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真夏の方程式

昨日請休假在家,自找麻煩地為自己做了頓晚餐以及今天中午的便當,還規劃要完成東野圭吾作家生活25周年特別刊行之第二彈作品(亦即是本書)的閱讀,雖然最後還是沒有按照既定時程完成閱讀、而是在今天早上的客運上把結局讀完。
本書是ガリレオシリーズ,推理謎題背後的真相有著所謂「献身」的主題;在本書中是生理上父親為親生女兒的犯行頂罪,雖然結構與型態均有所不同,不過還是讓自己聯想到作者同系列的另一部名作「容疑者Xの献身」(只可惜這個故事自己看的是改編電影而非原著)。
不過讓自己在全三彈作品中最喜歡本書的原因是,把關係人物的思考與行動各自獨立後再行牽連互動的結構:每個人有自己所知道的秘密與行動背後的想法,在相互牽引影響之同時,沒有誰是悲劇的主導者,也沒有誰在抽象與道德意義上完全可以被界定成真正的犯人(雖然在物理層面上是有的)。
雖然ガリレオシリーズ的主角是物理學家,故事中也有許多貌似科學論述的片段,但是本書的結局卻是個被物理學家推理出來、在當事人不願表白實情的狀態下無法被證據證明的「事實」。人生中有多少的事情是可以從個體主觀的角度出發而全盤掌握的呢?人際關係是複雜的,人心隔著肚皮,有多少的真相是無法被拼湊出來的?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麒麟の翼

在自己開始邁向39歲的第一天請休假,是希望自己可以補過個放任自己自由意志肆意伸展的生日,雖然自己還是很感謝記得並願意幫自己過生日的友人們,不過社交和自在之間的隱性矛盾,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當然這樣的一天免不了讓自己的卑劣慾望所左右而浪擲千金,也讓自己精實生活並且開源節流、蓄積資源的決心又再一次變成空話與自欺欺人。
不過自己在墮落之餘還是利用了這天延續了自己日本推理周末的計畫(雖然其他更應該進行的閱讀都被擱置),讀完了2011年3月出版、東野圭吾作家生活25周年特別刊行第一彈的本書。
因為沒有讀過任何加賀シリーズ的作品,所以無從判斷書帶上所謂「加賀シリーズ最高傑作」是否為過譽或者不負責任的行銷;但是基於主角加賀恭一郎一步一腳印、認真踏實的辦案風格設定,所導引出帶有強烈社會派寫實風格的推理故事,對自己來說是相當具有娛樂性與吸引力的。不能說是很複雜的詭計設定或者有些超越現實的玄妙人物關係設定,反而是實在感很高、現實意味濃重的情節鋪陳,雖然不是深刻描繪人生與人性的文藝作品,但是卻因為其樸實的美感而讓閱讀經驗變得正面許多。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マスカレード・ホテル

在自己屆滿38歲的周末,續行上周未能完結的日本推理周末。
只是進度仍然不若自己想像地完美。在不顧工作報告進展以及文獻資料閱讀時程兩者均嚴重落後的放縱抑或逃避之心態下,捨下手邊剛開始進行之英文小說的閱讀規劃,集中可運用於閱讀的自主時間,仍僅讀完了東野圭吾作家生活25周年特別刊行之第三彈、2011年9月出版的本書,是一個以警察在高級飯店潛入搜查、透過謎樣數字暗號所串連起來之偽裝連續殺人事件的推理故事。
為何要交代自己閱讀規劃因為日本推理周末之設定而變更的細節,是因為本書並不若自己想像的精彩而有些失望與失落。這是自己第一部閱讀的東野圭吾作品,之前對其所構思的故事都是透過再改編的媒體來接觸,諸如電影或電視劇等,而之前總覺得他故事中出人意表的推理情節開展以及偶有靈光乍現的人性描繪,是不受到他多產所減損而讓其人氣穩固不墜的原因。
不過本書的結構對自己來說是有些鬆散,雖然個別橋段或插曲或有構思有趣之處,但在敘事鋪陳到歸結全書開展之核心事件時,卻可能是因為之前期待過高而感覺核心事件的真相是令人錯愕而平淡:令人錯愕的是犯罪動機與複雜詭計之間的不對稱(作者有透過書中人物加以解釋但是自己仍無法認同),而平淡則是因為在複雜詭計之真相被揭開後所感到的荒謬感,減損了先前所營造的懸疑感,進而致使故事高潮被總結的感覺完全淡化。
不能說是娛樂價值不高的推理小說,只是太莫名其妙或太矯枉過正的懸疑,會讓人有種期待被背叛的失落感。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The Quality of Mercy

