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8日 星期三

歌舞伎町ゲノム

日本推理小說家誉田哲也「ジウシリーズ」的作品。自己從未閱讀過同系列的過往作品,所以在閱讀本書時,會對於本書各篇故事偶而點到的一些片段背景資訊感到困惑,不過這樣的困惑是不會影響到閱讀的流暢度,因為本書各篇故事的情節大體上還是獨立發展,有完整的起承轉合。當自己讀完本書後,有點想不太起來自己一開始為何會想要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畢竟自己對系列作品是陌生的,也就無從想像本書各篇故事的風格與樣貌,所以比較可能的原因或許是對於作者作品的期待。只是這個期待算是落空嗎?閱讀本書雖然不能說是無趣,但是讀完會殘留在自己腦海或心底的記憶、感覺或想法卻是相當淺薄。
可能是系列作品的敘事情節背景設定吧!讓自己閱讀本書時無法有太深刻的感受。名為「歌舞伎町セブン」、由7個不同職業身分之人所合意組成的團體,在龍蛇混雜的新宿街頭,用殘暴血腥的手法,對因犯罪而應受制裁的惡徒們,不留痕跡與線索地施以私刑。在本書故事中,能夠將命案現場清理得像是事件根本沒發生過,並將屍體處理得像是死者不曾存在過的清潔員,被前述團體接納為其新成員,藉以填補舊成員離去所留下的空缺,至於舊成員到底遭遇了什麼事、為何離開團體,則就是前面所述、讓自己感到困惑、在本書故事中未被敘明的背景資訊。
然而,即便本書故事適度地說明了,前述團體的個別成員有何過往,又是因為何種因緣際會才會組成這樣的團體,有了這些背景資訊,或許也不會改變自己的讀後感,即描述這樣一個以暴制暴、用非法手段制裁法律無法制裁之罪行的團體,會讓本書故事讀來讓人有種非現實感與虛妄感。在充滿酒色財氣、什麼都可能被拿來交易的世界裡,貪欲與性慾遮蔽了人的道德觀,暴力潛藏其中,人命輕於鴻毛。這樣的世界用符合其運作邏輯的方式來維護應有的秩序,人性的猙獰與醜陋如果脫序得太過嚴重,就應該用脫序的方法來撥亂反正。用這樣的背景設定去發展出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即使個別故事的情節轉折是帶有巧思的設計,故事所描繪的人性心理能夠觸發更進一步的想像或省思,但是故事背景太過符合刻板印象,太過像是在廉價製作的動作片中所會看到的場景與情節設定,還是會減損閱讀故事情節本身所能帶來的樂趣。簡而言之,故事背景缺乏日常感又流於樣板,成為限制想像與創意發揮的框架。
〈売逃御法度〉是在本書中自己比較喜歡的一篇故事,原因是其比較貼近自己對推理小說的期待,有讓人料想不到的情節轉折,而故事對於人性心理的描述,亦有較為獨特的想像與切入點較為新鮮的觀察。一名讓自己所心儀之女子耽溺於慾望並逐漸沉淪的男子,在女子因為交通事故身亡後,不斷苛責自己卻無法自我了斷,只好假手他人,以迂迴的方式希望前述團體能夠制裁自己。雖然前述故事人物的心理與情感,可能太過偏執或甚至異常,所以一般人並不見得能夠有所共感,但是或許也不能就此斷言,一般人在閱讀本篇故事時,並無法嘗試想像並理解這樣情感的存在。失落感與罪惡感,讓人像是被掏空般地自我放棄,但是生物的自我保護本能與人性的怯懦,又讓人無法輕易了結自己的生命。或許在新宿這樣一個飄著危險氣息的區域裡討生活的人們,不是每一個人都像自己所逞強裝出的外表一般的強悍,而情感是讓人脆弱的源頭,有了七情六慾,人自然有所罣礙,心思變得複雜,甚至會因而讓自己的生活走入無法脫出的死活同。
