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並未讀過前述先前作品,而如果僅從自己閱讀本書後的觀感來看,自己會將本書故事,除第四篇書名同名作之外,歸類成以解決過往所發生懸案為主題、帶有安樂椅子偵探風格的短篇偵探小說。然而,相較於自己曾讀過、以解決過去懸案為主題的其他偵探小說作品,自己主觀的感覺是,作者在書寫本書故事時比較沒有著重在營造懷舊氛圍與運用時代元素,其所設計出的謎團事件有較濃厚的離奇感與曲折感,牽涉其中的死亡人數較多,事件背後的真相也較為殘暴、醜陋與充滿惡意。作者不是個想要賣弄知識的歷史小說家,只是想要發揮自己的創意與想像力,寫出帶有自己鮮明風格的推理小說,所以即使本書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是發生在故事當下時間的十幾二十年前,但作者書寫這些事件的方式卻不去刻意突顯其時代感,而是將存在於事件發生時間與故事當下時間之間的時空隔閡,直接書寫成安樂椅子偵探不會出現在案發現場調查證據、也不會盤查事件關係人、僅僅透過聽取案情說明便能推理出結果的類型故事。
當然,作者並非完全沒有運用時代元素,只是當作者在故事中特別強調只會存在或發生在事件發生當時的事物或狀況時,這個強調都是與故事情節的轉折與展開有密切的關係。舉例來說,在〈埋没のシナリオ〉中,5名男大學生在其中一人之租屋處聚會時,某人突然暴斃,為了通報警方,在當時尚未有手機這種科技產物的年代,聚會的主人只好到外面去找尋公共電話,但是這個一時離開案發現場的行為,卻製造出機會,讓其他人得以共謀將事件變成一個謎團。
該篇故事也是自己在本書中讀完後比較有感受的一篇故事,但原因並非作者很淺顯明白地使用時代元素來讓謎團得以成立,而是作者描繪出某種人際關係的樣貌是讓自己還蠻有共鳴的。坦白說,牽涉在該篇故事所描述謎團事件中的登場人物們,其行為動機與心理狀態其實並不太能讓自己認同,特別是為了遠赴海外報被情敵奪愛之仇,竟計畫花上幾年時間謀害一個其實關係並不深的友人,在隱匿其屍體後竊取其身分,這樣的想法對自己來說是有些匪夷所思。只是,作者在故事中約略闡述了為何5名男大學生會在當時一起聚會,其實在5人彼此之間並非真的存在親密或深厚的情誼,只是出於有個物理性的陪伴或甚至不太善良的企圖等緣由,便好像有那麼一回事地演起交流熱絡、友誼純真的青春群像劇,但是這樣的萍水相逢在狀況改變或目的達成之後,瞬間熱情熄滅、關係疏遠,好像對當事人來說也沒有什麼好奇怪或值得感到遺憾之處。雖然前述部分並非該篇故事的核心或重點,但是所描繪的人際關係樣貌卻能觸發自己的一些想像與感受。雖然自己並不太能欣賞該篇故事迂迴曲折到讓自己覺得是在炫技的敘事情節發展,但僅僅是故事裡一個讓敘事情節可以發展下去的設定便能讓自己有了些想法,或許也是展現出作者身為創作老手的經驗累積以及對人性情感的洞察力。
其實,本書各篇故事,或許除了讀來讓自己感覺真的像是走入迷宮般地不知敘事情節要帶自己走向何方的書名同名作之外,對自己來說都像是作者在極力展示其說故事的功力,一方面把謎團事件鋪陳得複雜懸疑,另一方面則是把事件背後真相推到可被接受之合理解釋的最邊緣,彷彿再多曲折一點就會讓人覺得故事結局完全不合情理。舉例來說,在〈アリバイのワイン〉裡的犯人,因為某人的偽證而僥倖可以不被究責,所以其之後犯案都會重複同樣的行為,彷彿這樣就會讓自己可以全身而退。雖然作者為犯人所設定的偏執心理讓前述敘事情節說不上是完全不合情理,但也是已經到了自己可以理解或認同的範圍邊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