之後,還有更深更厚更多的謎團存在。當作者把格局開得這麼大,使出渾身解數地要讓讀者被「昭和の巨悪」這個巨大的懸疑誘發強烈的好奇心時,身為持續閱讀系列作品之算是忠實讀者的自己,只能期待作者在收束系列作品的那天,不要虎頭蛇尾,草草了事就好。
〈その恋は駅の伝言板が育んだのか?〉中,主角的友人委託主角調查一個在車站留言板上重複留下同樣留言的女子的真實身分,但其實是希望主角為其調查自己想要結婚的對象過去是否有過主角友人會很介意的經歷。對自己來說有趣的是,因為在意所以無法正視與面對,因為有所懷疑所以更無法開口問清楚的心情。其實人都無法太過寬容,總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即使可能會失去什麼,但還是無法過自己為自己所設下的關卡,用自己的介意與放不下拖住自己,讓自己無法往前跨出一步。雖然前述心情在作者筆下是被輕描淡寫的,但是在自己主觀武斷的眼裡看來,卻是作者舉重若輕,不細細探究,而留給讀者自行加油添醋的空間。

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夢の迷い路

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的作品,共收錄4篇短篇小說。在書後的〈あとがきのふりをした謝辞その他〉中,作者說明本書是接續其先前作品《さよならは明日の約束》,以熱愛讀書的聰穎少女與喜歡電影的笨笨少年所組成的高中生搭檔為主角,描述兩人與其周遭人物間人際關係的發展,以及兩人為其所聽聞到之謎團事件找出背後真相的推理過程。
自己並未讀過前述先前作品,而如果僅從自己閱讀本書後的觀感來看,自己會將本書故事,除第四篇書名同名作之外,歸類成以解決過往所發生懸案為主題、帶有安樂椅子偵探風格的短篇偵探小說。然而,相較於自己曾讀過、以解決過去懸案為主題的其他偵探小說作品,自己主觀的感覺是,作者在書寫本書故事時比較沒有著重在營造懷舊氛圍與運用時代元素,其所設計出的謎團事件有較濃厚的離奇感與曲折感,牽涉其中的死亡人數較多,事件背後的真相也較為殘暴、醜陋與充滿惡意。作者不是個想要賣弄知識的歷史小說家,只是想要發揮自己的創意與想像力,寫出帶有自己鮮明風格的推理小說,所以即使本書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是發生在故事當下時間的十幾二十年前,但作者書寫這些事件的方式卻不去刻意突顯其時代感,而是將存在於事件發生時間與故事當下時間之間的時空隔閡,直接書寫成安樂椅子偵探不會出現在案發現場調查證據、也不會盤查事件關係人、僅僅透過聽取案情說明便能推理出結果的類型故事。
當然,作者並非完全沒有運用時代元素,只是當作者在故事中特別強調只會存在或發生在事件發生當時的事物或狀況時,這個強調都是與故事情節的轉折與展開有密切的關係。舉例來說,在〈埋没のシナリオ〉中,5名男大學生在其中一人之租屋處聚會時,某人突然暴斃,為了通報警方,在當時尚未有手機這種科技產物的年代,聚會的主人只好到外面去找尋公共電話,但是這個一時離開案發現場的行為,卻製造出機會,讓其他人得以共謀將事件變成一個謎團。
該篇故事也是自己在本書中讀完後比較有感受的一篇故事,但原因並非作者很淺顯明白地使用時代元素來讓謎團得以成立,而是作者描繪出某種人際關係的樣貌是讓自己還蠻有共鳴的。坦白說,牽涉在該篇故事所描述謎團事件中的登場人物們,其行為動機與心理狀態其實並不太能讓自己認同,特別是為了遠赴海外報被情敵奪愛之仇,竟計畫花上幾年時間謀害一個其實關係並不深的友人,在隱匿其屍體後竊取其身分,這樣的想法對自己來說是有些匪夷所思。只是,作者在故事中約略闡述了為何5名男大學生會在當時一起聚會,其實在5人彼此之間並非真的存在親密或深厚的情誼,只是出於有個物理性的陪伴或甚至不太善良的企圖等緣由,便好像有那麼一回事地演起交流熱絡、友誼純真的青春群像劇,但是這樣的萍水相逢在狀況改變或目的達成之後,瞬間熱情熄滅、關係疏遠,好像對當事人來說也沒有什麼好奇怪或值得感到遺憾之處。雖然前述部分並非該篇故事的核心或重點,但是所描繪的人際關係樣貌卻能觸發自己的一些想像與感受。雖然自己並不太能欣賞該篇故事迂迴曲折到讓自己覺得是在炫技的敘事情節發展,但僅僅是故事裡一個讓敘事情節可以發展下去的設定便能讓自己有了些想法,或許也是展現出作者身為創作老手的經驗累積以及對人性情感的洞察力。
其實,本書各篇故事,或許除了讀來讓自己感覺真的像是走入迷宮般地不知敘事情節要帶自己走向何方的書名同名作之外,對自己來說都像是作者在極力展示其說故事的功力,一方面把謎團事件鋪陳得複雜懸疑,另一方面則是把事件背後真相推到可被接受之合理解釋的最邊緣,彷彿再多曲折一點就會讓人覺得故事結局完全不合情理。舉例來說,在〈アリバイのワイン〉裡的犯人,因為某人的偽證而僥倖可以不被究責,所以其之後犯案都會重複同樣的行為,彷彿這樣就會讓自己可以全身而退。雖然作者為犯人所設定的偏執心理讓前述敘事情節說不上是完全不合情理,但也是已經到了自己可以理解或認同的範圍邊緣。