Barry Unsworth的2011年最新力作,是承繼他獲得Booker Prize、讓自己相當激賞的《Sacred Hunger》故事所發展出來的後續延伸。然而難以擺脫的是必須和前作的輝煌成就相互比較,難以超越的門檻讓作者的企圖心成為危險的極限挑戰,而在自己看來結果也仍然還是英雄氣短,曾經的榮光已難重現或複製。
不過這本小說至少重拾自己對Barry Unsworth寫歷史情境虛構小說之功力的信心;因為前作《Land of Marvels 》敘事結構過於鬆散且情節平淡弱化而產生對作者可能江郎才盡的擔心,看來可以再被忽略一陣子。這次仍延續作者特有風格,以彷彿白描而簡練、卻實則深刻剖析且帶有對比衝突的文字功力,在特定歷史文化時空的框限中,透過虛構人物情節來展現對人性情感與道德選擇的深刻觀察與關懷。雖然是承繼著之前作品的故事,這次作品卻有著其自身的存在感與獨立生命,雖然帶給自己的感動與震撼不若之前作品,但是所導引出的省思與感觸仍然是相當豐富。
這本小說中有著許多細節可以牽引出許多進一步的思考空間:例如新富的資本主義階級與貴族世襲的地主之間的微妙對立、廢奴之人權主張所體現的經濟政治複雜性與司法審判的情境敏感性、命運如何環環相扣地導引著不同故事軸線的相交與錯開等等。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謎解きはディナーのあとで2

雖然不能如預期地過一個讀完兩本小說的日本推理周末,自己還是延遲了其他閱讀計畫進度而勉強讀完、這部周四才發行的日本人氣(應該吧?都改編成電視劇了,雖然櫻井翔實在差自己想像中的男主角形象太多)短篇推理單行本小說。
在這本連載集結第二部中可以看出小說家構思的進化軌跡,風祭警部以及宝生麗子的人物特質逐漸凝聚深化形成定模,影山執事的毒舌也定型且成為可以被進一步運用轉化的搞笑橋段,到最後安樂椅偵探的設定都變成了書中人物顛覆玩弄的法則。只是當人物特質與設定都逐漸normalized與formalized,也似乎是故事走向可預期且失去新意的開始,小說家即使再努力玩弄自己所設定的法則與框架,自己還是跳脫不出而必須深陷其中,最後就是流於俗套常規,而連載也就走向終局。
由於不是所謂社會派推理,這系列推理故事背後的動機不外乎是情殺或者遺產債務糾紛,受限於趣味且具原創性之設定而似乎失去了許多人性或社會現象探討的可能。不過文體不同不等於這本小說不夠有趣或沒有可看之處,對自己來說,這系列短篇推理的共通特質、或者說是小說家構思推理橋段的獨到手法,便是安樂椅偵探最能發揮的人類思考「盲點」(例如以為自己都相好的友人彼此之間應該也都熟識等)點破與操弄。
將一看彷彿當然成立的思維邏輯去連結後再行整理解讀,或者便是這系列短篇推理可以提供的閱讀樂趣吧!

幫不了的忙

自己是以favour-based approach在經營人際關係(如果可以說自己真的有什麼人際關係的話),不過能力有限也是無可奈何。
原本計畫的日本推理周末,插入了一個看清自己必然孤僻之現實的活動,以及一個來自友人的中翻英請託。前者就是散盡錢財又花費時間,但是只是突顯自已是索然無趣且格格不入之錯置感;後者在友人不會太專業、只有幾段話的說明下,一時不察就答應了下來,但是看到原稿後,驚覺這件工作要在周日完成,就必須是花費相當心力時間的浩大艱辛工程。
試圖翻譯了一段便舉白旗投降,一方面要確認的英文表現方法與特用詞彙相當多,二方面也對自己被請託要利用自己周末休假時間做這樣吃力的工作感到情緒上的反彈;所以打了電話給友人告知她自己無能為力、她必須另請高明,自己也盡量壓抑自己去意識、或者出於自己幻想或者是實然存在的對方的失望反應。
自己這個周末又是不夠充實地度過,進度落了一大截的閱讀,看來是毫無追趕的可能。自己總是不擅推託地會答應人家的請託,但是有些事情自己真的是力有未逮,所以就算因此自己又少了什麼人際關係發展的可能,也是只能接受這樣讓所有人都無法滿意的結果。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時間差還是以管窺豹?

