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COVER 東京駅おもてうら交番・堀北恵平

日本推理小說家,或應該說是驚悚小說家,内藤了「東京駅おもてうら交番・堀北恵平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在之前同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中,僅僅是被帶過而沒有說清楚的謎團,在本書中終於有了比較明確的釐清,雖然讀者在閱讀第一部作品時應該已經抓到作者針對該謎團所釋出的暗示。作者設定東京車站為一個可以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時空通道,而一個在僅存在於昭和時代的東京車站分駐所中執勤的資深警察,以及一個在現代尚在培訓中的新人女警,透過東京車站的時空通道,兩人得以在分駐所中相見並喝茶聊天。雖然為何會發生這樣狀況尚無法解釋,但是有人可以在東京車站遇到這位活在過去的資深警察,已經成為現代警察之間的一項都市傳說。作者以前述情節設定做為系列作品的基調,除了讓東京車站染上一層神秘與詭譎的色彩外,也讓存在於不同時代的警察,透過穿越時空得以交換想法或進行經驗傳承。作者在本書故事甚至還留下一個伏筆,就是在資深警察與穿越時空而來之新人女警相遇的時點過後數年,資深警察便將身亡。
只是對自己來說,前述情節設定似乎沒有為本書所主要敘述的謎團事件增添什麼懸疑或恐怖的色彩,甚至可以說跟這個謎團事件的調查過程沒有太大關聯,彷彿就是兩條敘事軸線,並沒有多大的交集。雖然作者有鋪陳一起發生在過去的離奇殺人案件,被認為是凶手的男子披著被害女子的頭皮身亡,而資深警察對於兩人之間的關係有其個人的見解,但是自己讀到這個橋段時,其實並無法聯想到新人女警在現代的時空中所參與搜查的案件,也無法看出新人女警從資深警察的個人見解中得到什麼對於破案有幫助的啟示。或許,作者還是在創作所擅長的離奇驚悚事件,而有關於東京車站連接古今的情節設定,不過是種敘事上的裝飾,可能有助於讓新人女警,也就是系列作品女主角,可以有更鮮明與生動的人物性格。但是,如果把這層花俏的裝飾拿掉,對本書故事情節的展開似乎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而這樣就會讓自己覺得,前述情節設定只是種花招,雖然讀來會讓人感覺有趣,但是對增加本書故事的精彩度而言,其實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
至於本書所主要敘述的謎團事件,自己讀來的感覺是,不論是敘事情節轉折所製造出的懸疑感,或者是場景動作描寫所營造出的驚悚氛圍,可能都不夠到位。在旅館拍攝愛情動作片卻慘死的女演員,正職是照護機構的護士,其死狀讓人覺得相當不舒服的原因是因為其胸部被凶手割下並帶走。死者胸部上疑似刺青的圖案是日本特有種的蝴蝶,而網路上販售成人用品的網站竟販售死者胸部的複製模型,循著這兩條線索往下追查的警方,又遭遇到接連兩起的殺人命案,一起是與前述死者毫無瓜葛的女性同樣被殺害並割下胸部,另一起則是前述販售成人用品的網站,其模型製作工廠遭人縱火而經營者葬身火海。遺留在第二起命案現場的圖鑑夾頁成為破案關鍵,最後被逮捕的凶手是與第一位被害者在同一照護機構工作的工作人員,因為對於被害者懷抱偏執的愛慕之情,所以被被害者意圖拉開關係距離的行為所激怒,進而犯下一連串的凶殘罪行。因為偏執的感情而產生殺人的動機,因為異常的執著而對死者屍體的特定部位做出肢解的動作,其實都不能說是很有想像力或構思很新穎的敘事情節設計,而要說前述犯罪手法有多麼詭異或驚悚,自己讀來感覺是其實還好。
