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騒がしい楽園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對自己來說,本書有趣之處在於,作者如何去描繪幼稚園這樣一個機構在日本當前社會中所遭遇到的困境,以及其如何去檢視甚或批判,前述困境所反映出的社會現實變遷與價值衝突。相較之下,本書做為一本推理小說,雖然其中謎團事件的鋪陳還算有發揮製造懸疑感的應有效果,但是謎團事件背後真相的構思卻有些流於平庸與淺薄,進而讓本書故事情節的展開,在閱讀時會有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稚園飼養動物被殺害與將動物屍體遺棄在幼稚園裡的事件接連發生,讓之後所發生、兒童被殺害並陳屍在幼稚園門口的事件,被與先前事件聯想在一起,感覺好像兩者之間會有關聯,甚至是同一人所為。然而,透過虐殺動物來讓幼稚園陷入恐慌跟殺害一個兒童是完全不同層級的犯罪行為,要奪取一個兒童的性命應該會有更殘忍與自私的動機,而且會有這樣動機的人應該是兒童身邊的人。本書故事情節看似要誤導讀者地,讓登場人物朝著所有事件都是同一人所為的方向去思考,但是如果審慎地去推敲,卻又會發現本書故事並沒有給出什麼強有力的論述,來支持認定所有事件是同一人所為的預設前提。而最後當事件真相被揭開,殺害兒童的事件跟一連串虐殺動物事件並無太大關聯時,讀到這樣的故事情節轉折,或許就會感覺有點過於刻意與勉強。
更準確地說,當本書故事情節走到,身為本書故事主角的幼稚園女老師,透過發現在事件關係人的發言裡有著只有凶手才會知道的資訊,進而設下陷阱讓該事件關係人自投羅網時,讀到此處的讀者或許會懷疑,如果故事登場人物不是一直陷在要找出對幼稚園懷抱惡意、會從殺動物轉成殺人、只是為了要對幼稚園不利的錯誤認知中,或許早就發現,眼裡只有利益的親戚,往往是狠心下毒手的凶手。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前述故事情節的轉折,讀來難免感覺有點生硬,特別是本書故事主角單憑一句可能會讓人懷疑的發言,就突破眾人認知一連串謎團事件的盲點,同時也讓謎團事件的真相,在先前故事情節沒有描述到太多線索的情況下,轉成親戚謀財害命的平庸故事橋段,這樣將故事情節收尾的手法,或許有些草率與敷衍,感覺是因為無法有效對應所鋪陳出的懸疑效果,所以只能勉強給出個結局,說明謎團事件發生的原委。
不過不去對於本書做為一本推理小說的表現太過苛求,而是著眼於作者說故事的整體表現的話,或許會比較能夠看到本書有趣的地方。雖然出生率持續下降的趨勢看來是無法逆轉,但是要讓自己的小孩找到一間幼稚園就讀卻好像還是一件困難或者麻煩的事情。個別家長的經濟狀況是否能夠負擔得起送小孩進幼稚園的成本或許是個問題,但是人口持續向都市集中聚集的現象,也讓情況更是惡化。人口密集的都會區,能夠用來興建幼稚園的空間本來就已經有限,將幼稚園設在居民平均年齡持續增高的住宅區中,雖然是方便兒童就近就學,但是如何讓鄰近居民可以承受幼稚園在隔壁所帶來的不便,例如兒童喧囂嬉鬧的噪音問題等,在社區意識日趨薄弱的當前社會中,或許成為一個棘手的難題。
有各式各樣的人就會有各式各樣的父母,只是因為同時讓自己的小孩就讀同一所幼稚園,並不等於這些父母就能以讓自己小孩受到最好教育為目標同心協力合作,或至少能和睦相處。幼稚園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法避免地也需要考慮營收與獲利的問題,而在資訊成為可以廉價操作之武器的時代裡,避免讓自己成為口水戰或網路攻擊的當事人,或許變成很多組織或機構重要的行事準則,幼稚園也不例外。或許是與非之間的界線不再涇渭分明,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價值,無法避免地就只能在同溫層中取暖,以及必須面對無法消弭與對立價值之間的衝突,而這樣只要是存在於當前社會現實中便無法避開的困境,即使是幼稚園老師也是一樣得面對。已經不是只要接受幻滅,承認自己太過天真就好的狀況,而是在幻滅之後還是得選擇自己該如何安身立命在很難簡單找出妥協可能的現實中,保持自己內在精神的平衡與安穩。這是當代人的日常,眾人皆然。

