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7日 星期一

夫の骨

日本推理小說家矢樹純的短篇小說集,收錄9篇作品,其中書名同名作目前是2020年第73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漫画原作者,其與漫画家妹妹合力創作。本書的各篇故事,在題材選擇以及敘事風格上,可以說都相當一致,所書寫的幾乎都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糾葛,而用來製造出情節轉折的手法則幾乎都是在敘述上聲東擊西,藉以誤導讀者認知。由於書名同名作是本書所收錄的第一篇故事,所以自己在讀完時還覺得作者的前述手法算是有趣,成為候補作並不會不能接受,但是當自己繼續閱讀本書的其他篇故事時,就開始有種疲累的感覺。雖然作者一直有發想出新的故事情節,但是不斷使用家人之間對彼此懷抱著複雜情感、小孩的養育者並非其親生父母等敘事元素,就會讓人感覺作者的創作格局其實不算太大。而作者製造情節轉折的手法不僅沒有太多變化,說故事的技術水準還有每況愈下的趨勢,例如為了誤導讀者的認知,在敘事情節進展中投放太多煙霧彈,最後反而讓整體敘事結構變得鬆散。
舉例來說,在〈虚ろの檻〉中,故事主角也是第一人稱敘事者,因為丈夫的暴力行為而離婚,之後接受友人邀約成為有錢人家鄉間別墅的管理人,而被送到別墅來飼養的一隻狗,每到夜晚就會不明原因地吠叫,主角懷疑其感染了狂犬病。作者一開始刻意讓讀者以為,主角是在跟狗搏鬥,但是到最後原來主角是被送狗來別墅的人所攻擊,因為主角發現囚禁狗的籠子其實是為了逃漏稅而被刻意打造出來、用來隱匿財產的工具,而狗之所以會吠叫,則是因為其被關在其無法適應的囚籠中。在本篇故事中作者鋪陳出許多與主要敘事軸線並未緊密扣合的背景資訊,而這樣的做法雖然好像讓情節展開變得比較曲折,但由於這些背景資訊並沒有在故事結局處被好好收束起來,就會讓通篇故事讀來感覺有點雜亂無章。而〈ひずんだ鏡〉也有類似的問題,作者使用了相當篇幅去描述故事主角與其妹妹之間的關係,但是故事情節走到結尾處,作者才告知讀者原來主角與其妹妹是雙胞胎,所以妹妹可以通過舊機型的人臉辨識系統並進入主角家中竊取財物。雖然作者還算細膩地描寫主角的心理狀態與情緒反應,但是這些描寫或許無法完全改善,主要敘事軸線的內容淺薄問題。
可能是因為受限於短篇小說的篇幅,所以作者沒有辦法完整鋪陳出足夠支撐情節轉折的資訊或細節,也或許是因為作者總是在家庭關係中取材,所以要不斷變出新花樣就得出險招,本書部分故事的敘事情節,對自己來說轉折得並非那麼合情合理。例如在〈鼠の家〉中,為了避免讓養女的屍體若有一天被發現,其身分會被鑑定出來,母親用盡方法避免有人能從家中找出養女殘留的DNA,但母親一直都不知道的是,其親生女兒從未遺棄養女的屍體,因為養女其實活得好好的,跟親生女兒住在一起。前述敘事情節可能無法受到仔細檢視,因為漏洞不少,而作者則是透過選擇性敘事來迴避掉其無法說明清楚的細節。在〈かけがえのないあなた〉中,主角為了領取丈夫的保險金,殺害其兒子的親生父親,並利用透過DNA鑑定、死者與兒子會有血緣關係的事實,來讓死者的身分被誤認成自己的丈夫,因為兒子雖然是主角與丈夫之間的婚生子,卻不是丈夫的親生子。這樣的故事情節,雖然是出自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但自己讀來卻有忍不住想提出質疑的衝動。
在本書中,除了書名同名作外,自己比較喜歡的作品是〈ダムの底〉,理由是其敘事結構沒有過多枝節,作者所鋪陳出的細節有被好好收束,而情節轉折是自己無法預想到卻又還算合情合理。相較之下,〈柔らかな背〉則是自己讀來感覺比較不滿意的作品,因為其敘事情節的展開對自己來說有點過於雜亂,未被清楚說明的細節太多,結局收束得太過潦草。〈絵馬の赦し〉的情節轉折雖然還算合情合理且不突兀,但是其所選擇書寫的題材,即不孕夫妻收養親戚因為與已婚男子外遇而生下但無法養育的女嬰,卻讓自己讀來感覺有點老套。〈朽ちない花〉讓自己覺得有點可惜的地方在於,雖然其敘事情節的起伏與轉折算是有不錯的鋪陳,但其結局卻讓人有結束得不夠俐落的感覺。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うちの父が運転をやめません