或許系列作品之後的發展方向,應該要朝向讓時空穿越的情節設定可以更與在現代發生的謎團事件調查產生更緊密的關聯性或有趣的互動關係吧!穿梭在東京車站並感受其既傳統又現代的融合風情,作者應該可以帶讀者走進這樣一個世界中,讓讀者去體會,如果一場犯罪調查在加入歷史的敘事元素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變化,而身在其中的角色人物又會因為這樣的經歷而有什麼樣的啟發與成長。本書故事對自己來說,並沒有發揮或善用系列作品情節設定的預期功能,在其中不論是系列作品女主角的形象立體感或特質鮮明感,相較於第一部作品可能都較為薄弱,而其所主要敘述的謎團事件又不是那麼特別與吸引人,所以如果作者還會持續創作同一系列的作品,則期待下一部作品可以更好。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空色の小鳥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崎梢的長篇小說作品。即使在讀完本書後,自己還是想不起來當初會購入本書並將之列入閱讀清單的原因。自己應該不至於會對作者原本是個書店店員的經歷感到非常好奇或特別有興趣,而且即使當初自己的想法是這樣,那麼應該會想要購入閱讀的是作者以書店為背景舞台所創作出的系列作品,而非是在去年出版的本書文庫本版本。或許當時自己是被在Amazon.co.jp網站上所載的本書介紹文字所吸引,也或許自己是因為想嘗試閱讀作者的作品,所以找在當時算是作者比較近期出版的作品,也就是本書來閱讀,總之,自己會閱讀本書,對現在的自己來說就是個不在預料內的偶遇。因此,自己在開始閱讀前,對於本書並沒有什麼期待,也沒有什麼想法,就看自己會被本書故事帶到什麼境地,會因為書裡人物的言行舉止而被引發什麼樣的思考或想像。讀完本書後,覺得自己一開始閱讀本書時,是沒有什麼想法的白紙一張,或許更有助於自己去體察本書故事的特有韻味,並且看到作者在形塑人物形象上的用心。
其實,本書故事情節很想是一齣講述豪門恩怨的肥皂劇,如果換個作者來寫,應該就是具有戲劇張力的衝突場面不斷,以及登場人物為了勾心鬥角而紛紛使出各式各樣的陰謀詭計。一個白手起家而累積相當財富的資產家,自己唯一的親生兒子一度離家出走,在被強制帶回家後不久就因為火災意外身亡。資產家的另一個兒子,其實是其第二任妻子的小孩,跟資產家並無血緣關係,甚至資產家並沒有完成法律上的收養程序,這個兒子對於資產家的財產並沒有任何繼承權利。這個並未被資產家所接納的兒子就是本書故事的主角,其透過調查得知,資產家的親生兒子生前的同居女友目前是獨立扶養一個女兒的單親媽媽,日子過得辛苦且因為罹癌而不久人世。主角費盡心思取得前述母女的信任,並在母親死後取得女兒的監護權。這個應該是資產家在世上唯一直系血親卑親屬的小女孩,成為主角用來對抗資產家身邊宛如豺狼虎豹的親戚們的武器,而原本主角是想透過小女孩來謀取資產家的財產,雖然最後盤算落空,但是卻發現自己在小女孩身上找到自己從未有過的家庭溫暖與歸屬感。本書故事情節梗概,在被用文字簡要敘述之後變得有些通俗與廉價,感覺起來不太具有被閱讀的價值。
然而,本書對自己來說表現得較為出色之處,是登場人物的形象塑造頗為生動立體。主角在接近母女時雖然想要表現出善良溫厚的形象,但是不論在母親生前或取得小女孩監護權之後,其做為一個照顧小孩的人,都顯得有些笨拙與力不從心。主角當時在交往的女性,是個在職場上發展得相當不錯的美髮師,雖然宣稱自己是不婚主義者,但其實卻是因為生理上的缺陷所做出的無可奈何決定。資產家有兩個妹妹,其中一人的兒子認為自己是資產家親生兒子死後的唯一接班人,所以表現得囂張跋扈,在得知小女孩的存在與主角的意圖時,所採取的行動卻又顯示出其器量狹小。資產家另一個妹妹的丈夫,得不到資產家兄長的信任,想要在親族間擺出長輩的姿態,卻也只是處心積慮想透過安排主角跟自己的女兒結婚,拉攏主角擴大自己的勢力。被安排要跟主角結婚的資產家外甥女,為了不切實際的夢想離家出外闖蕩,結果卻負債累,並自以為是地以為跟主角結婚會是其解決所有問題的手段。本書故事裡的形形色色人物,不是什麼具有獨特性格的特色人物,但卻都被刻劃描繪得形象滿鮮明立體,讓人讀來感覺生動有趣。