相較起來,〈兼任御法度〉則是在本書中自己讀來覺得較為平淡的一篇故事,其敘事情節的展開較為線性而沒有太多的懸疑與曲折,所描述出的人性心理也無法觸發更進一步的思考。一群學生時期曾打過橄欖球的男性,性侵一名當時與他們一起從事社團活動的女性,原因只是因為該名被害人與其他男子訂了婚。被害人曾經一度提告但又撤銷告訴,後來甚至選擇在自己家中上吊自殺。被害人的未婚夫在新宿街頭嘗試探詢真相並尋求復仇的可能,而之所以性侵案沒有被繼續追查下去,則是因為有政治黑手的介入。歌舞伎町セブン」決定要為被害人申冤,並以殺害加害人的方式來討回司法制度所無法給予的公道。這樣的故事情節其實相當平庸,沒有什麼預想不到的轉折或者高潮迭起的展開,就一篇通俗娛樂小說而言,讀來是讓人略感無趣。

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結婚相手は抽選で

日本小說家垣谷美雨的長篇小說作品。因為看了改編本書而成的電視劇而對本書產生興趣,但購入本書後卻又將之束之高閣,反而是在閱讀了作者其他作品後才回過頭來閱讀本書。
一開始看到本書的厚度,就知道以本書的篇幅容納不下電視劇的所有劇情內容,亦既是說電視劇勢必是加油添醋了不少橋段才能撐起8集的劇情。然而,讀完本書之後,開始覺得有些電視劇所加油添醋的橋段其實有點突兀,例如電視劇男主角從因為有潔癖而無法讓女性親近的宅男,搖身一變成為積極替無法以傳宗接代為目的結婚之社群發聲的志工,以及因為飾演男主角的演員要表現因外在條件不受女性歡迎實在太沒說服力,所以硬是將潔癖這個特質強加在男主角身上等。不過,電視劇有表現出不能與不想結婚的多樣可能性,這點或許是原著所不及的。只是當電視劇是立基在原著創新有趣的設定上將想像空間進一步推深推廣時,即使其表現出更多現實的可能樣貌,並啟發出更多的省思或感觸,但原著有其價值還是無庸置疑的事。
本書故事的設定是,日本政府為解決少子化問題,透過立法強制要求所有適婚年齡男女都必須與隨機選出的對象進行相親後步入婚姻,並且只賦予一個人有兩次回絕對方的權利,若回絕三次就必須加入反恐部隊並接受嚴格訓練。於是,婚姻不再是自由選擇而是義務。只是如果在自由戀愛的世界中都無法找到自己想要陪伴一生、或者想要陪伴自己一生的對象,那透過公權力介入私領域的方式,硬是把世界拉回那個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是否就能讓結不了婚或不想結婚的人走入婚姻,或許就像是硬要讓水往上流的逆勢而為,是個答案再清楚不過的問題。作者透過母胎單身且完全沒有女人緣的宅男、有美貌卻內在淺薄的千金女、有家世卻也有秘密的美男子、想逃離母親情緒勒索的平凡護理師等角色人物,來探討在戀愛市場中的殘酷現實,亦既是有些外在條件的障壁是用違反人性的方法也突破不了的,而有些緣分走不到最後或者必須繞一段遠路,也是時也運也,由不得人做主。
當本書故事中的宅男及其朋友持續他們不受女性青睞的際遇,在法律廢止之前參加政府所安排的相親並被回絕了十幾二十次時,宅男想起參加相親時的情景,就是一群擠不進婚姻窄門的男男女女,在消極厭世的氛圍裡繼續承受著自己不受異性青睞的現實。當相親不再是從對方身上找到自己願意努力磨合的正面特質、而是不斷從對方身上挑出自己所不能接受、以及不斷從對方眼中看到自己不被接受的負面特質時,這樣的相親就變成一種不健康的負面能量蓄積,即使有人,像是本書故事中宅男的朋友,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積極向上的能量,亦既是把對方對自己的批評紀錄下來,然後據以尋求改進。或許,強迫每個適婚年齡男女都要結婚,這個制度最不符合人性之處在於,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甚至偏見,要去改變甚至扭轉其實是難如登天。當然,或許不是那麼悲觀的是,因為情境變換或者外來刺激,人可能會成長或轉變,否則社會運動永遠不可能走出其同溫層來產生更大效應,只是刻意安排出一場參與者並非出自自願而參與的萍水相逢,到底發揮能有多大的作用就會讓人質疑。