昨日前往新竹參加一場所謂的科技法律國際研討會,聽著多數台灣學者在全程英語的環境中,試圖闡釋自己的研究成果。
或者都是不成熟的作品,所以大多數發表的論文都標註只是草稿、不可流傳或擅自引用;也由於研討會像是在辦滿漢全席一般,所以議題過於歧異也不容易有什麼深度的討論。
自己當然沒有什麼資格對這些台灣檯面上之科技法律學者的發表內容做出什麼嚴苛的批判,自己在這裡叨絮的感想也不是要表達自己的研究多有深度或內涵(自己有幾兩重自己很清楚);只不過聽了一天下來,可以說完全沒有讓自己可以進一步發想的有趣見解或討論。
一開始鎖定的biobank議題,講者試圖使用一些近年來在biobank議題討論中慣常出現的詞彙,諸如governance、reciprocity等,但是他的結論建議是要增進upstream engagement以及要重視consent做為一種resistance的權力展現,卻讓自己聽來有種頭重腳輕之感;前者是太過天真地沒有觸及近年來社會學領域對於科技民主化的實踐反思,後者則是在沒有提出解決問題之方案前就要建立其他合法性論述來正當化問題的必要性。
innovative therapy也是自己當初鎖定的議題,而講者所講述的內容也讓自己覺得最有收穫;只是除了提出區辨therapy與research之界線以及兩者在治理規範上之對應關係的亮點外,好像也沒有什麼進一步的闡釋,於是就有些讓人覺得可惜。
討論預防原則之場次,出現了well-being這樣一個fancy word,只是講者主張要用well-being poll來做為政策決定偏好的資訊基礎,完全沒有思考語言建構以及詮釋落差等文化研究的見解,更沒有解決well-being的價值衝突問題;試問,沒有正視價值衝突問題的決策機制設計,是會比其所批判的PP或CA好到哪去?
討論環評的場次,講者建議要擴大公眾參與以及提升專家治理;這兩者在科技社會學中被視為存在難解的矛盾,在講者的想像中卻好像可以和諧並存且順遂運作。
最讓自己覺得誇張的場次是討論中國網路管制的場次,根本就是把自己老師的理論幾乎原封不動地「引介」,還試圖透過將規範技術化來規避討論規範的價值與合法性,這樣的研究實在是讓自己看不出有多少的意義或價值。
總之是還沒有跟上國際間相關討論的進展還是因為都太侷限在自己的領域閉門造車,是自己聽完研討會後對台灣科技法律界所抱持的疑問;特別是對於科技社會學或文化研究之關照的缺乏,總覺得讓議題之討論缺乏廣度而流於淺薄。
不過自己也沒有好到哪裡去,所以以上意見純屬苛求與個人偏見,切莫過於認真嚴肅對待。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Jamrach's Menagerie

2011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看到書末的acknowledgements才知道書中主角所經歷的兩段故事情節,幼童時虎口餘生以及青少年時期出海遭逢船難並槍殺自己摯友,是真實發生在不同人身上的遭遇,而被作者以小說虛構角色的人生所串接起來,並以想像力填補其中的偌大空缺。
只是自己掩上書扉後不禁質疑,這樣的串接到底有何意義?故事主角的前後段人生到底是因為作者想要把表達什麼,才會讓虛構人物的人生經歷如此驚濤駭浪地發展,讓故事情節到了中後段有了如此出人意表、幾近斷裂的展開?對自己來說,前段的故事像是寫得比較深入但又不夠冒險刺激的青少年小說,連捕捉dragon而後被dragon在海上逃脫的部分都勾不起自己太大的興趣,而雖然後段故事從船難發生開始,一連串求生與放棄、掙扎與瀕臨瘋狂的人性戲劇,以及主角倖存後如何艱難而真正地存活下去等情節,有著還算引人入勝的布局與描繪,但是如果本書的精彩處僅止於此,那前半部的鋪陳又所為何來?
當然小說情節結構不必一定要緊密構築,敘事也不必一定要意義連貫且前後呼應;只是就算不用這樣老舊陳腐的標準來檢視,這本小說的前半部對自己來說也還是不太有趣、像是雞肋的存在,而之後過於跳接的情節展開雖然讓自己有了終於值得一讀的感覺,卻還是消弭不了自己有種其實這本小說寫來只是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觀感。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不能者亦多勞