最後本書故事有個算是正面的快樂結局。雖然小女孩並非資產家親生孫女,因此主角的計謀失敗,但是經過這場風波,主角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歸屬感,並組成自己可以安心生活在其中的家庭。對於血緣有相當執念的資產家,託人傳話希望主角能偶爾帶小女孩去看看他,畢竟錢財買不來人的感情,而孤獨的老人總會需要人的陪伴。囂張跋扈的外甥雖然擊退了主角,但是仍然因為自己的濫用職權而被喪失了成為資產家接班人的可能。這樣的結局其實有點平庸,但卻讓自己讀來感覺有些許的暖意。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賢者の贈り物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短篇小說集,收錄10篇作品。本書所收錄的短篇小說,都是作者基於同樣的創作概念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亦既是在每篇故事裡,將一個一般人耳熟能詳的童話或神話故事橋段進行轉化,放進現代的時空背景中,結合一個日常生活的謎團事件,然後變成一篇全新的創作。雖然這樣的創作概念頗有有趣,而且作者還真的創作出10篇並不能說是一直複製模式、看得出有創作概念一致性卻又有內容變異性的故事,但是自己必須坦言,對自己來說本書的整體表現並非是相當精彩。要細究為何會有這樣觀感的原因,應該是作者把其擅長或偏好的寫作風格或手法放入其中,亦既是把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謎團或難題,讓一個並非具備過人天賦之偵探的一般人,在與他人對話或自問自答的過程中,用很縝密的論證邏輯推導出答案,而這個答案可能無法驗證對錯,或者只是一個可以解決難題的策略,但無關對錯。而之所以自己會覺得作者這樣可以說獨具特色的寫作風格或手法,在本書中並沒有發揮得讓自己覺得精彩,正是因為其所描述的論理邏輯,套入一個看似平凡無奇但其實日常感並不足的日常生活謎團中,是無法激發出讓人感覺有趣的火花。
自己曾經讀過本書所收錄的第一篇故事〈金の携帯 銀の携帯〉,坦白說自己在要開始重新閱讀的當下,並無法回憶出其該篇故事情節的任何細節。而這次的重新閱讀,讓自己有機會去檢視自己為何無法對該篇故事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首先,該篇故事描述一個讀來感覺是刻意虛構出來、其實很不日常的日常生活謎團,亦既是為何在手機送修時,店家所提供的備用機會內含不同價位的電子貨幣儲值金額。這樣的謎團擺明就是要重現金斧頭與銀斧頭的道德選擇,但是硬要將之放入現代的生活場景中,就顯得有點刻意而做作。其次,讀到在該篇故事主角一邊推論這個謎團事件為何會發生,一邊也思考自己該如何行動的自我論辯過程,會有種為何要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的感覺,雖然或許作者就是要書寫一個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會發生的非日常經驗,但是當作者所書寫的自我論辯過程,其實可以說是當事人自己耗費時間為自己築出必須自己找路脫出的迷宮時,就會讓人讀來有種感覺,即為何自己要閱讀這樣一篇描述主角吃飽沒事為自己找碴的故事。而該篇故事的閱讀經驗,或許就是例示了,為何自己閱讀本書不會感覺其表現得很精彩的原因。