或許人要被逼到絕境才會產生改變自己的反彈力量。本書故事裡的千金女,原本是看不清或者刻意迴避不去看自己的問題,只是束手無策、焦慮或怨懟地想著自己當前的遭遇有多糟,到後來被自己的祖母點醒,改變現狀或許要從澈底改變自己開始,或許點出了,人只會因為必須掙扎脫出困境,所以才會意識到,釜底抽薪是必要的,斷開自己所依賴的人事物是必要的,即使再困難,陣痛期再長。本書故事看似在探究結婚這件事,對自己來說卻是講出更多的事情,亦既是個體如何順應情境變化來調適自己,在半是不得已、半是靠自己的狀態下找到改變自己的可能。護理師的母親因為跟著護理師到了離島生活而有了轉變,母女之間的關係也有了相當程度的好轉,這或許對護理師來說是始料未及的,而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又一村」,人生際遇的轉變或許往往來得意外、來得驚喜。

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いけない

日本推理小說家道尾秀介的作品,其中三個章節分別描述三起發生在相同區域的死亡事件,每起事件相關人物時有重複,而最後的章節則是將前述事件做一總結。
對自己來說,在本書中作者展現出相當成熟與細緻的寫作技巧,將敘事架構組織成多層次與多軸線的樣貌,並且讓其實為數不算多的登場人物,在三起彼此牽連有深有淺的事件中,發展出命運相互影響或甚至相互導引的關係。只是,這樣的敘事架構雖然讓故事情節的走向變得懸疑與引人入勝,但是在撥開作者其實流於匠氣與炫技的寫作技巧後,本書故事情節其實有點貧瘠,角色人物的形象其實很單薄模糊,更遑論所書寫出的人性其實缺乏深度與厚度。作者把每個事件都敘述得不清不楚、含混曖昧,而確實在本書中被描述的每起事件,即使讀者獲得相當多可以推論出真相的線索,但嚴格說起來都不曾在本書故事的時空中真相大白、水落石出。前述含混曖昧看似貼近現實,因為現實世界中所發生的事本來就不會有條理分明的脈絡,人類的行為動機或心理情緒本來就是複雜難解。然而對自己來說,作者把故事情節支離破碎化再重組成一個架構複雜的敘事展開,或許只是在遮掩,本書故事其實並沒有感染力也沒有想像力,其中人物的情感心理無法讓人有共鳴,行為模式有點無法被合情合理地解釋,就只是相當偏執的復仇心理、動機其實有點難以理解的偽證、以及為了掩蓋曾經做出的偽證而不斷殺人滅口而已。
在本書故事中其情感與心理有被比較細緻而深刻地描繪的登場人物,或許是在〈その話を聞かせてはいけない〉中登場、從中國跟著父母移民到日本的小學生吧!因為中文姓名而在幼稚園被嘲笑,上了小學之後被孤立而幾乎沒有朋友,父母開的中華料理餐廳在營運上好像有狀況等等,讓小學生好像被放牛吃草一樣地,有了無人聞問而空虛寂寞的自由。因為目擊了一起殺人事件而陷入危機,在危機中被搭救的小學生,與自己曾經嫌棄的朋友之間有了更上一層樓、彼此信任的友誼關係,而如果其真能放下過去所遭遇的事情,則其或許真的可以在貌似寧靜和平的市街裡過著平穩的生活。在描述這樣一段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作者把小學生不安、困惑、孤獨、自我懷疑的情緒心理,以及尋求自我價值與生活意義的努力都寫了出來,雖然不是絲絲入扣,但是至少還算有趣。