今天一天的忙亂,等到平靜下來回想,驚覺自己是淌了好幾淌渾水,跟現在所身處工作團隊之每項計畫業務都沾上了邊,而且負擔上的工作量亦越發吃重。
或者是自己過度熱心,或者是自己太在乎別人的評價,或者是自己不能忍受在工作上毫無表現或成長,或者是自己性子太急不能跟著別人老牛拖車、因循苟且,或者是自己不懂得擺爛推事情裝沒用,總之自己半被請君入甕、半被逼上梁山地,落到現在什麼事情自己都身在其中,狀況是治絲益棼,壓力逐漸膨大而自己能力已經無法應對,連敷衍蒙混過關都顯窘態。
自己為什麼要趕著把報告簡報做完呢?一拖再拖的人大有人在,亂做一通留下爛攤子要人收拾的人亦是毫無自覺地輕鬆自若,那為什麼自己要「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地把所有事情都看成是自己的責任,看不慣所有事情做得胡搞亂來,害怕天塌下來沒有人可以撐著?
就是自己太強出頭、太愛裝會逞強,所以每件事情都想涉入其中,而別人也樂得有這樣自投羅網的白痴可以利用甚至奴役。日子這樣無謂的辛苦與壓力沉重,是所為何來呢?
只能阿Q地想這樣的生活自己才過得有意義、有存在感吧!但是當自己是耗竭得多、累積得少時,自己當初所秉持的初衷是否還是維持原樣呢?會不會被浪潮打上岸奄奄一息時,才發現自己是誤上賊船還遭逢船難,錯得離譜還死到臨頭才知問題嚴重?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五味雜陳的盲目與茫然

為了一個可以敷衍了事也即將草率雜亂完成的報告而心煩,以期待在必然溺斃之前抓住根稻草的心情去台大圖書館蒐集一些期刊資料,亦順便撈一些刊載在之前follow期刊的最新文章。
超出自己預期地挖出了幾篇題目讓自己興趣盎然的文章,只是對自己當前的棘手問題仍然是苦思不出解決方案。
感覺上有許多主題或領域可以進一步探索,雖然自己並不清楚可以被帶往什麼方向、或者是否僅是不夠務實且不能有所產出的自我滿足式進修;感覺上可以有激發出自己不夠完全發揮之研究能量的空間,但是下一步該如何布局,才能兼顧自己的興趣與業務所需,才能在現實險惡的環境中開疆闢土或至少守住一塊耕土,好像還是自己釐不清楚的課題。
走一步是一步,所以感覺有了一些可以長見識的閱讀材料是件令自己欣喜的事情;走一步不知道下一步,所以對自己茫然於當前任務與未來走向,只能盲目突進亂闖,感到無奈心寒。
是該提振士氣、積極作為,還是該駐足思索、重整旗鼓?複雜的心緒就因為儲存在USB中將近80篇期刊文章電子檔而被勾動起來。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坐在邊界高牆上

被重重城牆圍住的世界,在其中的人是幸福而踏實的,他們相信世界就應該是這樣井然有序且涇渭甚至敵我分明,邊界外的他者無須認知也無須關注。
不知何時開始就習慣坐在城牆上的你,為了貪圖特別與冒險的感受、為了矯正自己無法追隨其他人形於正途的偏差,你精進自己爬牆的技藝,並成為遊走於界線的高手,甚至你還逞匹夫之勇地跳出牆外,不斷地在不同的國度穿梭,自以為像個雙面間諜一樣地顛覆且冷眼批判著不同世界的價值與規則。
只是到了這把必須尋求安定與歸屬感的年紀,城牆上的強風讓你像是未準備過冬的蟋蟀一樣不堪一擊、毫無抵抗能力;體能與技藝的退化,讓引以為傲的翻牆行為不再輕鬆寫意,反而像是失去觀眾緣的魔術師,了無新意且破綻百出的招式只能一瞬間引人惋惜憐憫,之後便是冷眼以待甚至嗤之以鼻。
別人在層層城牆中備受保護,構築溫暖的幸福並享受著各種形式的群聚陪伴;城牆上孤單俯瞰別人幸福的你,就像是餐風露宿的秋蟬,安貧樂道只是種自我標榜的清高,身上單薄的遮蔽物如何面對接下來肅殺的寒冬?

重整

刪除一些通訊錄中不會也不應該聯絡的人,簡化自己的生活,也希望讓自己可以認命地孤單清貧。
雖然不可靠而容易動搖的個性讓自己還被天真幻想與無謂期待所糾纏困擾,但是時間一久或者自己就可以比較看得開。
雖然說或者還有微乎其微的可能是緣分不如自己所斷言的淺薄,但是隨著時間一久對這樣渺茫可能的期待就會被點破成一個自欺欺人的謊言。
感情或者友情,依靠或者貼心,心意相通或者心靈契合,都不是自己這條賤命可以有幸得到的,斷了聯絡的可能就等於正視自己在別人生命中毫無價值的事實,也不再虛擲資源與時間去構築束縛自己、完全是自己一廂情願欺瞞自己的囚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