2019年7月8日 星期一

希望の糸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加賀恭一郎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新作。雖然加賀恭一郎在本書故事中亦有登場,但嚴格說來本書故事的主角並不是他,而是其同為警察的表弟松宮脩平。本書故事情節由兩條敘事軸線所交錯構成,一是松宮脩平等警察們展開調查的咖啡店女老闆被刺身亡事件,另一則是松宮脩平因病而不久人世的生父,在其遺書中表明願意在尊重當事人意願之情況下完成認領程序。不論是哪一條敘事軸線,讀來都給稱不上是作者書迷的自己一種熟悉但新鮮的感覺,感覺熟悉的是作者鋪陳情節的手法有其辨識度頗高的獨特風格,感覺新鮮的則是作者竟然可以書寫出這樣很像肥皂劇的家庭人倫故事。
兩條敘事軸線所敘述的謎團可以說都是所謂的身世之謎,只是有所不同的是,在有關松宮脩平身世的敘事軸線中,即使被當成祕密、塵封在兩人未有交集的日常生活中,血緣像是一條絲線,可以跨越心理障礙與情緒反應,聯繫起情感與緣分,但是在有關被刺殺事件的敘事軸線中,血緣是個擾亂人心的錯誤,而真正的家人與親情,是共同生活的日積月累,是解開誤會後就能撥雲見日的簡單美好。在一條敘事軸線中,丈夫因病過世的女人,與有婦之夫墜入情網,而對方原本已經無法繼續的婚姻,卻因為對方妻子遭逢意外而有了轉圜,但因此必須退出的女人卻發現自己已經懷有身孕。而在另一條敘事軸線中,因為不孕而就醫,希望透過體外受精的人工受孕技術來讓自己可以孕育下一代,但是因為一個不太可能發生的疏失,原本應該被銷毀的受精卵竟然被誤植到不相干女性的子宮內。
不論知情或不知情,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部分人物,都有個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活在世界某個角落,但自己卻沒有與之共同生活的緣分,而當掩蓋親子關係這個祕密的布幕有了破洞、讓相關人士有了窺探真相的機會時,該如何行動,該如何自處,該如何面對其他相關人士,便成為知道秘密的相關人士必須面對且需要在深思熟慮後做出抉擇的問題。只是,抉擇推動了命運的齒輪,開始產生連鎖反應並牽動其他相關人士的人生,所謂的造化弄人,或許就是這樣的牽動不會以自己所預想的方式運作,而因為意外所導致的殘局,應該如何收拾,應該如何跨越後走向未來,便考驗著相關人士們的智慧。
在本書故事中,咖啡店女老闆被人刺殺的事件,雖然有懸疑曲折,但或許不算是敘事情節的核心,因為在故事裡真正牽引讀者心情的謎團事件是前述兩個身世之謎。不過即使如此,刺殺人的真兇或許是在本書故事中最讓自己有所感觸的人物。總是在尋找歸屬感的女子,曾經墮胎過兩次,因而認為自己的懷孕並非是件會讓人感到幸福與喜悅的好事,在得知跟自己同居、形同夫妻的男人與其前妻之間有個孩子後,前去質問男人的前妻,但是卻因為誤解前妻的一句話,理智斷線而失手刺殺了前妻。在女子自白自己的犯行後,與其同居的男子前去探視,在當場女子謊稱自己已經懷孕,讓男子喜出望外並承諾要等女子贖完罪後一家人一起生活,而男子的反應讓女子感動不已,因為對她來說這是第一次有人因為她的懷孕而真心感到喜悅。因為找不到歸屬感很久所以很害怕失去陪伴,因為找不到歸屬感很久所以無法讓自己可以安心地被人陪伴,女子對自己可以得到幸福這件事從來都不曾有過自信,所以對於可能的失去很敏感,而這樣的敏感就導致了在本書故事中最大的不幸。
或許本書故事的情節並沒有讓人拍案叫絕的鋪陳與布局,其起伏與轉折也沒有懸疑曲折到讓讀者讀到結局時會感覺意外或驚喜。本書做為一本推理小說,或許不能說是表現得相當讓人驚艷。然而,作者書寫出這樣一部作品,或許是想要用推理小說的外衣,去包裝其所想要探討之有關血緣與親情的課題。或許本書故事所描述的身世之謎不是在現實生活中會很常發生的事,而作者透過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虛構出這樣曲折的身世之謎,一方面是要讓讀者可以讀到敘事情節有所轉折的故事,另一方面則是要讓讀者可以去對照現實中平凡的親情,並思考親情是源自於血緣還是共同生活的大哉問。對自己來說,本書或許不是系列作品中最構思巧妙的一本,但很像肥皂劇、甚至有點誇張到不太真實的敘事情節,或許是作者在保有自己敘事風格的同時所試圖挑戰的一種突破,而自己對此並沒有什麼負面的評價。

