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翠雨の人

日本小說家伊与原新的作品,是以真實人物的經歷做為基礎所創作出來的虛構故事。在敘事中該有多少分量的史實,想像該被用來填補哪些因為不曾被記錄下來而無法確知是否存在過什麼的空白,虛構能否為因為有所本而被接受為事實的記述,加油添醋到喧賓奪主的程度,這些或許都是人在閱讀紀實虛構時,會在心中自問自答的問題,不過衡量答案對錯或好壞的尺度,卻還是每個人各自的價值觀與美學。只是,對自己來說,如果作家想要創作一篇紀實虛構,選擇書寫與一位曾經存在的人物有關的故事,則作家想要透過重新建構該人物的經歷來傳達給讀者什麼,為了傳達這個什麼,作家需要耗費多大心力與腦汁來解構史實的框架,並用解構後的斷簡殘篇來拼貼敘事,將成為評價回答前述問題是否言之成理的準繩。

作者或許被其所建立的寫作風格所框限,所以讓本書故事只能成為一幅色調溫暖、筆觸樸實、題材正面溫馨的畫作,而無法進化成一座可以從不同角度觀看、質地厚重、結構立體有層次的雕塑。對自己來說,作者的肖像畫把主角勾勒成太過浪漫唯美、太過積極正向的形象,把主角所身處的時代描繪成太過靜態、太過單調淺薄的背景,而沒有讓主角長成一個讓讀者彷彿可以觸摸到其軀體、感受其體溫與氣息、體會其情感波動起伏的人物。

在地球科學這個學科還在發展初期階段的時代,本書故事的主角猿橋勝子,做為一個在對女性發展出個人職涯仍不太友善的社會中建立研究聲望的科學家,就算有恩師的支持與保護,其人生路應該也不會只是一路順遂或平步青雲。在作者的筆下,主角憑藉個人的才智與性格,在家人的支持下,進入尚在草創初期的學校學習科學,因緣際會遇到能看到其能力並給其發展空間的恩師,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開發出能夠精準測量海水輻射污染程度的方法,並在美日對決中單槍匹馬深入敵營,靠實力證明其研究方法較為優越。

然而,主角在本書故事中經歷過戰時的生活不便與價值觀錯亂,面對友人因為原爆而身體出問題的殘酷狀況,對於能否做出符合期待之成果感到不安,把時間心力都投入在科學研究上而無暇邂逅人生伴侶,這些人生際遇起伏,好像都微不足道到不會讓主角有太過激昂的情緒反應,彷彿科學就是能讓其獲得心靈平靜的救贖或歸屬。更重要的是,主角做為女性科學家的職涯發展似乎過於平順,沒有社會壓力、沒有人際關係所帶來的是是非非、也沒有來自不同學術派系或外部政治經濟勢力的阻力。總而言之,作者筆下的主角人生,對自己來說是太過隱惡揚善,美化到只剩下歌功頌德,少了一些人性必定會有的脆弱甚至卑劣,也少了一些人類群體生活必定會有的矛盾衝突,更少了一些存在於特定歷史時空背景中的價值歧異、不公不義與無可奈何。

當強國間軍力競賽演變成不知節制、不計後果的核試爆時,透過精準測量出輻射污染之嚴重程度,或許可以讓不知危害有多大的野心政客們懸崖勒馬,即使只是產生很間接的影響,或者只是很多被綜合考量的因素中的一小部分,科學家還是會因此感到欣慰甚至是驕傲,其努力能夠讓世界變好。然而,作者太過著重在描寫主角在科學研究的路上一心一意精益求精,最後獲得並非所有科學家都能獲得的成就,就會讓自己讀了,雖然感覺溫暖或受到激勵,卻又覺得淺薄而過於樂觀,因為這樣的敘事太過正向與光明,沒有應該要存在的人心險惡或人性陰暗面。

主角一開始想要成為救人的醫師,想要追隨其所憧憬之女醫的腳步,卻在報考供女性就讀的醫事學校時,在口試中表達對女醫之傾慕,被身為口試委員的女醫潑冷水,才轉而報考供女性就讀的理工科學校。多年後已經在科學界嶄露頭角的主角,遇到對當年事情已經不復記憶的女醫,對於對方的善意與熱情感到五味雜陳。或許這才是在紀實虛構中作者所能也應該展現的創作功力,在只是復刻描寫主角的豐功偉業之餘,發揮想像力寫出人性的複雜與幽微。

