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海の見える理髪店

2016年第155回直木賞(平成28年上半期)受賞作,為收錄6篇作品的短篇小說連作集,其內容在amazon.co.jp網站上是如此被說明:「誰の人生にも必ず訪れる、喪失の痛みとその先に灯る小さな光が胸に染みる家族小説集」。自己是因為本書得獎才興起購入一讀的念頭,本想所謂的「家族小説集」可能會流於以濫情粉飾平庸,不過讀完本書後卻覺得,不慍不火的感傷被延展成細緻而淡雅的氛圍,漂浮在本書中情緒時濃時淡的敘事中,不是高潮迭起卻讓人讀來仍有被感染到的情緒起伏,所以本書可以獲獎並非僥倖。
本書中的各篇故事透過主角的敘述,把時間、記憶與個人經歷揉合在當下時空所發生的事件中,失落、傷懷、遺憾、怨懟等情緒像是條小溪流注進敘事的主要河道,在無法確切預知敘事的河流會把自己帶到何種風景的同時,讀者便被水流中不算起伏甚大的情緒波瀾所牽引,雖然細微但確實,並進而感受到存在於其中的人性。雖然本書故事所書寫的不是什麼超乎想像甚至是駭人聽聞的新奇事件,也不是什麼激烈衝突矛盾的肥皂劇情節,但是從遺憾、疏離與不如意的家庭關係中找出算不上是happy ending的一絲暖意與希望,亦即是必須走下去的人生還是需要正視現實與理解寬容,點出這樣的體悟或者是讓本書故事可以平淡卻不平庸的因素之一吧!
書名同名作是自己還算喜歡的作品。在顧客可以從座位面前的鏡子中看到美麗海景的老式理髮店中,特意從外地前來光顧的顧客聽著老理髮師說著自己的生平,雖然是個人史卻某種程度也是一段日本從二戰時到現代的歷史縮影。而與理髮師的自述交錯進行的是,顧客描述自己首次接受老式理髮服務的新鮮體驗與感受。隨著敘事的進展,老理髮師坦承自己過去事業曾大起大落、經營家庭破綻百出並因而變成孑然一身,以及曾經犯罪入獄等經歷。在前述自白中一些伏筆被看似不經意地埋下,而到最後這些伏筆收束成,老理髮師恍然大悟這名顧客跟自己的關係,在情緒應該很濃而複雜的情況下,故事結束在顧客告知老理髮師下週將要結婚的訊息,而當顧客正要離開之際,老理髮師說:「あの、お顔を見せ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もう一度だけ。いえ、前髪の整え具合が気になりますもので」。這樣的結尾就是一句話:餘韻深長。
在《時のない時計》中,中高年失業的主角拿著父親的遺物手表到鐘錶店去修理,在鐘錶店老闆進行修理的過程,以店裡所陳設的鐘錶為引子,主角探問老闆的人生故事,回憶自己的父親以及檢視自己的人生。最後主角忍痛付了並不便宜的修理費,而在主角離去之前,老闆告知手錶是贗品,這時主角心裡是如此想著,「私の父親には、おしゃれや高級品は似合わない」,在主角回應平淡甚至帶有笑意的情況下,老闆吃驚了一下後便「小さな作業机に戻り、懐中時計を手に取って、また自分の時間の中に沈みこんでいった」。在鐘錶店陳列時間的比喻與意象中,其實是平行的兩個人各自的時間彷彿有了交錯,主角回憶的意識因為有了老闆的陳述而被催化,但到最後淺薄的交流並無法為主角拉近任何事物與任何人,不論是鐘錶店中老闆個人的時間,回憶中的父親還是自己所放棄的過去生活。
《成人式》則是一篇較具肥皂劇色彩的故事。失去女兒的夫妻彷彿時間被凍結,在自己女兒如果還活著應該要參加成年禮活動的這一年,主角陪著自己的老婆,硬是打扮成要參加成年禮的年少模樣,代替自己的女兒出席活動。尷尬、異樣眼光與背後的耳語,提醒著主角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偽裝自己早已不再年輕的事實,而在這場荒謬輕率的行動後,主角算是走出了凍結的時間,彷彿置之死地而後生地有了可以跨出下一步的勇氣。雖然有點陳腔濫調,不過明快的敘事節奏以及時而略帶喜感的諷喻筆調,讓這篇故事有了輕喜劇的風味,雖然還是不脫失落與哀愁的題材,但卻為全書低沉而哀愁的氛圍放入一點調劑。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静かな炎天

