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說家山田宗樹的長篇小說作品。雖然其一開始的場景是,由來自物理學、數學等不同領域之研究者所自發創設、在大學校園一隅舉行的研究討論會,但是本書故事與科學理論或技術發展的關聯性其實相當表面,甚至應該說如果將本書界定為一部科幻小說,則其表現就是相當令人失望。在本書故事中沒有什麼讓人讀來會感覺緊張刺激的冒險,也沒有什麼登場人物縝密布局的陰謀或詭計,更沒有什麼血腥的打鬥、情緒激動的衝突或讓人讀來感覺鼻酸或憤慨的死亡。如果要為本書故事找出驅動其敘事情節開展的「謎團」,則或許就是作者的自問自答,也就是作者自己先設定一個假設性問題,然後再虛構出通篇故事來披露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如果要勉強為前述問題界定一個屬性,則或許可以說其是一個宗教或哲學問題。然而,對自己來說,讀完本書故事後基於前述問題自行發展出的想像或省思,或許可能比本書故事本身來得精彩。
若有建構出人類所生存世界的意識或實體存在,其想要檢證人類是否有能力更進一步理解自己所身處世界,並與其進行較對等的溝通交流,所以其釋放出在人類眼中看來是不可解之超自然現象的訊息,想要觀察人類會如何回應前述訊息,採取什麼樣的動作並能做出什麼樣的成果。一名來無影去無蹤的神秘人,闖入一場研究討論會,留下難以理解其意義、判斷其價值與辨別其真偽的算式。這個事件被一名物理學家解讀成前述意識或實體在接觸人類並嘗試溝通,所以其號召全人類在特定時間一起做出回應,而這個跨國集體行動引發了更難解釋的超自然現象。
是否把前述意識或實體認知為「神」,選擇或抗拒接受其存在,是人對前述現象多元而歧異的回應,並導致出各種不同的行為。而後,或許是偶然,或許是前述意識或實體不明原因的選擇,特定人成為其「代言人」,並轉達十年後世界會終止的曖昧訊息。用十年等待無法確知其是什麼但好像一定會到來的「結局」,會坦然還是會焦慮,會掙扎還是會逃避,或許是個見仁見智的選擇。
相較自己過往曾讀過之作者其他作品,本書故事的格局或許不夠恢弘,其沒有太多著墨於描寫社會體制運作如何與超自然現象所帶來衝擊產生互動,而是比較聚焦在描繪個體如何回應前述衝擊並採取行動。然而,即使是著重在描繪登場人物的意識與行為,本書故事似乎也沒有太深入在探究,人在面對可能有「神」存在但其意志無法被確知或理解時,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或想法。因此,本書故事或許不太像是在敘事而像是在論述,故事的懸疑處是讓讀者好奇,作者到最後會如何說明,其所描述出來的「神」以及「神」無法被人類理解的行動,而不是鋪陳出一個曲折離奇的事件,並在最後就事件背後的隱情給出一個讓人感到意外卻不荒謬的答案。
在本書故事中,人類無法在「神」所給出的十年檢證期間中完成被期待完成的任務,所以「神」讓人類在平行時空中重新來過,雖然有部分的人會像是做了場夢般保有在原本時空中的記憶,因為其被賦予在下一次「神」的檢證到來時,可以為其他人解讀出相關訊息的意義。作者的想像力不可不說是相當豐富而有趣,雖然其在本書故事中比較像是在向讀者簡報其想像內容,而比較不像是在說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