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Iの悲劇

日本推理小說家米澤穂信的作品。雖然本書所收錄的部分章節曾經以短篇小說形式發表過,所以會讓人讀來感覺本書是一本有著一貫情節背景設定與常態登場人物的短篇小說連作集,但是由於作者加入了全新創作的部分章節,並藉以將本書的敘事重新組織成通篇有完整起承轉合的故事情節,所以自己可能會偏向把本書視為一部長篇小說。至於作者重新組織的動作是畫蛇添足的匠氣還是畫龍點睛的巧思,自己的主觀評價可能會偏向後者,因為雖然作者為本書故事所增加的情節轉折並非太過懸疑曲折,但是卻給本書故事製造出超出描述謎團事件本身的深度與廣度。即使不能說本書是非常社會寫實的作品,卻可以說作者透過書寫本書故事去探討了,雖然可能只是點到為止且不夠全面,社會變遷與政治資源分配的現實。而或許作者所構思與鋪陳出的謎團事件不夠曲折離奇,但是因為作者讓謎團事件發生在一個並非常常被描繪出來、可以讓作者展現其想像力與社會觀察的背景情境中,所以本書故事讀來就會讓人感覺有其新意。
一個因為居民不是過世就是搬離所以已無人居住的荒廢村落,地方政府首長的政見是要端出政策措施來支援,願意從外地移居該村落的人在該村落落地生根,藉此讓該村落得以復興與重生。主角是一名公務員,被調來執行支援移居者的計畫,一開始是與已定居外地的不動產所有權人溝通租賃的條件,然後召募有意願移居的外地人並協助其入住荒廢村落中已無人居住的空屋,但隨著計畫開始進行,主角逐漸發現,其所需處理的業務範圍,變成要去回應並處理移居者無法適應環境或對現實幻滅的問題,以及移居者之間的人際關係衝突。前述問題或衝突後來都會衍生出事件,可能是火災、小孩受傷、食物中毒、財物失竊等,而當這些事件的背後真相被揭開時,就會導致移居者離開村落。看似是證明人無法逆勢而為的計畫失敗,背後卻有著幕後黑手的操弄,其意圖讓計畫失敗,為的是不讓政府預算或公共資源被虛擲到復興荒廢村落的無底洞中。
在本書故事的各個章節中,有著出自不同理由而移居荒廢村落的形形色色人物。舉例來說,在〈浅い池〉中,懷抱著夢想的青年移居到荒廢村落中,投入自己的積蓄想要發展出養殖鯉魚的事業。然而,青年做為一個對於鄉村自然環境一無所知的都市人,只會想到要防範人類,卻不知動物出自其本能的行為亦會造成傷害,所以天真的青年最後就是投資血本無歸,對鄉村生活幻滅,放棄自己創業的夢想後離開。
〈黒い網〉則是描繪出一名對於生活風險過度敏感的女性角色,其擔心各種人工產物會對人體健康所造成的傷害,所以想要移居鄉下來接近其認為較適合人居的自然環境。然而鄰居所架設的天線讓前述女性感到恐慌與憤怒,不斷抱怨與投訴的舉動讓其成為別人難以應付的麻煩人物。在移居者同歡的聯誼活動中,前述女性因誤食有毒菇類而中毒,但是整起事件雖看似意外,卻實則有人刻意下毒。〈白い仏〉所描述的移居者則是因為諸事不順而接受算命師的建議,搬遷到荒廢村落來試圖轉個運。在前述移居者所入住的房屋中有一尊據說是名家作品的佛像,而前述移居者為了怕影響運勢,拒絕讓人將佛像移出做更多運用。而雖然另一名移居者有著偷偷拿走佛像的冠冕堂皇理由,但拿走佛像以贗品掉包還是犯罪行為,所以最後還是導致持不同立場的移居者都搬離了荒廢村落。
業餘的歷史研究者搬到荒廢村落來,在老舊的建物中堆放自己的藏書,但畢竟是老舊的聚落,不論是民房還是公共設施,都免不了有著逐漸腐朽殘破的問題。〈重い本〉從前述情節開始開展其敘事,鋪陳出鄰人的小孩因為好奇心而跑到危險的密道中,並因此遭逢意外而受傷。雖然不能說是誰的責任,但意外的發生還是讓相關當事人感覺必須離開村落,而只留下讓人不舒服的回憶與情緒。
本書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都不是涉及什麼陰險或殘忍的惡意,也沒有懸疑離奇到讓讀者無法預想其背後真相。然而或許可以這麼說,本書故事有趣之處在於,人性有其自私與偏執,而當情勢發展是無法倒轉或挽回時,任何的逆勢而為勢必失敗,特別是當涉入其中的自私或偏執是人所不能掌控或應對的時候。或許就算沒有黑手的作為,要讓荒廢村落復興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到頭來一切都會是鏡花水月,虛妄徒勞。

