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災疫の季節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因為量產所以品質良莠不齊,這或許是自己閱讀作者作品一路以來已經接受的狀況,但是本書故事讓自己無法用瑕不掩瑜之評價來忽略的缺陷,提醒自己接受前述狀況可能是太過輕忽,量產的壓力會讓創作者犧牲多大程度的自我要求與堅持品質。當然,本書故事的缺陷並不一定都是來自作者的產能過剩,對自己來說,有一部分應該是來自於作者這次有太想要針砭的人事物,所以寧可不把故事說得有趣,說得有條有理,也要暢所欲言。

在疫情期間瀕臨崩潰的醫療體系,面對因為相信疫苗是邪惡勢力的陰謀而拒絕接種的民眾,不僅要承受因為疫情無法有效控制所造成的壓力,甚至還要面對不理智民眾的荒謬言論與脫序行為。醫生診治持續湧入醫院的感染者已經疲於奔命,竟然還要應付前來主張疫苗傷害民眾健康的激進分子,而對立會變得如此激烈的背後,存在著為了迎合市場、刺激銷量,而透過偏頗報導來傳播陰謀論的雜誌。當反疫苗的激進團體將毀損疫苗與醫療器材當成一種抗爭手段時,想要強行進入醫院藥品倉庫的激進團體領袖,被發現陳屍在倉庫裡,死因是被注射致命藥物,就會演變成一起調查起來相當棘手的案件。專業的注射動作讓醫療人員成為被懷疑的對象,但激進團體內部可能存在會轉變成殺意的矛盾,卻又讓案情變得無法被簡單釐清。

然而,做為本書故事的核心謎團事件,前述案件並沒有被鋪陳出讓讀者猜想不到背後真相的複雜內容,即使作者有點出在疫情期間,不接觸、勤消毒等行為會讓指紋等證據不被留下,但對讀者來說,凶手是誰並不是一個很難猜的謎題。作者描繪出反疫苗激進團體成員們的人生經歷,但是這些經歷卻跟案情沒有什麼關係,而雖然死者的過去本來有可能讓其加入激進團體的動機並不單純,但作者最後也沒有讓這段過去對敘事情節展開產生任何影響。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描述數段軼事,但是這些軼事卻沒有被結構化或串接成為一篇有脈絡的敘事,而只是成為作者用來表述個人見解的媒介。總之,在本書故事中作者並沒有展現其所擅長的敘事技巧,亦即是設計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敘事情節翻轉,也沒有構築出一個結構嚴謹、橋段環環相扣的敘事。

作者拋出了一些社會觀察結果,並擇定其立場,用力地批判了其所觀察到的荒謬。但只是透過登場人物來發聲、論理、辯證與批判,所呈現的只是一場獨白、對話或針鋒相對,並無法成為一篇節奏明快、脈絡清晰的敘事。作者把反疫苗、不相信科學證據而只認定陰謀論的激進團體,與詐騙信徒的新興宗教團體相提並論,或許是為了更貼近日本社會現實的選擇,但是把陰謀論的政治性格抹去或隱藏,反而只是突顯前述相提並論有些不倫不類。在作者筆下的反疫苗激進團體,對異己或共同敵人發表仇視言論,甚至採取激烈手段要去排除被貼上邪惡標籤的人事物,這樣的行動在二元對立與極端化現象越發顯著的當代社會中並非不常見,而或許更適合用來與之對比的是,在各國政局中越來越多的極右或保守勢力興起。作者想要批判些什麼,卻又用柔焦或拉開距離的方法來模糊或縮小其打擊目標,就會讓人讀來感覺有隔靴搔癢之感。

不過,閱讀本書並非無趣,畢竟作者在其故事中填充了多樣的敘事橋段,有雜誌為了譁眾取寵而毫無節操地帶輿論風向以及改變立場,有醫師跨行寫作的暢銷作家要求雜誌停止偏頗報導不然就要跳槽,有曾經因為新興宗教團體而家庭遭遇不幸卻還是參與激進團體活動的人,還有因為相信陰謀論到了走火入魔程度而為家人帶來相當困擾的人等。只是,在閱讀本書時,或許會期待作者會讓這些敘事橋段有更多的相互牽引或連接,但是作者卻只是用其來發聲,寫出很多登場人物之間的對話與論戰,而無法構成一個有條理而嚴謹的敘事結構,只剩下雜亂拼貼的斷簡殘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