只是為了保有貌似寧靜和平的街景,有許多的過錯或罪行都需要被掩蓋,也有許多的悲傷與憤怒需要找到宣洩的出口,或許本書故事所要講述的主要意旨就是如此。人會有負面情緒,會想不開,也會遭逢意外,會有惡意,在這樣不能總是善良美好的人生中,如果要讓世界不至於太過脫序或失衡,要讓人性醜陋或殘忍的一面不要太過張揚,則適當的掩飾工作是必要的,有些事實不能被攤在陽光下,以免一點火苗燒成燎原之火。舉例來說,利用人心的軟弱來聚集信眾的新興宗教,因為人生不可能沒有不幸發生,所以有了發展的空間,但是新興宗教的真實樣貌,卻是不能被明說或者必須被極力粉飾,不然在其中因為自覺不幸而尋求救贖的信眾,將會面臨更大的失落。曾經選擇隱藏自己或他人罪行的人們,或許在激昂情緒平復之後,或許在意識自己的一錯再錯必須有個了結的時候,會良心發現地想要坦承一切,但丟下一顆石頭讓平靜水面激起漣漪,在可能其實已經是事過境遷的當下,到底還有何意義呢?或許居住在貌似寧靜和平的市街裡,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去破壞這表面而膚淺的祥和,即使是出於良知,即使是打著伸張正義的名義。
即使是社會派推理小說,講述的是人性心理與社會現實,但是讀者或許還是會期待,在故事情節走到結局時,所有謎團得以被解開,真相可以在故事的時空中被公諸於世,正義可以某個程度地被伸張,受傷的人心可以有被撫慰或救贖的可能。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或許讓寫作技巧發揮得太滿太多,所以在像是積木被堆砌起來的敘事情節中,少了完整的起承轉合,少了不會讓讀者感覺失落的結局。至少對自己來說,當故事裡的謎團事件不是被設計得很有巧思或創意,其中所涉及的人性心理也沒有被書寫得很有深度或厚度時,作者說故事的方法即使很有技巧,可以誘導讀者想要一窺究竟,也還是終究成不了一篇好故事。

2019年8月13日 星期二

クジラアタマの王様

日本推理小說家伊坂幸太郎的長篇小說作品。讀完本書後覺得自己應該確認一下本書在amazon.co.jp網站上所獲得的讀者評價,而確認後發現,截止目前為止在該網站上所發表的21則評價,給本書平均4.3顆星(5顆星為滿分)的高評價。前述結果突顯出,自己在閱讀本書時偶爾會有的感覺,即自己並沒有掌握到作者的創作企圖心,也不太確定自己應該要從本書故事中獲得什麼,可能並非其他讀者會有共感的閱讀經驗,所以自己在要給本書一個評價的時候才會有所遲疑,無法像其他讀者一樣很肯定地給出正面評價。
或許作者在本書中挑戰了一個很困難的情節設定,讓過著現實生活、各有不同人生的三名角色人物,生產零食之私人企業職員、民意代表以及當紅明星,因為有共同的經歷而有了共享的夢境,並且三人在夢境中對抗巨大生物之戰鬥勝敗,會與三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否能順利解決所面臨危機有著連動的關聯性。然而,這樣的情節設定即使對作者來說是展現出一種嶄新的創作風格,是結合奇想冒險與生活寫實的獨特敘事手法,自己卻不知應該如何去欣賞或界定其價值,過於新穎的風格或太有創意的手法,反而讓自己無所適從,找不到自己閱讀時的定位。
雖然自己對於作者透過添加奇想冒險之敘事元素來增強本書故事情節之動感與變化性的做法並沒有很能認同,但是這並不等於自己對於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描述出、比較貼近社會現實的敘事情節,也是抱持著較為負面的看法。舉例來說,因為從境外移入之新型流感疫情擴大所引發的群眾恐慌心理與人性自私反應,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而妨礙可以用來預防或治療新型流感之疫苗與藥物的研發工作等,雖然說並非多麼具有想像力或巧思的情節橋段,但是以作者的敘事功力來說,要將這樣的情節橋段寫成具相當深度與廣度的故事或許也不會是太困難的事。