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災疫の季節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因為量產所以品質良莠不齊,這或許是自己閱讀作者作品一路以來已經接受的狀況,但是本書故事讓自己無法用瑕不掩瑜之評價來忽略的缺陷,提醒自己接受前述狀況可能是太過輕忽,量產的壓力會讓創作者犧牲多大程度的自我要求與堅持品質。當然,本書故事的缺陷並不一定都是來自作者的產能過剩,對自己來說,有一部分應該是來自於作者這次有太想要針砭的人事物,所以寧可不把故事說得有趣,說得有條有理,也要暢所欲言。

在疫情期間瀕臨崩潰的醫療體系,面對因為相信疫苗是邪惡勢力的陰謀而拒絕接種的民眾,不僅要承受因為疫情無法有效控制所造成的壓力,甚至還要面對不理智民眾的荒謬言論與脫序行為。醫生診治持續湧入醫院的感染者已經疲於奔命,竟然還要應付前來主張疫苗傷害民眾健康的激進分子,而對立會變得如此激烈的背後,存在著為了迎合市場、刺激銷量,而透過偏頗報導來傳播陰謀論的雜誌。當反疫苗的激進團體將毀損疫苗與醫療器材當成一種抗爭手段時,想要強行進入醫院藥品倉庫的激進團體領袖,被發現陳屍在倉庫裡,死因是被注射致命藥物,就會演變成一起調查起來相當棘手的案件。專業的注射動作讓醫療人員成為被懷疑的對象,但激進團體內部可能存在會轉變成殺意的矛盾,卻又讓案情變得無法被簡單釐清。

然而,做為本書故事的核心謎團事件,前述案件並沒有被鋪陳出讓讀者猜想不到背後真相的複雜內容,即使作者有點出在疫情期間,不接觸、勤消毒等行為會讓指紋等證據不被留下,但對讀者來說,凶手是誰並不是一個很難猜的謎題。作者描繪出反疫苗激進團體成員們的人生經歷,但是這些經歷卻跟案情沒有什麼關係,而雖然死者的過去本來有可能讓其加入激進團體的動機並不單純,但作者最後也沒有讓這段過去對敘事情節展開產生任何影響。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描述數段軼事,但是這些軼事卻沒有被結構化或串接成為一篇有脈絡的敘事,而只是成為作者用來表述個人見解的媒介。總之,在本書故事中作者並沒有展現其所擅長的敘事技巧,亦即是設計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敘事情節翻轉,也沒有構築出一個結構嚴謹、橋段環環相扣的敘事。

作者拋出了一些社會觀察結果,並擇定其立場,用力地批判了其所觀察到的荒謬。但只是透過登場人物來發聲、論理、辯證與批判,所呈現的只是一場獨白、對話或針鋒相對,並無法成為一篇節奏明快、脈絡清晰的敘事。作者把反疫苗、不相信科學證據而只認定陰謀論的激進團體,與詐騙信徒的新興宗教團體相提並論,或許是為了更貼近日本社會現實的選擇,但是把陰謀論的政治性格抹去或隱藏,反而只是突顯前述相提並論有些不倫不類。在作者筆下的反疫苗激進團體,對異己或共同敵人發表仇視言論,甚至採取激烈手段要去排除被貼上邪惡標籤的人事物,這樣的行動在二元對立與極端化現象越發顯著的當代社會中並非不常見,而或許更適合用來與之對比的是,在各國政局中越來越多的極右或保守勢力興起。作者想要批判些什麼,卻又用柔焦或拉開距離的方法來模糊或縮小其打擊目標,就會讓人讀來感覺有隔靴搔癢之感。

不過,閱讀本書並非無趣,畢竟作者在其故事中填充了多樣的敘事橋段,有雜誌為了譁眾取寵而毫無節操地帶輿論風向以及改變立場,有醫師跨行寫作的暢銷作家要求雜誌停止偏頗報導不然就要跳槽,有曾經因為新興宗教團體而家庭遭遇不幸卻還是參與激進團體活動的人,還有因為相信陰謀論到了走火入魔程度而為家人帶來相當困擾的人等。只是,在閱讀本書時,或許會期待作者會讓這些敘事橋段有更多的相互牽引或連接,但是作者卻只是用其來發聲,寫出很多登場人物之間的對話與論戰,而無法構成一個有條理而嚴謹的敘事結構,只剩下雜亂拼貼的斷簡殘篇。