日本小說家垣谷美雨的作品。本書故事情節既不曲折離奇也不懸疑驚悚,登場人物之間也沒有複雜或強烈的愛恨情仇。甚至可以這麼說,作者是透過述說故事在闡述其從事社會觀察的心得,所以本書會讓人讀來感覺像是作者在發表研究成果,而作者也不太掩飾地表明其所選擇的價值與所抱持的理念,所以閱讀本書會讓人感覺不太像是在讀小說,而比較像是在看一部傳達特定觀念的紀錄片。但即使本書讀來會有前述感覺,其還是一部虛構小說,故事情節展開是作者精心設計的理想狀態,所以作者所鋪陳出來的問題,即便在現實中不太可能會有簡單的解決方案,但是在故事中還是會很浪漫與皆大歡喜地被解決。
而雖然本書故事好像缺乏讓人拍案叫絕的情節轉折,也好像是有點廉價地在傳達一種樂觀正向的世界觀,因為在故事中每個登場人物都不是壞人,每件事都有變好的可能,但是讀來卻不會讓人感覺無趣或淺薄,反而是可以讓人從簡單樸實的故事情節中,窺見一些細節去反思生活現實。或許這就是作者作品的獨到之處,即使沒有故弄玄虛或特意探究人性心理的幽微或陰暗,卻還是能觸發讀者去思考與想像。
本書故事的主角在東京成家立業,是年逾五十的上班族,妻子是職業婦女,獨生子則是高中生。主角雙親已年屆八十,生活在人口外移與老化、生活機能越來越差的鄉下老家,雖然高齡駕駛容易發生事故,但是駕駛汽車對於主角父親來說,卻是維持日常生活、確保自由行動能力的必要手段。因為擔心而勸告父親放棄駕駛的主角,嘗試解決父母住在鄉下、沒有汽車代步就無法生活的問題,但是讓父母搬進都會區來,父母會無法適應,而如果主角要放棄現在工作、搬回老家就近照顧父母,就會面臨收入銳減、在鄉下無法就業的問題。上有年邁雙親,下有尚在就學的小孩,隱形的經濟拮据與生活壓力,或許是跟主角同世代的人所面臨的相同現實問題。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並不等於人類的老年生活就會健康快樂,當銀髮族的兒女其實也都已經步入中年,在經濟與體力上都不見得有餘裕去照顧父母時,這個幾乎所有服務都要收費、每件事物都有成本必須去考量的社會,能夠發揮何種功能或作用來因應高齡化的各種狀況,或許不是一件可以被樂觀期待的事。
之所以會說本書故事是有點過於浪漫,或者說作者是在傳達過度樂觀的想像,乃是因為作者最後為主角無法照顧或陪伴住在鄉下之雙親的問題,提出一套被粉飾與美化的解決方案。住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使用公共服務與從事商業行為都很不便利的偏鄉,年邁的長者們就是需要被幫助的弱勢族群,而能協助他們購買到日常所需物品的行動攤車服務也就應運而生。與超市合作供貨,營運行動攤車的個人都是自營業,而由於能深入住在自己所經營區域之每個顧客的日常生活,所以有時也能發揮急難救助的功能,甚至能產生重新將社區連結起來的效果,因為行動攤車一旦停在社區中開始營業,就會像是以前的雜貨店一樣,讓來光顧的客人有個能短暫交流的場域。本書故事的主角做出人生的重大決定,決定辭職回老家經營行動攤車,而原本就讀高中升學班的兒子,也決定轉學到鄉下,就讀高職學習農業方面的技能。作者將主角及其兒子的前述行動,描繪成可以解決偏鄉長者生活照顧與陪伴問題的方法,甚至可以為原本已經老化與衰敗的偏鄉注入新活力,但是這樣的故事情節,對自己來說只是過於美好的想像,是讓讀者可以暫時忘卻現實有多困難的安慰劑。
自己曾經讀過幾本作者的作品,雖然稱不上是書迷,但是在自己主觀與武斷的認定中,作者的寫作風格就是用家庭溫馨劇般的故事情節,去書寫在當前社會現實中所發生的種種問題。本書故事探討在城市中討生活的中年子女,要照顧自己仍留在偏鄉的年邁父母會有多麼困難的現實問題,雖然其最後的快樂結局讓人覺得有些一廂情願與過度樂觀,但是其敘事情節所描述到的各種狀況,卻是可以引發共鳴,可以讓人去反思自己所身處的現實。作者或許有其想要為問題提出解方的企圖心,但是讀者卻不一定要照單全收作者的樂觀想像。透過作者所書寫的故事去觀看部分的社會現實,然後自己去思考,如果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採取什麼對策,或許就已經是個不錯的收穫。