不過,或許本書並非每篇故事都讓自己讀來感覺這麼不精彩或甚至無趣。舉例來說,在〈経文を書く〉中作者雖然還是書寫出一個其實並非很日常的日常生活難題,亦既是如何讓一個花費已經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範圍之費用在購買紅酒上的人,能夠改變自己這樣自掘墳墓的生活惡習,但是作者卻是用一人徵詢另一人是否有好策略建議的對話形式,來鋪陳出該篇故事的論辯過程。在該篇故事中,就解決日常生活難題所得出的策略方案,重點不在是非對錯,而是在是否能夠發揮作用,而最後主角們所討論得出的結果,雖然起了改變當事人生活惡習的作用,卻產生其實可能更為棘手且影響更為負面的副作用。
前述〈経文を書く〉的情節轉折,相較於〈金の携帯 銀の携帯〉,會讓人讀來感覺比較有趣的原因是,因為雖然是在同樣虛構出來的現實生活場景中,但描述一個人自己鑽牛角尖的過程,自然是比不上描述一群人透過論辯發想出策略方案之過程來得有趣,特別是後者所書寫出的問題與解決策略,都讓人覺得是新鮮有創意,並非容易想像得出來。而在本書中同樣讓自己覺得讀來還算有趣,感覺得到作者構思之巧妙與創意的故事,還有〈ガラスの靴〉、〈最後のひと目盛り〉以及〈最も大きな掌〉等。而題為〈玉手箱〉的故事,則是讓自己讀來會感覺像是在旁觀當事人自找麻煩之過程的故事。
至於作者在本書每篇故事中都有安排一名姓氏為「磯風」的女性角色登場,這樣的手法其實對自己來說,只能解讀成作者在展現其在創作上的玩心,但是並沒有發揮到讓各篇故事產生相互呼應作用的效果。而如果要細究這個在各篇故事中登場的女性角色是否為同一人,或是否彼此之間有何關聯,則好像又是個自找麻煩的論辯推理,似乎並無太大實質意義。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高校事変 III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長篇小說作品,是系列作品的第三部。或許是自己已經習慣作者在本系列作品中會毫無設限且不在乎是否荒誕不經地恣意發揮想像力,所以對於本書故事情節是否具備現實感或合情合理,好像就也沒有那麼要求或在意。畢竟系列作品女主角雖然只是高中生,但身上已經背了數十條人命,即使是為了伸張正義而以暴制暴,但是其一個人就可以對抗一群黑道或一隊傭兵,就算作者說明其過人的戰鬥能力是因為其從小就受過異於常人的訓練,但這實在還是很難說服自己,主角這樣的人是在現實生活中會有可能出現的人。或者應該這麼說,系列作品主角的人物設定,是已經誇張到不應該硬要用現實去挑戰或質疑的虛構想像。當然,如果本系列作品就是在販賣完全不被現實或日常所侷限的想像,那麼作者一部接著一部地出版,就必須確保持續被養大的讀者胃口,不會嫌棄故事是老狗變不出新把戲,也必須想辦法讓讀者不會嫌棄故事的味道不夠,滿足不了已經飽受辛辣刺激的讀者味蕾。因此,本書一定要推陳出新,比前兩部作品更能跳脫出讀者所能預想得到的格局。而從此角度觀之,本書是相當成功的。
在日本境內綁架超過七百人的未成年問題少男少女,秘密送到東南亞一座孤島上接受矯正或輔導教育,但是嚴厲到毫無人性的校規,以及透過武裝部隊來控制甚至是壓制被綁架來的少男少女們,便讓人懷疑設置這樣空有學校名義的場所到底真正的意圖是什麼。設置這樣的場所需要相當的資金,更不用說還會受到很多法規的限制,但是作者就只是很輕描淡寫地說明,主謀有辦法透過特殊管道籌措資金,而有錢能使鬼推磨地,這樣大規模的犯罪行為便能順利進行,不被外界所發現,更遑論被抨擊或批評。這樣很輕易地就可以挑出很多疑點或破綻的本書故事情節,卻好像因為太過誇張而超現實,便反而可以完全將之當成一篇虛構與幻想的故事來閱讀。