只是當自己讀到在本書故事中,身為主角的私人企業職員因為女兒感染上新型流感而在生活上陷入相當危機時,竟發現接下來作者所鋪陳的敘事情節走向,並非描述主角如何面對這個在生活現實中突如其來的晴天霹靂,而是書寫主角如何接手被襲擊陷入昏迷的民意代表完成其原本偷偷在進行之擴散流感疫苗與藥物的工作,並對抗想要妨礙前述工作進行的其他勢力。雖然作者有點到為止地將急性傳染病疫情擴散的現實面問題在本書故事中拋出,但是其並未深入探究這些問題,而是轉向去書寫奇想冒險,放任其想像力如同脫韁野馬般揚塵奔馳而去。對自己來說,這樣的閱讀經驗就像是突然從故事中的現實世界被拉出來後,丟進舉目望去沒有邊界的平行時空中,從以穩定速度在前進的步行變成無法著地的無重力狀態。
或許問題是自己不太能夠理解,作者讓三名角色人物在夢境中組成冒險隊共同對抗巨大生物,並讓三人夢境與現實出現連動關係的動機或意義何在。例如作者似乎在暗示,三人曾經一起遭遇過火災並且用獨特方式從火場中逃出的共有經驗,是讓三人之後開始有了共通夢境的一個契機,但是當作者未能給前述情節一個更深入明確與合情合理的解釋時,之後所鋪陳出的故事情節展開就會讓自己讀來感覺很沒有踏實感,不知道該如何去解讀情節展開的意義。或許對其他讀者來說,寫出這種不知敘事情節會如何進展以及為何會如此進展的故事是作者想像力的展現,而閱讀這種混同現實與奇幻世界觀的故事,是可以獲得與閱讀有嚴謹敘事結構的故事完全不一樣的樂趣。然而,對自己而言,每當閱讀本書故事到一個段落,自己的腦中都會浮現一些問號,想要問作者接下來的情節到底還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到底要不要給讀者一個可以用來解釋故事情節之意義的邏輯框架等問題。故事可以懸疑,情節展開可以出人意料,但是至少要有脈絡可循,或至少不能讓人感覺情節橋段在接續上有斷裂感。
本書故事一開始,主角所任職的零食公司,有客戶投訴其產品混入異物,並因為管理階層的處置不當而演變成衝擊公司營運的大危機。前述情節橋段對自己來說是本書故事中比較有趣的部分,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其是以幽默的筆觸書寫較貼近現實的事件。

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うちの子が結婚しないので

日本小說家垣谷美雨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的題材原本不應會引起自己太大的興趣,更正確地說,自己在閱讀本書之前,其實認為本書故事的情節內容,並太不可能會超出自己的想像範圍。而讀完本書之後,要說其故事情節內容有多麼讓自己意想不到,應該會是言過其實,但是沒有充滿創意與巧思的情節轉折可以讓自己感覺意外甚至驚豔,並不等於自己在閱讀本書的時候沒有感覺到樂趣。當然這並不是說,本書對於人性與日常的刻劃與剖析,是有多麼地鞭辟入裡或發人深省;其實認真說起來,本書還是停留在通俗小說的程度,對於人生的觀察與體悟僅僅是老生常談或社會通念,說不上是能夠啟發出更深一層或具顛覆破壞性的想法或省思。
然而,通俗不見得就是粉飾現實、討好讀者,平庸也不見得就是膚淺、譁眾取寵。在本書中作者所展現出的風格或許是,用平鋪直敘的故事情節告訴讀者其實讀者原本就知道的社會現實與人性心理。只是雖然作者看似平淡無奇地在說故事,但是其所說出來的故事,卻又會讓人在讀完後感覺,好像對現實與人性有多了那麼一些體悟,即使這些體悟說破了,好像也不是多大的學問或道理。