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罪人の選択

日本推理小說家貴志祐介的作品,收錄4篇其在不同時期所發表的短篇小說,其中3篇應被歸類為科幻小說,另一篇則可說是推理小說。原本會懷疑本書是出版社因為作者創作遇到瓶頸,遲遲寫不出新作,所以用集結過去零散作品的方式來維持作者有在持續發表作品的假象,畢竟收錄作者超過30年前、在正式文壇出道前所發表的作品,然後再加上分別於2009年、2012年與2017年所發表的作品,這樣集結舊作出版的作為,實在不太能說是出自出版社認真用心的企劃概念,或作者新發想的創作理念。不過,讀完本書所收錄各篇故事之後,感覺其整體的表現水準是足以讓自己不去在意本書是否為出版社出於商業考量所推出的大雜燴作品,特別是自己其實對作者的作品相當陌生,幾乎不能說是有讀過作者其他作品,所以透過本書,像初次進大觀園般地踏入並稍稍窺見作者作品的世界,也是不錯的一件事。
〈夜の記憶〉是作者早期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在創作上還不是很篤定,以及在寫作技巧上還有些青澀。並非是說本篇故事有什麼特別明顯的瑕疵,而只是感覺作者想要透過雙重敘事軸線交互開展的結構來營造出故事的懸疑性,但是卻讓整體敘事結構變得有點鬆散,以及作者最後用來收束雙重敘事軸線的情節轉折,因為缺乏足夠鋪陳而轉折得不夠自然順暢。而本篇故事的敘事情節雖然頗具想像力與創意,但是卻無法觸發自己對之產生共鳴或有任何進一步的反思與想像。或許是因為作者還在摸索,如何去拿捏描繪故事背景情境、敘述情節細節與營造敘事氛圍的應有尺度,所以有點太過炫技地使用過多篇幅在說明一些敘事上的枝節,因而讓整體故事情節的焦點有點模糊。不過,本篇故事讀來還是讓自己感覺有趣,畢竟作者的想像力確實豐富。
相較之下,在本書中發表年代最新的〈赤い雨〉,就可以看出作者在創作經驗值上的累積,讓其在敘事情節展開的設計、整體世界觀的構築、以及登場人物性格與特質的設定等方面,都有相當水準的表現。本篇故事書寫人類所製造出來的微生物,為地球生態系帶來莫大災難,讓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物種都瀕臨滅亡,而殘存下來的人類開始建築將微生物隔絕在外的圓頂型設施,而圓頂內外,就是可以存活下去之選民以及等待死亡的其他人,兩者之間的天差地別。主角是因為優異的成績表現而被從圓頂外選入圓頂內的女醫師,為了研究前述微生物所引發致命疾病的治療方法,其不惜將染病者偷偷運進圓頂之內,引起一場大騷動也讓自己被逐出圓頂。作者藉由本篇故事的虛構世界觀去觸及一些人性心理與政治社會課題,包括特權階級的傲慢與自私、被流放階級的無奈與憤怒、抓到社會流動機會的人所會面臨的身分認同問題等。本篇故事可以說是,在有限的篇幅內,講述出有趣的敘事情節,並且有層次且不喧賓奪主地,探討到一些較為嚴肅、能讓人反思的課題。
而如果在〈赤い雨〉中,作者有稍稍展現出,其對於無法被控制的巨型企業或經濟體抱持著不信任態度的話,則在〈呪文〉中,作者對於企業無限擴張其獲利與規模的發展趨勢,更是抱持著悲觀、批判與厭惡的複雜情緒。在人類移民開墾其他星球的虛構世界觀中,作者讓整體宇宙之運作機制被超大型企業所掌握,這些企業為了可以做出極大化其獲利的「正確」決策,使用機械來取代人類做為維運管理之核心,於是企業變得非人化,決策精準卻殘酷,而人類則淪為這些企業無限擴張的工具。當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的開墾拓荒未能達到預期的成效,則透過隕石撞擊、毀滅一切來停損或解決問題,將會是這些企業所做出之「正確」但毫無人性的因應措施。此外,在本篇故事中作者還寫到,面對生存受到相當威脅的險惡環境,人類所發展出的宗教信仰與儀式,將不再是歌頌讚美神的全知全能,而是去謾罵批判神製造災禍的惡意與無情。這些有創意且會啟發人思考的想像,讓本篇故事值得一讀。
書名同名作是本書中較像是推理小說的作品,講述相隔18年,兩個罪人面對相同的生死選擇,但即使兩人做出相反的決定卻同樣喪命。作者使用了有關肉毒桿菌以及氰化鈉的科學小常識來讓前述看似矛盾的狀況變得合理,兒雖然這是個有趣的構思,但是過於迂迴曲折的敘事情節,卻讓本篇故事讀來會有一種故事起頭鋪陳得很複雜,但是收尾收得有點單薄的感覺。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深淵の怪物

日本推理小說家木江恭的短篇小說集,收錄4篇作品,其中〈さかなの子〉目前是2020年第73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自己主觀的解讀是,本書書名暗示了被收錄之4篇作品的共通主題,亦既是當一個人太過執著於自己投射情感的對象或標的時,自己的情感可能就會把自己扭曲成不成人形,就好比一直凝視著怪物的人,最後自己也會變成怪物。作者書寫著偏激到甚至有點匪夷所思的人性心理如何引發犯罪事件,並透過鋪陳犯罪事件的調查過程,來讓前述偏激的人性心理被揭露出來。於是,作者所書寫的犯罪事件如果是一個謎團的話,那麼謎團的核心真相就是那些偏激的人性心理。作者並不是設計出巧妙掩蓋罪行的犯罪手法,而是讓讀者無法簡單看到為何故事登場人物會如此行動的動機或原因。謎團是人心,因為是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有機會接觸、觀察或甚至想像到的情感或心理,所以會讓故事情節產生不太能被預想得到的轉折,也讓故事的整體風格變得獨特。
前述候補作就是個例子。會對兒子施暴的父親被發現陳屍在堤防區,而對兒子關愛有加的學校老師被自稱是記者的男子找上門,並被拉著一起調查事件的背後真相。老師的伯父會在社區裡巡邏,並對維持區域的平靜與安全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如同使用呈現倒吊慘死狀態的假烏鴉模型可以驅趕烏鴉一樣,將屍體遺棄在堤防區會讓閒雜人等有所忌諱,進而不會再擅自進入該區域。作者用這樣雖然可以說是言之成理、但又讓人覺得很不合常理的人性心理,來說明殺人後棄屍之案件背後的真相,並更進一步地將這個真相轉出另一層新意,描繪會只求自保而諉過於他人的卑劣成人,在面對相信人心良善的純真少年時,會是如何地自覺慚愧。雖然本篇故事所描寫的謎團事件是出自一個很偏激的人性心理,但是本篇故事敘事情節的收束卻是一個會讓人有所省思、頗具意境的場面,從這點來說,自己會覺得本篇故事會被選為候補作並不讓人意外。
對自己來說,〈ベアトリーチェ.チェンチの肖像〉是一篇作者在摸索,應如何鋪陳敘事情節來搭配其所構思出之人性心理,但是結果表現卻不是太盡如人意的故事。本篇故事用了對自己來說有點過於繁雜的敘事架構,以其實不是很必要的敘事視角轉換,嘗試將故事情節的展開變得更懸疑曲折,但是這個嘗試卻只是虛晃一招,犧牲了故事情節進展的流暢,卻沒有增加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的程度。簡單來說,作者看似想要用敘事視角轉換形成一種障眼法,來讓讀者無法很直接地掌握登場人物的身分或定位,但是當作者最後並沒有讓登場人物有出人意料、與讀者一開始的認知有所出入的另外一張面孔,而還是讓故事所描述謎團事件的背後真相僅是登場人物出自有些異於常人之情感所產生的犯罪動機時,作者在敘事架構上所使用的技法便只是花拳繡腿,沒有發揮什麼實質作用。而作者所描寫的異於常人之情感,即與繼父沒有血緣關係的少女,出自對繼父的執著而想將自己偽裝成繼父投射性慾的標的,雖然讓人感覺不太真實,卻也還算一個有創意的想像,所以讀來就也還不至於感覺太無趣。
在〈人でなしの弟〉中,被雙親拋下的兩兄弟,哥哥溺愛弟弟卻也過度干預弟弟的人生,而且哥哥除了疼愛自己的弟弟外,對待其他人的方式卻是相當殘忍無情,甚至是可以說拋棄就拋棄與自己正在交往的女人。哥哥墜樓身亡,讓弟弟有機會窺探到,未曾被自己看到之哥哥在別人眼中的形象與樣貌,而雖然自己因為哥哥的過世而可以從哥哥近乎恐怖的關愛中脫離,但是在得知哥哥之所以會墜樓的原因時,弟弟所行使的暴力是出於義憤,還是因為其實弟弟的性格也有殘暴冷酷的一面,作者沒有說明白,而是留下讓讀者可以自行想像與詮釋的空間。
〈メーデーメーデー〉可以說是較偏離前述共通主題,而比較像是本格推理小說的作品。因為主角的推理,原本有嫌疑的登場人物被一一排除嫌疑,真而正的犯人也被找出來,但是這樣的故事情節展開與轉折,讀來就會感覺平庸了一點,也好像沒有展現出作者的獨特風格。