2020年2月9日 星期日

紙鑑定士の事件ファイル 模型の家の殺人

2019年第18回「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 大賞」大賞受賞作。前述獎項的設立宗旨是發掘出在娛樂小說領域中嶄露頭角的新才華,並育成其成為專業作家。也就是說,前述獎項是從立志成為作家的參賽者中,挑選出具備成為專業作家之實力或潛力者,因此參賽者所提出作品會有瑕疵或許也是無可厚非的事,畢竟不是出自有相當寫作資歷、並經過市場檢驗的專業作家之手,同時參賽者或許會為了吸引評審的目光,而選擇極度發揮想像力但超過自己可以駕馭的題材。然而,即便如此,本書做為大賞受賞作,還是讓自己不免有點質疑評審的判斷標準,也不免會去想,是否其他參賽者所提出作品有更多的瑕疵,所以讓評審只能勉強做出選擇。自己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始終對於本書故事的情節展開感到困惑,說好聽一點是,總是意想不到下一步的進展,說難聽一點是,完全無法掌握作者敘事的章法或邏輯。本書故事對自己來說像是一串串珠,用了五顏六色的珠子,卻沒有組合出讓人可以理解其美學的花色或樣式。
本書故事的敘事展開是一種樹狀的發展架構,當故事情節走到一個枝節點時,就會透過登場人物的某個連結,像是長出枝椏般地去長出新的敘事橋段。因此,本書故事主角的職業雖然是一名紙鑑定士,但是因為一個對於文字表述的誤讀,陰錯陽差地接受了調查當事人伴侶是否劈腿的委託,而所掌握到的線索是一組戰車模型。在調查過程中主角結識了一名組裝模型的專業人士,並在其協助之下解開戰車模型所隱藏的資訊。而後前述調查案件的委託人介紹另一名委託人給主角,希望主角透過一組房屋模型,調查出其失蹤妹妹的下落。當主角著手進行調查並再度尋求組裝模型專業人士的協助時,情況開始往棘手的方向發展,除了出現被埋在土裡的屍體外,偏激的雙重人格者意圖活埋多名兒童,成為主角必須盡快阻止的緊急事件。從紙張到模型,從牽扯在酒店服務之外國女子的劈腿事件,到用藏有隱晦資訊之模型來告發殘忍變態行為的複雜事件,本書故事的情節展開,一直像是脫韁野馬般地,轉向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但是卻沒有合情合理的敘事邏輯做為支持,於是讀來就會感覺作者只是恣意任性地運用其想像力創作情節橋段,卻沒有認真務實地收攏其所書寫內容,賦予其意義與現實感。
或許應該這麼說,作者所鋪陳出,讓故事登場人物從線索中推理出事實的過程,其實不太嚴謹,甚至是有些隨便與敷衍。例如,從不同戰車被放在同一組模型中,推論出製作模型的人是要向外國人示好,而這個外國人是來自女性也需要服兵役的國家,這樣的推論有點邏輯跳躍且一廂情願,不僅立論基礎過於薄弱,也沒有適度地排除其他的可能性。從隱藏在房屋模型中的資訊,推論出模型製作者想要告發的犯行,故事登場人物能夠找出關鍵資訊已經是具備過人觀察力,能夠解讀前述關鍵資訊並結合其他資訊得出正確結果,更是讓人只能說是神乎其技。缺乏對於事件發生背景的描述,讓主角以及故事主要登場人物與事件的距離太過遙遠,都是讓人在閱讀本書故事時,會對事件真相為何能水落石出感覺困惑不解的原因。本書故事情節的曲折不是在於所描述的事件調查過程,而是在於所描述的事件本身,其內容已經有點超出合情合理的範圍,而進入有點荒謬的境地。
對自己來說更畫蛇添足的是,作者用來點綴本書故事情節的敘事元素,雖然花俏卻無助於增加故事情節的深度或廣度。主角的專業嚴格說來只有在一個地方發揮了作用,而主角前女友在新幹線因意外而停駛時出手幫助主角的情節橋段更是流於刻意與炫技的敗筆。犯人有雙重人格,委託人跟其失蹤的妹妹是家暴受害者,組裝模型專業人士罹患失智症的母親過世而本人因為肝病昏倒送醫,這些情節橋段都像是無用的贅述,只是在濫竽充數。有時候會讀到一些點,感覺作者是要製造出一些讓人感覺滑稽或幽默的喜劇效果,但是作者卻又收回力道,連讓故事登場人物自虐性的自嘲都做得不夠到位。

