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玩具店の英雄 座間味くんの推理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座間味くんシリーズ」的第二本短篇小說集,自己所閱讀的版本是在2015年2月出版的文庫本。
同系列作品之前出版過一本長篇小說與一本短篇小說集,除了被收錄在自己曾讀過之〈第一話 石持浅海「連作短編集・第一回」コレクション〉中的短篇小說《貧者の軍隊》外,自己未讀過該系列之其他作品,所以對於作者就系列作品主角「座間味くん」(是主角被取的綽號而非其姓名)所設定的連續性故事背景並不熟悉。
本書中各篇故事可以歸類為所謂「安楽椅子探偵」之推理小說文體。對於敘事之情境設定,自己則將之稱為「聚餐推理」:固定登場的主要人物在餐敘中說明案件,而具有過人洞察力與進行縝密邏輯論理之能力的主角,便會點出案件中不自然之處,並據以指摘出,先前對於案件所賦予的意義或所解讀出的事實,其實有其矛盾與錯誤。
故事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任職於「科学警察研究所」的菁英女警察,其閱讀過去警察進行安全戒備之案件檔案,並試圖從中系統化分析出、影響警察戒備工作成功或失敗的因素。在階級為警視正之另一主要人物的引介下,女警察認識了主角,並在其與主角以及警視正的三人聚餐中,說出自己目前正在研究分析的過往案件,而偵探主角便會就該案件點出,打破其他兩名主要人物認知框架、但又言之成理的不同版本事實。
由於各篇故事所敘述之案件是被框限在分析影響警察戒備工作成敗之因素這樣一個設定中,所以大多數案件都是以涉及政治訴求或社會訴求之行動為背景;只是案件之背景看似有相當的社會派小說色彩,但是故事並未著墨太多有關社會正義的嚴肅課題、或者體現出作者任何鮮明的社會觀察或批判。作者在各篇故事中所置重展現的是,偵探主角如何在對案件所進行的表面事實描述中、找出被忽略(或者更正確地說,被作者所隱藏)之論理矛盾或不合情理的認知,而案件的政治性或社會性不過就是背景而已。
雖然單篇故事個別讀來,不能說是無趣或者沒有娛樂感,但是當其被集結成冊時,各篇故事所依循的單一敘事模式與重複描述之設定,就會變成讓讀者閱讀興致與期待感越來越淡薄的制式元素。雖然自己並不討厭作者所設計的案件謎團與解謎推理,但是連續閱讀全書的所有篇章,的確還是會有一種膩了的感覺。

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2014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在fiction類的finalist。
一個與父親同住在法國巴黎的小女孩,因疾病逐漸失去其視力而致全盲。隨著二次大戰爆發、德國入侵法國,原本在博物館負責管理鑰匙的女孩父親帶著女孩,為了躲避戰禍而顛沛流離到了法國海濱觀光勝地投靠女孩之叔公。女孩父親帶走原本收藏在博物館中的珍貴寶石,並在德軍佔領海濱觀光勝地後,因為叔公鄰居的密告而被德軍逮捕入獄,從此下落不明,留下觀光勝地城鎮之模型以及藏在其中的寶石。女孩與叔公及其女管家度過被德軍佔領的戰爭時期,女管家因病過世,叔公被抓去充當抵禦美軍之人牆,但之後倖存歸來。
在時間平行進展的另一場景,與妹妹一同生活在德國產煤城鎮之孤兒院中的男孩,從小展現過人的機械天賦,並修理組裝出一台收音機,與妹妹透過接收其他國家的無線電廣播來渡過生活在孤兒院的時光。男孩為了脫貧與脫離最後只能進入煤礦工作的命運,選擇報考納粹之青少年軍校,並在妹妹的不支持與不諒解下進入該校就讀。可以說是男孩在軍校唯一的友人,因為不當管教與霸凌而在精神上有了永久傷害。原本被科學教師賞識的男孩,在教師被調到柏林後失去其庇蔭,並因為謊報年齡而必須即刻上戰場;男孩負責尋找戰時非法無線電廣播的工作,隨著部隊轉戰德軍東方戰線而後到了法國海濱觀光勝地,而男孩的故事與女孩的故事至此便有了聚合。
男孩因為年幼所聽的廣播,與女孩結下冥冥中注定的緣分。在為搶奪寶石之奧地利籍德軍軍官找到女孩所住房子時,美軍的轟炸與攻勢也到達最後階段;男孩找到女孩並救其脫困,但兩人一同逃難不到一天便分道揚鑣,男孩死在美軍戰俘營中,女孩隨著叔公到處旅行,長大後在巴黎博物館擔任研究工作。
作者以男孩與女孩平行時空輪流交錯、在故事時間軸上前後來回的敘事方式,將故事切割成為數眾多之短篇敘述,並以簡潔精煉而直白的文字敘述風格,描繪出兩個主角、法國女孩與德國男孩的戰爭生活以及其被現實與大時代搬弄的命運。作者對外在環境、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等均未多有著墨,而是更細膩地刻劃主角的情緒、思路與觀感。雖然不直寫戰爭,對於血腥、殘酷、非人道與暴力等,都像是故事背景中的軼事而被輕描淡寫帶過,但是在小說中所書寫、故事人物的人性轉折與面對艱苦時代環境的求生掙扎,卻更能觸動人心與啟發省思。
故事中很多細節與插曲,反而細緻而動人。要說這本小說是戰爭小說甚或是戀愛小說,對自己來說都是有點偏離主題而打擊錯誤;自己會將這本小說定位成,一部孤單靈魂的成長史,戰爭只是突顯靈魂不安與孤獨的背景,而愛情則是模糊到微不足道的小小漣漪。