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探偵は絵にならない

日本推理小說家森晶麿的作品。會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是看了在amazon.co.jp網站上所登載的商品說明後,有點莫名奇妙地對本書故事產生興趣,想看看作者會如何鋪陳與描寫,少年得志但發展不順的失意畫家,回到故鄉探訪突然失去聯絡之同居女友行蹤的故事情節。作者在〈あとがき〉中說,本想要寫出一部可以稱得上是「ハードボイルド」風格的小說,但在故事情節構思上遇到瓶頸,所以最後還是轉成用比較自然風的文體來書寫本書故事。在讀完本書後,自己不免會好奇,如果作者把登場人物塑造成冷硬派偵探的形象,並放入更多黑道、暴力、藥物、謀殺等敘事元素,則本書故事會變成什麼樣的風貌。
而本書故事現在的敘事風格,對自己來說是各種文體混血的風貌,雖然有描述到惡意奪財的陰謀、欺瞞詐騙的橋段等情節,風月場所、黑道分子、甚至外來移民等敘事元素也都有出現,但是整體故事情節讀來感覺就是一點也不冷硬。本書故事反而有點像是一齣肥皂劇,有著女子錯愛親生父親、失婚婦女追求新人生、以及小孩因目睹母親出意外身亡而將自己封閉起來等情節橋段。甚至本書故事也像是一齣偶像劇,因為故事主角,返鄉的失意畫家,是一心一意想要找出女友突然失蹤的原因,即使最後兩人必須還是得走向各自的人生道路。
提供返鄉主角一個棲身處的友人,其實是黑道老大的獨生子,其無意繼承父親在幫派中的地位,而選擇經營自己的香氛美容沙龍事業,但即便如此,身為黑道老大的父親還是十分疼愛兒子,甚至派人暗中保護。前述角色人物或許更像是本書故事中的偵探,其透過在地經營服務業所建構出的人際關係與資訊網絡,總是看得到主角返鄉後所遭遇到、帶著一點謎樣風味之事件的背後真相,並且用與香氛味道有關的神話或傳說,提示一些與事件有關的線索給主角。
而之所以說本書所描述的事件是帶點謎樣風味,是因為其雖然有懸疑,但力道沒有強到像是在對讀者下挑戰書一樣的程度,即使涉及一些違法行為,但都是一些微罪,而不是窮凶惡極或顯現人性卑劣的罪行。或者可以這麼說,本書故事主角所遭遇到的事件比較像是沾染肥皂劇色彩的日常生活之謎,比較像是要給生活不盡如己意的主角一些有關人生存方式與意義的啟發,協助主角為有點進退失據的自己找到接下來的人生方向。主角返鄉後遇到自己昔日所認識的人,大家都有自己的人生際遇。因為不孕而失婚、進而懷疑是問題出在自己身上的女子,走上鋼琴演奏家的職涯、卻無法有感情地彈奏樂曲的女子,事業有成卻無法與自己兒子溝通的男子,形形色色的生活,形形色色的難題,在本書故事所描述出的世界中,與主角同世代的登場人物,都有自己要面對與應付的現實。本書故事情節或許不是曲折起伏到讓讀者會意想不到的程度,也不是就社會現實或人性心理做出深刻探討,進而啟發讀者用全新視角去省思自己的人生,但是讀來卻會有一種被觸發某種情感的感覺,會隨著故事情節展開,期待主角與其他登場人物都能過得更好。
然而,本書故事所描寫的主要謎團事件,即主角突然離開的女友為何回到故鄉來而人又在哪裡,雖然其真相並非一開始閱讀時便能猜想得到,而且其與主角所遭遇到、想用主角畫作去向主角母親詐取錢財的事件之間有所牽連,但是讀來卻給人一種有點勉強的感覺。被回到故鄉之主角拜託幫忙介紹工作機會的畫廊老闆,其實有黑道背景,不僅聯手主角母親後來改嫁又離婚的男人,要來騙取主角的畫作,更是拋棄主角女友之友人並致使其自殺的反派角色。只是前述人物在角色形象上的轉變其實有點突兀,作者並沒有做出足夠的鋪陳來支撐其僅用三言兩語就帶過的情節轉折,而促使主角女友要為其友人討回公道,甚至要拿刀砍殺前述反派角色的理由,其實作者也沒有給出足夠的說明。當本書故事情節進展到結尾,描述主角與女友一晌貪歡後分道揚鑣,主角因為認知到自己的一無所而開始了解繪畫的意義時,自己讀到此處不免想像,不鋪陳主角是為了尋找失蹤女友,而僅是單純讓其返鄉遭遇種種事件,會不會讓自己感覺本書故事更有韻味?