由父母代替子女參加相親活動,是本書故事的主要內容。因為擔心獨生女會一輩子單身而過著辛苦與淒涼的晚年生活,所以主角及其丈夫便說服女兒應積極為自己找個可以共組家庭的結婚對象,並由主角出面參加父母代為相親的活動,為女兒物色對象。主角的女兒雖然還未滿三十,但外貌平凡,學歷與工作都不算出色,在相親活動這樣一個現實甚至功利的世界裡,其實並不太容易可以突破重圍,殺出血路。在被自己覺得不錯之對象拒絕、又得拒絕來接近自己但自己並不喜歡之對象的循環中,相親活動讓人看到了人性的自私與卑劣,以及人多麼容易活在自己的狹隘世界中,多麼容易會與其他人無法溝通。在相親時所提出的條件,不僅功利務實也反映出提出條件者的價值觀,而這個價值觀的歧異不只來自社經階級的差異,也來自世代的不同。對參加相親活動的父母來說,幫小孩找結婚對象是在找個人來為自己照料自己的小孩,甚至更自私地是在找個人來照顧自己的老年生活,而所謂的「匹配」其實不過是經濟條件或家世背景符合自己期待的現實考量,愛或喜歡則從來不是考量重點。
面對在參與相親活動時所感受到的赤裸人性,主角也重新觀察並省思自己周遭的人所選擇或被迫選擇的生活方式。主角的姐姐曾嫁入地方豪門,卻因為丈夫的外遇而離婚,帶著女兒回娘家,過著單親辛苦扶養女兒長大的日子。主角同學的女兒長相與內在都不出眾,卻能嫁入望族過起人人稱羨的生活,但是女兒卻因此瞧不起自己的母親,覺得母親讓自己沒有面子。主角另一個同學的女兒則是有份相當不錯的工作,卻在一場相親活動中認識一個眼高手低的男人,奉子成婚後沒多久就因為幻滅而離婚。結婚真的能為自己甚至家人帶來幸福嗎?主角一家三口雖不富裕但還算和樂,只是這個和樂是因為他們的平凡、知足、認命、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對於前述問題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並沒有深究,只有在結尾處透過主角的思考提醒讀者,想結婚的話,就集結周遭可得的力量來積極挑戰,因為結婚對象不好找且應該要慎選。
本書故事的最後一句話是「モテに関しては、人は生まれながらにして平等という憲法の定めに違反しているようだ」。作者平實而不誇飾的幽默風格也就是展現在這裡,雖然說的是再淺顯明白不過的道理,所使用的比喻手法也不算是多麼華麗或有特別突出的想像力,但是一句看似只是主角有感而發、說口說出的語句,卻有種讓人有所共感的力量,即使任誰都可以明白,受不受歡迎絕非可以靠自己積極努力就能澈底改變或扭轉的狀態。本書故事斷斷續續地在書寫,其實人是生而不平等的現實,在結不結得了婚的競賽中,有人享盡優勢,有人卻是用盡氣力也沒法勝出。或許就像運動或創作,在同等努力的基礎上有多少天賦決定了最後的結果,人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除了自己可以積極爭取的部分外,時也命也則是每個人都得妥協接受的現實。

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出身成分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長篇小說作品,以北韓的政治經濟情勢與社會生活現實做為背景,講述一起發生在平壤市外之郊區的殺人性侵案件,其真相如何在歷經相當時日後得以水落石出。作者筆下所描述的前述案件調查過程,充滿了欺瞞與操弄,而之所以要重啟前述案件的調查,除了是要釐清案情並讓真正的犯人自白其罪行外,也是要確認被指派進行案件調查的保安員,即本書故事的主角,是否有受到其父親的影響而有反體制與政治不正確的思想。