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透明カメレオン

日本推理小說家道尾秀介的新作。
故事主角是聲音極富魅力但外表平庸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其在自己常去的酒吧與其他固定常客遇見了一個謎樣的年輕女子,並因為一個蹩腳的謊言而被年輕女子「脅迫」參與她的「復仇殺人」計畫。在接連失敗的計畫執行中,啟人疑竇的事件讓主角逐漸釐清該女子的身分背景與遭遇,並知悉其故弄玄虛背後真正的動機目的。只是在主角逐漸迫近真相之同時,真正的危機也隨之而來,主角與常客們涉險並臨危應變地救出女子及其父親。
當故事感覺應該在全員從危機逃出生天的高潮過後便告結束時,作者卻在小說最後二十多頁的篇幅中,將敘事風格一轉,除了收束一開始看似散亂未完結之各個常客的故事外,也敘明為何這群常客與主角會在酒吧中聚集,以及應該與主角同住的家人為何不在家中的原因。作者在這個故事大轉折的結尾中營造出一個氛圍,其中有的是為罪惡感、自責、遺憾或懊悔等情緒所困的人們,群聚在一起相互舔舐傷口與尋求慰藉,以及人們如何在逃避現實與誠實告解之間找出自己從悲傷解套並看到希望的方法。
年輕女子把主角與常客們牽連進去其「復仇殺人」計畫,這樣一個本身是犯罪也是謎團的故事,對自己來說,雖然不能說是沒有敘事邏輯或者相當不合情理,但是卻有種難以投入其中的隔閡感,或者是因為故事剛好落在要貼近現實與要超脫現實的曖昧界線上,讓自己有點失去閱讀的定位。非法丟棄廢棄物的惡行以及其背後的黑道勢力迫使中小企業破產倒閉,聚集在沒有其他客人光顧的酒吧、感覺每個人背後都有些遭遇的常客們,突然闖入這個瀰漫虛幻氣味之世界、並攪動故事情節發展的謎樣女子,這些元素讓小說好像有其人性關照或社會觀察的面向在,卻又像是廉價的冒險電影,有著其實有點誇張荒謬的情節設定。
然而,這並不是說自己覺得這本小說不夠精彩或不值得一讀;無法明確定位的曖昧雖然讓自己的閱讀有些迷失與距離感,但是卻也增加了自己想要一探作者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的好奇心。作者最後祭出翻轉敘事風格的大絕招,把廉價冒險電影轉折成家庭人情悲喜劇,的確是無法預期卻又不會突兀的巧妙安排,雖然破梗之後自己不免感覺就像是看了一場煙火,看到作者展現才華卻也沒有太多觸動,想來是故事本身並沒有可以引人想像與省思的情感或人性深度吧!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TATSUMAKI 特命捜査対策室7係

日本推理小說家曽根圭介的新作。本書的風格不同於作者以往作品,而這樣的轉變要說是作者意欲挑戰還是向主流靠攏,自己無從判斷,但是總歸一句話,本書並不像是讀者會期待讀到的曽根圭介作品,而是一本感覺上可以是很多其他作家所寫出、帶有一點黑色幽默、存在特色人物的警察搜查推理小說,有著發展成系列的可能性。
只不過可惜的是,讀完本書後有種感嘆作者為何需要邯鄲學步的悲愴感。不知道是因為作者自己想要跳脫擅長的風格、或者是因為認知到原本風格已經走到瓶頸而必須翻出新意、還是因為被市場反應所迫使而必須處理較為通俗普羅的題材,總之作者這次的嘗試並不成功。
雖然有點到警察組織的結構性現象,但是比起正統警察小說深入挖掘警察組織的各種問題結構或人性扭曲,深度與戲劇性都明顯不足。描繪特色人物的幽默是零星出現的偶有佳作,但是對比放相當比重篇幅在塑造特色人物與嘲諷人生百態的黑色幽默偵探小說,就像是放不下身段的偶像明星上綜藝節目搞笑,成功抖出一兩個包袱,還是比不上以搞笑為本業的諧星,其中存在著業餘與職業的差距。詐騙集團、違法藥物販賣流通、新興宗教詐欺等元素都在事件的背景裡浮現,然而比起有著冷硬型偵探之社會派推理小說刺入社會黑暗面的直接與果敢,本書書寫社會問題的力道顯得有點氣弱,是隔靴搔癢而不夠到位。
更重要的是,作者過往如同刀片般鋒利亦如同怪石般特異的想像力,以及在營造出讓人揪著心之恐怖感與緊張感的同時冷靜而直指人心地書寫社會現象或人性晦暗等特質,在本書中均不復見,如此便讓本書顯得平庸而沒有特色。
不過,本書就一本推理小說來說並非一無可取。謎團設定沒有過度的人造感且沒有脫離現實太遠,搜查過程所拋出的線索層疊卻不凌亂,推理出真相的線索收束是結構完整且不失條理邏輯,故事最後的真相也不是讀者在敘事進展過程中憑著蛛絲馬跡就可以預想到,所以就推理小說來說,本書並不差,也可以看出作者縝密設計謎團與推理的功力與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