2020年4月12日 星期日

medium 霊媒探偵城塚翡翠

日本推理小說家相沢沙呼的作品,目前是2020年第20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候補作。一開始閱讀時,會覺得本書是要以靈媒與推理小說家組成偵探搭檔、解決各式各樣謎團事件之情節設定,來發展出系列作品,並且將前述情節設定深化成一個獨特的世界觀,例如靈媒能力所受到的條件限制,如何被推理小說家的論理能力所補足,以及兩人如何搜集證據來支持與證明靈媒使用其能力所獲得的片段資訊,並以前述片段資訊為基礎來揭開謎團事件的背後真相等。而感覺與世隔絕、不知世事的靈媒,與推理小說家之間的曖昧,也可能成為在系列作品化後,作者會持續運用的敘事元素。
然而,在敘述兩人一起解決三起謎團事件之後,作者突然筆鋒一轉,將推理小說家描述成本書故事一直在醞釀其懸疑性之連續屍體遺棄事件的犯人,並將靈媒寫成根本沒有任何超能力,只是一個手段高明的魔術師與騙子。作者透過前述讓人沒有預料到的情節轉折,將本書從短篇小說連作集變成長篇小說,並且讓三起謎團事件在靈媒與推理小說家的對決中再一次被解決,只是在這場對決中,靈媒是自白其如何一開始便看穿個別事件背後真相,並誘導推理小說家做出推理的過程。作者最後在〈エピローグ〉中,還是埋入了靈媒之後會以偵探的身分繼續活躍的暗示,藉以保留系列作品化的可能性。然而,讓靈媒運用其受到條件限制的超能力,搭配他人的推理能力來辦案,以及讓靈媒只是個具備敏銳觀察力與縝密思維邏輯的騙子,可以單憑個人力量就能識破凶手的犯案手法,兩種情節設定相較之下何者較為有趣,或者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在無從得知作者真正意圖的情況下,執著於探究本書之後是否會被系列作品化好像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而如果只是把本書當成一部獨立完整的長篇小說來看,或許本書的表現對部分讀者來說是相當精彩的,原因無他,就是前述的情節轉折,讓本書做為一部本格推理小說有了敘事架構上的層次感。在本書故事中,推理小說家與靈媒針對同一起謎團事件的背後真相,可以基於不同的線索與透過不同的論理來得出同樣的結論,而雖然推理小說家看似是個稱職的偵探,以靈媒所給的提示為基礎,找出證據來理出謎團事件的背後真相,但是靈媒所給的提示其實並非是其使用超能力所感應的靈感,而是其依據觀察到的蛛絲馬跡所推理出的成果。前述敘事架構的二重層次,讓本書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其解謎過程有了像是剝洋蔥一般地被層層剝開的曲折起伏,而靈媒、推理小說家與犯人之間的三方鬥智,讓本書故事情節的線索鋪陳與論理陳述,相較於先鋪陳謎團事件、讓偵探登場搜集線索後、由偵探依據線索推理出真相的線性敘事架構,更為複雜而有變化。
然而,本書故事情節轉折或許的確讓人意想不到,但是為了製造出謎團事件被二次解決的曲折起伏,本書故事或許是犧牲了,讓所描述的謎團事件在反映社會現實或探討人性心理層次上的深度或廣度。本書是通俗娛樂小說,或許太過要求其去反思現實或人性並不適當或公平,但是當本書故事太過炫技,太過忽視給情節轉折一個合情合理說明之重要性時,本書故事或許讀來就會讓人感覺很膚淺,只是展現作者想像力的華麗繁複,卻沒有展現作者觀察人事物的個性與特質。
而為了製造出靈媒二次揭開謎團事件背後真相的可能性,作者給了靈媒太過驚人的觀察力與推理能力,讓其對自己來說有點勉強地從很瑣細的線索去擴大解釋出事件的背後真相。自己或許比較能接受,故事的設定是靈媒具備受到條件限制的超能力,而不是具備超出一般人水準到有點誇張程度的腦力。也因為作者太過偏重於製造本書故事情節的多重轉折,所以其讓登場人物的形象變化太過粗糙、突兀而缺乏合理性。推理小說家看似對追求謎團事件背後真相懷抱熱情與使命感,但最後卻只是一個因為小時候有心理創傷而產生偏執妄想的連續殺人犯,而靈媒看似是因為自己的獨特而被迫選擇脫離人群,但最後卻只是一個可以透過演技讓自己完全變成另一種性格的騙子。簡而言之,作者寫出敘事情節轉折很巧妙的故事,卻不是一個能引人入勝的故事。