只是雖然故事情節的起伏與轉折,在不去計較是否合情合理後就也讀來頗有娛樂效果,但是在本書故事中讓主謀去策動整起事件的緣由或動機,是再怎麼樣不去在乎是否合情合理,都會讀來感覺很薄弱而牽強。就算主謀是精神病態,就算其因為曾經無法解救受虐兒而決定研究受虐對腦部發展之影響,但是如此大費周章,就只是為了收集完整的數據資料,再怎麼解釋都很說服自己是一個符合人性心理的行為動機。
作者寫到恐怖份子透過洗腦教育,來培育未成年的士兵,也寫到未成年人社會適應不良,已變成社會問題。這樣將國際政治情勢或社會運作失衡等敘事元素帶入本書故事情節中,對自己來說是沒有辦法為本書故事的虛構幻想增添什麼現實感。特別是在本書故事結局中,曾經都是懷抱各式各樣問題的問題青少年們,在團結一心為自己的自由與生存奮戰後,就彷彿脫胎換骨地將過去的問題拋開,用更積極正面的態度迎向未來的生活。這樣的情節安排,只能說太過陽光正面,不太對自己的味。雖然作者看似要在本書中有點認真地探討教育、青少年的課題,但是其主要目標還是要寫出一部讓人讀來感覺緊張卻又不忍釋卷的娛樂小說,所以前述帶有社會現實感的敘事元素,到頭來在本書故事裡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或功能,因為作者還是用相當篇幅在描繪主角對抗敵人的場景,雖然讀來感覺不錯,但是就排擠到可以更嚴肅討論前述課題的空間。
隨著系列作品的登場人物越來越多,與主角之間的互動也越來越有人情味,主角的性格也逐漸有了變化。主角曾經像是個殺人機器,對周遭人事物漠不關心,只要他人不來叨擾自己或侵害自己權益,就跟他人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距離,但隨著系列作品故事情節的展開,主角逐漸轉變成會出手營救陷入危機的他人,會與其他人發展出相互扶持的信賴關係,同時也不再只是獨來獨往,而開始有了可以稱上是友誼的人際關係。如果作者繼續創作出系列作品,則或許主角的個人成長史就會有更完整的描述,而透過描述主角的成長,或許就能啟發讀者去思考,人是可以擺脫血緣、遺傳、成長環境等影響,靠自己的力量確保自己不會走上錯誤或偏差的人生道路。至於主角之後會不會有愛情降臨,就只能說待下回分解了。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絶対正義

日本推理小說家秋吉理香子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可以說是很有創作企圖心地想要描繪出一個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並透過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去討論,正確的事並不一定總是最符合人性的事,一味講究是非曲直,只是會更突顯出人性裡必然會有的卑劣自私。
本書塑造特色人物形象的風格與手法,對自己來說其實很像是日本電視劇,其把某種特質放大到極致,放大到幾近在現實中不可能發生,藉此得到誇飾的戲劇效果,並且與現實產生可以讓人進一步思考的對比。在本書故事裡,不論事情大小,只要是違反法律或規則馬上採取告發行動的主角,總是義正詞嚴得讓周遭的人無法反駁,最後只能接受其無可挑剔的正確與正義,但是這樣的行為會對人性產生極大的壓力,而當這樣的壓力反撲時,就會讓故事情節走向悲劇收場。主角身邊的人因為主角完美無缺的正義而厭惡著主角,而與主角從高中時期就認識的四個主要登場人物,更是因為主角所追求的正義,而面臨生活被徹底破壞的危機。到最後四個主要登場人物的犯罪行為還是紙包不住火地被暴露出來,而主角的女兒隱藏在其訴諸正義之行動背後的內心真意,讓人不免想到,有光就有影,所謂的正義並非總是純淨,並非完全沒有參雜到自私或自我滿足的雜質。