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君の顔では泣けない

日本小說家君嶋彼方的作品。自己會知道本書以及其故事梗概,乃是因為其被翻拍成電影,而雖然電影宣傳活動並沒有讓自己對電影產生興趣,卻讓自己產生好奇心,想要看看在原著中作者是如何處理其實已經被用得很浮濫的題材,以及是如何很有企圖心地想要透過將意外書寫成日常,來展現其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人心的觀察入微。然而讀完本書後,必須承認自己是有過高的期待,雖然作者並非沒有盡力,也不是在其盡力而為的範圍內沒有做出相應的成果,但是要挑戰過於艱難的任務,就會衝撞到能力的極限,而突破極限談何容易。

一場掉入泳池的意外,讓過去幾乎沒有任何交集的一男一女高中生靈魂互換,被迫要在對方的身體裡、用對方的身分過接下來的人生。作者的創意發想在於,不把靈魂互換這樣一個已被廣泛使用的題材,處理成一場到了故事結局會被恢復原狀的意外,也盡量不去用性別或家庭背景的差異來製造喜劇效果,而是把靈魂互換設定成敘事情節展開的起點,是敘事之後所有衝突與轉折的背景,藉此來還算嚴肅認真、但還是要兼顧通俗小說娛樂性地探討人性與人生課題。然而,只是插科打諢,然後對人生做一些點到為止的省思,或許對於處理靈魂互換這樣的題材而言,是適當的深度與廣度,想要展現企圖心,把靈魂交換寫成一個人在其生活需要去克服的難關或適應的變化,或許還是太過勉強,甚至是螳臂當車。

或許應該說,人的想像力有超越不了的天花板,所以要書寫一個在現實裡不會發生的事件或現象,可能無法完全只靠幻想、從無到有地虛構,而還是需要虛實融合、從真實人生經驗或閱歷中汲取一些元素,來讓想像有重量與質感。雖然作者算是有量力而為,只選擇從男性靈魂在女性身體中生活之登場人物的視角出發來敘事,但是就算僅側重書寫靈魂與性別互換的片面經驗,這樣的片面經驗還是會複雜到超出作者所能想像與虛構的範圍,又或者更精準地說,超出任何一個敘事者之敘事能力所及範圍。

一個靈魂在男性的軀體中,以男性的性別認同活了十五年,然後突然被放到生理性別是女性的軀體中,這時候會是靈魂過去的生活記憶在主導一切,又或是會有殘存在身體生理構造中的身體記憶,來導引靈魂的意識與認知做出改變?作者在本書敘事中其實並沒有建立起明確清楚的世界觀,沒有就其所虛構出來的人生課題給出能言之成理的答案。

雖然作者意圖要書寫登場人物多年來勉強應付,身體與靈魂不是同一人的困境,但書寫登場人物的迷惘、困惑與情緒化,並不等於作者就可以不清楚闡釋,其對於所虛構出來的事件是有什麼樣的想法或思考,預設了什麼樣的條件或規則,又是想要點出什麼樣的選擇或價值判斷。作者或許是為了不讓敘事變成一場哲學理論的辨證,所以規避去闡述為何會靈魂互換、到底是靈魂主導身體還是身體框限靈魂等議題,但是沒有對這些議題有明確答案來做為基礎,敘事終將會像是地基不穩的違章建築,一旦讀者的質疑或歧見像條裂縫出現在牆上,敘事結構就會很快崩塌。

當然,本書故事就算因為人類想像力有其侷限,所以敘事有很多漏洞或空白,深度也不夠,但是作者讓靈魂互換這個已經被用到浮濫之題材翻出新意的創意,還是讓本書故事有值得一讀的地方。例如,靈魂互換的兩人是如何面對彼此,選擇發展出什麼樣的關係,又對眼前的狀況做出什麼樣不同且可對比的選擇,這些敘事橋段或許是本書故事讓人眼睛一亮的賣點。一直懷抱終有一天會恢復原狀的虛妄希望,並以此為藉口而不敢隨心所欲生活,只想保守地扮演著對方過日子來等待有天身體會再換回來,但其實這不過就是不敢正面解決問題,逃避每個人都是一個人做選擇之責任的懦弱行為。主角兩人因為懷抱著只能彼此分享的秘密,所以一路走來無法好好發展人際關係,像是孤單活在一片霧中,但是這樣的羈絆卻也沒有讓兩人的關係跨越無形的藩籬或產生質變,這樣的敘事有其細膩而能觸發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