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十字架のカルテ

日本推理小說家知念実希人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5篇作品,但亦有始於〈プロローグ〉並終於〈エピローグ〉的一條敘事軸線貫穿全書。前述敘事架構很像當前流行的「一話完結」日劇,一開始先點出主角藏有某個秘密或與某個謎團事件有所牽連,然後再在最後一個故事中揭開前述秘密或解決前述謎團事件。本書各篇故事描述一名初出茅廬的精神科醫生,毛遂自薦要擔任具有豐富精神鑑定經驗之資深精神科醫生的助手,而後兩人合作針對一件又一件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進行精神鑑定,藉以釐清犯罪嫌疑人是否真的在行為當下心神喪失,還是因為另有隱情而意圖偽造行為當時的精神狀態。一開始閱讀本書時,會懷疑作者是否真的有如此豐富的想像力,可以運用精神鑑定這個敘事元素創作出不同的故事情節,而讀完後感覺作者的確在本書中創作出具多樣性的故事情節,但卻也好奇作者是否有可能將同樣設定發展成系列作品。
〈時の浸蝕〉可以說是在本書中較不典型的一篇故事。被告就其傷害女友致死之案件的一審判決結果提起上訴,開庭時被告的辯護人對主角之一的資深精神科醫生所做的精神鑑定結果提出質疑,除提供過往一度被鑑定為具備行為能力之被告,在刑期屆滿後竟被診斷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案例外,還讓被害人的父親做出對被告有利的陳述。另一名主角,即資淺的女醫生,著手調查為何曾被鑑定為具備行為能力的人後來卻會被診斷患有思覺失調症,而後成功揭開背後隱情,原來藥物濫用行為才是症狀發生的真正原因。被害人父親為何會更改其證詞,對主角來說是更難解釋的問題,但是最後資深醫生仍然看穿了,被害人父親並非為了利益,而是因為自己的時日已不多,所以如果被告被判刑將無法等到其出獄,對其進行私刑報復,但如果被告被認定為心神喪失,則在其接受完治療後,被害人父親將還有機會可以親手對其施予制裁。只有私刑才能為被害人家屬帶來寬慰,甚至會讓家屬的想法偏激到,要讓加害人不會受到法律制裁,這樣才能為自己製造出親手制裁的機會,如此執著或許不是當事人就無法感同身受。
在〈闇を覗く〉中,隨機殺人案件的凶手偽裝自己患有思覺失調症,其實是要報復自己的父親,要讓自己的家族顏面無光,但是凶手自以為是完美的演出,卻因為太過符合典型的思覺失調症而被資深醫生所看破。因為自己沒有勇氣去對抗自己真正的敵人,所以對其他無辜的人施加殘酷的暴力,並希望能藉此達到向真正敵人報復的目的,這樣的行為不僅是懦弱,更是卑劣。在〈傷の証言〉中,為了讓自己繭居在家的弟弟能接受精神科治療,姊姊不惜刺傷自己並偽裝成是被弟弟傷害的樣子,希望能讓弟弟在不受父母妨害的情況下接受精神鑑定。雖然都只是在故事情節的背景中隱晦地存在,但是在前述兩篇故事中有一個共通的敘事元素,也就是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的偏見,覺得有家族成員罹患精神疾病是件不光彩的事。不論是想透過謊稱自己患有思覺失調症來讓家族蒙羞,或者是要逼迫不願面對並解決問題的父母放手讓弟弟就醫,前述兩篇故事即使有點迂迴,還是會讓人去思考,要去除對精神疾病的汙名化,或許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在本書中篇幅最長、同時也是揭開主角所懷抱祕密的〈闇の貌〉,則是故事情節較為曲折離奇,或許會給人一種過於脫離現實的感覺。不過既然是通俗娛樂小說,好像就也不用太拘泥於要貼近現實,而是可以接受作者將其想像力發揮到極致。因自幼被父親性侵而患有解離性身份障礙的女子,體內存在其父親的副人格,並曾在過去因為身體被前述副人格所支配而殺害了主角之一、也就是資淺女醫生在學生時期的好朋友。當時女子在接受精神鑑定後被認定患有解離性身份障礙而免除刑責,並在接受治療後讓體內父親的副人格消失。然而,時間來到故事進展的當下,同樣的悲劇又再度重演,女子體內的副人格再度出現,殺害了造訪女子居所的同事。只是這次的案件竟然是由女子的主人格所主導,因為其想要再一次體會殺害自己父親、為自己悲慘過去進行報復的快感。前述故事情節轉折算是出人意料,讀來也還算有趣,所以就算有點荒誕無稽,好像也還可以接受。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教室が、ひとりになるまで