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

すみれ屋敷の罪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降田天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講述,一座曾經住著地方望族一家、繁榮一時但已荒廢多年的宅邸,因為產權易主而進行整地,並因此挖出了身分不明的遺骸。一個自稱是警察的年輕男子,造訪當年曾在宅邸中服務、目前仍存活在世的僕役們,詢問有關當年在宅邸裡面所發生的事情,希望能獲取一些蛛絲馬跡來辨別出遺骸的身分。只是在探詢的過程中,被詢問者雖然提供了有關當年發生過什麼事情的資訊,但其中仍有被詢問者無從得知的空白,與被詢問者為保守秘密而刻意說出的謊言。詢問者其實並非警察,甚至也不是受僱進行調查的偵探,而是與當年曾住在宅邸裡的地方望族成員之一有著密切關係的人。在多年以後要再去追查過去曾發生過什麼事情,在物證應該都幾乎已經消滅殆盡的情況下,往往只能靠著相關人士的記憶以及當事人的告白才能拼湊出真相。而要從年長者久遠記憶中挖掘出發生在戰爭前後之日本社會中的謎團事件背後真相,這樣的設定讓本書故事讀來感覺有種時代感,以及與現實脫離的浪漫感。
也正因為把謎團事件發生的時間設定在距今已有相當時間的過去,所以本書故事便可以採取非線性的敘事結構,一方面層層堆疊出複數登場人物的說明或自白,藉以將故事情節從描繪時代背景與登場人物關係,逐漸推進到書寫出謎團事件背後真相的不同推論,另一方面也透過穿插入誤判狀況的推論或隱匿事實的謊言,讓故事情節的展開出現起伏與曲折。要完成前述敘事結構,或許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一方面因為在故事敘事前段登場的人物,或許已提供許多資訊,讓謎團事件背後真相的輪廓浮現出來,此時在故事敘事後段還能讓情節出現什麼轉折,還能有什麼懸疑來維繫住讀者的好奇心,或許就是考驗作者構思故事情節的功力。另一方面,即使作者可以透過讓登場人物隱匿事實或做出錯誤推論的方式,來讓本書故事敘事節奏產生變化,並推遲真相被揭開的時間,但是製造出這樣的變奏有利也有弊,因為如果沒有辦法合理地重新鋪陳出被隱匿的事實或導正錯誤的推論,則會無法將故事敘事收束成最後的結局。對自己來說,挑戰使用前述有難度的敘事結構並完成可以說是有不錯水準的成果,便是本書讓人讀來會感覺有趣的關鍵點之一。
在本書故事中被鋪陳出的謎團事件,或許可以說是一個共犯結構,在案發當時所有知道內情的人,決定要協力演出一場戲,並且把秘密跟著自己帶進墳墓裡。然而,在前述共犯結構中,又存在著當事人之間對彼此隱匿部分事實的作為。因為故事的時代背景是被設定在戰爭前後的日本,所以前述共犯結構變得可能,特別是其中一名登場人物為了能夠去偽裝成其他已經身亡或行蹤不明的登場人物,竟然在自己臉上製造出燒傷,而得知前述作為的另一名登場人物,則為了讓前述作為的背後用心不至於付諸流水,便也決定繼續自己原本便已在進行中的偽裝,並且加入共犯結構,協助隱匿在宅邸內所發生的事件真相。或許沒有真的可以被保護得天衣無縫、滴水不漏的秘密,所以當有登場人物起了疑心並展開調查時,雖然是出自錯誤的推論,但是卻逼近事件的真相,也因此讓共犯結構中的部分登場人物,必須更進一步犯下更多的罪行。前述故事內容讓敘事情節有出現多次翻轉的可能,也讓敘事情節的進展可以持續有起伏,維繫讀者持續閱讀下去的興致。
除了敘事情節有曲折起伏外,本書故事對於人性心理的描繪,雖然稱不上是刻劃深入,但是卻還是有點到一些可以觸發思考的點。特別是在本書故事中沒有什麼心機算計,沒有什麼利慾薰心,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有的只是人選擇要自私多一點,還是要利他多一點。而人又會因為什麼原因決定為他人做出犧牲,守著秘密,甚至是犯罪呢?或許人從來都不是太過理性的動物,不是總會把利弊放在天秤上衡量,而人的情感也並非總是直接而單純,人會懷抱著什麼樣的情感來驅使其做出選擇,或許並非如此容易被看透。本書故事所描述的共犯結構其實是參與其中的人都做出算是相當偏激的選擇,但是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中,這些選擇或許並非太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