作者的創作企圖心也展現在其敘事手法上。作者先鋪陳出一個讓人困惑不解的謎團事件,即應該已經被殺害的主角竟然寄邀請函給聯手殺害她的四個主要登場人物,並接著用對稱的敘事結構帶出四個主要登場人物,如何被主角所追求的正義逼迫到必須採取激烈手段來反抗。因為主角的特色人物形象本來就誇張到缺乏現實感,所以在整體故事中,即使總是會有在現實裡難以想像會發生的情節,好像也是無可厚非。
然而,因為作者要書寫的是不近人情的正義以及總是無法通過高道德標準檢驗的人心與人性,所以還是得適度地貼近社會現實,因為沒有現實做為一種尺度來丈量,就無法界定故事裡的是非曲直。因此,本書故事為了要增強敘事情節的戲劇張力而犧牲掉的現實感,對自己來說,就是到頭來還是讓通篇故事因為少了真實且可以引發共鳴的人心與人情,而只能成為一篇很有衝擊力與娛樂效果的故事。或許應該這麼說,雖然每個人都會有不想被人窺見、甚至見不得光的陰暗面,做過一些不想讓人知道的小奸小惡,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定就算是要殺人滅口也一定要掩蓋起來的秘密,作者因為要製造出本書故事的戲劇張力,所以就讓本書故事裡的每個登場人物都有很戲劇性的人生,但是這樣的敘事手法太刻意也太匠氣,就會給人一種距離感,像是只是在旁觀,看著登場人物經歷大風大浪,卻找不到可以投射自己情感的切入點。
當然,小說本來就不能只是平庸無趣人生的鏡像,加油添醋讓故事情節有起伏與曲折是必要的。本書故事情節的轉折並非不精彩,只是其轉折是立基於故事裡的每個登場人物都有內容不一但性質類似的遭遇,也就是每個人都被主角的正義逼上絕路而必須做出困獸之鬥,這樣就會讓人讀來有種疲乏感,因為加油添醋到味道太過濃郁強烈,就會讓人味覺疲勞。作者的敘事結構太過工整,所以給了讀者一種預期心理,期待下一個登場人物的人生又有什麼樣的際遇,是即使必須殺人也要加以隱瞞,但是為了要刺激讀者感官,讓其預期心理得到滿足,所以就又必須讓四個登場人物的人生際遇不能太過簡單平凡。只是受限於篇幅與能力,作者並無法花費足夠的氣力去將每個登場人物的際遇都描述到同樣細緻與深入的程度,而這樣就會讓某些登場人物的際遇讀來感覺有點膚淺與缺乏現實感。
或許,前述的讀後感所代表的是,自己期許作者去達到一個很難達到的平衡,就是既要讓故事讀起來有娛樂性與戲劇張力,又要故事讀起來能啟發對人性與現實的反思。但是自己之所以會這樣苛求作者,是因為作者很有企圖心地想要去探討,追求正義的陰暗面這樣一個嚴肅的課題。如果自己只是把本書當成通俗娛樂小說來閱讀,可以很專注地享受作者透過鋪陳敘事情節展開所製造出的懸疑效果,則或許就可以不這麼吹毛求疵,雞蛋裡挑骨頭。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闇に香る嘘

日本推理小說家下村敦史的長篇小說作品,為2014年第60回江戸川乱歩賞的受賞作。據悉作者連續9年向江戸川乱歩賞遞交作品,終於在2014年以本書獲獎並得到出版本書、以作家身分出道的機會。雖然前述經歷可以說是展現作者的堅持,即使成為作家的道路並不平順,但是仍然不放棄,最後成功抓到屬於自己的機會,但對自己來說,前述經歷比較像是十年磨一劍,因為有過去的失敗,才能讓作者把自己的功力持續向上提升。