日本推理小說家浅倉秋成的長篇小說作品,目前是2020年第20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候補作,以及第73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不論最後本書是否有得獎,其結合奇幻、推理以及青少年成長歷程等敘事元素,述說出風格獨特的故事,或許不應被簡單歸類成以青少年為主要讀者群的輕小說,雖然其所探討的現實生活課題,自己讀來還是會有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本書獨特之處在於,基於超現實幻想之背景設定所創作出的想像性情節,以及針對人類群體生活之殘酷現實所進行的探究,兩者之間有形成相互支撐的平衡。描述在高中校園生活中出現超能力者,部分超能力者濫用其能力,謀害同學卻偽裝成自殺,而其他超能力者則試圖阻止,並嘗試解除對方所擁有的超能力,這樣的故事情節可能會流於膚淺與浮誇,但是作者加入對人不必然可以融入群體、群體中勢必存在核心壓迫邊陲的暴力性格等課題的思辨,就有稍微為本書故事增加一些深度與廣度。
做為一部推理小說,鋪陳出謎團事件並讓書中人物搜集線索來推敲出真相,這樣的敘事情節轉折還是必要的。以奇幻的敘事元素來做為前述敘事情節轉折的基礎,是可以製造出相當戲劇張力但是難度也不低的挑戰。雖然不會受限於要讓書中凶手故布疑陣之手法符合現實的要求,畢竟能被想像構思出來的手法好像都已經被人寫過了,但是運用奇幻敘事元素也並非毫無限制。要形成具一貫性、邏輯縝密並能自圓其說的世界觀其實並不容易,特別是整個世界觀在架構上的每個環節都必須在故事情節中一一被建構,同時不能夠為了故事情節展開而便宜行事,隨意更改世界觀或跳出已設定的論述框架。舉例來說,本書主角在獲得學校中代代傳承之四種超能力的其中一項時,其被告知超能力傳承的方式以及使用超能力的條件限制,而前述設定便成為主角用來推理其他超能力者所隱匿秘密的線索與框架,不應被任意更動或調整。而本書故事情節在形成能自圓其說的世界觀上,算是表現得宜,沒有什麼瑕疵。
本書故事情節進展到中段時,讀者就已經知道凶手的真實身分,以及主角所必須破解的謎團是什麼。在存在目擊者的情況下,三名死者看似自殺的行動,如何可能是由凶手利用其超能力所造成,如果前述超能力不是操控或誘導他人意志的話,那凶手是透過何種手法來讓他殺在目擊者眼裡看起來會是自殺?基於其為本書故事情節所設立的世界觀,作者用了一個發想的轉換來為前述謎團提供解答,其讓凶手所具備的超能力是可以讓人看到幻象,所以凶手可以使用該能力來讓目擊者看到自以為真的假象,進而讓目擊者做出錯誤的證詞。
必須是在作者所設立的世界觀中才能成立的前述手法,要讓讀者讀來感覺合理,就需要作者所設立的世界觀有其前後呼應連貫的邏輯。而要讓故事情節的展開有懸疑性,但破解凶手前述手法之情節轉折又能超出讀者的預想,則作者在建構其世界觀的時候,便必須鋪陳出可以支持前述情節轉折的線索,讓前述情節轉折可以被融入作者所設定的世界觀中,但是又一直誤導讀者去預想凶手使用能力的對象是死者而非目擊者。因為有達到以上要求,所以本書故事情節會讓人在接受其世界觀的同時,讀來感覺有趣。
群體生活或許是人類社會運作的基礎,但人生而不平等,有人容易受歡迎、在群體中成為領袖,但有人就不容易融入群體、甚至會被排擠。想要離群索居的自由,對一些人而言或許是建立自我認同的重要基礎,畢竟其無法接受群體生活所設下的條件或標準,無法遵循群體生活所共同保有的價值觀。學校是強迫同年齡的人群聚生活的環境,當有人不斷強調同在一個班級應該感情融洽,所有人應該積極參與班級活動時,想要獨善其身的邊緣人該如何自處,或許就是這些邊緣人在就學期間必須面對的課題。或許在現實社會中,人很難可以找到完全沒有他人的絕對孤獨與自由,人要生存就要跟群體妥協,改變或隱藏自己個性,去迎合或至少不去抵抗,群體生活其實幾近暴力的宰制與壓迫。或許本書的登場人物,為了保有自己的孤獨與自由而殺人,是太過誇張與偏激的行為,但是無法合群的人要如何逃離群體,或許真是個難解的問題。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特選 THE どんでん返し

收錄5篇由不同作者所創作之短篇小說的選集。自己會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是,其中2篇作品目前為2020年第73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讀完前述2篇作品後,自己主觀的預測是,除非其他候補作的表現也不夠理想,否則這2篇作品應該不會得獎。其他3篇作品,則或許是因為自己受到本書所設定主題之影響而有過高期待,讀來感覺好像都不是那麼有趣。對自己來說,將一篇故事歸類成「どんでん返し」,意味著其會有出乎意料的結局,而這個出乎意料必須要先讓人對故事情節展開有所預想,之後才能透過轉折來打破或翻轉這個預想。簡而言之,故事情節要先有引人入勝的鋪陳,才能導引出可以讓人驚呼「想不到竟然是這樣」的結局。
秋吉理香子的〈神様〉講述離家出走的少女,手頭拮据而等待有人來援交,其遇到另一名少女,傳授其如何議價的技巧,同時言及最近發生的少女連續被殺害事件。而後少女遇到一名男子帶她回家,並與其所遇到的另一名少女相約完事後一起去唱歌。然而,男子與傳授議價技巧的少女都有不為人知的秘密。最後,少女起了貪念,開始步上謀害援交少女並奪取錢財的犯罪之路。可以說是作者招牌的「イヤミス」文風,在本篇故事亦展現無遺,因為結局雖然讓所有謎團均真相大白,但卻沒有讓正義被伸張,反而是突顯出人性的卑劣與醜陋,讓人讀完除了感覺出乎意料之外,還感覺不舒服與不愉快。本篇故事敘事節奏平穩而明快,情節轉折並不突兀卻也不容易被預想得到,可以說是在本書中自己覺得表現較佳者。
雖然有描繪出形象鮮明的登場人物,但是井上真偽的〈青い告白〉卻讓自己讀來感覺與期待有所落差。作者試圖用一些敘事元素來為故事情節增色,例如女高中生總是待在班級的邊陲並置身事外,新到任的教師積極實踐其教育理念並希望有一番作為等。然而,當故事所鋪陳的謎團事件以及所設計用來故布疑陣的手法,其實並沒有那麼有趣或特別時,只是在故事情節的背景上添加裝飾,並無法解決故事情節本身不夠吸引人的問題。特別是作者在結局處安排,讓在本篇故事中擔任偵探角色的女高中生,向故布疑陣、企圖讓意外身亡看起來自殺的男高中生表明喜歡的心意,雖然作者用了曖昧的表述手法,試圖為這個結局拉出餘韻,但是對自己來說,就是畫蛇添足的敗筆。
加害人家屬也會因為面對社會過剩的非難而遭逢困境,在友井羊的〈枇杷の種〉中,主角便是因為告發自己兄長的罪行而讓自己與其他家人陷入不幸。這樣的過去讓主角在好不容易可以隱姓埋名過平靜生活時,面對自己眼前的屍體會猶豫是否該報警,而最後其決定讓自己牽扯上眼前的命案,也為自己生活帶來意料之外的變化。加害人家屬的複雜心境,或許是作者想要在本篇故事裡描述與探討的課題。但本篇故事是描寫謎團事件的短篇推理小說,當其所描寫的謎團事件其實是既不懸疑也不複雜時,只是過於嚴肅正經地要求讀者去進行倫理學層次的思考,並無法讓故事情節變得更加有趣。特別是當本篇故事對於其所敘述的連續殺人案件,最後只點出凶手的身分,卻沒有說明其犯案動機與行凶手法時,就會讓人讀來感覺故事收尾收得有點草率,雖然凶手身分讓人感到意外,但這個意外毫無任何鋪陳來做為基礎,就會讓人有點無法認同。
七尾与史的〈それは単なる偶然〉應該是在本書中自己覺得最不符期待的作品。精神科醫生對於失去記憶的病患使用催眠療法,希望能讓病患想起自己為何會從天橋樓梯上跌落。在治療的過程中,病患其實有犯下其他罪行的事實被披露出來,但是當在現場的警察要逮捕病患時,卻發現病患與醫生其實互換了身分,而真正的病患之所以會跌下樓梯,則是因為真正的醫生所採取的報復行動。前述故事情節的轉折有點僵硬與缺乏邏輯,所選擇的題材坦白說也很膚淺無趣,只是勉強扯上催眠療法這樣一個敘事元素,並無法填補故事情節本身在內容上的空洞與貧乏。谷津矢車的〈札差用心棒.乙吉の右往左往〉則是故事情節平庸無奇,作者可能擅長書寫時代小說,但是書寫以江戶時期為背景的短篇推理小說就明顯有所不足。