日本女性推理小說家若竹七海「葉村晶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自己之前已經在〈ザ・ベストミステリーズ2016 (推理小説年鑑)〉中讀過書名同名作,而當時讓自己從故事中讀到且感到有趣的是,作者塑造出一個跟自己同個世代、懷才不遇、時運不濟又身體狀況不佳的女性私家偵探做為系列作品主角,並在看似平鋪直敘得有點雜亂無章的敘事中有技巧地收束安插好的伏線來製造出人意表的結局。
本書所附的解説是這樣說到:「毒とユーモア、シビアとコージー、そのバランスはオリジナルだ」。而這個說明表達了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所感受到的「若竹七海にしか作れない世界」:主角在職業生涯或者生活條件上都可以說是處於低潮且淒涼的狀態,更為因為舊傷以及沒有時間好好休養而引發的「四十肩」所苦,但是在調查事件的過程中,主角對於所面對的荒謬可以毒舌但幽默地吐槽,對於被揭露的惡意則可以理解甚至體諒地沉穩以對,這些看似反差的元素同時出現在一個故事中並維持微妙平衡,的確可說是作者以別具巧思的創意所經營出來的敘事特質。
另一個讓自己覺得作者展現其寫作技巧與功力的部分在於作者所鋪陳出來的敘事架構,其不只成為一種鮮明的文字風格,也與前述敘事特質有了細膩與妥適的扣合。主角在從事推理小說專門書店店員的工作同時遭逢各種事件,多半是上門委託調查的工作但也有可能是偶然碰上的意外;在敘述主角兼顧打理書店與偵探調查兩方工作的流水帳式鋪陳中,作者天女散花地書寫出複數伏線並在其中插入主角間歇性自嘲、感慨與諷刺,而這些看似零亂而沒有章法的伏線,在故事接近尾聲的時候以一種讓人意外卻又言之成理的方式收束。這樣所製造出來的敘事節奏與戲劇高潮感,便有其獨特的魅力與格調。
舉例來說,在《聖夜プラス1》中,主角為了取得有作者親筆簽名之珍貴二手書,被差遣來遞送聖誕禮物,而在舟車輾轉勞頓的過程中,主角不僅自嘲與諷刺的火力全開,也解答了空地出現無名白骨的新聞事件,並揭露了一段存在於親族間的醜陋關係。主角在《青い影》中目擊了原本以為只是八卦事件的女女吻,但到最後這個目擊卻讓主角可以證明犯人的矢口否認其實是在說謊。《副島さんは言っている》則是講述主角突然被委託調查一件殺人案件的真兇,但到頭來委託人是被嫌疑犯當成人質,而暗示真兇的線索則是隱身在主角透過調查所獲得的大量資訊中。
不過即便有前述的敘事特質與獨特魅力,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仍有一些自己較不能接受的缺點。看似平鋪直敘的敘事有時會流於鬆散,而過於追求反差元素的平衡會讓敘事的焦點變得模糊,讓讀者應該凝聚在敘事上的專注力變得渙散。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偽恋愛小説家

日本推理小說家森晶麿的作品。坦白說自己並不能清楚解釋自己為何會購入本書閱讀,即使自己已經訂購了本書的續集而在等待到貨(在自己已經閱讀過本書部分內容之後,所以這個舉動也變成另一個自己不解的謎團),在過去沒有接觸過作者其他作品而作者也沒有什麼得獎經歷的情況下,自己一開始會有衝動把本書納入購書清單中,可能就是真的被amazon.jp網站上的介紹所魅惑吧!「おとぎ話に秘められたビターな恋と謎を読み解く連作ミステリ」,自己或許是想一探這樣設定的作品能夠變出什麼花樣吧!