本書或許展現出作者想要獲獎的強烈企圖心,不論是題材的選擇,還是敘事情節的鋪陳與轉折,都看得出來有要讓評審眼睛為之一亮的用心與努力,但是否用力過猛而流於匠氣,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在自己讀完本書,並得知作者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奮鬥才能得獎並成為作家後,就對本書的表現產生一種可以說是偏見的感覺,覺得作者就是從過去多次的失敗中學習,找出可以在推理小說的文學獎中獲勝的方法與技巧,並在精準地將之實踐出來後,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之所以會有前述感覺,第一個原因是作者選擇了一個對自己來說有點冷僻的題材。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許多之前到中國東北開墾的日本人,因為無法即時撤退而被迫留在當地,並與在日本的親人斷了聯繫。一些被留在中國東北的小孩,長大成人後回到日本與親人相認,取回日本國籍,並以日本人的身分認同重新展開生活。前述歸鄉認親的過程並非總是順遂與溫馨,誤認或甚至冒名頂替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而回到日本生活的日本人自然也有許多問題需要面對。以這樣被歷史所牽動的個人際遇做為基礎,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書寫出一個謎團事件,即主角懷疑自己從中國東北回日本、與母親相認並同住的哥哥,其實是個冒牌貨,甚至懷抱惡意想要殺害母親。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懷疑,原因是主角的孫女需要換腎,但是身為伯公的哥哥卻拒絕接受捐腎的比對。主角因為懷疑所以展開調查,但是在調查過程中卻像是走入迷宮中,對於自己所接觸的人是否說的是真話無法確定,甚至有人跑出來宣稱自己是主角真正的哥哥,而不斷寄給主角的神秘匿名信讓整起事件變得更匪夷所思。
然而,整起事件會有如墜入五里霧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主角是個盲人,而這同時也是讓自己會感覺作者寫本書是為了要得獎的另一個原因。作者挑戰不依循典型推理小說的敘事套路,讓本書故事裡沒有符合嚴謹定義的偵探,而只有一個好像一直被擺布、被欺瞞的盲人,掙扎著要解開自己一直在糾結的疑問。嚴格來說,本書故事中的謎團事件其實並不是什麼精心設計來混淆視聽的陰謀與布局,也不是什麼出於私心或貪念而犯下的罪行,而是一個不想讓當事人知道、一直被隱瞞的秘密。如果主角不是被設定成眼睛看不到的人,其實本書故事中很多的懸疑或許根本就不會成立。也就是說,作者嘗試用自己所設下的敘事條件來書寫,只有在這樣的敘事條件下得以言之成理的故事。作者有這樣的創作企圖心或許值得鼓勵,想要創出新的敘事格局,自然也不應受到太嚴苛的批評。只是如果太過追求創作上的獨特與新意,或許就會因為太過偏執而犧牲掉故事敘事情節所能帶給讀者的共鳴或感動,也就是說本書故事或許會讓人讀來眼睛為之一亮,但是開了眼後卻發現視野裡的景物有點空虛冷清。
或許應該這麼說,主角因為自己看不見而一直對許多蛛絲馬跡感到懷疑,這樣的敘事橋段一再地在本書故事中反覆出現,但是這樣的敘事橋段不斷堆疊的結果是,讓身為讀者的自己覺得枯燥乏味。特別是最後謎團事件的真相得以被揭開,是因為主角終於有機會找到可以給答案的人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問,但是當自己讀到這裡時就不免在心中質疑,如果不是因為主角眼盲,會有可能或必要兜這麼一大圈,事情的真相才得以被揭開嗎?