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ノーサイド・ゲーム

日本小說家池井戸潤的長篇小說作品。早在本書於20196月正式出版發行之前,日本TBS電視台便已宣布要將本書改編成電視連續劇並在20197月期的日曜劇場時段播出,甚至連男主角人選都已公布,為第一次主演該電視台連續劇的演員大泉洋。TBS電視台熱中於改編作者作品並非新聞,畢竟可以想像其會想要複製之前「半沢直樹」的成功經驗,但是在書都還沒有發行前便已決定要改編其內容來拍成連續劇,或許足以顯現該電視台押寶在作者身上的決心與魄力。也是因為這樣,稱不上作者書迷、僅僅讀過作者幾部作品的自己,等到本書在書店上架後便購入本書閱讀。讀完之後,發現自己完全可以理解為何在電視台日前公布之演員名單中會有在本書故事中未登場的角色人物,例如在本書中只是被一筆帶過的主角老婆等,畢竟要完全以本書略嫌單薄的故事內容來撐起一部完整的電視連續劇可能有點勉強。
粗略地做個切分的話,本書故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段落。首先,對橄欖球完全是門外漢的主角,在因故被調職去接手公司所贊助但年年虧損之業餘橄欖球隊的管理業務後,透過找到好教練、改變球隊營運模式等方法,主角成功提升球隊戰績,並吸引更多人關注球隊與橄欖球運動。而後,主角發現在導致自己因為與長官意見不合而被調職的企業併購案背後,竟然存在著粉飾過失的檢驗資料造假事件,但是主角調查出證據並向上舉報的動作,卻被有心人士利用來進行權位之爭。最後,雖然橄欖球隊的成績漸入佳境,但是鉅額的開銷成本卻讓其面臨被裁撤的危機,而陳腐守舊的業餘橄欖球聯盟協會,成為透過改革橄欖球隊營運方式來開拓財源、維持收支平衡的最大阻力,不過因為主角的奮鬥與努力,不僅公司內真正敵人的陰謀被揭穿與阻止,甚至還成功地讓業餘橄欖球聯盟協會進行體制改革。雖然不能說作者沒有把前述三個段落的故事情節在環節上做好串接,但是對自己來說,還是讀來會感覺橄欖球隊的起死回生以及環繞著企業併購案所發生的權謀與鬥爭,其實是兩條平行沒有相交的敘事軸線,而作者只是將兩個故事拼湊在一起,雖然其讓整個故事的敘事情節進展仍有起承轉合,但是個別段落的情節過於淺薄的問題,似乎並沒有因為整合在一起而獲得改善。
雖然自己過去只是零零星星地讀過幾本作者的作品,但是印象中會覺得,作者所擅長的是構築出一個存在善與惡、正義與自私之對立關係的故事情境,並讓故事主角在其中挺身而出、奔走奮鬥、對抗權謀、揭發黑幕,最後再讓主角所體現的正義勝出,進而讓讀者讀到一齣大快人心的懲惡獎善劇。不過,在本書故事中出自一己之私而行動的反派有點過於平庸而軟弱,而主角在努力奮鬥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雖然相當棘手,但是主角卻因為有非常剛好的天時地利人和而輕鬆化解。當然,通俗娛樂小說要能讓人讀來沒有負擔甚至是釋放壓力,讀完能有痛快感或許是必要的,所以結局不能充滿負面能量,讓人開心不起來。但是正義必勝並不等於要讓正義毫無懸念或起伏地獲勝,而本書讓自己讀來不是很能樂在其中的原因就是,本書故事給自己一種正義太過容易獲勝的天真感與膚淺感。例如,業餘橄欖球聯盟協會的體制改革可以是一夕變天般地容易被達成,原本戰績不佳但進步神速的球隊可以透過社區公益活動,很快吸引到球迷並獲得支持等故事情節,都讓自己讀來有種作者把故事說得太簡單的感覺。
然而,本書故事的轉折雖然不夠劇烈,但是卻不能說是無趣,而即使敘事情節進展讓自己感覺有點像是把不同橋段硬是湊合在一起,但是敘事節奏卻沒有因此而不流暢。其實本書讓自己感覺有點淺薄的最主要原因是,在本書故事裡沒有什麼個性鮮明或特質明確的特色人物,主角的人物形象太過平板,配角們又太像跑龍套的臨時演員,沒有可以用來襯出主角性格特質的重量。或許只有存在於主角表面上的天敵與真正的天敵間的人物形象對比,有觸發自己的一些想像,讓自己在讀完本書後還能對故事人物留下一點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