因為作品得到出版社主辦之戀愛小說獎而在文壇出道的主角,在其得獎小說中登場的人物是實際存在的人,小說裡的故事似乎是主角的親身經歷,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主角其實是剽竊他人著作的質疑。負責主角的新人編輯,面對其他出版社威脅要以盜作一事大做文章的外來攻擊,自己也開始好奇與懷疑主角及其小說故事的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真相。
在前述敘事軸線中,作者又穿插了章回小說式一話完結的短篇「戀愛謎團」,主角在聽過其他女性彷彿童話故事般的浪漫愛情故事後,不僅賦予原本童話故事情節殘酷現實的另類解讀外,也揭開當前戀愛故事背後存在惡意甚至殺意的真相。
作者在本書中對童話故事的解構可能並非原創,不過由於自己沒有接觸過其他解構童話的作品,所以讀著作者的觀點還會覺得有趣,例如灰姑娘故事中的焦點應該是玻璃鞋,而只認鞋不認人的王子這樣的角色設定其實是童話故事作者對當朝權貴盲目愚昧的嘲諷。本書作者的創意巧思或者在於將解構童話的橋段結合較貼近現實的虛構事件,讓後者一方面呼應童話故事的情節,另一方面在所呼應的情節中又放入推理小說事件的懸疑與轉折。然而,雖然自己對於作者的創意巧思並無負評,但是對於作者在推理小說面向中所書寫的人性,或者說是在「戀愛謎團」中所存在的「犯罪動機」,自己則是不太能產生共鳴。對自己來說,作者是想讓故事轉折出人意表到走火入魔的境地,所以扭曲了故事中的現實感,想要點出幽微的人性陰暗面,卻變成失去實在感的妄想。
小說故事走到後段,主角得獎小說是否為盜作以及其自身戀愛故事的真相到底為何等謎團也有了解答。作者讓主角在其小說作品中埋了一個文字遊戲的線索,所以原本是同一人物的敘事變成有個隱藏人物在其中;這樣的設定是原本想要成為推理小說家的主角模糊戀愛小說與推理小說文體界線的刻意舉動,也是替主角自己製造可以破解在其自身戀愛故事中所存在犯罪事件謎團的機會。
對自己來說,若從就評價推理小說的角度切入,則前述設計流於匠氣,但是作者所鋪陳出、主角是在書寫「戀愛小說中的推理小說」這樣一個概念,卻讓自己覺得還算有趣。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ZERO 猟奇犯罪捜査班・藤堂比奈子/ONE 猟奇犯罪捜査班・藤堂比奈子

日本推理小說家(或者說是驚悚小說家)内藤了的作品,是其「猟奇犯罪捜査班・藤堂比奈子シリーズ」的第五部與第六部作品(這樣說可能並不精準,原因之後便會分曉)。這個系列作品在本期(2016年7月期)被改編成連續劇並且仍在播映中,女主角是波瑠,收視率雖然稱不上亮眼(前四話收視率都是個位數,在8、9間徘徊),但卻是本期自己唯一一部有在追的日劇(有在緯來日本台與日本同期首播的「家売るオンナ」不算)。因為在追劇所以對原著有了興趣,便一次購入這兩本連續兩個月出版的小說來閱讀。
看完本書後上ウィキペディア查找相關資訊才發現,電視劇不僅增加了原創的故事,同時也大幅變更了原著的人物性格設定。不過這不是讓自己對這兩本小說有所微詞的原因,因為從這兩本小說中看到的女主角,比電視劇中莫名其妙要偽裝隱藏自己殺人衝動的女主角要來得人性而有趣;自己所無法認同的是,如果這兩本小說是一個故事的上下集,為何不在廣宣上集的時候就說明白,讓購書者有心理準備,更重要的是,兩本小說篇幅都只有不到250頁,合成一本便已足夠,拆成兩本只是灌水了一些累贅的心理描述橋段,讓敘事變得拖泥帶水。
其實兩本小說要說的懸疑離奇案件本身並非不有趣,雖然有點不夠現實,但既然是書寫「猟奇犯罪」也就不用太過計較。