在本書故事中的北韓,不是做為用來向其他國家進行政治宣傳之樣板、住著享盡資源之權貴與富人的平壤,而是生活條件貧困、住著階級身分不佳者的村落。本書故事的登場人物不是用思想箝制與恐怖統治來維繫權力的獨裁者或既得利益者,而是掙扎著與自己因為階級身分不佳而遭遇種種不公平對待之命運共處的人們。一直有所轉折的本書故事情節,所描述的其實是主角像是隻實驗用白鼠,在虛假證詞以及案件關係人個個演很大的情況下,被其他人的設局所反覆擺弄的過程。前述特質加總起來,讓本書故事產生一種獨特的異國風情,即使作者寫得是點到為止而不夠深入,甚至有些部分是帶著偏見與誇飾,但是本書故事讀起來卻還是有些引人入勝的魅力,因為本書的謎團事件被書寫得很政治,所有的線索、證據與證詞都可能是被捏造出來的謊言,並讓主角調查與推理的結果都像是很不牢靠的海市蜃樓,隨時可能被推翻。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牢靠的海市蜃樓卻也讓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變成是無所牽引的漂浮,太過頻繁的轉折讓人讀來感覺疲乏,到頭來許多故事裡的關鍵人事物都是虛假,也會讓人讀來感覺淺薄而空虛。
階級身分是本書故事裡很重要的敘事元素,甚至成為主角在故事中面臨道德兩難抉擇的基礎。一種以最大力道進行控制、也以最大力道去進行差異化與隔離的社會制度,讓人從出生就要去承擔其父親人生的好壞,也讓人必須小心翼翼活在整體社會所定義出來的狹隘框架之中,不能讓自己犯下錯誤,以免讓自己與家人跌落不幸深淵。在本書故事中,主角發現如果自己將父親定罪,就會讓自己與妻女被歸類成更差的階級身分,進而生活會更加艱辛困難,但如果把罪名加諸在已自白犯罪的他人身上時,會讓另一個原本已經不幸的家庭變得更不幸,同時也會讓正義無法被伸張。這樣一個道德困境隨著故事情節的再度轉折,變成只是一個測試主角的設局,進而讓主角曾經背負之無比沉重的心理負擔,突然變成只是其他人所設計虛構出來的幻象,是請君入甕的陷阱。面對這樣轉折所帶來的衝擊,主角所感受到的不是如釋重負(也不可能是如釋重負,因為主角在那一刻已經確定會因為父親的罪行而被歸類成相當糟糕的階級身分),而是一種在感覺虛妄與荒謬後所會進一步感覺到,先是憤怒夾雜不安、再來是無力混雜悲愴的負面情緒。這樣的負面情緒也讓主角對區別階級身分之社會制度的想法從懷疑進階到批判,但即使如此,主角仍然還是無法可以脫出眼前跌落地獄的悲慘命運,除非其逃離這個其出生後就未曾離開過的祖國。
在本書故事的一段詭辯裡,有這樣一個論點被提及:不平等、階級、貧富差距、因為性別而產生的權力宰制關係、甚至是人權侵害等,就算在號稱是民主社會的國家裡依然會發生或存在,而人類社會不論在哪裡都其實沒有那麼進步,即使在中央集權的國家問題可能是較為明顯與嚴重,但是在所謂的民主國家中,問題也有可能只是變成隱性而沒有被多數人所察覺或認知到。然而,人性是否能夠完全進化到不自私貪婪、不殘暴醜陋,或許是個答案可能不太樂觀的問題,但是因為得不到將問題澈底解決的方案就不再嘗試解決問題,連追求一絲一毫的進步都不願意,只是合理化與常態化眼前的不公不義,或許是個會讓人類停止進步的可怕腐敗思想。
作者最後讓可以說是設局擺弄主角之主謀或主要執行者的角色人物,一瞬間改頭換面成為好人,並協助主角及其家人展開脫北的危險旅程,對自己來說,這樣的情節設定像是硬要給陰鬱的故事一個好像有點光明與希望的可能結局,其實讀來有點勉強與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