2020年4月2日 星期四

クスノキの番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長篇小說作品。雖然自己過去曾經讀過一些作者的作品,但要說自己是作者的書迷,甚至對作者的寫作風格有深入而獨到的認識,就會是誇大不實的狂言妄語。不過,即使是自己的淺見或偏見,在閱讀本書時,自己感覺好像是在面對一個似曾相識卻又陌生新鮮的作者。一方面,一開始看似散亂、無法預想會如何展開與連結的複數敘事軸線被鋪陳出來,而隨著敘事情節的進展,故事梗概逐漸明朗,作者細緻縝密的敘事功力便也不讓人失望地再度展現。另一方面,雖然作者所書寫的人性通常不是陰暗、凶惡、貪婪或縱慾的,但是在本書中作者所描繪出的角色人物,不論年紀或資歷,卻都特別帶著一股老成練達的氣息,在人生際遇有時只能讓人無可奈何去面對時,即使有過迷惑與茫然,也懷抱遺憾或悵然,卻還是能夠做出果斷而適切的選擇或判斷。這或許是作者觸動人心、引發共鳴的獨門招式,不濫情而帶有距離,不硬是鋪陳皆大歡喜,而是帶出人生還是可以繼續往前走的務實想像,是體現不慍不火、恰到好處的美學。
當然,本書是一部通俗娛樂小說,作者在其中還是鋪陳了讓人一開始理不出頭緒的謎團,同時還加上帶著強烈幻想風格的敘事元素。但即使有著強烈的幻想風格,本書故事基調的現實感卻沒有太過被減損。作者讓本書故事的主角在心中萌生了愛戀情愫,卻也讓主角體察到這份心意在故事的現實中可能會無疾而終。作者讓主角闖進了飯店集團的董事會,並且做出帶有相當英雄主義色彩的行動,但這個行動即使改變了一些什麼,卻沒有辦法真正改變事情終將會演變而成的結果。雖然是以幻想虛構的敘事元素為基礎,但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書寫出的還是,稱得上是有血有肉的角色人物,以及還算有現實感的人生際遇。
主角在人生差點跌一大跤的時候,被自己母親同父異母的阿姨所拯救,並且在對這位阿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被交付一個一開始許多細節內容都沒有被說清楚的職務。身為在酒店上班的母親與有婦之夫外遇所生下的私生子,在母親因病逝世後由外祖母一手帶大,主角面對的生活現實絕對不是充滿希望且前景看好,但或許正是因為一直不是生活在受到保護或資源豐富的環境中,所以主角雖然不是天資聰穎或才華洋溢,但是卻能從其他人的言行舉止中觀察到一些往往被忽略的蛛絲馬跡,進而體察到一些被隱藏起來的心思或幽微的情緒。主角是平庸而說不上有過人特質的,特別是在作者所幻想出、具有奇特功能之神木的襯托下,但主角卻也是形象鮮明而帶有人情味的,特別是在面對故事中各種人生困惑或煩惱時。
本書故事的幻想敘事元素是一顆具備特殊功能的神木,其讓人可以超越時空限制,向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傳達意念。作者善用這個敘事元素,製造出有著不同轉折變化的情節橋段。對自己來說,作者構思頗具創意的橋段是,明知兒子不是自己親生的,卻留下遺言要兒子去接收自己寄託在神木中的意念,並且依據該意念來決定兒子是否應該成為接班人,而因為知道自己與父親沒有血緣關係,所以根本無法透過神木接收父親意念的兒子,在萬分沮喪且束手無策的時候,得到了主角的建議,進而了解到父親如此做的真正意圖。或許只要有足夠親近的關係並且真心誠意地面對彼此,血緣便不會成為主要與必要的聯繫,而任何帶有神奇力量的道具或手法,就算真的存在也都只是輔助,要達到心意相通或許還是要靠人自己的作為。
主角的阿姨曾經把自己的理念貫徹到飯店集團的經營管理上,並成功打造出曾經一時生意興隆的飯店。只是隨著時代風氣的轉變,飯店的經營方式也要有所調整,主角的阿姨逐漸從飯店集團的決策管理階層中淡出,最後終於完全脫離。除了無法追趕上時間無情的流逝外,開始出現的失智症初期症狀也讓主角的阿姨開始思考,是否該親手了結自己的人生,同時也去面對,自己沒有好好照顧自己同父異母妹妹的遺憾。或許在現實中,很多事情的走勢是無法逆轉或改變,但只要人心可以誠實地面對現實卻又不被現實所困,則或許在無可奈何的時候,人至少還可以活得比較有暖意與心境恬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