最後一個讓自己感覺作者很刻意要讓本書得獎的原因是,作者在本書故事裡放入許多敘事元素,意圖讓本書故事內容更為豐富,雖然自己讀來覺得是畫蛇添足。例如,用點字寫成的神秘匿名信,內容看似沒有意義與邏輯,卻是暗藏密碼可以被解讀出重要訊息。其實寄信的人大可明說,是否有故弄玄虛的動機與必要性讓自己存疑。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甦る殺人者―天久鷹央の事件カルテ―

日本推理小說家知念実希人「天久鷹央の推理カルテ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接連閱讀同一系列的兩部作品,對自己來說並不是很常發生的事,因為會覺得不應該太侷限自己在一個不斷繁殖增生的敘事世界觀中,即使自己在閱讀第一部作品時對系列作品的演進有所期待,也因為從過往經驗裡所學到的道理是,任何有趣的事物都會有落入窠臼而僵化的可能,以及持續接觸會產生邊際效益遞減的效果。先前讀完本系列的另一部作品時,其實不能說是獲得相當滿意的閱讀體驗,但是因為突然想到被過度遵循的原則會變成教條,所以就有點反動地把幾乎與該作品同時購入的本書拿來閱讀,想看看接連閱讀同系列之兩部作品並進行比較會是怎樣的狀況。而讀完本書後,很直覺地與自己先前讀完的同系列作品進行比較,雖然先前讀的作品從出版時序來看是本書的後作,但是就作品的成熟度與完整性來說,本書並沒有比先前讀的作品遜色太多。
對自己來說,本書有一個贏過先前讀的作品的地方是,本書的謎團事件看似簡單直接、沒有太多枝節,但是卻比在先前讀的作品中被書寫出來、由複數事件所構連起來的謎團事件來得有趣與引人入勝。要用單一謎團來撐起一部長篇推理小說,如果謎團本身不夠懸疑與難以猜想,則很容易讓故事敘事情節變得拖泥帶水,枯燥乏味。本書所書寫的謎團事件,一開始的鋪陳好像讓人不太能期待故事情節會有什麼峰迴路轉的發展可能,特別是當解謎的關鍵被導向連續殺人魔是否有個雙胞胎兄弟,而故事登場人物的數量又好像沒有多到可以讓嫌疑人無法被特定的程度時。但是當作者用一個非常罕見、兩個受精卵融合成一個個體成長的嵌合體現象,來收束其在通篇故事中所安排的所有線索時,本書故事敘事情節的起伏轉折就變得完全不能預料且有趣了起來。當然,這樣的手法有點遊走在違反推理小說創作原則的邊緣,即不應該在故事裡出現超自然力量,但是嵌合體現象只是非常罕見但並非完全不會在自然界裡發生,所以好像就也沒有什麼太堅強的理由,可以對作者做出太過嚴苛的批判與質疑。
連續殺人魔在被逮捕時,對著系列作品的主角、擁有豐富知識與過人推理分析能力的女醫說,自己的異常與女醫的異常並沒有差別,女醫的過人天賦終將讓女醫走上犯罪者的路,只要女醫心裡面的惡意被誘發出來的話。或許,追求真相與追求正義並非相同的一件事,能夠從蛛絲馬跡中看出謊言與假象背後的真實,與能夠從人心的幽微與晦澀中論斷出是非曲直,也是兩種不同的能力。作者筆下的女醫,是個絕頂聰明但有點不近人情的人,說出的話是一針見血卻沒有一絲委婉或圓融。這樣的人物形象,或許容易讓人感覺,在故事裡的女醫是對解開謎團、找出真相有近乎異常的興趣,但是對於牽涉在事件裡面的關係人,有什麼樣的委屈或怨懟,或許不一定會有什麼惻隱之心或同理心。了解人性心理才能看到犯罪的動機,但是看得到動機不等於可以體察動機背後的無可奈何或不由自主。具有過人推理能力的天才,是否能夠一直秉持著善念來使用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時不時發揮自己的同情或憐憫來平衡自己的銳利與直接,或許是區別天才做為一個人是否具有品格的一種方法。
透過描繪女醫與其下屬、也是在本書故事中擔任偵探副手角色的男醫之間的互動,作者讓女醫展現出偵探以外的性格特質,其是種旁若無人的特立獨行,但也是種不太社會化的天真與單純。女醫與其下屬男醫之間的若有似無,雖然當事人極力否認,但是看在旁人眼中卻是再曖昧不過的關係,或許是在本系列作品中,用來柔和在描述謎團事件時會產生的尖銳甚至殘暴。在連續殺人魔批判女醫是個跟其並無多大差別的異於常人的人之後,女醫的心理承受了相當的壓力,而男醫嘗試給予安慰,說明女醫不可能會懷抱極端惡意,並霸氣地承諾,就算女醫有一天步入歧途,屆時男醫也會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作者描述這樣的男女互動,或許是想為本書故事增色,但是對自己來說,太過浪漫的互動橋段出現在本書故事中,可能並不太符合自己的期待,自己還是比較偏愛,帶有幽默或諷諭色彩的互動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