這次的故事與系列作品先前故事有相當的連接,例如這次事件的真正動機便是誘拐綁架女主角,讓先前故事的殺人犯逃獄後可以遂行復仇並完成其「藝術作品」(雖然作者嘗試解釋這個動機並且其解釋在故事的世界中可以說是言之成理,但是批判地檢視便會覺得這個動機不合理地沒有現實感,特別是因為作者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地製造意外的高潮,將這次事件真犯人的年紀設定在十歲)。這樣的連接對於沒有讀過系列作品之前故事的自己來說會成為閱讀上的負擔(雖然看了電視劇有補到一些對先前故事的概念),雖然不是不能進入這次的故事,但是作者花了一些篇幅讓女主角去回想並思索其與先前故事中一個重要角色之間的關係,這樣便會讓自己覺得閱讀起來有種拖戲的感覺,即使可能就算自己有讀過系列作品先前故事仍會覺得是如此。
撇開拆成兩本小說的畫蛇添足以及敘事節奏不夠明快等問題,其實閱讀這兩本小說仍可說是有趣的經驗,至少可以在離奇而變態的犯罪事件中逃離現實,享受作者不受現實所侷限的天馬行空想像力與創意。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希望荘

日本推理小說家宮部みゆき「杉村三郎シリーズ」的第四部作品,也是系列作品中首部非長篇小說而是集結四篇中短篇小說的連作集。雖然系列作品先前三部長篇小說曾被翻拍成電視連續劇,但是自己卻未曾讀過原著也沒有看過改編而成的戲劇。即使曾經動過先讀過先前作品的念頭,不過最後還是僅購入本書閱讀。
在本書中,曾經是出版社編輯、後來與財團千金結婚並育有一女、卻因為老婆外遇而離婚且失去在財團企業中職位的主角,轉換跑道成為開業私家偵探,主要靠著承接調查公司轉包的調查工作維生,年近四十住在承租而來、兼做事務所的住所,面對偶發上門來委託調查之個案,主角除了挖掘案件背後的真相以及人性糾葛外,也反省著自己的過去以及現在的際遇。透過主角的回想與省思,作者簡要地交代了主角為何走到當前這步田地,雖然細節必須閱讀先前作品方能得知,但是對從本書才開始接觸系列作品的自己而言,因為作者讓主角梗概式地說明自己的經歷,所以要進入系列作品的敘事時序以及主角的背景與心態並不能說是有太大困難。
必須說除了第一篇故事中的解謎轉折不夠懸疑外,其餘三篇故事均可說是有勾勒出鮮明特質的人物,並讓人性浮現在作者細膩鋪陳出的事件謎團與推理解謎的敘事當中。除了書名同名作《希望荘》外,主角被委託調查的案件都是特定人物行蹤不明的案件,而作者如何發揮創意去鋪陳各種「失蹤」的可能性以及案件背後所涉及的人性,便有其值得一讀之處。
自己比較喜歡的故事是《砂男》,作者除了在其中交代了主角如何結識調查公司的經營者以及如何在離婚後回到故鄉又來到東京成為私家偵探的發展外,更投入一些篇幅去描寫離婚後回到故鄉的主角如何努力融入當地生活以及如何面對原生家庭成員對其歸鄉的反應與態度;然而在前述human drama外,作者也鋪陳出一個表面看似是丈夫與小三私奔而行蹤不明的事件,但內裡真相卻是涉及瓜代他人身分而後作繭自縛的悲哀。在真相令人意外的同時,作者透過主角調查過程帶著讀者旁觀其所描繪人物的內心掙扎與行為選擇,並從其中省思人性,雖然並不深入,但就通俗小說而言亦已足夠。
在《二重身(ドッペルゲンガー)》中,作者在事件謎團的鋪陳中設計一個觀察與判斷的盲點,讓其實最應該懷疑的人一開始就被排除在調查的視野之外,然而這個人卻是犯案的真犯人。除此之外,雖然只是個交代犯案動機的小橋段,但是真犯人因為誤解而生怨憤,進而犯案並故佈疑陣讓事件發展墜入迷霧中,這樣的敘事可以看出作者體察人心並勾勒人物性格的功力。
主角的人生經歷了重摔一跤後試圖重新站穩腳步的轉折,面對案件當事人或關係人的遭遇,讓其常常投射自己的過往經歷或者當前境遇並有感同身受或攬鏡自照的感觸。在深度不深但剛好的human drama中有懸疑的謎團事件以及並非讀者一開始就能猜想到的事件背後真相,便是本書的特色以及引人入勝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